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研究——以育才中学为例》下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研究——以育才中学为例》下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也是课题实验的关键阶段。课题组也充分认识到本阶段工作的重要性。研究过程中做到研究按计划逐步落实,分工明确,讲究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性。
本阶段研究突出工作:
一、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知识水平,保障课题研究的理论高度。采用征订《中国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教学》等杂志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组织集中到微机室讨论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与学科专家交流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二、依据课题研究的计划制定更加详实的具体阶段计划,并按照计划分步落实,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小结。此项工作虽说平常,但一直坚持,保证课题研究落实到位,不走过场,而且成果来自实践,真实可靠。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学校目前有54个校级课题,15个教育厅课题,2个自治区级课题。课题研究列为学校重点工作,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氛围浓厚。本课题也是15个厅级课题之一,课题组把握时机,积极融入学校课题研究氛围,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提供很多便利条件。
本阶段主要成果:
1、进一步完善育才中学体育课程设置方案(另附)
2、结合教学实际,修改完善育才中学体育课堂选修制实施方案;
3、选修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的实验及研究(第一阶段)
本阶段研究工作之所以顺利开展,计划圆满结束,成果丰硕,得益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研究接地气。得益于学校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和学校领导及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团队将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研究实施方案,打开研究的窗户,互通有无,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应该把握好本学科的学科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来设计学生活动。恰当利用课堂评价,能使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
[关键词]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分析学情 科学的目标 学科特点 学科能力 恰当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因此,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分析学情,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识与情愿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师首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 1
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仅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等影响。因此,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我们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些与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又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利用《南京条约》、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分析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
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因而产生以下原则:1.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成熟度;2.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3.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学情分析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开始前。它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丰厚的教学积累。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有效实现成功的教学。
首先任务、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其次,任务与目标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再次,任务与目标又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而不是简单重复,也不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遥远。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立切实有效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要重视每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我们在对一节课的设计中,就是要明确这一节课我们要让学生体
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达到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是一节课的灵魂。与传授的知识相比较,这一点显得更重要,因为知识靠老师教是不可能教完的,知识还有遗忘,但情感不容易遗忘,只要我们想办法去寻找这样的点,就有可能唤醒他们的心灵,至少可以引发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能够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
三、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科能力”,是落实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立足课堂,立足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感知、理解、分析等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也就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历史教师可以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按照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影响时,可以这样连续追问:辛亥革命的哪些内容对民族工业产生了影响?辛亥革命使当时民族工业的受到了哪些具体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迫使他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去找印证。从而落实了“学科能力”,体现了学科特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2、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比较,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可以古今、中外对比。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对比唐朝与清朝的对外交往政策和结果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开放带来繁荣兴旺,封闭导致落后挨打”。从而认识理解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
有效培养。
3、有效地指导自学方法。先通过老师的方法指导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好“归纳学法”,让学生多次自我归纳学法。经过多次反复训练,逐步掌握自学方法。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中,教师先在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形成时期”的特征表现以及成因之后,大家一起归纳小结分析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自己独立去分析民族工业在后面三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四、恰当利用课堂评价,是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的保障。
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教师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使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学生更加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
教师还应该灵活多变,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激励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8年级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时,针对本课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学生对于近代的民
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远这一学情。我一上课,就引入了小组竞赛的评价机制,采用记分评价4个组,看哪一组回答最积极,得分最高。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相对于他们较为枯燥的分析活动。学生热情很高,争当第一。
成功的课堂需要精心的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精彩生成有效性的前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要求。课堂教学是动态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法,使静态的设计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 文 吉吉
2、《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十大教学技能 》 余文森
3、《无效、低效到有效、高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走向》 余文森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育方法,我认为非常的适时和必要。反思当前的体育教学状况,就不难发现,课堂中学生就是缺少合作学习的意识与必要的能力,这跟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点拨缺乏有关。目前大多数合作学习往往是流于形式,生生、师生之间虽有合作学习之机会,但其实效并不理想。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成为全体体育教师急需探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我就体育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提供平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
要使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让他们在这平台上展示自我,显示风采。合作学习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各小组伙伴之间通过相互交往、交流,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推动学习,以小组成绩来衡量评判,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集体活动。而教师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情景,最关键的是教师把自己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想方设法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欢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品尝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抓住特征,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
中学生的基本特征是:敢想、敢说、敢做,思想顾虑少,同时容易表示自己,展示自我。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去选择最佳的合作学习方法和时机。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年级的体育基础,选择运用方法时,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技术技能的水平,有针对性的安排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只要课中教师安排适当,学生就容易产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建立常规,构建合作学习的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把这些规章制度深入到人心,这一点对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会带来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譬如,优秀学生的主角地位,差生的配角和依懒性等。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自主、自信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保证参与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建立合作学习的常规。应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各小组产生组长,同时,应让学生明白:一个组是一个单位,也是一个核心,各组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建立常规,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日后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各组之间要进行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帮互学,促进提高。既充满温情与友爱,又充满激烈的竞争。学生之间一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那么适应社会能力目标得以逐一实现。但目前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各种能力欠佳,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辅导和培养。
1、培养学生学会听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吸取他人精华,从而修正自己的想法,更正自己的行为。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在中途打断他人的话题,这一点教师在课上要加以调控。教师向学生讲清楚,当别人发言时,一是要学会认真地听,二是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要插嘴。倾听同学表述后你如有什么不同意见想表达时,应等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进行讲评,然后教师加以归纳,作些总结性点评。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意识到倾听的益处。2、培养学生学会说
培养学生学会说,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必要途径。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合作起来容易与他人沟通,通常表达起来头头是道,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有的学生则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且不敢说,长此下去,优生与差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针对这一状况,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首先,鼓励学生敢说。合作前,教师运用提示和预约的方法,鼓励部分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譬如:“今天我们做一个‘赛龙船’的游戏,老师希望***,**等同学能先来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同学们说好不好?”接着,用掌声欢迎***等同学发言,等他们讲完后,老师又用激励的语言加以表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明白合作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增强自己要说的信心。
其次培养学生能说。当学生都敢于说话后,教师应抓住时机,激发那些思维敏捷,表达效果清楚的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老师与同学表达学习与锻炼的心得体会,或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形式及疑难问题提出看法,在反馈时让他们带头先说,再引导大家积极参与评价和学着说。让大家知道,讲话时应声音宏亮,讲解清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说话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3、让学时学会争辩。其实它是一种讨论的据理之争。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必须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基础上,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做前滚翻动作时的“团身”练习,要求团身紧是为了便于滚动与滚翻,要求学生用自己正确的示范和说理的方法在争辩中明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合作学习真正能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实效。从中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
五、把握时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好时机,是学生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怎样去组织好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1、当活动中有诸多方法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例如:在民间体育跳短绳中,其花样较多。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动一番脑筋。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各小组的花样跳绳比赛。看一看,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跳得花样最多!”这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我先让大家商量讨论跳绳的方法和花样,并在各小组之间加以巡回辅导,然后,利用规定的时间,各组展示花样跳绳比赛。最后在老师的参与下临时请几位学生加以分析评判。这种以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更能有效地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2、当学生独立思考不能完成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体育日常课中,往往碰到学生对老师安排的课题因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问题而不能完成。即学生在独立探究中会出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下,通过仔细观察动作全过程,能相互启发,掌握方法要领,提高运动技能。譬如:一脚踏在30CM宽的起跳区起跳。学生常犯的错误有三种:一是离起跳去较远,而是超越起跳区,三是踩线。在分组练习时,一部分学生做练习,另一部分学生在仔细观察同伴的起跳动作,及时提示练习者调整起跳距离,通过几堂课的练习,学生基本上在规定的起跳区域内完成起跳动作。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3、当全班学生完成动作困难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是常规教材。但是,“齐步——走!”,“跑步——走!”的动作往往不整齐。于是,可以借鉴合作学习的方法,先全班学生集体练习呼合,接着了解动作要领,然后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既当动作的指挥者,又当动作的执行者。即轮流当小老师,经过多次练习后,再进行全班操练,其效果相当好。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动作整齐划一。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机会,增强学习兴趣,增进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有效地改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使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了实效。
第四篇: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说、听的过程中对相关的语文知识及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并对语感也进行科学培养,初步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话式教学,能够更加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
一、把握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目标
对话式教学要真正地渗透到现在的常规教学中,不能够仅仅展示在表面,也就是师生对话,还应该展现出“生文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对话方式,应该全面重视学生的思想交流,发挥对话教学的有效作用。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只有学生亲自去体验合作、对话和探究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实际上,小学生学习语文重点不在于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记忆,而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课本基本知识,更要让学生对文章、对生活有不同理解和感受,能够进行分享和交流,采用“对话”为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二、优化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积极开发语文教学学习策略,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
1.生生对话。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小组合作偏向性的问题,也就是重视优秀学生的展示,而忽略困难生的参与。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循序渐进地指导优秀生带动困难生进行合作,更加全面地实现生生对话,强化交流互补的合作意识,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2.师生对话。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和时间带动学生参与到对话活动中,使自己也用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对话,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先问后讲、先思后问、先学后讲”的步骤来进行。首先通过提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路,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再由教师来讲解;接着带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对问题进行质疑,完全解答不出结果时,再进行提问;最后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运用合作的对话方式来完成,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和质疑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熟练捕捉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配合中完成学习。
3.文本对话。小学语文教材是很多教育先辈们精心编写的,学生与文本对话,就能够深刻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来更加深刻理解课文。
三、实现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拓展
为了挖掘出更多的对话教学资源,使对话教学真正科学有效,单单依靠文本是不够的,更应该创造性开展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尝试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创设开放文本的教学观念,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情况开展专题对话,合理地运用开放性教学,能够提供除文本以外的科学有效资源,对对话教学文本资源的短缺进行弥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对话教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方式方法,确保自身有能力与学生及教材文本进行对话。在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对话氛围,教师也要参与到对话活动中,转变自己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共同探讨,交流思想,带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话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提高。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情境,带动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思考状态,在宽松、愉悦的对话氛围里交流思想,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活动热情盎然,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心小学)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1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
阜新市蒙古中学 齐丽华 2010 11 8 新课程改革应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一、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第一、解题问。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对教材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入入胜。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题目的要旨,它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例如学习《化学平衡》这章内容时,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提问,什么平衡? 引出主题——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什么? 引出化学平衡的内容——建立、特点、判定;为什么要学化学平衡? 又引出化学平衡移动——解答合成氨的有利条件。把以上几个内容合起来,就高度概括了本章的主题内容。
第二、疑惑问。就是要求学生预习后,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聚集自己的思维指向。
第三、模仿问。就是根据教师的提示,模仿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热列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例如教学《电离平衡》这一课,教师应诱导学生解题从而产生疑惑:电离平衡也是一种平衡,它与化学平衡有什么异同点呢?如果相同的话,为什么不与化学平衡放在一块学,而是分开两章学习?如果完全不同,为啥有用平衡二字?学生通过解题,产生这三个疑惑问题,此问题不仅勾画出本章的大意,而且明白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的直奔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
二、参与讨论,鼓励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所谓“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的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地信息传递。因此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显著的效果。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消除胆怯,剖析教材,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有大胆的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就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积极的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构建中。如教学《原电池和电解池》时设问:根据两章的学习,原电池和电解池可不可以合二为一做一个装置?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子挑起了学生思维冲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合二为一,因为电能和化学能可以相互转化。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合二为一,因为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化是不在同一条件,无法满足两个功能,怎么可以合并一装置呢?俗话说:“灯不拔不亮,理不争不透.” 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两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理解题意。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的主题讨论,理解讨论的题意。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即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例如教学教材《烷烃、稀烃和炔烃》,为了突破烃的主题: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三种烃都是烃,都由C和H两元素构成,结构都很简单,只有C-C和C-H两中化学键,你认为三种烃的性质会相同吗?”学生经过讨论后,认清了三类烃的主题,认为同为两种元素两种化学键,但因为结构的不同,尤其C—C双键和C—C三键的不同,它们的性质有、着很大差异。
三、动手操作,获取实践信息,引导学生学会“动手”
第一、鼓励学生动手演一演,在环境保护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是促进学生对教材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例如学习高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书上有一个投篮的例子就可以用来演一演,通过学生在球场上投篮,让他们深切感受化学反应的发生是要有足够能亮而且要有一定的取向;在教学《烃》的C的四个键的空间结构时,我先讲解C的四个键正分空间而后用手示范,再让学生自己伸出一个手好好理解领会想象,从而加深对章节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鼓励学生动手练一练。例如教学《容量瓶的使用》时,我先讲解容量瓶的使用,后用手示范溶液配制并讲解其中要点,再让学生拿自来水动手模拟配制溶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和能力。
总之,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不是精彩的课。我们要精心去“磨课”——磨出细腻、磨出光芒,要反复去“洗课”——洗去沙石、洗出精华,从而使课堂教学上露出精彩、露出新意、生出实效。
教学案例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
阜新市蒙古中学 齐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