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

时间:2019-05-12 16: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随文练笔贴近儿童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的“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随文练笔符合学生迁移规律

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认知心理不认为: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①随文练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在此项迁移中若产生正迁移,学生能产生表情达意的需求,激发写作积极性。若是负迁移,则会视写作为畏途。②从说到写是小学生写作必须遵循的程序,随文练笔强调由说到写,这是一种秩序渐进的纵向迁移。③阅读向写作迁移,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作文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写作方法,这是一种智能转化的交互迁移。

3.随文练笔满足学生生活表达的需要。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下笔艰难,最后勉强涂抹几笔交差。“随文练笔”是伴随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文本资源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难度小,负担轻,学生兴趣浓,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 阅读教学”,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二)理论假设:

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不愧为学生学习作文的优秀范文。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文的水平,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提升对课文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2.整合教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3.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4.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悟精彩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

5.改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研究内容:研究现行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重在写法指导

(一)找准读写结合点,掌握练笔方法。

(二)通过课堂指导,形成练笔训练案例。

四、研究对象、方法和步骤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六年级二班学生,共45人(本课题申报之前已经在四、五年级时开展过相关的课堂研究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3.研究步骤

(一)2008年9月至10月,了解学生习作现状,撰写研究方案;

(二)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阅读相关书籍,认真解读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实施随文练笔训练;

(三)2009年7至8月,收集整理资料,展示学生习作成果;

(四)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分析总结,撰写结题论文,并开展新一轮的课题研究。

五、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过程相结合,研究结果明确,教学方法、课堂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相关研究论文、随笔;学生课堂随笔选;学生发表习作选。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精心选择练笔点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就教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落点:

1.练笔的点要选在情感喷发处。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2.练笔的点要选在空白补充处。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3.练笔的点要选在文本拓展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4.练笔的点要选在技能迁移处。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5.练笔的点要选在意象还原处。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6.练笔的点要选在文章的经典、精彩处。

新教材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二)丰富练笔策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方法很多。我们应因文、因人而异,主要训练策略有:

1.回放经典,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句式仿写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黄山奇松》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文中既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又有“或„„或„„或„„”和“有的„„有的„„有的„„”的特殊句式,不妨让学生仿写一段,描写校园花坛里的菊花。再如《安塞腰鼓》一课的第五自然段写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接下去仿写“„„一样,是„„”的句式,学生写道:“闪电一样,是移动的身影;灵蛇一样,是扭动的腰肢;虎啸狮吼一样,是惊天动地的鼓声„„。”

(2)构段仿写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再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同时两段之间又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构段仿写的范例。

(3)篇章仿写

篇章仿写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可以模仿同一类素材的描写,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后,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写自己熟悉的的一种植物等等;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比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模仿文章的结构,从“书的来历”“书的内容”“读后感受”三个方面练写读后感;还可以模仿写作的顺序,如《金蝉脱壳》中“脱壳前——开始脱壳了——脱壳后”的描写顺序,《黄果树瀑布》中的“移步换景”等。

回放经典,模仿文本,不仅让学生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了作者的手法,去再现自己的快乐写作之梦。

(4)立意仿写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或敬畏的一种植物。如“仙人掌”、“青松”、“秋菊”等等。

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2.启发思维,拓展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激发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

(1)填补空白 如《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美景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通过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此时趁兴问学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草原是一首诗/云朵舞着轻纱/风儿轻轻地呢喃/河流唱着欢歌/牛羊快乐地奔跑/无需修饰/不用雕琢/草原就是一首美丽的诗。”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更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2)扩展情节

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内容扩写具体。例如,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时,可带领学生用“添枝加叶法”来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教师可先让学生想想这句话中“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这株柳树到底经过了哪些不可思议的艰难困苦,文中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只是“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你能也来想象一下这株柳树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艰难险阻,具体写一段话吗?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看图想象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负荆请罪”这是极为概括的,教师不妨出示文中的“负荆请罪”插图,让学生把握住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特征,具体想象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4)换位改写

改写常见的有角色换位和文体换位改写两种。

角色换位改写,就是把自己设想为课文中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去处理文中的事情。比如说学完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后,就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火星。这就是角色换位的改写。而文体换位改写在小学课本里最常见的就是把古诗改写成一段现代文。如学完了五年级的《游园不值》一诗后,联系诗意以及诗人叶绍翁访友不遇偶遇探出墙的一枝红杏的前后心情变化,学习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写“游园不值”的故事。这样的古诗改写,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意,深化文本,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的能力。

3.升华情感,深化文本(1)小结抒怀

如《草原》一课后,我激发学生兴趣说,如果你是这次到草原旅游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草原呢?请你动笔写篇导游词吧!一个学生写道:亲爱的游客朋友,你们好!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这里的天空明朗、空气清新;这里广阔无边,一碧千里;这里牛羊成群,骏马飞奔;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里的食物也是风味独特、与众不同,有手抓饭、烤羊肉、奶豆腐等等。让我们快走进草原尽情享受吧!

(2)文尾续写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课文《爱之链》末尾写道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续写“乔依醒来后„„”,学生借助对文本的感悟,表现故事。再如学习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一位老师提出:“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样呢?他还吹竽吗?”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3)读后感言

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如第十一册《小草和大树》一文的课后就安排练笔“你从夏洛蒂身上学到了什么?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下你的读后感。”或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设计练笔:“你想对勃朗特三姐妹说些什么?”学生在完成这两道练笔题时,必定会对文章再一次进行解读,会再一次感受勃朗特三姐妹的坚强,会再一次被三姐妹的坚韧不拔所震撼。

阅读教学明确要求以读为主,以写为辅。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要提高习作能力,仅靠每学期几篇计划作文是不够的。坚持写“小练笔”,“大作文”自然也差不了了。

(三)重视练后讲评

教师细腻而及时的批阅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手段。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还给了学生,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创作动机,使作文成为一种应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会专门抽出半天的时间静下心来细致而又及时地批阅学生的小练笔。当遇到精彩的文章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上个大大的“好”字,或用红笔勾出其中精彩的词句,并在旁边注上★,生怕一时的马虎而错过每一个精彩之处;当遇到学生出现难题征求意见时,我总是耐心而中肯地在空白处写下我的建议,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当学生稍进步时,我总是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出现退步时,便会用劝告的语言提醒他„„

每次的批阅,我习惯于将学生的练笔分成优★、优、优下、良四个等级,让付出了劳动的学生能充分得到老师的肯定,同时也提醒完成得不够好的学生要继续努力。同时,我总是习惯地将其中优★等级的“小练笔”挑选出来,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在班级的“书香小筑”专栏中发表展示。这样学生既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上的满足,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又听到了来自同学的最真挚的称赞和最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获益非浅;而且其他的学生也从这种互评互讲的过程吸收到了写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诗中所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七、课题实验成果及反思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摸索,我发现学生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第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

第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两年多来,学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一杯清水》《美丽的绣花鞋》等二十多篇,获国家、省级奖十多人次,教学论文及随笔发表、获奖十多篇。

虽然取得了一点点小小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名篇名段学生的自主学习练笔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不同文体的课文练笔点的规律性的探求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该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1、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固然有言之无物的原因,但也受言之无序的困扰。因为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小练笔笔。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言的文字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积累和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和前提,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积累,运用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二00八年九月份,学校教导处在全校3-5年级中开展了“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54.5%的学生在习作课上没有主动发言的习惯,38.5%的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68.3%的学生平时缺乏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54%的学生没有经常主动坚持记读书笔记;在平时学习中,当自己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情,会主动写下来的学生仅占31.3%;在习作(包括写片段习作)完成后,没有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的占39.9%,不会修改自己习作的学生占49.1%。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学生的习作已经陷入了困境。

从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可以看出:50%的教师不喜欢习作教学,85.7%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够满意,对教材中习作题目满意的仅占28.6%,没有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的教师占57.1%,喜欢习作的学生仅占35.7%,指导学生习作语言方面困难最大的占了71.4%。从这个调查结果也看出,教师的习作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怎样改变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作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和兴趣,让习作教学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及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拘形式地表达;要让学生感到习作既是练习,又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树立习作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习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观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小练笔的策略方法研究”的课题,此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

1、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开展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 阅读教学”。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关键词之二“随文练笔”。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课题实施的方法与措施

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小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巧用文中的某些特殊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开展“小练笔”。(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抓关键词语开展“小练笔”,让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

小学课文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小学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开展“小练笔”,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的发散思维。

(5)做课文“思考.练习”开展“小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中有学生“小练笔”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小练笔”,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文本缩写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梗概,但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意思。

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

即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可以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

5、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随文练笔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达到实现单元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训练目标的实现。

2、练习性原则

田本娜说:“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掌握。阅读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用学生的多读、多想、多说来改变我们“以讲带读”、“以讲代读”、“以导引读”的旧有习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3.整体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文为我们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它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很受小学生的欢迎。每一篇课文,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贯彻整体性原则,把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按年级段要求完成读写任务;把听说读写看作一个整体,用学生主动读书带动其他能力的形成;把字词句段篇看作一个整体,全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他们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更大整体中的部分。只有着眼整体,视野才能更阔,目标才能更清,而扎扎实实地抓好了部分,才能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4、创新性原则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提供一个范例。”教师的“教”只是为了“不教”。课题实验中,我们确定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时,要坚持遵循创新性原则,围绕“单元训练整体目标”把学生发现、探索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我们主要进行仿写训练、改写训练、扩写训练等。在进行仿写训练时,主要从结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仿照典型段,通过写人类、叙事类、状物类、写景类等练习,并把各种结构形式渗透其中,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仿写片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写即围绕课文中心重新选材进行写作,或改变原文中心进行写作,或改变原文结构进行写作,主要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写是指导学生把读过的句子、段落加以扩展、充实,根据教师提供的感知材料进行描写,或是根据故事结尾提供的线索把故事延续下去。通过扩写练习,让学生把简单抽象的东西写的具体、生动、形象,主要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对于高年级要加强拓展性的训练,引导想象,写出有个性的、有思想的练笔短文。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1、本课题研究方法:调查法、以经验总结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进行系统研究。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的先进性(观念必须更新)。(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2、本课题研究手段:

(1)、在研究过程中,狠抓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进行“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对练笔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文练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练笔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文练笔过程,由“理解→口述→练写→反馈”四步构成。

(2)、实验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强调侧重点,注意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3)、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随文练笔”,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大、小作文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随文式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随文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4)要求语文课题组教师每期拟订好研究计划,每月写一次反思,上一节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课,交一篇以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教案,每期写一篇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总结或论文,收集一部分学生小练笔习作;每期开展一次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总结交流会,给予课题研究成绩优秀的教师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2007年9月-2009年10月)

(一)、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最终版)

《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与理论背景

在我国,读与写结合教学已有较长的历史。往近看,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侧重于“教学法”的研究;建国后到1976年“文革”结束,基本处于“读与写结合的课堂教学试验阶段”,这期间,各地都有读与写结合的教学尝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丁有宽为代表的研究者所倡导的“读写结合法”,在改革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时,创立了以记叙文为主体,以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为目标,以单元分组教学为特征的读写同步的教学思想的序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新课程推广以来,各地小学语文读与写结合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在读与写结合的教学法研究实践中,“以读为主,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整体发展”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朱作仁教授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他认为,这种“意义”不但是指阅读材料“说什么”的内容,还包括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更是写作的基础。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洒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1 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再者,我们品读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因此,我校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又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在科学的读写融合的策略方法指引下的轻负高效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把握读与写之间的多种融合方式,以致把握其规律,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读写融合不仅是一种策略,一种方法的探索尝试,也是对语文学科本性的观念上的一种认识与把握。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读与写的有机 2 有效融合,它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从本质上看,它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立足于学生主体的长远发展。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师的生命价值。

2.寻找读与写融合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形式,以弥补现行教材“重阅读,轻写作”的不足。以使相对于的具体可操作阅读训练来说,显得比较虚比较泛,操作性比较弱的写作训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易于操作和易于评价。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2.开展“随文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达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观心理变化。

3.“以生为本”,在“随文练笔”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努力追求低负高质;

4.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偏重理论的研究

1.对依托教材的小学中高段“随文练笔”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特征内涵的探讨研究

2.实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策略研究 3.课型研究 4.教材研究

5.成功案例的规律性研究

6.教材依托下的“随文练笔”训练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 7.教材依托下的“随文练笔”教学中,教师的施教心理研究

(二)偏重实践的研究

1.对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与“写作”编排及量的统计分析; 3.“随文练笔”与“读写分离”两者不同训练方法下的效果对比研究; 4.对不同类型教材文本的“随文练笔”教学规律的案例研究; 5.对不同类型教材文本的“随文练笔”教学有效案例的展示; 5.对不同学段不同册的教材文本读与写结合点的研究;

6.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入多媒体手段,进行“随文练笔”教学的研究; 7.“随文练笔”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典型案例研究; 8.“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写”的成果评价研究; 9.对“随文练笔”典型公开课的案例研究; 11.对“随文练笔”教学策略下学生的心理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3-6年级学生,3-6年级各册教材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对随文练笔的研究应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2.对随文练笔的研究要注重适度性原则,首先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0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蜻蜓点水;也不能草草了事,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3.对随文练笔的研究应注重反馈性原则,要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应引导纠正,发挥榜样作用,使“随文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4.对随文练笔的研究应体现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进行及时激励、分层激励、需要激励、期望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等,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从多角度地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测试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筛选和研究小练笔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4、调查法。调查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确立新的生长点;筛选作文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来指导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启动时间:2012年9月 结题时间:2015年9月

(一)第一阶段:课题启动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6月)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二)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5年7月)

主要工作:制定、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制定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对全过程进行记录、收集处理有关资料,形成了阶段性报告和论文。

在实施验证阶段过程中,课题研究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平台;以五个环节为研究目标;以“专题研究、课堂研讨课、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设计、学生 5 个案记录”等作为形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标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全程记录,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成果。

(三)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6月——7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用校刊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案例;

(二)论文;

(三)公开课(公开课的录影光盘);

(四)各种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五)各种研究报告;

(六)学生的练笔、作文汇编;

(七)教师的下水文汇编;

(八)论文汇编或专著;

第三篇:教学论文随文练笔

教学论文

手 拈 来 皆 练参赛教师:唐 军

笔 巧 手 拈 来 皆 练 笔

课堂随文练笔以“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等特点深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眯。学习时,学生最需要的是“潜心会文”,教者利用课文的空白点、悬念点,找准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这样就能把练笔与学文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用心去与文本、作者对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而,在众多课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课文中可用作练习的“点”找不准,有很大的随意性。众所周知,“点”的合理性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只有找准“练点”,笔下才能生花。

一、于空白处写出“色彩”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和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习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习进行小练笔的“天地”。

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我抓住“围绕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一句引导:“人们是怎样赞叹,议论的呢?请你想象一下,老人、青年、小孩他们分别会怎样说呢?来游西湖的外国人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这样一“导”,学生就会自然地选取“对象”,练笔也就成了“易事”。有不少文本的结尾都留了白,如果善于发现这些空白点,可以丰富写作内容。又如《会走路的树》(自读课文)一课有这样的结尾: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出。在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故事的开头是“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学生的兴致可高啦!在口头表达到一定的火候时,我就趁机让学生进行续写的小练笔。因为有过说的引领,学生写得轻松,写得出彩,有的写出了驯鹿爸爸的惊讶,有的写出了小鸟的欢喜,有的写到了小鸟和驯鹿在一起的情景,还有的写到了小鸟又坐在这一棵会走路的树身上,说他去了许多许多地方„„

这样的小练笔,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放飞,创造出了新奇的世界,也融进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二、于情动处写出“精彩”

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触摸春天》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文中有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随文练笔的空白点。我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生动的,他们写道:她蹲下身子,凑到一朵小花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极其满足地闭上眼睛,好像那香气沁入了她的心脾,她和小草谈心,诉说自己的故事;她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泉水扬起的唰唰声,听虫子叫,听青蛙鸣唱,听树叶翩翩亲吻大地„„

又如《普罗米修斯》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最严厉的惩罚”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面对宙斯的惩罚,普罗米修斯始终没有屈服,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最终用正义战胜了邪恶,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让我们用笔来表达一下呢?

很多时候,学生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为课堂增色不少,这样练笔的“点”有很多的,一旦碰到了学生情绪高涨,欲言又止地情形,及时开展随文练笔,一定会收获精彩。

三、于单薄处写出“厚重”

在文本的单薄处进行小练笔,能活化词语、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在《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我紧扣“琳琅满目”一词,要求学生将木雕的“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用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呈献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于是,有学生写道:

摊点的木雕,琳琅满目,千姿百态,那只狮子,龇牙咧嘴,双爪按在地上,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再瞧,那只老鹰,两眼炯炯有神,像在等待猎物的出现。而一只可爱的母猫正在闭目养神呢,围在它身边的小猫正梳理着妈妈的长发,非洲大象也来凑热闹了,象背上的花季少女正眺望着远方„„

《一面五星红旗》一文,记叙了一位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用五星红旗来换取面包,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从而赢得了面包店老板尊重的一件事。理解面包店老板前后三次态度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劝说书、表白书、感谢信等三次写给老板的话,随文练笔,串起全篇课文的教学。

1、劝说书

老师:看来,这位年轻的留学生,还得继续挨饿、忍受伤痛了,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想个什么好办法说服面包店的老板。

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写几句真心话劝劝面包店老板,能够发发慈悲,给年轻人点面包,哪怕是一小片也好!因为年轻人实在太需要帮助了。(学生练笔)

设计意图:介绍“我”的处境极度困难,引发学生想帮助“我”的情感,而面包店老板又不肯伸出援助之手,这就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给了学生写话的能力。进而指出,这次写话是为了帮助年轻人争取面包,又使学生觉得有写作的价值,产生写的需要,所以就会用心把话写得感人些。

2、表白书

老师:凝视着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看着老板拿起两起香喷喷的面包,“我”是怎样想的呢?请用你的笔向老板表白“我”此时此刻内心的想法吧。(学生练笔)

3、感谢信

老师:现在我们走进了医院,看着满头缠着纱布,躺着病床上的年轻人,看着面包店老板竖起大拇指安慰他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呢?让我们用笔把你想对面包店老板产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练笔)

设计意图:本次教学,三个小练笔将读者的同情心,感恩心与作者的爱国心紧紧连在一起。通过教学,我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练笔,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四、于典型处写出“经典”

所谓典型,是指文本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在教学中,把这种特别“典型”的地方找出来,并付之于练笔,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诗歌时,为了让学生走近诗歌,喜欢诗歌,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式做了练笔的尝试。在练习时,在我“这可是小诗人在写诗”的鼓励下,学生写出了不少多样的“小诗”。

我想变一片树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飘荡。我想变一把大伞,让无助的同学把风雨遮挡。„„„„

随文练笔要想收到实效,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1、要“适时”地导

随着练笔不同于大作文,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发生来的,因此,抓住时机引导很重要。

在“鼓励激将”中导。我在学生学完《全神贯注》一文时,进行了这样一次了随文练笔:“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我们在座的都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后,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你们根据这件事也写几句名言,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我的几句语既有鼓励又有激将,同学们似乎真的以为自己是一名什么家了,乐颠颠地写起了自创的名言。

2、要“适意”地导

这里的“意”就是写给学生具体的“帮助”,或启发,或点拨,或直接提供“素材”通过这样的“导”,降低练笔的难度,使学生易于动笔。

提供“语汇”进行导。《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我抓住“沉甸甸”导入小练笔:“只有拳头大小的木雕为什么让‘我’觉得沉甸甸呢?你们能想象一下少年是怎么做这个无比精致的小木雕的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可供们练笔时参考。”然出示发下词语。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全神贯注、手酸了、眼花了、汗水滴在、饿了、继续„„”有了这些词汇,本来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小练笔,学生也会写得很动情。

总而言之,随文练笔可以扮靓我们的课堂,练笔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感悟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提升”,巧手拈来皆练笔,将会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创造运用语文的机会,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第四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

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 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

人民小学范月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小学生不喜欢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提不起兴趣,总觉得无话可说。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万般苦恼,写不出又不能不写,无奈就拿起《作文选》搞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教师心急如焚。写作,似乎成了学生无法逾越的大山。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

2011《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语文教材是学生阅读的凭借,是写作的典范。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洒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作文课除外)。语文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分析课文重难点上。学生动笔的机会很少,主要是怕耽误时间。更多的老师认为语文课,除了课后作业,写写生字,词语,没有必要上课时像数学一样写写画画。有些阅读课,学生偶尔动动手,也是写写笔记,打打符号。这是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重要原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好像都会,写起来却感觉吃力。这样一来,造成成绩测试中阅读题普遍失分较多。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将写的训练贯穿在教学中,这样,既可以强化语言运用,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又促进了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目的、读的升华、读的质量的外化。读写互动以阅读为基础,进行适当的练笔,可以避免作文内容空洞,无米下锅的窘境。这种“热饭热炒”的练笔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像能力。同时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更积极、自觉、主动的阅读心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 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作文色彩,有利于学生作文素质的快速提高。此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意义和价值。

1.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

2.树立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氛围,使写作成为学生愉快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苦差事。如果说大作文是正式的“舞台演出”的话,那么,小练笔就是每日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扎实了,上台时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

3.通过开展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捕捉写作教学的契机,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2.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3.名家教育理论。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

4.符合学习迁移规律。

教师“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①随文练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在此项迁移中,若产生正迁移,学生能产生表情达意的需求,激发写作的积极性,若是负迁移,则会视写作为畏途。②从说到写是小学写作必须遵循的程序,读写结合强调由说再到写,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纵向迁移。③阅读向写作迁移,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作文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写作方法,这是一种知能转化的交互迁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2.开展“随文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达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观心理变化。最后达到“我爱写”到'我会写"的目标。

3.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4.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悟精彩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

5、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6.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从而实现有效“随文练笔”。

7、通过随文练笔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2.适度性原则。首先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0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不能贪多求全,蜻蜓点水;也不能草草了事,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3.反馈性原则。要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应引导纠正,发挥榜样作用,使“随文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4、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进行及时激励、分层激励、需要激励、期望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等,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5.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随文练笔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达到实现单元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训练目标的实现。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鉴于本次研究内容多,实践性强,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1、文献分析法。从多角度地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测试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筛选和研究小练笔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4、调查法。调查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确立新的生长点;筛选作文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来指导实验。

5、实验研究法:以自己的课堂作为实验基地,研究课题内容。

6、成果展示法,把学生的小练笔结集成册,向全校展示。

七、课题研究具体操作实施

(一)明确随文练笔的教学手段。

1.高年级以写“篇(或片断)”为主,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随文练笔”,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 4

担的前提下,将大、小作文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随文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2.要求语文课题组部分教师上一节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课,交一篇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教案,每期写一篇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总结或论文,收集一部分学生小练笔习作;每期开展一次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总结交流会,给予课题研究成绩优秀的教师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构建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随文练笔因为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在一个训练点上,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程序:

“疏通文意”,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帮助解决难点,点明重点,了解文脉,概括内容等等。

“重点导读”,主要指有助于学生练笔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句宗其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

“体会表达”,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练写”,围绕随文练笔训练目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交流反馈”,学生练笔结束后,争取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

(三)精心选择落点,让随文练笔独具魅力。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就教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落点: 1.练笔的点要选在情感喷发处。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忘。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2.练笔的点要选在空白补充处。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3.练笔的点要选在文本拓展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4.练笔的点要选在技能迁移处。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5.练笔的点要选在意象还原处。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6.练笔的点要选在文章的经典、精彩处。

新教材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四)把握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

(5)做课后“思考题”开展小练笔。3.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5.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七.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3)、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采用行动研究法、合作研究法,课题研究深入实施,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因“文”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展“小练笔”研究,耐心细致地进行个案分析,撰写教育随笔。同时结合自身的读书学习,做好读书笔记。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2014年3月——2014年7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总结性研究报告。2.课题经验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

4.学生成果集。如小练笔习作集、手抄报、日记、作文等 5.各篇课文随文练笔的内容一览表。

十、课题研究保障。

1、队伍保障。组建课题研究的队伍。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运行,成立课题组,并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和组织制度。课题研究指导: 叶丰才 张映芳 吴丽云 课题研究组长:

课题研究成员:王连球 吴丽云 范丽爱 范月萍

2、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制度。

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学习,利用网络随时进行交流。及时总结经验。

3、活动保障。

(1)、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专题研究课,并及时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学生作品上交。

(2)、撰写相关的论文、教学设计,将学生的相关作品结集成册。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锣圩镇龙庆小学磨汉新

《语文课程标准》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两大主旨,是语文教师致力提高的两种基本能力。而随文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指导学生随课文练笔,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一、捕捉课文语言材料练习仿写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别爱模仿。学习习作时一般遵循由模仿、迁移再到自我创造的过程。因此,仿写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是沟通阅读与积累的桥梁。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两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从三个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体会两个排比句的优美、简练。最后,我让学生模仿该句段选择一种事物进行练笔。此时,学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都不觉得作文难了。他们有的写春天来了,百花盛开的情景,从花多、花美、花香几方面写;有的写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描写;有的描写冬天到了,从路边的小树、街上的行人、河里的鱼虾几个代表景物写出了天气的寒冷。通过这样的模仿训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潜移默化地得以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凭着这些例子使学生能够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成功的仿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写作兴趣,而且能挖掘出学生的写作潜力,由‚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我会写‛。

二、抓住课文留白处练习补写

留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动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作品留白处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语言训练的一个很好途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中有一段这样描写:‚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如果说‚久久凝望‛是对嘎羧的神态描写,‚亲了又亲‛是动作描写,那么‚欧欧的吼叫声‛无疑就是嘎羧的语言!他一定是有许多许多的话语要述说要释放,对战友,对人们,对滔滔的江水,对苍茫大地,对天边那轮朝阳,拿起笔来,请帮他表白。这样设计留白处的补写,更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嘎羧那震撼人心的灵性美、人性美。

可以说,巧用课文留白之处,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巧用留白之处,启思,促读、促悟,读写有机结合,为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打开了

2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延伸课文结尾练习仿写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常写得比较含蓄,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进行延伸,打造感动自身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文文的结尾,拓展练笔,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加深体验,升华情感。如学习了《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续写:‚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师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再如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写话训练:人死了都有墓志铭,镌刻在墓碑上让所有的人都来纪念他。战象嘎羧的墓志碑该怎么写呢?‛

(教师提供开头:这里埋葬着-----------------------,它---------------------。)

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学生们既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又更深体会到了嘎羧生命中拥有的辉煌以及追求生命的意义。可谓一举两得。

四、领悟课文哲理练习拓展

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技巧多么高超,描绘多么细腻动人,如果没有思想的深度、哲理的启迪,那就如同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哲理,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学时我引领学生体味其精妙之处,领悟哲理蕴含的深远魅力,开拓写作思路,提高作品品位,让写作更有深度和魅力。

《钓鱼》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个人的体验理解课文蕴

含的哲理。文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句子较难理解,我启发学生: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引导学生抓住‚大‛、‚漂亮‛、‚从来没有见过‛、‚不会钓到那么大的鱼了‛等语句体会。那么,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生活中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思考后,学生们纷纷举出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来说。有的说父母不在家时,电视很精彩,自己在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中选择;有的举出了在学校考试后,老师多给了分数,自己的心理斗争过程;有的说了在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自己,自己是如何处理的;还有的说回家路上,捡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是怎么办的……然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讲述的事例记录下来,写出从中领悟到的哲理,写成一篇富有哲理的小作文。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其选材角度小、篇幅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这是一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好路子。处处留心皆学问,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潜心挖掘,学生认真完成,就一定会有所收益。

下载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模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张晓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语言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和过程。如果学生的写作素材......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方法谈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方法谈姓名:魏利杰 单位:开封市尉氏县朱曲镇胡张小学 邮编:475510 联系电话:***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样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习作教学要“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

    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性研究(共5篇)

    《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城关中心小学龚菊每 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我们二年级组进行了《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小组合作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随文练笔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随文练笔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石塘小学 朱仙喜 电子邮箱:zxx0594@163.com 内容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练笔不但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 象力和......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详解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

    说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肥城市安庄镇东江小学课题组 2010.10 2006年九月承担课题以来,我们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认真组织,精心实施,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