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人民版][教学设计1]

时间:2019-05-12 16: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人民版][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人民版][教学设计1]》。

第一篇: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人民版][教学设计1]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教学流程】(导入)议一议:有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导致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促使德意日三国走上使用武力重新瓜公殖民地的战争道路。你认为呢?

(有一定的道理。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从而引发了倾销战、关税战,使危机程度更加严重。各国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日逐渐勾结并结成了法西斯联盟,走上了战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1)协调世界经济(2)稳定经济秩序(3)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实力大减,尤其是英国想保持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反,美国的经济实力却大增,这就为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背景

(1)二战后,重建世界经济已成燃眉之急;

(2)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必然的。

2、“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经过

(1)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签署《布雷顿森林协定》,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转绕着美元转。” ——美国财政部长)

(2)世界银行(WB)

时间:1946年6月

宗旨与任务: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时间:1945年12月

宗旨与任务: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那么还有其它的工具呢?由此引出下一目。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1、背景

美国掌握了国际金融业方面的支配地位,但美国的目标远不至此,它还要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组织,以达到控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目的。

2、过程

(1)二战后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贸易组织;(2)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成立筹备委员会;

(3)1947年10月,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3、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美国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展经济。

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标志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本课小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金融)(货币)(贸易)基国金际组货织币开国发际银复行兴(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将会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思考:经过十多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篇:《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课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全书用前启后承、古今中外的重要史实来展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进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晰阐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是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第一课。全球化核心之一便是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而这正是本课内容的着力点。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本课既是对本书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内容的呼应与深化,又启领本单元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内容,是“以史为鉴”的典型例证。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二、学情分析

据我的了解,我校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再加上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所以常会提出一些特立的设想和见解。但就阅读理解能力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抓不到关键词和表达不准确的问题。他们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较薄弱,无论是从高考的标准衡量,还是从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衡量,都亟待提升。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我的教学体会,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课标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我是这样解读课标的。就知识目标而言,学生要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就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能分析出以下两层内容: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学生通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中心地位的取得,深刻感悟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课标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体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分析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根据教学分析和学习目标,我提炼出以下学习重难点:

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

确定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所树立的就是战后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范和标准,也是各国参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准则,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难点: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大,更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学生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理解美国用国际组织中的相关条款取得中心地位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问题引导教学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问题引导教学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操作台,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指路标。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还使用讲授法。由于历史教材的编写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会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全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

2、说学法

(1)探究学习

学习,就是模仿和创新的过程。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教师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教师设计问题的方法学会提出有效问题,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享受思想的碰撞,学会分享,相互借鉴,拓展思路,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自主学习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必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深刻的认识源于独立的思考,学习的动力源于发现问题,能力的解决来自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用课堂上通过模仿和演练掌握的学习方法,课后对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

下面我重点介绍我依据“问题引导教学法”进行的本课设计。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

我所理解的高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智慧课堂是以教师智慧激发学生智慧,以指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演练场的历史课堂。本着这样的思路,我对本课的学生活动作如下环节安排。

2、环节安排

本课的学生活动分为“学”和“习”两个环节。

“学”即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指向性问题引导下,阅读课文和相关资资料,依据问题的指向提取有效信息。体会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与资料之间的联系,学会提出有效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设计了十四个问题为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美国的野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作用、美元的中心地位。以1944年和2010年的变化,揭示了“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这一亘古规则。

这些问题,既指向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建立起“问题设计”和“有效信息”“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这是学生“学”的过程,“学”问题的提出,“学”问题的解决,“学”归纳和概括。

“习”即学生模仿教师设计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这些资料与前一环节的资料相类似),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和“关键词”的提取。这样不仅夯实了学习目标,这是学生能力演练的过程,也是落实“五环三步”的过程。

3、重难点的处理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问题的指向,关注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关键词的把握,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热词”“亚投行”与“世界银行”的关系和美国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本课重点的关注。我布置的课后作业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呢?又将学生的课后关注引导到本课重点。这即是知识回归,又是学生学习的拓展创新。

在“学”的环节,学生通过问题引导的指向,关注了本课重点之一,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和世界银行的作用。在“习”的环节,学生通过对本课重点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注,明确了设计问题的指向。学习重点自然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本课难点是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我将此难点分成两部分逐一突破。一是“以美国为中心”。在学生“学”和“习”的环节中,以问题指向美国主导建立新体系的用心,以问题指向新体系的规定对美国中心地位的落实。这是用问题引导突破难点。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归纳下,使学生明确这一体系形成的内容和标志。

4、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上,我大量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在学生“学”的环节,我以展示问题,以展示资料。这样可以直观展现问题指向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体会和模仿。

在教师点拨和归纳概括环节,可以动态展示体系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呈献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

展示的知识链接和知识整合,是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揭示,是对本课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本课教材对体系化、制度化这一着力点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可以规范学生对术语的应用。

在本节课上,我全程使用导学案。尤其是在学生“习”的环节,导学案呈给每位学生同样的资料和演练空间。每一位同学享有同样的机会。

5、课堂练习

知识的掌握在于及时的巩固。我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在“学”“习”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后,以展示的方式,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再次明确两大货币金融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在课堂检测环节,我选用了四道20xx—20xx年的高考试题。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挑战,也是目前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选择这样的四道题,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

6、全课小结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多个经济力量中心的崛起和日渐强大,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理论依据:新课改倡导“存问题”教学,通过承上启下的小结引导学生作出一些理性思考,同时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与课后作业相呼应。

7、说课堂评价

《新课标》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具体到本节课,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选定成果优秀的小组展示,即是对该小组的肯定。在教学板书展示时,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没有自己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是学生课堂展示的部分内容。这既是对学生达成本课知识目标的检测,是学生巩固知识,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的展示,是“五环三步”重要组成部分。

七、教学反思与心得体会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与本课内容时空距离非常大,十分陌生。二是本课内容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课堂上无法了解透彻。所以,我进行本课教学的基调还是通俗化,尽量抛开艰深难懂的理论,以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的本质,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即可。

所以,对于新课内容,我着重要帮助学生掌握三方面内容:一是战后为什么形成的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以“问题引导”指向关键词,学生得出结论。)二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各有什么职能?(利用材料,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掌握。)三是这个体系形成后的发展及作用如何。(用知识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弊端。)在课堂延伸部分,我以“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为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这种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世界银行运营规则,为学习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储备知识。

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简单化不等于简化、淡化,有些知识还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这方面待学生反馈后还需注意。

第三篇:《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措施;

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能列表归纳;

3、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能通过情境做选择题。

4、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懂得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从表象看到本质,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参与讨论,锻炼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文明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的,努力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图片---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介绍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于1961年,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观察图片,了解投资庞大的重大科技活动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思考美国战后经济实力强大的原因。

提问:这项重大的科技活动是以谁主导的?二战后的美国为何有如此实力从事如此庞大的耗费巨资的工程,这体现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哪些方面的新变化,让我们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始运用:

回忆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指出罗斯福新政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

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二战后初期各国面临战后的重建任务

4)二战后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有效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

5)二战中为应付战争对工业部门的集中管理

6)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基本矛盾,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指导

(2)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凯恩斯初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3)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4)作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

(5)局限(问题):滞胀。

3、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的原因和条件:

(1)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的思想

(2)二战后主国资本主义国家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3)工人阶级和进步政党长期斗争(4)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

2、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主要措施:

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评价: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1)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2)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①在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

②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3)影响:

①是一二产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大大促进了经济竞争力

②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4)中国的选择:大力发展

2、新经济的出现:

1)原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的及时运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

3、含义:(三要素)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4、实质:信息化和全球化

5、核心:高科技创新

6、中国:嫦娥奔月

第四篇: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美国领土扩张简况,工业革命兴起的概况,南北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知道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重大影响。

2、技能:

制作反映美国领土变化的表格,掌握按照时间段表达历史现象变化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内战的起因和结果,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林肯在不同时期发表政治演讲的资料阅读,提取有关信息,形成通过史料去分析历史人物思维和政治态度变化轨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美利坚民族如何在领土扩张和南北战争中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欣赏其中开拓进取,追求自由、平等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通过介绍林肯在内战中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的主要活动,对其高尚的人格、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产生敬意。

了解美国内战的过程,确信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胜利。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从拓荒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利坚民族那种坚忍不拔、革新进取、勤俭奋斗的民族精神。

(二)练习与测评、填写下表,整理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领土的主要变化。

独立战争初期: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约80万平方公里。

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让美国取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那一地区,美利坚合众国的边界是:先后北接加拿大和大湖区,东滨大西洋,南接佛罗里达,西至密西西比河东岸,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

9世纪中期:在1783年的领土基础上增加了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俄勒冈、新墨西哥在内的广大领土,形成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的领土范围。

2、简述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2)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3)1860年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三)探索与争鸣

阅读下列林肯的演说词:

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6年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

我们无意干预各蓄奴州所行之奴隶制,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我认为我既无这样做的合法权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意向。

——1861年就职演说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

上述材料中,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一林肯反对奴隶制,呼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

材料二对奴隶制存在的默认,无意去干涉或废除奴隶制;

材料三表明林肯坚决为美国的自由民主而斗争的决心,坚决铲除奴隶制。

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完全是根据美国在19世纪中期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林肯在1856年的演说中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1861年的就职演说时默认奴隶制的存在是因为面临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林肯把维护联邦的统一视为最高目标,希望维护稳定和统一,在联邦的框架内,通过法制的途径解决奴隶制问题,不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在1863年时战争早已打响,在人民群众推动下,为了赢得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更为了美国人民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维护联邦政府,林肯废除奴隶制。

总而言之,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林肯始终在为维护联邦统一,为废除奴隶制、使美国赢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懈努力,其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期间,为了避免战争,维护联邦统一而对奴隶制所做的妥协,被历史证明是失策且不必要的。林肯在挫折面前,调整了政策,并最终为废除奴隶制而殉职,永远为人民所尊敬。

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普鲁士道路”,知道“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和德意志统一以及德国崛起的表现。

理解普鲁士道路的含义,普鲁士完成统一的原因和和历史意义。理解德国崛起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背景与条件、原因和结果等角度去分析德国的统一、以及与统一后的崛起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积极愿望和行为。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左图为威廉二世1890年请人给自己绘制的肖像,极力表现自己普鲁士武士的形象。一位法国将军评价说:“这不是一幅肖像,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宣言。”法国人为什么有这样感觉?

法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原因是复杂的。

(1)是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所留下的阴影;

(2)是基于对德国经济超越法国的担忧;

(3)更与威廉二世上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权政策和战争政策有关。

威廉二世于1888年担任德国皇帝,由于这位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在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而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威廉二世以世界政策取代原来的欧洲政策,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为了争取所谓“阳光底下的地盘”,鼓吹殖民扩张,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从而将整个国家的发展逐步纳入战争的轨道,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作为德国的邻国,法国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二)练习与测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810年圣马丁节(11月11日)起,还农民自由身,允许农民自移动与择业;无论贵族、市民、农民都可以分割、抵押、买卖土地。

——《十月敕令》

农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转为己有,在按规定向庄园赎买义务后,均可以将其田庄转为自身财产。

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为自由地产时,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出让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如保留地太小,不能靠割让后的剩余土地维持生活,可保留全部土地而支付租金。

——《调整敕令》

(1)普鲁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

普鲁士通过1807年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随后又于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让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清除封建义务并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成为自由经营的小农户,另一方面,普鲁士容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使得普鲁士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民获取自由的方式与获取土地的方式有何不同?

不同点:农民获取自由不需要缴纳赎金,根据《十月敕令》就成为自由民;而农民获取土地则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者让出部分土地,以此来免除诸多的封建义务,从而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2、19世纪下半叶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②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

④19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⑤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探索与争鸣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其中“铁与血”、“煤与铁”分别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自己的解释。

“铁和血”指武器与军队,即战争。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具体体现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煤和铁”指工业经济,也可指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割占了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回答

其一同意。强大的经济是德国强大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得到了法国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从此,法国更弱,德国更强。由此可见煤铁资源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其从经济角度看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对德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不同意。可从两个角度思考:

第一个角度:军事是德国立国的基础,它靠军事完成国家统一;靠军事掠夺资源和资金,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军事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角度: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仅仅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上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一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

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16世纪中,俄国形成沙皇专制制度;知道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从16世纪中叶—20世纪初俄国扩张的结果。

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2、技能:

学会制作俄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空间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学会从历史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学会从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两方面去分析某一历史现象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关于改革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认同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改革往往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成功的改革往往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都对近代俄国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

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主观上都是代表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改革。

c、都是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改革后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e、改革后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农奴主阶级所进行的旨在维护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改革不仅没有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制作16——19世纪俄国扩张的空间示意图。

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沙皇俄国

(二)探索与争鸣

运用课文提供的史实和马克思对俄国扩张的分析,并联系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谈谈俄国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家的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

提示:俄国从16世纪时的一个内陆小国发展为20世纪初期的地跨亚欧两洲、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南临黑海、北面北冰洋的世界领土范围最大的帝国,其扩张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中叶、彼得一世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庞大的领土,分析原因如下:

主观动因:、由于俄国早期是一个内陆小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领土的渴望极端强烈,都以对外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如在彼得一世时曾说过:“在征服世界方面,俄国缺少的只是士气。”对俄国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争取出海口,于是彼得的座右铭就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在其执政的36年中,年年都有侵略战争。而到叶卡特林娜二世时为了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她曾毫不掩饰地叫嚷:“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全部落到俄罗斯统治之下。”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尼古拉一世曾狂妄地叫嚷:“俄国国旗不论在哪里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19世纪末尼古拉二世也曾叫嚷:“在东亚确立和扩张俄罗斯势力,从长远来看,正是我们统治世界的课题。”从历代沙皇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俄国统治者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和决心,这是导致俄国始终坚持扩张政策的最主要动因。

2、由于俄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始终落后于西欧国家,农奴制一直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俄国国内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而俄国统治者认为解决国内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侵略扩张,以此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这也是俄国扩张的动因之一。

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国崛起,对俄国产生强烈刺激。

2、沙皇俄国周边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东边越过乌拉尔山之后面对的是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南下可以进入高加索和黑海沿岸,西边可以进入波罗的海。

3、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的扩张创造条件,如俄国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扩张时期,其周边多数国家都还处于封建或半封建的衰落时期(中国、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在18、19世纪俄国还积极利用了欧洲国家忙于镇压国内革命的有利时机进行扩张,或者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扩张的目标等等。

4、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和1861年废除奴隶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扩张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明治维新发生背景的部分史实:德川幕府专制统治,“锁国令”,19世纪50年代被迫开关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倒幕运动等;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影响。

2、技能:

梳理19世纪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实行改革;摆脱列强控制的历史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逐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内因、外因等范畴全面思考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的明治维新,使学生感悟开放使社会发展、改革使社会发展的道理,感悟历史机遇把握恰当与否同国家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1)19世纪中期,为什么说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

德川幕府统治腐败,黑船事件,美国叩关成功,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仿效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一系列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2)日本是如何逃脱被征服的命运的?

以西南各藩武士为首,发动倒幕运动,废除幕府制度,建立新政府。此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日本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二)探索与争鸣

(引文略)

联系后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史实,分析:在日本统治者眼中,“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指哪些地区?这种理论对日本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建议:这一问题须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回答:

“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在当时是指日本试图扩张、侵略的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与俄国)。这一政策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不断对外侵略,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第1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及其标志。

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理解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对世界的影响;理解大企业与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及其两面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综合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学习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方法。

分析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的深刻影响,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了解法拉第、莱特兄弟等历史人物的活动,感受并敬仰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标志是什么?

建议:本题可视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处理。学业基础一般的学生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前三点)学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引导其仿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分析方法,回忆已学知识,从更多方面进行归纳(如带﹡的)。

历史条件:

一.政权条件: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

二.资本条件:19世纪中期,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又通过扩张,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科技条件:19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科技基础,这一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

﹡四.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同时,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一市场条件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

﹡五.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主要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美国解放黑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主要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

2、通过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说说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提示:本题旨在使学生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原则。

(1)60年代建立第一个炼油厂;分析:石油工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一开始就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自身具备一体化要求,如统一经营开采、提炼、运输、销售等。

(2)70年代组成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国10%-20%的石油生产能力;分析:生产的发展和扩大促使资本相互吸引,使它们趋于集中和联合,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垄断就形成了。

(3)80年代已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业后,又控制了煤油、电气、制锌、制铅、炼钢、炼铜等企业,分析: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4)90年年代开始将工业资本投向银行业,形成大财团;分析: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起来,形成金融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结论: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产生了垄断和垄断资本。洛克菲勒财团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探索与争鸣

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谈谈你对社会生活需要、技术、科学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

认识角度: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需要的先导。

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的革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反过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带动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第19课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理解资本输出的概念;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国是不头号殖民强国;知道西方列强在非洲、中东、东亚等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概况,知道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中国是列强侵占的主要目标。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重新瓜分世界高潮的历史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各种图、表、数据分析史实,学会从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所获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列强瓜分世界对整体世界形成和人类文明进步在客观上的促进,同时憎恨罪恶殖民活动给被侵占地区带来的灾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意识。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西方列强经济扩张的手段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殖民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为什么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如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兴盛、金融系统的健全等等,很大程度上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而范围较窄的殖民活动因为有了有利条件而逐步深入和推进。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注入了强大动力(资本输出不仅需要市场,更直接需要投资条件——土地、原料产地、劳动力等),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甘落后,纷纷挤入殖民者的行列。当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就异常激烈。

(二)探索与争鸣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

提示:(在研究具体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殖民主义时,要做历史的、辩证的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理解角度:从主观上破坏了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制度,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人民,是破坏性的;从客观上引进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技术,促进了落后的殖民地地区的发展,是建设性的。

第五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江苏盐城二模)一战到二战期间,主要西方国家把一些在金融贸易上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和海外殖民地联系起来,组成不同的货币集团相互对抗。二战后为改变该混乱局面,国际社会采取的关键措施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签订关贸总协定 2.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制造金融混乱

B.赚取更多英镑

C.维持美元价格

D.支持浮动汇率

3.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 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和下面图片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B.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成立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D.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

5.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美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其成员实行以美元为基准的固定汇率制 C.美国通过“关贸总协定”操纵世界贸易 D.美国通过世界银行操控各国汇率 6.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的“炉边谈话”中提出以下四个外交目标,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得以实现的是()

A.“进行普遍裁军,消除对武装对抗的恐惧”

B.“消除贸易壁垒,以重启国家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动” C.“同所有国家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并树立更大的信心”

D.“建立稳定的货币,以便推进贸易发展”

7.(2010年广东韶关二模)右图是某组织的标志,对该组织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它是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③许多大国都想争夺对该组织的控制权 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A.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受益 B.“关贸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受益匪浅 C.“关贸总协定”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 D.美元控制了世界贸易额的大部分 9.阅读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

④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②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③标志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完成 ④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拥有27%的投票权,在世界银行拥有24%的投票权。英国曾一度拖延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1945年12月在美国答应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的情况下,终于同意批准。

材料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项关于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于1947年4月1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贸易及就业会议筹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上产生。会议制定了关贸总协定有关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禁止规定数量限制或搞配额制等指导原则„„起初,它既非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非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但在工作上同联合国有关机构联系密切,并经常派人员出席一些联合国专门机构会议。总部设在日内瓦。

材料三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美国也由此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美、英两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何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指出“关贸总协定”的性质、主要目的及其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为谋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其直接目的是什么?都完全实现了吗?

12.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

一、图二分别是哪一金融组织的标志?除此之外,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还有什么?

(2)结合二战后期的历史,简述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A 解析:材料反应的是金融秩序混乱,为稳定金融秩序,二战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国际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C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材料中美国的做法实际上是维护美元的地位。

3.A 解析:美国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市场实现了统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的建立。

4.A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是“直接相关”,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在此基础上,才有B、C、D三项的出现。

5.B 解析:“各国货币围绕美元转”说明美元的统治地位的确立,B项最能说明美元的统治地位确立。

6.D 解析: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说明A、C两项错误;“消除贸易壁垒,以重启国家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动”,至今仍未实现;“建立稳定的货币,以便推进贸易发展”,在二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可说明。

7.D 8.C 解析:材料没有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得与失,只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A、B两项都错误。另外材料中也没有涉及美元控制世界贸易的内容,D项错误。

9.D 解析:从图表反映的信息可知,世界的关税平均水平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贸易总额则不断上升,由于各国的关税不断降低,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10.B 解析:③项表述明显错误。直到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仍然在进行中,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

11.(1)变化: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美国取代英国,建立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并占据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国丧失了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原有的地位。

(2)性质: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主要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影响: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措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直接目的: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霸权,争做世界金融霸主。措施: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直接目的:控制世界市场。前者的目的基本实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后者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

12.(1)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2)1944年,美国等44个国家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规定固定汇率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这样,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支撑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各国吸取教训,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的经济实力及各大国的推动。

下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人民版][教学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人民版][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省大英县育才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8.1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四川省大英县育才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8.1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人民版必修2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含义、表现、实质、影响;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知道科索沃战争。了解......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读写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并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2.会读课后第3题中的句子,并能把带点的词语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王忠祥 (贵州省龙里中学 贵州 龙里 551200 )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 ( 2014 ) 3-0141......

    《世界多美呀》教学设计1

    《17、世界多美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世、界、美”等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蹲、孵”等5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田字头、”“羊字头”两个偏旁。理解......

    25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

    第十二课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第十二课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苏联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背景、措施、成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诞生的具体条件、人民民主国家的概念以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