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6版三上:第2单元《千克和克》》精品教学案(含答案)详解

时间:2019-05-12 17:1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2016版三上:第2单元《千克和克》》精品教学案(含答案)详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2016版三上:第2单元《千克和克》》精品教学案(含答案)详解》。

第一篇:【苏教版】2016版三上:第2单元《千克和克》》精品教学案(含答案)详解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2.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3.知道1千克(kg)=1000克(g)。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要想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2.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3.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知道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5.知道1千克(kg)=1000克(g)。

千克和克 3课时

认识千克

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1.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课件,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1.感知轻重。

(1)课件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还有一袋膨化食品。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却不一样。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3)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4)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5)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2.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3.动手操作,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3)称一称你的书包有多重。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2)课件演示各种秤。

在生活中,人们称一般物品的质量时都使用台秤。

1.买东西。(教材第30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物品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的质量的?

(2)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拓展知识。(1)理解“净含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

/

“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理解“载重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质量)4.读教材第30页“你知道吗?”。

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到商店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认 识 千 克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认识克

教材第31~33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实践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的实际质量观念。3.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实物,电脑,图片。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佳佳身高1()40(),体重45()。

想一想,在米、厘米、千克三个单位中,哪个是计量物体质量的?你还知道其他的用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吗?

板书课题:认识克

师:你知道了“克”的哪些知识?还想学习“克”的哪些知识? 1克到底有多重?它和千克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克。

1.克的认识。

(1)教学例题,课件演示:你能从秤上看出这袋食品的质量吗?(不足1千克)这袋食品的净含量只有135克,那么135克是不是很轻?

(2)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指导学生书写)(3)用小型电子秤分别称贰分、一角、一元的硬币,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4)小组合作,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多少粒。再取出1克黄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2.称一称。

(1)称一称你的数学课本、文具盒大约各重多少克。

(2)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看出下面的水果各重多少克吗? 3.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

(2)教师引导:1000克是几千克呢?用台秤称2袋盐,指名读数(1千克),掂一掂1千克的质量。1000克是几千克?(板书:1千克)

4.1千克是多少克?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小结: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平时,我们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5.练一练。

1千克=()克

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6千克=()克

/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名称。(1)一块香皂重40()。(2)一支钢笔重20()。(3)一只小鸡重100()。

2.填空题。

(1)1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

(2)1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

3.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3)1千克棉花比1000克铁轻。()

4.2千克=()克

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 7千克=()克

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练习五

教材第34、第35页的内容。

1.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物,秤。

/

1.说一说,我们认识了哪些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算一算。

(1)7千克=()克

4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2千克=()克(2)在○里填上“>”“<”或“=”。

4千克○400克

1千克○1克

1.教材第34页第1、第2、第3题。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教材第3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34页第5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教材第35页第6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5.教材第35页第7题。学生集体交流。

教材第35页的思考题。

3000克○3千克350克○50千克/

第二篇: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案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l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技能目标

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千克”和“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估算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难点

单位的换算和估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一条口香糖、一枚2分硬币、花生米、大米或黄豆、质量为一千克的实物。

2.搜集有关质量的问题。

二、预习学案

1.师:同学们,我们的世界很奇妙,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你又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请学生回答。,生1: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板书:1克)生2: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1千克。(板书:1千克)生3: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的肾大约重1吨。(板书:150吨,1 吨)生4: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4克。(板书:40千克,.4克)2.看一看,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将质量单位和数据重点突出。3.你能读一读这些数据吗? 1克1千克40千克4克150吨1吨 学生读数据。

4.你知道这些数据都是来说明什么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表明物体的重量。、5.小结:对,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实际就是物体的质量。

克、千克、吨就是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6.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千克)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学习新知。

三、导学案

1.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好多有趣的知识,课前也让大家搜集了一些有关质量的问题,接下同学之 间相互交流,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有关质量的问题: 生l:一块橡皮有多重? 生2:我的体重是34千克。生3:火腿肠一根40克。生4:我想知道一袋盐有多重? 2.认识常见的秤。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好多问题,后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现在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吧。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学生汇报: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还有一种秤叫天平,同学们都见过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秤,现在请你们猜想一下:l克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讨论

师:同学们究竟猜想得对不对呢?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食物:一条口香糖、一粒花生米、一枚2分硬币。试一试:掂一掂这些物体的重量,你感觉怎么样? 学生掂一掂,体会,感觉:很轻。

我们用天平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l克。板书:1克。(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克的认识不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也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克的质量。同时,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4.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小博士有个小知识要教给大家。课件出示: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全班一起读一读。

通过和小博士一起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三四名学生回答)大家可以拿着手中的大米来验证一下1克大约有多重。(学生实践)拓展: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l克有多重。

师:l克真的好轻。大自然中像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l克的物 品吗. 学生交流汇报: 生I:一小块橡皮。生2:4粒黄豆。生3:1个扣子。生4:1个小发卡。

师:通过大家的举例,你知道了什么呢? 引导得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认识“千克”。

1.师:我们知道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现在请你再猜想一下,1千克有多重? 板书:l千克。

出示重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4 生:—辙500克,两袋盐1030克,蠛l千克,也可以说]000个l竟是l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2.师:小博士还要告诉我们一个小知识。

课件出示: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l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全班齐读。学生交流汇报: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样量。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 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4.你知道你同桌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背一背,说一说。

学生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此环节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l千克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起过1千克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就这样,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四、课堂检测 1.连线。西瓜1100克 方便面5千克 一袋盐500克’ 小明的体重35千克、2.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3)l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3.看图填一填。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谁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六、课后作业练习:

1.第6页“自主练习”第1题。2.第6页“自主练习”第2题。

七、板书设计 一,克、千克的认识 l克g一般表示较轻的物体. 1千克一般表示较重的物体 1千克=1000克

第三篇:《湘夫人》教学案(含答案)

备课大师网------语、数、外、理、化:全免费的备课网站!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湘夫人》教学案

【要点突破】

一、文题解说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二诗的具体内容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诗中抒写男女相恋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四,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eywedu.net/

第四篇:第2课时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案(

第2课时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案(备课人

方小红 2011、12、26)

一、考纲指要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Ⅱ)

2.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右手定则.(Ⅱ)3. 自感现象(Ⅰ)4. 日光灯(Ⅰ)

二、命题落点

1.正确理解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的关系。2.应用右手定则判断切割磁感线导体电势高低。3.切割长度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4.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1、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n(感应电动势计算的普遍规律,无论B变化、S变化,还是B、S都变化)t(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3)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若干情景

①部分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平动切割 —— EBlv

平动切割

B

转动切割 旋转切②部分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转动切割 —— E12Bl 2

2③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旋转切割——EmnBS(转1/4周E④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EnSnBS)

B t⑤磁感强度B和面积S都变化——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 典型例题

【例1】单匝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转轴垂直于磁场,若线圈所围面积里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3所示

A.线圈中O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

B.线圈中D时刻感应电动势为零 C.线圈中D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

D.线圈中O至D时间内平均感电动势为0.4V 【例2】如图7所示,平行金属导轨的间距为d,一端跨接一阻值为R的电阻,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平行轨道所在平面。一根长直金属棒与轨道成60°角放置,且接触良好,则当金属棒以垂直于棒的恒定速度v沿金属轨道滑行时,其它电阻不计,电阻R中的电流强度为

【例3】如图17-13所示,有一夹角为θ的金属角架,角架所围区域内存在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强度为B,方向与角架所在平面垂直,一段直导线ab,从角顶c贴着角架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求:(1)t时刻角架的瞬时感应电动势;(2)t时间内角架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自我提高:

1、AB两闭合线圈为同样导线绕成且均为10匝,半径rA=2rB,内有如图10所示的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磁场,若磁场均匀减小,则A、B环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εA∶εB=____,产生的感应电流之比IA∶IB=____。

2、如图14,边长l=20cm的正方形线框abcd共有10匝,靠着墙角放着,线框平面与地面的夹角α=30°。该区域有磁感应强度B=0.2T、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现将cd边向右一拉,ab边经0.1s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多少?

课后作业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越大,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C、线圈放在磁场越强的位置,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D、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越快,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2、穿过一个电阻为R=1的单匝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始终每秒钟均匀的减少2Wb,则:

A、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每秒钟减少2V B、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是2V C、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每秒钟减少2A D、线圈中的电流是2A

3、在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线不平行),下面叙述正确的为:

A、对给定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EntBSEnsEnBt的基础上(线圈平面与磁感t,及改写形势B、对给定的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的变化 B成正比

SC、对给定匝数的线圈和磁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面积的平均变化率t成正比

D、题目给的三种计算电动势的形式,所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都是t时间内的平均值

4.与x轴夹角为30°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图1),一根长l的金属棒在此磁场中运动时始终与z轴平行,以下哪些情况可在棒中得到方向相同、大小为Blv的电动势

A.以2v速率向+x轴方向运动

B.以速率v垂直磁场方向运动

5.如图2,垂直矩形金属框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导体棒ab垂直线框两长边搁在框上,ab长为l。在△t时间内,ab向右匀速滑过距离d,则

6、有一个n匝线圈面积为S,在t时间内垂直线圈平面的磁感应强度变化了B,则这段时间内穿过n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磁通量的变化率为,穿过一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磁通量的变化率为。

7、如图4所示,前后两次将磁铁插入闭合线圈的相同位置,第一次用时0.2S,第二次用时1S;则前后两次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之比。

8、一架飞机以900Km/h的速度沿水平方向飞行,该处地磁场的竖直分量 为0.5×10T,飞机的双翼共长12m,则机翼两端间的感应电动势为________V-4

第五篇:第三单元教学案

第三单元解读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用心来体会中国建筑的精妙,还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故

中国石拱桥

【师生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提示: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在本文中,他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待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接着文章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文章介绍卢沟桥时采用的顺序与此基本相同。在介绍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作者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文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深深敬佩之情。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周密,这在本文中有所体现。

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生词解词 二.导入新课: 三.预习反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弧()形 陡()坡 匀称()惟妙惟肖()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品读分析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未出过事。()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2.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3.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1)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

2)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

4.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找出课文中的表现语言准确行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三)归纳梳理

本课是一篇()。说明对象是()它的特征是()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从()到()。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其中,在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语言的()。【拓展延伸】

桥梁远景图

①少年朋友们,你们都应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搭桥。

②有人说,将来飞机多的不得了,人人都可在天上飞,还要什么火车、汽车,更不需要桥梁了。我想不见得。飞机的速度虽然快,但地球还只是这么大,而且人口也在增加,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不能不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因而桥梁还是少不了的。不过,那时的桥梁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③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以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构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④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⑤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犹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⑥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这种“袖珍桥”也许要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作材料。先把这种材料制成极薄的管子,又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为了非常坚硬的杆件。再用这样的杆件,造成桥的形状,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可以架起一座桥。这样,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

⑦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飞速前进,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上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 弹,再跳上第二个桥墩,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

8.通读全文,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9.文中的划 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10.第⑤段从那几个角度说明将来的桥一定很美?

11.第④段中划 线的句子中“差不多”可否删去?为什么?

12.试一试,看你能否写出两句有关桥的诗词佳句?

板书设计:

教后记:桥 之 美

【师生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阐述了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用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二、导人新课。

三、预习反馈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预习反馈中的题目

(二)品读分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 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三)归纳梳理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五、开心练笔

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苏州园林

【师生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预习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令无数游览者流连忘返。作者从一个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二、课前导入

三、检查预习:

1、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1、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目的是什么?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三美)

(二)品读分析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改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三)归纳梳理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五、开心练笔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一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六、相关链接

个园

①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志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年园中遍种翠竹,盖取东坡诗意:“宁可食无肉,不可()无竹;无肉使人(),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堆叠的精巧而闻名。

②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③“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④转过“翠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由黄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柱、石桥,气象不同一般。秋山是个园假山艺术的顶峰,具有北方园林雄奇瑰丽的色彩,设若晴天薄雾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⑤步下秋山,过“透风漏雨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 寒而觉寒。

⑥游个园一角,真是如历四季。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个园”的特征

9.在第①段的括号内填人恰当的词语

10.第②段中与春山竹林相映成趣的是 11.文中引用苏东坡诗句的目的是 12.本文对“春山、夏山、秋山”都明确指出了,而“冬山”是指文中的什么景物?请用 原文回答

板书:

教后记:故宫博物院

【师生目标】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集中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使读者既有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有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的自豪感。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革,是读者对故宫产生整体印象。第二段统观故宫全局,先大笔勾勒出紫禁城的整体布局,然后指出故宫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至于故宫所具有的独特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则在建筑材料、彩画、雕饰及建筑物式样上都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本文在安排说明次序时注意到: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1、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2、掌握重点字词注释

二、课前导入

三、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殿 蟠()龙 鎏()金 玉玺()妃嫔()湛()蓝 上谕()傀儡()翊()坤宫 修缮()击罄()诏()书 2.解词

迥然不同:

四、阅读探讨

1.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2.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4.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及作用:

五、相关链接

灵隐寺 佚名

①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实“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寺”。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览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云林禅寺”四个字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人。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弘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呢。

②今日的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跌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两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③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巍峨。殿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像高踞莲花座之上,妙相庄严,颔首俯视,令人敬畏。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释祖像后壁为《五十三参》彩绘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现的是佛经中善财童子历经磨难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这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鳌背、手执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她意态潇洒,祥和地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

④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宝殿正梁被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的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浙江美术学院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气韶生动,极具风采。

⑤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

⑥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7.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内容是 8.①——③主要介绍了灵隐寺的 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9.选文第③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10.第③段划线句子“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11.第⑥段中,“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两个短语,能够突出灵隐寺的什么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说屏

【师生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第一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第二至三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随后文章又由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风分出不同类别。第四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最后一段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二、导人新课。

三、预习反馈

“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 ”字。

c.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二)品读分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13(3)“抱膝看屏山”(4)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5)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三)归纳梳理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五、相关链接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下载【苏教版】2016版三上:第2单元《千克和克》》精品教学案(含答案)详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2016版三上:第2单元《千克和克》》精品教学案(含答案)详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4.千克和克冀教版(含答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4。千克和克一、单选题1.一筐苹果质量约为35。A. 克                                           B.......

    陈情表教学案2

    《陈情表》导学案 预习案 课前预习1、填写并识记《金榜》知识,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虚词。 2、初步了解作家生平及写作背景。 3、阅读全文,结合注释,熟悉文章大意。 教学案......

    过秦论教学案2(范文模版)

    《过秦论》 【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 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2.写作背景: 3.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过”是 。“论”是一种 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

    送行2教学案

    科目: 语文编写人: 审核人:姓名:年级 班组长:九、送行(第二课时)教·学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铺垫手法,了解这种手法的作用。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

    公输2教学案

    天华学校“和美教育”导学案 9年级下语文学科 课题:《公 输》 第 2 课时 主备人:万江 审稿人: 一、学习目标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 二、学......

    苏教四上期末试卷2

    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小学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识字写字 (16分) 1. 把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注意写得正确、工整。(4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拼音,填写字词。......

    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时 认识千克和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