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12学案

时间:2019-05-12 16:4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至12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至12学案》。

第一篇:1至12学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商

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学习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

3、认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学习重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巩固训练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7.阅读下列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

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学习难点】:文字的演变,古代历法。医学成就。巩固训练

1.据说今天的农历来源于夏朝,所以又叫()

A.夏

B.周历

C.商历

D.阳历 2.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诗人是()A.宋玉

B.屈原

C.李白

D.杜甫 4.闻名中外的甲骨文的发现时间和地点是()

A.19世纪末的河南安阳

B.19世纪末的河南商丘 C.20世纪初的陕西西安

D.世纪初的河南洛阳 5.最早留下哈雷慧星的记录是在我国()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6.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燕国

C.楚国

D.秦国

7.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也叫“铭文”。

8.望、闻、问、切四诊法,是由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总结出来的。9.楚国优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千古传育的抒情长诗《

》.

10.“大篆”这种字体出现在()晚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11.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

①这句诗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②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学习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巩固训练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颜子

C.孟子

D.曾子 2.下列关于老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姓李名耳

B.道教创始人

C.他的思想反映在《道德经中》D.春秋楚国人 3.“知已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朝非子

B.墨子

C.孙膑

D.孙武

4.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出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是()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墨子

5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庄子 6.下列哪 些不是韩非子的观点()

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②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③支持正义战,反对不义战争④提倡法治,主张改革 ⑤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 7.“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句话是谁提出的?()A.庄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孙膑 8.提出“制命而用之”观点的是战国时期的()

A.孙武

B.孟子

C.韩非子

D.孙膑 9.“齿以坚折,舌以柔存”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此语出自()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0.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的主张,实际上是对孔子“

”思想的发展。11.阅读下列材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回答:

①这句话出自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谁?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此人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学习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焚书坑儒 巩固训练

1.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

A.商鞅变法以后

B.战国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以后 2.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3.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5.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赵括

6.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阅读材料回答: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①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②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学习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学习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陈胜、吴广起义军建立政权的地点在()A.大泽乡

B.渔阳

C.咸阳

D.陈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A.国人暴动

B.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倒戈 C.陈胜、吴广起义

D.项羽、刘邦起义 3、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A.陈胜、吴广

B.项羽

C.刘邦

D.赵高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映了()

A.陈胜具有远大的理想

B.陈胜等人的反抗精神 C.王侯将相之间的矛盾

D.陈胜想进入统治阶层

5、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的暴政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B.爆发于公元前209年

C.建立了陈政权,推翻了秦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二、简答题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你能回答贾谊的问题吗?它的灭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三、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分小组讨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文帝、景帝

D.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① 商 ② 西周 ③ 秦朝

④ 西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二、简答题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

2、汉武帝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活动与探究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搜集一下有关汉武帝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其一生作出客观评价。

第二篇:1至6课学案

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 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 一 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 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 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 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D、当时的生产工具 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第 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 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 ②磨制的 石刀、石斧 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 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 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 出土了 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第 三课:华夏之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尧、舜、禹

理解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含义,“禅让制”

2、归纳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形成的原因

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

【学习重点】: 黄帝是------人文初祖

【学习难点】:对“禅让制”的认识 巩固练习:

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2、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A、黄帝 B、尧 C、舜 D、禹

3、原始社会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A、禹想当国王 B、禅让制被破坏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贫富分化的出现

4、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

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B、禅让制被破坏

C、禹建立了夏朝 D、社会生产的发展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6、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B、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7、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奴隶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②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③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④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哪一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第 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认识在人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 巩固练习:

1、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

A、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B、生产力不断提高

C、出现了私有制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

A、黄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3、“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

A、启 B、汤 C、武王 D、盘庚

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的是西周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君主制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 B、发展社会经济

C、保卫镐京的安全 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7、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9、阅读下列材料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天之下,莫非王臣

请回答:-------《诗经》

①这句话大体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③写出几个你知道的反映这种现象的朝代? 第 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 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 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 D、这些人是罪犯

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9、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已有()

A、3000多年 B、4000多年 C、5000多年 D、6000多年

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畜牧业 ④商业

A、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 :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

①墓主是什么人?殉葬者又是什么人?

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 学习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

学习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巩固训练

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A.晋文公 B.楚庄公 C.齐桓公 D.越王勾践 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

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 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 C.各诸侯王参加会盟 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 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 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 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 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 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9.阅读上列材料:

“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 请回答:

⑴桓人霸诸侯成功是在什么时间?

⑵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第三篇:使至塞上 导学案

使至塞上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2.品味古诗文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激发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难点】

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资料链接】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东坡称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国 汉塞()逢候骑()燕()然 ....2.解释下列词语

属国: 征蓬: 长河: 候骑: 燕然: 3.文学常识填空

王维,字,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悟一悟。要求:参照注释,译读诗歌,感知诗意。

(1)全诗以大漠、春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合作探究

1.“单车欲问边”中的“单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奇观”的名句,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背诵诗文

五、小结

六、作业

1、默写诗歌

2、收集四句有关边塞的诗句。

第四篇:《使至塞上》导学案

《使至塞上》导学案 主备人:于晓曦

学习目标:

审核人:九年级语文组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味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素有“诗佛”之称。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宋代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2.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3.朗读指导

(1)能够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侧重读准字音,停顿合理,重音节奏恰当;能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出情感,读出意蕴。给诗歌划分出节奏。(2)读准音:汉塞 萧关 候骑、都护、燕然。(3)对照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大意。阅读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 诗,从内容上看是 诗。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3.在首联中作者特意交代“单车”二字有何用意?

4.“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方面,说说你对颔联的理解。

6.诗的颈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体现了王维诗的什么特点?

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颈联、的“直”和“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9.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的画面。

提升训练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3.怎么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4.在写景、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的诗句是。

5、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7、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_________两个字中。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 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第二课时

《泊秦淮》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发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 修辞?什么写作手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3、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4、“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5.“商女”和“《后庭花》”各指什么?

6、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四.反馈练习:

1.《泊秦淮》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泊秦淮》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点明全诗主旨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2。诗中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出对国事的极度忧虑和忧愁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两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4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意旨在借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实际上批判那些不理国事,沉溺于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语言清新洗炼,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诗篇。

E.“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F.“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五.课堂小结:《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六.背诵这首诗。

《无题》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全诗 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三字展开。“----——————”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

《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使至塞上》导学案答案

 阅读赏析:1五言律诗、边塞诗;2.出使、飘飞的蓬草。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单”字写出了诗人出使边塞时的孤单与无奈。暗示作者此次出塞是受到朝廷的排挤。

 4.“蓬草”随风飞转,古诗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或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王维用“征蓬”自喻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受排挤离开朝廷的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 5.这两句诗写的是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透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和激愤。

 6.诗的颈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的奇丽景象,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7.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 8.“孤”写了景物的单调、边塞的荒凉;“直”突出孤烟之高,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之美;“圆”写出了大漠长河地区的辽阔旷远,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自己的孤寂情绪。 9.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上,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上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 提升训练:1.B

2.D

3.A·这两句诗体现了绘画的构图美。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空旷无垠的沙漠,画面上景物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B·其次,体现了绘画的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C·第三,体现了绘画的色彩美,广阔无垠黄沙漫漫的大漠,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4.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5.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燕然  《泊秦淮》答案

 1.这句诗描绘了秦淮河朦胧淡雅的美丽夜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 2.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3.“笼”,即笼罩的意思。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它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淡雅的景色,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4、在全诗的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5 ·商女:指歌女,旧时以歌唱为业的女子。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作的歌曲,被后人称做“亡国之音”。

6、不是。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座中点歌的统治阶层;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用曲笔的艺术手法。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形和国家注定灭亡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

反馈练习:1,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烟笼寒水月笼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B·F 

 《无题》答案 

1、(1)困难,指相见不容易;(2)难受,痛苦,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思方尽”,相思之泪才干 。6.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2分,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7.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2分,如果考生答题仅从字面意思解释只给1分。) 后面的题见《100分闯关》 

 

第五篇:《客至》《宾至》一体化教学案

指导阅读《客至》《宾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在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后,专设了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该专题有4首诗,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本课要学的《客至》《宾至》系自学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2、了解古体诗的样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3、感受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风格。

4、背诵。

本文增加目标:

领会诗歌中细节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学习对比阅读。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朗读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严武等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闲适诗。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

三、理解

1、理解下列加线词句,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班级交流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互文,放一起交互理解。缘,因由。

盘飧——泛指菜肴。

兼味——几个味道,即菜的样数少。

旧醅——自酿的隔年低挡陈酒。)

取——助词,无实义。)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正为贵客上门而扫;

柴门不曾为客而大开过,今天为贵客上门才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四、赏析

1、首联中“但见”有什么韵味?

(“但见”——只见,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里既是乐景写哀,又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颔联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情味在哪里?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 客开,令始为君开。”此句采用宾主对话的方式,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尾联突然撇开客人不提,可仔细一想,却依旧表现客到的高兴心情,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细节的运用,让人回味不尽,别有一番情趣,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五、比较阅读

1、阅读杜甫另几首来客的诗歌,和本文比较,看看在情感及感受方面有什么不同?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有客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过客相寻

穷老真无事,江山已定居。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

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时闻系舟楫,及此问吾庐。

(《客至》亲切、喜悦、热烈;《宾至》谦逊、客套、自嘲;《有客》亲切、敬重、愉悦;《过客相寻》意外、热情、忙碌。主要在“亲之”和“敬之”之别。)

2、判断以下解说

(1)几首诗里都看得出杜甫的好客,都有小的细节描绘。

(2)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3)《宾至》可以想到,也是一位贵客上门,不过诗人少了些许亲近,多了几分敬而远之。

(4)“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选择具体事情,表现出待客的热情。

(1、2、4正确,3错,虽少了些许亲近,但也未必敬而远之。)

六、背诵、作业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客至》教案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课 型:新授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过,拜访。相,偏指一方,“我”)

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鉴赏点拨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1)主人下马客在船(2)秦时明月汉时关(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

这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五、小结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六、朗读,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盼———迎———劝———邀 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下载1至12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至12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第一至二单元导学案(5篇)

    窃读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林海音(1918—20......

    诗词4《使至塞上》导学案(五篇)

    《使至塞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

    11至20的认识教学案(一年级)

    学科:数学 《11-20数的认识》教案 一(1)班 郑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使学生能够熟练......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导学案(5篇)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导学案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一首诗歌——《使至塞上》,希望在这堂课上,大家能学的轻松,学的投入,收获多多,喜悦多多。首先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二至十四课导学案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主备:冯志东 审核:张军文、毛远福、杨阿敏 【学习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2、......

    2012中考思想品德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至4

    中考思想品德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 复习内容: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自立自强 考点再现:(学生根据考点看书) 1、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书P2) .. 2(书P3-4) 3 41)必须有完善可行......

    2012至2015有关国际会议

    2012至2015有关国际会议 2012年: 34届国际地质大会 (IGC) 时间地点: 2012年8月5-10,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主题: 探求过去,揭示未来-为人类的明天提供资源 (Unearthing Our Past......

    2006至2007工作总结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思想领先,认识统一,目标明确。我校领导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首先把它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