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和简单的事实推理;
3、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意见。
教学重点:找出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吗?付过电话费吗?你们付的电话费是怎样计费的?(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出示下例):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例
1、电信公司推出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法:计费方法A是每月收月租费50元, 此外加收0.4元/分的通话费;计费方法B是不收月租费, 按0.6元/分收取通话费(1)、用计费方法B的用户一个月累计通话360分所需话费,若改用计费方法A,则可通话多少分钟?
1、理解问题
(1)该问题涉及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发言,互相补充,得出以下结论:)计费方法A :话费=月租费+0.4×通话时间 计费方法B :话费=0.6×通话时间
(2)改用计费方法A后,什么量不变?(3)你能找到此问题的等量关系吗?
用计费方法B的用户一个月通话360分的话费=改用计费方法A后所花的话费 2.制订计划
用计费方法B的用户一个月通话360分的话费=改用计费方法A后所花的话费,根据这一等量关系,可用列方程求解。3.执行计划
解:设所求的通话时间为x分,则有: 360×0.6=50+0.4x 解得:x=415 答:改用计费方法A后该用户可通话415分。4.回顾(1)把X =415代入方程,左边=右边。说明求解无误,结果也符合实际;
(2)若把原题中的“通话360分钟”改为“通话80分钟”,其余条件不变,那又会怎样呢?
解:设改为计费方法A后通话时间为x分,则 80×0.6=50+0.4x 解得:x=-5(不合题意,应舍去)
(3)上述两种计费方法,会出现通话时间相同、收费也相同的情况吗?
解:设所求的通话时间为x分,则有: 0.6x=50+0.4x
解得:x=250 答:如果一个月通话时间为250分,则两种计费方法的收费相同。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对此例的问题解决,请大家认真回顾,细细体会,说出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归纳总结出以下步骤,屏幕显示)
1、理解问题:弄清问题的意思,以及问题中涉及的术语、词
汇的含义;分清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等;
2、制订计划: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
和方法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3、执行计划:把已制订的计划具体地进行实施;
4、回顾:对整个解题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反思,也包括
检验得到的答案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思考对原来 的解法进行改进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举一反 三等。
在解决问题时,通常就按上面的四个步骤来进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另一种类型的问题
试一试:某班有学生45人会下象棋或下围棋,会下象棋的人数比会下围棋的多5人,两种都会下的有20人,问会下围棋的有多少人?
例
2、七年级二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问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
1、理解问题: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让学生理解问题;
2、制订计划:教师提出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可采用圆来比较直观
地找到等量关系,让学生指出图中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出等量关系:
参加文学社的人数+参加书画社的人数-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
=全班总人数45人
3、执行计划:
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x+5)人,由题意得:(x+5)+x-20=45 解这个方程得:x=30(人)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为30人。
4、回顾:①把30代入方程,左边=右边,说明解方程正确,显然也符合题意;
②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常用如本例的图示法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并建立方程;
③分小组请设计一个可以用类似本例的图示法来解决的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设计得比较好的,让全班学生来共同分享)
(第122页的课内练习有时间的话在课堂内完成,时间不够,就课外完成)
三、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问题解决(5)西师大版
“连乘问题”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第62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63页1、2、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过程,形成从已知条件出发确定解题思路的基本策略,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的思路。
一、走近问题——形成策略
1.多媒体呈现第56页例1:2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4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
(1)生齐读题。(板书:读)
(2)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已知条件?(板书:找)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梳理已知条件如下:
①2台铺路机
②每台每天铺450米
③40天铺完
(3)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1: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预设2:每天40天铺路多少米?
预设3: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预设3。
(4)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要求:(1)独立解决问题。(分步列式)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集体交流,汇报解题思路
方法一:
450×2=900(米)
900×40=36000(米)
抽生答师板书。
①先求什么?(2台每天铺多少米)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
根据“每台每天铺450米”和“2台铺路机”求出“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是)
②再求什么?(2台铺路机40天铺路多少米?)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
根据“2台每天铺路900米”和“40天可以完成任务”可以求出“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
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不是。我们是用第一步求出的“2台每天铺路900米”这个间接条件和“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个已知条件求出的“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
”)
“2台铺路机40天铺36000米”就是“这条公路长36000米?
”
谁再来说一说这种解法的思路?(再请一名学生口述解题思路)
③全班同学齐说方法一的解题思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方法一解题思路的课件(树形图)。
如果生说有困难,师提问引导:根据哪两个条件先求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
④这是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抽生答,师板书)
板书:450×2×40
方法二
:
450×40=18000(米)
18000×2=36000(米)
生1答,师板书。
生1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1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2问,生1答。如果生1有困难,可请人帮忙。
师追问:这种解法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到2台40天铺路多少米的?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不是)都不是吗?哪一个不是?这个叫什么条件?(间接)
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答师板书:
450×40×2
方法三:
40×2=80(天或台)
450×80=36000(米)
生3答,师板书。
生3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3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4问,生3答。师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40×2求的是什么?(A如果用一台铺要多少天铺完?B如果一天铺完需要多少台铺路机?)
师追问:这种解法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到2台40天铺路多少米的?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
列综合算式:
450×
(40×2)
3.分析比较:
(1)比较上面三种解法,你有什么发现?
①数字相同,答案相同,都是乘法,都是三个数相乘。
根据学生回答师提揭示出“连乘”,补充课题。
②三个数的顺序不一样,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③解题方法不同。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第一种)为什么?(因为计算更简便,450和2能凑成整百,便于口算)
④解题思路不同。
这三种解法思路不一样,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小结:这三种方法,虽然解题思路和方法都不一样,不管是哪种方法,最终我们都是解决的同一个问题。
(2)引导生得出三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先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间接条件,再根据间接条件与题目中余下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揭示:像这种先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间接条件,再根据间接条件和第三个已知条件最终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综合法。
4.共同回忆解题过程,梳理解题步骤:
一读:读题
二找(分):找条件,分析题意
三解:列式解答
二、走进问题——运用策略
你能运用读——找——解和综合法来分析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连乘问题吗?我们就一起走进——问题。
1.出示课本62页的“课堂活动”。
①默读题目:
A.需要28天;B.每队每天安装205米;C.有4个队。
②想一想,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每一步的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吗?
③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④小组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⑤抽生汇报,重点讲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及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结果?
教师重点指导:几种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205×4=820(米)
820×28=22960(米)
方法二
:205×28=5740(米)
5740×4=22960(米)
方法三:28×4=112
(队次)
205×112=22960(米)
2.寻找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出示课本“练习十三”第2题:
增加一个多余条件:每辆汽车重15吨。
①
默读题目;
②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③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汇报;
④
你发现了什么?(有多余条件)
师讲解多余条件又叫干扰条件,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分析题意,不受干扰条件的影响。
三、回头看——积累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学会了运用综合法分析解决三位数连乘问题)
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
(先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一个间接条件,再用间接条件和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并解决问题的)
四、拓展练习(连线):
有线电视安装队给白兔镇村民安装闭路电视,计划每天安装120户,2个月(每月工作22天)安装完。
(1)每月安装多少户村民?
(2)要多少天才能安装完白
兔村的闭路电视?
(3)如果一个月安装完每天
要安装多少户口?
(4)白兔镇共有村民多少户?
①120×22×2
②22×2
③120×22
④120×(22×2)
⑤120×2
⑥120×2×22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方法一:
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450×2=900(米)
2台40天铺路多少米?
900×40=36000(米)
450×2×40
方法二:
每天40天铺路多少米?
450×40=18000(米)
2台40
天铺路多少米?
18000×2=36000(米)
450×40×2
方法三:
如果用1台铺需要多少天铺完?
40×2=80(天或台)
2台40
天铺路多少米?
450×80=36000(米)
450×
(40×2)
答:
这条公路长36000米。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
3.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说过儿歌吧?那么这一首儿歌你一定说过(屏幕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说儿歌”(屏幕出示)。要求是:以这样的速度说(师说一段),不能说错或停顿,如果停顿或者说错了就立即停止。规则是:每一大组各派一名代表,看谁说得又快又好;第一大组,谁来?其他同学可听仔细了。(进行比赛)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你能不能想个方法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呢(屏幕出示)?(根据学生回答,说出“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屏幕出示)
这样,我们用字母x代替了具体的数,就用一句话代表了所有情况,使问题变得方便、简捷。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挺喜欢吃巧克力吧!假如你妈妈从文峰买了42颗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你准备怎么处理呢?
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对吧?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一人一半,你分得多少呢?我们也不能忘了孝敬长辈,假如分给奶奶的是分给你的2倍,那么你分了多少颗?
如果还要分给爷爷,且分给奶奶的不变,还是你的2倍,分给爷爷的比分给你的1.5倍少3个。此时你又分得多少颗?(让学生自己回答出两种解法——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
2、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两位同学一人用了列算式的方法,一人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屏幕出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2.1节从算式到方程”。
3、什么是方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大家回忆一下。、4、刚才的问题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的请举手。
确实,方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巧克力问题,1、让学生认识到列方程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好方法,甚至有时比算术方法要简单,2、引出方程的概念)
三、呈现问题,自主探索
1、请你用算术方法或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
每一道题你都可以选择用算术方法还是列方程解决,只要想到方法的就到黑板上来写,不需要举手,如果列算术请写在左边,如果列方程请写在右边。
注意:我们这一节课只研究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怎样从方程中求出未知数,我们以后会深入讨论。所以,今天的问题都只要求同学们列出算式或方程,不需要求出结果。现在开始。
2、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
3、现在请各位同学解释一下自己的方法。(学生在座位上回答,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说出等式两边的含义和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针对解题格式上的问题加以提醒。)
统计每道题用算术方法和用代数方法的人数。
4、通过解决刚才的这几个问题,对于做一道题时,是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你有什么感想?(生答)
其实呀,方程确实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数学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好多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下面我们不妨来试试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例题,1、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
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2、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四、巩固练习,提高发展
1、现在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请拿出学案纸,完成第一大题。要求是:(屏幕出示)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同样不需要求出结果。
2、学生独立完成。
3、哪位同学来讲讲你做的第一题,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先设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样,就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继续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五、合作学习,开拓创新
1、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今天,老师在来滨江初中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汽车匀速行驶,7:00从实验初中出发,7:30途经常青初中到达滨江初中是7:50,吴庄在常青初中、滨江初中两地之间,距常青初中6千米,与滨江初中的距离是总路程的,问实验初中到吴庄的路程有多远?
现在,就请大家运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方法,结合线段图解决它。
请拿出学案纸,看第二大题,只需要列式,并说出理由,不需要求出结果。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现在开始。
2、学生完成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改变书上的引例,把它换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合作、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交流收获,归纳总结
各组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看来同学们今天都是“学有所获”,我们共同来对今天的学习活动作一个总结与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后作业,拓展视野
1.必做题:阅读课本第72页“阅读与思考”;完成课本第75页第1题,第76页第5、6题。
2.选做题:课本第74页第10题。
第四篇: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目录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共(22)个课时
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个课时
1.2: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3)个课时
1.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1)个课时
1.4: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4)个课时
1.5: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4)个课时
1.6:有理数的乘方(2)个课时
1.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用字母表示数
2.1:用字母表示数
2.2:列代数式
2.3:代数式的值
2.4:整式
2.5: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建立一元一次模型
3.2:等式的性质
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4:一元一次模型的应用
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
4.1:几何图形
4.2:线段、射线、直线
4.3:角
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5.1:数据的收集与抽样
5.2:统计图
小结与复习
总复习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代数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几何图形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2)个课时(4)个课时 共(14)个课时(1)个课时(2)个课时(1)个课时(3)个课时(5)个课时(2)个课时 共(24)个课时(1)个课时(2)个课时(4)个课时(8)个课时(9)个课时 共(7)个课时(1)个课时(2)个课时(3)个课时(1)个课时 共(6)个课时(3)个课时(2)个课时(1)个课时 共(7)个课时(1)个课时(1)个课时(3)个课时(1)个课时(1)个课时
第五篇:针对七年级上册家教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第一节——数轴与绝对值
定义
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它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
正确方式:
错误类型: ① ② ③ ④
性质: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正数在右,负数在左
数轴上的数,右边的都比左边的大 数字之间的倍数等于距离之间的倍数
相反数
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两个数
绝对值
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原点的距离就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公式|a|=? 若a大于0,则a的绝对值还等于a; 若a等于0,则a的绝对值等于0 若a小于0,则a的绝对值等于-a。
从图形上理解,绝对值代表到原点的距离,所以一定是正数或者是0,绝对不可能是负数
正数绝对值越大,即距离原点越远,就越大;负数绝对值越大,即距离原点越远,就越小
如果|a|+|b|+|c|<=0,当且仅当a=b=c=0
第二节——整式
单项式
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 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不为0的数字因数
(1)单项式中的常数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如3x的系数是3。
(2)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字母因数,是正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是负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如系数为1,系数为-1。
(3)如果只是一个数字,系数是本身。如5的系数还是5。【单项式的次数】
系数不为0的时候,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
例如中字母x的次数是1,字母y的次数是2,则的次数为1+2=3,又如,次数为2+1=3,因为3的次数3不算入单项式的次数中。
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例如:4xy的系数为4,次数为2。x的指数是1,y的指数是1,指数相加得2。
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
【多项式的项数】
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数目,每个单项式叫一个项
例:在多项式2x-3中,2x和-3是它的项,其中-3是常数项;在多项式中它的项分别是、2x和18,其中18是常数项,它是三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单项式的次数
如:
中,这一项的次数最高,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就是5+3=8,这个多项式就是八次三项式。
整式
不含有除法运算,或除法中,分母没有字母的代数式。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
例题: 排列
有时为了计算需要,可以将多项式各项的位置根据加法交换律按照其中某个字母的指数大小顺序来排列。
例如:把多项式
或
按字母x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写成,这叫做把多项式按字母x的降幂排,是整式。不是整式
列,若按x指数从小到大排列,则就是把多项式按字母x的升幂排列,写成或
同类项
含有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合并同类项】,也可以是多项式中的其他字母。将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为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时,将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例如:
【整式的加减】
就是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可利用去括号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来完成。例如,【整式的乘法】
。合并为。
同底数幂的乘法
底数相同的幂就是同底数幂,比如23,和24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m,n为整数),如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同
即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用字母表示为: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例如: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例如:。
(n为整数),如
。(m,n为整数),如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如:
(多项式的乘法学了没有???)。
第三节——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合并同类项,移项 合并同类项整式中讲过 移项:
将等号看做一座桥,规则就是“过桥变号”,所有都要变为与自己相反的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解方程的步骤 ① 移项
② 合并同类项 ③ 系数化为1
系数化为1时,X前面的系数是分母
解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去括号
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①去括号;②移项;③合并同类项;④系数化1
注意:
① 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② 去括号时,前面系数应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千万不可漏乘 ③ 一定要注意符号的问题!!!
去分母(难点,易错点)
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1
注意
① 先确定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个数就是要乘的数 ② 用最小公倍数乘以每一项,千万不可漏乘
③ 若如的项,去分母后,将(X-1)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加上括号
④ 将上一步带括号的方程去括号,注意系数乘以每一项,注意符号问题 ⑤ 然后按照一般步骤解方程
千万不可忘记乘以所有的项!一定要记得加括号!
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 审题:认真审题,弄懂题意,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② 找等量关系:找出题目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是关键 ③ 设未知数
④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标出其中用未知数表示的项,再根据之前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 ⑤ 解方程
⑥ 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得出的答案是否符合实际的情况
应用题可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经济、打折】
【方案选择问题】
总结来说,就是各方案都算一遍,然后比较。
【储蓄、利息】
【工程问题】
【和、差、倍、分】
【等积变形】
【行程问题】
【数字问题】
主要就是搞懂之间的关系,列表格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