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生学习方式为起点的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以学生学习方式为起点的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我们认为: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关键在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采取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学课时目标不具体,难操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更新备课观念,解读课程标准,研究儿童学习方式,探索人文体育课堂内容等方面深入地学习反思,进一步探索和提高。这种学习反思,探索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落实课程标准,深化新课程实施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试图解决深化新课程实施中的上述问题。
课题界定:“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具体标准,也是评价体育课堂质量标准的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本课题研究的是体育课时教学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以学生“学习方式”为起点的“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特点,综合分析而制定的准确、适度、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它既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效果。
研究目标:1.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使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学习方式成为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的有效途径。2.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教材所应解决的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3.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制定有效的课时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内容:1.如何把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适度、具体。2.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及其每个领域目标的科学表述方式。3.如何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使自主、探究、合作的多种学习方式成为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形成良好体育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以沟通为基础点,确保课题实验稳步实施。
本课题由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石嘴山市锦林小学联合承担,因此互通研究信息、共享研究资源、协调研究进度、彼此取长补短,显得尤有必要。经过协商,由两所学校的体育学科组长,作为本课题实验的具体负责人,在课题组内设置了指导组、资料组和行动组。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以确保本课题实验的人员以及常规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每个学期的学期初,课题组核心成员按时召开专题会,总结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商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会上邀请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科室主任周秀玲老师做嘉宾,对课题的研理论研究依据等等进行指导。
3.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体育课时教学目标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和落实始终是教学的核心。围绕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把以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落实课时教学目标为重点,把研究的基点放在关注课堂的教学实践上,从改进教学实践的目标出发,教学中努力改变教学方式,使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成为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的有效途径;强调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意义,重视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和改革,落实对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做好对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要提高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就要制定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多元化和层次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有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和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有适合于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力发展目标;既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又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不同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有效的发展。但课堂教学过程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预设,同时,必须认识到,老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有的时候,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4.以教学技能比赛为突破点,落实课题研究扎实开展。
在比赛中锤炼,在观摩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在感悟中收获。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成员陆续参加了“大武口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中小学体育教师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足球进课堂主题优质课评比”等比赛。以各类比赛为契机,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也到现场观摩学习,并在赛后,对参赛教师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归类分析和整理,发现共有问题,如:课时教学目标分类繁杂;课时教学目标描述难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课时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际;课时教学目标重复描述;课时教学目标名称与描述内容不符;课时教学目标描述过于宽泛;课时教学目标没有覆盖全体学生;课时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一些问题,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5.以专题教研活动为依托,持续推进课题研究。
结合“师徒同一堂课、一师一优课、名师送课下乡”等活动,课题组分阶段安排了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的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活动有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有的以研讨课或观摩课的形式进行,由课题组成员做课,其余课题组成员参与集体备课和课后的研讨交流,在专题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碰到具体的、实在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就以动态研讨的形式,即在不断的从问题到实践,再从实践发现问题的滚动研讨中,以案例为引导,化虚为实。做到研讨时间有保证、研讨有重点、研讨有记录、研讨有实效。教师在观念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目标的细化到泛化,从花架子到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和材料都体现了教师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成果
(1)形成论文、案例集。
(2)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目标应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的目标培养,教学目标呈系统性和层次性。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原则。
(3)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4)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理论素养不够。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过程性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大家重课堂教学,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如对挖掘出来的“如何制订出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包含哪几个要素”内容没有进行整理;另外,录像课及图片没有归类、整理。
3.课题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这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在课堂中力求做到灵活生成。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还存在不足,应该给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让目标不断生成。这一方面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五、后期设想:
1、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开拓教学视野。
2、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注意教学资源的生成。
3、逐步扩大教学实施的广度,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走进课堂教学实践,挖掘教师教学潜力,改善一些教学习惯。
以上是我课题研究完成的一部分工作,以后我会本着“为教师服务,带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目的,稳扎稳打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实实在在地深入课堂,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们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体育学科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不确定在计划时间内能否达到理想研究效果,但我会集跬步而至千里,在教学研究之路上不断前进。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研究的背景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为依据。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地塑造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三)语文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应以活动、交流、交往为中介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把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目标共性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整体性发展目标,又要有个性发展目标。整体性目标是若干个体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学水平的宏观标志。个性发展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素质个性化品质形成的保证。
(二)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认识不断深化,品质逐步形成的过程,而非知识的堆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主体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动手动脑,勤于思考,努力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三)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教学关系就是导与学的关系,亦即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爱护主体、调动主体、鞭策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主体尊重主导,信任主导,服从于主导,主动地接受主导的指导,形成互动互助、平等和谐、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就整体合作性原则,即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态组合的教学系统。
(五)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具有差异性、独创性。
(六)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书是手段,是桥梁,育人才是根本目的。课堂教学不仅着眼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育人的三项主要指标——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
(三)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四)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自主识字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力争一年级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为提早阅读创造条件。
(二)自主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力争比课程标准的规定量翻一番。
(三)自主习作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把习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增加习作次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七.研究方法
(一)利用母语环境自主识字
1.让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一是汉语拼音;二是笔画、笔顺、偏旁部首;三是按音序、部首查字典。由于九义教材中大写字母的教学安排在第二册的教材中,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先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
2.自编教材,与拼音教学同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汉字中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合体字中形声字占了80%左右,它的特点是声旁标音,行旁标义。我们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自编了识字教材,探索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的能力。入学初,我们重点对新生进行象形字教学,因为这些字具有实物的形象,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字形就容易记住。如:①、教“日”、“月”、等象形字时,我们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红日圆圆”,“月牙弯弯”。②、意义识字,如“森”,很多树木就形成了森林。③、“清”、“情”、“睛”、“晴”等字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点学习。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形声字后,可运用演示法、图示法,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如“灭”字,教师可演示火上盖一物,火就灭了,它的音、形、义就迎刃而解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我们以前的识字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围绕课本进行,由于课本所容纳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识字教学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把识字教学向生活中延伸。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外面看看,多留意生活中的教材,如招牌、物品包装袋、车站名、商店名、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并鼓励学生从报纸、广告、说明书、包装纸等来自生活的纸质媒体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粘帖在自己的识字袋里,或记录在课外识字本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观看各种儿童节目、新闻报道等电视节目,找到自己认识的汉字,制成字卡,装进自己的识字袋。
4.诵读韵文自主识字
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学习必须遵循“在语境中学习的原则”,即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我们主张学生通过诵读韵文识字,一是由于韵文朗朗上口,学生学习有兴趣;二是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学生能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诵读韵文识记更多汉字;三是学生通过大量诵读韵文,可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二)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1、讲成语故事,以“讲”促“读”。
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成语故事通俗简洁,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含义,对小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实现自主阅读,我校开展了每天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讲述成语故事的活动。先由教师示范讲故事,内容包括成语的来历、意思及引申义;再由口才好、记忆力强、胆子大的学生组成成语故事小组轮流为大家讲成语故事;最后学生在示范作用的引领下按座位顺序上台讲成语故事。为了讲好成语故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做充分准备,精心挑选、反复练讲,还要把自己讲述的成语故事标题按规定记录在班级成语故事记录本上。整个过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上台讲述,不仅锻炼了胆量,锻炼了口才,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以“讲”促“读”的目的。
2.以“悬念”促“阅读”,诱发兴趣(1)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小学阶段,每学期大约有30篇课文,六年大约能在课内阅读36万字。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如学习《牧场之国》的同时,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荷兰的《花之国》和《水之国》,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又比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为同学讲《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将同学们带入《水浒传》中;学习《猴王出世》时,又讲起《西游记》的故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愿望,使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以“悬念”推介课外读物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校定期举行“好书推介”会,让老师、学生轮流当主角进行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介绍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这时,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故事的悬念吸引,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1)学校每周增设一节课外课外阅读课。阅读课上,每位语文教师可以按课表规定带领全班同学到阅览室进行集体阅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借阅。教师也可以组织班上同学把自己的好书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我校图书室里的书大都适合学生阅读,在图书室里选择书的过程,在向同学们自由借阅的过程就是自主阅读的开始。
(2)给足时间课余阅读。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布置家庭作业:
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作业;
三、四年级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给足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每天用20~30分钟进行阅读,双休日稍作增加,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随意阅读。学生课外阅读时用专门的“阅读笔记本”,记录阅读的时间、书名、作者、摘录优美词句、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教师通过定期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阅读笔记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种自由式阅读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文章来读,阅读量自然就大大增加。
4.开展相关活动,推动自主阅读
学校每学期会以征文比赛,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结合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评选校级读书小博士、小硕士和小志士,并在六一表彰会上颁发胸章,以此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还会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表演等特点有意组织别开生面的联欢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背儿歌,吟诵诗词、朗诵散文、表演小品、说相声、猜谜语、编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还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
(三)自主习作,自由倾吐
“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这一在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折射出不少学生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负担。的确,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时确实存在着一些恶习:说空话、套话,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那么,如何才能鼓励学生自主习作呢?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淡化写作技巧训练
淡化写作技巧训练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作文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等。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与旧《大纲》相比,这几乎不算什么技巧方面的要求了。然而,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淡化写作技巧的训练,要为学生减压减负,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 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才能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
2、鼓励自由选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何开放写作时空,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充满灵性的文章?我校从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着手,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由五个同学一组(好、中、差搭配)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轮流写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循环日记”是我校自创的一种习作教学模式。学生在写“循环日记”时,我们鼓励其自由选题,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选题,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让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吾手写吾心”作文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因此,“循环日记”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能真正的做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抒写真情”。我们按开展“循环日记”的小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将小组内每个学生所得作文的星级数相加,并加上每一次班级“名著阅读测试”星级数,成绩最高者评为状元,依次是探花、进士、秀才。在评比机制的诱导下,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他们发挥最大才能,各种文体百花齐放,有诗歌、童话、小说、寓言、调查报告、社会纪实等等。因为有充分的社会体验,学生的文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多彩。
3.注重个别指导
我们的学生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作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提起笔来如同行云流水,水平低的学生却是不知如何下笔。为此,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课外的个别指导。
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可引导学生 ⑴先体验后写。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起步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教师可根据习作的内容,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活动前提出要求,活动中注意提示,活动后引导回忆。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说,在说后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作文素材,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写,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就具体多了。
⑵边学边写。有了作文材料,不知怎么写,是学生习作的又一大难点。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教师除了平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可先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作出示范;有时教师还可同学生一起写作文,师生展开作文竞赛。这样,以教师对作文的热爱来感染学生,用教师的文章为学生的习作“引路”,让学生边模仿边写作,学用结合。学生不仅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而且可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八.研究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6-2010.12)
①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②确定研究对象与实验时间。③课题开展的前期调查工作。第二阶段(2011.1-2011.12)①开题并按计划实施研究,②完成阶段性实验总结,③典型的教案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
④整理和分析有关实验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12.1-2012.10)
① 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②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③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④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几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的“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一刀切分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
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常常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如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状态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他看到的学生参与的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力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
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尊重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像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是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自主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6、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合作学习有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彼此团结、彼此信任,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7、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装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给老师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尤其与同学、老师文本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让你值得惊喜和兴奋,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次次生命精彩的旅程。
(二)课题研究两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研究,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力图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得以彰显。挟课改之劲风,乘教研之热浪,奋发向上的教师群体正茁壮成长,志存高远的雏鹰正展翅腾飞。
(三)积累了开展教科研宝贵经验。通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和探讨,我们积累了许多开展教科研的宝贵经验,收集、整理了几本教师教学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汇编,拍摄了十多节优秀课堂教学实例。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十.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需要“导而弗牵”。
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协调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特征,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家校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种种表现。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措施,争取家长的配合。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
第三篇: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中期报告
《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阶段性总结
单位:农四师六十四团中学物理教研组
组长:赵中海
《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六十四团中学:赵中海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落实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转变当前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此前提之下我组在经过认真的讨论研究以后选定了该课题。
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个人认为他们缺少的不只是智慧, 也不是刻苦的精神, 更不是能力,而是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中学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应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有在教学中多通过开展实验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能体会到“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实验中,同学之间需要配合、讨论、争议、融合,因此实验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信心、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物理实验教学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立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布置设计,要力图有创意,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及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和机会去接触、认识校园外的环境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事物,比如参加青科赛、航模运动会、综合实践等,引导学生在这样一些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伟大和神奇,激发创造的愿望与热情。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加强兴趣引导,让学生参与实验改进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教具、学具的制作,从而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明确我们所选定的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同学科,同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了解掌握当前物理教学有关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具体情况,做到理论也实际情况同步了解与掌握。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当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本地区、本校的现行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的约束,本科的研究可能和当前教育的目标有所冲突,如:能力与成绩、教学与升学、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等诸多方面都会有冲突和困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达到了解当前的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现状,并通过本科的研究能对常规教学向能力培养方面的发展提高科借鉴的经验好理论依据,从而能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从教师的思想深处,教师教学的现实课堂出发真正解决这一矛盾,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二、前期课题实施过程总结
根据课题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开始到现在的过程做一总结 1、2013年4月—2014年6月
2014年5月我课题小组在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参加了兵团教研室组织的有关这次课题研究的会议,在会议中,专家及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使我们对本次课题的研究目的以及其研究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包括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做出了明确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解决这一系列困难的方法!
在本次大会上,专家及课题领导小组的成员就我组申报的《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的课题的申报表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整改的方案和意见,这使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更加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2、2013年5月-2013年7月
我们就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目的进行相关基础工作的准备,首先选取实验班级,我们在本学校的具体的实际情况之下,选定初中二年级6个班和初中三年级的6个班做为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基本对象。由于各个班级的物理老师的安排不一样,学生在不同的教师的教育下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物理任课老师进行了课题前的动员工作以及相关任务工作的明确。并举行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们就实验班级的学生的学科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便于课题的顺利开展我们进行了详细理论分析和研究,并对课题参研教师设计操作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我们现在的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的整体状况,关键在于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研究,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持什么样的态度,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如何通过一些高效实用的方法去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之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并通过有意识的教学设计,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前后两次的授课情况作出比对,从而更加明确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主要分传统教法问卷调查和采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问卷调查。传统教法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弄清学生现在基本情况,也就是学生对一般老师的一般教法的看法、对现在的这种课堂模式、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对上物理课有关兴趣方面的调查。其次还有采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问卷调查,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采用比较合理和有效的方法的教法的看法,并请他们留下对本节课的书面感受和建议,便于后续的总结分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一些课题内容进行删选,主要针对一些有难度,平时的传统教法好像没有什么好的教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选定的内容使用传统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还有对同一节课使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汇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预期目的,起到真正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除此以外,要求课堂实践教师写出书面的教学案例,并对上课后的效果进行总结反思。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我们除了采用对传统教法和高效有效的教法的比较以外,我们还通过不同的手段教法进行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研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就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的教学案例进行删选,并通过课题研究小组的细致讨论确定其教学方案到最终的教学实践的实施!
2013年8月-至今 课题开始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是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1.选定实验班级(以初中各班级选为研究对象),并对这各班级的学生目前的物理学习情况做一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学生对我们物理老师上课的建议和意见)
2.精心备课,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集中,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实验过程中同时开展不进行演示实验的班级授课(同章节)进行课堂实录,并对同时进行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再对没有进行演示实验的班级进行同节课的演示实验教学,之后继续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学生对两节不同课的看法,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理解!
3.利用某些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演示实验,并让学生从中参与,通过这些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感知实验的有趣性,从而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课后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参与实验的感受,总结该方法对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性。
4.精心设计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思维完成实验,老师对实验进行评估,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对失败的实验提出建议,加强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同时表扬实验者的实验过程,建立一种过程成就感!课后对参与实验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实验中的感受以及他对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看法,对班级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实录)了解其本人对该种做法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切身体会!
5.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进行课堂教学,之后再对该实验班级进行相同章节的现场演示实验教学,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的感受
四、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建立课题组的组织机构,并作明确分工。组织机构:
组 长:赵中海 副组长:吴平瑞 李春
成 员: 王新元 王恩斌 郑述命 周鹏英 王瑶瑶 马志林 具体分工如下:
赵中海老师,作为课题的总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申报、子课题设计、子课题开展研究的策划指导、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并参与子课题的研究。
吴平瑞老师和李春老师负责初中和高中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及课题资料整理 王新元、王恩斌、、鹏英、王瑶瑶、马志林五位老师主要负责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践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教学的实施、实验之后的学生、教师问卷调查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
陈新圣老师主要负责大事记的撰写,以及研究过程中图像,视频资料的整理记录。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汇总: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子课题组负责人召集参研教师设计操作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3)完成文献汇编,进行理论学习,安排集体学习。
(4)选定实验班,课题按规划方案展开研究,确定教学案例。
(5)根据教学进度实施课题研究教学实践。
(6)发表课题论文,整理发表论文和获奖论文。
(7)在2013年10月进行课题中期成果汇报,做好材料汇总。
六、课题研究后期计划工作(2014年3月—2014年7月)
(1)根据实验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全校推广,在推广中总结、修正、提高。
(2)根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实验推广,并进一步总结、完善,在此过程中,积极撰写论文、收集成功的课例和收集学生的获奖作品。
(3)收集整理材料,汇编成论文集、整理大事记。
(4)撰写课题结题报告。(5)请兵团教研室相关专家进行结题论证,准备结题。
第四篇:初中语文品读教学有效方式的研究中期报告8
初中语文品读教学有效方式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负担着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由于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降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家庭条件差,很少读书。不少农村初中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收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呢?造成这种现状的另一个原因恐怕还是老师素质偏低,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文化氛围缺乏,教学一味应试等方面。作为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忠实践行者,我们应该积极探求品读教学之有效方式。
二、品读教学解说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这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在阅读中教学,对于作者用心斟酌的最准确、最传神的表达感情的字词,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妙要点,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培养语感。
其核心是“读”、“品”、“悟”。“读”就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品”就是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人物的情感经历,感受文本思想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悟”就是发现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由文本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品读教学研究的设想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艺术。文章中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范围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满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
教师必须有深度的品读功力。对于课文,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仔细的咀嚼、深深的钻研每一篇课文,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便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品读是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深可浅的,关键在于善于“品” 品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连“吟咏”课文都是一种品评鉴赏。本课题尝试从品得细、品的深、品得美、品得奇等几个层面来研究,探究品读教学之有效方法:
1、品得细
就是逐字逐句,多角度的反复的咀嚼品味语言材料。
2、品得深
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而且品读的角度与手法具有独特的个性。
3、品得美
就是从“美”的角度、“妙”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
4、品得奇
就是角度丰富,视野开阔,见解高妙奇特。这是“品读”的高层次境界。人们往往用 “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炼。其实,语文老师的品读功夫也应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
四、品读教学有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1、品读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理解。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本身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决非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品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情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学生品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他是学生借助文本中与作者对话的心里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知识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可见,学习者对知识的学校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完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结构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在加工和再创造。语文是一门最富有激情、最有灵性、最宜实践的学科。作品的意义、形象和价值应该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己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经验为基训,自我感悟而成;通过阅读、感悟,促成学生的语言积累,对知识加以整合、重组,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使个体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来一种有效应的产品;智能又必定会产生那种找出或制造出难题的潜力,因而便为新知识获得打下基础。这一观点是: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智力是多元的、独特的。所以我们难找到一个实用与任何人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每个阅读智能都有多种表达方式,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发展方面。智力是情境化的、可发展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个体的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要求使人们发展智力成为可能。任何一种阅读方式的形成发展都要受其个人成长经历、学生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三种因素的影响。智力具有实践性和真实性。加德纳认为。智力是每个人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序地拥有的“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
2、品读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品读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思考我参与、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加压的基础上,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牲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品质。而“文本品读”就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体验和生命体验进行独立的自我阐释和自我解读,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依照个性,进行多元解读和差异解读,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品读过程。
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一连串的由内到外的“读一感悟—表达”的行为链条,使读者借助语言文字接受文本和超越文本的一个连续过程。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大一统”意识、师道尊严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和误导,犹如一组座牢笼僵化了师生的思想,扼杀了教学的个性,窒息了灵动的创造。事实上,作品是作者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每位学生都是一个
独立的思考,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心灵历程,面对文本自然会各取所需,进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和成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澜教授指出:“人文气息包括教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关爱,对每个学生的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行为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监看发展的关键。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形成。《语文新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现。”
五、品读教学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爱读书。
2、使学生会读书。
3、使学生读好书。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指导学生掌握品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品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品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品读教学研究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本课题将在“品读”教学的目标引领下,力求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品读”教学的路子来。
2、自主性原则
在新课程条件下,阅读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自觉承担起实现阅读目标的义务,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放性原则 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应坚持开放教学时空,实现时空共有;开放学习内容,力求内容共创;开放组织形式,实现意义共生;达到成功共享。
4、探究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敏锐的问题、主动的得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探究的结论不是教师的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得到的属于 学生自己的结论。
5、实践性原则
文学作品本身就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并关注身边的一切,采用“感性经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遵循“生活--文学—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阅读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七、品读教学的研究阶段
1、品读教学的调研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了解学生对品读的认识,调研学生阅读的水平
2、品读教学的课题提出(2013年12月)
3、品读教学课题的实施(2013年12月—2015年11月)
针对课题的设想及目标,制定研究的计划,并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适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拟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实施深入的研究。
4、品读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并提出结题申请(2015年12月)
八、品读教学研究的管理
1、课题第一负责人:钱江
课题组成员:程凤 田胜任 刘云 张世芳 李宝花
2、品读教学研究分工
品读教学的调研:程凤 田胜任 刘云 张士芳 李宝花
钱江 李宝花:九年级 刘云 张士芳:八年级 程凤 田胜任:七年级 各年级骨干教师,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工作的实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成果的总结。
3、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4、课题研究到必要的阶段,积极向学校申请帮助。
第五篇: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本课题于2006年1月9日申报批准被列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20项(见辽教函
[2006]8号文件)。经过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做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目的与意义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特别是近几年,没有上普高分数线的初中学生,甚至不用参加中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中职学习,他们掌握初中基本知识的贫乏都超出了我们想象,在以知识论为核心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体制中,师生间缺乏充分理解与沟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如何对这些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由于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部门和一线教学人员的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速度慢,无论是教材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教材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理论基础而忽略实践,新技术不能及时更新;课程设置保守,无法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同步;教学方法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路上。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艰难,大家都感到无所适从。近年来,锦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但从教学上看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沿用老中专模式的普通中专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用普高的模式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职业中专和县区的职教中心。在国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背景下,我国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特别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原有的不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内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回顾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陶行知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国内学者从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开展了“协同教学”、“合作学习”等实验研究。从我省的同类研究来看,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上没能形成共识。从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看,只有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才能为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
2.国外
国外在教学模式研究上也有很多,从美国的杜威到布鲁纳,还有奥苏伯尔为代表的意义接受教学模式:斯金纳为代表的程序教学模式;以罗杰斯为代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等。他们的特点是打破了教学模式单一局面,开始走向多样化。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认知目标走向兼顾情感目标,从掌握知识走向探究知识,从归纳走向演绎。
三、概念的界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模式是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或然性特征的简化形式。有效教学模式兼容以下三种特征:一是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二是遵循明晰的教学步骤、程序,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三是以关于学习、行为和思维等理论为指导,强调教学过程的理论性、先进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简化形式,可以用语言、程序图和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如果用这些方式很难表达出来,就很难称作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跟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学模式是由教学理论通向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模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的程序,还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或遵循的途径等。相对而言,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过程的更宽泛的范围,包容性大,理论性强;而教学方法涉及教学活动的范围狭小、单一,实践性特征更浓一些。
教学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特征则应该成为检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不应该把教学方法随意提升为教学模式,所以不同时具备教学模式的三大因素,就不应该称作教学模式。比如,不依据多元理论,只依据一句名言、一条语录而设计的出来的‘模式’,不应该称为教学模式;又比如,虽然有理念、口号,但没有操作性、人们无法操作的东西,不应该称其为教学模式;再比如,师生不能发挥创造性,只能使教学过程僵化、死板的程序,不应该推选如此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四大支柱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
2、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分析,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模式的实践与总结,总结一整套适合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1.国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简单回顾。
2.当前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3.以学生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4.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研究。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我市三类学校(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县区职教中心),按照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对学校的教学分别进行实验,从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水平等方面总结和建构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在我市范围内社会对中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不同学生层次的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2.中职学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3.中职学校教学过程(提问、教学内容、练习、实践、评价)研究。
4.中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
1.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分析书面或多媒体资料,查阅有关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重视继承和借鉴,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2.调查法: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学校和企业中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对其做出描述和解释,具体可通过访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
3.行动研究法: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本课题的理论框架,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践,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对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验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首先集中进行理论研究,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研究的步骤与成果
本课题研究从2005年12月起至2007年12月结束,历时2年时间,整个研究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申报准备阶段
提出课题、组织实践、论证阶段:2005年12月,成立课题组,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明确任务与分工,做好思想发动动员工作。开展调查、调研工作(查阅文献、学生基本情况)。
2.专题研究阶段
2006年1月—2006年12月,学习掌握有关理论、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写出综述。
3.深入研究阶段
2006年12月—2007年8月份实验课全面铺开阶段,主要包括各子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研讨、教案设计、撰写论文等。
4.总结成果阶段
2007年8月—2007年12月,主要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汇编等,形成经验出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VCD 光盘,形成报告送省验收。
七、课题组成员
研究指导顾问:丁锦辉(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特级教师)
沈艳华(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高级教师)
课题主持人: 秦跃成(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职成部主任、高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 见附表
结语: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秦跃成2006年12 月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