第一篇:关于人地和谐建议的启示与思考(定稿)
十三五规划关于人地和谐建议的启示与思考
十三五规划建议“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并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人能够利用自然发展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着人与人之间能否和谐相处,并最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视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环境承受能力,对城市建设,工农业进行绿色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支持绿色生产,倡导公民绿色消费,从各方面促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于缺少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力推手。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加强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功能区进行统筹,有利于使得中国国土开发格局更趋科学合理,形成多个中心城市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强农村综合环境治理。
③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相对集聚,环保减排压力倍增。《建议》强调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
《建议》提出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标准化思路,构建形成了节能、碳排放管理、循环经济以及绿色设计与绿色管理等标准体系,重点覆盖了建筑、交通、园区等领域,包含了设计与生产、技术与产品、检测与核查、管理与评价等节能低碳工作的主要要素,是全新而有益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④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我们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便成了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从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各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个体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欠缺,我们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在经过政府的大力改善下,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变得刻不容缓。
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它直接或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能做的远不只是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要做的最首要的便是更新我们的观念,真正的把促进人地和谐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记忆里,切实领会18大精神,将其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第二篇: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隋福鹏
最近,我们在农村调查时感到,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有些地方甚至非常尖锐,并且呈加速蔓延的势头,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农村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一、当前农村人地矛盾主要表现
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爆发性。从2004年开始,农村人地矛盾开始突然爆发。虽然经过广大基层干部的不懈努力,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但仍有一些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就导致了部分群众要么通过信访渠道、要么通过司法渠道寻求问题的解决。从威海市信访局统计的情况看,2008年1-10月份,全市因土地问题到市上访70起,569人次,到镇到县上访的总数超过千起。从市中级法院统计的情况看,2004年至2008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927起,一审案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06年起案件增幅超过20%。二是多样性。矛盾的类型多,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补偿、土地租赁、收益分配、相邻关系、财产损害以及其他方式承包等诸多方面。涉及范围广,农村人地矛盾不仅涉及农民个人与村集体的矛盾,还涉及多数村民与村委、村民与政府、村民与有关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集体上访、集团诉讼和共同诉讼较多,涉及面广、影响大,有个别案件曾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三是多发性。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当前工作的大部分精力要用在化解农村的人地矛盾,而这种矛盾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几乎村村都有。一些信访干部则表示,如果不从现在着手解决人地矛盾,这方面的上访将会激增,接访压力会越来越大。四是复杂性。农村人地矛盾形成的原因千差万别,解决起来非常棘手,经常是严格的政策性与充分的合理性撞车,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按倒葫芦浮起瓢”。
农村人地矛盾撇开表象的东西,共同指向非常集中,就是争地要地。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框架和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双重刺激下,农民争地要地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当前农村要地的主要有四类情况:一是新增人口。如农村新婚青年,婚后一般生一个小孩,如果第一胎是个女孩,还可以再生一个,这样势必造成三四口人种男方一个人的承包地。如夏村镇任沟村一个大龄青年,娶个离异妻子,带两个小孩,因村无地可增,四口人只能靠一个人的承包地生活。二是过去不少农民为了不交农业税费,主动放弃承包权,现在又想要回承包权。以南黄镇东洋水村为例,该村261户,700人,土地1600亩。1999年签订二轮承包合同时,有许多村民为了逃避税费,想方设法不签合同,结果只签了191户,890亩地,还有5人把已经承包了的8亩地退回给村。2004年后,过去不要地的现在纷纷要求承包地,却又无地可分。现在村里有人没地的共53人,按照该村人均1.5亩的分地标准,少地69.5亩。三是过去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为了逃避税费,采取“口袋户口”的办法去外地打工,现在又把户口迁回村里要地种。如南黄镇凤西庄村,这种情况有 20多人。四是农村的回迁户、投亲户、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等,也回村要求承包地。这四部分人要地的理由十分充足,作为村级集体组织的合法成员,也完全有权利主张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利。大部分村干部曾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但往往会陷入两难选择:一方面是增人无地可增。在一轮承包时,政策给出了村集体留用机动地不超过5%的上限,二轮承包时规
定没有留有机动地的不准再留用。现在大多数村的情况是,留用的机动地已经用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是减人无据可减。现在农村人口“减多增少”的现象非常普遍。南黄镇2007年的农村人口比2002年减少了2215人,南黄村每年减30多人,增七八人,凤西庄、北斜山村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在一部分人无地种的背景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地种不了,经常出现一个人种四五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土地的情况。比如,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的老人都去世,两个人种的就是六个人的地。在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保护下,如果仅靠道德规范的软约束,多种地的农户作为既得利益者,肯定不会主动把多种的土地退出来。有些村的干部想把部分村民多种的地抽出来分给缺地户,结果村民拿出三十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来强烈抵制。崖子镇曾出现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村15个农户到镇上访,要求增加土地,镇政府答复:按照村民组织法,要调整土地,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主张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结果是,除了这15个农户外,其他村民全部反对土地调整。
二、农村人地矛盾的诱因分析
造成农村人地矛盾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从客观上说,人多地少是我国固有的矛盾,耕地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是一个生存资料。威海市现有耕地246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49亩;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24万人。按每个农村劳动力至少可以耕种15亩地计算,只需农村劳动力16.4万人。虽然到2007年底威海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50.3万人,但仍有57.3万人的剩余劳动力。这意味着“僧多粥少”、人多地少的矛盾仍将继续并长期存在。从体制上说,农村土地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该体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颁布实施前主要是由政策来规定,缺乏法律和行政规章的规范,导致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调整频繁。《物权法》颁布实施前,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的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债权,对于物权来说,保护力度相对较弱。另外,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过大,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频繁调整承包地,也带来不少问题。值得深思的是,以上两个方面原因都是由来已久的,为什么农村人地矛盾却仅在近些年突然爆发?这不能不让我们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到政策导向上。从根本上说,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早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在世纪之交,我国农民经历了由种地向国家交钱到国家给种地补贴的转变,2000年前后实行了费改税,04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了农业税,之后各地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威海市每亩的种粮补贴达89元。国家惠农政策的制度设计,实行的是“均惠制”,即人人有份,按人均享,而 “均惠制”的实现形式却依据于分地方式的“均田制”,是通过地亩补贴方式实现的,即地多的多贴,地少的少贴,不种地的不贴。从理论上说,只要按人均田,就能按人均惠,政策框架的设计本来也无可厚非。应当说,按人均田在一轮承包初期是实现了的,但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人口变动等多种因素早已打破了这种平均。有的村从一轮承包到现在,没有调整过一次土地;大部分村的二轮承包基本是一轮承包的顺延。在2000年以前,农民种一亩地的年税费一般在200元左右,每年的种地收入在剔除税费和投入后所剩无几,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种不种地、种多种少都无关紧要,所以土地承包权并没有引起农民真正的重视,甚至有些农民特别是不以地为生的农民想方设法不种地或少种地。现在种地的重大政策利好,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中国农民历来“不患贫患不均”,历次农民起义都是在“均田赋”的大旗下进行的;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以均田为核心的土地改革的成功。这就是说,当前农村
人地矛盾的焦点在于由“地不均”引发的“惠不均”。有一个在外经商多年小有成就的农民,这次也加入到争地要地的大军中。问他原因,说:“本来也不差这点钱,费改税前,我虽在外经商,三提五统一点也没少交,现在种地有补贴,我要拿回我应得的部分,即使抛荒粗种,多少也能挣个补贴,肯定只赚不赔。”这种心态在农民群中非常普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人地矛盾的实质。按照一般经济原则,使用生产要素应是有偿的,就象城里人租房开店要交房租、坐车要花钱买票一样,农民种地交地租也天经地义,多种地应多交租,少种地应少交租,不种地应不交租,传统的农村税费制度就是有偿原则的具体体现。在零农赋甚至种地有补贴的新条件下,多种地的受惠多,少种地的受惠少,不种地的不受惠。而利益的平衡点在于,按人均田,按人均惠。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已经用合同确定下来的现实情况下,只能通过利益调节来解决利益不均的问题,即多种地的,超过人均部分的土地,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补偿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是解决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
三、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对策建议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农村的人地矛盾,不仅是个敏感的经济问题,更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农村的干群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这一矛盾已不容回避,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合理和合法的统一,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农村大局的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要摸清底子。这是解决当前农村人地矛盾的基础工作。要摸清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底子;摸清人口底子;摸清各村土地承包形式、承包年限、兑现情况的底子;摸清缺地户数、人数、面积的底子;摸清可以用于调整的土地数量的底子。特别要摸清没有实行二轮延包的村的情况,承包合同不到户的情况,实行“两田制”村的情况,机动地留用特别是超标情况,对外承包土地的面积及回收期限情况等,为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准备第一手资料。
二、要分类指导。要区分农村人地矛盾的不同类型,剖析矛盾形成的不同原因,灵活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要把实现“耕者有其田”作为首要目标,致力解决农民的无地少地问题。应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搞一刀切,站在保护农民利益的立场,想方设法满足要地农民的要求。一要坚持依法原则。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建立明确的农用土地产权制度和调整机制,如承包期内,达到一定年限后发包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承包地;赋予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村村委会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调整土地的行政权力。如可以允许乡、村组织在征得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的前提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组织实施土地调整。南黄镇有31个村,多年来一直实行“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办法。对减人的家庭,如果承包人同意,可以继续耕种三年,村里按应减的土地每亩收取100亩费用,期满后收归村里调节给新增人口,这样人地矛盾得到较好解决,绝大多数群众对这一做法表示认可和理解,没有因为这一做法而产生上访。夏村镇任沟村多年来也一直实行“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办法,群众觉得很合理,村里一直很平稳。04年该村有26户需要调整土地,大家都同意,只因新上任的村主任不同意,结果没调成,群众意见很大,导致干群矛盾激化,出现多起矛盾纠纷。二要坚持优先原则。保证村留机动地优先用于新增人口承包用地。农村集体留用机动地,是两轮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产物。威海市约有90%的村留有机动地,机动地的来源有三块:一块是“留的”,在二轮延包时,有些村按比例预留的机动地;一块是“剩的”,因为税费高,有
些村的部分土地包不出去,由村集体统一经营而形成的机动地;再一块是“增的”,有些村退果还耕、复垦整理新增加的机动地,如南黄镇近几年就新增了退果还林土地3000多亩。留用机动地的原始动机有两个,一是用于调节新增人口用地;二是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从威海市机动地实际运用情况看,创收功能发挥有余,调节功能利用不足。有部分村把机动地发包给村民或者其它经济组织,并且签订了长期合同,短期内收回土地有一定困难。今后,有机动地的村,要把机动地优先用于解决新增人口用地;对机动地已经对外承包的,要做好承包方的工作,尽快退出相应的承包。三要坚持补偿原则,对应享有土地承包权而未得到承包地的农民进行补偿,补偿资金主要由多地农户分担。在人多地少的格局下,多地农户有两种选择,一是退出多种的地,二是继续耕种但必须比照市场租价交付租金。
三、要配套推进。化解农村人地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整体推进。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根本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和层次。要制订配套政策,建立农村劳力土地承包权的退出补偿机制,让已经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的彻底,转的无后顾之忧。如天津的以宅基地换楼房、浙江的以土地承包权换保障等模式都可资借鉴。二要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重点解决“兼业”现象。要积极推进村村联合、村企联合,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向捉田能手转移,向龙头企业转移,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移,使务工者专心务工,务农者专心务农,经商者专心经商。三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农村保障体系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淡化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四要强化村级班子建设。解决所有的农村问题,政策和法规固然重要,但基层班子的人格力量和无形的道德约束也不可或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切实提高村两委班子发展经济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协调矛盾的能力,使其成为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第一道屏障。
第三篇:思考与建议
思考与建议
建议一:成立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
理由:安全监察的职责是对生产和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和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安全监察执行力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模式上的垂直管理。表现在安全监察人员与被监督部门不应存在安全在下的隶属关系,安全人员身在其中,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就是时时刻刻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并对生产和施工中的预防、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安全在下这种监督形式只能定义为思想宣传,根本谈不上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的监督只是一种过场。
另一方面,安全监察人员的职与责应具有等量性。责大职小的现状将会使安全监察没有任何执行力,亦无法对安全监察人员进行可靠的保护。建议二:让安全监察成为闭环管理的最终环节,为公司把好安全关。理由:“安全一票否决制”没有被纳入到奖励、评先、人员录用及工程验收的程序之中,因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建议三:将生产部分成独立的检修部和运行部,管理所亦按检修和运行职能进行调整,人员固定。
理由:检修和运行便于职责的界定和相互的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使设备的安全风险值降至最低。
建议四:管理所设置专职安全员(运行检修为一人),人员关系落在安监机构,常驻管理所。职责上对安监机构负责,在行使安全监察职责的同时,协助管理所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要求:敬业、业务能力较强)
第四篇:特区政府应急管理启示思考建议
香港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
香港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是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出现而逐渐丰富起来的。
强烈的危机意识
香港特区政府很重视平时对市民的危机教育,通过全民的危机教育、如何应对灾难的培训和实地演习等活动,大力提高全民危机意识,使应急管理成为全民的事业,使得市民在危机状态下能够做到主动配合政府的行动。
香
港的危机教育有五个特点:
一是树立常备不懈观念,教育市民绷紧危机这根弦,平时就做好应对危机的物资和心理准备。政府要求每个家庭平时应备有下列用品以备不时之需:微型收音机及后备电池,电筒及电池,哨子,小型急救药箱,数瓶蒸溜水或矿泉水,饼干。政府出版发放了 趋吉避凶简易守则,告诫市民在天灾或严重的意外威胁下,要避免惊惶失措的行为,有效保护生命和财产。
二是注重对一般紧急事故应变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比如,出现暴雨天气怎么办?红色暴雨警告表示暴雨已经或将会导致道路严重水浸和交通挤塞,学生应留在家中,如已上学,则应留在校内,直到情况许可才回家,在空旷地方工作的人士应该暂停户外作业,直至天气情况许可为止。黑色暴雨警告发出后,应留在家中或到安全地方暂避,直至暴雨过去及交通情况改善为止。如果居住的地方受到危险斜坡或悬垂的大石威胁,便应暂时离开居所,到临时庇护中心暂时栖身,直至大雨减弱或停顿后再作打算。再如,遇到可疑物体怎么办?政府出版的小册子 香港安居乐土:反恐防患,早有准备》告诉了正确的做法:保持冷静;考虑疏散;打开门窗;拨“999”。不正确的做法:触碰物体;遮盖物件;置之不理。
三是从学校抓起。教育学生科学认识和应对危机。香港在中学开设了应急知识普及讲座,其中要学习居安思危:勿忘香港的天然灾害》一节,课后还要做包括了大量科学认知和危机应对的练习。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997年8月飓风“维克托”袭港,九龙一处山坡因不堪雨水冲刷,大量山泥倾泻路面,造成交通大堵塞。题中给出了事件的详细资料、山泥倾泻平面图、山泥倾泻地点的典型剖面图,要求学生解答以下问题:降雨量与山泥倾泻的发生有何关系?山泥倾泻带来什么影响?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治山泥倾泻灾害,试列出你所理解的一些方法?
四是结合最新案例进行教育。1997年香港因火灾死亡47人,受伤605人,消防处在1998年成立了社区关系科,主要负责向社会各阶层举办防火安全讲座及研讨会,制作各类宣传资料供电视台及电台播放,为学校安排火灾演习,制作防火安全的录音带等。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的第10天,香港教育统筹局就及时推出了世纪海啸灾难 系列教材。
五是有关公营部门和企业也承担危机教育的责任。2004年1月5日,香港地铁尖沙咀至金钟车站之间发生了一起列车纵火事件。香港地铁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4分钟内对1 200名乘客进行安全疏散,主要是因为香港地铁公司定期举行各种公众教育活动,定期与各紧急服务部门进行演习,使广大乘客有了应急响应、处置意识和技能,使员工掌握了紧急事故来临时的应变及疏散程序等。
规范的应急程序
香港的紧急应变系统为三级制,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的应急管理程序。
第一级应变措施,又称“紧急服务”。提供服务的主要是保安局下的警务处和消防处。两个处均设有自己的指挥控制中心,昼夜有人值班,随时接听市民拨打的“999”紧急求助电话,并根据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当事态威胁到市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公众安全,需要报告政府总部以调动更多资源投入救援行动的时候,便是第二级应变措施实施的开始。警务处或消防处按规定需要把事故知会政府总部,便须通知保安局值班主任,隶属保安局的政府总部紧急事故支持组(急援组)会密切监察事态发展,负责协调保安局值班主任的工作。当突发意外明显向着对市民生命财产及公众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方向发展,并超越救援部门在一般运作情况下所能应付的水平时,便会采取第三级应变措施。政府总部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持中心(简称紧急监援中心)接到保安局长或指定的保安局高级人员的指示后,便会采取行动。
高效的应急处理机构
为了高效统领整个香港应急资源的协同运作,香港设置了几个核心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这是一套全面与专业相结合的较为协调、高效处理危机的机构。
最高决策机构:行政长官保安事 务委员会(保安事务委员会)。其成员 除行政长官外,还包括政府总部和警 务处的高级顾问。如果事情非常严 重,且持续一段时间,波及的范围较 广,会严重影响或有可能影响香港的 安全,该委员会便召开会议进行决 策。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公营机构将根 据它的号令在全港展开处置行动。
执行机构:在实行第一级应变措 施时,主要的执行机构是警察总部指 挥及控制中心和消防通讯中心。前者 简称“警总中心”,是警务处的主要指 挥部门
。它会根据行政长官保安事务 委员会的决策,指挥全港保安部门的 行动,并负责随时将事态发展报告保。安局及政府高层。消防通讯中心防处的中央指挥及控制中心,负责接 听紧急求助电话,并根据情况迅速调 动消防处的资源展开救援。在实行第 二级应变措施时,主要的执行机构是 紧急事故支持组。在实行第三级应变 措施时,主要的执行机构是政府总部 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持中心。
咨询机构:保安控制委员会。保安局和警方代表组成,长官保安事务委员会提供意见,是智囊团。
协调机构:有关民众安全的政府救援工作委员会。这类机构主要有资讯政策委员会、食物管制委员会、石油供应分配委员会等,它们负责协调政府内策划推行保安事务委员会所定的保安政策,同时在各部门、公用事业和保安事务委员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信息机构:联合新闻中心。由新闻处管理,在发生紧急事故,以致府统筹人身份24小时发布消息和应对媒体。该利用计算机与传媒及主要政府部门保持联系,成为通讯中枢,负责收发重要消息。
完善的应急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管理最重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战。香港的应变系统是要据应急计划来管理的。香港政府从立法的角度对应急管理形成了制度性的设计,制定了两套纲举目张的应对突发意久的计划,详列了处理紧急情况的政策、原则和行动安排。它作为香港基本的战略指导,并不断在训练中加以修改、完善。
一套是普通类计划,包括空难应变计划、挽救失事飞机应变计划、天变应变计划、海空搜索及救政策训令、大亚湾应变计划、境外紧急行动等六个分计划。2005年制订的香港境外紧急应变行动计划规定处置的流程是:在香港以外地区有事故发生→保安局紧急事故支援组及入境处协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组监察情况和事后发展→启动应变计划→向市民交待政府正领导及指挥各方面的应变行动→成立并派遣评估小组一成立应变小组→派遣应变小组→展开应变行动一应变行动逐步缩小规模,直至结束→应变小组撤离。明确规定不同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在各种不同的灾难情况下所承担的责任。
另一套是机密类计划,由为核动战舰访港期间公众安全而制定的应变计划、针对恐怖主义的应对措施、内部保安事故应变计划,还有生物、化学、辐射及核子剂袭击事件应变计划等五个分计划构成。
根据这些计划,各个公共部门和企业也分别制订自己的预案。如地铁公司制定了香港地铁车站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紧急疏散、非紧急疏散、设备故障和事故与人群管理四种情况作了详细说明。
专业化的应急队伍
香港的应急队伍由公务员组成的主力队伍和志愿人员组成的辅助队伍构成。
由公务员组成的正规队伍分为三个部门。一是直接处置紧急事务的部门,主要有警务处、消防处、海事处、政府飞行服务队等组成。二是负责现场支持的部门,主要有房屋署、环境保护署、政府新闻处、民政事务总署、运输署、社会福利署、食物环境卫生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工务部门。三是负责后勤支持的部门,主要有渔农自然护理署、民航处、卫生署、教育统筹局、环境保护署、政府物流服务署。
志愿人员组成的辅助队伍。当出现危机事件时,志愿人员组成的辅助队伍能提供大量受过训练的专门人员处理事件,使正规队员能专注处理本身的职务,不致对日常的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属于辅助队的主要有民众安全服务队、医疗辅助队、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政府飞行服务队辅助队员组和香港红十字会等,他们平时都作好应急准备,如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通过全港医院血库提供全天24小时紧急供应服务。
香港应急队伍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专业化程度较高。无论是正规队伍还是辅助队伍都受过应急管理的专业培训。比如医疗辅助队,由约4400名志愿人员组成。所有队员均接受过急救、辅助医疗、灾难医疗及救护执勤的训练。第二,装备先进。消防处于1999年开始着手研究更换日渐老化的第二代调派系统。2001年3月,消防处将总值4.45亿元的合约批给新加坡工程软件有限公司更换整套系统。第三代调派系统由21个分支系统组成,配合图像化接口、无线网络及全球卫星系统,可快捷地把消防和救护资源调派到紧急事故现场。第三代调派系统最大的特色是,消防局和救护站采用计算机自动召唤出动系统。各消防及救护车辆装设流动数据终端机,通讯中心的人员无须再利用遥距广播系统每次读出调派指示及与救援人员确定事故现场的地址。同时系统采用开放式设计,使日后更容易提升功能,能应付截至2013年为止紧急召唤数目的预期增长。这套新系统于2005年3月在新界区使用,同年6月正式全面使用。几点启示 香港和内地城市的情况虽然有很大不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借鉴其经验,对内地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有较大帮助。
加大危机教育力度,提高社会预防、处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就应急管理活动来说,可以分为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处在潜伏期的危机,主要是依靠预防管理。将危机教育体系建设纳入城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通过全方位的危机教育,让公众了解危机、懂得预防手段,指导公众在不同危机情境下的行动,是香港应急管理提供的重要启示。
借鉴香港经验,危机教育可以从以下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教育。用各种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和教育,使其了解各种危机发生的过程,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协助设计家庭应变计划,训练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增强危机应对能力。第二个层面是学校的危机教育。在中小学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简单的基础课,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基本应变常识;在高等院校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请有关专家学者开专题讲座等。第三个层面是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人员的危机教育。第四个层面是社会的危机教育。内地城市的地震、消防、环保、卫生防疫等部门应该把宣传普及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以社区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为主体,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定期开展针对某种危机的训练和演习等等,在全社会形成应急管理的“预防文化”。
建立权威性、强势性的危机管理机构
危机管理需要动员和统一调配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这就要求突破和超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不一致,组建统一的指挥系统。与其他国际先锋城市一样,香港的危机管理体制完成了从临时性、部门型、非权威性危机管理体制到常设性、综合型、权威性体制的转变,构建了适应这一关键需求的有效的指挥系统。这种有效性,来源于危机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强势性。
内地城市的危机管理体制正在实现从临时性、部门型、非权威性危机管理体制到常设性、综合型、权威性体制的转变。有些城市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决策机构缺乏权威性。内地很多城市设立了处置紧急事件委员会,将其作为全市最高的危机管理机构,但这个机构的权威性与香港的行政长官保安事务委员会不可同et而语。而香港的行政长官保安事务委员会是一个常设的实体机构,行政长官作为香港危机最高领导人的作用就是通过这个机构发挥出来,因此,它在危机管理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在各级政府中有权威,在被指挥对象心目中有权威,在广大市民中有权威,从而成为政府对危机进行全面管理的中枢和心脏。
二是执行机构缺乏强制性。在危机处置实践中,内地城市的危机管理机构还不能像香港紧急监援中心那样,较好地履行统一指挥的职责。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职能有四个:一是宏观调控,二是市场监管,三是社会安全,四是公共服务。各地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履行社会安全职能的机构,同时也承担了部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恐怕是政府部门中独一无二的。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政府资源向危机管理机构倾斜。
建立起运作规范、分工不分家的城市应急系统
香港的应对计划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地对政府应急危机管理做出了规范。一旦危机发生,政府可以马上找到相应的法定解决途径,从而保证应急管理有条不紊、及时有效。除此以外,对公共部门也作了具体的规范,确保在统一的政府指挥体系下,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协调,使损失和危害降至最低。
香港的经验,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是管理层次力求精简。通过以下三个措施,来达到限制涉及的部门和机构数目,从而达到限制应对系统内管理层次的目的:首先,明确应急管理的主要部门。应急管理几乎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关,但是,应该有主要的管理部门,香港就把警务处和消防处列为主要部门。其次,授予紧急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必要的权力和责任,救援工作尽可能由最接近现场的救援部门指挥。再次,明确各个阶段应急管理的重点任务。比如善后阶段,香港规定民政事务总署通过辖下18个民政事务处,统筹有关部门展开的善后工作,包括安排灾民入住临时庇护中心、登记灾民、分发膳食、救济品和现金援助。
二是各职能机关对于彼此的职责、计划、工作流程要熟知,特别是彼此的抢险救灾计划、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要十分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香港规定,现场救援工作主要由消防处负责,海事处统筹调派现场各救援单位的工作,警方则负责支持。
三是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作。香港的应急系统存在着一个协作机制,即部门联络主任制度,该机制以资源共享、信息情报共享为基础。当紧急监援中心开始运作时,各主要决策局和部门的联络主任会按需要到紧急监援中心集中,他们均详细了解本身职责,因此能够在涉及其知识范围内的特别事件上向紧急监援中心提供专业意见,也可以判断所属部门哪些资料有助该中心的工作,以及该中心哪些资料对所属部门有帮助。
加强专业应急管理人才建设在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中,专业的应急管理人才稀缺。由于缺乏专业的预案制订人才,政府部门的突发事件预案制定大多相互克隆,缺乏针对性。我们要着力培养三类人才:一是信息型人才,担负着应急管理的预警工作,其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搜集信息而且要不停地更新和反馈信息;二是决策型人才,敢于和善于拍板;三是执行型人才,既能领悟决策层的精神又能将其很好地贯彻下去,还可以根据事态发展迅速而果断地制定出可操作的行动计划;四是研究型人才,对应急管理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有独到的看法,是决策型人才的智囊。
加强专业精神培养。2006年2月,香港西铁一个车箱的车顶在隧道内起火。当时列车长指示乘客如何逃生后,立即返回车厢,由车头走到车尾,查看乘客是不是已经全部离开,还把车厢内的灭火筒搜集起来去救火。他为何要这样做?因为他觉得这是车长的责任;他觉得要做好车长这份工作,就应当这样做。事件中又有乘坐列车的一位警员逆人流而上,协助乘客疏散,他没有考虑自身安全,只想做好警察救急扶危的工作。这种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正是应急管理实现安国利民最高价值的精神内核!
第五篇:建议启示
建议一:因地制宜
尽管大型超市,大多开在繁华地段或繁华商圈,但每个繁华地段或繁华商圈,所面对的消费者,并不尽相同!利群购物广场其目标消费群是以本地消费者和周围的大学生,且威海韩国人很多,其超市的目标消费群体,可能要兼顾外国消费者。
利群虽然存在大量的现实顾客,但还有一部分潜在顾客可以挖掘,建议其在挖掘新顾客同时要提高老顾客忠诚度。
因此,大型超市,开在不同城市、或开在不同地点,就必然会面对着不同的消费者!所以,大型超市更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城市、或不同地点的消费者的不同喜好,适当调整商品的配置。以更好地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
建议二:本土文化
利群应适当融入一些当地城市的本土文化!并形成真正的特色,加以保留、放大。这 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当地消费者!
利群可充分发挥其离家近方便的特点,多开展提高自身知名度和信誉的促销活动,提高服务水平,并在价格上吸引顾客。
在商品方面应提高食品和百货的所占比重,并对其它商品做适当促销活动。
大多数顾客对商品的质量较满意,但对包装却不大认同,建议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注意外形美观。
利群在清洁方面做得较好,但背景音乐还需改进,建议选取一些较流行的音乐。并应适当提高收银台和售后的服务。
建议三:体贴服务
利群超市,需要一种“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利群超市,要让消费者无论从服务硬件,还是服务软件上,都能感受到这种服务的体贴感。如,超市员工的每个服务细节,都能打动每一位消费者。特别是收银台和售后的服务更应以顾客为主。
超市内,员工面带微笑,随处可以听到的“欢迎光临”!免费的牙签、免费品尝商品的密封式打包方式,展示了他们对食品卫生的自信等!利群超市,不仅需要在经营商品上动心思,也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建议四:个性营销
普通大卖场随处可见的“特价牌”,该方式,利群超市,并不常见!超市营销,不是以“价格”取胜!而是以“个性”取胜!因此,利群超市,可适当举办一些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利用口碑营销,并多使用折扣类的促销活动,可从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体现高品质生活品味的商品等方面对消费者进行长时间引导,以及培育!利群超市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