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教育学 劳凯声

时间:2019-05-12 16:5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 教育学 劳凯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 教育学 劳凯声》。

第一篇:自考 教育学 劳凯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 代表人物:梅伊曼 拉伊 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 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 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 法国:布厄迪尔

四、教育学的发展 【领会】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呀牛最活跃的时期。

2.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当代教育学的状态 【领会】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领会】

三、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 学校

一、学校概说 【识记】 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领会】

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二、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手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 【识记】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胃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一)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二)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三)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四)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学校管理基本的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公主管理 【领会】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 【领会】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应诉。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学生

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三、辐和论

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 【识记】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真正对儿童发展有益的教育,是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经验和连续性经验的活动,从这一角度而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领会】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识记】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领会】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教育不等于发展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1)

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

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领会】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 教师

一、教师职业。【识记】

教师概念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指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质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教师地位的含义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则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低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领会】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只是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定进行管理。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二、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识记】 教师资格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的高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认定程序:

1、提出申请

2、受理

3、颁发证书。教师培训的含义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考核的含义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领会】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设立

2、任职条件

3、职务评审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

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 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

2.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工作态度 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4.工作成绩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教师考核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的对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

2.公正性原则 主要只对教师的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程序和办法进行,对教师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3.准确性原则 指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识记】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领会】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

(4)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领会】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识记】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领会】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7-1978年,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这段时期中,许多提法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主导下提出的,也曾产生过消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

1986年以来,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识记】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的概念

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和体能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体育是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性、技能型和娱乐性。美育的概念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领会】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

(3)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美育的功能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

(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指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指那个键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将定那个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一)传授知识

(1)如何界定知识,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知识概念;

(2)如何认识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关系。

(二)发展技能

(1)技能概念的理解

(2)技能发展与智力发展的联系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论 【识记】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领会】

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课程是知识:在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容易导致“重物轻人”。

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领会】

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人文主义课程重视人,崇尚个性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充分的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科学主义课程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只是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三、课程的一般范畴 【识记】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

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goals

3.课程目标。即objectives 【领会】

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课程的一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发展变化: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如我国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四、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识记】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五、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领会】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有效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4个特征:

(1)有助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2)顺序性:主要指正确安排难易深浅的顺序

(3)整合型:是指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横向关系

组织学习经验的具体步骤:

(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

(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即确定与所采取的课程形式一致的逻辑顺序和原则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第八章 教学(上)【识记】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定义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二、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领会】

教学活动的本质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四、教学模式 【识记】

教学模式的概念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教学模式的分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五、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识记】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六、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 【识记、领会】

各种原则的含义和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育艺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七、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八、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识记】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领会】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九、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领会】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

第九章 教学(下)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识记、领会】

各种方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4)科学掌握练习量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识记、领会】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优势: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

弱点: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

(2)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实质上也基本一致。

特征: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c.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d.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其具体运用包括以下6个阶段:

a.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b.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

c.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

d.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

e.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

f.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

(4)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

尤其用于外语教学。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具体做法:

a.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b.用跨学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

c.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

(5)范例教学法

发端于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者: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范例的基本特征(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过程:

a.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c.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d.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6)非指导教学法(卡尔?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 “完整的人”

根本目的: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特征:

a.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b.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c.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d.强调人际关系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领会】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四、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识记】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那些基本环节

一般过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

其他过程: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领会】

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1)备课(基础)

a.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

b.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

c.设计教学过程。完成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2)上课(中心环节)

a.教学目的明确

b.教学内容正确

c.教学方法适当

d.教学过程紧凑

e.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最根本)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机组成部分,上课的延续)

a.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c.布置作业是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d.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4)课外辅导(重要组成部分,上课的补充和辅助)

第十章 学生集体和集体教育

一、学生集体的概念与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 【识记】

学生集体的概念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学生集体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狭义的群体概念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参加到这种联合体之中的人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组织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领会】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集体的特征首先是共同奋斗目标。

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针对性;再次,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能鼓舞全体成员达到目标而努力奋进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第二,要耐心引导;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的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二、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识记】 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班级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当今,人们对班级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班级授课制的简称,意指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另一种理解为班集体的简称,意指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领会】

班级的组织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班级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

三、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领会】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班主任在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意志意志。

(2)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其一,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其二,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其三,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

最后,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

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基本任务与工作 【识记】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举办主体的类型及其内涵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2.预防与发展。问题预防;发展指导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领会】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1)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2)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3)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目标、原则、过程与方法 【识记】

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咨询者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主要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

1.鼓励表达

2.深入共感

3.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行为契约

3.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5)关于团体咨询

(6)关于环境因素 【领会】

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询访关系

(2)澄清和评估问题

(3)确定改变的目标

(4)促成改变的实现

(5)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一、测验的类型 【识记】

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

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分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

二、良好测验的标准 【领会】

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1)便于组织(2)测验便于实施(3)容易评分(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 3.有效性:(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 4.难度 5.区分度

三、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识记】

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

(一)确定试题内容:(1)确定知识点(2)确定认知水平(3)设计双向细目表

(二)选择试题类型:(1)客观题(2)论文题

(三)评分:(1)等级分(2)百分制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识记】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

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

从评价的功能上分区,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五、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领会】

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1)对新事物的感受(2)教育分寸

(3)本学科的知识(4)发展学生的思维

(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评价涉及方面: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

(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六、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步骤 【领会】

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

(一)建立评价目标

1.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2)情意目标

2.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1)学生的智能、性向等(2)学生的环境

(3)身体的评价目标

(二)选择评价样本

(三)收集评价信息 1.观察 2.检查作业 3.考试 4.家访 5.轶事记录法

(四)报告评价结果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则

一、教育与法律 【领会】

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法律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进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

教育法--第一个层次; 部门教育法--第二个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第四个层次

二、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识记】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具有两种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

国家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 【领会】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张(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法律责任 【识记】

法律责任的定义

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

狭义:第二性义务 【领会】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1)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2)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3)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根据违法主体: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

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2)超过时效(3)情节显著轻微(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责任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

四、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识记】

学校事故的定义

学校事故包括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责任

过错事故: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领会】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特点:

(1)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

(3)具有强制性

(4)责任形式的财产责任

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公平原则所组成的体系。

如下特征:

(1)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根据民法规定,在当事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就是说,学校事故的归责中也存在着公平原则和无过错原则。

(2)实行谁主张谁举证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在学校事故的归责中,主要由受害人就加害人的过错问题举证。

(3)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但受害人的轻微过失一般不影响加害人的责任。

(4)加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对其赔偿的范围有一定的影响。

(5)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过错负责,而不对第三人过错所致的损害负责。

免责条件:

(1)依法执行公务(2)正当防卫(3)紧急避险(4)受害人的同意(5)自助,以及受害人有故意(6)第三人的过错(7)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其中(6)(7)与学校事故有关)

责任形式:

主要是侵权民事责任。基本形式有:

(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

(6)赔偿损失(7)消除影响(8)恢复名誉(9)赔礼道歉

制裁方式:

民事制裁方式。包括:

(1)训诫(2)责令具结悔过

(3)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以及罚款、拘留 学校事故分类标准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学校事故的分类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

(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五、法律救济概说及主要制度 【识记】

法律救济的定义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教师申诉制度

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 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 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领会】

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完整保过笔记(对应劳凯声版教材)文库

本文由nbutrade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绪论

“教育学”的概念: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 “教 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 法论基础;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 : ;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 “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 “教育实验” ;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 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洛克(英国)《教育漫话》 :,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 :,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 ;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首先,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 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 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欧美 代表人物:梅伊曼 拉伊 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 世纪末 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美国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20 世纪 60 年代 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批判教育学: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 法国:布厄迪尔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呀牛最活跃的时期。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第四,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 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概念的含义: 1 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 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 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发展的阶段及每一阶段的特征 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 教育水平低; 2 教育没有阶级性; 3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1 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1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 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1 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 的是普鲁士; 2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地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 师生关系民主化; 5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现代教育的特征: 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 小部分人服务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 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 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 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 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 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 学校

学校的定义: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培养的社会机构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 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 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 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 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 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 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1 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2 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3 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4 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根据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校的管理 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教育、教学组织设教研室、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保持内 部和谐、稳定和步调一致所必需的行为规范、规定。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学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的 必要保证。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行政方法: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 方法。2.法律方法: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3.教育方法: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 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学术方法: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 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 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 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 支学制。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 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 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手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 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 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中心地位。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2.非正式沟通: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 小道消息)。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 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2. 客观方面的障碍: 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 是语言符号。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 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 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 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 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 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 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 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 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 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 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 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 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 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 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 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应诉。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三)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1)(2)(3)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 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学生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 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 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 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 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 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 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 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 过程。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 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 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 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 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 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 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 制他们的行为。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 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 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 “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 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三、辐合论 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 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 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辐合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 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 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 教育不等于发展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1 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 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 教师

教师概念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指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3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地位的含义: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 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 和责任感;政治地位则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低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 展现文化中的地位。教师资格分类: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 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件: 必须是中国公民 1 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1 提出申请 2 受理 3 颁发证书 2 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 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教师培训的含义: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 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考核的含义:所谓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 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 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 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的发 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 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1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 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设置 2.任职条件 3.职务评审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 教师职务的一向教师任用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

2、教师聘任值的形式:招聘 续聘 解聘 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 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 2.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工作态度 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4.工作成绩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教师考核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的对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

2、公正性原则 主要只对教师的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程序和办法进行,对教师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3、准确性原则 指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 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 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 的影响。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 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 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 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教育无目的论 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 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 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的灵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史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7-1978 年,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这段时期中,许多提法是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主导下提出的,也曾产生过消极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 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1986 年以来,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 教育活动。智育的概念: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的概念: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和体能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体育是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 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性、技能型和娱乐性。美育的概念: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德育的功能: 1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 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3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指德育对 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998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指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 :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 要的层次: 1 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3 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第一,第二,第三,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智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培养主要要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 进行。体育的功能: 1 健体功能 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 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2 教育功能 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3 娱乐功能 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二)

(三)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美育的功能: 首先,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其次,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最后,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第七章 课程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时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

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 1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即 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 2 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即 goals 3 课程目标 即 objectives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第一 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 结构等 第二 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第三 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课程是知识:在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 水平加以编排。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容易导致“重物轻人”。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 色。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 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 程各因素的关系。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 程。2 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 分科与综合 4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课程目的 人文主义课程 科学主义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过程 重视人,崇尚个性 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充分的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只是在学校教育 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课程的一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发展变化: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如我国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 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有效陈述 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 5 条原则:(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 4 个特征:(1)有助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 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 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顺序性:主要指正确安排难易深浅的顺序 整合型:是指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横向关系 组织学习经验的具体步骤:(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即确定与所采取的课程形式一致的逻辑顺序和原则(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1)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教学的定义: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的任务:(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教学模式的概念: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 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教学模式的分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 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 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 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 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 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 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 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 起来而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 出的。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 异而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班级授课制的特征:班、课、时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第八章教学(上)

教学活动的本质: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 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 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贯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 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 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因材施教原则:(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 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 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 15~25 人。

第九章 教学(下)

识记: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概念的含义: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实验法 方法 实习作业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参观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

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 发现学习、探究——研讨法、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一般过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 其他过程: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方法应遵循的要求: 讲授法:(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1)做好充分的准备 讨论法:(1)选好讨论题目 实验法:(1)准备工作充分 实习作业法:(1)提出明确要求 练习法:(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4)科学掌握练习量(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参观法:(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第一 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 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第二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在实质上基本一致。特点: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第三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 学辅助根据。其具体运用包括以下 6 个阶段:(1)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2)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3)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4)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5)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6)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 第四 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尤其用于外语教学。上课如同游戏、表演。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 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具体做法:(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 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用跨学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 第五 范例教学法:发端于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者: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范例的基本特征(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过程:(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第六 我。基本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非指导教学法(卡尔?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完整的人” 根本目的: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第一 备课(基础)(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 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 全面了解学生 完成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3)设计教学过程 第二 上课(中心环节)1、2、3、4、5、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

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最根本)

第三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机组成部分,上课的延续)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 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2、3、4、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布置作业是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第四 课外辅导(重要组成部分,上课的补充和辅助)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学生集体的概念: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集体让学生 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 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学生集体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狭义的群体概念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参加到这种联合体之中的人 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组织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班级的概念: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班级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当今,人们对班级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班级授课制的简称,意指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另一种理解为班集体的简称,意指 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 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 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 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 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集体的特征首先是共同奋斗目标。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针对性; 再次,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能鼓舞全体成员达到目标而努力奋进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 第二,要耐心引导; 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的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 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 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班级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1、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 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 与国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2)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其一,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其二,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其三,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 最后,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4)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 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评定学生操行(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3、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 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举办主体的类型及其内涵: 学生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 2.预防与发展 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问题预防;发展指导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咨询的直接目标: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东这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咨询的基本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主要咨询方法:

(一)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1.鼓励表达 2.深入共感 3.身体放松

(二)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行为契约 3.模仿学习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一)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二)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三)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 2.澄清和评估问题 3.确定改变的目标 4.促进改变的实现 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 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分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 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 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一)(二)

(三)(四)确定试题内容:(1)确定知识点 选择试题类型 评分 测验分数的解释 客观题、论文题 等级分、百分制(2)确定认知水平(3)设计双向细目表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1)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2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1)便于组织(2)测验便于实施(3)容易评分(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 3.有效性: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4.难度 5.区分度 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1)对新事物的感受(2)教育分寸(3)本学科的知识(4)发展学生的思维(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评价涉及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

(一)建立评价目标 1.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2.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1)学生的智能、性向等

(二)选择评价样本(2)学生的环境(3)身体的评价目标 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

(四)报告评价结果

(三)收集评价信息(2)情意目标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则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具有两种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的使命。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国家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 法律责任的定义: 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 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狭义:第二性义务 学校事故的定义:分为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责任 过错事故: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法律救济的定义: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教 依照 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 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法律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 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进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 的增强,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教育法——第一个层次;部门教育法——第二个层次;教育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 行政规章——第四个层次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办学自主权:(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 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 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 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 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 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张(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1)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2)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3)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根据违法主体: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 构成要件:(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免责条件:(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2)超过时效(3)情节显著轻微(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责任形式:(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第一 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 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第三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特点: 1. 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 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 3. 具有强制性 4. 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 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公平原则 免责条件:依法执行公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受害人的同意;自助,以及受害人有故意;第三人的过错;不可抗力和意外事

件(与学校事故有关)等。责任形式:侵权民事责任 制裁方式:民事制裁方式 学校事故分类标准:(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学校事故的分类: 1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 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3 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 4 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第三篇:教育学自考毕业论文

如何进行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班级管理就是千万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加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总之,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学校是养成健全人格,培养真人的场所。

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则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更有甚者,发生像香港片《逃学威龙》中的经典桥段。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我们不时看到许多混乱的课堂,班级,学生现象的有关视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在震惊之余不禁为之警醒:班级管理,已成为当前教育界最基本也是最刻不容缓的一大课题。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一个合格尽职的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中要使班级成为一个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班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班集体里都能得到长足发展,有所成就。在和谐班级构建过程中,班主任要倾注心血、加强引导,力求做到:以“德”正其品、以“爱”动其情、以“严”导其行、以“活”促发展。

我认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规范班级制度,构建和谐班级

1、突出以人为本,推行民主治班。

建立目标明确、组织团结、纪律严明、气氛和谐、蓬勃向上的学生集体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生集体,各种教育的努力就会收效甚微,更谈不上是一个和谐的班级。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学生不仅受到其他个别学生的影响,而且受到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校长、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该用什么手段呢?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思考,决定在培养班级民主气氛的同时,制定了详细的班规,使班级管理有法可依。虽然在制定班规时是需要花费不少心思,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班规定下之后,我感到班主任工作十分轻松。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对班干部的选举采用“自我推荐”的形式,并要求其在班会上进行就职演讲,最后教师确定人选,进行集体培训,进一步培养其管理能力,提高自制力,树立正确的思想。其次,在班级制造声势,让学生明确班主任的重视程度。最后,付诸实践,班主任在旁也大力监督,特别是对班干部工作的指导。在实践中师生不断完善班规,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那么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始终以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有效发挥多方力量,使民主治班落到实处。要充分相信、尊重学生,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放在突出位置。班干队伍的建设,班级制度的确定,班级活动的开展,日常事务的处理等,都应大胆请学生出马,尽量让学生去做。当班主任就好比做父母,如果什么事都包办代替,那是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的,而应该是在民主的对待他们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经过锻炼,学生的胆量才会越来越大,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2、建设和谐文化,创造和谐环境。班级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整洁、优美、富于教育性的班级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及至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优美的环境会促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1)建设积极的制度文化。重视班级的净化、美化、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优美

环境。只有科学完善、行之有效、充满活力的制度,才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建设勤奋努力、积极进取、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通过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2)建设积极的榜样文化。要树立多元的、独特的榜样。处处有榜样,处处有生机。

3)要积极营造宽松、友爱、协作的生活、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也可以建立宣传栏、作品交流栏,还可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友爱互助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这些形式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有益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对班级人为环境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室文化。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各种平台。通过班级建设和管理过程,培养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利用各种班级文化的布置创造教育气氛。

3、协调师生关系,建设和谐人际。班主任要善于创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合作研讨的机会,建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要热爱关心学生。师爱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集的一种教育情操。教师要真心真情地关爱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人格上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折服学生。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因遗传、家庭、知识、兴趣爱好等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教师要用爱心和温情去修补学生的心灵困惑,用激情和关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建立一种师生之间互敬互爱、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和谐地发展。

其次,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把握真正的公平、公正,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知道教室是一个只需要对人不对事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谈公平、公正,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特别的教育方式给特别的学生,这样不但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效果显而易见,而且是师生关系和谐建设的重要一环。

再次,班主任还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不和谐事件。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特殊情况,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时在所难免。班主任要洞察秋毫、善于辨别矛盾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抓住时机,巧妙排除不利因素,合理利用有利因素,化矛盾为动力,使师生之间永远处于和谐之中。

4、融社会、家庭、学校于一炉,促进班级工作。班主任要视社会、家庭、学校为一体,坚决防止班级教育管理游离于社会、家庭之外。班主任要很好利用社会、家庭对教育的积极方面,坚决避免其消极方面。班级工作还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家庭与社会,使教育不断朝好的方面发展。

学校要注重教师与家长建立和谐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保障。要构建和谐的班级,离不开对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学校对学生的各项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如果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家庭不一致,就会相互抵消。这就需要教师定期召开家长会,经常家访,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和学习表现,适时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学生家长也可以随时把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提高教育方法与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谐相处,教师和家长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双方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二、充分利用班会,做好思想工作

想让学生切实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必须在思想上让他们想通。思想工作做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班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主题班会。由于现在的学生整日生活在“蜜罐”中,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及关爱,今年的母亲节来临之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得准备礼物送给母亲,并要求家长应写份回执。我把这一任务当成作业,要求学生务必完成。接着我利用班会课组织一堂“母爱的境界”主题班会,班会中我播放了韩红的《天亮了》,并介绍歌曲的背景;介绍了动物界中体现母爱伟大的故事;要求学生把家长的回执在班会上宣读并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是整堂课的高潮,学生踊跃参与,讲到深情之处竟会情不自禁落泪,引得在场的人一片肃静,深受感染;最后还印发一些材料让学生课后阅读。课后学生们仍意犹未尽,纷纷找我谈心。此次班会我觉得让学生的思想忽然间开窍了许多,自觉性提高了。当然除了主题班会之外,一般的班会课我也会认真做好备课,我通常先由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是我讲近期发现的问题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目前,我们面对的初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作为班主任得时时刻刻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有针对的做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比如,开诚布公的给他们讲嫉妒心理,使学生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正确对待;我要求学生遵守的班规,我就在班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这样要求;要他们不要早恋,首先从思想上让学生正确认识,然后就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同时举各种事例进行说明教育;要他们上课发言,就教育学生举手发言是给自己一个锻炼机会,是对自己自信和勇气的一次锻炼,当前的社会需要的就是有自信,充满勇气的人;讲的最多的,是关于理想,如何做人的道理。另外,我在班会上提出的各种问题经常让学生讨论,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我表现得非常尊重他们的意见。经常性的交流思想,让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他的存在,往往给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带来阻力,甚至会把班主任以往的教育成效统统抵消掉,因此,班主任重视后进生转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如何转化后进生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应以诚挚的爱心去理解热爱后进生。爱默生曾说:“班主任成功的秘诀在于爱心。”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爱心才是后进生的凝聚力之所在。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消除他们与老师,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他们对别人的信任感。例如我班的陈某同学,学习基础差,纪律观念淡薄,常有违规现象,我经常找他谈话,话题多以他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这学生是体育爱好者),以此淡化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根据其特长定出一定目标。目标确定后,陈某同学非常主动,在全班同学的积极配合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在此过程中,尊重后进生,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方法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优秀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令大多数学生敬佩和尊重,许多学生向他们而不是老师请教学习成功的秘诀,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总是没有同学之间相对的融洽与和谐。因此,鼓励和邀请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后进生转化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是取得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另外,优秀生在帮助后进生的同时也提高和锻炼了自已。总之,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方法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要尊重每一个后进生,以情感为纽带,以人为本为突破口解决后进生问题,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其自我转化内因的形成,而且要认识到后进生转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挑战性,反复性和复杂性,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保证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

此外,班主任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二)用“身教”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班主任的劳动具有示范性,他们的品德、行为随时都可能给未定型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班主任要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方面,用不言之化、行为之范感染学生追求崇高,用“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去教育学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成为当之无愧的强者,去引导学生不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中而不思进取;不沉溺于失败阴影里而不能自拔。为此,我在教育实践中,采用的是积极的介入法,每天深入教室、操场,与学生滚在一起、打成一片,在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接触学生真实思想、关心学生学业成绩、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充当孩子的妈妈。在把学生的个性特长、喜怒哀乐、寒暑冷暖、信任宽容放在心间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精神饱满、身体力行;处理问题沉着果断、胸襟宽广;对待困难百折不饶、勇往直前。在用爱心温暖学生,用情绪感染学生,用行动引导学生过程中,为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三)让“惩戒”教育美丽动人

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也充分挖掘“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人性在亦刚亦柔、且管且放、既抑又扬的相互交迭的教育氛围中,不断趋向梯级完善。因此,我们在对“后进生”的管理过程中,采用了“说理”和“惩戒”两种教育手段。说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愿意改正。但要学生纠正错误,还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而适当、合理的“惩戒”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外力。我们通过辨别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学生犯错误,如果属于成长过程中的失误,提醒注意就行了;如果属于主观过错,故意为之,首次我们就以说理为主,与学生共同分析犯错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错误,在必要时还和学生约定,若再犯就要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接受某种惩罚,如,根据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初次还是再次,要做一件好事。对严重违纪的学生,我们是先让他熟悉班级获得过的所有荣誉,并让他写出感受,然后让他在为班级争取一项荣誉的过程中,引导他认识到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律性的人,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代人。这样,我们就使惩戒”变得美丽动人,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我们认为,让学生理解“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要承担责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思想交锋、心灵沟通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体会出老师心中的无限爱意。

总之,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阵地,而班级风气、行为习惯、发

展方向对班级成员具有强有力的熏陶、凝聚和导向功能。因此,班主任只有对自己的事业要有激情,对自己的学生要有热情,才能产生内在的动力,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才能千方百计提升教育理念、探索教育艺术,创建班级管理模式来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使学生成为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知识渊博、具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自考练习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儿童有权享受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应尊重儿童参加活动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的文件是(D)121 A.《未成年人保护法》 B.《教师法》 C.《幼儿园工作规程》 D.《儿童权利公约》 2.结构游戏属于(C)的范畴。122 A.有规则的游戏 B.活动性游戏 C.创造性游戏 D.安静性游戏 3.体育游戏是一种(B)。122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4.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是指各个活动区之间的(A)116 A.界限性 B.相容性 C.转换性 D.差异性

5.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的是(B)113 A.《幼儿园教育纲要》

B.《幼儿园工作规程》 C.《幼儿园工作暂行管理条例》 D.《未成年人保护法》

6.儿童在游戏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自由表达自已的内心,尽情显露内在的潜力,说明了儿童游戏是(B)110 A.自发自愿的 B.自由自在的

C.愉快的D.充满幻想和创造性的

7.儿童在玩沙、玩泥时,会想出不同的玩法,并且玩得津津有味,这是(D)特点的体现。111 A.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B.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C.游戏是愉快的D.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8.决定一个班级活动区数量的主要因素是(C)115 A.教师教学的需要B.幼儿的人数C.活动室空间的大小 D.幼儿园的规定 9.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为基础,但又不是照样模仿,而是加入了人的(B)111 A.思维活动B.想象活动C.创造活动 D.实践活动

10.各活动区之间的(B),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117 A.界限性B.相容性 C.转换性 D.合理性

11.儿童游戏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尽情显露内在的潜力,说明了儿童游戏是(B)110 A.自发自愿的B.自由自在的C.愉快的 D.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12.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A)113 A.游戏B.教学C.生活活动D.学习活动

13.角色游戏中幼儿从独自游戏发展为平行游戏,反映了幼儿游戏中(D)126 A.认知发展水平B.组织能力的发展水平C.确立游戏主题的发展水平D.社会性发展水平14.决定一个班级活动区数量的主要因素是(C)115 A.教师教学的需要B.幼儿的人数C.活动室空间的大小 D.幼儿园的规定

15.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的是(B)113 A.《义务教育法》 B.《幼儿园工作规程》 C.《幼儿园工作暂行管理条例》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6.《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A)113 A.基本活动B.教育活动C.主要活动 D.生活活动

17.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是活动区之间的

第六章,共5页,第1页

(B)117 A.界限性B.相容性C.转换性D.规则性

18.积木、拼板、穿珠等材料应投放在(A)118 A.操作区B.木工区C.科学区D.语言区

19.会选择和利用建造材料,正确地建造物体,这种结构游戏的要求是针对(B)127 A.小班B.中班C.大班D.学前班

20.《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C)114 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小时

21.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这是活动区之间的(A)116 A.界限性B.相容性C.转换性D.规则性

22.拼图、数字积木、分类图卡等材料应投放在(119)A.益智区B.木工区C.科学区D.积木区

23.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是(C)126 A.角色游戏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智力游戏

24.会使用辅助材料装饰建造物体,这种结构游戏的要求是针对(C)127 A.小班B.中班C.大班D.学前班

25.角色游戏中幼儿从独自游戏发展为平行游戏,主要反映了幼儿(B)126 A.认识发展水平B.社会性发展水平C.情感发展水平D.身体发展水平

26.儿童通过扮演妈妈体会到母亲的行为以及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种游戏是(A)123 A.角色游戏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智力游戏

27.《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B)114 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小时

28.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的活动延伸至其它活

动区的需要,这是活动区之间的(C)117 A.界限性B.相容性C.转换性D.规则性

29.木块、螺丝、工作台、砂纸等材料应投放在(B)119 A.语言区B.木工区C.科学区D.积木区

30.角色游戏以模仿动作为满足,这是指(A)122 A.3岁前儿童B.4岁儿童C.5岁儿童 D.6岁儿童 31.放大镜、天平、水箱等材料应投放在(C)119 A.操作区B.木工区C.科学区D.积木区 32.儿童在游戏中作为集体成员,学习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了与人相处,促进了儿童的(C)112 A.认知的发展 B.创造力的发展C.社会性的发展 D.情绪的发展

33.(A)是学前儿童主动地、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122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的游戏 C.安静性的游戏 D.活动性的游戏 34.智力游戏属于(D)的范畴。122 A.安静性游戏 B.角色游戏 C.创造性游戏 D.有规则的游戏

二、名词解释.活动区 :是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活动区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第六章,共5页,第2页.活动区的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3岁以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动作了,而对扮演角色感兴趣,并逐渐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加深对现实生活各种角色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提升。5.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它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积木区。6.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地、主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三、简答题

1.简述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120(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2.谈谈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112(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3.简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游戏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4)游戏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4.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110(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愉快的;

(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5.为什么说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111 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是:

(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6.简述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126(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等指导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7.简述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游戏教育观及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120-122 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应明确:

第六章,共5页,第3页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1)创设游戏环境;

(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3)观察和评估游戏。

8.活动区种类和数量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培养目标(2)本班的实际情况;(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9.简述在管理和使用玩具和材料时,应注意的问题。(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10.简述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四、论述题

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指导角色游戏?124 答: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有:(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2)尊重儿童的意愿;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联系实际略)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儿童结构游戏。126(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等指导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联系实际略)

历年真题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1.活动区的相容性6-117 2.结构游戏6-126四 3.创造性游戏6-122二

第六章,共5页,第4页

二、简答题(每小题7-8分)1.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6-110三 2.简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6-111二

3.简述幼儿园室内活动区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6-114 4.简述正确的游戏教育观的内容。6-120 5.简析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6-121

三、论述题(每小题11-13分)1.试分析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并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6-123 2.什么是结构游戏?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6-126 3.联系幼儿园工作实际谈谈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的注意事项。6-126 4.结合实例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6-111 5.请论述并分析正确的游戏观。6-120 6.角色游戏对儿童有怎样的教育价值?请举例说明。6-123

第六章,共5页,第5页

第五篇:自考学前教育学 名词解释(推荐)

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和专职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3、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4.、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

5、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

6、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9、遗传决定论、从儿童发展整个过程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10、.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11、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12、.教育观、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13、儿童发展、是指个体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14.人本位儿童观、尊重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15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16.白板说、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的原则。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17.情商、英文为“EI”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18.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1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20、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

2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3、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24、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2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26、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27、独立自主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28、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29、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0、惩罚法:是通过剥夺某种权利,情感或愿望的方式,而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强烈的“负强化”,起抑制和警戒的作用,以帮助儿童明辨是非。

31、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32、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

33、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

34、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35、生理性惩罚、即体罚,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试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法。

36、讨论法、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37、社会性惩罚、也称心理惩罚。主要是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38、演示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

39、直观形象法、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40、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41、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42、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

43、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44、幼儿园教育目标、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意义。

45、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

46、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47混合班、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48、常规、指让幼儿的行为常规。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出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49、入园教育、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新入园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教育。50、家长接待日、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可设立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长和园所之间的距离。

5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5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53、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54:社区、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下载自考 教育学 劳凯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 教育学 劳凯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教育学(一)复习资料

    自考教育学 绪论 1.教育学:从内涵上说,“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3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名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是各个师范院校所......

    自考家庭教育学试题范文大全

    (课程代码004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学前教育学自考练习

    第十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达到学前教育的( B )363 A.民主化 B.社会化 C.义务化 D.普及化 2.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是( C )359 A.1963年颁布......

    凯洛夫的《教育学》 读后感

    凯洛夫《教育学》之读后感 中国的教育学已走过风风雨雨的百年历程,它的发生、 发展既与外来教育学理论的传播和影响相伴随, 同时也是国人在借鉴、 吸收、 融合中不断使之本......

    自考体育教育学答案(全)

    一、名词解释: 1、启发诱导法:这是由老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达到教师要求,最后由教师提供正确答案的方法。 2、程序教学法:是......

    自考体育教育学答案(全) 之一

    一、名词解释:1、启发诱导法:这是由老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达到教师要求,最后由教师提供正确答案的方法。 2、程序教学法:是......

    学前教育学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科目:学前教育学1.1.广义的教育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1.3.教育者1.4.正规学校教育 1.5.非正规教育 1.6.非正式教育 1.7.全民教育 1.8.终身教育 1.9.教育民主化 1.l0.教育现代化 1.1......

    自考历史教育学复习总结

    历史教育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 讲解法: 史规律的讲授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讲授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