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襄樊五中】第13章《烃的衍生物》第5节《乙醛》第1课时
高二化学 第六章 烃的衍生物
第五节 乙醛 醛类(2课时)
第1课时
【说明】:
本练习配套人教版化学读本,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适合省级示范高中或一些学校的优生使用,也可以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资料适用。
完成本练习的时间为30分钟,如果是高三第一轮复习,完成时间为20分钟。
后面有配套的标准答案,是经过认真审查的。
【习题内容】 氢氧化银溶于氨水所得银氨溶液的pH值()
A 比原氨水的pH值大 B 比原氨水的pH值小 C 比原氨水的pH值相同 D 无法估计 一个学生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取1摩尔/升CuSO4溶液和0.5摩尔/升NaOH 溶液各1毫升在一支洁净的试管内混合后,向其中又加入0.5毫升40%的乙醛,加热煮沸,结果无红色沉淀出现。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A 未充分加热 B 加入乙醛太少
C 加入NaOH溶液的毫升数不够 D 加入CuSO4溶液的毫升数不够 3 下列物质与水的混合物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A 酒精 B 乙醛 C 苯酚 D 溴苯 洗涤下列试管时,选用的试剂(括号中的物质)不妥当的是()A 做过 KMnO4分解反应实验的试管(浓盐酸)B 做过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试管(硝酸)C 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氨水)
D 做过Na2S2O3与稀硫酸反应实验的试管(CS2)5 不能用水浴加热的实验是()
A 苯的硝化反应 B 银镜反应 C 甲醛还原新制的Cu(OH)2 D 由乙醇制乙烯 6 分子式为C5H10O的属醛类的同分异构体应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含有0.30克甲醛的水溶液与过量银氨溶液充分反应,生成的银有()A 4.32克 B 2.16克 C 0.02摩尔 D 0.04 摩尔 某醛发生银镜反应可得2.16克银。同质量的此醛完全燃烧可生成0.54克水。此醛是()
A 乙醛 B 丙醛 C 丁醛 D 丁烯醛 9 为了鉴别己烯、甲苯和丙醛,使用的试剂组是()A 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及溴水 B 酸性KMnO4溶液及溴水 C 银氨溶液及酸性KMnO4溶液 D FeCl3溶液及溴水 已知丁基共有四种,不必试写,立即可断定分子式为C5H10O的醛有()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11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福尔马林 B 石炭酸 C 溴苯 D 医用酒精 12 下列反应能生成乙醇的是()
A 氯乙烷和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共热 B 乙醛还原 C 乙醛氧化 D 淀粉发酵 13 对有机物CH2=C(CH3)—CHO的化学性质叙述错误的是()A 能被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 B 能与氢气充分反应生成2—甲基丙醛 C 能发生加聚反应
D 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氧化 常温下为气态的烃的衍生物的是()
A C2H4 B CH3Cl C HCHO D CH3CHO 15 在实验室里不宜长期放置,应在使用时配制的溶液是()
(1)酚酞试剂(2)银氨溶液(3)Na2CO3溶液(4)氢氧化
铜悬浊液(5)酸化的FeCl3溶液(6)硫化氢水溶液 A 只有(2)、(4)B 除(1)之外 C 只有(2)、(4)、(6)D 全部 下列实验要用到温度计,其中温度计需要插入反应物液体中测量温度的是()
A 由苯制硝基苯 B 由酒精制乙烯 C 石油的分馏 D 银镜反应 17 监别正丙醇和异丙醇的方法是()
A 加金属钠 B 在有铜存在下和氧气氧化
C 加浓硫酸共热 D 在Ag存在下和氧气氧化后,再加银氨溶液共热 18 某3克饱和一元醛和足量银氨溶液反应,结果生成了43.2克Ag,则该醛为()
A 甲醛 B 乙醛 C 丙醛 D 丁醛 乙炔、苯和乙醛的混合物中已知C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2%,则氧的质量百分 含量为()
A 22% B 19.5% C 8.8% D 4.4% 20 实验室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化学原理是: 2 + KOH → +
+ HCl → + KCl 已知:苯甲醛易被空气氧化;苯甲醇沸点为205.3℃;苯甲酸熔点为121.7℃,沸点为249℃,溶解度为0.34克;乙醚(C2H5OC2H5)沸点为34.8℃,难溶于 水。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主要过程如下所示: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混合苯甲醛、氢氧化钾和水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A 带胶塞的锥形瓶 B 玻璃棒 C 烧杯 D 玻璃片
(2)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 乙醚溶液中所溶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3)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产品乙是____________。
(5)操作②中温度计水银球上沿x放置的位置应为__________(填右图中的
a、b、c 或d)。该操作中,除需带支管烧瓶、温度计外,还需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_____。收集产品甲的适宜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乙醛 醛类(2课时)
第一课时 A 2 C 3 CD 4 C 5 CD 6 C 7 AD 8 BD 9 A 10 B 11BC 12 BD 13 B 14 BC 15 C 16 B 17 D 18 A 19 B 20(1)A(2)萃取分液;苯甲醇。(3)蒸馏(或分馏)(4)过滤;苯甲酸(5)b;水冷凝器、接收器、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205℃左右 21略
第二篇:第5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1
第5节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教学设计
吉林 苏海波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
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第三篇:1、观潮_第1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 阜南一小
丁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 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 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 容填空一段话)。(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 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板书设计】
第四篇:《春》 第 1 课时
第11课 《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儿歌,在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无不竞自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一起去领略春光吧!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知识积累:
1.读音辨识:请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酝酿()②鸟巢()③撑伞()④应和().⑤发酵()⑥黄晕()⑦水涨()起来 ⑧蓑衣()
【学生整理,指一生板演】
2.本文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3.词语巧解: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体会词汇的含义,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体会】
4.古诗收藏: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请你将这首诗的全文默写在下面。
【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日常教学中就应多读多记】
四、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感情。思考:1.《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2.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3.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然后自己分析。【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并搜集相关情况】
五、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un()hong()托 yun()酿 花枝zhao()展
2、本文作者,字,抓住 的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 五幅图画,抒发了 的感情。
【学生完成后及时了解情况】
六、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七、预习质疑:
第五篇: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故县镇中心小学
尹淑荣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53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13。
2.公鸡只数的49是母鸡的只数。
3.乒乓球队人数的49是男生人数。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1:运来的水泥有24吨,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25。运来的黄沙有多少吨?
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黄沙的25等于24吨
由于黄沙的吨数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用x表示)2.学生试做。
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解:设黄沙有x吨。
25x=24 x=24÷25 x=60 答:黄沙有60吨。
检查解答结果。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列方程和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再检验书写格式。
3.还可以怎样解决?指名板演:
24÷25=24×52=60(吨)4.小组讨论、汇报: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自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5.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小结: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可以顺着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思考。还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三、深化应用,拓展延伸
1.课堂活动第1题。
议一议:各题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课堂活动第2题。
明确等量关系式:王军的67是36千克。
3.练习十一第3题。
口算:做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独立解决,交流汇报。
5.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教师介绍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4、6、7题。
[评析:教师不局限于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计算,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找出最优方法后引导小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巧妙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渗透了数学思想,指导了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