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邱福明
【摘 要】以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为例,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开发 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4-02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跨越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不同场合和媒体对“产教深度融合”做出了强调和指示。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
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依托柳州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模具企业,以此为产业背景和土壤。柳州是广西汽车工业城,2014年1~6月,柳州市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万辆,汽车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8.72%。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东风柳汽公司等主机厂形势喜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相关的汽配行业也处于稳健发展阶段。作为汽车行业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本地汽车模具产业得到了同步发展。本地模具行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如制造过程的CAPP、CAM技术、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以及虚拟制造等内容的模具数字化技术等等。这些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托地方产业,以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具制造综合训练是本专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此课程由校方单独开发,会在师资、设备、学习项目、工作环境上与职场有明显差别。为此,我们与广西最大的模具企业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臻公司)对接,共同开发了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开发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阻隔”,多方融为一体,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点在于凸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汽车模具制造业为平台,开设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在新开课程中把基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例中深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我们根据在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机加工单项训练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托柳州模具企业的优势资源,把传统课程从校内教室课堂转移到以企业车间为中心。课程环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有了“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承担为期六周的模具生产任务。在真实而又陌生的企业环境,学生被统一安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感知、学习、接受新设备、新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凸显“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映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开发过程及模具制造工艺流程,掌握大型铸造模具的生产特点,掌握拉延模、修边冲孔模的钳工制作、数控加工、装配、调试工作过程,初步获得模具制造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亲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协作完成模具生产任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
(三)与模具生产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按汽车模具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岗位职业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共确定了三个工作岗位,分别为模具泡沫成型制作、模具组立及数控加工、模具钳工制作,此外,增加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体验、课程总结评价内容。以此来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轮岗学习。
(四)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实施。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负责课堂教学,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模具制造训练指导书等。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聆听教师讲授→模仿操作过程→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模具制造的实际过程循序渐进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亲身感悟汽车模具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模具制造的技能和方法,还提高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管理协调、抗挫折能力,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尽早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企业对本课程建设非常重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有: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模具结构图、常用汽车模具标准件手册、设计标准、设备说明书、生产规范、模具工作的虚拟动画、生产视频等。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一致。学校回馈给企业的方式有团队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会留在福臻公司工作,企业获得了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这些助力校企长久深度合作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五)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探索出了一套确定可行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内容、手段,构建校企齐抓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三方有效参与考核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三方进行评价,分别是企业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工作表现打分,主要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所占比例为50%;学校评价,根据学校专业教师平时掌握的情况打分,包括工作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日志的填写、学生综合测评情况等,所占比例为40%;学生自我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自我进行评价,所占比例为10%。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反思
依托地方产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遵循教学系统设计基本规律,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有效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学生均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足,遇到困难会退缩,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因性格差异、同事关系、利益相关,易产生心理落差,不能与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隐患还存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把学生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加强风险管控,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风险教育,以一些事故案例来警示学生,杜绝各种意外事故发生。每天早上班会均要强调安全问题,且现场有安全员进行巡回检查,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芬芳.浅谈模具课程设计体会[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吕玉充.《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杨运鑫.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教育,2014(4)【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2014JGA312)【作者简介】邱福明(1982-),男,江西于都人,博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文化学、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第二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拥有一批能够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色的教师群体。文章阐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主要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教师 专业素质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是拥有一支能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色的教师群体。众所周知,高职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等学校教育的一般性功能,同时又掌握了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前沿性的行业信息,能够与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课题研究、成果转让等一系列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行业的活动。为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
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赋予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新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注入新的内涵,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到人才培养和产业链相融合。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必须熟悉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生产环节和企业文化,且能把它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技术问题,这些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特有素质。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的主要表现
(一)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的是“大学生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技术型人才。而学校原有的“班底”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实践经验不足;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充满激情,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快,但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高校毕业生在走上高职教育教学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实践和创造能力、教学能力不尽如人意;而从普通高校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选调、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技能不高。
(二)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欠缺
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比较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青年教师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事教研科研工作的动力是为了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平日里工作重点基本上都放在课堂教学上;二是侧重理论研究,部分青年教师虽积极地参与一些课题研究,但因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和经验,所选课题的方向多偏重于理论研究; 三是参与校企合作课题少,由于学校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致使某些教师无法参与其科技研发,更谈不上成果推广。
(三)高职教师培训保障不力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高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尽管教育部在2011 年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但因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尚有难度。培训保障不力导致当前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形式单一,多数培训只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只重视业务培训不注重全面素质提高,具体表现在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技能培训难以对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加速,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动有限,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高职院校教师间也缺乏经常性的专业交流,难以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经验。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对策
(一)深入企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践、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在政策导向、机制激励、过程监控、全面评价、交流提高等方面应做出相关硬性规定。为保证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效,需要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保障机制和相关监控措施。例如教师脱产锻炼按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给予校内津贴,暑期下企业锻炼给予生活补贴,教师锻炼期间通过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监控措施,确保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质量。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动接轨企业、接轨市场。
(二)寻求合作,加强横向课题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研发服务。学校要出台鼓励教师从事横向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调动教师从事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并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使教师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学校要积极鼓励广大高职教师从基础研究做起,立足于与专业相关的中小型企业合作开展研究,主动建立开发研究机构,发挥研发平台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和研发团队的互助作用。
(三)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立培训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内在动因占主导地位,但是高职院校为广大教师提供坚强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性和长期性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立一站式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服务网络,通过组织论坛、行业培训、企业项目实习、课程进修共同体等多种创新型的方式发展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重视高职教师在职期间的培训和专业素质提升,实现教师之间交流和研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使其对内成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平台,对外成为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为目标的链接教师与企业的桥梁。
第三篇: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2[推荐]
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思考 邢台技师学院教务处朱立强
2017年岁末,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性的指导方针,一个方向性的顶层设计。
邢台技师学院在产教融合转型发展方面已有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很多不足,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务处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一些初步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科学论断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突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特色,建立校企双制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完善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院专业设置和企业生产是否吻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专业建设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学院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1.加大企业调研力度,深入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的可行性。结合京津冀等邢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特点,针对3D打印技术与服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电子商务等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高铁乘务等国家支持发展的社会领域专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专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调查人才需求情况,探讨专业开设的可行性。
2.制定新专业申报办法。按照河北省新增专业申报办法要求,规范学院新增专业申报流程。各二级学院新专业申报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至少提前三个月向教务处提交申报材料。
3.出台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教务处每年对学院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招生就业情况、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根据各专业发展情况对专业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三、全方位贯彻产教融合理念
1、人才培养模式。各二级学院各专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会议,建立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在二级学院和专业的层面,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同时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
2、专业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促进技工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推进和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
(1)进一步扩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覆盖面:在教学中继续推进并不断完善第一、第二批一体化课程;组织机械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积极配合其他七个兄弟院校完成第三批试点“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现已完成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一体化课程转化、第一学期工作页的开发)。
(2)将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以商务软件解决方案、木工、工业控制、家具制作、信息网络布线、平面设计、美发、精细木工等8个重点项目,以及CAD机械设计、汽车喷漆、车身修理、电器装置和电子技术等5个二线项目为载体,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技能理念、技能标准、评价体系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建设配套一批学习资源库、学习工作站,培养和认定一批一体化教师。将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首先在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世赛班实践,然后在其他二级学院逐步推广。
(3)以企业冠名班为依托,与合作企业共建一体化课程:各二级学院以引进的企业或产教融合项目为基础,参照行业企业标准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如京东店长班(电子商务专业)、永旺班(会计专业)、多米琪班(烹饪专业)、三星电子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灵牛影视动画班(动漫专业)、北京现代班(汽车维修专业)、航空高端项目精英班(航空乘务专业)、海尔机电班(数控技术专业)、市政机电班(机电一体化专业)、栋梁班(工业机器人专业)、奕杰阳光班(学前教育专业)等等。
3、文化课程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制订学生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标准,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作为职业素养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每周三下午全院统一安排为职业素养课程,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常识、通用能力训练”等内容依次贯穿到每个学期。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017年3月,我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院长牵头、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教学科长共同参与的“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小组,该课题被批准立项为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构建原则
将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转化为学校内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引导学院的教学向企业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设计要符合实际,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技工教育的特点。
(2)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质量观为指导设计评价标准
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观、基于工作情境的设计观、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观等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结合我院自身特点,研究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请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对我院教学计划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有针对性调整和修订;要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要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全面、合理、公开,可定量、可测量。
(3)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评价
跟岗、顶岗实习是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实训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评价的比例。
四、培养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坚持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力度。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企业专业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评价、兼职上课、专题讲座等。另一方面,将教师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激发教师进企业学习积极性。主要做法如下:
1、在烹饪等几个重点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大师,通过指导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带动专业教师团队成长。
2、企业骨干到学院“上挂”任教。合作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到学院承担一学年的实践性教学与培训任务,将行业发展、生产一线的最新成果带进课堂,积极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建设,结合企业实际及工作经验提出更适合的行业企业需求的建议。借鉴企业“师带徒”的办法,强化学院教师与“师傅”之间的交流,促进学院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及“师傅”教学能力的提高。
3、专业教师“下派”到企业锻炼。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并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0天,逐步形成学院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实践,专业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掌握对口专业的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五、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工作中并构建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围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平台、校企共建学习资源开发平台、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助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平台:将企业延伸到课堂,企业专家借助互联网,可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实时传输到课堂,学生在课堂就可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
校企共建学习资源开发平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学习资源包,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剖析,采用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方式实现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
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平台:该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拥有管理权限,通过手机微信、QQ、微博等,使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中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手机、网络,就可以和平台保持联系,学校和企业也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来管理实习中的学生。
第四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3.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第五篇:产教融合心得体会
产教融合感想体会
最近我阅读、并且了解了了产教融合的相关要点,据我所了解的产教融合,主要的内容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把学校办成及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相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一体系有助于保障跨界合作,协同育人,专业共建的构成,培养未来年轻人的能力、以及可发展力。
以我看来产教融合的最主要性关键在于实体项目,学到最后的成果积累的够不够丰富,以及被学者是否积极配合产教融合内容,并且是否有累计一定的经验。这一体系对于构建专业发转方向提升专业品牌、提高就业质量与精度、提升专业技能推动项目建设、融入地方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现在基本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才更加适合。或者说只有小部分专业才能进行产教融合。若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在先进的产教融合的知识下达成共识,是在这一体系中最只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在产教融合里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认为产教融合的专业性领域再大大拓宽是有必要的。
产教融合主要是将人为的目的,以及团队的组织相结合以最终收获成果为最终效果的一项有水平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主要以质量和效益为衡量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意义在于以模仿为主的技能的实训实习,它是在真正的环境下认真的、真实的工作和学习、不仅仅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
产教融合心得体会
今天,我了解了产教融合,我了解后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相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及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这一体系有助于保障跨界合作,协同育人,专业共建的构成。
我认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实体项目究竟到底能不能让学生在实习中又能学习到东西,并且累计一定的经验。这一体系对于构建专业发转方向提升专业品牌、提高就业质量与精度、提升专业技能推动项目建设、融入地方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目前学校存在的几个校企合作都是比较好的,但能影响到的专业太少了。基本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才更加适合。或者说只有小部分专业才能进行产教融合。但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协作、达成共识,是在这一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他的专业性领域再大大拓宽。
除此之外,应为产教融合的意义在于以模仿为主的单项技能的实训实习,它是在真正的环境下认真的、真实的工作和学习、不仅仅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他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的教学活动,最终是以质量和效益为衡量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所以。我认为,产教融合当然是在学习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但是发展路线相对宽泛,是后续学习更加优秀的关键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