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

时间:2019-05-14 01: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

第一篇:“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

一、相关研究背景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地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但是外来工子女进城读书只能进入专门为外来工子女开办的学校,如果想进公办学校读书,需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在许多城市中,只有很少部分外来工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这么高的费用,其他外来工子女只得进入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费相对低廉的私立学校。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公办学校开始有条件地向外来工子女开放。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收学费,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工子女也享受此待遇。

由此可见,当前国家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政策总体取向是融合,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隔离”,既有制度性的,也有非制度性的,如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向外来工子女开放,在公办学校读书的外来工子女因表现差而容易受到老师与本地同学的歧视,义务教育阶段后不能继续在流入地读高中等。这种“隔离”严重影响了外来工子女教育质量,阻碍了其通过读书来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社会融合本来是移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社会群体之间关系和谐为目标。[1]“社会隔离”也称“社会排斥”,是指社会成员希望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而被他们不能控制的社会因素阻止了这种可能性,它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如不能享有正常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认为,遭受排斥本身就是一种剥夺,而且这种排斥会对受排斥人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如导致发展受困,成为社会边缘群体。[2]中国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社会隔离最为明显,这种隔离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与社会保障方面,而且也存在于教育方面。除制度性排斥外,还有非制度性的社会排斥,它是指某些群体因文化方面的差异而受到其他社会群体的歧视,处于一种受排斥的地位,如中国城市农民工容易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属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3]外来工子女因表现差而被歧视或排斥,就是一种非制度性的社会排斥。本文以福州外来工子弟学校教育为案例,予以实证研究。

二、外来工子女就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福州是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外来务工者较多。据福州市教育部门统计,近年来在福州就学的外来工子女约10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约占2/3,其余1/3在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接纳外来工子女就学的多是农村或城郊的公办学校,城区学校没有完全向外来工子女开放。城区中小学实行划片招生,要求学生家庭拥有划片区内的房产证,而外来工家庭普遍租房居住,拿不出房产证,因此无法就读城区中小学。城区小学,特别是教学质量被公认为优质的学校没有向外来工子女开放。本文选取q小学(以外来生源为主的公办学校)、x学校(民办外来工子女学校)、g小学(有招收外来工子女,但以本地生源为主的公办学校)作为调研对象,以说明当前外来工子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所调查的三所学校涵盖了公私两类学校,以及生源结构不同的两类公办学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发现,在公办学校中,若外来工子女学生较少,则他们很容易受到歧视;在民办学校中,则普遍存在教育质量低等问题。

1.公办学校的就学模式

q小学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q村,该村紧邻市区,地理环境优越,再加上1990年鼓山福兴投资区的兴建,这里成为吸纳外来工的主要地区,特别是2000年后流入的外来工数量急剧增长,因此也导致大量外来工子女的涌入,区内所有招收外来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其外地学生比例都超过本地学生。q小学由晋安区政府投资办学,2000年前学校没有接收外来工子女。2000年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本村居民外迁至市区,本村生源剧减。为维持学校生存,同时也为配合福兴投资区企业招工需要,q小学不得不招收外来工子女,但要求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必须在q村周围工厂工作,并在q村有固定的住所。由于q小学教学质量高,吸引许多外来工子女申请入学,目前外来工子女人数已占全校学生数的90%以上。

2007年春节后,福州市严禁公办学校收取借读费后,要求入读q小学的外来工子女猛增。2007年秋季入学时,晋安区教育局规定:凡能够提供农业户口本、暂住证及一年以上务工合同、原学校就读的学籍等四项证件的外来务工家长都可以为子女就近申请入学。教育部门规定每班学生数56人为满员,现q小学平均班级人数为64人,已严重超标。2007年秋季原计划只招收一年级新生两个班级(120人左右,报名三天)。结果前两天内就有180人报名,后实际招收135人。取消了借读费后,外来工子女和城市人口子女是统一收费的,很多外来工家长认为城市中的教学资源丰富,纷纷将原来留在家乡的孩子带到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也是晋安区其他公办学校外地生源猛增的重要原因。

晋安区政府对于接受外来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有一定的经费与师资补充,以鼓励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弟。因此,q小学的教学经费得到保障,教师也比较认真负责,教育质量较高。针对外来工子女的特点和需求,q小学开展“文明都市人”的活动,将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培养作为工作重心,要求老师一视同仁、多与家长沟通,改善他们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一次,通报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q小学办有学生食堂,提供午餐服务,但不提供寄宿与早晚餐服务,学校也没有校车。这种后勤服务状况在福州市区众多公办小学中具有普遍性。

q小学升初中的对口学校是福州二十中。按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区2008年初中招生意见及对口方案》文件,农民工子女入学需提供“三证”:(1)原籍户口本和父母身份证;(2)父母一方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就业所在街道出具的劳动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3)暂住证。文件还规定:“对于无固定职业、住所的外来工,要引导他们的子女回原户籍地就读。除少数生源爆满的初中学校外,农民工子女按对口升入初中就读。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根据这项政策,那些拿不出“三证”的外来工家庭只能将子女送回户籍地读书,或在福州读民办中学,但福州地区的民办中学多不是针对外来工子女的,普遍收费高,一般外来工家庭支付不起。

g小学位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g村,g村胶合板产业发达,拥有20多家规模较大的胶合板工厂 ,用工需求也较多,本地劳动力无法满足众多工厂的需求,只能通过吸纳外来劳动力来弥补。该校总学生数为480人,外来工子弟230人,约占总数的50%;该校教师总数为19人,生师比为25.3:1,超过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师比标准5个点。闽侯县教育局没有出台有关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的补助政策,导致g小学的学生数增加了,但教师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教师抱怨不迭,直喊“苦”“累”。教师对外来工子女抱怨最多的当属成绩差以及管理困难。外来工子女多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再加上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督导子女学习,导致外来工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语文与数学两科,本地生平均成绩一般都在80分左右,外来生只有60分左右。而外来生的学习成绩也算入教师的考评内容中,因此对教师造成极大压力。另外,外来工子女的稳定性不高,行为习惯差等因素也导致了对该群体的管理困难。该校外来生源每学期流失率为10%,而且很多都是私自离开,并不和老师打招呼。学校很多教师想限制成绩较差的学生入学,但实际上做不到。近年来东南沿海闹“工荒”,企业招工困难,g村胶合板企业不免会发生招工困难等类似问题。为吸引外来劳动力来g村就业,该村各胶合板工厂的老板会许诺帮助外来工解决子女就近入学问题。一般由企业主亲自出面来学校说情,让学校招收本企业的外来工子女入学。如果学校不答应,企业主还会邀请村委会主任出面交涉。因此,纵使教师不愿意接受外来生,但也没有办法阻止。g小学没有办学生食堂,更不提供寄宿服务,学校也没有校车,这种后勤服务状况是福州市农村公办小学的普遍情况。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g小学的外地学生更倾向与同为外地学生的同学交往,很少去本地同学家玩。据外地学生反映,本地学生与家长都喜欢说福州话,他们听不懂,感觉很陌生。学校班干部以本地学生居多,评优方面也是本地学生多,外地学生很少参与。

q小学成为以外来工生源为主的学校也与本地人将其定义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有关。q村是“城中村”,当地居民经济收入较高,大都在市内购有商品房。学校部分教师接受访谈时说,他们认为q小学本地学生减少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造成的,而是有些家长担心q小学招收外来工子弟会影响自己孩子的成长,而将孩子送到其他公办学校读书,从而导致本地生源不断减少,目前本地生源不到学生总数的10%。而g小学地处农村,当地村民并不认为本地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弟会对他们的子女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他们也没有这种意识。

2.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就学模式

x学校位于闽侯县上街镇后山村,毗邻福州一中新校址,现任校长为安徽人王先生,学校由其父投资创办。学校于2003年春季筹备,投资30万元,于当年秋季正式开学,靠张贴宣传单招收学生。目前在校生有300多名,分小学部与初中部,初中部目前只有初一年级。学生家长多在闽侯县上街镇、仓山区金山等地打工,他们来自全国12个省,其中70%来自四川,80%从事建筑与装修工作。由于在建筑与装修行业就业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造成该校学生流动性大,每学期流失率在40%~60%之间。学校租用后山村老人协会的一幢楼并自建两间教室,白天因老人协会的活动而无法封闭校门,造成学校管理困难。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检查主要为教育和安全两大块,因学生住处较分散,要求有校车接送,学生午餐在学校吃,晚上由校车送回家。由于学校入学门槛低,提供午餐与“午托”管理,以及专车接送学生上学与回家,因此得到外来工家长的欢迎。学校教师多来自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均为熟人介绍进入学校,一般不对外招聘。现学校教师人数为12人,因学生成绩较差,教师教学压力大,因此教师流动性也较大,每学期也达20%左右。

由于学生人数少,x学校不可能实现正常的排班,常常是几个年级的学生被混合编在一起上课。外来工子弟随父母“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因此普遍有点调皮、贪玩,学习热情不高。学生家长忙于打工挣钱,通常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没有时间督导子女学习。又因为流动性强,从家乡学校转到福州来,中间多有“脱课”现象。多方面原因导致外来工子女学习成绩较差。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不乐观。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创办人从安徽老家聘请来的,这些教师的学历参差不齐,有中专、大专毕业的,也有以前当教师退休后来教学的,持“教师资格证”上岗的人寥寥无几,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教学的经历。另外,他们常常是一个教师兼任多门课程:教语文的兼教音乐、思想品德,教数学的兼教美术、社会。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的教学不专一,教学成效低下,学生学习乏力,缺乏新鲜感。校长也向我们抱怨:“我们是民办学校,所有的费用都要自己开支,经费有限,所以难以请到优秀的教师。”

学校为了维持运转只能最大限度地接纳学生,新学期开学前要四处张贴招生广告,有来即收。学校配备了两部专车专门接送学生上下学,每天早上7点校车出门接学生入学,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近20公里;下午4点左右校车再出发送学生回家。学校的作息时间和一般的学校有很大的差别:由于牺牲了学生宝贵的早上和傍晚时间,因而实行中午学生自习、教师补课的方式,希望把时间差补回来。由于学校离暂住地较远,中午学生一般就在学校的小食堂就餐。收费情况是每生每学期420元学费,如果午餐在学校吃,另外收50元;如果由校车接送,再收30元。学生家长对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在学校成绩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是安全,这样家长就可以安心打工挣钱,因此学校的管理责任大于教学。学校现在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二:一是师资不稳定,流动频繁;二是生源的减少,原因包括公办学校的门槛放低,以及来自同行的冲击和竞争。

外来工家庭选择让其子女进入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主要是受家庭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制约。此外,外来工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及公办学校教师态度都是影响外来工子女择校的重要因素。

请看这些外来工子女的家长是怎么想的:

x学校学生家长:“刚来福州打工,不认得人,不知道送孩子到哪儿上学。在收破烂路上,看到个广告牌子(指招生广告),咱也不识字,看到桌子在那边,就想到是个学校,过去一问,就是的。想到跟这块儿住得近,就把小孩送来了,其他学校就没去看了。”

x学校学生家长:“刚来福州打工也没有什么钱,公办学校念不起(他以为公办学校要收高额借读费),又不认得人,不知道到哪儿上学。看到这个学校的招生广告,就到学校看看。我们住的地方离学校有点远,但学校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于是我们将孩子送到这家学校读书。”

x学校学生家长:“我就在上街镇大学城摆地摊,托关系将孩子送到××小学(公办学校)。读了一学期后,教师嫌我孩子读书学习成绩差,又好动闹事,现在不收我孩子了。我在当地没有熟人,只好将孩子送到这儿来。”

由以上三个案例来看,外来工选择民办学校主要是没有关系网络,他们没有就业单位,更没有一年期以上的劳动合同。因此,公办学校一般不愿意接受这类外来工子女。家长的教育期望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子女的教育安排、教育选择,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外来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高。他们在谈到关于子女教育的问题时,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他(她)能认识几个字,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了。”从这句话来看,外来工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持“顺其自然”态度,不刻意支持孩子读书。在他们看来,只要能上学识字,上哪类学校都没有关系;成绩差也没有关系,只要孩子有学校老师照看就可以了。虽然如此,我们不能说外来工家庭就不关心子女教育,主要原因是他们外出打工辛苦,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读书,家庭居住环境差,也影响孩子在课外温书自习。x学校的王校长总结说,学校有将近50%的学生回家是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因多种原因无法完成家庭作业。当然原因不仅仅是家长不重视子女教育,有的是受条件限制。外来工家庭在城市里的临时住房不足十平方米,有的甚至连张桌子都没有,孩子没有地方做作业。再加上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家长每天上班或工作将近12小时,回家就是吃饭睡觉,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在某些家长看来,外来工子弟学校主要职责是帮助他们照看孩子,至于是否受到较好的教育,他们倒并不在意。

3.两种就学模式的差别与外来工子女的未来

从以上调查到的情况来看,由于民办学校招收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外来工子女,收费较低,办学质量与水平也较低,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质量明显不如公办学校。但在公办学校中,如果外来生源相对较少,他们一般得不到较好的照顾,也会影响外来工子女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从两个公办学校的情况来看,q校与g校都接收外来工子女,但由于生源结构不同,导致教师对待外来工子女的心态不同。在q小学,外来工子女占绝对多数,教师没有选择,所以会尽力教好外来工子女。但在g小学,外来工子女占少数,教师经常将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做比较,总感觉外地学生成绩差,有抱怨情绪。另外,上级教育部门也没有拨相应的经费给学校,使学校教师普遍有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教师对外来工子女教育失去信心,从而给这部分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与生活压力。老师只是觉得这些孩子“真是没法教”,本地同学也听不懂他们拗口的乡音,嘲笑他们低下的学习能力。公办学校教师这种不公平的对待方式,极易造成外来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导致一些外来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中就学一段时间后,因为受不了歧视而要求转学到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在外来工子弟学校中就学的都是外来工子女,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地位,处于相对平衡的位置,因而能够平等相处,而不用担心会受到老师的歧视。公办学校不收学费,民办学校则收取,那么读民办学校花费是否一定比公办学校高呢?由于公办学校不提供午餐与“午托”,以及接送服务,如果外来工家庭住址离公办学校较远,那么其花费往往比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更高。

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外来工子女还能继续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吗?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没有这个可能,初中毕业后大部分外来工子女直接辍学,极小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可在流入地读高中或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不再是义务教育,学费高且有户籍限制,外来工子女不能就近读高中,只有到私立高中就学,但私立高中收费很高,外来工家庭无法承受。现行高考制度要求考生必须是本省户籍,这又限制了外来工子女继续在流入地读书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原因,适龄外来工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家境稍微好一些的外来工子女,会在家长的安排下返乡读书;还有一部分会报考没有户口要求的技校、中专、职高等学校,以这种方式实现深造;大部分外来工子女则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无奈辍学,直接走向社会。

三、总结与讨论

当前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公办中小学要无差别接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工子女就近入学,且不得再收借读费,但这些政策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学校,或主要向城市居民子女开放的学校)并没有向外来工子女开放,开放的只是非优质的教育资源,通常是城郊或农村中小学向外来工子女开放,某些公办学校仍是有条件地接纳外来工子弟。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标志着外来工子女教育被总体隔离的局面已被打破,为融合创造了基础。但在实践中,外来工子女在流入地城市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处于一种被局部隔离的状态,即在城乡结合部或广大农村地区,外来工子女已享受到与本地生的同等待遇,但在城市里仍没有享受到。外来工子女因表现差,容易被公办学校老师所歧视。因此,外来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社会排斥,既有来自制度层面的,也有来自非制度层面的。

在接受外来工子女入读的公办学校中,“融合”情况也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以外来生源为主的公办学校中,外来工子女能得到较好的照顾。这些学校生源较稳定,政府教育经费拨发也较到位。而以本地生源为主的学校,因外来工生源不稳定,教育经费也不稳定,影响教师教学的热情,外来工子女学习成绩也较差。因此,在公办学校中,如果本地生源占多数,外来工子女则受到教师的排斥,反之融合状况较好。城市居民对于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有排斥心理,导致招收外来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本地生源减少,但农村居民则没有这种排斥心理。

福州私立外来工子弟学校收取学费,且教学质量不高,但由于其提供午餐与学生接送服务,满足了部分外来工家庭的需要,所以收费的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仍然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现在有些地区关闭外来工子弟学校,所有外来工子女都就近转入公办学校就读,但公办学校如果不能解决方便入学以及“午托”与早晚接送服务等问题,外来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得不到保障。

外来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差,这与外来工家庭流动性强使其子女经常转学、学校教育不连贯,家庭学习环境差,以及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较低有关系。外来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较低,把学校当成“托儿所”。受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外来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完初中教育后,如果想参加高考,必须回户籍地高中就读高中。根据调查,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在流入地读完初中后,少部分因家境条件好,会选择在流入地没有户籍限制的中专或技校继续读书,但大多数都直接走上社会。因此,外来工子女想要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地位比较困难。

目前国家对于私立外来工子弟学校只给政策,不给经费资助,影响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正常发展。政府希望这些简易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但外来工子弟学校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且减轻了地方公办学校的压力,地方政府理当资助。目前最简单的办法是,减免办学场地租金费用。目前,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多租用已废弃的公办中小学校舍与场地,地方政府应当将一些废弃的中小学校舍场地无偿地提供给民办学校办学。

对于招收外来工子女的公办学校也应当予以财政扶持,以鼓励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就学的积极性。针对外来工子女的特殊性,公办学校除要办食堂之外,还应当有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另外,还要引导广大教师公平公正对待外来工子女,不因成绩差或其他原因歧视他们。

针对一些本地生家长认为外来工子女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笔者在此不赞成公办学校搞“独班制”。所谓“独班制”就是把外来工子女独立编为一个班级,不与城市当地居民子女混同于一个班级之中。与“独班制”相对应的是“混班制”,就是将外来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安排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独班制”论认为,由于外来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着差距,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二者混合于同一个班级中,必然加大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还可能导致本地学生以及优秀教师外流。若把外来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分在不同的班级中,针对外来工子女的不足之处开展教学,实施特殊化教育,反而有利于外来工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但“独班制”将外来工子女独立编为一个班级,这本身就是将外来工子女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看待,可能造成外来工家长以及外来工子女的反社会、反城市心理,结果必然是不利的。“混班制”则有利于外来工子女融入流入地社会。虽然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社会文化差距,但这恰恰需要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女之间更多地接触与交往来消解这种差距。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印]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3]卢国显.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5csh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第二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

[摘要]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新兴媒体的诞生也如雨后新笋,风起云涌,但是新闻用户对于主流的新闻信息需求仍然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关注点。纵然媒介之间正在快速融合,但是电视媒体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具备一定优势,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电视新闻还是最为权威的传播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如何进行自身电视新闻报道的改善,保障自身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新闻 策划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其较之网络新闻具备更多的权威性,因此在传播的主流新闻上,仍然是以时政新闻节目为主要功能[1]。本文以某卫视的新闻节目为背景,浅析了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电视新闻不断改善自身新闻报道策划形式的途径。在此背景,文章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报道策划为中心,从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报道主流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三方面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方面的理论参考。

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

目前新闻传播的模式和途径正在快速的变化,对于时政新闻而言,已经难以依靠传统的线性传播维持住一定的电视收视群体,而必须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中,也创出一片自己的空间,进而拥有庞大的网络社群部落,赢得更多的粉丝和用户,这是电视新闻在这个新时代下要实现运营获利的必然措施。当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也需要认知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其在?嗤?性上很高,因此在新闻传播上必须站在高处,起到一个新闻舆论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对于目前的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必须在思想、言论、重大新闻事件的解析以及政策解读上都起到定海神针的效果[2]。

同时,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媒介融合的大时代。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而言,保障自身的发展也必须借媒介融合造全媒传播,实现自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完美融合。就目前的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其在运作上存在着一些危机,主要体现在传播力、活力上不足,并且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过于同质化。如果传统媒体仍然不面对问题进行改善,那么用户就只能直接选择转向,更加愿意去接受新媒体。当然,目前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已经经历了一次洗牌,至数量上已相对减少。对于存在下来的媒体,需要重视在网络上发展自身的社群部落,这是一种社交性以及分众性的表现,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互动性。除此之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知识产权上的问题,往往传统媒体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创造出的内容,却被新浪、腾讯等新兴媒体所无偿使用。而此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却只有袖手旁观,观其点击量。这也说明了对传统媒体而言创建自身全媒体平台的重要性。

报道主流新闻,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

以某卫视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其在理想状态下的定位应当是新闻和资讯,并且严格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不断去追求自身的有效信息量和资讯的时效性;强调深度报道及评论;强化新闻直播;研究细节等等。但是考虑到媒体融合的背景,对于以上的现有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也要在新闻行业快速变化中找到新的突破点,形成一个统一化的节目风格,并且不断改进节目的包装形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3]。

重组采访、编辑及通联协作模式,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

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让新闻生产调度机构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起到战术枢纽和战略大脑的双重作用,同时也需要依托于新闻生产调度机构这个机制打通源自社会各个领域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新闻通道。在新闻的报道内容上除了要报道主题新闻及时政之外,也需要更加重视一些社会民生的新闻,进而增加受众面积,同时也需要不断强化新闻节目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的反应能力、报道策划以及人员组织上的能力[4]。

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各类新闻含金量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不能将自己定位为一般的网络娱乐新闻,更应当认知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责任所在。因此面对媒介融合的背景,电视节目需要勇于创新,做出一些节目模式上创新。但是也不能仅仅是在量上不断的追求,同时也要认知到自身的使命,坚持一些该坚持的精神和思想,更多的去关心一些民生的问题。同时,也责无旁贷的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各类新闻的含金量。

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

对于一些重大的新闻,可以采用轰炸式的形式进行报道。同时,在报道组织上也需要做好提前的规划工作,对重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同时,也要从大众的角度进行切入。将一些会议中枯燥、政策以及数字化的语言,实现口语化、通俗化以及形象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5]。

坚守舆论阵地,扩张舆论幅员,多角度打造新闻短评

目前对于很多电视新闻而言,其在形式上已经逐渐朝着新闻短评的方面上发展。同时在这个媒体之间竞争不断白恶化的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的优势也逐渐被网络媒体所超越。而面对这一现象,电视新闻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新闻短评。坚守舆论的阵地,站在新闻道德的制高点进行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传统电视新闻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张舆论的幅员,从多个角度打造新闻短评,进而实现全方位的治国观察。当然面对媒介融合之一大趋势,也需要电视媒体主动去和平面媒体进行联手,共同打造一个舆论的制高点,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幕后评论团队,让观众在观看新闻节目后,在心理上真正的做到心悦诚服。

主题报道深挖,报道角度、手法、形式创新

在这个时代,媒体已经不是一个稀有的事物,也就不能仅仅通过宣传任务就可以轻松的得到新闻优越感。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的记者编辑们,对主题新闻报道实现深入的挖掘。同时,在报道的角度、手法以及形式上实现不断的创新。面对会议新闻、命题新闻时,要具有自身独到的新闻线索挖掘能力,提供出与众不同的新闻[6]。

分区域对主题报道提前规划

因为大多数的主题新闻在时效性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面对主题新闻分区域进行提前的规划,后期进行新闻操作。对于采访部门而言需要具备几名固定的资深记者,对一个新闻从多个角度进行深挖报道。每次大型的主题新闻报道,具有在报道进行前制定出合理的专业区域的策划方案,可以有效的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以及质量重复等诸多问题[7]。

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

对于新闻的一些点,需要做到高度的凝练。同时,在以点为形式交代具体事务之后还需要穿插交代一些面上的材料,或者使用一些宏观、微观的数字、背景进行点向面的扩充。此外,在点扩面的措施上也可以不断补充一些新的新闻信息等等。

狠抓细节,注重声画表达

对于主题新闻报道而言,实现故事化的表达是一种极其成功的表现方式,但是并不是说主题新闻的报道就是为了故事而去找故事或者是创新故事。而要对新闻细节进行狠抓,敢于创新主题报道。同时,也要创造出比故事化描述更大的操作空?g。重视新闻的声画表达,将抽象的新闻事件形成的描述成事、人、甚至是细节。依托于电视声画对人物的感受、经历以及实践片段进行描述,做到行云流水一般的新闻报道[8]。

周边新闻取舍适当

对于一些不是主题新闻的周边新闻在报道上要做到合理的取舍。具体而言,在目前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对舆论监督、民生新闻以及调查新闻的比例扩大;此外还需要对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新闻信息进行狠抓,对于这些大型新闻不能过多的评论介入,简单的转述为最佳的报道方式。

结 语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后,对于新闻媒体界而言,逐渐步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之下,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好像安装了一个麦克风,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新闻,这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主要传播主流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自身还是具备着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还是要对现在的传播模式给以创新,首先需要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其次还需要报道主流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重组采访、编辑及通联协作模式,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各类新闻含金量;最后还必须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坚守舆论阵地,扩张舆论幅员,多角度打造新闻短评、主题报道深挖,报道角度、手法、形式创新、分区域对主题报道提前规划、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狠抓细节,注重声画表达、周边新闻取舍适当,保障电视新闻在这个媒介融合大时代下进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罗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凤凰卫视节目为例》,《中国电视》2013年第7期

[2]张玉河:《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3]李柏兴:《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危机事件报道的策略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4]高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线上与线下 互动传播方式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11期

[5]李万粒:《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能力要求》,《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9期

[6]孙景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创新研究--以央视新闻创新为例》,《今传媒(学术版)》2015年第7期

[7]丁婷婷:《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探微》,《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7期

[8]王美霞:《浅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的创新和发展》,《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14期

(湖南怀化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

第三篇:政策背景

政策背景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指出,制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本公司在运行效率方面做出了提高,能够通过本公司的服务优化快递企业,有利于提高快递企业的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同时很好的将流程优化。

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认为,一方面,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要求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重点工程描述中,城市配送工程成为其中的一个重点工程。其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依据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我们形成了现在的服务模式。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政策措施中要求加强组织和协调,改善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在本企业成立和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方便。目前日本快速消费品的共同配送率高达40%,车辆行驶距离减少了50%以上。

第四篇:“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对我国传统媒体来说,“三网融合”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这不仅让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实现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还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受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信息和方便的服务。本文阐述“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并提出了电视节目具体制作方法。

关键词 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9-0185-01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受众带来了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在“融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三网融合”改变了以往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各自的独立性,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交融的状况。随着三者在业务上的不断应用,为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实现信息和咨讯接收效率的提升。

1“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1.1 增强观众的即时参与性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增强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观众的即时参与性,比如“星光大道”,在节目进行时,主持人通过提示观众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因为得到了网络技术的支持,目前很多娱乐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都积极加强对观众的互动,观众能够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参与到节目中。比如,观众可以参与对电视节目中选选手的评价或进行投票等。此外,还能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现代化手段,加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这样就让电视节目从以往的单向信息流传递,逐步转变为双向信息流传递,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性,从而让电视节目能够吸引到更多观众。增强电视节目制作的参与性,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深层次的体验,这是目前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1.2 转变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以往在制作电视节目时,主要按照采编、录制和播放的流程,但是随着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电视节目录制、播放和反馈的同步进行。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观众的及时反映第一时间反馈给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这样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观众的反映特征和需求,同时也了解观众对电视节目制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在得到这些反馈后,能够对电视节目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提高观众的满意度,贴近观众的需求。衡量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标尺,主要是观众的真实感受和社会的客观评价,所以基于这一点,电视节目要想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节目,就要改变以往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实现电视节目服务性的增强。

1.3 转变电视节目经济增长点

以往电视节目能够通过广告来增加收益,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手机、电脑等观看电视节目,并屏蔽了广告,这样就无法通过广告来创造收益。因此,企业就逐步减少了对电视节目广告的投入力度,并不将其作为主要的宣传方式[1]。对此,电视节目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强电视节目的营销能力,积极拓展电视节目新的经济增长点。

1.4 电视节目质量要求更高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观众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观看电视节目,时间也更加广泛。观众可以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随时利用手机和电脑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在此期间,若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较低,则无法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导致观众转而选择其他电视节目。此外,如果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随着三网的融合,对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方法

2.1 改变产业运行的手段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需要对地方电视广播公司的融资和运行平台的优越条件加以利用,加快对产业运行机制和管制体系的创新,让电视广播产业得到拓展,认真做好电视广播节目制作工作。根据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广播影视企业的改革,要提高对电视剧、动漫等领域扶持力度,形成有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此外,还要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引进战略投资,实行制播分离[2]。只有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不仅实现了电视节目营销能力的提高,还形成了产业集群,让新产业经济增点得到拓展,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实力。

2.2 积极探索节目覆盖模式

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视广播在缺少线数字电视网络控制权的状况下,为实现覆盖率的提升,需要加大对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应用。比如应用近年来我国研制出的ADTB-T无线单频电视网络数字技术,该技术经济实用、覆盖面积广、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深受广大电视受众的青睐。这是广播电视提高节目覆盖率,解决电信“农村围绕城市”运行IPTV的重要方法。此外,还要加速internet等新媒介传播项目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广播电视项目朝着internet和移动网络方向的发展。

2.3 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品牌效应

处于信息化时代中,传播力逐步成为了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实质。为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必须坚持“新闻立台”,打造媒体公信力,确保广播电视在大众传媒中的专业性、权威性更高。广播电视必须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受众,针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要引领主流舆论,传播信息的基础上,真正承担起传播主流社会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媒体角色。要重视节目的制作和生产工作,通过实施广播电视节目的专业化、地域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制作出广大受众满意的,具有较强品牌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广播电视节目。

2.4 积极寻找媒资,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

广播电视节目多年累计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是广播电视节目独有的优势[3]。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条件背景下,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画面的清晰程度,以此实现电视节目制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对此,要建立以媒体财产治理体系为中心的台网构建,积极的建立起面向不同客户端的数字项目。此外,还要全面应用高像素客户端,比如机顶盒,以此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

2.5 彰显个性化宣传,维护电视节目竞争力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也为广播电视的传输内容、传播方法等提供了更多的启迪。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区域化、个性化体现出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优势。同时要在节目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加强对娱乐节目内容的创新,要贴近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注重由单方面传送逐步转变为双向传播,加强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将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彰显其个性化提点,维护电视节目的竞争力。结论

总之,“三网融合”正逐步融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为电视广播节目的变革带来了良好给予。因此,广播电视节目需要遵循“以内容为主要”的原则,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电视广播节目,此外,还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拓展电视广播产业,才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斌,侯春果.三网融合下电视媒体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3(2):11-12.[2]马荣新.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的发展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3(10):4.[3]戚鹏.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88.

第五篇: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兴的新媒体技术是实现媒体融合的主要技术力量,但现有新媒体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已经阻碍新媒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文从媒体融合的背景现状及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面向新媒体行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6-0106-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通常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媒体、博客、网络直播、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媒体融合势必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流,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了,而高校自然得肩负起培养这种人才的责任。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学科复合性,强调技术与艺术水平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又要具备艺术功底及界面设计的艺术创作能力。

本文从媒体融合的背景现状及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面向新媒体行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媒体融合时代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数字媒体专业培养模式提出若干建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完成我国现代传媒产业人才的培养。媒体融合背景及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面临的极为尴尬的境地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看报、看电视了!随着用户快速转移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新兴媒体大量兴起,特别是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方式,都出现极大改变,信息传播呈网状扩散,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并对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媒体融合是推动媒体事业发展的最好选择,是掌握舆论主导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未来主流的传播形态将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

近年来,各级政府给予了传统媒体较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地的传统媒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路径。从早期的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级电视台陆续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台,到现在的各级各地新闻机构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手机报和微信公众号,归根到底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媒体融合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

传统媒体虽然进行了多种融合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融合的实效仍然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新媒体行业的人才匮乏,新媒体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学科复合性、应用性,既需要具备计算机相关技术基础和软件操作技能,又要有诸如界面设计的艺术创作能力。如何提升高校传媒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如何使学生毕业不意味着失业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媒体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学科复合性,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的技能与新媒体行业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若要新媒体行业继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就需要有强大新媒体人才作为支撑,这就使得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院校肩负起了重担。截止2017年,国内已经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形成了数字媒体技术办学热,然而,面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却?@得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增,就业入口出现拥挤和堵塞,社会对传统数字媒体的需求几近饱和;另一方面,新媒体行业又急需能够真正适应媒体融合新趋势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高校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的新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手段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如何培养新形势下既有丰富的艺术细胞,又有坚实的技术支持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以我校数字媒体即使专业为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2.1 课程教学设置

从知识结构和掌握技能的角度看,面向新媒体行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的程序开发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互联网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为载体,掌握网站设计和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的关键技术,掌握交互式数字媒体制作技术。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图形学基础等技术类课程,还有游戏美术基础、三维角色设计、GUI设计、三维场景建模、数字图像处理等激发学生艺术细胞,发挥艺术创想的艺术类课程。

2.2 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而其中计算机应用和游戏、软件编程开发相关课程居多,而这些专业实践课程以安装有特定教学软件的台式计算机作为实验教学工具,通过理论讲授和软件实操,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站设计和游戏开发关键技术。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目前专业实践教学按规范实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平台有中央财政、省财政资助的实验室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场所的校级学生创新基地。截至目前,这些实践教学平台资产总值累计达到300余万元,配置了一批性能优异的计算机设备和专业设备,很好地满足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四年的教学实践和项目创作需求。

依托学校的短学期制度,引入短学期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和专业相关企业的讲师开设一系列依托新兴技术的实践项目给学生提供实战的演练机会,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中贯穿“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各骋所长”的教学理念,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和主要措施

3.1 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媒体企业在用人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受制于原有的专业基础,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而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地将新媒体理解成数字影视艺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将已有影视制作类专业、软件工程类专业课程直接移植过来,“换汤不换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变化过快,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相对稳定,使教学内容无法灵活多变和与时俱进。同时,高校缺乏一些新兴的教学设备和先进技术指导,学生也缺乏在新媒体企业实习的实践经验。在传统模式培养成长的中国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的学习,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办,没有计划,对前途迷茫。

因此,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规划上,学科带头人应该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和调研,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学科资源。媒体融合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的衔接整合。高校在各方面管理安排上与时俱进,更新技术和教学实验设备,洞察新媒体的前沿发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已经取得不少的成果,在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和专业大赛里获得不少奖项,多数毕业生从事新媒体相关行业工作。

3.2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社会上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交叉学科不交叉、学科属性单

一、课程内容陈旧等原因;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个新兴专业,跨学科多,知识跨度也大,对实践要求高,需要了解行业新技术,这对教师是个挑战。但在专业老师中,年富力强的教授人数不多,高层次高级别的人才不多,来自企业一线的具备行业实战经验的人才不多,这对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颇为不利。

因此,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应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一方面需要引进有新媒体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能把行业里的新技术,新理念带进来,促进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进某一领域里取得成就的高职称教师,可以和教学团队里的教师协作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项目乃至国家级项目,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专?I的发展。

3.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都存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了解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及行业发展紧密相关实验设备的缺乏等多方面原因,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无法紧密结合。为了改变现状,不少高校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学校在制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制定一些新媒体行业紧密相关的实验课程,在课程的实验大纲里设计能运用行业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其次,教师应尝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越学习条件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新技术,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新技术应用到上机实践中,真正把新技术融会贯通。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越学习条件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如今网络上一些开源的教学视频和图片教程丰富而有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众多的微课视频网站和网络课程实时授课都是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适合自主学习的灵活方式。学生不在满足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多彩丰富、新颖快速的新知识冲击着生活的每一天,这样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和方式是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向。结束语

媒体融合的进程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导致行业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不断影响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因此,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年轻专业,我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需要把握好时机,培养优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提供服务与创新,这是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召唤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77-81.[2] 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传媒教育,2010(11):120-123.[3] 赵雅文,张语,冯湛,等.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教育,2013(6):139-149.[4] 陈秀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4(5):55-58.[5] 冯康,陈磊,杨星,等.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131-134.[6] 周蓓,朱?],邹永林.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4(8):47-50.[7] 陈远,马跃,熊庆宇,等.媒体技术专业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探讨[J].科技传播,2014(2):134-135.

下载“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策划的转型

    浅析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策划的转型 摘 要 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图书出版走融合之路是必然趋势,图书编辑已不能再完全沿用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工作,融合发展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

    德国文化在中国背景下的融合

    论德国文化在中国背景下的融合德国,一个老牌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一个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多次创造经济奇迹的伟大国家,二次大战后整个欧洲几乎到处是废墟,本富......

    军民融合政策

    军民融合政策放大招: 实施“两证合一”、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重点企业…… 问题1:关于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答疑专家......

    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

    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重大决策,既为民营企业报国强......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作为新时代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浅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

    浅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摘要:当今传媒大环境媒介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在媒介融合下媒介市场、社会对传媒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新闻传播教育在思想意识层......

    “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规划学校发展

    “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规划学校发展今年1至4月,教育部推出了“五项管理”措施,7月,中央出台了“双减”政策,标志着我国建设新时代义务教育良好生态的大幕已经拉开。无论是“五......

    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