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8课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背诵前两段。2.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明确:乐——痛——悲
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 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讨论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讨论后明确:
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虽然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痛!
(板书:痛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学生再读第三段。
朗读指导:探索人生哲理,发感慨,用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其中“死生亦大矣”中的“大”重读,“岂不痛哉”降调读出慨叹,重读“痛”。4.读第四段:
思考:本段中的“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为什么“悲”?“悲”什么? 讨论提示:
①作者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②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
③他们“悲”什么呢?能否从板书中看出些什么?
明确:显然,时代虽不同,感悟却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恒的,人生却是短暂的;这种生命的体验让人无奈而惆怅。这是跨越千古之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④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悲痛年年总相似,那么面对着无尽的悲痛,王羲之能选择做些什么呢?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告诉后人,我们曾经为死生而悲痛过,也许你们会和我们有同感吧。也交代了本序的写作意图,目的在于警醒后世读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学生再读第四段。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悲”,后面的句子和缓低沉地读出。(板书:悲 由己悲人 千古同悲)
四、拓展探究
回顾《兰亭集序》全文,王羲之其实向我们表述了他由乐而痛、由痛转悲的心理历程,但却引发了后人对他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王羲之很悲观,《兰亭集序》也写得也太伤感;有人认为,王羲之很旷达,《兰亭集序》虽苍凉悲怆却有不俗的情趣。
你是怎么理解王羲之其人其文的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
五、总结全文
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美。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不人云亦云,不自甘堕落,不抛弃,不放弃,就会缩短与哲人、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二、第三题。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标注字音,划分节奏。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 悟()言 形骸()世殊()
3、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茂林修竹(长)况修短随化(修身)丝竹管弦之盛(繁多)俯察品类之盛(繁盛)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4、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
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
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示例:
1、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 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 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
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
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
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
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参考提示:光阴易逝,生命短暂。快乐难久,人生无常。美物易逝,情迁之痛。造化难违,死生之痛。死生亦大(事)。
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
4、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
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
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以“兰亭之悲,悲在--”发言。
参考提示: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看法非常一致。悲在后人对生死看法与古人、今人致。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样。悲在人们的困惑,即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漠视和人生的悲叹。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呢? 参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观。
展示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清谈玄学,积极悟道的年代。魏晋时期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门阀制度使得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大家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等生死,齐彭殇”这是庄子的思想。因而有人会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对此,王羲之是不认同的,一个“虚诞”一个“妄作”足以证明。他劝告时人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四、归纳课文,拓展延伸。
师导: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现了兰亭聚会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观。那么,你怎样看待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安排:学生浏览课文,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班上展示。
参考提示:文章虽是叙写兰亭聚会,实则是批判晋代名士们的虚无思想观念。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笔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齐彭殇”,而作者却显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从消极颓废情绪中走出。如果和苏轼,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其“儒佛道”统一的哲学信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当时士大夫消极人生影响,客观面对生死,把握生命,积极生活。
一个人的生命如草木万物随造化而定。我们面对生死很难做到如庄子般洒脱随性,但也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课文小结
品读文字,你会发现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一次普通的聚会,王羲之发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教诲,激励我们要强健体魄和精神,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困难。下面老师留给大家一段话: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与苏轼《前赤壁赋》对照,分析二人哲学观点的异同。
2、整理课堂未能解决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
第三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期”、“ 临”、“ 致”、“ 或”等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点,体会课文文采美。【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写景状物的特点和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难点】
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散文佳作,它也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作家和背景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他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表现出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被后世誉为书圣。曾为秘书郎,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世称王右军。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
癸(guǐ)丑
修楔(xì)事
清流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ŭ)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3、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4、分人朗读课文。
5、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6、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订正错误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读:
1、朗读第一段: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乐”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2、朗读第2段,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 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什么关系?明确: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下面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3、讲析第三部分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二)、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附: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忧 或取诸怀抱……(谈玄悟道)
或因势所托……(归隐山林)终期于尽
悟
一死生……
齐彭殇 ……
第四篇:高中语文第8课《套中人》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2
《套中人》教学设计
东方市铁路中学黄少梅
教学目标
知识培养目标
(1)透过社会环境欣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领会作品中讽刺幽默手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思维习惯。
(2)培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思想培养目标
认识沙皇制度的反动与黑暗,激发学生爱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及典型意义的把握。
2、讽刺笔法的了解。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布置学习预习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写一篇《我眼中的别里科夫》。目的是培养学习预习的习惯及事先思考及表达的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时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的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世界。
(板书课题)
3、整体感知(在学习预习的基础上,师生互动,通过研讨下列问题,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自己动手整理,归纳)?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思考讨论)
有形的套子(生活方面):衣着打扫生活习惯
无形的套子(思想方面):职业上思想上论调上
(2)作者是如何在“婚事”情节中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讨论)
(3)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几部分?(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划分标准)
(4)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讨论)
4、形象鉴赏(以下问题讨论进行)
(1)别里科夫是一个中学希腊语教师,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是一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分析课文,你认为他的性格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自由发言)
(2)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请你结合创作背景及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深层认识
(3)假若你是一名医生,别里科夫是你的一个病人,你该怎样在病例卡上填写他的症状、病因、病源、病害?
(4)本文中主要出现三个人物,即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姐弟,我们已对别时科夫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柯瓦连科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5、主题把握
(1)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了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3)别里科夫的安葬本是大快人心的事,“我”为什么要做出忧郁的脸相?
(4)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往日的样子”,对这样的结尾你如何看?
6、手法把握
归纳:(1)夸张变形画丑态
(2)鲜明对照揭破绽
(3)精妙细节戳画皮
7、生活拓展
有学者认这任何的人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定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显出来而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何尝没有别里科夫的“套子”,又何尝没有别里科夫那样装在套子里的人!请你发表一下“套子”之我见。
8、课堂总结
9、课后练习: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
10、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合肥市十一中:吴鑫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3.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信息的多种功能搜集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2.分析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视频图片导入新课
1、火车、轮船是在什么时期发明的?最初的火车、轮船是用什么做动力的?
2、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3、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继工业革命之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它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主要成果有哪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件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世界第一架飞机图片 爱迪生和电灯图片 贝尔发明电话图片〉
提问:发挥想象:图片中的产品与现在的现代化设备相比确实相当简陋,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产品的问世,你能想象出目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你知道这些产品的发明是与哪一次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吗?
学生讨论后点拔: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一百多年后,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哪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文字材料展示)
(二)设疑与发现
多媒体信息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1、电是如何发明的?电力作为新能源什么时期进入生产领域?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2、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3、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许多人称他是个“天才”,他是怎样回答的?
4、卡尔?本茨是哪国人?他有哪些重要成就?
5、飞机在什么时间试飞成功?是有谁研制成功的?我国的飞机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最先研制成功的?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与讨论、达成共识。时间为15分钟。
问题较为简单,教师不宜多讲。
(三)问题探与究:
1、你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它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有人说,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但是也有人认为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你是怎样认为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
3.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谈谈工业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教师点与提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C.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D.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
E.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四、课堂小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形成使资本主义列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它们疯狂地对外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