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的地方,认识上学的意义,学会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养成爱上学的好习惯。
2.教育学生从小爱礼貌,爱书本,爱学校。
3.动手制作课程表,教育学生从小爱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教学准备:三副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个大朋友?边说边自我介绍。
2.出示挂图,对比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不同的地方,通过谈话引出课题。板书:我上学了。
二、安排三个活动,传授新内容。
活动1:介绍自己。想不想认识更多朋友?想不想让更多朋友认识自己。比一比,说说自己,看谁说得最好?“击鼓传花”介绍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自我介绍)
活动2:认识一个很有用的朋友“书本”和进行礼貌教育。1.爱护书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教育学生要爱护这个终身有益的朋友)2.组织同学讨论:上学放学要和谁说说?见到老师和长辈怎样问好?见到不认识的同学怎么办?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讨论完毕指名发言,老师创设情景让学生演一演,进行礼貌教育。
活动3:动手做一做课程表,爱学习,遵守纪律。出示课文插图:这是什么?有什么用?我们来比一比,画一画,看谁画得最棒?老师示范做课程表,同学们画一画。
三、总结全文。活动延伸:课后开展“找朋友”游戏。引导练习作名片认识更多同学。
四、板书设计:爱_
同学
老师
学校
爱_ 礼貌
书本
学习
五、教学反思: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说出感受,谈理解,重视个性教育。通过设计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激起学习的兴趣,再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让他们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学习。在上了第一个班后,我发现课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堂纪律出现松懈,在比赛中,有的同学开小差等等。我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仔细分析,在另一个班改进了一下,采用即时评价,采取小组比赛,通过适时加分减分来评出优秀组,这样及时调控,让同学寓乐而学。
第二篇:纹样与生活《了解纹样》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纹样与生活
第1课
《了解纹样》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中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了解纹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技能目标:尝试设计一组美丽的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设计适合纹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内容分析:
《了解纹样》是人教版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是学习“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在新课程中对于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基于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适合纹样,从而尝试设计出新颖、美观的适合纹样。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基本骨架的绘制,掌握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初步学习纹样的基本知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纹样素材。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今天我们首先欣赏一些漂亮的图案。(多媒体播放纹样视频)刚才大家欣赏到的这些漂亮的图案就是纹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纹样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与环境。它是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桥梁,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艺术化及艺术生活化。
纹样的定义:纹样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较强的主观性、趣味性和规律性。
之所以称纹样,是强调一个“样”字,以供生产制作之用。纹样最终目的不是图稿的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工艺加工,被体现在工艺品或日用品之后,才能发挥其艺术的作用。
将纹样适当地组织在一定的形状(如三角形、多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范围之内,使之达到某种装饰作用,叫作适合纹样 思考-发现: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纹样,想想你都在哪里见过它们?
(二)、探索学习
1、了解适合纹样:刚刚我们欣赏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2、适合纹样有多种组织形式,请大家自学教材,看看有哪些形式?把这些形式都划下来,看谁找得又准又快?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4、学生尝试介绍向心式、离心向心结合式、旋转式、综合式以及均衡式纹样 :
【评析:在同学介绍时分别课件出示对应形式的适合纹样,帮助学生进行形象理解】
提示:均衡式这种样式比较特殊,前面几种形式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种形式是不规则的,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的效果。
(三)、欣赏启发
请你想一想,适合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运用在那些地方?(生举例,师课件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若干)
【评析:大量适合纹样实际运用图片的欣赏,拓宽了学生的视眼,让学生充分认识了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吧?下面就请你设计一幅适合纹样。课件出示要求:
1、先选好某种外形,再根据外形设计填充图案;
2、利用前面学过的对比色或邻近色知识来装饰适合纹样。【评析:要求学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装饰美化本课的作业,既复习了旧知,又对学生作业的装饰方法,给出了明确的引导。】
(五)、评价小结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图案、组织形式、色彩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小结
同学们的图案设计得非常精彩,相信你们这些小设计师,以后一定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评析: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六)、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用电脑绘画中的画图软件,制作适合纹样。【评析: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翻转、粘贴等工具,纹样的制作将会更加方便、快捷,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绘画方法的优势以及创作手法的多样性。】 【教后反思】
经过平行班几次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都很不错。反思这节课,我这篇教学设计有这样几大优势: 难点得到了初步化解。
一、明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又明确的问题——找出教材上提到的“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并用笔划快速地出来。问题简单明确,学生们很快便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回答问题很积极。答完了这个问题,再有条不紊的出示第二个问题:请你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同形式的“适合纹样”分别有什么特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再请学生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有了老师的示范,学生们都能试着像老师一样来讲解不同组织形式的“适合纹样”的特点,因此自主学习这一块也进行得比较顺利。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课前我收集了大量“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学生们在一张张图片的欣赏过程中,不仅陶醉于美丽的纹样,并且认识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都能找到适合纹样,尤其是在欣赏到令人垂涎的“适合纹样”美食时,学生们被深深的打动了。这一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从学生的作品中反馈出来,也有少部分同学对于何为均衡式的适合纹样还不太明确。通过对本教材的反复研究,我觉得本课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的修改一下:在适合纹样构成形式中,课本中提到了多种纹样的构成形式,这些形式除了均衡式和对称式之外,都是在对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方向的变化(比如向心式、离心式以及向心、离心结合式都可以看作是发散式对称图形),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它们统归到对称式适合纹样当中去,这样适合纹样就可以分为三大类构成形式:对称式、均衡式与综合式。如果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对称式适合纹样的教学,把另外两种形式放到拓展部分,学生对于对称式适合纹样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均衡式和综合式的讲解可以设计在第二课时中来讲解。不知研究过本课的同仁是否会有同感?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鉴于此,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上)第一单元组“我上学了”,由《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朋友、新伙伴》、《校园铃声》、《平安回家》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面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
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标志识别的游戏;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唯有凸现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链接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如在教学《秋天在哪里》一课时,要求让学生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而秋天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都能参与到探秘秋天的活动中去,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校园、田野、市场、商店、公园、花木园林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去获取。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和落叶低语,在草地中寻觅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秋天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敝开了胸怀,绽放了它的美丽,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了时空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此时此地,已经不是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这块最广阔的生活舞台。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
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又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当地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课间使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探究 教学 实践——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作者:李伟
(2)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前参与的策略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小学 彭松梅(3)浅淡《品德与生活》教学
桦甸教育网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点滴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点滴体会
摘要:孩子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
关键词:体验;生活素材;开放性;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一、教学内容以生活背景为主,以学生生活背景搭建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将教材硬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将生活与教材相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丰富学生内在精神的需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搭建教学情境,借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然后组织学生到家乡的主要街道、工厂等景点实际参观,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获得对家乡发展变化的直接经验和体会。以此培养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和搜集整理资料、分享成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如:在《彩笔绘家乡》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关心家乡、憧憬家乡未来、做家乡的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我设计了“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家乡未来我描绘”、“家乡未来作品展”三个活动。
“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未来我描绘”活动是一项动手表达活动,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描绘家乡美好未来的欲望,引导学生用绘画、小制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家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
“家乡未来作品展”活动是一项合作交流活动,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作品的空间,激发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欲望,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展示作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创作成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开放性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以上的这一些活动,学生不仅得到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情感的教育,学生也在愉快的活动中树立起了自信心和上进心。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种方式,给学生自学、创新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贴近大自然,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在《我做小导游》一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源等,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以下活动。
“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到家乡的有名的景点去开展调查。如《文昌阁》、《大沽河风景区》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了解家乡的资源、环境和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的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
“我当小导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模拟导游活动,通过我当小导游活动,充分介绍家乡的资源、风俗民情、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小导游收获多”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在做小导游活动中的感受、体验进行交流,于同学分享感受及成果,并总结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参观调查、模拟导游、交流收获等一系列的贴近生活、走进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活动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面对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我不由得想到赞可夫说的那句话:“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是啊,讲了又讲,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不如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
参考文献:
[1] 山东美术出版社:一至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
[2] 山东美术出版社:一至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第五篇:让识字教学与生活“联姻”
让识字教学与生活“联姻”
遂昌县实验小学
袁春琴
【内容摘要】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识字教学应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提倡孩子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识字,激发孩子识字兴趣;要创设识字氛围,让孩子快乐识字;要拓宽识字渠道,让孩子自主识字。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好汉字,让他在生活的识字乐园里自由翱翔,体验成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生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而新教材篇幅小,课时短,需要认会的字很多,个别字再现的概率低。如果教师仍旧按照以前的方法把识字局限于课堂,让孩子死记硬背,课下不管不问,难免会事倍功半。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通过对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认为要让识字教学与生活有效链接,识字教学将步入阳光地带。
一、引导在生活中识字,激发孩子识字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学的兴趣。”儿童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处处离不开汉字,处处需要汉字,这种汉字的文化环境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是儿童识字的好课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实物、图片、课件、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置身于生活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语文。比如,让孩子动手做一做,让孩子演一演,还有的可通过课件展示„„结合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我布置孩子回家后把家中的实物贴上注音卡片,从而达到既巩固汉语拼音又认识汉字的目的。我还充分利用母语环境,引导孩子认识校园环境,引导孩子走出校园在广阔的 1 社会生活中感知汉字,让孩子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识字的意识与习惯,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欲望。将孩子识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孩子在生活中充分感知汉字,从而使他们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课堂。
二、创设识字氛围,让孩子快乐识字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路人,应当用快乐去唤醒孩子“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孩子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效应,让孩子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乐正浓,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乐是学习的向导,引导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孩子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动力;乐是学习的良师,使孩子获得学习的进程。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高涨、轻松、愉快,就容易“活”,“活”则有趣,效果也就好。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识字氛围,构建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快乐地识字。
1、创设快乐识字的教学环境。为了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结合教室的空间和低段孩子的实际,我在教室布置的造型和色彩以及静态和动态上,都做了整体的规划设计,力求最佳的安排和有效的使用与布置,使孩子触目可及、伸手可摸那些陌生而又形象的汉字。如:队角、读书角、学习园地等上面的图画和制作都配备了汉字。并时不时地引导孩子去看、去认这些字,谁先认识就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这样不但在无形中扩大了识字量,积累词句,而且培养了主动识字的兴趣。这些会“说话”的墙壁、合理化的布置,直接影响着孩子学习兴趣和情绪,使教室真正成为宽敞舒适的学习场地。
俗话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这个家里有几十名小主人,他们的名字中汉字包罗万象。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也不能把班级同学的名字写全。我想,这可是一年级孩子课外识字的好机会。于是,我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介绍我自己活动。让孩子介绍自己,并介绍自己的名字,让大家都能认识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对自己姓名的字都很熟悉,也都能把最好的办法介绍给小伙伴,让大家都记住这个字。特别是说名字意思的环节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如一个孩子名叫“单文睿”,大家说因为她爸爸姓“单”所以她也姓“单”,“文”是“语文”的“文”,爸爸妈妈希望他语文能学得很好,因此取了“文”字。睿是聪明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他爸爸妈妈希望他是一个学习成绩好又聪明的孩子,所以取这个名字。这种方法让孩子们在活动之中又学会了许多字。
另外,校园里也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操场上的文化墙,校园中的告示牌,学 校的宣传栏等等,都是识字的素材。可以利用参观校园的机会让孩子识字。孩子们在这过程中既记住了生字又受到了教育。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花草树木上的挂牌,绿草地上的护绿标语,都是极为宝贵的识字资源。孩子们徜徉于学校的花坛边、树荫下,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一边认识植物名称:石榴、梅花、冬青„„“小草睡着了,请你不要吵醒它”如诗一般的话语,既使孩子快快乐乐识了字,又能让孩子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
2、构建快乐识字的教学方式。依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汉字自身固有的特点,采取儿童喜闻乐见,愿意主动参与的积极投入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儿童主动识字和自主识字的境界,我经常变换授课方法,把生活搬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孩子合作交流,成功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体验识字的乐趣。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识字加油站时,我组织了这样一种活动的课堂形式,首先让每个小朋友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商品包装,教组员认读商品名称,并用一两句话介绍这种商品。交换商品包装袋,尝试认读生字,看谁认得快,学得多。然后模拟“超市”。词卡和商品包装袋以小组为单位堆放,孩子分别当顾客、营业员,进行模拟购买商品游戏。“顾客”提着篮子挑选商品时、“营业员”收款时要说出每种商品的名称。另外同学仔细听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接着把准备好的商品包装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孩子下座位到展板前认读商品包装上的汉字,课后评出“识字大王”。最后发出倡仪,希望大家多认识周围的东西,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于是,孩子识字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主动在家里、街上、商场等生活中识字,从而增加了自己的识字量。他们还收集了有关图片,并拿到班上向同学展示,并把其中的得意之作粘贴在教室周围。这样既提高了孩子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孩子敢于当众表现的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从而使孩子在识字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拓宽识字渠道,让孩子自主识字
一年级的孩子对识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但进行阅读时,不认识的字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写话时也有很多字不会写。由此可见,识字还是阅读教学和写话教学的基石。而一直以来,低年级识字教学总是局限课堂上,局限在教材上。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要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调动孩子识字的主动性,要努力拓广识字空间,不断增加孩子库存生字量。在立足文本的同时要超越文本,以文本为中心,以任意半径对外发散,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把孩子识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孩子真正喜欢上识字,感觉到识字的乐趣。
1、调动家长积极性,在家庭环境中识字。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家长、孩子三者合而为一的巨大作用。我利用校讯通、家访等各种形式,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孩子进行家庭识字。比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挂牌”。只要家长和孩子们在这些物品的上面贴上字卡,那么他们看到什么就能很快地认识表示该物品的字了。然后再认识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等,最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称呼、家庭住址、单位等。久而久之,孩子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了。
用语文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生活的眼光看待语文,我还让家长引领孩子在看电视、电影中识字。随着有线电视进入每家每户,偶尔我也布置一些称不上作业的作业——回家看看电视,跟着播音员或演员讲话,他讲一句你跟一句。如动画片、《大风车》、《动画城》等颇受孩子欢迎的电视节目,要求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看看自己在看什么台?什么节目?内容是什么?等等。比如在教学“台灯”这两个字时,有个孩子说:“我每天看电视时,电视上经常出现‘中央电视台’,其中的‘台’就是‘台灯’的‘台’。”还有孩子说:“妈妈为了保护我的眼睛,专门给我买了盏台灯,上面就有‘台灯’两个字。”。为了巩固家庭识字的成果,我还适时组织成果展示,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表扬,不仅激发了孩子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家长的热情。
2、利用母语环境,在社会环境中识字。
随着视听时代的到来,孩子扩大了知识来源的渠道,他们几乎每时每刻,各地各处都在与文字打交道。我们可以利用广告牌、站牌、宣传牌、路标牌等识字。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加油站,小伙伴提到:“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旁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呢!”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布置孩子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要经过哪些单位,看见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认字方法,认识生字,回家后自己说一说,并让家长写下来。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孩子几天认识一百多个字,像“华联超市”、“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安踏”、“ 国税局”、“财政局”、“中国农业银行”等,有些难记的字词,孩子却在几天中认识、记住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3、利用课外书籍,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该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我认为,应该无限相信书籍的识字力量。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因为语文教学需要凭借,然而识字仅仅 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孩子走出教材,走向课外,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课标中对古诗有明确要求,第一年段会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从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孩子每周读背一首古诗。每读一首古诗,孩子们都能认识几个生字。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也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在5万字以上。指导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不但能汲取书中的精神营养,而且能多多识字,一举两得。在第一学期,孩子学了一部分汉字后,我就让孩子把以前读过的书带到学校来读,这时我发现有的孩子带来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美文。我就利用晨读时间指导孩子阅读,巩固学过的生字,学习新的生字,并且每周利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收获。有的孩子在一周内就能学到并记住七八十个生字。这学期开展“每月一本课外书”读书活动,并利用早读课、单周晨会课、双周班队课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活动中孩子能认识更多的字,又有效地巩固了学过的生字。
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当让孩子的识字也丰富多彩。语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有人说:“孩子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个活的源泉,识字教学只有与生活“联姻”,才能使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好汉字,让他们在生活的识字乐园里自由翱翔,放飞希望,收获硕果,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识字与写字·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