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第一课时

时间:2019-05-12 16: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乡》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乡》第一课时》。

第一篇:《故乡》第一课时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0月16日

一、整体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理解文章的主旨;

2、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精彩的语句,明确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4、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整体教学难点

1、明确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汉字的结构、词的类别、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首先我们要着重字词的积累。其次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但深入理解语句的能力不强,要加强在阅读技巧上的教授,多做课外阅读题,提高阅读能力。

在我见习期间发现,八年级学生在参与语文课堂中不积极,不喜欢表达,在学习上尚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点拨,更需要老师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

五、教学用时:3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

2、了解作者以及背景;

3、掌握生字词

4、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活动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悟

1、掌握小说基本常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小小篇。小说三要素:人物(核心)、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展示描写故乡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3、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1)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小说集:《呐喊》《彷徨》(3)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时代背景

《故乡》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活动

二、教学正课,整体感悟

1、给自然段标号,掌握生字词;

阴晦(huì)猹(chá)五行(xíng)装弶(jiàng)獾猪(huān)篷隙(péng)竹匾(biǎn)胯下(kuà)髀骨(bì)愕然(è)嗤笑(chī)伶俐(líng lì)吓(hè)瑟索(sè)潮汛(xùn)秕谷(bǐ)打拱(gǒng)隔膜(mó)寒噤(jìn)廿年(niàn)深黛(dài)惘然(wǎng)

恣睢(zìsuī)潺 潺(chán)

2、列出人物表:文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水生(闰土的第5个孩子)、闰土(幼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整体感知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2)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单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部分 开端:(1—5)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以及“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 发展与高潮:(6—77)在故乡。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以及“我”的感受。

第三部分 结局:(78—88)离故乡。“我”怀着痛苦失望的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未来。

4、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

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5)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6)第5段写了什么? 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活动

三、课堂小结

1、课堂归纳 : “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凉。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了希望,但又觉得很渺茫。

2、作业布置

(1)第二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2)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3)阅读课文,看看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教学反思:第一次上课,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进度明显过快,没有在课堂上维持好学生纪律,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时间把握方面有些不当。

第二篇:《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PPT.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模块一:学习目标

教师出镜: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吧。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从《故乡》一文中感受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吧。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模块二:作者背景

常听见同学说鲁迅的文章难学难懂。其实不然,在我们了解了作家,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很多问题就不难理解了。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鲁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吧。PPT2.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幼年在家塾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13岁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祖父因科场作弊案被捕下狱,父亲身患重病,这使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和冷眼。1898年5月鲁迅离家来到南京求学,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思想,其中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使他初步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这对他前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902年4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攻医学,后毅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作思想武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1906年起在日本开始文学活动,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了介绍东欧和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域外小说集》,并于1908年间写下两篇重要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阐述了要“立国”必先“立人”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识。1909年6月由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此间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深感失望,根据自己的生活体察,用文言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随后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的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授课。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编写了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改组扩大后的《新青年》编委会,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1918年到1926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1923)、《彷徨》(1926)两个小说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7)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其中《阿Q 正传》等作品,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且享有广泛的世界盛誉。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鲁迅坚定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前列,并在斗争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而遭反动当局通缉,遂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又转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严峻的现实斗争,促使鲁迅的思想由原先的进化论进一步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飞跃。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面对当时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鲁迅以明确的战斗意识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同各种黑暗势力、反动文学,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自觉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 时期,鲁迅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各种进步社会活动,他参加并领导了“左联”的工作,对“左联”和广大左翼作家的思想建设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积极主持了《语丝》、《朝花》、《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热情扶植文学新人。他还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多次和进步文化界一起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暴行,表现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大无畏的战斗气概。后期十年,鲁迅以主要精力写下了大量文艺性、战斗性的杂文,先后结成十余本杂文专集。这些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1936年还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借历史题材表达了特定的现实感受。此外,他还在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对文艺与生活和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功能、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等问题,都发表了极有价值的独到见解,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10月22日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人民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民族魂”三个字高度概括了鲁迅一生的伟大和崇高。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的《鲁迅全集》(16卷本),收入了鲁迅的全部创作、论著、书信和日记,是目前内容最完备,校勘、注释都较准确翔实的鲁迅作品汇集。中学语文课本收入了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20余篇,这些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点课文和保留篇目。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月21日 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梓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 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PPT1:课件展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模块三:字词学习

PPT2相信大家在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会更容易理解文章。不过现在拦在同学们面前还有一道障碍,那就是字词。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扫除字词的障碍。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找出课文中难认难懂的词语。下面我们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字词掌握如何,大家准备接受挑战哦!PPT2.课件展示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愕然()嗤笑()惘然()潺潺()恣睢()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PPT3大家会做这些题目吗?相信难不倒大家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共同看看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

第一题的答案很明显。凸颧骨(quán)愕然(è)嗤笑(chī)惘然(wǎng)潺潺(chán)恣睢(zìsuī)

我们看一下第二题答案是C。惘然的意思是形容失意的样子。而不是因不如意而感到不愉快。

PPT3.课件展示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quán)愕然(è)嗤笑(chī)惘然(wǎng)潺潺(chán)恣睢(zìsuī)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模块四:整体感知

通过刚刚大家对以上问题的准确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字词已经不能成为大家学习课文的道路上的拦路虎了。大家应该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学习小说是有技巧的哦。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来了解一些小说的常识吧。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创造人物、不同于写真人真事,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塑造人物可以作概括介绍,也可以作具体描绘,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行动、对话。还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在阅读小说时,一定要落实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PPT4课件展示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下面我们就来落实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故事情节。

PPT5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吗?文章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下面就请大家自读课文。尝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PPT5课件展示:

找出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PPT6.在认真地思考之后,每个同学都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PPT6.课件展示: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在这里从分析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PPT7.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我们刚刚的分析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PPT7.课件展示:

请大家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

你们得出答案了吗?那么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我们得出了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来写的。那么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就是PPT8.“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PPT8.课件展示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围绕“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这样划分的:PPT9.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这一部分写的是“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现在故乡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由这样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触,在这一部分交代了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我”当时回家原因及心情;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在这里作者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大家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主干部分。这一部分我们还可以为它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早晨”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层写的是 “我”到家时的情况。这里详细写了“ 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这里可以看出当年闰土的天真无畏、看出儿时的闰土和“我”之间的深厚友谊;这节还对杨二嫂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杨二嫂身上的小市民习性更厉害了。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这层写的是“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这层是全文的重点,展现给读者的是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这一层写的是 “我”告别闰土与故乡。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本篇小说的主体部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好好的研读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本文所写的两个主要人物,就是闰土和杨二嫂。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分析这两个人物。接下去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这一部分写的是“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PPT9.课件展示

一 “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 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 “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第一层 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 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

第三层 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 “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由此看来我们已经把文章的脉络梳理的很是清晰了。相信每个同学对文章都有了自己理解和体会。那么请大家能不能初步体会一下这篇文章作者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PPT10.课件展示:

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们来共同看看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相信不会难住大家。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过去和现在的闰土以及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PPT11.课件展示:

本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模块五:拓展延伸

通过刚刚的分析,相信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接下来就请同学再次自读文章,在脑中复习刚刚我们所讨论的内容。准备接受老师的挑战,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文章中出现的字词掌握的如何是否弄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PPT12考考你

准备好了吗?我们来看这些问题: 第一题

PPT12.课件展示: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红活圆实 絮絮叨叨 寒噤 B.松松爽爽 化险为夷 恣势 C.细脚伶仃 面黄肌瘦 惶惑 D.无缘无故 睡眼朦胧 辗转

答案B

(这里恣改为姿)PPT13..2.根据课文填空。

①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看鸟雀来()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那鸟雀就()在竹匾下了。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从此没有再见面。

答案:这里分别填入这几个字:.①扫 支 撒 吃 拉 罩 ②须 也 但 还 也 但 第三题

PPT14.课件展示:

3.《故乡》的作者是(),文章以()为线索展开情节。答案:这题的答案是:鲁迅 以及“我”回故乡的见闻 下一题

PPT15.课件展示:

4.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答案: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教师小结:相信大家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掌握的都比较扎实了,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脉络,掌握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中的情节。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出镜:把握小说的三要素是学习一篇小说的重点,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情节这一要素。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分析这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故乡》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认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2)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3)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4)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5)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着瓜刺猹一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4)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惑。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六)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略)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77~7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1.提一生朗读77~78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议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3)“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个“辛苦”在“辛苦展转”中的意思为奔波劳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为“辛勤、劳苦,”在“辛苦恣睢”中意为“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5)“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明确: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

(8)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明确: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形象?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明确:“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二)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师生讨论后明确: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四)总结、扩展

1.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写作中,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3.刻画形象,采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主题。

(五)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课外练笔。

(六)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故乡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把握小说内容。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朗读品味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

3、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多种形式“读”中,把握小说的内容、感知人物的形象。

(2)运用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从而品析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1日

五、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2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请以“ 的故乡”的句式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勾画小说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回“故乡”的感受的句子)“横”“萧索”“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2文章有怎样的感情基调?

三、精读品析、评说人物

1.学生交流问题:“我”为什么会有伤感、悲凉的心情呢? 原因:故乡的景、故乡的人(变)

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 “现实目睹的闰土(精读54—74)(1)此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妙点揣摩,多角度评析(从字、词、修辞、构思方法、描写等方面)

(2)评说闰土 “他是一个 的人”(从外貌、神态、习惯、变化、经历、命运等方面说)

小结闰土形象:生活困苦,精神麻木,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善良、淳朴。

(3)是什么原因让闰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小英雄”——“木偶人”)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4)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呢? 【多媒体显示】什么是小说、写作背景

四、与作者共希望、同呐喊

1、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2、《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请结合文章,谈谈对“呐喊”一词的感悟。(多谋体展示《呐喊.自序》)3.学生总结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二十年后,宏儿回故乡”为题目,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续写这篇小说,板书设计

故 乡 鲁 迅

物非人非事事休

闰土(小英雄----木偶人)变化原因:(表层)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第五篇:《故乡》教案第二课时

故 乡

第 2 课时

累计

课时

九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封 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2、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教学重点

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教学流程

一、自学质疑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

(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檬陇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自学的过程中,我还有哪些困惑?

二、交流展示

三、互动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20年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她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那时的杨二嫂还是个安分守己的人。20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对“我”,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大大;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对闰土,她恶语中伤,说闰土在灰堆里埋了十多个碗碟,在运灰时一齐搬回家。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她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四、迁移应用

1、根据课文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看鸟雀来

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

就在竹匾下了。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

①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②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③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④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⑤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3、判断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4分)

①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都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③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④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1扫 支 撒 吃 拉 罩 2①比喻 ②借代 ③借代 ④比喻 ⑤反问。3.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②神态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动作描写

五、教学反思

下载《故乡》第一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乡》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乡教案(三课时)

    《故乡》教学设计 ——鲁 迅(1881.9.5—1936.10.19) 主备人:张 星 年级:九年级 时间: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从容说课 《故乡》作为鲁迅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以叙事主人公“我”回......

    推敲第一课时

    推敲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

    白鹅第一课时

    人教版第7册第13课 《白鹅》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脾”等字。正确读写“高傲、局促不安、侍候、供养不周”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拼图游戏》第一课时

    《拼图游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智力七巧板演变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 3.激发学生学习数......

    火烧云第一课时

    第七课 火烧云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火烧云的绚烂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海伦凯勒第一课时

    《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入情入境体会、抓空白想象、抓关键语句品位,感受海伦•凯勒的坚忍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 3.补充阅......

    航天飞机 第一课时

    19.航天飞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新朋友,(看视频)这个朋友是谁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航天飞机。(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也......

    金蝉脱壳第一课时

    金蝉脱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