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养 泰康:崛起中的中国高品质智慧医养社区

时间:2019-05-12 11:4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未来医养 泰康:崛起中的中国高品质智慧医养社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未来医养 泰康:崛起中的中国高品质智慧医养社区》。

第一篇:未来医养 泰康:崛起中的中国高品质智慧医养社区

未来医养 泰康:崛起中的中国高品质智慧医养社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养老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当前,政府对养老行业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不难发现各地的养老院逐年增加,然而人老了,渴望的不仅是温暖如家的生活照料,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精神呵护。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发现机遇,在全国投资建设高端智慧养老社区,通过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尖端技术,提供实时、快捷、高效、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并同时结合医疗和养老专业人员的双重照料,让更多老年人能够过上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夕阳”生活。文 —— Summer 编辑 —— 陆静雯

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根据国务院在2017年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在给国家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打开了养老服务市场的缺口。国家开始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对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请兴办养老机构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并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融资、税费、土地、人才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在利好政策和发展潜力的刺激下,中国高端智慧养老社区开始萌芽。不过目前大部分都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那国外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太阳城——CCRC社区的代表

老龄化现在已经成了困扰全世界的问题。据统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其中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更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提到美国高端智慧养老社区的典范,那就非美国太阳城(Suncity)莫属。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在美国,人们不把老年人称为“夕阳”,而是叫做“太阳”,太阳城因此得名。太阳城坐落于佛罗里达西海岸,拥有来自全美以及世界各地的住户1.7万户,平均年龄75岁,并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美国太阳城运用了CCRC的模式,全称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提供连续性照护服务的退休老人社区。CCRC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优美的居住养生环境,以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满足老年人各项生活需要。社区医院拥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入住者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专业的医疗服务。当入住的老年人在身体状况改变时,社区也会针对性地提供相对应的居住空间与关怀照料服务。同时,社区为老人提供充分的活动学习空间及各种设施。CCRC的收费模式大致为两种

一种是入住费模式,用户在入住前先缴纳一笔费用,再根据条款种类不同用户还需要缴纳不同金额的租金;

另一种则是收取较低的入住费,但后续按照服务另外收费,租金也可能更高。CCRC社区的建造对资金要求很高,通常只有大资本才有能力做这样的投入。

无独有偶,日本也有太阳城,这正是日本著名的老年公寓开发运营公司Suncity借鉴美国CCRC模式所打造的高端养老智慧社区。这里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公共空间设计更多,让老人能够尽情交流,而智能化的各种辅助仪器可以医护人员更好地照料老人。

泰康之家:崛起中的高端智慧养老社区

近年来,CCRC作为养老的一种先进模式,在中国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泰康保险集团就是第一批践行者,2007年泰康开始探索养老社区布局,2009年经保监会批准,泰康获得中国保险业第一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泰康保险集团旗下的健康产业投资运营子公司——泰康之家成立,致力于打造 “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的大型综合高端医养社区。泰康将国际领先的CCRC养老模式引进泰康之家,并配备了专业康复医院和养老照护专业设备,为居民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记忆照护、专业护理四个不同的生活服务区域,提供不同程度的生活照顾及护理服务。根据入住前的专业评估,社区向居民提供适当的入住选择建议;入住后,当居民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可轻松升级至相应的生活区。同时,泰康之家运用互联网和一系列的大数据为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打造出智慧平台。

泰康之家社区最大的特色是创新的“1+N”医养综合服务模式,即“管家式服务”,目标是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服务,通过借鉴公立医院的”主治医师责任制”和”私人医生”的优势,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照护特色,建立全过程医养护康服务模式,在社区实现全人全程全周期服务。

而作为保险巨头的泰康,也将“保险+医疗”模式充分结合,提升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支出。在泰康之家配套的康复医院中,泰康客户不但可以得到体检、慢病管理、紧急救助、大病转诊、基础医疗等全方位服务,部分项目可获得保险公司直接支付或简化理赔流程,极大程度提升客户就医及保险服务体验。

目前泰康之家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高品质连锁养老社区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等十个城市建设了高端医养社区。全部建成后将提供万余户养老单元。目前,北京泰康之家·燕园、上海泰康之家·申园、广州泰康之家·粤园养老社区已正式投入运营。

除了泰康,中国人寿在打造养老机构上也不遗余力,打造了“国寿嘉园”智慧健康养老体系,目前已完成5 个城市布局,分别为北京、天津、苏州、深圳、三亚。2016 年,“国寿嘉园·逸境” 在三亚海棠湾启动,规划充分遵循 “个人、家庭、邻里、社区、社会”五层交往空间理念,建设有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养生公寓等,并配套精准、个性化健康管理中心,为社区居民康复疗养、度假生活提供专业品质保障。

社区还特别打造各种兴趣俱乐部与活动组织,为社区居民构建一个精神交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寿非常看重高科技的运用,联手华为首创智慧养老联合创新实验室,双方将围绕“面向未来的智慧养老云平台”主题,研究智慧养老业务模式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打造中国人寿智慧养老云平台。尤其是结合移动互联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实现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生活、智慧健康、智慧金融,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不难察觉,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科技推动先进生活模式的时代已经来临,前沿的高新产业已经开始陆续进入到智慧养老社区模式的构建。随着新技术在全球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个个智慧、安全、高效的高端智慧养老社区正在不断崛起。对话:泰康之家 刘淑琴

《胡润百富》

泰康的人寿保险业务非常有名,当初是怎么会想到成立泰康之家这样的高端养老社区?

泰康保险的特点是“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根据客户需求与时俱进地改变创新。我们在卖寿险尤其是养老险的时候发现,人们买保险不仅需要的是经济保障,也需要实体服务。从2007年开始,泰康在全球寻找养老社区的模板,在美国发现了CCRC(持续照顾社区),可以覆盖从退休到终老的年龄层,并能根据社区内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提供相应的照料服务。这是我们想要的,客户买了泰康相关保险,可以住我们的社区。目前泰康已经形成了老年生命服务产业链: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帮助客户实现从虚拟金融服务到实体机构的全方位服务。丰富了泰康的保险品种,例如 “幸福有约”、“生前契约”等,也为政府养老机构和民间普通养老院做了有效补充。

胡润百富

国内的高端养老社区和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养老社区有哪些不同之处?

美国养老社区,参观人数很少,住在里面的老人很安静;泰康学习了美国社区的运营模式,但结合中国国情作了落地。以服务项目多,如在社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等,注重老人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滋养。在设计上,除了精致淡雅的装修,我们还买了大量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是艺术家根据社区特色做的,其中很多作品甚至是由社区老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我们有个活动叫做“人人都是艺术家”,老人们在艺术家帮助下共同完成绘画作品,更能感到自豪和愉悦,也提供了交流的话题。第二点,美国养老社区的投资、开发、运营、服务可以是由不同的外包公司负责,但泰康之家全部都是由自己完成。胡润百富

泰康之家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有哪些特色项目?

泰康每个社区因地制宜,但都保持大规模,但都保持大规模,全功能,高品质,医养融合的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上的领先,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和付出。泰康社区居住空间建筑的层高、面宽超过住宅,在机电、照明、空气、水质上也有严格要求,比如洗澡水,北京的水硬度高,我们做了软化,皮肤就不干燥。每个社区都做到这样的高品质,代价很高。在软件上,老人慢病多,泰康医养结合的模式能更好帮助他们康复,还会安排理财师定期到社区帮老人理财。老人的身体有人照料,心灵得到抚慰,财务保障安全,笑脸自然就多了。胡润百富

不少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都运用到了高端养老社区中,泰康之家里有哪些“智慧”的地方?

我认为,科技是辅助人工,而不是替代人工的,老人到社区生活最需要的是情感慰藉和身体照料。泰康之家目前有远程会诊,子女在线沟通——只需打开终端,就能实现和远方子女的实时视频对话;另一个重要的智慧设备就是洗手间门口的感应器,可以了解早上老人是否起床、去卫生间。如果没有,管家会联系居民访视,以防风险发生。本文摘自《胡润百富》2017年10月刊

第二篇:保险 医养 泰康重塑健康养老观

保险+医养重塑健康养老观

作为保监会批准的首个投资养老社区的保险企业,泰康人寿秉持‚医养融合‛理念,创新‚文化养老‛,在全国八城布局连锁医养社区,重塑国人健康养老价值观。

2015年8月15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调研泰康运营的首个医养社区——泰康之家•燕园之后表示,要培育和发展养老产业,解决老年服务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保险业未来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而泰康养老社区正在创造一个很好的模式。

从2007年萌生养老事业梦想、2009年获准成为保险行业第一个养老投资试点、到2012年北京燕园社区破土动工、2015年燕园社区开业、2016年7月上海申园社区运营,再到2016年底广州粤园社区也将投入运营,泰康用9年时间不但完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和杭州八地的养老布局,形成了‚三亚看海、阳澄观湖,龙坞望山‛的布局特色,还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优质的医养服务在医疗养老领域形成了‚泰康现象‛。

人寿保险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医养是自然延伸,泰康希望影响中国老年人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在一流的硬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医养融合实现对老人身体的照护和心灵的关怀。‚医疗、养老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产业,泰康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诚心诚信为老人服务,让人们可以富足而退、优雅一生。这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说。

‚保险+医养‛创新模式

与如今人们常常在谈到‚风口行业‛时提及医疗养老不同,早在9年前,泰康便预见到中国正经历一个从新兴工业国向后工业化国家转型、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以娱、教、医、养为代表的服务业将会得到大发展,日益增长的中产人群及家庭需要全方位健康和财富管理与服务。

陈东升率团队先后前往日本美国考察,他用‚兴奋无比‛形容当时的心情,美国活力养老社区颠覆了传统的养老院模式,以家为核心,社区内的老年大学相当于保健医疗的康复中心,住在里面的老人充满活力,完全在享受老年生活。那一刹那强烈的冲击让陈东升下决心把这个方式带回国内,改变中国老年人生命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2009年11月19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泰康人寿提出的养老社区股权投资计划,获得中国保险行业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获得这张重要批文意味着,在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这条跑道上,泰康人寿成功抢到了第一棒!

2012年,泰康推出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虚拟保险与实体养老社区相衔接的‚幸福有约‛养老计划,确定‚幸福有约‛的客户在年轻时通过购买养老保险,享受保险公司专业理财服务,年老时可以入住泰康养老社区,通过保险金自由安排自己的养老生活。这一养老计划的落地,标志着全新的养老商业模式在中国落地。‚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人寿保险就是生老病死的方案,但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实体,进入到服务领域。因此,今天泰康医养融合的模式,提出的虚拟保险和四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不再是一个人寿保险的范畴,它是大健康工程、大民生工程、大幸福工程。‛陈东升说。

作为管理资产超9000亿元、累积服务客户超1.67亿人的大型保险金融服务集团,泰康在全国医养实体总投资已达203亿元、占保险业总投资1/3。不少人曾经问陈东升,作为一家保险企业把这么多资本投入到养老社区中值不值得,何时才能赚钱。对此陈东升的回答是,养老社区是重资产、长周期、低回报的产业,养老社区未来有了生产力和回报,相当于发行了一个长期、固定、稳定回报的债券。保险业有价值观和理念的支撑,有长线资金配臵的需求,相较于其他资本,两个产业的联合是‘天配’。‚泰康坚定地把养老当成核心战略产业,我们看的是未来的30年、50年。‛

时至今天,很多企业在做养老、做医疗,均受到泰康的启发,陈东升对此很自豪。

医养融合

在把虚拟的保险、金融与现实的医养实体相结合的过程中,泰康一方面学习美国等世界上先进的养老社区建立的新型养老社区模式,一方面又在创造性地探索中提出了‚医养‛概念,整合大健康产业链,一手抓支付环节,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一手抓消费环节,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制定以长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医养融合战略,着力发展养老与医疗两大事业。

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但具有预见性,更是和国家政策倡导方向高度一致。在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从2009年至今,民政部、卫计委、保监会等多部委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除了带来社会性的养老需求,也对医疗开支形成巨大挑战。由于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十分普遍,需要常年吃药,通常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中青年医疗费用的5-8倍。这部分控制不好,会对社会尤其是医保造成沉重负担。

在国外,保险与医疗服务对接成功、保险公司拥有自己医院的情况并不罕见:美国有‚医疗+保险‛的‚凯撒模式‛;台湾的国泰人寿拥有自己的医院;韩国三星生命人寿旗下的三星医院更是韩国排名前三的顶级大型医院。以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为例,通过保险与医疗服务,将供方与需方的利益进行整合,借助商业保险、技术推广、激励机制等三大要素,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泰康正是借鉴美国‚凯撒模式‛,实行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也是国际发展趋势。

2015年9月29日,泰康人寿战略投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泰康创新的医养融合模式将获得来自人才和技术层面的雄厚支持。2016年4月9日,泰康与南京大学、南京仙林鼓楼医院签约,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正式挂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着力建设医教研一体化的综合性医院。同时,泰康在武汉、广州、成都的医院布局也正在‚跑步前进,马不停蹄‛。

结合国情与中国老人需求,泰康率先在燕园养老社区引进国际领先的CCRC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根据不同程度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分为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记忆照护区,可根据老人不同阶段需求,提供相应程度的照护服务。

泰康人寿副总裁兼泰康之家CEO刘挺军介绍,其实医疗的成分,一部分是治疗,还有很大一部分应是护理。国外把医疗保健产业叫‚health care‛,翻译本质上是‚健康照顾‛,除了药物上对身体的治疗和保健,更强调心灵上的抚慰。

2015年11月,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投入运营,标志泰康探索创新的医养模式正式落地。燕园康复医院创新性地提出‚1+N‛医养综合服务模式,即‚管家式医疗‛,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医疗服务,通过借鉴公立医院的‚主治医师责任制‛和‚私人医生‛优势,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照护特色,建立全过程医疗护理模式,在社区实现精准化医疗。

泰康创新的‚保险产品+医养社区‛的商业模式持续开花结果,‚幸福有约‛保险产品销售额剧增,养老社区入住率稳步增长。自2015年6月泰康燕园养老社区运营以来,一批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先后入住养老社区,对养老社区生活很满意。卖掉房产将家搬到养老社区的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谈到养老体会时说:‚我将书房搬到养老社区,现在终于可以安静地写书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刘葆锴、孟繁敏夫妇,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社区后,自发组织居民传授技艺,教授更多的居民进行创作。‚看到每位居民都能做出心仪的作品来,就觉得高兴。‛

全国布局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陈东升对泰康医养大战略业已谋定,并布局了三个发展层次。第一层次:要在全国核心城市进行布局,建立以医教研为核心的顶级三甲医院资源;第二层次:在泰康养老社区建立康复医院,提供基本护理、医疗咨询、康复医疗等服务;第三层次:参股特定的医疗机构资源,扩充以医为主的养老服务保障范畴。同时他指出,泰康对公立医院的参与投资方式,并不局限在控股型投资,还会采取改制、收购、托管等方式参与公立医院和企业医院的投资。

陈东升说,泰康人寿将建立大学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比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解决医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难题;下一阶段,泰康将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合作,联手南京鼓楼医院,全面引入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证体系。在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过程中,将引进国际一流医疗机构的经验,打造医教研一体化的国际医学中心,比邻医学中心建设医养社区;同时,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社会基础医疗保险管理,构建保险、医院为一体的新型医疗服务网络,真正做到医养与保险融合,形成区域性的健康维护组织(HMO),创新实践中国区域的‚凯撒模式‛。

依托医、教、研一体化区域国际医学中心,泰康还将建设O2O医疗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医疗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为泰康医疗体系输送人才、技术和品牌,构建泰康医疗产业生态链。在深耕大健康产业的道路上,充分发挥泰康医学中心作为医疗、教育、科研一体化平台的价值。

在陈东升看来,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保险业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走‚金融宽带‛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还有一个模式是走专业化道路,以保险为核心,深耕寿险产业链。泰康发展医养产业的本质是,推动实体养老社区与泰康保险产品的结合,利用保险长线资金匹配长期投资,打造全生命产业链,这一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长期生命力。‚泰康走的路正好契合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中对高端医疗、活力养老、终极关怀,以及居民理财的需求,泰康提供的‘四位一体’的产品服务,也就是大健康、大民生、大幸福工程。‛

陈东升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医养第一品牌,真正把医养融合和人寿保险结合起来,提供‘从摇篮到天堂’全方位服务体系。这样的模式不仅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也符合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新型生活服务方式、生命态度的重新认识。‚泰康要成为这种新生活方式的引领者。‛陈东升言语中充满憧憬与自信。

第三篇:医养结合未来发展重点在于基层社区

医养结合未来发展重点在于基层社区

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鉴于当今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养老任务非常重要,为了改变“养老不治病、治病不养老”的现状,有政协委员提出,医养结合应该大力推广,而且重点在基层社区。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做了一项连续3个月的深入调研,最终推出一份名为“全面推进„医养结合‟的顶层设计和实践创新”的提案。他呼吁充分认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服务发展趋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破除医养各守其界的传统观念。

李铀指出,医养结合涉及到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个部门,但是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因此三个部门合作难免有限制。所以要想发展健康与养老的结合服务,首先应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推出完善的管理机制。

另外,李铀还提出要将医养结合的重心放到社区,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管理模式在街道社区构建医养结合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同时,社保支付配套政策要跟上,将医养结合中的“医”部分都与社保相挂钩,优先纳入城乡医保定点范围,推动成都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发展,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另外政协委员提出,应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的市场中。一方面社会资本的进入可以减少政府的负担,增加市场竞争性,可以提高服务性,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持有者的多变性和创新性可以为医养结合加入很多新鲜的元素,对老年人也有好处。

而政府则应该负责一部分公益性医养结合中心,为那些特殊或者贫困老人提供服务。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是必然趋势,但这需要卫生、民政、社保等打破门槛协作推进和制度创新。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公共财政支持,这就要求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给予支持,并对适用范围、购买内容、实施程序、资金安排、绩效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全方位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发展。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第四篇: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 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3.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

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

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

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体系。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

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机构的相关特点也进一步凸显,是否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资格认证,或者发展新的形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仅仅是提供药品、注射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应该是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应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1)

二、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

(2)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3)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4)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 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规定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5.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有四种模式

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专家提出了未来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寄望医养结合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据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个亿,未富先老在中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68岁,也就是说,其中有7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近日,在“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备而老,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并对我国如何进行“有备而老”展开了深入研讨。

老龄化将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

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0万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三个人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40%。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在发言中说,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我国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蔡菲介绍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同比增长10%。但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左右,床位空置率严重的养老院主要是没有医疗服务的相关支持。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居家养老是公认的理想养老模式,但亟须医疗、家政、照护、心理等多种服务的无缝衔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区化养老。

对此,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解释说,“9073”养老规划,按照基本意思和多数老人的自然老化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60~70岁基本属于“90”居家部分;70~80岁可能属于“7”社区部分;80~90岁可能属于机构部分。我国养老机构也基本是按照老人自理、半自理、完全失能、失智的需求做了区域划分。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老人需求的深刻理解,现在主要问题是要在社区构建一个老龄长期照护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对象是慢性病患和残障人口,其中老年人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

台湾老人福利机构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敏雄也指出,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也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这就要求社区除了提供基本的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外,还要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及养老机构导入小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寄托照顾。同时,运用社区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据社区的条件和需求差异,社区还应与其他养老设施,包括长期照护中心、赡养机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医院等配套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未来可能将有四种形式

蔡菲介绍说,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会有四种存在形式:

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比如,上海建工医院新开一家护理院,北京的八里庄服务中心最近申请了一个护理院的资质。

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蔡菲强调说,“十三五”是我国两次人口老龄高峰的低谷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高峰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新模式。今年,北辰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把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列入“20项民心工程”,致力于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发展。

日前,为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配套的医疗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公寓内的老人可以随时看病拿药,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前沿新闻记者在医疗服务站看到,每个科室门前都有老人坐在长椅上等候检查,他们神情放松,不时与周边老人闲聊几句。正在等着测量血压的孙爷爷说:“我就住在楼上,门口一刷卡就能进入医疗服务站。以前,由于离医院比较远,总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到医院检查,现在不出公寓大门,就有医疗服务站,特别方便,我每周都会过来量量血压、听听心脏,预防疾病出现。”

老年公寓的医疗服务站每天会定时派医生对老人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对公寓里的老人进行慢性病理疗,初步形成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格局。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负责人周静介绍说:“医疗服务站成立后,特别受老人们欢迎,他们看病拿药不用走很长的路,挂号也不用排长队,还有医生对他们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让他们住着很放心,家属们也安心。”

在探索“医养结合”的同时,北辰区还进一步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建设。日前,瑞景街秋瑞家园社区对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安装了电视和娱乐设施,更多的社区老年人愿意在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享受悠闲时光。该社区居民佟励英说:“平时子女工作忙,都不在身边,我们在家呆着感觉非常寂寞,社区里有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后,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每天过得特别充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据了解,今年,北辰区将健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互补机制,计划在新村街、集贤里街建设2个社区“微型养老院”。在北仓镇、双街镇建设2个农村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试点,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等。

所谓长期护理就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就是通过发挥保险的风险共担,资金互济的功能,对被保险人因接受长期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担补偿的一种制度,国际上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有两种形式: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丧,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主要受益群体是老年人。1995年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的议案,1997 年 5 月和 12 月《护理保险法》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表决通过,2000 年 4月 1 日,日本《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2005年,日本政府对 2000 年保险法案进行修订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修订法案》,2008 年和 2012年又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典型的社会强制险模式,由法律强制实施,保险出资责任由国家、企业、个人分担或者由国家、个人分担。(1)被保险人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定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承保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两种,一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为该制度的第一号被保险对象;二为 40-64 岁之间加入了某一种医疗保险的现役劳动者,即为该制度的第二号被保险对象。

这两类被保险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保费缴纳方式和收益对象范围。第一号被保险人被分为 5类,交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三年调整一次。年金在 18 万日元以上的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险费直接从其养老金中划

扣,其余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费由市町村个别征收。第 2 号被保险人必需终身缴费,缴费比例为所得收入的 0.9%,与其医疗保险相关联。

在受益对象范围方面,第 1 号被保险人只要需长期护理,经审定后自动获得护理资格。对于第 2 号被保险人,只有当患有初期老年痴呆或者因患有心脑血管等与年龄有关的 16 种特定疾病而处于护理状态时,才能够获得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40 岁以下因身体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公民由其它福利计划提供。

图: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公共支出(单位:百万日元/月)(2)保险人

长期以来,日本的老年保健福利都是在国家和各都道府县的指导下,由市町村具体负责实施执行。目前作为运营主体的地方政府大约有 3300 个。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各自地方的情况设定保险费的等级、额度,征收、营运、管理和利用保险费;

二、审定护理申请人的资格、等级,制定护理计划、落实并且监督服务业务提供。(3)筹资模式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为了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日本长期护理的保险资金由三级政府、个人共同负担。被保险人缴纳 50%的保险费,其中 17%来源于第一号被保险人,另外 33%来自第二号被保险人。公费部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按照 2:1:1 的比例分别承担总资金的 25%、12.5%、12.5%。为了平衡各市町村的支付能力,国家拿出其负担资金的 1/5 作为调整补助金交付给那些低收入老人或高龄老人多的市町村。此外,为了避免保险对象过度使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在接受护理服务时需承担护理费用的 10%,机构入住者的伙食费不含在保险费中。鉴于低收入群体不能支付保险费用、服务使用费和其他额外支出,为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低收入群体可以向市町村申请减免服务使用费,也可获得公共救助计划的援助。(4)给付方式

日本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以直接向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所占比例极少。

护理需要分成两类: 1.需要支援:不需要日常生活护理,但在家务或日常生活需要支援,每天需要照护的时间为 20-30 分钟。

2.需要护理:依需要护理程度分成 5 级。护理服务主要分为处于护理状态的介护给付和有可能发生护理状态的预防给付,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为鼓励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护理,居家护理的护理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访问服务、日间护理、短期设施护理及居家环境改善等。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载体,利用社区内的护理设施、机构为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如果在家中护理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可以到由都道府县指定的福利机构、保健机构或疗养医疗机构中接受专业机构护理。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现状

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被保险人数增长了 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这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从 2000 年起,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速度比较稳定,增长率都在 3.5%以下。

2000 年至 2009 年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比例在 3.5%~2.5%之间,在 2009 年后增长比例降低到 1%以下。2000 年至 2009 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 218.16 万人增加至 469 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 年共有 29.09 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 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服务,2009 年申请上述两 种 护理 服 务 的 人 数 分 别 是 123.69 万人 和345.31 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日本长期护理制度通过 2005 年的改革构建护理预防体系,实现了由重护理向护理与预防并重的转变。2006 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 104 万人,到 2011年已经达到了 140 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改革之后日本的护理预防服务得到快速发展。2012 年日本对《护理保险法》的修订要点为如何构建老年护理的“地区服务体系”,彻底打破了社会福利主要由政府行政措施提供的惯例,为地区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也为竞争型地区福利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的护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已能够为需护理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011 年提供家庭访问医护服务的机构67922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一倍多。2011 年提供针对痴呆老 年人的日间护理社区共有 11180个,而 2000 年只有 418 个。2011 年老年护理保健机构 3763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 1603 家。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 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和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分别达到了 3829 万次、1026 万次和 353 万次;2012 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从 2005 年的 411 万人增加到了 533 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 445 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 328 万人、设施服务利用者 86 万人、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 41 万人固。这些数据显示,日本国 民已经 不再寄 托于 家庭提 供的护 理服务,社会化护理服务得到十分普遍的利用。1、医保结算是难点。

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第五篇:我国“医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

“医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也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热议的焦点问题。

一、“医养结合”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从养老方式的国际发展潮流来看,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兴起直接来自于近年来国际社会所倡导的“持续照顾”养老服务理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提倡以“持续照顾”理念为主的养老服务思想,即尽可能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居住环境中得到持续的养老服务照料,而尽量减少由于护理程度变化带来的不断更换养老场所的次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先后根据本国实际建立起来了各自的长期照护系统。受国际社会倡导的“持续照顾”理念影响,“老有所养”不再只是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养老模式,而应该增加包括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娱乐文化以及临终关怀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医养结合”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而产生的。

准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需要比较其与传统养老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在服务内容上,传统养老模式仅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保障,“医养结合”则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疾病、康复所需要的专业化医疗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相结合。在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上,“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公办或民办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责任归属主体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还可以是针对老年人群开展上门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元化的责任主体使“医养结合”模式超越了传统养老模式的辖定范畴,其作为一种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可以和任何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不同的形式实现“医养结合”的老年服务供给。

整体而言,“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医疗与养老多重需求,是一种创新型的养老模式。2013年之后,受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影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务院相继出台多份文件,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列为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任务。同时,“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密集颁布的政策文件、明确的发展方向定位及具体的政策指导思路,为我国医养结合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目前各地开展的“医养结合”探索实践,存在主管部门交叉、盲目定位高端、套取医保资金等诸多问题。

我国各地对“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开展较早。早在2010年前后,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京、沪等地已经开始了积极尝试。据各地区官方公布信息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海南、浙江、云南、江苏、宁夏等省市开展了“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的探索。梳理目前各地区开展的“医养结合”实践,整体上呈现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较高、但实际推广困难重重的特点,主要问题表现在: 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明晰。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当前“医养结合”实践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该模式所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够明晰。从“医养结合”的业务范围来看,按照我国现行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养老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是民政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而医疗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除了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外,还有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从管理机构来看,各类型的养老机构多隶属于民政部门管辖,而医疗机构又隶属于卫生部门管辖,涉及到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由各地人社部门主管。甚至在个别地区的试点推行中还有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参与。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多龙治水”的局面,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极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阻碍“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机构定位模糊阻碍发展。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准确定位是“医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就目前各地实践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来看,具备公立、民营大型、专业化较高等特点的养老或医疗机构基于自身已有基础,能够顺利增设“医+养”业务,并且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而民营、小型、基层的养老或医疗机构受自身基础条件制约,难以拓展“医+养”业务,任由这一现象发展必然会加速不同级别医疗、养老机构之间的分化,使有限的“医+养”资源过于集中,不利于医疗、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同时,不少已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定位偏误,盲目定位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人群,没有很好地契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人口结构等实际养老需求,影响入住率。

“套保”风险隐患严重。在各地“医养结合”的推广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不良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套保”风险隐患严重。我们调研发现,在某些已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开设养老、托老服务的民办医疗机构中,存在把“养老床位”变相为“医疗床位”,套用医保资金支付养老床位费;把入住老人一般的康复护理服务变相为“医疗诊治”服务,用医保基金报销产生的费用;用医保名义给老人开“营养液”、“中医调理”等保健处方,变相套取医保资金……。这些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正常使用,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损失,损害了其他参保人员的权益,并且人为增加了养老机构和医疗结构的合作难度。

三、我国60岁以后老人,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医养结合”虽刚刚起步,却是未来不可逆转的潮流,亟须完善相关制度。

有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余寿中,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延长到74.8岁。“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在我国刚刚起步,虽然各级政府、社会舆论关注度较高、社会潜在需求较大,但在医疗卫生资源仍然紧张、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医养结合”形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课题。

打破条块分割,理顺“医养结合”管理机制。“多龙治水”的交叉管理格局、模糊的部门职责界限,是目前阻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主要障碍。理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首先,应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理顺、规范、明确民政、人社以及各级卫计委等部门在“医养结合”业务上的职责范围,避免部门间条块分割以及权责交叉、重复,杜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端浪费。其次,应打破相关主管部门间的壁垒,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改进“医养结合”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加快行政许可和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最后,地方管理部门在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应结合区域特色,进一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产业链资源,将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

拓宽“医养结合”供给渠道,准确供给主体定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医+养”的综合性服务,因此,拓宽“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渠道的前提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结合自身的软、硬件条件,针对面向人群的服务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充分整合医养资源。首先,鼓励经营状况不良的一、二级医院,校办、厂办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其次,鼓励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在满足现有医疗资源供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拓宽业务范围,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再次,鼓励规模较大、老年服务需求缺口较大的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吸纳有经营资质的医疗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最后,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特需服务等延伸性医疗服务,并与大型医院建立定点双向转诊机制,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分级诊疗功能,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全覆盖。

严格监管服务过程,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处于初步推行阶段,服务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服务质量缺乏监督管理。应坚持“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原则,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和养老需求,提供相应层次的医养服务。具体实施可以由卫计委、老龄委、人社部、民政部、社会工作协会、基层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成立全国“医养结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考国际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有关术语、服务宗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人员要求和服务保障等进行统一规范,制定“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标准,严格监管服务过程,正确引导“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随着老年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加快制定有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医护、养护及受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门槛较低、专业素质不高、流动性较大等特点,大部分老年护理人员主要来自家政服务公司或社会兼职人员,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服务需求等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以及失能、失智等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无法满足专业的养老服务需求。应加大“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首先,通过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相关课程等方式,重点培养该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未来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储备人力资本。其次,通过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定向培养、与实际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队伍。最后,建立以一、二级医院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全科医生为主、其他卫技人员辅助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团队,加大绩效考核评估力度,通过激励机制稳定队伍、留住人才。

此外,我们还可通过丰富形式的通识教育转变社会养老理念;多举措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机构建设;精确区分“医”和“养”的服务内容、核算报销范围、比例;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明晰医养机构产权;尽快建立长期照护制度等,不断完善“医养结合”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下载未来医养 泰康:崛起中的中国高品质智慧医养社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未来医养 泰康:崛起中的中国高品质智慧医养社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