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态分布及其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应用
正态分布及其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应用
正态分布及其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正态分布,然后阐述了正态曲线的1些特性,最后从比较评价对象的相对位置、品质评定数量化、判断教学工作是否到位这3个方面论述了正态分布理论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应用.关键词:正态分布;教学工作评价;正态曲线;标准分数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Work Evaluation
ABSTRACT
At first, this article has introduced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then elaborat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mal curve, finally,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normal distribution in teaching work evalu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compar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evaluation object, turning quality assess to quantity and judging teaching work whether arrives.Keywords: normal distribution;teaching work evaluation;normal curve;standard score
正态分布的由来
正态分布是最重要的一种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概念是由德国的数学家和天文学
家Moivre于1733年首次提出的,但由于德国数学家Gauss率先将其应用于天文学家研究,故正态分布又叫高斯分布,高斯这项工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使正态分布同时有了“高斯分布”的名称,后世之所以多将最小二乘法的发明权归之于他,也是出于这一工作。高斯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重要的贡献不胜枚举。但现今德国10马克的印有高斯头像的钞票,其上还印有正态分布的密度曲线。这传达了一种想法:在高斯的一切科学贡献中,其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者,就是这一项。在高斯刚作出这个发现之初,也许人们还只能从其理论的简化上来评价其优越性,其全部影响还不能充分看出来。这要到20世纪正态小样本理论充分发展起来以后。拉普拉斯很快得知高斯的工作,并马上将其与他发现的中心极限定理联系起来,为此,他在即将发表的一篇文章(发表于1810年)上加上了一点补充,指出如若误差可看成许多量的叠加,根据他的中心极限定理,误差理应有高斯分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所谓“元误差学说”——误差是由大量的、由种种原因产生的元误差叠加而成。后来到1837年,海根(G.Hagen)在一篇论文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学说。
其实,他提出的形式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海根把误差设想成个数很多的、独立同分布的“元误差” 之和,每只取两值,其概率都是1/2,由此出发,按狄莫佛的中心极限定理,立即就得出误差(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拉普拉斯所指出的这一点有重大的意义,在于他给误差的正态理论一个更自然合理、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高斯的说法有一点循环论证的气味:由于算术平均是优良的,推出误差必须服从正态分布;反过来,由后一结论又推出算术平均及最小二乘估计的优良性,故必须认定这二者之一(算术平均的优良性,误差的正态性)为出发点。但算术平均到底并没有自行成立的理由,以它作为理论中一个预设的出发点,终觉有其不足之处。拉普拉斯的理论把这断裂的一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实有着极重大的意义。
第二篇: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生涯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生涯中的应用
余扬 10100330213
我是来自西藏生源的心理系师范生,作为三年后毕业回西藏当中学心理老师的我对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选修课,我觉得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在诸多方面,如班级管理,处理师生关系等。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知道良好的班风对班级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班风将使班集体缺乏生机,学生组织纪律涣散,学习风气淡薄,什么事都干不好。作为一个心理老师如何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怎样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帮助班主任建立起好的班风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应用:
第一,要让班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可以通过强化《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再联系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公约,并以此为准绳,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此外,利用晨会、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体谈话,内容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教育等,同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来协助班主任指导班级工作。
第二,重视班级体里班委的作用。在管理班级工作中,班干部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他们与同学朝夕相处,对班级的情况比老师更加了解,他们对同学的教育帮助在某些场合可能比老师更有效果,一支能力强,以身作则的班干部队伍不仅能树立榜样作用,带动全班同学积极向上,还能起到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他们是老师管理好班级的得力助手。第三,要重视主题班会与主题活动的开展。主题班会与主题活动能让学生的灵魂和思想得到深刻的洗礼。主题可以根据社会影响,学生心理思想动向来拟定,如,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上写一封感谢信给自己最想感谢的家人或者朋友,然后大家相互交流沟通,这样一来可以加强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只有学会感恩他人,你才可能成为被感恩的人;只有感恩他人,你才会感动自己。
其次,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如何处理好师生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使青少年失去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由此,我们可以有以下一些应用:
第一,尽量用心去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我们可以写一份与座位对应的名单贴在讲桌上,让老师上课时可以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老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
第二,在批评中长大的学生会养成自卑,指责,挑剔的习性;在表扬中长大的学生则会养成自信,欣赏,合作的习性,尤其是在偏远西藏的学生。作为回藏的教师,我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
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教师生涯中的应用不仅仅只是上述简单的两个方面,作为心理老师,它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还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那方面的应用,起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惑。我希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够应用到教师生涯里的方方面面,让我以后的学生在稍微落后的西部地区身心更健壮的成长。
第三篇:在教科研中成长
在教科研中成长 湖师附小 童月芳
任何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漫长的,而且是充满艰辛的。在科研之路上,我一路走来,便经历了由“事不关己”—“怦然心动”—“独当一面”—“乐在其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事不关己
1991年8月,师范毕业的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老师。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期间,我收获着学生对自己的尊敬、爱戴;收获着自己的成熟、老练;更多的收获着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快乐。
但对于科研,我总觉得那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是专家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因此,对有关科研的事,我总是充耳不闻,真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后来,学校领导几次来办公室逐一询问“你们今年想不想申报课题”时,我的头总摇得像拨浪鼓。当得知作为一名名校的老师,至少要参与一个课题时,我便在同事中寻找目标。只要有人有申报的意愿或已申报了课题,我便不管是否值得参与,对自己是否有用,就加入他们的课题,还堂而皇之地告诉领导,“我有参与的课题了”。领导走后,便暗自庆幸,“总算过了一关了!”殊不知,自己又丢失了一个申报课题的机会,丢失了发展、提升自己的机会。那时的我是多么幼稚、可笑啊!现在想来,还真感到有点痛心呢!
二、怦然心动
就这样,当了几年的“教书匠”后,“科研兴校”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了。“科研”已成了一所学校能否得到发展、能否成为一所名校的“基石”。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也专门设立了“教科室”这一管理部门。有一天,学校教科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问我:“小童,你觉得一年级小朋友的生字,让他们写几遍,效果最好?”我想了想,凭着自己的经验说:“一般写4-6遍效果最佳!刚教后写2-3遍,回家后写2-3遍„„”“你研究过吗?你完全可以以生字教学为课题进行一番研究的嘛!”听了她的话,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哦,课题是这样产生的。做研究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我怦然心动了。我希望自己能真正地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当时,学校正好申报了省级课题“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名实验者。我暗自高兴,也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探究,勤学习,勤动笔,争取在科研方面取得好成绩。当时,学校申报的这一课题,得到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有关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专家们不定期地来我校做科研讲座。他们不仅从理论上给予我指导,更从实际操作上给予我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不再是一个“科研盲”了。我和其他几位同事负责本课题人格培养五大内容(社会责任感、开放探索、社会交往、社会容让、情绪稳定)中的社会交往一块。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等。一段时间内,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的这一课题,经过老师两年努力终于顺利通过省里专家的鉴定,科研成果还获得了省二等奖的好成绩呢!继而,由我们老师编制的校本教材《人格培养》(上、中、下)一书也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望着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在编委栏中出现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与此同时,我和学校的董校长参与了全国级课题“小学语文‘四结合’的教改试验和研究”。对于这课题,虽然我曾两次参与了省里的年会暨观摩活动,但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如何将电脑和识字、阅读、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还没有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就近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只能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慢慢摸索、探究。因此,我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一边总结。在这个阶段中,我曾设计制作了两个课件《松鼠的尾巴》、《动物过冬》。这两个课件分别获得了全国级三等奖和省二等奖。其中,《松鼠的尾巴》这一课件被收入总课题组课件库中。撰写的《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模式之探讨》获省一等奖。至此,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科研带给我收获的快乐!
三、独当一面
尽管在科研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这些课题不是自己所承担的。我只是一个参与者、实验者。如果有什么实验成果的话,我只有几篇论文和几个课件而已。而且,没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对晋升职称不利。这时的我渴望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希望自己在科研方面能独当一面。机会终于来了。2002年5月,学校又要申报课题了。申报什么课题呢?我回忆着平时在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当时在教学方面的热门话题。我惊讶地发现,当时高中、初中中,对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得特别多,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学阶段,涉足的人员不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采用研究的方式学习呢?我思索着。何不尝试一下呢?就算失败,也可以提供给其他老师一个失败的教训呀!那时的我正好在参加本科函授。我还特意请教了我们的学科教师程民。他说:“你有这种想法很不错!小学阶段也可以对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的,只不过要吃力一点。”“吃力一点”又算什么呢?!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态开放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案。经当时爱山学区教科所的审核,这课题终于成了一个区级课题。于是,我认认真真地投入到我的课题研究中去。经过一年的努力,本课题于2003年的12月结题。我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还荣获了湖州市2003科研成果二等奖。期间,我所写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分别获得省、市论文评比的三等奖。这一课题的承担、完成,使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的科研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有幸成了学校的科研骨干!
四、乐在其中
几年来,我从对科研的害怕到懵懂到喜欢,可以说经历了整体意识的脱胎换骨,自己的教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一次次得以蒸馏和升华。科研,让我不断地学习着;科研,让我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科研,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
现在,我承担并进行着两个科研课题——全国级的“优秀班集体建设”和区级的“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为了能踏踏实实、有质量地将这两个课题完成,在工作之余,我订阅了一些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学》、《全国小学语文论坛》等,利用一些边角料的时间进行翻阅和学习。从这些杂志中,我不断地了解着小学语文的教改新动向,不断地感受着一位位专家、教师勤奋耕耘的点点收获„„我像小蜜蜂般似的吮吸着他们的甘露。同时,我也喜欢看一些理论书籍,《多元智论》、《课程改革学习主题的构建》、《学与教的心理学》„„这些书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库,更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平时,我还非常喜欢看像窦桂梅、王崧舟、盛新凤„„这些名师所编著的作品,聆听他们充满诗意的、激情飞扬的课。从他们的课堂上,我感悟到了名师的教学艺术,体会到了新课标的精神,领悟到了成为名师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是小学语文教学方阵的排头兵,是我国新生代语文名师的领头羊,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虽然同时对两个课题进行研究感到忙碌和紧张,但我乐在其中。这期间,我收获着碰到困难后得以解决的痛快;收获着和同事合作时的真诚;收获着和学生在一起的天真、活泼;收获着自己一天天增长的才干;收获着耕耘后丰收的快乐„„ 自2000年以来,我先后有近40篇文章获奖和发表。也因为在科研方面所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于2004年被评为吴兴区首届教学能手。
不过,我深深地知道,科研是奔向语文素质教育最高境界的康庄大道。只有走得扎实、走得稳重,才能走得有意义。2005年7月12日
【提示语:开始是参与者,后来独自承担课题,这是本文作者教科研之路的前两步。在做事务性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着,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也能提升生命质量,这是本文作者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后所获得的感受。】
第四篇:在教科研中发展
在教科研中发展
教科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
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工作方式,这一点我深
有体会。
记得初到小学任教时,沉重的教学负担使我总也摆脱不了“为了上课
而上课”的折磨,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及时作出分
析与解决,每天都沉浸在机械、枯燥的上课之中,沉浸在没完没了的作业
批改之中。日复一日的上课、批改作业沦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既谈不
上有什么成就感,也谈不上有什么个人成长、进步的快乐。我有时也反
思,长此以往,我不就成了“教书匠”了吗?好在有一次我参加了一项课
题研究。从此“踏进”了教育科研之门,教育科研占去我不少时间,但是
随着对教育科研的进一步了解和实践,论文不断发表,教育理论水平逐步
提高,我对自己的工作逐渐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和全新的认识。
2000年开始,我们英语教研组都开始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我们经常在
上课之后或利用每周的校教研活动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有意识作一下反思和
总结:“我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好就好在让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在 这里,假使这般提问,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会更有效”;“学生这么回答问
题,对我启发很大”;如此等等。这样的教学反思和总结常常给我一种成
就感,也促使我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同时由于学习的要求和个人兴趣,我经常参加听课、评课和研讨活动,留意同行们课堂教学上的创新之处,加以分析和体会,并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感到自己从教育科研中受益
颇多,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找到了一条
专业成长的道路。
一、在教育科研中分享教育经验
在教研组内,我们经常组织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不仅仅是念念文
章,做做笔记,更重要的是每人谈一点学习上的心得体会,再组织大家进
行民主讨论,讨论中教师都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受这种集体氛围的感
染,最后形成统一的、比较成熟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要选取好学习、探
讨教学理论的最佳时机。一般认为时机的选取应以各种课型的公开课之前
和之后为最佳。在一个教研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教研
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内每一位教师的潜力,互相融合,互相配合,正
象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所说:“假如一个学校里有这样的教
师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的每一个教师看来,全体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
们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只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 的集体里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教研组以青
年教师为主力军,以中年教师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在上
课、经验总结、论文撰写等多方面都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共同参与,分
享研究收获与喜悦。以一节课研究为例,有三种做法:
1.一个人上,大家评课、探讨。
2.大家都上同样的一节课,组内成员之间互相听课,互相比较。
3.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只上一个教学片段,经大家互相评议,集众
家之长,组成一节完整的课。
这样做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使所上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
容更加详实,教学要求更加浅显,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更加突出。
二、在教育科研中更新教育观念
在通过教育科研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
发现了教育观念更新与教学策略探索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起初,“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是我们一种朦胧的教育信念,促进学生“全体发
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致方向,随着
探索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对众多教例分析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后,我的
教育信念逐渐清晰,课堂改革方向变得越来越坚定。例如,作为教师一般
明白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过去我们一直觉得班级学生人数众
多,发展水平不一,课堂中的集体教学顶多能做到面向多数学生,难以真
正面向全体学生,那些课堂上没有充分照顾到的学生,只好在课外给予额
外的帮助和辅导。通过对教例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
学习,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策略其实相当多。如:尽可能开展人
人都能参与的课堂活动;通过压缩集体授课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来加
强课内个别辅导;以多样化的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需要等。通过研究,我们意识到,在当前的课堂实践中,面对全体学生的
关键在于关怀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有很多。如降低教
学重心,营造支持性课堂气氛,直观展示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指导学
生借助外部动作和有声言语掌握、运用抽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
略意识,把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学生可以胜任的更小的学习步骤。我
们一旦掌握了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就会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使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实际的行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三、在教育科研中感受教育工作的快乐
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快乐,还在于它使教师与研究者合二为一,成
为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有时会遭到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
毫无节制的批评,仿佛是一种人人都会做,人人都有同等资格评论的简单
劳动。我时常在想,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不能像医疗工作那样,容不得外行
在一旁指手画脚呢?其重要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我们的工作还不够“专
业”,如果教师像医师一边提供医疗服务一边从事病例研究那样,一面提
供教学服务一面从事教例及课题研究,如果教学工作像所有专业工作那样 建立在研究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会逐渐赢得专业的声誉和地位。当
我们真正兼有教师和研究者双重角色时,当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专业化
时,我们就不再是自己和别人心目中的“教书匠”了,学生将因此受到专
业的对待,教师也将因此获得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教师在工作中享有
身为专业人员的尊严,同时将感受到专业成长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要面向21世纪,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营造浓厚的
教育科研氛围,在教育科研中真正走一条创新之路,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教育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延展性作用
在中国现代教育的领域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所呈现的
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品位的提升。科研
过程的学习性特征及其成果的创新性特质,体现了时代大视界的发展精
神。很显然,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
和促进作用。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教育科研对教
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此,我们就教育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的延展性作用作一探讨。
这里所提出的延展性作用,是相对于教育教育研究对教育的直接性作
用而言的,是相对于教育教育研究对教育显形性作用而言的。众多理论著
作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都有较明确的表述。教育科研是针对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活动,它为改革教育制度
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建立正常而科学的教育教学秩序寻找有效的途
径,为调控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提供策略上的支持,为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调节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把握正确的方向。从小的角度讲,开展教育
科研(特别是教学方面的教育研究)是革除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
端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大面积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教研成果的应用,其作
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也是人们最容易感知和认知的,但教研过程本身,具
体运作中所呈现的作用与意义很难让人引起重视。教育教育研究具体运作
过程中所呈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教育研
究的延展性作用。
教育研究的延展性作用,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际关系中的融合性作用
歌德在逝世前一个月的一次演讲中,发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他
说伟大人物的成就不应简单的归功于他个人所谓的天才,而应归功于当时
社会状况和他接触到的前辈和同辈的教益。歌德实质上告诉我们的,就是
一个人不管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他都应该是集体性的人物。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所依附的集体性越来越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不断 膨胀,随着工业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其负面效应明显暴露。
各国政府在寻求应和21世纪的教育对策中,力图强化本国公民的集体观念
和个人独立精神,将二者能有机融合统一起来。当显形的利益驱动主宰人 的价值选择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必然成为教育对策中 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被各国共识为受教育者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一项重要能
力指标。学会共处、学会合作,甚至于学会生存、学会求知,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就是要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将个人价值 的实现与集体价值的实现和谐的统一起来。
人的实践活动避开物的因素,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互动。教育教育研
究最明显的人际关系特征就是其合作性,而合作的绩效在某种程度上又影
响着教育研究的绩效。影响合作绩效的因素很多,其中人际关系就是很重
要的一个因素。人的活动,人的价值体现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人际
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人的活动绩效,影响着入的价值功能的发挥。可
见,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着其直接的现实实
践意义。
在教育领域,在教育者这个层面,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要谋求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期最大限度的形成
教育合力,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必须通过物化活动方式来实现,教育教
育研究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马斯洛的层次学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需要最高层次就是自我价值的
实现。但是人的个性又是多样的,从人际关系的倾向这个角度可以把人分
为指导型、社会活动型、亲善型和智觉型等四类(源自《新领导力全 书》)。如何发挥这四种类型的人的长处,回避其短处,使他们都能实现自
我价值,得到成功的体验,又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优化,并兼具其他类型
人的合理个性因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来实现。
教育研究在开题之前要周密论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寻求支撑
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实验过程之中要协调管理,利用各种
途径获取信息,采用科学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在揭题
之前须要逻辑推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数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成果
验收之后,还得积极加以推广应用。在整个教育研究过程中,人员的选择
和工作的分配问题,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如何配置问题,人尽其才,成为人
员选择和工作分配中所遵循的必然原则。
教育研究有明确的目标目的,有科学的步骤计划,有相应的方式方
法,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就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人际关系的互动相应就具有
强烈的意识性。让指导型的人员去做管理工作,让活动型的人员去做调查
工作,让亲善型的人员去做协调工作,让智觉型的人员去做理论工作,这
样每个人都能各施其长,各得其所。但教育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
性,不可能让每项工作有明确的界限,教育研究对每个成员的工作也不可
能是单一的,不管是哪一项工作对研究者的要求也是融合的。在整个研究
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能要扮演多重角色,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专
家,也可能是一个顾问或是一个助手;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导师,也可能是一个谋略师或是一个设计师;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领导
者,也可能是一个协调者或是一个服务者。多种角色的置换回应不同的人
际关系,在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中,为完成工作而不断调整自己,以追求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研究人员的首选目标。通过自我有意识、潜意识地努
力,人的个性品格就会发生显著或不显著的变化。也许一个社会型的人就
会变成一个社会型的亲善者或是社会型的智觉者,一个指导型的人就会变
成一个指导型的社会活动者或是指导型的亲善者,一个智觉型的人就会变
成一个智觉型的社会活动者或是智觉型的亲善者,等等。
实质上,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有人际关系的融合性作用,只不过作为教
育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在研
究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互动,有更强的目的指向,融合性的效果自然就更加
明显。
二、在教育行为中的意识性作用
教育科研本身就是服务于教育行为的,其研究成果(理论价和实践价
值)直接指导教育行为。就教育过程而言,人的意识具有双重作用:一是
意识对教育研究本身具有能动性作用;二是意识对教育研究以外的教育行
为的能动性作用,这种意识源于对教育研究的感悟和认知。哲学解释,意
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意识的起源说明意识是实践的经验的,而
不是概念的逻辑的。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育研究的前提
就是要有可靠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的、严谨 的,那么,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必然有较多的合乎规律的因子。因
此,这种意识对事物反作用的积极一面应该大于消极的一面。
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从理论上说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并且具有鲜明的
教育目的,有规范的教育程序。但事实上,很多的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带有较多的盲目性,没有一个完整思维体系,对教育过程的把握缺失目的 性的控制。教育研究对研究者有着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寻求利用教育规律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人的活动都是自觉的有意识 的活动,但不能就此否认人的活动没有盲目性。当这种自觉与意识,不是
建立在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入的活动难免会走向盲目性的
误区。
教育研究对教育行为的意识性作用,有着矫正应证教育行为是否遵循
教育规律的功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作为不断进行反
思,对研究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已的认知结构,并将在研究中所得到的启示实施到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再消化。
教育研究在教育行为中的意识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将研究中认知的规
律迁移应用到平时的教育行为实践中去,体现在研究者将研究中所形成自
觉性、意识性品质迁移应用到平时的教育行为实践中去。每个人在特定的
工作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都是经验性
形成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或是被验证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合乎
逻辑较为科学的。迁移应用的范围和内容都是极其广泛的,研究者可能会
把研究的方法(如调查观察、分析综合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如概
念、判断或推理等),零碎的研究体会应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可能会把其他的内容迁移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中去。
迁移应用内涵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成分。理性思考不断增强教育者教育
行为的自觉性,教育者会自觉地将研究成果投入到教育实践,在教育行为
中自觉地遵循利用教育规律。理性思考不断增强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意志
性,教育者会在教育行为中自觉地通过意志力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激发
动机,规范程序,增强目的,注重效益。这种理性思考及其带来的教育者
在教育行为中的自觉性和意志性,很大程度上,应归属于教育研究过程转
移而来的能动的意识性作用。
三、在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皈依性作用
现代企业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那就是人气指数。所谓人
气,不仅仅是指人数依附的多少,更多的是指人心的归向、人际的融合、人力结构功能。一个单位人气指数的高与低,取决于这个单位的人文环境
建设。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了精神支柱,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一个单位没有了属于自己的集体精神,是不可能求
得发展的;一个民族没有了民族精神,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精神的凝聚程度,作用的大小依赖于人文环境的建设。人们在提出向管理
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同时,依据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不断挖掘潜在的
人的动力资源,丰富管理内涵。明智的管理者无不将人文环境建设放在重
要的议事日程上。教育直接体现人与人关系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最
关键的东西,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环境建设不是虚的,在管理上,它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导向性机制
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动力性机制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制约性
机制建设中。这些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积极性
和创造性。在被管理上,它体现在对人个性的尊重,体现在对人需要的满
足。人文环境的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看人文环境建设是否符合时代特
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一
样,个人需要的层次也不相一致,每个人对同一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期望
值也不尽相同,社会需要往往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在人文环境
建设中,主导观念(因素)借助媒介诱导其他观念(因素)皈依。这里的
媒介,就是让其他因素皈依主导因素的途径和渠道,途径有直接的也有间
接的。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教育研究就是一个倡导科学教育价值观念 的重要途径。
教育研究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融合了现代的进取拼搏精神、开拓创新
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科学钻研精神、敬业协作精神,并在研究实践中得
到具体体现,这些精神的散发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成为校园
人文环境建设的主导因素,成为人们价值观念的衡量标尺。我国早已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学校管理者必然站在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
向现代化的高度,走科研兴校的之路。在管理上必然向教育科研倾斜,目
标导向重视教育科研,诱导非研究者意识上皈依;考核评价激励教育科
研,诱导非研究者需要上的皈依;教育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诱导非研究者
行为上的皈依;教育研究人际关系的互动,诱导非研究者情感上的皈依。
上面的具体表述,仅涉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一个层面,人文环境建
设是全方位的,内容也是极其宽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对人文环境的认
知也是多元的。这里仅就教育研究过程所呈现的,对人文环境建设所产生 的积极影响力而作的浅述。
总之,教育科研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这种创造性的研究,客观上就要求教育科研的活动组织实施要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具体的运
作过程中,却要体现人性化,在讲究策略和方法同时,让教育教学研究的
延展性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靳玉文主编,教育研究大视界下篇:教育研究实践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第244页
第五篇:在教学日记中成长
青年教师论坛:在教学日记中成长 莫汉杰 对于一个新的教师,工作中总会碰到各种困惑,有教学上的,有教育上 的,有的在之后的工作或讨论中解决了,有的却如难啃的骨头,无从下手.而如果这些问题 不解决, 那么我们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在经过长辈的教导和学习了一些教 育读本后, 我懂得了在教学中怎样做日记, 也懂得了在教学日记中成长,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日记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 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 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 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 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 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 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善于写教育日记,可以把我们日常教育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从 中发现共有的东西,从而研究它,解决它.教育概括的途径就是这样:从初步的观察和简短 的记录, 到全体教师进行广泛的研究工作, 再到深入地钻研学生头脑和意识里发生的过程的 实质,日积月累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真正的帮助,会让我们的教学有质的飞跃.教育日记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来写教育日记呢?总的说来, 写教育日记就是要从记录的事实中总结归纳共性的东西,着重研究最主要是东西.的确,教 学日记不是盲目的记录, 也不是不加结论概括的散文, 我们需要从事例或现象中去提取我们 所要的东西,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探索,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也是我们 写教育日记的主要目的.所以,写教学日记时一定要有总结,归纳和分类,既便于我们找到 共性,也能有针对性的研究.教学日记是教学中遇到问题后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引以为戒,找 出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所以可以把教学最经典的,最让自己难忘的记录下来,把教学中突 然遇到的灵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教学日记就成为你自己独有的原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写教育日记,虽然不是天天写,但我也从教育日记 中学到了很多,反思了很多.静下心来写教育日记,会发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 的问题,也能从日记中看到学生的想法.我的教育日记中曾写过一个学生,他生活懒散,上 课迟到是常事,迟到抓了很多次,还是如此,开始严厉批评他,我的教育没有得到效果.于 是我改变了教育方法,以鼓励为主.一段时间后,他慢慢有了变化,进步越来越大,大家都 越来越喜欢他了.这就是我从一段时间的教育日记中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研究而得到的方 法,也是教学日记给我带来的启发.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