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站在“眼里”感受伦敦文化
站在“眼里”感受伦敦文化
2000年1月1日凌晨零点的世纪庆典活动的狂热和缤纷色彩一定有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刻,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千禧年的到来。其中,在泰晤士河边,也有一个备受争议的建筑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我们熟知的“伦敦眼”(London eye)。
出了地铁站,沿路苔迹斑斑的老墙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这是伦敦,足够古老。走过西敏桥,就是著名的伦敦眼了。在平地上,在古建筑群中突兀地竖着这样一个摩天轮,难怪很多英国人对伦敦眼的评价是“格格不入”,因为它似乎太现代了。眼前的伦敦眼135米高,有着32个大大的眼睛一样的乘坐舱,慢慢地在空中回转,扑闪扑闪的眼睛调皮地看着周围严肃的古建筑,其实这也是我心里的伦敦,足够包容,足够宽广。
可是,关上舱门的一刹那,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32只眼睛,随着慢慢升空视觉上的冲击,你不得不感叹:正是这个巨大的摩天轮让我们领略如此博大如此深远的伦敦文化!
在地上,我看伦敦眼的古老邻居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都是仰望,高大的建筑,让信徒们虔诚的膜拜,你希望自己能够更高,希望能接近圣人。但是,当你慢慢升空,俯视这一久远的建筑,看到整个教堂的轮廓,周围小得可以忽略的人,更彰显了教堂整体的高大与包容,你会希望走近它,希望能促膝而谈。在地上的时候,泰晤士河边的一个个古建筑像珍珠散落人间一样,等着你去发现,去珍藏。升空,泰晤士河边所有古老的建筑就像河水一样缓缓地流入我们的视野:建筑、街道、车流„„整个伦敦市的规划尽收眼底,散落的珍珠串成绵长的历史文化轨迹也清晰可见。撞击视野的景物有很多,于我,唯独泰晤士河上5孔彩虹桥———滑铁卢桥安静地走进心里。桥下一艘艘的船只悄无声息地在桥孔中穿梭,典雅的桥横跨在泰晤士河上,过去都是站在桥上体会《魂断蓝桥》,而今,可以在空中遥想玛拉和罗依的爱情,因为站得高,眼睛可以看很远,连心情都可以很开放,可以很包容。这个时候的心境畅快,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Tracy告诉我们每年有大约2成的游客是当地人,一些伦敦人会常常来坐坐伦敦眼,在空中看看伦敦,我想,吸引伦敦人的不仅仅是站在高空俯视一切的感觉,而是伴随着上升的高度,心境也开阔了很多,可以包容过去不能包容的,可以理解过去不理解的,可以看得高,可以望得远,而后又慢慢回归到平凡生活中的惬意与满足。心里,像是洗过一样的湛蓝。
大约半个小时的样子,伦敦眼就转完了一周,此刻,心里有着很多不舍,总是期待着下一次甜蜜的到来。这个最初只是为了应景千禧年的庞然大物,因为它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的心灵冲击,政府终于将它改为伦敦永久性的标志性建筑。坐落在众多古老建筑中的千禧之轮也终于在泰晤士河边和人们心里落户生根。
第二篇:一个神经学家眼里的情绪、感受和意识
一个神经学家眼里的情绪、感受和意识
陈蓉霞(本报书评人)刊发时间:2009-11-11 20:05:35 中华读书报
编者按:自从150年前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生物学的发展就呈加速发展之势,其结果不但是种种新的生物技术的涌现,人类对生命以及自身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了。达尔文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的起源、情感的本质等问题,仍处于盲人摸象的初级阶段。今天的生物学家无疑已超越了达尔文的阶段。下面的第一篇文章介绍了
达马西奥——一个神经生理学家——对情感、意识等问题所做的实证科学研究,第二篇文章介绍了郑也夫——一个社会学家——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人类社会的尝试。过去由哲学家来讨论的一些问题,今后恐怕要交给科学家来回答了!
理性和情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哲学史上,这两者受到的待遇,却大相径庭。通常理性被视为是人之高贵品性的标志,而情感却每每受到贬抑。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陷于情感的泥潭是不好的。哲学家中,休谟是少有的例外,他赋予情感以更重要的地位。他在《人性论》中写道:理性是,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
最先置情感于科学研究对象之列的恐怕就是达尔文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就是这方面的开山之作。达尔文正确地指出,情感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且总是通过面容或躯体动作而表达。但囿于当时条件所限,达尔文不可能深入至情感背后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好在这方面的工作如今已开展得很多,美国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专家达马西奥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两年多来,教育科学出版社相继推出了达马西奥的三部著作:《笛卡尔的错误》、《感受发生的一切》和《寻找斯宾诺莎》,我读后感觉大开眼界。
心动,才能行动
《笛卡尔的错误》一书的副标题是“情绪、推理和人脑”。作者接诊了一个病人。他叫埃利奥特,原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个美满的家庭。但他患上了严重的头痛,同时家人发现他变得越来越缺乏责任感,经查他患上了脑瘤。手术本身很成功,切除了肿瘤以及被肿瘤损坏的额叶组织。但接踵而来的却是,尽管他的所有能力都看似正常,却丧失了某些重要的品质,不再有自主的选择能力,不再能与人正常相处,在经历了离婚和失业后,只能靠救济金勉强生存。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埃利奥特可以用超然的态度叙述自己的生活悲剧,超然得与事件的严重性极不相符。
利用现代的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埃利奥特的前额叶皮层的腹内侧受到严重损伤,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丧失了情绪,始终用一种不变的基调来对待生活。当面对一些呈现灾难事故的图片时,他能明白其中的内容,但与患病前不同的是,对此他再也没有任何情感反应,或者说,他知道,但没有感受到。顺着这一线索再往下推,答案渐渐浮现。这类病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本注意力、记忆、智力和语言能力都完好无损,但决策能力和情绪却严重缺乏,而且他们没法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形成一个正确的定位。造成这一麻烦的根源或许在于,病人极度冷静的推理能力(或情绪的丧失)使得他无法为不同的选择赋予不同的价值,于是,面对各种经推理后得到的选项,他只能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恰如那头布里丹的驴子,面对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因为无法选择而只能活活饿死。可见选择的背后必须要有情绪体验,亦即想象某个选择将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体验,人们才能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心动才能行动。
达马西奥对埃利奥特的研究或许证明了,人的情绪能力是与大脑前额叶皮层腹内侧密切相关的。
人类的荣耀在于拥有扩展意识
在《感受发生的一切》中,达马西奥讨论的是“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说起意识,似乎向来是哲学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但近代以来,它已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有机体对自身的自我和周围环境的一种觉知”(《感受发生的一切》,P4)。一个重要也是富有启示性的事实是,意识和情绪是不可分的,其间存在这样的关系:首先,有机体拥有一种情绪状态;其次它能感受到这种情绪状态;最后则是意识到这种感受状态。快乐得忘乎所以或悲伤得不能自拔,就是一种情绪状态;但有时我们感受到自己处于焦虑或兴奋之中,却并不一定意识到(想想心不在焉时的状态就能理解);仅当处于一种被意识到的感受状态时,才有意识的出现。
在此,达马西奥对情感和感受作了细致的区分。情感或情绪的英语是emotion,意即一种向外的运动,因此情感一定伴随着外部表现,喜上眉梢、愁眉紧锁、怒发冲冠、大惊失色、手舞足蹈,等等,都是对情感的一种生动表述。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情感的这一特性反映出情感必定具有某种功能(见“情感如何塑造人类社会”一文,载《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2009年9月30日第10版)。与情感的公开性不同,感受(feeling)完全是私人化的,仅发生在心理层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恐怕就是对感受的一种恰当描述。因而意识,作为对感受的感受,当然也具有私密性、不可交流性。不由得想起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的名言,每个人在醒来时都面对一个共同的世界;每个人在睡梦中却都只有一个仅属于自己的世界。后者就是意识的世界,它难以与人共享。在此意义上,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
就情感而言,人本质上就是孤独的。然而,借助于移情能力,人又总在寻寻觅觅期盼着某种程度的交流或共鸣,正如里尔克的诗所说:我是孤独的,但还不够孤独,因为遇见了你。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曾如此说道:我们犹如在夜色中匆匆行走的路人,彼此都难以见到对方的真面目,偶尔借助一道闪电,得以窥见对方的心灵,但仅是瞬间,过后依然在黑暗中各自赶路。史怀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人类心灵的处境,道出的恰恰是意识的本质特点:内在性和私密性。
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层次。处于最底层的是核心意识,它给有机体提供关于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它并不指向未来,关于过去,也只限于此前的瞬间所发生的事情,因此它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学现象,只涉及一个单一的组织层次;基于核心意识之上的则是扩展意识,它涉及多个层次和等级,从而为有机体提供了一种复杂的自我感,它能体察过去,洞见未来,并敏锐地认识到其中的世界,时间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许多小时乃至许多年。顺便提及,核心意识更多体现为基因组的先天安排;而扩展意识则更多受到后天文化影响。人类的荣耀即在于拥有这种复杂的扩展意识。
进一步说来,核心意识对应的是核心自我,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自我,处于不停塑造的过程之中;而我们通常所指的“自我”,总是伴随着稳定的人格,具有同一性,用达马西奥的话来说,这就是“自传式自我”,它依赖于对情境的系统化记忆,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有所增补或更新,它以内隐记忆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的网络当中,需要时这些内隐记忆随时都可以成为外显内容,从而构成心理表象。显然自传式自我与扩展意识密切相关。
说到“我”的定义,实在颇费思量。佛家对此早就有所质疑。“我”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实体,否则人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梦境。但自从儿童学会说出“我”这一词汇起,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我”岂不时时处于匆匆流逝的过程之中,那看似稳定的实体又该从何处去寻觅?然而,达马西奥对于核心自我和自传式自我的区分,似乎为此提供了一把钥匙。
现在要问,意识对有机体有什么用?如果说,情绪帮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比如,因恐惧而避开危险,因快乐而取食,因愤怒而争斗,等等,那么意识,不仅是对情绪的感受,而且还是对这种感受的感受,则帮助有机体做出更为细致的调节。“意识允许人认识到这些感受,因此也促进了情绪内在的影响,使情绪可以通过感受这种中介渗透到思想过程中。”(P46)最后,意识还可以使任何对象,不仅是外在客体,而且还有内在情绪,被人所认识,从而提高个体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当然,意识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附带功能:引领人类走向文明之途,其中不仅包括良心、审美情趣的出现,还有宗教的创立,或广而言之,对于终极信仰的追问。
在进化过程中,不变的是情绪,变化的是感受或意识,因而构成人与动物本质区分的正是意识。“我们很可能是由于意识而被驱逐出伊甸园的。”(P239)
值得强调的是,达马西奥对于意识的阐述,都有神经生理学的实证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书中还列举大量具体案例,从这些病人身上足以窥见意识在大脑相应部位的功能定位。但正如作者所言,“在考虑了意识是怎样在我们称为脑的这个3英磅重的肉体中产生出来的之后,我们会更加敬畏生命和尊重人类,而不是相反”。(P22)
没有感受,就没有生活
最后来看《寻找斯宾诺莎》,再次审视我们那“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在该书中,作者重点要讨论的是感受。“感受是一种发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人类兴旺或苦难的表达。”(P3)没有感受,整个生活就会崩溃,因为正是感受随时在调整生命体的平衡状态。但正如作者所述,这样一本书,为什么在题目中要放入斯宾诺莎的名字?
确实,作者在整本书中不时会提到斯宾诺莎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观点。这位17世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就是,“每一个自在的事物莫不努力保持其存在”。情绪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它有利于生命体维持自身的存在。书中举了不少这方面的实例。比如,一个大脑杏仁核部位受损的病人,看上去行为得体,似乎无异常表现。但进一步的追寻发现,该病人积极开朗,主动与人结交,但总是轻信别人,从不表现恐慌、焦虑、担心这样的负面情绪。可以想象,若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如天堂般美好,那么,自然选择一定会青睐杏仁核功能有所欠缺的个体。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大脑杏仁核部位受损的人就很难适应和生存。
达马西奥认为,“感受的本质内容是一种特定身体状态的映射”(P55)。难怪常识告诉我们,当我们感觉到自身某个器官的存在时,往往表明该器官有问题了。此外感受还涉及对于特定心理状态的映射。当身体处于平稳运转状态时,我们的感受就是积极快乐的;反之,感受则是消极痛苦的。生命体总是趋乐避苦,所以,感受有助于生命体维持自身的存在。当然也有例外,通过药物或吸毒而引起的快乐,是一种假象,最终却是损害生命体本身;失去疼痛感的个体因无畏而无知,同样难以生存。
因为感受,我们有了快乐和悲伤。悲伤令我们痛苦,但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悲伤的快乐;但若是没有快乐,我们就只是生存,而没有生活。正如作者最后所做的总结,人类尽管在快乐与痛苦之间左右为难,但我们仍不失希望。最后,引斯宾诺莎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希望不是别的,仅不过是一种为将来或过去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不稳定的愉快,而对于这一事物的结果,我们还在怀疑中。”
第三篇:感受“海尔文化”
感受“海尔文化”
8月13日,我们小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大同市鼓楼的海尔专卖店。
走进海尔专卖店,悬挂着新颖别致花花绿绿的促销海报令人耳目一新,大厅回响着舒缓柔和的音乐,给人以轻松优美的感觉。
分组后,我们佩带着海尔专卖店的工作牌,来到了电视专柜。与那里的工作人员刘阿姨和闫阿姨交谈起来。从交谈中我们得知海尔专卖店鼓楼分店从去年4月28日开业,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结合海尔公司的严格的管理体系,所以销售额一直都比较好,业绩也比较突出。然后闫阿姨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宗旨——真诚到永远,顾客永远是对的。作为一名员工必须热爱企业,注意个人形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闫阿姨还向我们介绍,海尔专卖店在发展业务的同时还积极的回报社会,比如:向灾区捐款捐物,积极参加教育慈善活动等。在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员工自身素质,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服务理念,切实做到让顾客满意购物,在对海尔公司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向闫阿姨提出了问题,“闫阿姨,您做了三年的推销员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您是怎样解决的呢?”闫阿姨微笑着说:“我靠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让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才能让顾客满意”
伴随着顾客接二连三的到来,我们的采访活动也接近尾声。
大同市城区四十七校
五年级七班
王琪
第四篇:经典文化诵读感受
经典文化诵读感受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经典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少年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有机地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少年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诵读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诵读80篇(段),合计240篇(段)。” 经典诗文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诵读的经典诗文,尽管当时不解其中的含义,却常常一生难忘,终身受益。五四时期诞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鲁迅、胡适、蔡元培、赵元任、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老舍、梁漱溟、陶行知„„这些大师大都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少年儿童时期强记背诵了大量经典著作,从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他们大多又都在青年时期远渡重洋,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广读博览了大量西方名著。传统文化的扎实根基,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二者融合,造就了三四十年代这样一批大思想家、大学者、大作家、大教育家!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当今,有识之士提倡在中小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获得提升。
通过将传统诗词、经典哲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教改中实现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将逐步成为推广经典诵读的主阵地。在阅读计划的制定,经典诗文的安排要因地制宜、独具特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由领导决策,教育骨干支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借助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精心选择、精心编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以及唐诗宋词等系列诵读读本供学生诵读之用。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使语言表达,协调沟通的能力得以提升,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得到培养,从长远看,让学生陶冶性情,涤荡心胸正是中华经典的精髓所在。
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积极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 一是这项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高广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特别是中小学生认真学习、了解中华经典诗文的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传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并重,是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既推广了普通话,又传承了民族经典。
二是这项活动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这项活动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中华经典诗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经典诗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这项活动有效补充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应学会2500个生字,认识3000个生字。把经典诗文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教学中,为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如《三字经》(1128字)、《弟子规》(1080字)等几个篇目,其文字总量达到3000多字,其中不重复的字近2500字,如此凝炼,是现行其它教材所不及的。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势在必行,推广国语,规范汉字,诵读诗歌,解读经典等能强化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待人处世的德行素养,与爱国爱家,仁爱诚信的伦理道德追求是一致的。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化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做为实施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对国学经典的领悟和传承任重而道远。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读经典,谈感受”
心得体会
刘学坤
平度市田庄镇田庄小学
第五篇:感受藏文化
国庆节刚过,我和丈夫随旅行团匆匆前往香格里拉旅游,有幸和藏族同胞零距离接触,平生以来第一次,使自己增加了不少藏族文化知识。
从丽江出发,接待我们的导游是一位藏族小伙子,身穿一身藏胞,光光的脑袋,一只大耳环吊在右耳上,宽阔古铜色略扁的大脸,体格魁梧,健壮,典型的游牧民族特征,整个轮廓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从他的谈吐上便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眼睛和他那张脸布局的很合理。因此,我现在想起来,他的眼睛是什么样子还真说不上来,也应该说是一双又大又圆充满智慧的大眼睛。但这张脸又是多变的,像高原上的地貌一样,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他一上车来,就介绍自己叫什么桑,第二天分别时,我仍弄不清他叫格桑还是洛桑。但他说,他有一个汉族名字叫老虎,虎头虎脑,圆不楞噔的,也真像高原上奔施的一只年轻的花老虎。我就记住下老虎导游。
老虎用生硬的汉话说:我只读过二年书,知识少,大家不要少看我,要互相尊重,把我当朋友。接着又说:我不明白汉人为什么一上车来就抢座位,前后,靠不靠窗子有什么区别?我开始感觉藏族和我们有些理解上的差别。
接着老虎又说了,你们谁身上没带三,四百元钱的就下车。虽说是句玩笑话,但觉得很蛮横,这使我想起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曾经发生城市中的一件事,一位藏族小伙子上公交车时,被人挤了抽出腰刀就砍人。于是,介于老虎的虎威,谁也没吭气。
他又开始说:我知道你们被层层剥皮来到了我们这里,只剩下骨头了,可是我们藏人有藏人的办法,敲开骨头也要熬点儿汤喝喝。老虎赤裸裸的语言把当前的旅行社低价的旅游费转成购物消费的潜规则说了出来。
他还不忘解释说:导游没有工资,是旅客购物的提成,才是我们的所得。一路走来,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种经济团的模式,并不觉得新奇,只是老虎硬要每人交220元共享藏族家宴,让人不爽,甚至有几分鬼火。我们和大多数的旅客一样,生怕惹起民族矛盾,便乖乖的交了。车上有两个小女孩本不想交,不知老虎用了什么方法,最后还是交了。
到了虎跳峡,老虎给我们讲了虎跳峡的来历,传说一只猛虎从对面的山上下来,一跳站在急流中的大巨石上,再一跳就上了另一座山的山坡上,因此而得名。并且还风趣地说:我可跳不过去,此老虎非彼老虎。从他的谈吐中,已经用了不少成语和歇后语,汉文化已经深深地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路途中还去参观了一个珠宝购物店,不管老虎如何解释货真价实,物有所值,一小时后,一车人买了一个大零蛋,这让老虎很失望。傍晚,我们到了香格里拉,新型的城市,高高的楼顶边用两种颜色相间装饰,别有风味。
到达后,我们直接就去参观了一所土司的院落,一进院子,中央有一个码泥堆,是用刻着藏文的瓦片砖头堆集而成的吉祥塔。五颜六色的经幡伸向院中的四个角落。我们在当地导游的指导下由左向右顺时针转了三圈,以图吉祥。接着去参观土司的木楼,香格里拉有许多这样的建筑,但这座楼比其它的高大,雄伟。同样是两层楼,楼前柱子是用五根独木支撑,三、四人合围都抱不过来。整座房子完全用木头钻隼连接,雕梁画柱,其中的飞禽走兽是我们常人没有见过的动物。据当地导游介绍,这座房子已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后来我想:这么大的树木是去哪儿找的?两天来,我们见到香格里拉的地貌,都是生长着低矮的植物,何曾见过如此高大的树种,主人用的应是千里之外的木材。
院中有一幅祥和图,传说是松赞干布的一个尼泊尔妃子带来的,在一棵大树旁边,还有四个动物阶梯式站着,象背上站着一只猴子,猴背上站着一只兔子,兔背上站着一只非常小的鸟。导游问大家你们说谁大啊回答众说纷纭。导游给大家讲解,这四种动物在一起争大,大象说我来得时候,大树和我一样高。
小猴子说:我来的时候,还摇着它玩呢,它正好达到我的头顶。
小兔也说:我来得时候,它和我的背一样高。
小鸟慢悠悠的说:我来得时候,没有树,我叨了棵种子丢在地上,长出了这棵树。因此小鸟才是最大的。站在最高处。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藏族祖祖辈辈的尊老敬老,和谐相处,正好和国家建立和谐社会相吻合。
晚上老虎直接把我们带到藏族牧民家里,亲身体验藏族的盛大晚宴。进门时,尊敬的主人和漂亮的卓玛站在大门外欢迎我们,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搭。之后,把我们送上了二楼的大厅。这里四周摆满了阶梯式的条桌和条凳,房的一角放着藏族自用的火炉和三口锅。房屋中间低四周高,因此坐在哪儿,都可以观赏到藏胞的家庭晚会。
主人煮了酥油茶,炒面、青稞酒让我们享用,还有松茸土鸡汤一碗碗地送到了客人的手上。一天的劳累,加上高原的寒冷,吃到这样热呼呼的美味,真是可口极了。纷纷向卓玛要汤喝,没几分钟锅底就干了。
之后是藏族的大餐烤乳牛。我们听说过烤全羊,没有见过烤牛,大厅里佳宾几百人,六、七只烤牛陆续抬在了人们的面前。我们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纷纷摄影留念。主人家把牛肉撕小,装在盘子里,端到每个客人的面前。同时一壶壶青稞酒也放在了餐桌上,我们像藏族同胞一样,端起大碗喝酒,撕下大块肉吃着,藏族兄弟不拘小节,有的客人要餐巾纸,老虎说:藏人不用餐巾纸,他们把油手放在藏胞上一擦就干净了,藏袍愈亮说明主人吃得肉愈多。
从我们一进入大厅,歌舞就一直进行着,身着藏袍的主持人,用带着藏语的普通话主持,极有特色,卓玛金桑子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什么是高亢,激昂。豪迈原生态的歌声。藏胞生活在我国海拔最高处的地方,过着游牧流浪的生活,不畏艰辛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音乐,悠长的歌曲,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不同的文化,高原上特有的气息。火辣辣,豪迈的舞蹈更让我忘记了往日的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接着主持人邀请大家共同跳舞,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天堂。大家跳啊、唱啊,我也忘记了这是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欢乐的气氛愈来愈高涨。因为海拔高老虎提醒大家:不要过度透支体力,以免缺氧。最后,比较强壮的年轻人参加了牛劲大的游戏比赛,牛劲最大的小伙子娶到漂亮的卓码。这个小小的游戏给晚会增加了喜庆的色彩。更把晚会推上了高潮......两天之中,我们参观了解了藏学的不少知识,藏人有塔葬、天葬,土葬......几种不同的殉葬方式,其中让人不解的是-天葬,藏人将去世的人支解成许多块,尸体上的腐肉让秃鹰吃掉,骨头火化升天,这样灵魂便升入天堂,和汉族全尸的情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老虎说:天葬并不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待遇,只有极少数有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才可享受的殊荣。我不能理解藏人天葬如何高贵,但600年前藏族就有一张传世育婴的人体图,从交欢着床,婴儿在母体不同时期的变化,一直到婴儿分娩,这样详细的图解让人惊叹。也许这一切都和天葬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也给人类的医学发展史补上了重重的一笔。还有藏药生长在高寒山区,周期长,因此其药效远远超过内地,所以到此一游,适当带点藏药回去对身体也很有益。
其次藏族的佛教源远流长,我们没有见到一步一叩首的朝拜者,但老虎告诉我们,拉萨是藏人的佛教圣地,朝拜者去一次约要半年,后来我们参观了几个寺庙,有藏汉共同供奉的释加牟尼,也供财神,还有他们自己的另一尊佛。可见自古以来汉藏就是一家人,只不过出于生存的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但藏人拜佛的虔诚却是我们所做不到的。
古代藏人没有固定的住所,常年漂泊,奔波于高山峻岭之中。但藏胞都背着自己的佛像,穿梭于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辛可想而知。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看到藏族兄弟携带笨重的真佛非常辛苦,建议用布制成大大小小的佛像,携带起来方便,这种用布制成佛像叫唐卡,唐卡的用料极其讲究,原料全部用天然的原料制成,并且工艺复杂,是由高超的匠人精心制作,唐卡也是藏胞的灵魂,躯体和灵魂要永远在一起,藏胞在哪儿,唐卡就在哪儿。
第二天早上,因高原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我们没有去成普达措,后来听说那才是香格里拉的精华。我们随着老虎来到了市中正在修建的公园。此时云雾弥漫着整个城市,当一轮红日慢慢升起时,云雾也开始一步步向山岗退去。蓝蓝的天空清彻透明,朵朵白云在蓝色的海洋里更加妩媚动人,变化莫测,而它们的影子映射在重叠的山岗上,像簇簇的雪花漫舞,灵动极了。金色的阳光把高原照得更加鲜亮,明净。红墙碧瓦的佛塔高高矗立,转金顶的金光向四处射开。整个香格里拉形成了一幅壮观美丽的画卷。我这时才真正理解国家为什么把中甸改成香格里拉。这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天低,云淡,太阳近,白云从自己身边绕上山间,与奇特的楼房建筑,藏民族美丽的服饰配合得天衣无缝。
接着,我们去参观香格里拉的草原那帕海。我们离开城区约半小时,就来到了草原。老虎对这一段作了这样的解释,其实这里算不上真正的草原,但也是我们这里唯一的一块湿地了,他还恢谐地说:你们在内地不敢踏草坪,你们来到这儿,可以尽情的踩踏,一块被破坏了的湿地。老虎边开玩笑边介绍风景。
突然他大叫一声:来看看我们的大海吧!
哪儿有海?大家双目远眺,却无所获。
接着老虎解释说:雨季一到,这里积满了水,就变成了一片海洋。大家才明白,原来是草原海,可以想象海洋和陆地其实没有真正的区别,有水则是海无水则是陆。
来到海一般的草原上,其实草不肥,牦牛不壮,但遍地狼毒花红艳艳像在欢迎远方的客人。阵阵的微风吹过,脸上有凉丝丝的感觉。草原的管理人说:还可以骑马参观多个景点。哪儿的风光更美。由于所带的钱币快用光了,也不敢再破费了。但草原的大怀胞已经让我非常满意。深吻这块土地,已经领略到藏族博大胸怀的温暖,我在这里照了几张照片,回来后尽情欣自己的倩影,回味呼吸大自然予的精神大餐。
当天我们返回了丽江,老虎问大家:220元值不值?
大家异口同声说:值!
老虎说:小时候,我奶奶告诉我说不要和汉人讲客气,拿来吧。这话足见藏族兄弟的坦诚,直率。我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有中庸之道的讲究,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
在香格里拉的旅途中,因海拔在3400米,有个别旅客出现高原反应,缺氧住进了医院,老虎极其负责的处理这些特殊的旅客,鉴于老虎的表现,热情,周到服务。大家在藏药批发市场,王石加工厂尽力购买些物品中,一是自己需要,二是感谢老虎的服务。细细想来,我还真记住了藏族小伙子老虎,听说普达措的景色更美,那才是真正纯净的一块土地,景色优美更胜于香格里拉,没有骑马奔施在草原参观更多的景点,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无论如何,我已经触摸到了这块土地,藏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条支流,和我们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