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
摘要:本次认知地图研究是以吉林建筑大学为调查对象,对学校进行更进一步地了解。在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影响校园意象的要素是:建筑、场所、道路、标志、边界、区域。
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予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与意向图。
关键词:认知环境、意象、校园、地图
正文:
一、调查对象概况:
吉林建筑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校始建于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设立的新中国首批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7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等次。学校已成为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决策咨询与服务基地。2013年更名吉林建筑大学。
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1亿元人民币,校区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学校设有图书馆、行政馆、公共教学馆、实验楼、土木教学馆、逸夫建筑艺术馆以及文体中心等教学中心。其中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37484.5平方米,设有7个阅览室,研究间一个,有阅览座位2800席。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纸质图书为112万册,电子图书76万册;藏有中外文报刊1400种,其中中文期刊1008种,外文期刊92种,中外文报纸112种。藏书结构以建筑科学为主要特色,兼有理工、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交通及其它各学科藏书。
二、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开放式问卷调查——认知草图调查
三、公共意向分析:
学校经短期发展,从前一段时间所得到的的20份调查问卷中看,意向率最高的范围集中体现在校园西侧次入口去往校园二食堂的路线上。本校的设计采用了功能划分与弧形放射式的规划设计。学校经长期发展,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四、一般意向元素分析: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印象的内容是与物质有关的,可以分为五类:道路、区域、节点、边界和标志。但在大学校园这样的中观尺度环境中,影响校园意向的重要因素依次是:建筑、道路、场所、标志、边界及区域。
五、元素分析:
1、建筑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在意象图中出现率较高的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用于学生上课和学习所使用的建筑:教学楼、系馆楼、图书馆、逸夫楼、实验楼等等。
(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频繁使用的建筑:学生宿舍、食堂、商贸楼、浴场、医务室等等。
(三)与学生运动有关的建筑或场所: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等。
校园总平面呈矩形状,用于教学的建筑呈弧线形,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这三个建筑围绕一个圆形的山坡发散出去,形成一段一段的弧形,非常有整体感,整体中又带有变化。宿舍多数呈L形,相互拼接,错落有致,最大面积的得到了受光。学校大多数学生认为具有通体玻璃幕的图书馆是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
校园建筑绝大多数采用东南西北正方向的设计手法,方便学生及教师识别方向,使采光充足,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建筑立面装饰多采用面砖贴面,高级灰的色彩肌理使学校建筑更加沉稳,庄重,且具有艺术气息。调查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总平面图是圆形或椭圆形,5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总平面图是矩形或不规则矩形。65%的同学认为图书馆是在校园建筑中最容易被记忆和识别的环境参照物。
在假设你有外面的朋友来吉林建筑大学,你会带他到哪些地方参观的问题上,60%的同学都选择了图书馆。30%的同学选择食堂。
在调查表中意向中出现率较高的建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用于学生上课和学习所使用的建筑;二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频繁使用的建筑;三类是与学生运动有关的建筑或场所。其中学习所用建筑代表是图书馆;生活相关的建筑是食堂;运动有关建筑的代表是足球场。可见学生对建筑的要求既有功能性又有美观性,开阔,阳光充足,标志性。
2、场所
场所: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点:1.占有性 2.非空间性 3.随机性。
定义: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
场所和场地的关系: 场所乃有行为的场地。场所=场地+在场地上发生的行为。脱离了行为活动,则不能称之为场所。
学校中分为:(一)生活场所: 学生宿舍、食堂、商贸楼、浴场、医务室等周边环境。(二)运动场所: 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周边环境。
(三)学习场所.教学楼、系馆楼、图书馆、逸夫楼、实验楼等周边环境。调查分析: 校园语境中的场所主要包括花园、广场、操场、校友林、居较高位置的小山丘等等。其中行政楼前面的小广场和教学楼前面的绿化、校友林和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围绕的小山丘也往往成为校园的节点空间。这些空间视野空旷,功能明确,尺度宜人,边界清晰而且绿化环境良好,是学生室外和课下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可意向性较高。可以从中找到这些场所的共同特点:具有明显的边界性、私密性、标志性。
3、道路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古代中国还有驿道。学校的主干道采用弧形设计,与教学楼、图书馆等形成呼应.调查分析: 学校路网呈不规则方向分布,校园主路弯曲设置,道路方向明确围绕建筑设计道路,但是从调查结果上看,只有很少部分同学可以很准确的画出校园全部的路网情况且认为学校的路很绕,不是最便捷的路线。但大部分被调查的同学都能够很快的画出校园的主要道路,尤其对大致东西走向的道路认知较为清晰。学校主要道路——经过西侧主入口北侧的土木教学楼,路过一食堂,经过学生一公寓和二公寓以及篮球场和实验楼,一直通往二食堂,整条路将教学区和生活区串联在一起,且道路2侧均有整齐种植的橡树和黄金叶等绿化灌木,所以意向率较高。同校园从二食堂通往南侧次入口的主干道一样,路过食堂和公共教学馆以及学生三公寓和四公寓,文体中心以及南侧篮球场,道路宽阔且笔直,两侧也有统一高大的橡树种植,所以意向率也很高。其他的部分道路只能将部分学生生活区和部分教学区串联起来两侧建筑格调统一且道路弯曲设置,道路两旁也缺少标志性景观,道路交叉处的节点缺少设计,所以道路节点作用消失。
4、标志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
特点:
1、功用性
标志的本质在于它的功用性。经过艺术设计的标志虽然具有观赏价值,但标志主要不是为了供人观赏,而是为了实用。标志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直观工具。标志有为人类共用的,如公共场所标志、交通标志、安全标志、操作标志等;有为国家、地区、城市、民族、家族专用的旗徽等标志;有为社会团体、企业、仁义、活动专用的,如会徽、会标、厂标、社标等;有为某种商品产品专用的商标;还有为集体或个人所属物品专用的,如图章、签名、花押、落款、烙印等,都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尤其兼有维护权益的特殊使命。
2、识别性
标志最突出的特点是各具独特面貌,易于识别.显示事物自身特征,标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是标志的主要功能。各种标志直接关系到国家、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决不能相互雷同、混淆,以免造成错觉。因此标志必须特征鲜明,令人一眼即可识别,并过目不忘。
3、显著性
显著是标志又一重要特点,除隐形标志外,绝大多数标志的设置就是要引起人们注意。因此色彩强烈醒目、图形简练清晰,是标志通常具有的特征。
4、多样性
标志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无论从其应用型式、构成形式、表现手段来看,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其应用形式,不仅有平面的(几乎可利用任何物质的平面),还有立体的(如浮雕、园雕、任意形立体物或利用包装、容器等的特殊式样做标志等)。其构成形式,有直接利用物象的,有以文字符号构成的,有以具象、意象或抽象图形构成的,有以色彩构成的。多数标志是由几种基本形式组合构成的。就表现手段来看,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几乎难以概述,而且随着科技、文化、艺术的发展,总在不断创新。
5、艺术性 凡经过设计的非自然标志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艺术性。既符合实用要求,又符合美学原则,给予人以美感,是对其艺术性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艺术性强的标志更能吸引和感染人,给人以强烈和深刻的印象。标志的高度艺术化是时代和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人们越来越高的文化素养的体现和审美心理的需要。
6、准确性
标志无论要说明什么、指示什么,无论是寓意还是象征,其含义必须准确。首先要易懂,符合人们认识心理和认识能力。其次要准确,避免意料之外的多解或误解,尤应注意禁忌。让人在极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准确领会无误,这正是标志优于语言、快于语言的长处。
7、持久性
标志与广告或其它宣传品不同,一般都具有长其使用价值,不轻易改动。
调查分析: 具分析图书馆(65%的同学第一印象)、逸夫楼、行政楼等意向率较高的起标志性作用的元素均位于距学校西侧次入口位置很近的区域。且与节点广场相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视野开阔,标志及象征作用突出,可统领组织全局环境。小尺度环境标志如行政楼前下沉广场,图书馆门前大面积的集散场地、学校次入口空间等,虽也起校园环境标志作用,但代表性不强,比较难给人留下印象。
5、边界
划分区域的界线,空间划分的界线,根据功能,方位,土地划分的界线.调查分析: 学校西侧紧邻城市主干道,距离西侧次入口近,学校西侧次入口距学生生活区较近,且学校西侧有大面积学生生活区,学生出入也较多。但学校东西走向太长,学生生活区较为分散,导致西侧生活区的同学对东侧生活区 校园北侧属于辅助区,东南侧属于行政区和项目实验基地,学生使用率不高,所以识别率很低,比较少的同学能很清晰的画出东南侧道路及建筑分布情况。从调查问卷上看,同学们对校园总平面形状持不同印象,50%的同学认为校园的总平面是圆形或椭圆形,5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总平面是矩形或不规则矩形,而且90%以上的同学都不清楚学校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区分的界限。
6、区域
土地的界划,可按照位置、空间、功能划分。
调查分析:
在学生的草图纸上呈现出以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凑成的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形成校园整体的布局,整体成为学生活动范围最大的区域。学生宿舍部分比较集中,多用“L”为建筑造型,形成学生宿舍一大片整体区域。相对来说,逸夫楼与系管楼因为有主入口与主要干道的的划分,而各自成为一片教学区域。二食堂东南侧的篮球场则是一片运动区域。校园东南侧有体育馆与足球场,统一成为一整个运动区域。
7、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节点与人的关系密切。节点首先是连接点,也是简单的聚焦点。
调查分析:
校园图书馆可意象性最强,学生多把这一节点作为绘图七点,校门口、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宿舍楼意象清晰,位置准确。对于宿舍楼部分,学生对于公寓号没有明确的划分,对各个楼的位置意象较弱。对一些辅路有丢弃现象。学校对标示方面做得 还不到位。
调查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吉林建筑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获得了校园公共认知地图。发现了校园中意象清晰和不清晰的环境所在。通过认知地图,了解到学校整体校园环境优美,环境舒适,规划很有秩序,有依据性、方向性。教学部分呈扇形放射状发散,宿舍部分基本呈“L”型拼凑,部分道路也随着建筑的形体走向设置。校园环境总体简洁,整体。但校园部分道路呈无规则走向,且无明显和随处可见的道路指示牌,在校学生大部分表示对学校道路规划不清楚,部分学生对学校总平面表示不清楚,且对土木教学馆、公共教学馆、逸夫楼、实验楼、行政楼内部的建筑结构表示不清楚,在楼内部也容易迷路。因为建筑和道路的使用率不同,所以呈现两极化情况,学生对主建筑和主道路记忆很深,但对其他辅助道路很难留下较深印象,所以可在辅助区和学生生活区多设景观,方便引导学生更快熟悉学校地形。
第二篇:湖南农业大学认知地图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摘要:本项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地图法。评价地图不仅揭示了环境的可记忆特征,而且叠加的地图表明了共同的偏爱和对环境外观的改进建议。通过调查可表明调查对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方向、核心与层次、架构模式)、同一性、一般意象元素(建筑、道路、场所、标志、区域和边界)、特殊意象(中心、简略意象、感觉品质)。从而解决空间问题、接受新环境信息和加强交往功能。
关键词:认知地图、问卷调查、意象 正文:
一、研究对象的概述
本项研究的对象为校园环境及其使用者,但重点在于环境特征,选择湖南农业大学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湖南农业大学1951年建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学生人数在万人以上。被试者为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分属园林专业、植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机制专业、材料化学专业、金融专业。被试者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绘图和文字表达能力。研究采用认知地图法:要求被试者根据记忆迅速画出校园平面草图,填写问卷并接受访谈,其内容包括识别特征(如找路是否容易)、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和景观评价。将这些资料加以汇总进行比较研究。
二、公共意象范围
图中圈出区域就是83%的公共意象范围。此范围内的建筑在人们的个人认知地图中出现率较高。由于被试者均为学生,故在图中公共意象的范围主要在教学区。
三、意象空间结构
(一)方向
校园以南北为主导,东西为辅,形成大致相当的棋盘形。南北方向活动频繁(上下课,进出校园)53%的意象图为上北下南,其余均为上南下北。
(二)核心与层次
校园主要以图书馆为核心向两侧的教学区辐射形成层次及以学生住宿区为核心向两侧的市场、小区辐射形成层次。
(三)架构模式
校园三大分区较为明确,以东西走向的神农北路、朴诚路、奋勉路为区分线。神农北路以北为学生公寓Ⅰ区,神农北路以南、朴诚路以北为新教学楼区,朴诚路以南、奋勉路以北为活动区及学生宿舍Ⅱ区,奋勉路以南为老教学楼区。
四、同一性
校园的边界不明,而北侧主入口标志不明。校园内各区域间的同一性教明显。教学楼以灰色(老校区)、红褐色(新校区)为主,学生住宿区建筑以淡黄和淡粉为主,且建筑风格不同。五、一般意象元素
(一)建筑
建筑元素相对出现率较高,大部分被试者还画出了建筑平面的大致形状,成为公共意象图中最主要的组成元素。这说明,在中等尺度环境中,建筑物最易为人记忆和再认,是识别环境的重要参照物。
(二)道路
校园的道路布局趋于“棋盘式”,道路尺度相同,主次关系不够明确,因而缺乏辨别特征,以致大部分被试者仅以方格网示意。道路交叉路口缺乏重点处理,因而失去节点功能。
(三)场所
小尺度场所(如修业广场、情人坡、田径场、篮球场、逸苑等)的趋于区域边界清晰,功能特征或环境特征明确,对使用者具有独特吸引力,故可意向性很高。而且视野开阔,便于整体观察周围环境,有利于观察者了解环境的有机联系并建立整体认知结构,又起到节点的作用。
(四)标志
校园起到标志作用的元素较少,分布不均匀。主要标志为位于校园道路主干的图书馆,也有部分被试者将一教和修业广场作为标志。
(五)区域和边界
就校园总体环境而言,以神农路及南北走向的农大路为主要边界,道路宽阔,车流量大,易于识别。
六、特殊意象
(一)中心
67%的被试者认为校园中心在图书馆,17%认为是修业广场,10%认为是芙蓉广场,3%认为是东湖,剩余3%认为校园没有中心。
(二)简略意象
被试者认为校园草坪很多且开阔,但景致不够精致,植物配置单一且管理不当。教学区范围内车辆太多,没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缺少古朴的文化气息。
(三)感觉品质
校园的感觉品质用形容词表达多为绿化好、较幽静、较清新、较宽敞,但也有部分区域不受被试者喜爱。
如下是对调查表的统计及分析: 1.被试者性别
女生,48%男生,52%12
被试者男女比例均等,对调查具有普遍及客观性。2.被试者年级、住址
东湖,37%金岸,13%芷兰,50%123
被试者包括大一新生及大二(含大二)老生。同时分布在校园不同住处。3.校园的校门
没有校门,33%耘园基地旁边, 10%, 7%老校门,车站, 7%新润入口,43%12345上图显示,43%被试者认为新润入口为校园校门,10%认为耘园基地旁,分有7%认为老校门和车站,同时存在33%认为校园没有校门。可见在被试者心目中并没有典型的校门。
4.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没有标志性建筑,7%12图书馆,93%
根据上图,93%被试者将图书馆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仅有7%认为没有标志。可见图书馆起到了极强的标志作用。5.最喜欢去的地方
花卉基地,逸苑, 9%5%田径场,9%红旗市场,14%其他, 16%图书馆,31%修业广场,16%1234567 6.不常去的地方
花卉基地,滨湖, 14%6%浏阳河边,22%文渊馆, 21%逸苑, 11%图书馆, 2%生命科学楼,24%1234567
7.不常去的原因
景色不好看,5%人太多了, 5%不用去附近上课, 36%太远了, 54%1234
被试者以“太远”为由不去一些地方,可见这些地方本身也没有特别吸引被试者的景色。8.校园的中心
修业广场, 17%没有中心, 3%芙蓉广场, 10%东湖旁, 3%图书馆, 67%12345
67%的被试者选择图书馆作为校园中心,且具有标志性。9.在校园迷路的次数 有过一两次, 33%经常, 7%没有,60%123
10.对校园的总体评价
40-60,40以下,3%10%80-100,17%60-80,70%1234
11.校园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其他,12%卫生环境, 32%公共设施, 28%道路系统, 28%1234
总结:
湖南农业大学以图书馆为标志性建筑,整体特征突出:绿、开阔、规则建筑、网格路。但仍需加强道路标志,注意植物搭配,校门应重点做以改进。同时要加强校园整体规划,不能因为规划不当而使某些地方成为废弃地。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8
第三篇:高校校园环境研究
高校校园环境研究
关于大学生活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发展这一问题,国外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从多方面包括学校和学生个体层面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若干理论模型。其中,奥斯汀(Astin)从学校环境影响出发,研究院校环境作为学生投入与收获的中介因素,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注重外部影响因素;乔治?库(George Kuh)从学校环境与学生努力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通过个人努力与学校环境作用对最终的学习成就产生影响;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从综合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学生学习产出与成长产生影响的五个变量,学生个体背景与学校组织特征是外在的环境变量,通过学生的社会交往、个人努力、学校环境因素,从而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影响。[1]这些研究表明了学校环境对学生发展发挥着影响作用,笔者基于实证调查,试对大学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是《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问卷》,该问卷借鉴了“美国大学生就读经验”(CSEQ)、“全国大学生参与度调查问卷”(NSSE)、周作宇修订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以及鲍威的“北京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等成熟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就读经验及自身发展程度设置问题,主要分为基本信息、校园活动(课程学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对校园环境的感知、对自己大学就读收获的评价四个部分,共计92道题目。问卷中选取能反映就读经验和学习收获的问题,同时收集了学校类型,专业,家庭年收入,成绩等级等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背景信息,在问卷修订时得到了教育学专家、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这些都保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鉴于本研究主要考察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笔者从整套问卷中选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两套变量,即校园环境和学生发展。校园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和人际环境两个方面,学生发展状况主要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大学就读收获的评价来测量。在《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中,校园环境中的教育环境通过6道题来测量,包括学术、学业、智力发展;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素质的发展;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发展;计算机和其他信息资源运用能力的发展;职业和工作能力的发展;人际环境通过和同学的关系、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和任课老师关系、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这4道题目来测量;大学收获自评则通过22个题目来考察,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准备)、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技能、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通识基础知识、对于艺术、音乐和戏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使用电脑和其它信息技术的能力、定量分析能力、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效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认识到不同的人生哲学、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作息、适应变化(新技术,不同工作或环境等)的能力。各变量的克朗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见表1)均大于或等于0.8,可见具有较好的内部信度。[2]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湖南8所高校实施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首先将湖南省高校区分为“211工程”高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三类,进行院校抽样,再分别在文科、理科、工科三个不同学科院系中分别从大
二、大
三、大四三个不同年级进行样本抽取。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数量1358个,其中“211工程”院校22.6%、一般本科院校56.6%,高职高专院校20.8%。依据以上数据资料,本研究拟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把握湖南省高校校园环境状况以及考察大学生基本信息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二数据分析
(一)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笔者在考察学校教育环境(1=几乎不强调,2=一般,3=强调,4=非常强调)和人际环境(1=非常不融洽,2=一般,3=融洽,4=非常不融洽)时均采取从1分到4分的四点计分法,故2.5分是理论上的中等强度观测值。从学校教育环境各题目的平均得分来看,除了“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的发展”(2.43分)和“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素质的发展”(2.41分)的得分低于2.5分,其余四项均大于理论平均值,且依次为“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发展”(2.61分)、“职业和工作能力的发展”(2.61分)、“学术、学业、智力发展”(2.53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资源运用能力的发展”(2.51分)。由图1可知,超过50%的学生认为学校“强调”或“非常强调”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及职业和工作能力,接近50%的学生认为学校“强调”或“非常强调”学术、学业、智力发展。可见,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强调最多的三个方面是“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发展”、“职业和工作能力的发展”、“学术、学业、智力发展”。毫无疑问,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理应强调基本的学术智力发展,但是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这要通过合适的岗位才能发挥出来,面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学校强调职业和工作能力也无可厚非。至于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很重要,可以说是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
从学校人际环境的评价的平均分来看,调查对象评价和同学的关系的得分(3.04分)最高,其次为和任课老师的关系(2.70分),再次之为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2.69分),最后为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2.45分),低于理论平均值2.5分。图1显示,82.04%的大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或非常融洽,约60%的大学生与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的关系融洽或非常融洽,54.12%的大学生表示与行政管理人员关系一般;仅有0.74%的大学生与同学关系非常不融洽,4.57%的大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非常不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最融洽,与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的关系次之,与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最差。这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印象相吻合,反映出学校各方面人际环境状况。
(二)不同类型学校校园环境的比较分析
由于总体分布未知,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环境是否存在差异。从表2中可知,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环境存在显著差异(p=0.000.05),这说明“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都比较强调学生的学术、学业和智力的发展。在校园人际环境方面,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和同学的关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与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老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和学院领导的关系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注:1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2、3、4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为“211”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3为“211”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4为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
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211”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在校园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是否强调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创造素质,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计算机和其他信息资源运用能力以及职业工作能力上,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和班主任?M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上存在差异;“211”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园教育环境上的差异表现和与一般本科校院校的差异表现相同,在人际关系上除了班主任?M辅导员之外,“211”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还在与任课老师的关系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上则没有表现出差异;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学术、学业、智力以及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性,和同学、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上也没有表现出差异性。
(三)校园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分析
为了探索整体校园环境、教育环境及人际环境对大学生在就读期间的总体收获,笔者将整体校园环境、教育环境、人际环境分别作为单独的自变量,将大学收获(各指标相加后再平均)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基于不同类型学校在校园环境上表现出显著地差异(见表2),笔者又将“学校类型”这一变量进行分解,以探讨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环境、教育环境及人际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的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校园环境及其两个维度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有积极影响,且学校人际环境对大学生就读收获的影响比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读收获的影响要大一些。总体上看,高职高专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大学收获的影响比较大,“211”院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大学收获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在学校教育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方面,一般本科院校的影响较大,其次是高职高专院校,“211”院校影响最小;在学校人际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方面,影响最大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其次为一般本科院校,最小的是“211”院校。可见,无论是整体校园环境,还是教育环境或人际环境,“211”院校与其他类型院校相比,其环境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都是最小的。这种情况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认知存在一些反差,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环境十分复杂,加上笔者的能力水平的限制,本研究所采取的的测量大学校园环境的那些指标不能反映校园的所有环境状况,当然也无法通过这些有限的可测量的问题来准确评价校园环境各个方面对学生就读收获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入学之前是否存在差异,他们对大学环境和个人发展的预期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否影响他们对校园环境以及大学就读收获的评价等这些问题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结论
总的来说,湖南各高校的校园环境较好,而且各高校人际环境的平均得分高于教育环境的平均得分,说明各高校的人际环境要好于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各高校在教育环境方面非常重视学生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职业和工作能力以及学术、学业、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在人际环境方面,生生沟通交往更加融洽,与老师或辅导员交往次之,与行政管理人员或学院领导的关系最差。除了学术、学业、智力方面和与同学的关系之外,“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在其他指标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可见不同类型院校的校园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别。此外,各高校校园环境及其两个维度(教育环境、人际环境)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有积极影响,且学校人际环境比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读收获的影响要大一些。不同类型院校对学生大学收获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职高专院校、一般本科院校、“211”院校,可见“211”院校及一般本科院校需要提供更加优质的校园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湖南高校仍需努力创建更加优质的校园环境。在教育环境的创建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发展,除了基本的学术、学业及智力发展,更应该重视学生信息资源运用能力、分析评判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在人际环境方面,应确立“全员育人”理念,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示范、引导、辅导作用,创建有利于师生交流沟通的环境,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以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白华.本科生就读经验影响学习收获的路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3(6):26-32.[2]陈超,邹滢.SPSS15.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37.[3]鲍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成果及其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情况的调研大学[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3):71-82.[4] Astin 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3: 52.[5] Hu S&Kuh G D.Maximizing What Students Get Out of College: Testing a Learning Productivity Model[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3,44(Q2): 185-203.[6] Pascarella E T.Colleg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M].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 Agathon,1985.
第四篇:认知学徒制研究
认知学徒制研究
【摘要】:认知学徒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范式刚刚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对学习的研究正逐渐由认知转向情境、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初现端倪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新的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无数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克服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有显著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对其本源的探究,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更加滞后,且误解颇多。本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该理论进行深度挖掘:从理论上,探究该理论的缘起、提出条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及最新发展;在实践方面,通过国外案例分析和本土的实证研究试图探索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希望本研究一方面为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备选方案,同时也为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的学习科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对认知学徒制的追踪溯源。论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手工学徒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然后结合两次教育革命的背景,探究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随后,论文探讨了当时导致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该理论提出的脉络以及国内外关于认知学徒制的研究动向。第二章聚焦于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呈现。首先,论文阐述了认知学徒制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特征,然后探讨该理论在提出将近20年以来的一些变化和最新发展。最后,论文将认知学徒制和当前其他几种学徒制进行了辨析。第三章探讨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论文首
先探讨认知学徒制各个方法构件的设计。由于技术的发展能使认知学徒制变得更加强大,所以接下来论文挖掘了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最后,将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进行比较,目的依然是突出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鲜明特征。第四章主要是案例解剖,呈现了国外三个较典型的案例,并结合认知学徒制环境设计的原则对它们进行分析。一个案例侧重于课堂教学中认知学徒制的应用,一个案例揭示基于认知学徒制环境的学生课外探究,第三个案例则反映了认知学徒制在非学术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些案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本土实证研究提供给养。第五章聚焦于本土的认知学徒制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现有的关于认知学徒制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并选取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分析认知学徒制原则在其中的应用。然后,论文呈现了笔者进行的为期一年半的认知学徒制在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认知学徒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学生的学习,可以作为改进我国教育实践的一种备选模式。第六章对认知学徒制进行了评析,首先分析了其优点、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其应用前景,然后阐述了对该理论的再认识。最后,论文分析了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结合论文开篇提出的本研究欲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并展望了未来关于认知学徒制可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些方面。【关键词】:认知学徒制新教育范式情境学习传统学徒制教学模式学习环境技术英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0目录10-13图表索引13-15引言15-37
一、研究缘由15-17
二、研究意义17-2
4三、研究目标定位24-2
5四、研究问题、内容与结构25-27
五、研究方法27
六、关键词界定27-37第一章认知学徒制理论及其研究溯源37-90第一节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37-56
一、学徒制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37-
42二、第一次教育革命:从传统学徒制到学校教育42-46
三、学校教育的弊端和认知学徒制的提出46-
52四、认知学徒制对学校教育的超越52-
53五、第二次教育革命及认知学徒制在其中的作用53-56第二节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和提出的可能条件56-7
3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56-6
3二、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63-73第三节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及研究进展73-88
一、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73-79
二、认知学徒制的研究状况79-88本章小结88-90第二章认知学徒制理论透视90-121第一节认知学徒制的内涵90-107
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框架90-10
1二、认知学徒制的特征101-107第二节认知学徒制理论的最新发展107-11
4一、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的变化107-108
二、认知学徒制一些原则的最新发展108-114第三节对认知学徒制理解的辨析114-120
一、认知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114-116
二、认知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116-117
三、认知学徒制与新学徒制117-118
四、认知
学徒制与“双元制”118-120本章小结120-121第三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121-163第一节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各“方法”构件的设计121-13
4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方法”构件的设计121-13
3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中各个方法构件的利与弊133-134第二节教育技术支撑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134-146
一、技术的进步对学校教育和认知学徒制的意义134-13
5二、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135-146第三节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其它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46-16
2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46-1
54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54-16
1三、对上述两个比较的归纳161-162本章小结162-163第四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案例研究163-179第一节历史课中“经济大萧条”的教学163-169
一、“经济大萧条”教学情况介绍163-16
5二、从认知学徒制视角看“经济大萧条”的教学165-169第二节美国康瓦尔高中的“太阳能汽车”项目169-17
2一、“太阳能汽车”项目概况169
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169-172第三节IBM公司的“行政人员培训”项目172-17
4一、项目简介17
2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172-174第四节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174-177
一、对上述案例中发生的学习和教学的评述174-176
二、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76-177本章小结177-179第五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本土实践179-231第一节对本土有代表性的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解读179-18
3一、对国内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回顾
179-180
二、对“认知学徒制对知识本质的影响”研究的解读180-183第二节大学英语教学中认知学徒制应用的实践探索183-230
一、初步探索:基于认知学徒制的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183-200
二、再次尝试: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200-22
5三、两次实验的结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25-229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知学徒模式的构建229-230本章小结230-231第六章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意蕴231-250第一节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应用前景展望231-238
一、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评析231-23
5二、认知学徒制应用前景展望235-238第二节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再认识238-2
43一、认知学徒制是新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238
二、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和环境设计体现了贯一性238-239
三、认知学徒制理论是多学科前沿发展的汇聚239-243第三节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教育的意蕴243-249
一、认知学徒制对课程设计的启示243-247
二、认知学徒制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启示247
三、认知学徒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247-249本章小结249-250结语250-256
一、对本研究的回顾250-2
53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253-256附录256-274参考文献274-291后记291-29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五篇:地图质量分析报告
质量分析报告
GIS的基础是空间数据,数据的核心是质量,空间数据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生产数据是为了应用,而数据质量是一个关系到数据可靠性和系统可靠性的重要问题。数据的质量控制问题涉及面很广,包括数据质量的衡量标准、表示方法、数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评价方法和控制方法及相关政策等。
空间数据是有关空间位置、专题特征以及时间信息的符号记录,而数据质量是空间数据在表达着三个基本要素特征时所能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模糊性以及人类认识和表达能力的局限性,空间数据在表达上不可能完全达到真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真值。用户根据需要对空间数据的处理也会导致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所以空间数据的误差产生于各种数据源及空间数据的输入和处理过程中。
空间数据作为一个产品给用户使用前,需要经过质量评定,质量评定的定量元素主要包括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属性准确度、时间准确度、位置准确度五个方面。完整性是指描述要素、要素属性和要素关系的多余或者遗漏;逻辑一致性是指描述数据结构(包括概念的、逻辑的或物理的数据结构)、要素、属性和关系符合逻辑规则的程度,主要从概念一致性、格式一致性、值域一致性、拓扑一致性四方面体现;专题准确度是指描述定量属性准确度,以及要素的分类准确度;位置准确度是指绝对和相对的位置准确度;时间准确度是指现势性、时间度量准确性及时间一致性。
本次实习我们拿到的待分析数据是1:25万河南省数据和1:1万商丘市数据,数据时间在2010年4月15日左右,它们是tab格式的导航数据,所以能打开此格式数据的MapInfo软件自然作为此次实习的基础软件。根据《个人位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质量规范》的定量评价方法,按照上面提到过的定量评定元素的权重及扣分原则分地理要素进行,但是为了使评定更加接近实际,实际是评定所需要的精确地图数据和高级分析软件是缺乏的,所以只能在已有的条件下进行简单质量分析。
MapInfo软件采用的数据模型不包含任何拓扑关系,所以tab格式的数据自然也不用进行拓扑关系检查,而拓扑关系本来是作为评定元素中的一项,这也进一步表明要完成此次质量分析任务只能通过让数据可视化,人工目视检查,加上一些简单必要的量测,结合专业知识,来得到比较粗糙的分析结果,这当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只要考虑全面,评定结果应该大同小异。
既然已经考虑到了实际情况,那就有必要对评定方法做下修改,在这里由于无法判断数据的坐标位置准确性,所以将位置准确度和逻辑一致性合并为关系准确度,权重为0.45,;专题准确度包含的内容为属性完整性和地图符号设计美观合理性,权重为0.3;还加上数据完整性,主要是针对1:25万的道路数据综合的完整性,权重为0.15;时间完整性权重为0.1。各质量元素按百分制来计算,一个错误减3分。地理要素简要分为线状要素与面状要素,线状要素包括道路交通、道路附属设施、境界和河流等,面状要素包括居民地、湖泊、植被等,线状要素权重为0.65,面状要素权重为0.35。
在图幅范围相对较大的时候可以选择区域抽样的检测方式,从要素完整性来考虑,经小组讨论,本次抽样区域选择商丘市区域,即一眼望去图上居民地最为密集的区域,此区域是市中心的繁华地段,道路等级多,其他要素也全面,适合用来作为反映整幅地图质量的样本。区域如下图所示。
下面开始进入分析。
一、数据整体特点描述
作为此次实习基础的1:25万河南省道路数据和1:1万商丘市数据来源于 XX导航公司,从比例尺来看,存在一个多尺度的概念,也就是说河南省道路数据是从1:1万商丘市数据综合而来。数据整体较为粗糙,明显为半成品,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内容详细程度不够,也谈不上美观,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的空间数据质量分析。这些数据包
括的基本要素有道路交通及附属设施、居民地、水系、植被、境界,各不同要素按图层分开显示,其中道路及道路设施占了主要部分。1:25万数据线状要素颜色均为黑色,其属性包括地理要素名称、ID、代码、时间等,道路的属性还包括建设等级、公路等级、路宽,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存在的质量缺陷
1:1万商丘市地图数据包含的地理要素多,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缺陷不足,例如符号设计的不美观,不同要素之间关系处理方面等等,1:25万河南省部分道路网络数据是从小比例尺地图综合而来,与1:1万商丘市数据中的道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综合结果存在着许多误差,例如道路的偏移、弯曲消失、道路遗漏、道路断开、不同等级道路选取的不合理等等。下面对各种缺陷进行举例说明,最后进行分数评定。
(一)关系准确度
1、道路综合的结果误差过大导致道路严重偏离正确位置
2、道路与河流之间的压盖关系处理
3、河流与界限的关系处理
4、道路与道路之间的关系处理
5、道路与界限的关系处理
6、面状房屋边线互相压盖,不符合实际位置
(二)专题准确度
1、地理要素符号表示不直观,不便于用户理解,容易造成歧义。例如下图中的公路桥与水系,二者均为线状符号,然而其线宽却给人
以误导,不能很好的让用户辨别出二者实际的地理关系。其次,也很不美观。
2、道路综合等级错误,同时属性也发生错误。下图综合的是327省道,黑色线不该把省级道路与一般道路综合到一条上,同时属性都存为省道。
3、属性的不完整。黑线为公路网综合数据层,红色道路为高速图层,显然前者属性没有显示名称,后者表明此条道路为连霍高速,作为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在属性中应该标明,才能起到导航作用。
(三)数据完整性
1、道路综合后断开
2、道路综合后主要道路的遗漏
3、公路桥的遗漏
(四)时间完整性
从地图采集的属性可以看到时间为2010年4月15日,还具有一定的现势性,能勉强满足导航的需求。
以上列举了实习数据的大量缺陷,除了时间完整性外,其他有关质量元素查到的缺陷有成百上千个,也就意味着分值降低到0,而由时间完整性以及其权重计算得到的分值为10分,也就是说按百分制来评价,这幅图仅能得10分。
三、分析每类缺陷可能存在的原因
一般来说导航数据是由原有的地图底图数据、更新的遥感影像加上实际考察资料等制作而来,若地图数据精确度不高,由误差的传播得知会导致在其基础上加工的数据精确度更低。数据采集都是分图层进行,对应各自的属性表,大区域范围的数据可能由小组成员分小区域或者分图层进行采集,若数据采集不是特别精准,就会导致两层数据之间要素的压盖问题,所以数据采集完后需要进行数据检查,一般采集人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采集过程中考虑仔细,更具有专业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数据和属性的不完整的原因一方面是采集人员的粗心,另一方面就是数据和属性信息的缺乏。时间完整性一般是考虑地图的现势性以及地图内容的时间度准确与否,现在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划建设速度加快,道路拓宽、改建等工程众多,导航电子地图的更新变得尤其重要。
四、小结
一副地图制作出来都是有目的的,同时也要具备它的专业性、实用性、艺术性,虽然我们小组把这幅不完整的实习数据质量评价特别低,但是我们肯定数据采集人员的辛苦功劳,同时也明白,如果不具备专业素质,不细心,不严谨,制作出来的地图也许就是垃圾产品。
我们生活的地理世界是如此复杂,地图不可能完整地展示出来,我们通过感官认识,通过总结人使用地图的需要来制作出实用的地图,与实地肯定有一定误差,但我们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评定来减小误差,让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让人满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