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 结题+论文

时间:2019-05-12 17:1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 结题+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 结题+论文》。

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 结题+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课 题 研 究 结 题 报 告 洽水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1年3月,我校《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课题向县教育学会、县教育局申请立项。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增强了教研意识,提高了“课改”的积极性,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语文成绩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一、关于课题实验研究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背景

学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前,我们山区的小学生,95%对作文缺乏兴趣。所写的习作,不是语言干涩,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费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同步作文》的翻版。

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作文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小练笔的指导、训练较少,甚至缺失了,使多数学生掌握不了各个学段的表达知识、方法和技巧,缺乏基本的小写作的基础。其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是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忽视了让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不能正确地把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抑制着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和表达能力提升。其三,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都是为作文教学而教学,把读与写的教学割裂开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习作上的心理压力与思想负担。

为全面提高我们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扭转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注重课文内容讲解,轻视学生言语发展和表达能力训练的现状与局面,有效地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困难,使语文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决定开展“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的课题实验与研究。

2、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2)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言训练积累的现象。(3)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读写脱离。

(二)课题的界定

1、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2、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三)课题研究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还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指出: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立足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毫无疑问,生活也是作文之源。这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过程就是在生活中渗透作文教学的过程。

3、叶圣陶写作教学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实验的原则、方法

1、研究实验原则(1)读写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活动性原则

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在具体的小练笔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

(3)主体性原则

在开展研究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全体发展。

2、研究实验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主,围绕《方案》中的操作程序,对三至五年级多个班进行实验与研究。)

(2)对比法(3)调查研究法

(4)典型课例研究实验法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是“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小练笔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小练笔训练基本途径、方法和手段,如何 2 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等。使语文教师无论是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关注它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技巧,发展能力,并及时地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技巧、能力运用到语文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科学办法,总结出具有可行性、易操作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经验。一旦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丰富课程改革理念。

2、实际价值:

(1)我们的课题实验,对学生而言,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学生不断取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能力和技巧;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和表达能力提升;能有效地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对教师而言,本课题实验,能进一步更新习作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能力水平,增强“教学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真正起到农村中心小学“三中心”作用,引领全镇各小学“科研兴教,课题兴校”。

(六)实验研究的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研究论文。

3、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4、师生阅读、写作竞赛获奖荣誉。

5、《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水平》课题研究“校本教材”。

二、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与基本做法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组织课题人员学习,制订计划、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展开课题申报和开题活动。

1、建立课题研究机构,组织实验课题有关人员学习和讨论课题有关事项,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县级立项。

附: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机构

课题组长:林 立(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的策划统筹)

副 组 长:祝仕剑(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制定课题方案和组织实施)

林海年(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组织实施)陆文兰(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制定课题方案)课题顾问:陈东新 李发侃(怀集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3、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不足之处。

4、调查了解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二)实施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4年5月)主要工作:根据《实验方案》制定具体行时计划,全面展开课题研究行动。交流推广成功经验,建立管理制度,建全相关的实验材料档案(活动过程记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各类表册、相关学习资料、阶段性实验报告、总结、论文)。

1、建立管理制度,建全相关的实验材料档案。

2、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在阅读教学前,要明确教学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是关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从阅读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情感、体会人物品质,接受熏陶,获得启迪;接着是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或者表达方法,即是在学生体会了文章内容和情感思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阅读文章中发现其中某些表达上的语言规律,或者典型的句子特点、句式结构特征,典型的描写。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使学生充分地认识、理解到这些表达形式上的特点、特征和妙用。在此基础上,然后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仿照文段中的写作小知识,写写自己身边的事物。

附:课堂教学操作基本程序: 发掘练笔点研读练笔点学生练笔交流、展示评价反思、修改完善

(1)深入挖掘,掌握课堂练笔的教学时机。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①意犹未尽时练笔。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了小练笔,激起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了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创造,生成了无限的精彩。

②情到深处时练笔。老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让学生进入情境,与文中的人物会面,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触动,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学生入情入境,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学生一吐为快。

③发人深思处练笔。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时,老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也积蓄了精神生命的源流。

④积极探究时练笔。课文中往往留有好多的“空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老师以这些“空白”为切入口,充分利用了这种有利空间,将它作为读写拓展训练点。

(2)读写结合,研读练笔。

老师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与文本逐步走向和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充分“利用”了文本,“挖掘”文本,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老师们安排了练笔,让学生一展思维、想象的羽翼。

①立足文本——迁移时仿写。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典型句式、构段方式、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仿写。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老师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课题组成员就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典型课文进行了仿写,效果很好。

起来,文中进行补白的地方有:省略号处补白;人物内心补白;课文插图补白;突破重难点补白。

A、省略号补白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也表示引文中省略的部分或话语中没有说完全的部分。如果说许多文章的空白处没有明显的文字告诉我们这儿有话,让我们觉得很难把握,那么省略处就以省略号为标志明确向读者昭告:这里有话,只是未讲。面对这种补白的空隙,教师要及时利用,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联系己有的知识,进行言语拓展,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讲到盘古倒下后,他身上的器官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万物,最后以省略号收尾。先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知道,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盘古身上还有另外的器官变成世界万物,说说还有什么,再写下来。这样的补写,水到渠成。

B、人物内心补白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父亲得知中到了一辆奔驰牌汽车时“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陈敏敏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父亲中了大奖为什么神情那么严肃?他到底在想什么?以次引领学生给人物内心补白,让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一承接段式的训练以父亲的心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在心灵地交流中体验文本,得到感悟,从而感受父亲诚实守信的可贵。

C、课文插图补白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自然之道》一文中,邵蕊燕老师让学生看着课文插图,想象大家是怎么样抢救幼龟的?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有利于理解中心。

D、重难点补白 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感悟,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 当感人的。如学习《给予树》一课,课文的重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邵蕊燕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以妈妈的身份说说此时要说的话;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③挖掘文本——延伸处续写。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但意无穷,结尾留有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练笔的大好机会。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抓住结尾进行延伸。在教学中,教师挖掘出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让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例如,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的结尾时,梁梅芳老师这样设计了一个情景:“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隔不断血脉亲情,或许他们永远也不能见面。但是,有一天,他们相遇了,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把感受写了下来。这样的小练笔,意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绘就了一个个有个性的、鲜活的画面。

(3)学生练笔。

①总结文本写法、表达方式,老师明确练笔要点。②采用递进式练笔,并注意引导学生适当用上好词佳句。③教师巡视指导。

(4)练笔交流、展示。学生练笔完成,进行小组或同桌间的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己口述或投影展示练笔。

(5)练笔讲评,修改完善。

点评时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①自我评价——自助型评价模式。②同伴评价——沟通型评价模式。③教师评价——权威型评价模式。

点评后让学生修改完善。根据练笔内容的不同,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改,同伴间互改,小组间就某篇文段共改。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4~5月)

主要工作:整理材料,总结课题全程报告,撰写教学论文,汇编专题小册、申报结题验收。

1、整理有关数据及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写出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和论文。

2、收集、整理校本教材(课题研究过程的练笔意图及简案、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

3、邀请县教研室领导、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验收、评估。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践,我们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摸索到了课堂练笔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与我校教学实际相结合,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有渗透小练笔”的基本教学模式:发掘练笔点研读练笔点 学生练笔交流、展示评价反思、修改完善。

发掘练笔点: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研读练笔点:老师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对练笔点进行精读,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为小练笔作好铺垫; 学生练笔:老师首先根据课前设计好的练笔步骤,采用递进式,层层深入练笔,然后明确或出示练笔要求及相关提示(图片、文字)让学生练笔;

交流、展示:练笔完成,进行小组或同桌间的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己口述或投影展示练笔; 评价反思、修改完善:点评时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如:采用自助型的自我评价、沟通型的同伴评价、权威型的教师评价。点评后让学生修改完善。根据练笔内容的不同,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改,同伴间互改,小组间就某篇文段共改。

2、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改变了以前读写脱离的教学方法,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在课题的带动下,进一步更新习作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能力水平,增强“教学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实验、总结、改进、创新,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他们经常承担学校的公开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镇、县举行的教学比赛。邵蕊燕执教的《少年闰土》、陈偑云执教的《听听,秋的声音》、邓添文执教的《去年的树》等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教学在镇公开,均获得教研室专家较高的评价。

(3)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教育实验,并能撰写科研经验总结和论文。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都能立足课堂,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把握时机,因文而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参加各类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课题实验期间共有10篇论文获得市、县级以上奖励。李群芳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吹气球》参加2011年县级评比获得了一等奖;邵蕊燕老师的《聪明的孩子》获2013年小学语文作文指导录像课肇庆市二等奖。具体获奖情况见附表:

3、课题的推广与辐射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大胆探索、求真务实、勇于克服困难,迅速成长为教学能手。由于课题实验效果显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因此,我校课题组分别在2011年12月和2012年11月在中心校通过上研讨课、展示课,分析教学个案,举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把课题由实验班——学校——全镇逐级推广,获得广泛好评。今年4月份举行的镇“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面上小学的严嘉玲、祝斯敏两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渗透了小练笔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

四、问题与反思

1、教师们没能够把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上升为理论,部分虽然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室,但课后反思只停留在表面上,深度不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不高。

2、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

课堂随文练笔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参与到课堂练笔活动中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3、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科研兴教,课题兴校”,一大批年轻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成长起来。今后,我们将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校本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

第二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今的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老土。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向现代的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

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文章、古文和诗句的考察,因其有一定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失分不少,就应考来讲,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

随着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风”,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的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道德观、处世态度仍是隔膜的。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的特点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从容,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的。有这样优秀的这祖国,怎能不爱她。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一)学校重视 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从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白鹿原有淳朴的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身处其间,学生周围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踏青,参加农村节日,观摩婚丧礼俗,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传统文化学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是必不可少的性格积淀。

(三)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全世界,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对比,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格。

(四)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一知半解到有系统印象。积累200篇左右古诗文基础。

(二)养成积累古诗文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传统文化现象并分析其思想内容,能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生活现象,有一定的分辨意识。

(三)建立诗词诵读库(500篇),使学生出口成章,能撰写小型文化论文,将所学思想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为人处世。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讲述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的大量的传授密集的文史知识,既节省时间,又能系统的讲述。

2、背诵积累 积累古诗词最后的方法莫过于背诵。

3、实践法 主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总踪迹并用语言表现出来。

4讨论法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探究结果,和他人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5比较法 和其他信息比较,总结各自优点。

五、课题研究对象

九年级三班

九年级二班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9月。确定研究课题及研究对象,申请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 2009年10月到2009年三月积累阶段。通过大量诵读积累,素材积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是文明结晶。

第三阶段 整合提升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整理,建立诗词诵读库,指导学生撰写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 反思总结阶段将优秀作文结集完成课题研究,撰写学科论文,总结研究成果,申请课题评审。

七、课题实施过程

(一)注重积累,由感性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传统文化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思想意识必须依托一定的内容形式才能为外人所感知。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莫过于古诗文了,精神内涵包括有重视文化教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为,如仁孝诚信、公平正义、坚持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古诗文又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呢?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老师的经验进行筛选,要相信学生的审美眼光。

这些营养丰富的原料必须让学生熟读牢记,才会在脑海中扎根,长出那棵叫传统文化的苗来,所以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耳熟能详经典文学作品200篇左右。学生在背诵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涵咏其味,久之,在学生心中会形成朦胧的审美意识,朦胧意识的表达必须借助一系列行为使之外化,逐步明晰。如指导学生编辑专题诗集,写鉴赏文章,为诗词配画,根据诗词编话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也使积累更具主动性,条理性。

(二)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的积淀,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其环境下的人们,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其效果也更佳。比如北方人很重视婚丧大事,礼仪过程纷繁复杂,提示学生记录每道礼仪程序,进而通过采访、分析、猜想方式了解每道礼仪设臵原因及其代表意义,找出传统文化的影子。现代人重视休闲,大节小节都要过,在节日里引导学生观察有何代表食物,有那哪些风俗,有什么文化活动,在这些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饮食、绘画、建筑、舞蹈,书法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每人的一颦一笑中,寻找传统文化必然要在生活中找。

(三)互联网是信息来源最快捷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大千世界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信息。如比较日本服饰和唐朝服饰、分析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异同、欣赏园林建筑,书画、文物图片。。在这里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特别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进了一些糟粕,我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

(四)知识只有输入没有表达,不会进入人们心中,必须使学生将心中感悟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传统文化才会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我选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写文化小论文。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合作编辑了一部《初中生必备诗词曲文集》,收录学生喜闻乐见,有代表意义的诗词曲文约500篇。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小论文集,还有同学自编的戏剧,自编的诗集等。

(二)学生养成了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习惯,很多同学出口成章,在作文中引用的十分恰切。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更礼貌了。对班级中不良现象往往群起而攻之,说明同学们已对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学以致用了。

(三)在传统节日里再也没有人喊“无聊”了,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表达对老师,家长,朋友的关切和问候之情。更有同学提议:端午节采芦苇叶做粽子,重阳节采香蒿做香包送人。

九、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教研试验,我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渗透方法总结为“四部渗透法”分别为兴趣导入,背诵积累,亲身体验,感悟提高。

(一)兴趣导入初中生活泼好问,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有刨根问底精神,紧抓机会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会使他们茅塞顿开,心服口服。

(二)背诵积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黄金记忆阶段,背诵的东西可保持一生,诗文中的思想也会影响他们一生。

(三)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学生会因自己的发现而非常兴奋,学习效果自然就达到了。

(四)感悟提高,让学生将自己思想认识条理化,理性化。他们就会将传统文化有意地放在自己头脑中,不自觉地按其要求自我完善。

十、研究反思

本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

(一)条件所限,九年级学生功课很紧,投入时间有限,影响研究效果。

(二)初中生感受能力强但分析能力弱,文化小论文写得水平不高。另外诗画集中学生欠缺绘画基本功,无法达到图文并茂。

(三)教研力量不足,单靠几个人的力量完成本次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总觉得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

传统文化是个很大的命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所有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结题报告

王娜

吴村庙中学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题提出缘由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七、课题实施过程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

十、研究反思

第三篇: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总结

本学年,我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有关文件要求为指导,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如下:

一、开展小学生心理状况及成因分析,找准教育教学的切入点。

我们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谈心、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在小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

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作为教育结合点。

课堂教学,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实现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备课中找好切入点。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2、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愉悦的情境”中激发兴趣,在“愉悦的体验”中发展思维。教学是一种情境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利用教学中形成的师生间的和谐美,并将这种美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愉悦的语言教导人,以愉悦的行为感悟人,以愉悦的环境陶冶人,以愉悦的情境激发人,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 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

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

4、鼓励写日记或周记,抒发心中的感想。我校坚持提倡学生写日记或周记,让学生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受,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育学生要学会坦然的对人与对己。

三、整合学校各种资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日常教育中,我校十分注重各种资源,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歌咏、拔河、讲故事等来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通过组织参加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校园建设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

2、班主任工作方面,精心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为基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文体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组建创造性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地开展创造性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健康发展;正确评

价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通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 的创造性人格,提高创造力。这些实践使班主任深刻体会到,心理

健康教育有助于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班级工作的开展、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

3、在学校与社会结合方面,通过与家长及时的沟通,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4、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广播,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推广各种维护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克服心理障碍,使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更趋完美健康;了解并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抓住重点,个别辅导,从点点滴滴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1、建立特殊学生记录卡——让每个老师悄悄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大都特殊生的产生是由于离婚家庭、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寄养家庭、富裕家庭等等造成的。形形色色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量事实表明,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最多,最严重。针对学校特殊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情况,我校建立《特殊学生记录卡》,班主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把班级内离异、单亲、寄养、贫困家庭的学生记录下来,并详细记下该生的家庭、学习、性格等情况,以备观察和帮助。特殊学生受到老师更细心的关怀和照顾。

2、“心灵港湾”一让心理咨询室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驿站。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些烦恼如不及时克服,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发生心理疾病。而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又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团体形式进行辅导。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建立了“心灵港湾”心理咨询室,走进“心灵港湾”,里面温馨活泼的氛围—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遇到烦恼或犯了错误时,老师就把学生带到“心灵港湾”,心平气和地谈谈心、聊聊天,排除烦恼,认识错误。师生间的距

离拉近了,避免了当众批评和责骂。每次师生在咨询室谈话后,老师都在《心理咨询室使用记载簿》上记下谈话的目的、内容、效果等,以方便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对症下药.3、悄悄话信箱——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知心姐姐帮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个别辅导是一个重要形式,但个别辅导比较强调咨询工

作的专业性,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辅导老师担任。我校专门派教师接受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参加全国、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讨论,还指定一位心理辅导专职老师专门负责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老师以知心姐姐的身份,开设了“悄悄话信箱”,每天定期打开信箱,阅读学生来信。针对信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矛盾,或以知心姐姐的回信直接解答;或通过班主任间接解决;或以辅导老师的身份与学生面对面谈天等等不同途径,帮助学生及时排疑解难。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将乐二中 2010、12

第四篇:小课题结题论文

【小课题结题论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结题论文)

(2012-11-26 11:06:58)转载▼ 标签: 分类: 小课题

杂谈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摘要】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小学生日常训练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关键词】兴趣;计算 ;培养;能力训练;速度;正确率

一、让数学计算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使用的方法有:

1、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数学小竞赛,比赛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合作题等,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扣5分,最后胜利的队伍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很感兴趣,很多学生在上完数学课以后,来跟我要求希望下次再比赛。组织系列活动形式:班级小组竞赛;学校组织以年组为单位个人口算、速算简算能力竞赛;学校组织以班级单位的计算能力检测。优胜学生、老师获奖。

2、创设不同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联系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10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出示小狗爬上10层台阶回家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狗回到家前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动画显示小狗爬上2层台阶,先请学生列出算式:可能是10-2=8,也可能是10-8=2。让小狗继续往上爬,根据小狗爬的结果,列出算式。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狗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练习,巩固计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了,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又如:在表内乘法教学时,我们创设这样的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们进行比赛计算6+6+6+6+6+6+6+6和8+8+8+8,看谁算得又对双快?”孙悟空笑着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它们的得数是48和32。”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出用乘法口决来计算。这时我就介绍乘法的意义,通过创设这种生活中故事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而且很快掌握了乘法口决。

3、借助生活经验,探索计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67-25+28”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67人,到站时后门有25人下车,前门有28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67人中去掉下车的25人,再加上上车的28人,当然也可以把67人先加上上车的28人,再去掉下车的25人。有的学生或许还会这样思考:一辆车上共有67个座位,正好坐满。到站后,有25人下车,28人上车,这样上车的28人中的25人正好能坐到座位,还有3人只能站着。坐着的和站着的人一共有67+3=70(人),在计算中也可以这样表示67+(28-3)=70。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能力。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也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从而使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校对四、五年级948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跟踪调查测试得出“学习动机越强烈的同学,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学习成绩就越好”。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笔算和简算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质量。

1、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口算能力

单一的口算训练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就不可能保证口算的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这一特点,我们把部分练习创设成了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同学们个个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打数学扑克”、“写得数比赛”“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

2、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笔算能力

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老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可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3、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简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或乘法交换律时,我问学生:“这个学期课室里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化”,学生:“老师没有变, 我变了。”我让同桌学生互相握握手说:“天变地变,我们的友谊永不变”。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边说边握着手。我还让学生调换一下位置再次握握手问:“现在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说:“我们的位置变了,人没有变(友谊不变)”我再次说:“其实我们的数学也有这种情况,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时课堂气氛异常高涨,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上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8.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同学们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

三、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有如下做法:

1、灵活运用运算定律,避免盲目简算

许多学生都头疼这样的题“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的确,这种题有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有些学生受到数字干扰,一看到要求就盲目地进行简算,结果出现如下的错误: 9÷ + =9÷(+)+ ÷ + =(+)÷(+)- × =(-)×

学生对运算顺序认识不清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题中的特殊数字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对简算的理解要透,要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漏了哪处可以简算的地方,也不能盲目地进行了简算。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做这样的题,而是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思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简算对象“25和4”、“125和8”、“5与2、4、6、8等偶数”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包括小数、分数和整数),同时使学生对简便算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甚至有些学生有了对简便运算的直觉。然后,再重温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对运算顺序进一步加深认识,使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不假思索就能按正常顺序完成。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简便算法的基础,对产生了简便算法直觉,同时又牢固地掌握了正常情况下的混合运算,就已经不再认为这种题很难了,就可以避免盲目简算了。

2、学会科学思维方法,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算括号外面的。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算的含义。如:妈妈带我到华润商场里买了一台电磁炉202元,又买了一台电冰箱835元,付钱时妈妈一下子就能算出了一共要给多少钱。后来妈妈很骄傲地给我说了她的算理,我觉得妈妈很厉害。所以学生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分析、总结、类推这类简算题的数字特点,从而悟出这类题解答的规律。683-198(多减要加)1556-301(少减再减)=683-200+2 =1556-300-1 =483+2 =1256-1 =485 =1255 858+99(多加要减)735+102(少加再加)=858+100-1 =735+100-2 =958-1 =835+2 =957 =837

3、利用迁移规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新旧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思维过程,需要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渗透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这样教学生: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计算的简便运算题,然后让学生试做以下题:

30×(- +)10+ × - 3 -(-)5- -

学生已有了简算的基础,就不再认为这种题很难,反而认为这种题更容易算了,不用通分,只是运用运算定律、性质、改变一下原来正常的运算顺序。学生从整数四则计算到分数四则计算这一发展变化,激励、点拨学生完成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转化,概括归纳出计算的方法,学生在充分感知中明确算理,在探索中逐步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速度是衡量计算能力高低的一条标准,如果计算只停留在“会”的阶段上,那是不够的。不仅要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更重要的是,使学到的定义、定律、法则、性质、规律等达到融汇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的一种题型。只要我们能灵活地运用好运算定律,就能优化我们的计算速度。

四、加强学生速算训练,提高学生各种计算能力。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我们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基础性训练、强化记忆性训练、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个五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也做了些探讨。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积累典型错题编辑成册,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的计算错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乘法口诀不够熟练导致计算错误;(2)积的小数点点错或者漏点;

(3)除数是小数的时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小数点来除;(4)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法数位混乱对错计算;

(5)脱式计算时容易受某些数字的影响,搞错运算顺序。1× ÷1× = ÷ =1 600÷25×4=600÷100=6 60-20÷4=40÷4=10(6)其它原因: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在书本上、手上、桌上„„随便找一个地方来计算等。

通过上述的分析,造成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针对上述情况,近年来我校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同时,并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突破口,进行了口算能力比赛、计算能力比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我们还这样做:帮助学生走出计算时的误区、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等。

2、加强基础性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打好口算基础,提高口算能力。做法有:熟记乘法口诀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计算的兴趣,我不断变练习的形式,如:看卡片、开火车、抢答、自算、互算、小组对抗赛、小组拉力赛等等,并定期在班里举行“神算子”比赛,选出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全级的计算比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做好铺垫。

3、强化记忆性训练 在高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熟记以下这些常用的数据,那么就能更好地转化为计算技能,从而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加速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a、积为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b、1—15的平方数和1—5的立方数; c、1π—10π的计算结果;

d、分母是2、4、5、8、10的最简分数及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4、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必须要熟练“五大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往往忽略了使计算复杂化,因此必须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不断加强练习(如:1.98×101=1.98×100+1.98×1;2.5×98=2.5×100-2.5×2;2.25×4.6+2.25×5.4=2.25×(4.6+5.4);4.8×2.5=1.2×(4×2.5);

×16=2×16+ ×16等),提高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力。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而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同时存在的,而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干扰智力因素的原因。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活动,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干扰智力活动的进行,第一是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解题兴趣不高。认为解题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没有力求准确的欲望。造成做题时心不在焉,草草了事的情况,结果出现了计算差错。第二是在计算时希望尽快算出结果,当遇到计算题的数字较大或者过繁时,容易就出现排斥心理,于是不去认真分析,不细心审题,敷衍了事,在这种心理下进行计算也容易出现差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活动,调节消极的非智力活动,使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教师自身必须对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用自如,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其次,学生也必须持之以恒,定时、定量地训练,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成效,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

第五篇:小练笔在作文教学中的研究[范文]

小练笔在作文教学中的研究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习作。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习作教学来说,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作态度,持久的写作热情,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为了让学生乐于写,并能坚持写,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我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小练笔的作用。学生为了写,必须积累写作素材,于是通过小练笔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在经历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基础上,激起学生表达和习作的欲望,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通过小练笔,让语言具有生活性

叶圣陶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学生在有了写作兴趣和基本写作能力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语言的训练,让习作中的语言展现学生的个性。语言表达能力要靠长期不断的训练来提高,仅仅凭两周一次的大习作训练很难达到目的。小练笔正好发挥它训练语言的作用。1.训练语言中要能展现自我。

小练笔是一周批改两次,反馈及时。我结合小练笔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描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如学生在小练笔中形容运动员跑得快时,大部分同学都这样写道:“发令枪一响,他犹如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我告诉学生,弓箭是古代生活的常用品,在今天的时代,这两样东西已远离我们的生活,一般只出现在游乐场或影屏上,所以用“离弦的箭”来形容跑的速度快,没有体现时代气息,没有体现自我。

我启发大家,假如你喜欢体育,可以这样来写:他的速度犹如牙买加短跑名将鲍威尔百米赛跑的速度。那么,喜欢航空的同学,喜欢电影的同学,喜欢赛车的同学……用你们生活经历和感受,写出你们对速度快的体验。学生恍然大悟,奋笔疾书:

如神舟6号腾空的瞬间。如美国超人归来。

如舒马赫驾着赛车冲向终点……

这些句子中既有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又有他们独特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做到“文如其人”。学生通过训练后,在写小练笔时,能有意识地把不动脑筋就冒出来的那些现成话排除掉,努力写出自己特有的感受。

2.展示小练笔中优美的语句,学生经常写,也会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如: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是要和我一起跳舞吗?那一块绿油油的草地,是我们欢歌跳舞的理想的场地……把这些优美的句子贴到教室里,让大家诵一诵,比一比,学一学。因为是同龄人,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格式相似,易于模仿。同时对学生也有激励作用。

3.利用写小练笔把课外阅读进行分类积累,再加以模仿。如描写春天,把古代人和现代人写春天的句子加以积累,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以集中比较,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逻辑性。写小练笔时,可以一天模仿一句或几句,学生在模仿中积累语言,久而久之,渐渐也有了自己的创作。

二、小练笔,大作用

1.用小练笔写自己身边的人,表达真实了。

如在《写一个人》的习作中,大部分同学在小练笔中记录过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同桌的爱好、缺点等都非常真实。如:我的同桌,用一个字来形容他,那就是懒。看,上课还没几分钟,他俩手摊在桌子上,耷拉着脑袋,眯缝着双眼,一副十分无力的样子……写自己身边的事,因为观察了,习作选材也就不单一了。2.利用课文写小练笔,思维灵活了

学习一篇课文后,可以布置小练笔的写作内容:如《山中方友》中一些拟人化的语句;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用一系列动词写一段话;或观察某个人做事写一段话……这样一来,学生必须自己动脑筋思考,自己构思,没有现成的作文可套用,避免学生把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文章。渐渐地学生思维灵活了,习作能力也得到提高。3.小练笔的写作,学生爱观察了。

在小练笔中可以写他们的外貌,或头脑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一个手势等,利用小练笔的灵活性、及时性,把自己瞬间的感受记下来,既真实又感人。这样的积累多了,学生渐渐地会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习作也有话可说了。

如一学生在一次小练笔中写到:有一天,爸爸带我们全家来到巫山,我和哥哥在城里读书。这时爸爸更辛苦了,一年的房租费以及全家人的生活费用,爸爸不得不每天到处找活干,看着爸爸疲惫不堪的样子,我心疼地说:“爸爸,你要注意休息呀!”爸爸微笑着说:“没事,只要你好好读书就行。”

在一次劳动中爸爸倒下了,怎么也站不起来。我一回到家,看到爸爸痛苦的样子,想起他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了我们竟不顾自己的身体,有时我还为爸爸不能满足自己小小愿望而发脾气。想到这些,我趴在爸爸的身上嚎啕大哭。爸爸用他那粗糙的大手,什么也没说,轻轻抚摸着我的后脑勺。

这位同学在《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中,就写了他的爸爸,并且详细叙述了这件事。在文中说“感谢爸爸为我的付出,我也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爸爸的期望。”是小练笔记录下学生瞬间的感受,记录下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写小练笔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也许他们的想法还不太成熟,但他们在思考。

通过倡导真实习文,学生在小练笔中积累的生活场景多了,生活体验丰富了,学生不再把习作当作应付的任务,而是情感的释放,生活的体验。

小练笔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学生积累素材,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把习作当成是自己一件快乐的事情。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 结题+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 结题+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论文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教育更注重了知识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需要。实质上,人才的质量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素质和修养更关系着......

    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很幸运的。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它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的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在阅读中有机渗透写作的思考

    在阅读中有机渗透写作的思考江西省德兴市绕二中心小学 吕柳书教师有意识地利用阅读教学适当地渗透写作知识,并适时插入写作教学,当收事半功倍之效果。一、利用文本,传授写作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小练笔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练笔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始阶段,学生从二年级的写话训练一下子过渡到三年级段、篇的训练,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往往没东西可写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

    《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J06-144-P01一、课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