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少版小学美术《非洲雕刻艺术》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非洲雕刻艺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非洲雕刻艺术造型粗犷夸张,线条简洁概括,凝结着非洲人民特有的生活韵味和气质,具有很强的神秘感。本课是雕刻单元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认识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接触世界文明的机会,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学会欣赏雕刻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线描课题,我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尝试用线描的形式表现雕刻,从而感受非洲雕刻的独特魅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充分感受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
2、操作目标:尝试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掌握欣赏方法,并用线描的形式表现非洲雕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宽容和尊重,强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非洲雕刻的独特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掌握欣赏方法,并用线描表现对象。
教学难点:用线描表现出非洲雕刻的独特风格。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油性笔、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材料。
教具:收集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影视片、图片、音乐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教学过程:
一、对非洲的认识:
1、地理:
非洲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谁来说说它的地理方位?(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接地中海,东北紧邻的是亚洲,北临的是欧洲。)
2、气候动物:非洲的气候怎么样?赤道横贯非洲中部,所以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有大片的沙漠,最有名的沙漠叫——撒哈拉沙漠,除此之外,非洲还有热带雨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非洲大陆上生活着单峰骆驼,狮子大象、角马长颈鹿、大猩猩等,在非洲第二大国南非的海边,还生活着有趣的袖珍企鹅呢!著名的景观有金字塔、东非大裂谷、桌山。
3、人物:那么,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人是什么模样的呢?也就是说你印象中的非洲人是什么模样的呢?(黑人占3分之2,其余是白人和黄种人)
非洲人喜欢唱歌跳舞,性格热情奔放。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小段非洲舞蹈,想一想,它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强烈节奏、动作粗犷、热情野性)
二、雕刻艺术欣赏:
如果说非洲舞蹈是一种动态的艺术,那么,在非洲,还有一种更吸引人的无声艺术,那就是——雕刻艺术。
1、《国王头像》13世纪伊费:
这是13世纪尼日利亚伊费时期的代表作。面容、刺花刻纹和饰满串珠的王冠雕刻得十分精致,面庞的轮廓、耳朵的造型以及眼睛和嘴唇的线条协调,整个轮廓线条生动清晰。《母后头像》16世纪贝宁:
这是16世纪贝宁时期的皇后头像,给人怎样的感受?(豪华、威严之感典型的女人发饰上的网纹图案、碧玉、珊瑚及玛瑙串珠饰物是皇后权贵标志的真实写照。)具有高度概括性。
失蜡法:他们先用粘土做一个雕塑,在粘土干后,在上面涂一层蜡,等蜡干后,再糊上一层粘土做外膜,等外膜干后,敲一个小孔,将它们放在火上烧,待蜡溶化时,迅速将铜液灌进去,铜液冷却后,将外膜敲掉,铜雕就做成了,这种方法叫“失蜡法”。中国在春秋中期也已用这种方法做青铜器了。
除了青铜,非洲雕刻材质有木头、石头、青铜、陶土、象牙等,但最著名的却是木雕,我们接着来看:
2、《图腾》:
原始人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并逐级将这种动物演变为一种神圣的禁物,成为整个氏族的象征和崇拜对象。
3、《面具》 木、藤皮、纤维,安哥拉:
面部的表情大多安静文雅,细部的制作极其精巧,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发饰或头饰,脸庞的曲线轮廓——这一切都使人感觉到雕刻家们的艺术敏感性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4、《母性雕像》 木雕,刚果(金):
这幅作品叫《母性雕像》,十分有名。谁来描绘一下这件作品?(母亲盘腿正襟危坐,头占身体的一半左右,左手扶着躺在腿上的婴儿,右手扶着乳房,准备给他喂奶,身上刻着部落文身,面容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神态。)在这件作品中,你觉得哪些地方雕刻的比较突出?(乳房、脸)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特别崇拜生殖力强的人,在许多早期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常常突出女性的乳房、臀围等等,这种雕像也属于一种祖先崇拜物。特点:夸张。
5、《凳子》(3张):
是用他们的女性祖先的形象来支撑凳子的。有的是屈膝举着双手站立,有的是举起双手跪着。《凳子》采用是后者的造型,并且以独特的面部造型和硕大的乳房而引人注目。
6、《蜷曲者》:
7、《扛羚羊的猎人》青铜,16世纪,贝宁 尼日利亚,被称作“猎人风格”:
雕刻家以夸张手法塑造出猎人肩扛羚羊的姿态,再用写实手法将猎
人的腰带、箭囊、弓及身边的猎狗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完整的感觉。
8、《杀牛献祭》 青铜饰板 16世纪贝宁:
作品中的武器、衣服、甲胄和装饰都雕刻得极其精致优美,各种人物的社会身份
可以从服装、头饰、挂珠等鉴别出来。从这些雕刻作品中,你觉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夸张、变形、简洁、概括、粗犷、节奏、神秘
作用:那么,同学们概括一下,这些雕刻有什么用途呢?(宗教仪式)
三、画一画:
这些非洲雕刻非常迷人,如果我要把它画下来,怎么画?(示范)
1、观察:长长的脸、非常夸张,五官都拉长了,并且上面还有一个个小装饰点,额头有图纹,带着耳环;
2、构图:横构图还是竖构图,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3、轮廓:画出雕像的大概轮廓;
4、细节:细致刻画细节部分——展示完整作品。
四、学生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也要尝试着用线描来画非洲雕刻,我们可以画书上P38——41页的雕刻,也可以画自己收集的图片,看看,你能把非洲雕刻的夸张、神秘特点表现出来吗?
五、点评:
你对自己画的非洲雕刻,最满意的是什么?说一说。其他同学还
想补充些什么?
今天,我们大概了解了非洲雕刻艺术,应该说,这只是揭开了冰山的一角,非洲雕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毕加索曾说过,真正的艺术在非洲,它对近现代的艺术有着巨大的贡献。以后的美术课,我们将尝试用陶土来做做非洲雕刻。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0课 非洲雕刻艺术|苏少版
《非洲雕刻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了解非洲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分析、归纳非洲雕刻的特点,深刻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从师生对话中逐步尝试用美学的术语欣赏和评述非洲雕刻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提高对不同艺术风格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非洲雕刻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能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欣赏评述雕刻作品。
2、教学难点:用美学原理来欣赏和评价非洲雕刻作品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木雕《弥勒》
2、这是老师收藏的中国木雕《弥勒》,是一个笑口常开的形象,是拿整块的香樟原木雕刻的,十多年了,至今任然散发着香樟的木香。
说起木雕,还有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那就是神秘的非洲大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非洲去领略那充满异国风情的雕刻艺术。
3、板贴:非洲、雕刻
设计意图:实物导入,简洁明了。板贴用太阳、红色为下面进行铺垫。
二、信息交流,了解背景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群,艺术也应运而生。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相关非洲的资料,你能谈一谈对非洲的印象吗?和大家说说。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享(ppt展示):气候:非洲在地球的中下方,赤道横穿非洲大陆,所以那里气候炎热。
地理:沙漠,草原,热带雨林。这些地区最大的特点是神秘莫测、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虽然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但对人来说生存条件很恶劣。人口:非洲人自古以来就与外界交流非常少,封闭,没有什么发展和变化。至今大部分村民都还生活在部族社会。各种各样的部落,沿袭着自己的古老文化和习俗。
3、今天我们一起完成一个游戏,师生讨论概括非洲印象,写下以下关键词:炎热、荒漠、原始、封闭、神秘、动物乐园等,在第一个太阳“非洲”板贴代表光芒的词条。
4、对于非洲人你又了解多少?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非洲鼓点》,老师展示收集的资料,师生共同讨论小结非洲人的特点:黑、热情、奔放、快乐、节奏感强、纯朴、原生态,完成“人”板贴代表光芒的词条。
设计意图:每一种艺术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所以要理解非洲雕刻就要大致了解非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作品欣赏,了解特点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在非洲大陆热情奔放的黑人创作出怎样的雕刻作品,这些雕刻到底有哪些特点呢?这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
1、我们先来了解非洲雕刻的材质,这比较简单,请大家认真看书,很快找出答案。
(木材、青铜、象牙等)
2、非洲雕刻表现的内容,也请大家从书中找一下(生活)
3、关于非洲雕刻艺术的特征,老师想请同学们按小组为单位,认真学习讨论,探究非洲雕刻飞艺术特点,所蕴含的美学元素,学习刚才用关键词概括的方法请每一组组长用粗笔在老师发的纸上写下来。
汇报展示
4、比较观察:
(1)对比作品青铜《壁饰》与实物图片:你还看到了什么?豹头,羚羊头。豹头有概括夸张,但是变化不大,羚羊头概括成简单的形状,像个标志。这是什么?也是羚羊,对比真实的羚羊。整个作品用线条组成。你看,非洲人的概括能力多强,还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概括抽象)同时这件作品构图有聚有散,手法有虚有实,还有对称和重复的元素。
(2)细致观察一组作品:
老师在网上找到这样一组非洲木雕作品,看一组人物造型。长长的造型几乎没有人的样子了,你们看,非洲雕刻作品的夸张变形。(夸张变形)
这些作品又是怎样加工出来的,看图了解非洲木雕的加工工艺(整体加工)。
(3)重点分析青铜作品《公主》
这个作品有什么特点?网状线条的头顶、光滑的面部、圆环排列出的脖子,形成线条的对比变化,又和光滑的面部形成对比,夸大而且深凹的眼睛,突破了整体呆板的造型,装饰链又把三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联系在了一起。整个作品疏密对比条的对比变化,又和光滑的面部形成对比,夸大而且深凹的眼睛,突破了整体呆板的造型,装饰链又把三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联系在了一起。整个作品疏密对比,凹凸变化,节奏感都是精心安排,遵循美的原则。(节奏变化)
5、学以致用,赏析作品
红木作品《鼓》谁来说说这两个作品?木质的作品,凳子细密的花纹与简洁粗犷的人物对比,肢体的竖线斜线与凳子的横线曲线对比,整体粗犷、概括但不失细节。
象牙作品《盐罐》象牙做的盐罐,复杂的人物造型和平整的球体、底座形成对比,球体底座本身的装饰就是点线面的疏密对比,整个作品有面有线有点有镂空的对比,有凹凸起伏的节奏感,精致有内容但是不混乱繁琐,有张有弛,也是经典之作。人物形象夸张变形。
青铜作品《猎人》谁再来找找看?花纹密集的写实的腰带和光洁平整的大块身体对比。挺直的上身表现出凯旋而归的自豪感,显示猎人的力量,和弯曲的下肢对比,又有动感,又表现了猎物的沉重。他突出的这个部位猜猜是什么?肚脐。非洲雕刻有大量的作品突出了肚脐,认为肚脐是生命之源,也带给人病痛和灾难。
6、小结:
刚才我们寻找了非洲雕刻里美的元素,关键词:夸张、变形、力量、粗犷、简洁、概括、疏密、对比、节奏。以后你欣赏他就不会仅仅从猎奇的角度看了。因为他不但美,而且充满文化特色,别具一格,是人类优秀的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讨论非洲雕刻的特点,教师捕捉学生发言的亮点,突出关键词:夸张、变形、力量、粗犷、简洁、概括、疏密、对比、节奏。整个讨论分析的过程始终站在非洲特有的习俗、宗教等文化背景之上,用美学原理来分析讨论。
四、总结拓展,开阔思路
1、今天我们的非洲艺术之旅,了解了非洲的风土人情,炎热的非洲大地热情奔放的非洲人民热爱生活、生命创作出与众不同艺术作品,尽管非洲人的生活、宗教、习俗和我们相差太大了,也许我们无法理解,暂时也无法破解。但这不影响我们对非洲艺术的认同,正如老师收藏的《弥勒》除了“笑口常开”,还有一个就是“大肚能容”,我们要用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民族的艺术。
2、影响世界
这些特点影响了世界美术的发展。毕加索、莫迪利亚尼一批大师受非洲雕刻影响,开创立体派、野兽派等现代美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设计意图:了解非洲雕刻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所有的文化和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互相影响的。只有不断吸收,才能持续发展。
第三篇: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我的地图
1.尝试、体验
(教学活动:教师在校园内有意选择一段路程,带领儿童边观察、边记录走上一程)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美术室上课。一路上我们都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小朋友看仔细,也可随时用笔画下来。
(教学活动:教师提示儿童观察的重点、一路上房屋、树木、花草等景物,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以及前、后、左、右排列的次序等)
设计意图:此段教学培养了儿童留意、随时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还能激发儿童的作画热情。
2.导入新课
①小组讨论:小朋友,说说看,刚才我们都经过哪些地方?你又是怎样记住的呢?(生回忆说出一路上的所见,并互相补充将一段路程描述完整。教师按儿童所述,在投影仪下以线勾画,示范描绘出这段路程的地图)
②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记住刚才我们走过的一段路程,你还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儿童绘画如同游戏自然而然,随情而动。他们天才般地选择了“线”这一表现方式,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与其稚拙概念的表象特征有关。所以教师除了适时、适度示范外,还需尽可能地选择儿童将会采用的方式列入现场示范,可消除儿童作画前的畏难情绪,反之将会失去示范的意义。
③儿童作业:小组合作,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来将刚才我们经过的一段路程用画笔画下来。比一比,哪一组画得又快又仔细!
④儿童作业展评: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并选出代表讲一讲自己所在组的作业亮点,在互相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地图观察、描绘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展评中教师对儿童的激励,可让儿童产生勇气。另外,教师针对儿童在观察、描绘上的不足之处,为儿童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
3.欣赏、感悟
小朋友,刚才你们画的一张张路程图就是地图,有了它,我们就不会迷路,它能够领着我们从教室来到美术室。小朋友请看图:
·几百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辨别自己在外活动的方位。他们把收集到的信息用简单的线条刻在白桦树皮上或泥板上,从而帮助人们辨认方向,于是地图就产生了。
·清代黄河水道图,除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外,同时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幅图以工笔绘制,宛如一幅画卷,令观赏者赏心悦目。
·看看这张地图上画了些什么呀?矿工们上上下下的,多忙哦!这是我国古代的矿井地图。(两张图表现方式和图式都不同)
再来看这条长长的路!看看这个小朋友要去哪里?一路上有房子、有汽车、有树、有地铁„„这条路五颜六色,悠长而有趣!
小朋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许多小朋友画的地图,仔细看这些地图在画法上都有些什么不同?
·这是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小朋友,这张地图是他眼中的城市地图。看,这些景物好像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为了画这张地图,小朋友在城里可是转了好几圈,他还用画笔做了一些记录呢!他就像一个飞行员,用从高处往下看的情形画地图,整个城市就尽收眼底啦!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城市除了有花、有建筑,还有空气、阳光、云彩!这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所以,这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一幅画。
·住在山里的小朋友,沿着这条山路在山里绕过来又绕过去,就到家了。从画面布局到所描绘的情趣,它不仅仅是一张地图,它更像是一幅画。
·这张洗车图画得多有生活情趣!看看这张地图上什么地方最特别?
小朋友,长长的路有许多条,旅游、作战、造房子、医生开刀等等都少不了这样的线路图,想象一下,还会有怎样的地图呢?看图:
看这张图,它特别吗?我们来听听小作者的想法。„„
地图能帮助我们不迷失方向,它还能讲故事呢!它让我们的美丽梦想变为一个好玩的故事。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感受性强,虽然在本课中儿童是以表现活动为主,但并不表示儿童对欣赏不感兴趣。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具有审美意味的范例,不仅可让儿童在欣赏中实现本课的意图,更能让儿童在欣赏中对美的物品产生审美意识。
4.实践、运用
请小朋友小组讨论:长长的路有许多条,每天我们从家里到学校;节假日我们又从家里到公园„„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中游的„„从起点到终点,这条路经过哪些地方?该怎么走呢?你将画怎样的一张地图呢?(可借助速写本上的记录来帮助自己)。
教师巡回了解儿童的初步打算,建议可以单做,也可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儿童作画是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作业目标明确就可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主题意识,使儿童的感情与思考能融合在一起。教师给出的题材尽量有伸缩性,能照顾到每一个儿童将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并表现出来。
5.作业展评
儿童在进行创作时,教师巡回辅导,及时了解儿童的需求与帮助,提示儿童可在老师处得到帮助。建议儿童展示作业时,可小组合作形成大地图来展示,也可2、3人合作展示,更可独立展示。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带着儿童边欣赏、点评,边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围绕地图的实用性、趣味性、创造性,在不足之处再给出建议。
6.拓展:(出示课件)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的地图形式就更多了。如:我们坐车去一个新的地方,但是不熟悉当地的地形,有一个汽车导航仪的帮助,我们就不会迷路。
第四篇:苏少版五下美术第5课《柱状雕刻》教案
第5课 柱状雕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柱状雕刻文化,感受不同材质,不同工艺的柱状雕刻作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运用泥巴先制作一个简单的柱状造型,然后在这基础上做重复形的组合或者不同形状的穿插排列以及表现一个有趣的故事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标准,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学生动手制作,了解柱状雕刻文化,感受其装饰美,在简单泥柱造型的基础上通过挖、划、刻、添等方法丰富表现画面,做到画面效果与众不同。
教学难点:使立体的组合变化或者单个的故事情节画面丰富,课堂上表现出有童趣的个性作品,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到过柱子吧,一般柱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圆柱、方柱。)这节课上我们把柱子的概念拓宽些,只要是能站立起来的长条状的都称为柱子,比如椭圆形的柱子,三角形状的柱子,胖胖的粗粗的柱子,细细长长的甚至要在中间插根筷子才能站稳的柱子。也可以像象牙一样粗细有变化的柱子,下面我们用一块泥巴来搓一个柱子,自己喜欢什么形状就把它给做出来。也可以拍打成泥片包在瓶子外面做空心的柱子。外表光滑粗糙都无所谓。(学生练习4分钟)
二、讲授新课
导入:同学们很快就做出了不同形状的柱子,而且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老师总觉得这柱子简单了些,看老师来稍加点东西是否会显得生动些?老师搓一根细细的泥条盘绕在光光的泥柱柱子上,一下子就与众不同了,为什么?因为有了装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柱状雕刻”。(板书)1.国内柱状雕刻作品欣赏。(1)欣赏图片——玉琮
在柱子上进行装饰可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在原始人类时就有作品流传下来。(欣赏玉琮)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件柱状雕刻的作品名称叫玉琮,是我国5000年前良渚文化时期的柱状雕刻作品。基本形是长方体的柱子,内圆外方,棱边圆角,形状规整,打磨精细,尤其是上面作了重复排列的纹饰,这件玉琮运用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2)欣赏图片——玉管
这也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管,也有5000年的历史了,它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呢?(重复)若我们用泥巴来模仿做一个,可以先完成一小部分再重复做几个串起来,要是一个个垒起来掉下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中间穿一根筷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欣赏,了解到简单的形状重复组合在一起也能取得很好的装饰效果,值得小朋友借鉴参考。(3)欣赏图片——青铜柱饰。
这件青铜柱饰装饰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动物,细节刻画得很生动。如果我们用泥巴来捏制这些细节,可以事先捏好这些小动物,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4)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材质的雕刻作品一组。2.国外作品欣赏。
(1)欣赏外国古代的烛台。(2)欣赏印第安人图腾柱。(3)欣赏石雕柱。(4)欣赏非洲木雕。
木柱上面雕刻了什么内容?左边一幅作品重复刻画了2个人,一跪一坐,造型粗狂、原始,有斧凿的痕迹。作品还隐约看得出当时手工艺人在木胚完成后还进行了彩绘装饰,作品风格和我们前面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旁边一个柱状雕刻却显得异常精致。体现了非洲的多民族不同工艺特色。3.小朋友作品欣赏。
我们小朋友看到了这么多的作品后又是怎样借鉴创作的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详细介绍小朋友的作品)比如第二幅泥塑作品表现了两个人物上下组合成柱状,五官夸张生动,还运用了一些压痕来装饰局部,细节刻画丰富。第三张《动物组图》,我们可以利用刚才的小泥柱,把捏好的动物一个个粘贴上去。有的作品也运用了重复排列组合的方法,也有的同学在泥柱作品干后进行了彩绘装饰。
三、学生练习
看了这么多中外柱状雕刻作品和我们同龄人的作品,小朋友肯定想好自己要完成怎样的作品了。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准备用泥巴创作怎样的作品呢?(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构思。)再请同学们仔细琢磨一下自己手上刚做好简单的泥柱,想好自己要做什么?看看哪些地方要去掉些 ?哪些地方要添加些?有些细节部分可以先以手捏的形式做好再粘贴上去。把自己的创意胆大细心地表现出来吧。
四、作业讲评
完成的作业集中放到台前。作业展示讲评,自评,互评,老师评价。
做个小包装的游戏,把一个较优秀的作品放在废旧的稍加装饰的茶叶盒中,进行简单的包装。提升作品档次。作业要求
借鉴前面欣赏过的作品,动手制作一件柱状雕刻作品。初步完成后,再仔细观察自己的作品,思考是否符合自己预期要求,在需要添加的细节部分以手捏的形式做好再粘贴上去,大胆细心地表现自己的创意。
第五篇:苏少版小学艺术四年级《踏雪寻梅》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艺术四年级《踏雪寻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流畅、自然地演唱《踏雪寻梅》。
2、通过歌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音乐家黄自的生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唱准大跳音程,培养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
二、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力。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全歌风格十分统一,音调与语调的配合也是恰到好处,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唱来十分流畅、亲切。
三、教学重难点:
1、用正确、科学的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2、注意歌曲的强弱变化及休止符、连音、断音的唱法。
四、教具准备:
钢琴、自制课件、多媒体、打击乐器、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件:欣赏FLASH《铃儿响丁当》}
1、音乐声中问好
2、发声练习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的曲名是什么? 生:《铃儿响丁当》。
师:歌曲中唱的“丁丁当”表现的是什么? 生:马脖子上铃儿的响声。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模仿一下铃儿的丁当声。⑴
[连线:连贯、圆润] 师:端正姿势、嘴巴张圆、轻声唱、调整好呼吸、注意连线、注意八度音程。⑵
[断音记号:短促有力、富有弹性]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看,老师把这首曲子变化了一下,把连线换成了一个个倒三角。听老师来唱一唱,听听和你们刚才唱的有什么区别?(讲述顿音记号)
生:每个音都唱得很短。
(二)导入、新授
1、诗歌
师:大家唱得真棒!哪位同学来说说《铃儿响丁当》这首歌唱的是哪个季节? 生:冬季。
师:{课件:欣赏冬季美丽雪景}冬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下雪后大地裹上了一层银装,放眼望去,白皑皑的一片,特别迷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了一首关于冬雪的诗送给大家,听„„
⑴教师配乐诗朗诵
{课件:出示配乐诗歌} 师:“霁”是雪后放晴的意思;“坝桥”就是有栏杆的石板桥。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⑵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课件:贴画}人们都说,一首优美的诗歌就是一副美丽的图画,老师读了这首诗后,脑海中出现了冬天白雪皑皑的情景,你读了这首诗后觉得这幅画还要增添哪些景色呢?你是怎样想的? ⑶贴画,理解词意、感受时代
师:看,经过大家的努力,多美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成功合作而欢呼吧!
2、歌曲
师:其实,刚才的这首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踏雪寻梅》的歌词,先请大家听一遍,找一找有没有我们熟悉的乐句。
⑴出示课题,聆听歌曲,找熟悉的乐句
{课件:欣赏FLASH《踏雪寻梅》} 生:响丁当,响丁当,响丁当,响丁当。⑵简介歌曲
{课件:黄自简介}
师:这是一首E调、二四拍的曲子,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黄自作曲的。
黄自,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学习了大量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下节课我们会欣赏到他的《抗敌歌》和《卡农歌》。
师:二四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生:强
弱
师:请大家再听一遍歌曲,体会歌曲的强弱,拍出二四拍的强弱规律。⑶再次聆听歌曲,拍手
{课件:再次欣赏FLASH《踏雪寻梅》} 师:大家跟着老师来学一学。⑷学唱歌曲 a、跟琴唱词
师:请大家完整唱一遍。
b、齐唱歌曲
师:你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哪句比较难唱?
c、解决难点
(运用划拍法、加字法等)
d、齐唱歌曲
师:同学们的进步可真大啊!看来,唱歌谱的作用还真不小,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歌谱吧。
e、学唱歌谱
(体会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
f、唱“LU”
g、齐唱歌曲(注意咬字、吐字清晰)
⑸歌曲处理
师:看同学唱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来唱几句,听听老师唱的和同学们唱的有区别吗?
a、听教师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体会强弱对比)生:有强有弱、注意到了力度记号。
b、学生按课本上的力度记号演唱
(小小歌唱家)师:唱得真不错!一个个都成小小歌唱家了。如果让你再做回小小作曲家的话,你会怎样补充歌曲的力度记号?你是怎样想的?
生:四个响丁当的地方加个渐强,仿佛驴儿正向我们走近。c、学生创作
(小小作曲家)
d、唱一唱
(体会“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课件:《踏雪寻梅》伴奏}
(三)巩固
{课件:小驴的一家 }
师:同学们唱得棒极了!看,把小驴的一家都引来了,有驴奶奶、驴爸爸和小驴。请大家听声音猜一猜谁走在最前面?你是怎样区分的呢?
生:速度。
1、猜一猜
师:小驴家要开个家庭演唱会,哪组同学愿意帮助小驴演唱的? 生:踊跃举手,积极参与。
2、唱一唱
(每组推荐一位小小指挥家,可以用不同方式来指挥。)师:我们乐器组的同学都急着想表现一下自己了,请他们为我们伴奏吧。
3、打击乐器伴奏
(其他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歌曲的强弱){课件: FLASH《踏雪寻梅》}
(四)拓展
找关于音乐家黄自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关于音乐家黄自的资料,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讨论。
(五)组织下课
{课件:欣赏音乐《铃儿响丁当》}
师: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么快乐的时光,让我们下节课再见!
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