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体验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实践教育采取体验的方法,能促进少年儿童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各种形式的体验教育活动,其基本要求是使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服务和学会创造。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空洞的说教,用疏导的方式代替批评职责,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适应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开展好学生干部体验教育活动,培养时代有用的人才。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预备队。为了使他们将来那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学校每学年开学,少先队大队委都要开展“新干部演讲”“老干部轮岗”“队干部岗位轮换”的三大体验活动,提高和推选学生干部。这些干部通过本人申请----即兴演讲----才艺展示----民主测评----岗前培训等五个程序,最后走上不同的岗位。这些干部有成绩优秀、品德良好、才艺精良、口才良好、反映敏捷、有较强的组织才能的学生,也有成绩一般而其特长突出的好少年。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再进行轮换,从而使他们体验出不同层次干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以及普通少先队员和干部内心深处的感受,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从小激发爱国的热情。
在青少年幼小的心灵上播下爱国的种子,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我校体验教育开展了以下活动,即:坚持每周一次升旗活动,坚持行政领导在国旗下作专题讲话,坚持全校师生在国旗下宣誓,坚持每天校园双语广播;坚持每期开展一次“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演讲比赛;坚持少先队阵地教育;坚持“四校”(校歌、校训、校规、校服)教育;坚持开展“八字”(看、听、读、讲、演、唱、写、画)育人活动,即: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听老红军讲革命斗争历史,读爱国主义书报,将英雄故事,演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文艺节目,唱爱国主义歌曲,写爱国影视片观后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征文,画祖国的秀丽山河。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和顺应时代,今秋我校准备在各班开展以“民族精神代代传”、“红领巾心向党”、“弘扬民族精神”、“爱我中华,崇尚美德”等主题中队活动,并给全体学生家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以求家长朋友的理解、支持,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开展革命体验教育活动,树立远大志向。现在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幸福之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家长给予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使他们事事都可以随心所欲,造成许多学生胸无大志,具怕困难,烫图舒适安逸的生活。为此,学校要根据这一情况,把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忠于党,忠于人民,不怕挫折,磨练意志,从小树立为振兴祖国而奋发读书。要以大队委为单位,组织开展“听党的话,做时代主人”“困难和挫折就在眼前”„重走长征路“”“扬起风帆,努力学习”等活动,请老革命、老模范现身说教等系列体验教育活动。教育青少年要不怕困难,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树立远大理想,全面准备,振兴中华。开展行为规范体验教育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关系到少年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反之则遗害无穷。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想、行为往往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要想在短期内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付出一定代价持之以恒地抓好规范教育。我校除了认真学习理解《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十二不准》、《学校礼仪》等条例外,还组织开展了以下体验教育活动,即“五爱四有我当家”、“学规范,做合格的小公民”,“我是中华小主人”,“学道德纲要,做四有新人”“奖杯属于我”,“我是最亮的小星星”等系列体验活动。使他们的思想进一步变得成熟,养成良好品德,成为新世纪合格的公民。学校根据近年来摸索出的经验,申报了“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省级研究课题并得到批注,现在被省教委、省团委授予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学校。
开展“五自”实践活动,体验现实生活。“五自”体验教育活动是“雏鹰行动”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少先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积极组织中队辅导员和学生学习“五自”内容的深刻内涵,并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了“五自”体验教育活动。一是当好“义务交通管理员”,我校大队部组织了四年级以上的班级利用双休日轮流帮助交警叔叔执勤、维持交通秩序;二是成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对师生进出校检查;三是经常开展“生活技能”比赛;四是开展操行评分我第一的活动;五是开展减危济困捐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把他们置身于主任的位置。
办好红领巾广播站,体验协助精神。红领巾广播站是学校雏鹰行动一项长期坚持开展的活动,她是开辟低二课堂的好形式,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周二和四各开展一次。每期组织播音员和小记者培训,辅导员编辑播音内容。节目形式多样、班级轮流,双语播音。开播的栏目有“知心姐姐”“手拉手之哥”“校园新闻”“事实早知道”法治天地”“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少儿歌曲”“英语天地”等节目,这项活动富有校园特色,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一体,给少先队员深深的启迪和影响,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
开展“科技创新”体验教育活动,激发创造才能。学校科技小组长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掀起了科技活动的高潮。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成立了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组建了科技辅导员队伍;聘请专业作家作校外辅导员;学校保证活动经费;定期开展活动;期末逗硬奖惩;成立科技协会,经常开展小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成功与喜悦。学校未来展示师生的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六、一节前后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过一个欢快的节日,还要举办学校科技节和艺术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体验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少先队员主体性发挥的标志《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实施开题报告
梁山中英文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4年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活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中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必然在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进程中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及时总结。为此我们学校通过前期理论研究,决定将“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学校今后德育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社会由一元走向多元。在多元社会中,传统的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教育范式,从根基上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而后,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教育必将更多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所在其中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现代社会上述特征呼唤学校德育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
(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这儿的“人”,指的是完整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人的发展”亦是指人的全面的整体性的生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学校德育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的健康成长,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议题。
(三)中小学德育实践需要德育生活化。
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以下明显弊端:从德育的价值取向看,表现为重社会政治功能,轻人的发展功能;从德育的对象观来看,学生被视为受动体、“美德袋”,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建构主体;从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看,讲究让学生顺从既定的、预设的条文规范,而且这些规范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品德需求;再从德育的途径看,理性说教、灌输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德育的评价方面,衡量学生的准绳是社会标准和统一标准。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其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其生活被扭曲、被异化。学校德育要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就急需反思与重构。
(四)我校教育发展需要德育生活化。作为省级示范学校,我校一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在最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关注学生作为真正的人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中存在着,不断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让学校教育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来,使教育教学真正地成为人的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终将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无悔追求。所以对“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展开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定名为“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本研究旨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为目的,探索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重点突出如何使教学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梁山中英文学校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本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道德潜能,引领学生在学习梁山中英文学校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习做人,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课题提出“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它包含三层意思:(1)、德育目的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活,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2)、德育内容生活化。即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联。(3)、德育方法体现实践性。即德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使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品德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和谐统一,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德育生活化的诸多理念。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二)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本课题提出构建小学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德育生活化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四、研究的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的理论假设
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操作模式,能实现德育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宗旨,能促进学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形成,能促进学生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使其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依据生活德育理论、活动德育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境交互决定论等理论,在继承和弘扬小学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探索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及策略,探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理论,为形成小学德育课程的一套新的教学理论不懈努力,为新课程的实施、为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提高新一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预期目标为:
1、新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特点、规律研究的突破。新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发生着特别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力争在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规律的探讨上有新突破。
2、探索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在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地反映儿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3、探索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力争在如何激发学生道德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道德实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
五、研究理论依据
(一)“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学会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由于现代教育的时空在不断扩大,已超越了学校的范围,再一次回归到社会,所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观,对实施“德育生活化”研究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现代德育实践观。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某种固定的观念,道德教育的核心乃是培养儿童批评性探究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强调发展儿童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培养真正的行为习惯。这说明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源于道德实践。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从评价标准上,德育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三)主体教育思想。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来源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其本质是主体性的。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由于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纸,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我们在研究中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的主体。
(四)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自律”、“慎独”是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家所追求的最佳道德境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进行“德育生活化”研究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
(五)“学科结构”理论,布鲁纳在“学科结构”理论中谈到,为了较好地解决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逻辑顺序的矛盾,在处理教材编排顺序时,他提出了“螺旋式”编排方法,有机地实现了二者的整合,该理论对于“德育生活化”目标体系的研究有着现实的“移植”借鉴意义。
(六)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在实施“德育生活化”的操作模式体系的研究中,必然涉及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改革,因此,课题的研究离不开课改理论的指导。
(七)学生素质评价的相关理论,它将有力地指导“德育生活化”动静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
六、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德育生活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德育的“生活化”特性,体现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德育途径的开放性。
(三)提炼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几种实践操作模型。在具体的实施中,分学科教学中的生活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生活德育,班级管理中的生活德育,班队活动中的生活德育等方面展开研究。
(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联系生活、自主感悟、合作互动、社会践行等方面的研究。
(五)小学德育生活化的评价研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经验阅历、信念理想、主体特征,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的、进行品德评价。因人育德,打破传统道德的一元价值取向,允许中度道德和低度道德的存在。
七、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分析国内外德育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2、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以收集被实验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材料。主要采用:
A、结构式观察。事先设计好观察内容和项目,制定好观察表格,在实际观察中严格按观察计划、步骤进行观察、记录,以取得比较系统的观察材料。
B、非参与观察。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调查对象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以获得比较客观、真实的材料。
3、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测验等书面形式间接地考察、了解学生,获取材料,或运用访问、座谈等方式直接考察、了解学生,获取材料。主要采取现状调查研究、发展调查研究、比较调查研究、专题调查研究、典型调查研究等方式。
4、实验研究法。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经验。
5、行动研究法。遵循行动原则、发展原则、生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对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适应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边分析研究,边行动改进,以提高研究质量,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6、经验总结法。认真总结广大教师的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实践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整理,使之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升华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二)研究措施
本研究主要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者德育观念,提高德育科研意识。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实践活动。
2、在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学校德育重心努力向“生活化”转变,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着力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
3、本着“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的宗旨,德育工作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德育“实践化”。
4、创设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校园文化创建等,均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建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
5、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加强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生活德育的内容,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利用班集体生活、班级管理、班队活动,重视学生交往能力和做人准则的培养;此外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区,整个社会,真正使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6、开设道德实践课,培养学生道德生活能力。其操作为:先由教育者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练德育活动主题,然后利用综合实践课中创设氛围,模拟场景,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德育教育点,形成良好的德育活动契机。
八、研究步骤与进度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2006.9—2007.3),发动准备阶段。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选择课题,制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07.3—2009.9),实施研究阶段。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分为二个小阶段:
1、(2007.3—2008.9)侧重于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及形成规律的研究。
2、(2008.9—2009.9)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基本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三阶段(2009.9—2010.9),总结合成阶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完成课题。
九、成果物化形式
发动准备阶段成果:文献综述、文献资料汇编、研究方案;
实施研究阶段成果:理论学习笔记、收集整理个案、经验、研究论文等相关资料,编辑成册;总结合成阶段成果:关于德育生活化的研究结题报告、关于德育生活化的研究的专门及相关研究论文集、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如录像、电视片、光盘等)。
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形式,是装在创新教育的专利。
第二篇:有效德育教育重在“体验”(何学芳)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无痕,润物细无声
——有效德育教育重在“体验”学科:德育教育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小学 姓名:何学芳 德育无痕,润物细无声
——有效德育教育重在“体验”
[内容摘要] 德育无痕,旨在使受教育者去感受某种道理;或是教育者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正确的做法„„这样的德育教育,避免了显性的灌输,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启发了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得到对人生的真切感悟。无痕教育必将替代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关键字] 德育 有效 体验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们常常抱怨德育工作难做,辛辛苦苦地教导,总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我们的孩子对《礼仪教育》都能够背得滚瓜烂熟。有的违纪孩子,你把他叫过来,他马上就能说出自己哪里不对哪里错了,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以后决不再这样干了,但一转背,想怎么干还是怎么干。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在全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有少数家长存在着观念和行为上的误区:有27%的家长认为实施家庭教育是完全自发的,或参考父母的做法不需要培训学习;有24%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学习和学习习惯培养;有45%的家长在家庭中不能有意识地采取某些育儿措施是因为有关知识不足或没有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主动与老师沟通以达成教育的共识等等。传统的德育教育是老师教,孩子学,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老师津津乐道、苦口婆心的 “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口授式的教育固然必要,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似乎已经落伍了,仅靠“言传”有时往往会脱离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提出“无痕德育”的理念,它是一种自主的、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德育。也就是说,要让孩子置身于德育的特定环境,接触客观德育因素,激发其主体意识,能主动地参与德育实践。
一、关注孩子的生活需要,创设体验平台
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莫过于切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小孩爬到桌子上,孩子父母立即把孩子抱下,并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不要往上面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危险,结果是孩子挣开父母继续往上爬;而一个美国小孩爬上去,父2 母则会静观事态发展,当孩子摔下时,父母再去给孩子讲清道理,其结果自然不必明说了。
例如制定行为规范,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尽可能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因为这些规则都是你要我遵守的,遵守了这些规则有什么意义,没有内心的体验。所以说,尽可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抛开条条框框的束缚,组织孩子开展广泛的讨论,作为校里的一员,家庭中的成员,社会上的公民,在不同的群体生活中应该遵循哪些规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审议通过,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也许最终的内容跟自上而下制订的仍然差不多,但对孩子遵守规则能动性的激发却是大不一样的,那不是“要我遵守”,而是“我要遵守”。又如:每月都颁发文明礼仪小天使荣誉称号,为了使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享受成功的欢乐,我们推行了“荣誉申请”活动,组织孩子在客观分析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确立前进的目标,使他们“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从而百分之百地品尝成功的喜悦。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对实现目标的恒心和毅力不够,需要对较大的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从而积“小成”为“大成”。为此,推行“彩虹天使”评价办法,分别为言行文明小天使、勤思好学小天使、才艺小天使、家庭自律小天使等。由园长在每月小小舞台上颁发,其事迹材料在校园网和宣传窗上展示,其头像和家长写的教育感悟语悬挂于走廊上。评价办法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主体意识,他们自主地规范日常言行,时时处处显现出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二、尊重孩子内心体验,营造自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没有效果了”。这就是说,德育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正如无痕的德育仁爱、温暖,摈弃师生间的尊卑差异,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教师走进活动室,看到地上有纸屑,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默默弯腰捡起,然后走过去放进垃圾桶,这比讲100遍“看到纸屑要捡起”效果要好得多。清晨,引领孩子精神饱满地跑步做操;户外活动与孩子一起练习投掷、攀爬;活动室环境布置得整洁、高雅;将孩子的户外活动和“素质发展”项目纳入教师的校本教研内容,逐项推出,逐项考核。孩子学什么教师也学什么,教师与孩子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促进了素质的同步提升,也增加了师幼交流。无痕的德育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主体的内心体验,创设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
三、注重创设校园德育环境,引领孩子悟理 我校从去年花大力气营造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的育人氛围。整洁、优美、富于教育性的幼儿园环境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对思想品德乃至个性形成都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于是我们尽力对实地和空间进行净化、美化、绿化。“东方雄鸡图”——中国地图, “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下,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的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教师与孩子用灵巧的手,剪出各种图案、窗花,制作了灯笼, 体验了民间艺术的美;教师们还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了活动角,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贝贝的手帕》中贝贝的手帕不小心丢了,很多人帮贝贝找手帕,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令孩子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
四、重视家校德育同步,潜移默化
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的爱劳动习惯是本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方法和内容合适,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向家长宣传爱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对孩子的可行性,使家长从内心赞同我们的观点而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们还组织了“家长老师”活动。请各种职业的家长到我们的班级来做一次“爸爸老师”、“妈妈老师”,让他们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它与人们的关系,还可以请家长从自己的兴趣或职业特点出发,为孩子们设计一个活动,这项活动让幼儿认识到了自己的家长是多么的能干,培养了幼儿爱家长的情感,同时还较好地促进他们形成自信、开朗的性格。
在体验中享受阳光,在滋润中享受雨露,在轻舞中享受春风,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不显山,不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让一切变得那样和谐。如果大自然是一位德育老师,那该多好!她没有口若悬河,没有训导的正襟危坐。她在无痕的影响中,把一切塑造得4 妥帖、自然。其实,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今天,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向这位艺术大师学习,把德育自然而然地贯穿在各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的德育工作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效果。在新形势下,根据特孩子的特点,强化“隐性教育”就是实现这种德育境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学校的德育管理与行动研究》钟祖荣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 《让儿童在活动中体悟道德》林学珍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草原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近期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需要。我校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校校园全面实现净化、绿化、美化、静化。特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行动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具体内容和措施: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文墙:“让每一面墙说话”由于学校校园小,我们只有在墙上做文章,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我们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原则,对学校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让每一面墙所说的话,和它的外在形式和谐统一。
2、标语:体现“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动,是主动出击的一种人生态度,静是一种内敛、智慧的含蓄,以静制动,动静结合,显示出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让我们的孩子自信、沉着、积极、优雅。
3、绿化: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充分利用每一个可绿化的地方,增加绿色。追求可持续发展,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暗含着: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将充分尊重这种差异,让孩子尽可能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4、班级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激励性语言要张贴在黑板报或宣传栏内,教室两侧有名人、名言,且清洁卫生、美观大方。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育人氛围。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
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我们的校风是:“和谐、勤奋、求实、创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让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推陈出新,大胆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从而形成明通小学“博学、求精、敬业、爱生”的教风
3、学风建设。创造出“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生礼仪”,并以此为起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进行优质训练,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我们的学风是:“文明、守纪、乐学、善思”。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我们设置校长信箱、工会活动、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让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之初,为草原小学创造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和谐发展的师生,才能推动学校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持之以恒的追求,也是我们草原人继承传统、展望将来的强劲推动力。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校园精神传承。认真做好校史修史工作,加强校史馆建设,定期修订宣传画册和宣传片,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和办学特色,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学校丰富的办学内涵和办学精神;充分弘扬首任校长杨承宗先生的治学办校精神,并以此激励和鼓舞广大师生;加强校友网站建设和继续出版《激浪行天》,注重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激励作用,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倡导铭记校训、重大活动佩戴校徽、使用校徽标识,使其不断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自觉行动,激励师生员工熟悉学校、热爱学校。
第五篇: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反思与措施
201
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一、加强学校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
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三、加强学校德育的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
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德育干部队伍。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
作的前提和关键,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年轻德育工作者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5、严肃校纪校规。学校只有严肃执行校纪校规,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随时代的而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和措施,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