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5篇]

时间:2019-05-12 18:1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

第一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

第4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2)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会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学习重点:

1.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学习难点: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课堂学习

一、复习引入

(一)提出下列问题,检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情况。1.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摩擦起电是什么含义? 2.电荷分为几种?分别是如何规定的?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5.验电器有什么作用?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6.什么叫中和?

(二)设疑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知道了摩擦起电后,有的物体带正电荷,有的物体带负电荷。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能够起电,摩擦能创造电荷吗?

二、学习原子的有关知识 1.介绍原子的概念(1)引入。

师:要搞清楚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会起电,我们就必须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但是分子是不带电的,在分子层面我们不能解释静电现象。

(2)自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而且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相关内容,尝试完成导学案相应填空。

(3)交流。指名回答导学案填空,教师点评。

(4)讲解。

原子论提出后,人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化合物分子。例如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单质分子。例如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金刚石是有碳原子组成正四面体的稳定结构,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不太稳定的分层结构,它们都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

2.介绍原子可以再分(1)引入。

当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层面后,发现原子也不带电,也不能解释静电现象。要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本质,就必须深入到原子以下的结构。

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在研究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一种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称为阴极射线。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897年,他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该粒子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后来人们把这种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叫做电子。

汤姆生发现电子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电子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此后,原子物理飞跃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介绍原子的结构。

关于原子的结构,发现电子的汤姆生曾经提出了一个枣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原子被认为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则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球内。但是这个模型没过几年就被卢瑟福发现的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在1909-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却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达到了180°,像是被金箔弹回来了。用枣糕模型是无法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的,卢瑟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他的核式结构模型。

3.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A.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有: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3)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4)原子核很小,r核=10-5r原。

(5)原子核虽很小,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应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B.常见原子的结构图。例如氢原子、氧原子、钠原子、氯原子等。

(1)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2)不同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有的较强,如氧、氯,有的较弱,例如氢、钠。

C.从核式结构模型引申出电子转移观点

(1)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1e=1.6×10-19C。

(2)因为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且质量很小,所以移动或改变原子核非常困难,移动或改变电子比较容易,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

二、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静电现象 1.原子带电成为离子

一个中性的原子,如果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正电,例如氢离子、钠离子。如果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小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负电,例如氧离子、氯离子。

2.物体带电成为带电体

一个中性的物体,如果失去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正电,如果得到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负电。

3.摩擦起电的原因

两个中性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失去电子,于是该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正电。

另一个物体,因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强,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得到电子,于是该物体因多余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

例如中性的绸子和玻璃棒相互摩擦时,因为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比较弱,在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部分电子将转移到绸子上,这样中性的玻璃棒就失去电子,缺少电子带上正电,中性的绸子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

所以,摩擦起电并不能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三、应用举例

例1 请解释中和现象。

例2 请解释毛皮和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为什么会带上负电?毛皮此时的带电情况如何?如果二者充分接触,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3、4、6、13 4

第二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 2012春

第3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1)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第三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_2012春

课题:7.2静电现象(1)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五.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难于理解,太抽象了,所以要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刚接触电荷,加强训练。

第四篇:《春》名师教案(2课时)

《春》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课,本阶段学生容易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本课的朗读可以分几个层级进行,一是初步感知的朗读,二是投入感情的朗读,三是在思考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可以找名家朗读的录音,给学生示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大声朗读,读出美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味,体会文辞的优美。另外每个段落要分层赏析,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将精美的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接受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有种种缺陷和不良习惯,有待在教学中加以改进。本课的朗读教学应当从基础训练入手。端正朗读态度,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体会作者情感。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4.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5.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春之美景,把握重音、连读。(重点)2.赏析优美语句,揣摩品味语言,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难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 9

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天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古人就用很多美丽的诗句来描写春天,比如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那么朱自清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春天的呢?他又会怎样描写春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的第一篇课文《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族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诗文集《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和论著《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新诗杂论》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一读)

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边读边标注不会读字或者理解不易的词,再全班交流。明确: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嘹亮(liáo)薄烟(bó)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静默(mò)抖擞(sǒu)水涨(zhǎng)

/ 9

捉迷藏(cáng)晕(yùn)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设计意图】朗读第一步,读准字音,文从字顺,为后文的进一步训练做好铺垫。

(四)听范读,掌握文章基本节奏,标注停连、重音。(二读)

(1)停连、重音基本知识介绍:

①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②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③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将需要停连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方便朗读。

(2)开始范读,学生标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技巧,打好朗读基础。

/ 9

(五)按照重音、连读示范,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三读)

要求: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按照刚才划分的重音和停连,尝试再次朗读,读出节奏感;边读边思考,该段落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第一自然段:

重读:“盼望着”,第二个“盼望着”应该更重一些;

停连:两个“盼望着”应当是反复的手法,连读;第二个“盼望着”后面应当稍作停顿。

总领全文 ② 第二自然段:

重读:“一切”“都”“起来了”,三个“起来了”一个比一个重。停连:“一切都像”后面稍作停顿。总写:山、水、太阳 ③第三自然段:

重读:“偷偷地”“一大片”“满是的”

停连:“偷偷地”后面停顿,“嫩嫩的”“绿绿的”停顿。“满”停顿,“坐着”“躺着”停顿。“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可连读。

春草图

④第四自然段:

重读:“不让”“都开满了”“满是”“成千上百”“遍地”

停连:“桃树、杏树、梨树”每个之间稍作停顿,“桃儿、杏儿、梨儿”每个之间稍作停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连读,“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连读,“像眼睛,像星星”。

春花图:桃、杏、梨、野花、蝴蝶、蜜蜂 ⑤第五自然段

重读:“不错的”“卖弄”“各种”“都在”“成天” 停连:“不错的”停顿

春风图:青草味儿、花香、鸟儿、牧童、短笛

/ 9

⑥第六自然段:

重读:“最”“就是”“密密地”“全”“逼”“一点点”

停连:“看”后面停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读,“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连读,“披着蓑,戴着笠的”连读。

春雨图:树叶儿、小草、灯光、人 ⑦第七自然段

重读:“一个个”“都”“各做各”“刚”“有的”,第二个“有的”更重。停连:“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读,“一个个”停顿,“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连读。

人迎春:风筝、人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重读:“刚”“都是”“笑着”“走着”“上前去”

停连:“他”停顿,“笑着”停顿,“他领着我们”停顿;一句句加重 总结全文,颂春

情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也初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优美,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六)布置作业

文章描写的春天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请结合自己家乡,选择一种景物来描写春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片段写作练习,写出真情实感是关键。

第二课时

/ 9

一、教学目标

1.强化朗读,激发联想和想象,读出课文画面感和优美的情境。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默读课文,挑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四读)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盼望”,突出强调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急切和喜悦的心情。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脚步”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眼”等词赋予了大自然万物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脸红”赋予了太阳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太阳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偷偷地”赋予了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同时,“钻”字表现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⑤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人们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侧面烘托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衬托出春草的可爱,招引人投入它的怀抱。

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等词赋予

/ 9

了果树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树竞相开放,开得热烈,争奇斗艳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春天的喜爱。

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红的、粉的、白的花分别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娇美动人的景象,同时增强语势,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⑧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繁多、色彩艳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增添了文采,表达了作者对春风、春天的喜爱之情。

⑩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高兴”、“卖弄”、“唱”等词赋予了鸟儿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声音的清脆、婉转、悦耳,写出了鸟儿迎春的欢悦,表达了作者对鸟儿、春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的概念。精读课文,赏析文中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

(二)表演性朗读,发挥形象,读出文中情境。(五读)

要求:小组为单位,挑选自己喜欢段落(最好和第一次不同),朗读读出画面之感,可以配以动作等。

明确:

①(我)盼望着,(我)盼望着,(你看)东风来了,(听到)春天的脚步近了。

上面括号中添加文字,是应该在朗读中体会到的。其中“我”既是作者,也是朗读者,学生应当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感受和表达。“我”好像在盼望春天,呼唤春天快点儿到来;同时又仿佛感触

/ 9

到春风意境来临,看到了大地渐成新绿,心情无比喜悦。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 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以“朗润起来”、“涨起来”、“脸红起来”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分别写出了它们欣欣然“醒”来的样子。读出那种万物苏醒的情境之感。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嫩嫩的”、“绿绿的”两个叠词极力形容了刚刚破土而出的春草鲜嫩清新的姿态,偷偷地“钻出来”,则表现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有股子挤出来的劲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又可以看见它迅速蔓延的样子。“坐着,躺着”,随你自由,“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任你玩儿;“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舒服场景。朗读时要显示出陶醉在春天景色里的样子。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本段突出了“春的闹”。再写“春的色”,接着由闻到花香而萌发联想,展开一幅硕果满树的图景,无限诱人。然后用虚实结合的声音托出“桃儿、杏儿、梨儿”,表示“春花的多”。最后又写春虫。把花香具体化、形象化了。野花本是静止的,但在作者想象中,它又“像眼睛,像星星,还泛呀眨的”,这样就把静的化为动的了。想象其中画面,美丽的春花灿烂,自得其乐。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主要突出这是触觉的感受,在这里要突出“母亲的乎”的感觉;“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嗅觉的感受,朗读时要

/ 9

读出沉醉。“鸟儿”读出热闹之感,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燎亮地响着”将意境拉远,读出沉迷享受。

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一下就是三两天”,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够烦闷的,而作者却告诉你“可别恼”,他先叫你看春雨的迷人风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想象雨的形态。接着远眺“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春雨知时节,人勤耕耘早,在一片细雨中,农民在地里工作着,这又俨然是一副雨耕图了。

⑦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读出从城里到乡下,到处荡漾着春的气息,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那种热闹的场景,深刻体会春天给所有的人带来了青春活力。

⑧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颂春。应该说,作品所有一切都归结在“颂”字上,因为作者正是有感于怀,心中充满了对春的赞美之情,才勾起他创作激情的,三段的语气色彩是逐步加重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笔下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朗读由技巧进入情感,渐入佳境。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设计意图】品读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进一步巩固。

/ 9

第五篇:《匆匆》教案(第2课时)

《匆匆》教案设计(2)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①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③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④有感情齐读本段。

2、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①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③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④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3、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①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②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4、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①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②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③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①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②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出示《明日歌》 ①自读。

②浅谈自己的体会。

2、分发资料学习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思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以及在表达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课外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4、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

五、课外延伸,结合实践。

以“时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散文。(体会文章感情,学习散文写法)

【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围绕重难点,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二、读写结合: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因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好词佳句,学习其立意和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在本堂课中也得到了的体现。

总的来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一定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让课内外有机的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现高效课堂。

下载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庸》第2课时教案

    《中庸》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

    第2课时电动势(教案)

    第二章 恒定电流 第2课时 电动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动势的的概念及定义式。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通过类......

    《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

    《比一比》第2课时教案

    1、比一比(第二课时) 萧山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方卫卫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边、多、少、群、颗、堆”,学会书写生字“小、少”。认识1种新笔画“竖钩”和1个新偏旁“提土旁......

    《简单电路》教案——第2课时

    《简单电路》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电路的基本组成元素。 2.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控制用开关控制电流。 4.知道不能用交......

    尊严第2课时教案

    《尊严》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

    《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

    《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知道印度实施的两次......

    象棋教案:第2课时

    象棋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入静; 2、复习棋德; 3、复习棋盘的构成和摆棋;4、学习走棋与基本胜负和的判定; 教学准备:立式中国象棋一副,书写板一块。 (先点人数,再点名,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