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善办学条件 强化队伍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强化队伍建设
实现特殊教育的新跨越
——双阳区聋哑学校
我校以《长春市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为指引,以创办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为目标,坚持“多元化、特色化、科学化”的现代特殊教育办学方向,现已发展成为集义务教育、康复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师生幸福感。
1、购进先进教学康复设施设备,提高教学与康复质量。我校在2010年迁入新教学楼后,先后在国家发改委和区财政局处争取到了130万元资金,购置了大量先进的现代化教学与康复器材,装备了语训室、测听室、感统训练室、多媒体教室、律动室等8个多功能教室。购进微机40余台,使学生微机拥有量达到2人/台,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使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开展了信息技术培训,以信息技术带动了我校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也带动了优质高效课堂的生成。2011年我校教师唐春燕在全国信息技术课大赛中获一等奖。
2、改善食宿条件,让残疾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我校实行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为了使学生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0多万元,对食堂、餐厅和寝室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给学生购买了全新的被褥、床垫、衣柜和餐具,伙食由原来的一饭一菜提高为两菜一汤,在学生吃好住好的同时,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我们购置了餐具消毒柜、热水饮水机,防止病从口入。开展了寝室、食堂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工作,通过文化的熏陶和制度的约束,使学生就餐、就寝行为得到良好规范。在食堂安装了液晶电视及接收系统,丰富学生课后生活。2012年我区贾区长来校视察,称赞我校寝室、食堂:“整洁美观、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同年我校寝室、食堂被评为省级优秀寝室、优秀食堂。
3、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魅力。
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品味、展现学校风格、提高办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是学校发展的风向标。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共投入5万余元及大量人力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外出考察学习及反复论证,我们确立了以“向上、向善、阳光、正气”为基调,以“同一片蓝天,共同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以“自强不息,残而有为”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进行了大厅文化、楼层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赋予墙壁以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残障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4、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的窗口,是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优美、温馨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师生精神愉快,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为了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学校多方努力,协调来80万元资金,高质量的完成了操场的柏油硬化工作。又投入15万元,在操场周围辅垫了方砖甬路400m2,修整了花池、绿地1120m2。栽种果树、花树和景观树100余棵、花草3000多株。如今的双阳区聋哑学校环境优美、整洁、典雅,已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乐园。
二、研培引领,德技双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热爱特殊教育教师的出现是特殊教育产生的基础,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努力与探索又促使了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发展的成败。
1、科研引领,培养“研究型”教师。
近年来,我校根据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更新办学理念,梳理教育教学问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2010年——2011年,我校的省级课题《关于对聋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市级课题《在数学学科培养聋童实践性学习的研究》、区级课题《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提问》顺利结题。
2012年我校教师撰写的16篇省级论文被吉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表。19名教师的论文在全国第二届责任教育论坛研讨会上获奖。同年我校一个省级课题、13个国家级责任教育子课题完成结题,一人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在科研课题立项、结题和论文出版获奖工作中,我校位居我区首位,得到了区教育学会和区教育局的肯定表扬。教育科研使教师业务水平普遍提高,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很多难题与困扰,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培训引领,培养“学习型”教师。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我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了贾君、柯魏等多名特教专家来校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培训讲座。累计投入9万元资金,先后派出教师80余人次到各省市参加国培、省培、特教培训班以及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拓了教师视野,丰富了知识与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在“请进来、走出去”的同时,我校也不加强化师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手语培训”、“微机操作”、“简笔画”等特教基本功训练。每学期进行“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说课大赛”、“教师优秀课”等活动。我们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鼓励教师到各级各类大赛中去锻炼摔打自己,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屡获佳绩:先后有15人次在国家、省市大赛中获奖;8名教师在省级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选大赛,获得一等奖;两人获得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和省级教学新秀荣誉称号、两人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获得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6人评为区级骨干教师。2011年我校被区教育局评为“双阳区办学水平优秀校”。
3、师德为先,培养“高尚型”教师。
高尚师德是教师的首要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三年来我们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我们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需求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制订了切实可行师德工作计划,与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扶”、“道德讲堂”、“师德演讲”、“听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三爱”活动,“代理妈妈”等系列活动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2011年9月份,我校唐春燕老师被评为长春市特殊教育系统十大感人教师
三、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新突破。
1、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初步完成1--9年级哑聋、培智语文和数学新教材的审定工作。聋哑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信息技术教育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开发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在三至九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新途径,培养聋生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我校学生李兆斌、冷洪双制作的电子相册《美丽的校园》得到了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好评。
2、着力提高智障教育水平与质量,我们把智障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给两个智障班配备了智障教育专业毕业教师,充分利用感统训练室、康复设备和新的康复手段,开展了低年级智障学生“自理、语训、认知、肌能、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聋哑与智障教育均衡发展。
3、进行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实施分层教学,针对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使每个不同的残疾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发展。进行了残疾学生综合评价的改革研究,建立了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特殊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医学康复评估与教育教学评估的有机结合。
四、以发展职业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完善校本课程设置,增设专业课和扩大校企合作”三方面的工作。
1、完善校本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我们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及社会需求,以“补偿缺陷、普遍成长、学会生存、适应社会”为宗旨,在培智班分别开设我会洗脸、我会洗衣、我会打扫宿舍卫生等生活技能课程,在聋哑班分别开设缝纫、十字绣、米字绣、木工等劳动技能课程。在2011年第18个助残日活动中,学生的十字绣作品“梅”、“兰”、“竹”、“菊”,受到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赞誉,目前我校十字绣已初具规模和影响。
2、不断探索社会需求,注重学生技能培训。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为了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组织教师到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在掌握社会给予的新的要求和信息后,在原有的专业课基础上,又增设了美工绘画专业课。力争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适应社会,得到社会认可。
3、扩大合作企业范围,为学生就业服务。学校在与原有企业继续开展合作的同时,又与四平华英木业、长春大华橡塑厂等企业开展合作,使多家企业成为学生学习、实践、就业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三年来我校的15名毕业生因综合素质好全部实现就业,工资待遇也得到提高,实习期间最低工资1千6百元,交五险一金,实习结束工资都能达到2千2百元左右,免费食宿。我校的毕业生王云龙和朱振玉同学,现已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标兵,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称赞。
五、积极开展对外协调工作,关爱残疾孩子。
我校特困学生李龙海家一家四口人全是智障,唯一的一间小草房也濒临倒塌,所在地政府难以给予解决,我们通过多次协调,区自来水公司为李龙海家盖起80多平米的砖瓦房,购买了家具,从此他们有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区粮食局为学生送来了高档的学习和生活用品;长春一汽为学生送来了名牌羽绒服、鞋、帽子和手套;吉林影视频道来校开展了爱心慰问活动,捐赠了大量优质的文体用品,并为我校录制了专题片;区残联给孩子捐赠了40套毛毯……通过对外协调,我们为残疾孩子及家庭解决很多实际困难,温暖了他们的心,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双阳区教学水平先进单位”、“双阳区教育系统扶困助学先进单位”、“长春市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吉林省百姓口碑金奖单位”等荣誉。
面对特殊教育的新形势,我校积极探索与进取,在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规模上都取得了进步,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早日把我校办成有质量、有创新、有特色、有活力的特殊教育名校。
第二篇:浅议如何强化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浅议如何强化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从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强化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本文从现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现状入手,就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引言
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即商业运作的市场文化铺天盖地的涌来的时候,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于人们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群众文化话动的开展如何在开展方式上有所创新,如何能结合时代的主题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
一、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管理干部严重缺乏
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专职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许多街道中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往往是其他街道干部兼任,因为工作、精力、时间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此外,因为街道文化干部的待遇偏低,与专业文艺团体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工作任务繁杂,存在着现有文化管理干部队伍人员不稳定问题。
(二)群众文化的主体较为单一,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群众文化的管理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是由相应政府部门包揽的形式,所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多为传统文化演出形式,综合文化演出较为普遍,而利用多媒体丰富群众文化的现代演出手段较少,从而造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的问题。此外,群众文化服务的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群众文化活动少,没有充分的利用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从而就难以吸引大量的群众加入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中来。
(三)宣传力度不到位
因为国家政府对文化队伍的建设认识还是不全面的,导致在进行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其方针、方向搞清楚,在进行长期的建设规划过程中,宣传力度也就不够,比如在进行文化队伍的宣传建设过程中,未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在各个小区、各个地方进行文化宣传过程中,没有进行全面铺设,这就导致许多民众不能够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就不能更好地进行关注;对于文明小区建设、环境保护、乡镇绿化节能事项的宣传演绎等事项,没有与文化队伍的宣传内容接轨,就不能真正将文化队伍的目的显示出来。
二、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
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需要重点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健康;其次,要注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从形式到内容,使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要注意对现代文化的宣传,使群众保持对先进文化的接受能力;最后,要重视对宣传理念的建设,完善宣传工作,使宣传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我们需要加强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这样才可以保证以上四点计划能顺利地实施。具体做法为:第一,使用人才要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群众文化发展的人才,就要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量,做到物尽其用和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二,建立健全相关责任体系,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为促进带有正能量的群众文化发展制定出标准;第三,从领导层面来说,群众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注重对群众文化形式的创新与群众文化内容的创新,为全面建成健康社会尽一份力。
(二)加强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引导
各级行政机关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时候,传统的处理方法之一,就是对群众的文化队伍进行相关的审批和监管,这一方面虽然对于控制好相关的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方向,然而因为强制力的介入,使到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缺乏更多的自由度,不利于鼓励人民群众组成文化队伍。但是另一方面,因为群众文化队伍具备娱乐性与自发性,有可能会在失去监管的情况下,往不适当甚至是有害的方面进行发展。因此,对于这方面,我们要注意对政府文化服务功能的重新定位,要注重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引导,而不是运用强制力去要求这些队伍,可以通过舆论表扬一些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健康的群众文化队伍,使之成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榜样。
(三)大力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文体爱好者的积极性,按照业余自愿、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要求,在组建秧歌队、票友会、合唱团、书画协会、戏曲、健美操、武术等群众性社团,吸引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使更多的文化骨干由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由组织者变为推动者,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二是制定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采取文化部门与团委联合推荐,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定期、定点的深入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指导,充分调动高校及各类专业学校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四)国家政府的关注提升
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提倡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中较好事项的延伸,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与投资建设力度,真正将自身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提升,在进行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将文化队伍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渗透演绎,不断捕捉传统、国际、民间较优良的文化元素,在对文化队伍的建设关注过程中,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建设要求,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进行结合,使文化队伍的建设可以为国家的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把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涉及编制管理、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干部配备等多方面工作和多部门管理权限,必须调动和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建立面向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各种机制,为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切实把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巴图巴根.浅议如何强化群众文化队伍建设[J].大众文艺,2014,18:15-16.[2]郭馨元.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措施探究[J].群文天地,2012,20:10.[3]安宏杰.论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10,08:291.[4]孙倩倩.探讨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2,17:245.
第三篇:司法局强化队伍建设
县司法局开展“四抓”活动强化队伍建设近日来,县司法局大力开展“四抓”活动,努力开创了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一、抓班子、带队伍。“火车跑得快,全看车头带。”县司法局紧紧围绕“公正司法行政、一心便民为民”的工作主题,力图打造出一支职业素质优良、司法行政能力较强、工作作风严谨的干警队伍。完善健全了本局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在管理中规范工作,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财。
二、抓学习、强素质。局领导班子始终把学习当做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抓学习、抓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工作指导水平和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的业务能力。
三、抓作风、树形象。按照“工作态度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明显提升、工作纪律明显加强”的要求,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搞好“五个破除”,树牢“五种意识”。“ 五个破除”:即破除满足现状、低标准工作的落后思想;破除懒惰等靠、贪图安逸的落后思想;破除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落后思想;破除反应迟钝、等待观望的落后思想;破除各自为战、自我封闭的落后思想。树牢“五种意识”:一是科学发展意识。二是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要受得了寂寞,守得住情操,耐得住清贫,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是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四是全局意识。牢固树立全局上下一盘棋、系统上下一股劲思想,形成制度健全、机制完善、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的机关工作秩序,形成推动工作务实创新的强大结合。五是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思维,弘扬法治精神,正确处理依法履行职责与服务经济建设的关系,在服务中推进司法行政工作。
四、抓硬件、上台阶。县司法局大力改善办公环境,根据各所需求配备了硬件设施,使机关办公条件明显改善,为干警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和鼓励干警工作、支持干警办事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五抓”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新学期,我校采取将五项措施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抓学习。把《走进新课程》、《现代教育导报》、《东营教育》等作为教师的必读刊物,要求广泛学习新课程理论,使新课改理念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并印发校本学习材料,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思想境界及综合素质。
二是抓活动。大力开展教学通用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训练,层层开展优质课评选、精品课展示、课堂教学分级达标等活动,人人参与课改课题研究、教学成果研讨会,为每位教师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是抓培训。实施“借脑兴教”工程,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外出一次向先进单位学习活动,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学历深造。目前,我校已先后到北宋三中、汀罗
一中、汀罗二中、陈庄三中求取真经,近期将组织人员赴安丘四中考察学习。
四是抓骨干。规定,凡是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必须选择一名青年教师作为帮扶对象,并使之在1-3年内达到相应的水平或拿到相应的称号。各学科教研组长,必须选择本学科1名后进教师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并尽快使其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规定,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干劲。
五是抓考评。依据教研室评价方案,我校进一步细化、规范了《北岭中学教学成绩计算办法及奖惩方案》,通过听评课、查常规评出校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并对这些优秀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内驱力。
第五篇: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
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
1、研究村班子现状,优化班子结构,增强发展经济的能力。
2、对村班子开展学习、培训、考察,强化班子整体素质,增强统筹谋划的能力。
3、召开村班子例会和完善后备干部培养,活化班子工作干劲,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
4、开展谈心谈话,推行双向互动,亮化班子工作情况,增强民主管理的能力。
5、推进“三三五五”工程 强化农村民主监督。
6、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村干部队伍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好以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财务管理等制度规定,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用制度、规则、约束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保证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转。
7、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提高村干部待遇;二是 拓展村干部发展空间;三是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离任补助和困难救助机制;四是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五是努力优化村干部的工作环境。
8、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村干部履职效能。一是健全完善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二是创新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