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维”视阈下的单元教学实践与省思
“三维”视阈下的单元教学实践与省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整个单元内容开展实践后的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反思,绝不仅仅是对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小结,而是更多地指向于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为例,主要从解析教材、研析教法、分析学生三个“维度”,谈谈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三个维度;三角形;单元教学;实践思考
作为处于第二学段起始年级的内容,《三角形》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经验,并形成了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编排的。从《课程标准(2018年版)》对该部分内容学段目标的设定分析,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明显不同,而是提升为“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两个层面的目标意图,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解析教材――以“适度”为原则的内容整合与重组
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中,三角形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图形,因为任何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三角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中相关概念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征,还要求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分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边关系)。总体上看,知识点的密度较大,且对后续知识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解析人教版教材内容,其主要遵循知识的本位结构进行了编排(如图1)。
教材编排的第一部分内容中,把三角形的高这一知识点简单地划归于各部分名称和含义。实际上,对三角形高的理解和画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现行教材虽然只要求会画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但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一线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展开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画法的探索和学习。也因为这个难点的存在,对单元教材的整合重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从以下两种较为典型的方式上不难看出其中的端倪(表1)。
在第一课时中,淡化三角形的概念,并把分类的知识提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特点,是两种方式的共通之处。照此意图分析,前者对教材的处理更为大胆直接,后者相对谨慎务实。此外,方式二对“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知识进行了整合,主要考虑到这两部分知识前后关联程度较高,可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迁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样的比较并不适合用“孰优孰劣”进行评判。实际上,任何一种整合重组的方式都应该以教师深刻地理解教材作为前提,并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后续实施效果。笔者仅以个人实践后的体会认为,采用方式二相对“适度”的整合重组方式开展教学,更符合《三角形》知识的结构性特征,对整个单元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研析教法――以“适用”为准绳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从教师层面概括地表述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可以归纳成两个最简单的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是基础,指向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怎么教”侧重于方式方法,对《三角形》整个单元的教学而言,应充分结合内容自身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用”为准绳开展对教法的研究分析,并针对重难点内容寻求教学策略上的突破。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依据笔者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结合一些具体的片段和思考进行论述。
1.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扎实
以三角形高的教学为例,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每个学生对于“高”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但也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即他们的认知水平集中于对实际物体“高度”的直观感知上。针对这样的状况,如何沟通生活中的高与数学中的高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片段一三角形的高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三角形过桥洞。(教具演示)锐角三角形(图2),能通过吗?为什么?(太高了)高在哪里?(指名演示)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条高是经过顶点,到它的对边,而且是一条垂?。
展示操作过程,换一种方式过桥洞。现在的高又在哪里?(指名演示)
生是经过这个顶点,到这条对边的垂线。(也可以说是距离)
师(演示)再换一下呢?(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这样三角形有几条高?(3条)为什么?(因为三角形中有三组顶点到对边的关系)
后续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图
3、图4)的演示教学过程略。
纵观整个《三角形》单元,涉及的基本概念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三角形的认识(例1)和分类(例5)的教学中。以等腰三角形为例,在学生通过验证把至少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后,需要对各部分的名称进行强化。
片段二等腰三角形
教师揭示相等的两条边叫作腰,所以这类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自学书本,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图5)
想一想,用怎样的方式可以更好更快地记住这些名称。
生可以分边和角来记。相等的两条边是腰,剩下的一条是底。两条腰之间的角叫顶角,其他两个角叫底角。
师(教具演示)旋转等腰三角形,现在你还能找到各个部分吗?
小结不管位置怎样变化,两腰之间的角始终是顶角,另外两个是底角。
2.操作活动的实施要充分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在实践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及其特征。学生通过折叠、拼组、画图、建造模型等活动,能对图形产生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得到丰富,空间观念也能得到真正的形成和发展。结合《三角形》单元内容教学的实际,如何使学生充分地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成更高层面的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是教师研究并最终确定教学方法时需要面对重点问题。片段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实践操作1请学生用学具袋中的4根小棒拼接成四边形。完成后,教师用一个细长的小棒将学生拼成四边形串起来。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用的是同样的小棒,但是拼成的四边形形状不一样。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
实践操作2请学生用同样的3根小棒拼成三角形。教师仍将学生拼成的三角形串起来。现在呢?
生拼成的三角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交流后小结在3根小棒的长度一定时,只能拼出一种形状的三角形。正是这种现象,使三角形具备了稳定的特性。
以上片段借助实践操作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两种图形所具有的不同特性有了最根本的认识。紧接着,还可以设计“拉一拉”的游戏,从牢固的角度来强化对不同特性的深刻理解。再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为了尽可能避免操作中的误差,实际教学中以吸管代替纸条展开探索。只有使学生充分地经历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激发对拼不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推理和归纳,最终形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外,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等知识,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能使学生充分经历操作活动的实施条件。
3.课堂练习的作用要凸显
依据单元教学内容特点,对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基础知识题、操作技能题、说理分析题。具体实施中,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应有所侧重,以强化练习的目标检测功能。这方面,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习资源外,还应该精心选取或编制习题引发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片段四三角形的分类
练习1把三角形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图中。
练习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个大三角形,有几种拼法?先试一试,再把拼出的图形画下来。(图略)
最少用几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先拼一拼,再画出示意图。
练习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说说为什么。
以上练习设计,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操作、画图等技能,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和交流。对练习的设计还可以延伸至课外,例如找一找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现象;用一张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出多少个等腰三角形等。有利于在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4.评价反馈的功能要落实
在单元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还需要教师特别重视对实际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作业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应及时分析并反思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和落实情况,便于后续针对性措施的跟进。在了解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还应关注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三、分析学生――以“适合”为前提的能力提升与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三角形》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知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以及在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教师也应充分意识到,只有当影响教学实施的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取得最佳的实际效果。
1.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整体技能水平
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最为有效的手段,既可以对通过观察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也能加深学生头脑中对图形性质的理解程度。本单元中,对三角形高的画法是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除了在新授、练习和复习课中确保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也可以布置为课外作业,由学生自行完成并检查交流。对于少部分作图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有必要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
相比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技能上体现出的差距往往是更大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学资源。例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给每个学生准备足够的塑料吸管,并按例题的要求在课前自行展开探索和研究。对三角形分类所需的教具学具,也可以交给学生去准备。概而言之,对班级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升,需要教师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载体,并贯穿于《三角形》单元内容教学的始终。
2.在联系生活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何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通过探索获得本质认识的前提下,进而对生活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被认为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自主构建知识的重要路径。对应着《课程标准(2018年版)》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阐述,可通俗地理解为“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显然,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就十分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那么,如何使这些情景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教学,切实提升并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则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心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在《三角形》单元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形式进行“向前”和“向后”的拓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单元教学起始阶段,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去发现和搜集生活中的三角形,初步感受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又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之后,布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实验进行证明的课外拓展作业。对两点间距离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或者设计一个游戏活动等。毫无疑问,当数学知识以更加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水平的面貌呈现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3.在探索思考中渗透基本数学思想
前文提及,三角形作?椤巴夹斡爰负巍绷煊蚧?础性的内容之一,在发展学生以空间观念为主的数学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以三角形分类知识的教学为例,图形分类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类活动,学生可以不断体会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标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在理清不同类别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中渗透数学思想。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中,除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扩展到求n(n≥3)边形的内角和,发展合情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
纵观现行版本的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均以大小不同的单元进行编排,总体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因此,对单元教学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反思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仅从《三角形》单元内容的实践出发,围绕教材、教法、学生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反思,希望能对老师们的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篇:有理数单元三维教学目标
有理数单元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3)理解有理数运算的意义和有理数运算律,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4)能运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并自觉地学习数学的习惯。
(2)通过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的态度,提高运算能力,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有理数有关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的辩证关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分类思想。
(2)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抽象、归纳的数学思想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有理数学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思想: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难点是负数的意义、绝对值以及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基本理念,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方法上来看,都对初中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理数”主题单元结构包括“相关概念”“有理数的运算”“简单运用”三部分。在引入负数的前提下,学习“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概念,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做好铺垫,那么为什么要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呢?自然而然引入到知识的运用上来,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篇: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与实践
摘 要: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成长效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与实践
当前在我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受接爱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意。针对现在是95后大学生,因受国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网络时代、独生子女、单身家庭、留守儿童等),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明显偏离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更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一、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对开展志愿服务的研究也比较多,特别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以及其中的各项机制,包括志愿者活动启动与组织机制、培训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国际化惯例等工作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1]。例如美国志愿服务研究。美国学者保罗.杰.伊尔斯利曾经致力于研究志愿服务多年,把志愿服务行为分为正规的志愿行为和非正规的志愿行为,并在《志愿者教育导论》中,论述了志愿活动的定义和志愿者的观点,阐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政策[2]。美国于1973年制定了《志愿保护法》,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德国志愿服务研究。1999年12月,德国联邦议院设立了一个由11名联邦议院议员和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名为“公民志愿行动的未来”调查委员会,制定了《奖励志愿社会年法》修正案和《奖励志愿生态年法》修正案于2002年实施;英国志愿服务研究。英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他们超过16岁的英国青年可以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英国普通学生,每年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平均可达到三个月。在日本,37.6%的大学生设有志愿者活动咨询窗口,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此外还通过制定志愿者休学制度,让志愿者参加保险等措施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墨西哥,“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六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则成为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规范。
(二)国内研究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08年 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也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人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为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求把《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努力提升志愿服务管理水平。
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从志愿服务的概念韩芸提出了《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关于志愿服务内容王士恒提出了《志愿服务的内涵、功能及模式简评》,关于志愿服务的意义徐中振提出了《发现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背景和社会意义》;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李媛媛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谈杰提出了《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关系研究,成双凤提出了《论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周怡提出了《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关系》等等。
从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看,活动得到了高校的重视,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三是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深度融合有待加强。因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融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了大学生素质,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立足社会现实,在实践中将发展自我与服务自我的有机结合,同时,志愿服务精神是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肓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拓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度,而且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肓的理论研究。二是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把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适当讲授志愿服务的主体内容。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开展“三观三热爱”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平台,作为实施素质、德育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价值的享受者,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三是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一群体具有高备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国高度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育,要求并鼓励高校精心组织,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起到教育自己的作用,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实现了对自我的认识和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对增强大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是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对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志愿服务课程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努力营造“人人了解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具有志愿精神的良好氛围”,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和升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表现。将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检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可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和自信心,更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更加充满热情、信心和积极主动性,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使大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意。二是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当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且更为生动和具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内容的认同与理解,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让志愿服务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每个成员,在全社会形成广泛认同的志愿服务精神。三是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了校园精神文明。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志愿者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学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局限于校园以内,还应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互动。四是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受接爱教育,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志愿服务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接受不同地域不同人文背景下的文化与情感的熏陶,全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竞争、合作能力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融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一)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同时要在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进行具体设计和部署。高校除发挥各级团委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职能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外形实践内化理论教育,促进知行合一,在管理机制上形成有效保障。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修订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内容,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制管理,进一步推进以客观时间认证为基础,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学生利用课余或节假日参与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200学时可获得20个积分,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考核测评之一,不仅纳入了入党推优、评优推先、评定奖助学金、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的依据,同时也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填入了《学生学期综合鉴定表》和《毕业生登记表》,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长效机制。为了规范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调查分析,为学生开辟更宽广的志愿服务渠道,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加强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注重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为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最大化。
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学生的道德建设,让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例如开展普及文明风尚、送温暖献爱心、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应急救援、社区服务、支农支教、帮困助残、抗灾救灾、见义勇为、捐赠捐献;参加学校迎新服务、校内管理服务、校园安保礼仪服务,以及参加校内、校外重大活动志愿服务等内容形式多样,涵盖面广。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从内心做好承担社会责任的准备,才能为培育社会责任感奠定思想基础。
为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努力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树立责任意识,敢于担当,深入宣传报道志愿服务工作,传播志愿理念,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学生,将志愿服务全面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推进了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一是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由学校组织开展,实行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制订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组织依据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二是加强完善网络志愿服务注册与认定记录同步进行。湖南对网络注册较为重视,但欠缺对志愿服务认定记录,高校应该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志愿服务档案记录办法,完善记录程序,严格过程监督,认定志愿服务记录人将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详实的记录在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三是加强完善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管理。高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建立健全学生志愿者骨干专业化培训体系,提高学生志愿者骨干参加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对志愿者的基础教育、知识技能、志愿服务安全知识等基础上,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临时性培训。四一是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条件保障。高校应设立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志愿服务组织实施,认定记录、志愿服务表彰、教育培训以及根据学生需要为学生参志愿服务购买保险,提供物质保障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进一步推进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下,如何培育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将成为我国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在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迫切需求。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借志愿服务这一实践平台,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学社会、为人民、为国家奉献青春与智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
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
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改革研究。以期通过这样的努力找到一条适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进而使课程的 教学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最终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关键词】:建筑学专业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课程改革
一、问题意识和研究意义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形成是基于现代设计表现的革命性变化。即由手工绘图设计表现到电脑设计表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几乎所有现代设计师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离不开设计软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和社会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软件课程的学习缺乏连续性.二维和三维软件无法进行很好的融合。
2、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学习脱节。
3、缺乏合理有效的实践途径是导致学生软件运用生疏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对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课程进行改革 创新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针对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对设计行业市场的调研.确定以建筑设计中的相关软件为主导和实践途径.兼顾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等应用领域。
(2)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3)把实际工程作为课程实训项目。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的接轨。
(4)教学内容重点使用3DS MAX软件实现效果图制作,结合AutoCAD等相关软件实现建筑室外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融入设计原理、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后续的专业实习完善专业能力。
(6)教学内容从建筑到详规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确保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教学模式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特别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和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如图所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社会学习的互动.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3、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全面采用项目鞭策模式
按职业能力要求精心设计”临摹”、”实战”项目内容,实现了”学中用、用中学”。以”通过实践练通理论”为原则。项目鞭策模式教学引导了理论学习,培养了专业技能。(2)从”临摹”练习到”个性”创作
”临摹”练习让学生能够快速熟悉作图流程。掌握设计要点,为”个性”创作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3)项目分析讨论法
对于”临摹”项目.教师特别注重项目分析;对于”创作”项目.强调作品的讨论与提高.学生和教师分角色扮演”设计师”和”客户”.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作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看法.这样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于”实战”项目。对比学生方案和企业实际施工效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4)网上教学
网上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拓展练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在线测试”记录学生练习成绩.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网上”作品展评”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5)综合实训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两个部分的教学中.综合实训项目都选自社会的真实工程项目.行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缩短了学校学习与社会应用的距离。(6)课堂搬进工地
按照全新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企业观摩学习,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7)事实课堂教育
积极与毕业生的进行良好互动.定时邀请优秀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的专业发展情况,特别是在企业中成功的工程案例.启发学生如何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4、现代信息技术运用
(1)应综合运用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项目案 例素材等教学手段.并应逐步开发完善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如此一来必能为教学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和实际操作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3)”临摹”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全程的操作演示视频,学生可以边听边做.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设立教学网站,提供设计原理、色彩、工艺、材料等专业基础知识:提供本课程相关的软件资源、实验项目素材、教学视频以及图书馆专业藏书指南等:开通”教学论坛”,实现在线答疑.促进师生互动,大幅度提高辅导效果。
(5)通过校园网进行学生优秀作品展示评比,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同时这些作品也将成为下届学生的参考样例。
5、课程实施、教师指导方法
(1)理论教学组织:①用项目鞭策法讲解效果图制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②”临摹n项目实训之前,教师将项目的设计思想、创新特点及实现技巧等分析透彻,然后学生再做;”创作”项目实训之后,帮助学生分析他的设计方案、制作技术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③在项目实训中不断融入设计原理,讲解构图、色彩运用等。培养专业素养。(2)实践教学组织 万方数据__本、动态文本和输入文本三种文本类型.而且有文本的扭曲变形。在任务布置后。就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任务的分析与资料查询与学习了。3)资料的查询与学习
对于这一环节.我首先按教学内容制作一个简单Flash。制作过程中包含了该课时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而后,要求学生开始自学或讨论。因为对于一些制作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在这一阶段我并没有限制他们资料的类别。学生可以通过问我,或者问同学,查找课本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或者阅读Flash软件的帮助系统等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巧。这样一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同时。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未来复杂的实际工作中才会更游刃有余。4)问题的解决
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将新学习的知识加以运用。
老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评价者参与其中。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可以适当干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的就是应该做的引而不发.促使学生自己去摸索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对于制作过程会更加的了解.对一些简便的制作技巧也能较熟练的掌握。5)结果的展示与点评
这一环节是课程教学中提升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往往轮流让学生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和制作过程。在此之后。请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作品提自己的看法,找出优点和不足。当然,还可以针对制作的步骤提问。如此一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Flash制作方法的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口才并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上进。最后老师再对各个作品进行点评.分析总结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不断地纠正完善项目设计,进一步地提高学习能力。
3、个性化教育的探讨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这一点更不能为我们所忽视。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能力。单纯的课本授课的形式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教育.转而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引至积极的方向。这样一来可以打破书本的学习顺序,甚至打破各个课程的设置.找出适合学生自己个性和能力差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对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习惯。客观并科学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打造一套适合他自己的教学计划。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我们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有力帮助。
4、结论
任务驱动是学生通过任务进行自我主动式的学习。其实质是自我驱动。这一方法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或目前既有的知识.还能多方面的吸收甚至创造新的 方法。在当今这一信息时代,计算机的软硬件提高之迅速迫使我们中职的计算机教育要向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方向发展。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当今的学生.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个性化教育的平台.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打下牢固的基础。相信随着这一教学方法不断的推广和改进,中职教育能更好的完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参考文献:
1.刺文群.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撂讨仞.教 育与职业。2004(21)2.白洁.创设情境教学学习模式下的Flash教学尝试Ⅱ】.中国科教创新导 刊。2008(14)3.谭焱.项目教学法下的一堂Flmh教学设计Ⅱ】.广西轻工业..2,008(5)4.黄娟.加拿大模式的教学技能培训Ⅱ1.海外职业教育.2007(1)5.霍洪泉.创新创造力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D】.职教管理,2007(1)__
第五篇: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最终版)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新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很难培养出传媒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解决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新闻专业教师一定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展现出新闻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立足于新媒体视阈下,对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把新闻教育和教学法结合起来,力求创新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视阈;新闻采写;教学改革
1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评价标准单调
目前,很多院校都重视学生的期末成绩,但是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实际采写报告成绩却并不重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因此在评价的时候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评分,很多学生期末成绩并不理想,可是他们的实际采访能力和平时表现却非常好,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打消。
1.2实践教学比例小,学生参与度比较低
新闻采写课程中,实践教学比例小、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在新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理论教学。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视阈下,给新闻采写课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闻专业应该对此做出调整,转变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1.3新闻采写课程框架比较传统
传统的新闻采写课程主要以平面媒体、报纸新闻采写、报刊编辑、广电栏目制作、广电新闻采编、非线性编辑为主。但是不同的专业,新闻采写课程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专业划分非常详细,但也导致各个专业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无法适应新媒体视阈对新闻采写课程的要求。
2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矛盾,虽然市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新闻专业却难以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导致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错位。高校仍然根据传统的模式和理念来进行人才培养,并没有重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却不会写新闻,学校教育和市场需要之间没有实现对接,面对这种情况,对高校新闻采写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已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对于新闻专业、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电视新闻学专业而言,新闻采写是一门通识课,同时也是技能课。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专业技能,要掌握相关的管理技能、运作技能、媒体策划技能和采写技能,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完善新闻采写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对新闻采写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以项目为单位,当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之后,对自己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对同学在项目上的表现进行提问,彼此交流心得体会;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及时纠正学生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每一次训练都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新闻采写的相关技能。
3.2创建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实践平台
在改革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建相关的教学实践平台,根据新闻采写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新构建的平台上实践,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相关的项目模块。比如教师在讲授新闻策划时,可以根据构建的教学实践平台,把新闻策划分为排版、写作和实际采访三个部分,让学生分步骤完成,挑选学生采写优秀新闻稿发表在实践平台上,给校内外的人阅读。
3.3引入项目教学法
新闻采写课堂在原有传授简介经验和模拟采访的基础上,应该把项目教学法引入新闻采写课堂。新闻采写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进行教学称为项目教学法,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方案,教师在设计新闻采写课程的时候,可以把课程知识分成几个单元,把每一个单元都当作一个项目,根据每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完成相关技术的教学,以及学生掌握该技术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师可以把新闻采写课程安排成消息写作、采访技巧、新闻小锁以及新闻价值这四个单元。
4结语
让学生间接模拟采写制作和获取间接经验是传统新闻采写课程的主要讲授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学效果比较差。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改进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从而把新闻采写课程中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满足新媒体视阈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