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___第14课_避免革命的改革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教案
一、教案背景
“历史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解释的学科”,发生过的历史不可以重现,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尽量追求当时的历史,例如通过史料。史料是对过去人类所发生内容的记载,是构成人类历史的重要材料,换句话说很大程度上人类也是通过史料了解历史的。而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专家学者选择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通过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就可以看出,特别是2011年的中考试题,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史料做主角。
二、教学课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三、教材分析
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暂时陷入了革命的低潮,俄国的封建势力甚嚣尘上。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资产阶级进行了斗争,农奴也起来反抗农奴主的压迫和剥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沙皇决定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
史料研习法
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交流展示
1.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避免革命的发生,沙皇_____决定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2.____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并颁布了_____的法令。这些法令的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____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3.简述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内容:(2)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文,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
(二)构建知识体系
俄国农奴制改革 目的: 内容: 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大括号,构建知识网络,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主题:走进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一:沙皇在克里木战争中惨败了,但他并不因此放弃他的侵略政策。1856年俄外交大臣在规定俄国以后对外政策的方针时说:“俄国并不生气,它在积聚力量。”所谓积聚力量就是培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证明:哪怕是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而为了培植资本主义,就必须要废除农奴制。
———潘润涵
《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克里木战争前国内形势已十分动荡了,1845—1854年农民骚动有348起。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无法用沙文主义的狂热使臣民忠顺了
———潘润涵 《简明世界近代史》 探究一:通过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初步概括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惨败,并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设计意图:本知识点课标没做明确要求,课本也只是在小字部分稍有提到,在这里设计这样两则材料,一是通过材料了解俄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帮助理解下面的知识点,二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1861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它包括17个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总法令规定: 农奴自法令公布之日起获得人身自由
农民因获得份地必须继续承担劳役租和代役租,份地给多少和服役多少,由地主自己决定
解放了的农民被列入纳税等级,即必须缴纳人头税和履兵役义务
为了加强管理,法令规定建立“村社”体制。农民要离开村社,必须取得村社许可。
材料四:伟大的改革是农奴制改革,而且也不可能是别的改革,因为它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
列 宁 探究二:想一想,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中的上述规定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民虽然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束缚,但解放后的农奴仍归村社管理,仍然要履行很多义务,这说明改革很不彻底,改革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设计意图:本课难点之一就是理解俄农奴制改革的实质,单纯凭口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主要设计了这两则材料,材料三算是对课文原文材料的补充,材料四则是从侧面引用列宁的一个评价,通过这两则材料让学生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实质。)材料五:尽管如此,两千多万农奴毕竟获得了自由,使工业有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后备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俄国工业革命大约在70年代完成了。
——潘润涵
《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六: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
————
鲁迅 材料七: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
邓小平探究三:通过材料五,可以发现这次改革对俄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结合鲁迅与邓小平的两句话,说一说俄国这次改革给我们的哪些启示?
影响: 俄国这次改革对俄国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启示:创新的精神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设计意图:历史给人以启迪,虽然农奴制改革有其局限性,但总的来讲确实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引用了鲁迅的名言。)
(四)课堂小结
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从主观上讲是为了维护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利益而不得不进行的一次 改革,是他们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但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缓和了国内矛盾,废除了农奴制,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改革不彻底,但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五)随堂检测
六、教后反思
1.新课标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本节课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互动式教学,而是根据建构主义,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2.历史讲究纵横联系,因此利用材料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结合鲁迅的那句话,真正理解改革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3.史料教学固然有很多益处,但在很多方面需要注意。俗话讲“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提升专业素养,课外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有水平选取并分析史料。另外在选史料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史料不易太难,应通俗易懂。
第二篇: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___第14课_避免革命的改革教案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讲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和作用,认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违背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重点)
4、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性质(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重点)
2、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性质(难点)
四、教学方法
史料研习法
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交流展示
1.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避免革命的发生,沙皇_____决定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2.____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并颁布了_____的法令。这些法令的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____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3.简述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内容:
(2)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文,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
(二)构建知识体系
俄国1861年改革:目的:
内容:
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大括号,构建知识网络,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主题:走进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一:沙皇在克里木战争中惨败了,但他并不因此放弃他的侵略政策。1856年俄外交大臣在规定俄国以后对外政策的方针时说:“俄国并不生气,它在积聚力量。”所谓积聚力量就是培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证明:哪怕是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而为了培植资本主义,就必须要废除农奴制。
———潘润涵
《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克里木战争前国内形势已十分动荡了,1845—1854年农民骚动有348
———潘润涵 《简明世界近代史》
探究一:通过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初步概括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惨败,并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设计意图:本知识点课标没做明确要求,课本也只是在小字部分稍有提到,在这里设计这样两则材料,一是通过材料了解俄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帮助理解下面的知识点,二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1861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它包括17个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总法令规定: 农奴自法令公布之日起获得人身自由
农民因获得份地必须继续承担劳役租和代役租,份地给多少和服役多少,由地主自己决定
解放了的农民被列入纳税等级,即必须缴纳人头税和履兵役义务
为了加强管理,法令规定建立“村社”体制。农民要离开村社,必须取得村社许可。
材料四:伟大的改革是农奴制改革,而且也不可能是别的改革,因为它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
列 宁
探究二:想一想,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中的上述规定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民虽然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束缚,但解放后的农奴仍归村社管理,仍然要履行很多义务,这说明改革很不彻底,改革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设计意图:本课难点之一就是理解俄农奴制改革的实质,单纯凭口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主要设计了这两则材料,材料三算是对课文原文材料的补充,材料四则是从侧面引用列宁的一个评价,通过这两则材料让学生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实质。)
材料五:尽管如此,两千多万农奴毕竟获得了自由,使工业有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后备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俄国工业革命大约在70年代完成了。
——潘润涵
《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六: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起。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无法用沙文主义的狂热使臣民忠顺了
————
鲁迅 材料七: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
邓小平
探究三:通过材料五,可以发现这次改革对俄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结合鲁迅与邓小平的两句话,说一说俄国这次改革给我们的哪些启示? 影响: 俄国这次改革对俄国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启示:创新的精神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设计意图:历史给人以启迪,虽然农奴制改革有其局限性,但总的来讲确实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引用了鲁迅的名言。)
(四)课堂小结
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从主观上讲是为了维护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利益而不得不进行的一次 改革,是他们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但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缓和了国内矛盾,废除了农奴制,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改革不彻底,但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五)【自主检测 拓展训练】 一.选择题
1.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脸,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了俄国的()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①农奴获得自由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②赎买的土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 ③解放后的农民归村社管理
④封建地主霸占的公用地一律归还农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俄国1861年的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沙皇政府倾向于资产阶级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政府领导的 C改革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
D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4..对俄国1861年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一个记者在1862年去俄国访问,采访农奴改革后农民生活,他会在俄国发现
C是亚历山大二世自下而上的改革
D是建立在对农民剥削的基础上的 5.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的目的是()A.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农奴
C.保护贵族地主利益
D.将农奴变为自由的劳动力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土地的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力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谁?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你认为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4)农奴在这次改革中真的获得解放了吗?谈谈你的认识。【教后反思】
1.新课标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本节课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互动式教学,而是根据建构主义,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2.历史讲究纵横联系,因此利用材料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结合鲁迅的那句话,真正理解改革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3.史料教学固然有很多益处,但在很多方面需要注意。俗话讲“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提升专业素养,课外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有水平选取并分析史料。另外在选史料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史料不易太难,应通俗易懂。
第三篇:最新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教学设计
14课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这次改革名称即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及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 说出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实质以及影响。学会分析改革的性质,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通过分析改革的性质、实质、影响提高全面分析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体会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册书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那么请问已经有哪些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英国、法国和美国)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革命或战争)。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呢?(有,那就是改革)今天,我们就以俄国为例,来看他们是如何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这场改革史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背景(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第72-73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17-18世纪西欧和俄国分别是什么制度?(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
2、这两种制度谁更先进?结合书上内容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围绕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来说明。)
3、战争失败后,俄国出现怎样的局面?(沙皇自杀、农民起义、社会矛盾激化)
4、如果你是沙皇的大臣,应该给出什么建议,来挽救危局?(向英法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等)
5、请同学们翻开历史地图册第14页看《欧洲大陆工业革命》,俄国有没有开展工业革命?为什么俄国的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农奴制的阻碍)
可以讨论农奴制怎么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从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资金等方面来说明)教师总结归纳:
1.克里木战争激化了原本就尖锐的矛盾,农奴暴动更加频繁。(改革的直接原因)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的根本原因)
所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避免革命,维护沙皇专制统治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本内容找出废除农奴制的时间,改革者和法令主要内容
师问:请大家找出核心句子。生思考:请学生说出。生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生2: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以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生3: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的村社进行管理。利用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
(结合前边为什么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析)
废除农奴制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自由劳动力等,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中得出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前面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利用教材材料和想一想分析改革的实质。
学生发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 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三、阅读课文后半部分内容思考,这场改革对于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改革内容和之后历史事件的叙述,在结合书本材料,整理语句,归纳总结。
最后可以思考一下,“革命”与“改革”,你认为哪个方式更好? 【课堂小结】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影响了俄国对外扩张,使俄国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缓和国内矛盾,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它浓厚的封建残余也影响了俄国的发展速度。【板书设计】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背景
1、直接原因
克里木战争激化了原本就尖锐的矛盾
2、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时间
1861
三、改革者
亚历山大二世
四、主要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农民赎买份地。
3、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五、性质
六、实质
七、影响
【作业布置】
报纸等
【教学反思】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
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会翻译课文1、2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翻译课文3—5节。
2、辨别一词多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让学生翻译1、2两节。
二、朗读3—5节。
三、引导学生弄懂3—5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3—5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注意:文言文翻译中,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去。)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重点字词提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排空:冲向天空。隐耀:隐没了光辉。耀,光,光辉。潜形:隐藏了形迹。潜,隐没,潜藏。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天光:天色,湖光。万顷:极言其广。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芷汀兰:芷,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6、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和虚词。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因 不以物喜 代词 他,他们 其必曰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代词 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2.古今异义。例字 古义 今义 增其旧制 规模 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准备 春和景明 日光 景物
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品尝 微斯人 没有 微小 3.通假字。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布置作业。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齐来深入研究课文。
二、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属予作文以记之”交代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交代了作记的原由。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哪一句话概括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色?“,吞长江”一句,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衔远山……气象万千”。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这一句话,分号前和分号后各是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空间:湖面的广阔浩淼。时间:景象变化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4段,提问: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8.这两节所描写的画面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第3节,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第4节,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他们为什么会“悲”或“喜”?(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悲喜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悲”或“喜”是因为自己的得失。(这表现了他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观。)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10.提问:“古仁人之心”(悲喜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尽管含有“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作业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艺术品》教案北师大版
课题:《艺术品》
《艺术品》(1课时)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朗读课文。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精彩的与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续写本故事。
评价任务:
采用朗读的方法,初步感知内容。
小组合作,借助问题完成目标二的达成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麦琪的礼物》,请问,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了一对贫贱夫妻在圣诞节互赠礼物的故事,他们肯为爱牺牲、付出,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篇与礼物有关的故事,契诃夫的《艺术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
1.作者简介
《艺术品》选自《
》,作者______.是______世纪___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____国的_______, ____国的______被并称为________________.契诃夫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 《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
《变色龙》 2.读出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腋
下()
擤 鼻子()撩人心弦()
乌烟瘴气()神采焕发()
战战兢兢()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情节
萨沙为感谢医师救命而送祖传铜烛台,但医师认为有伤风化转送别人,礼物在几个人手中转送,后来又回到了医师的手中。
2、医师、律师、演员对大烛台的反应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明确:反应的基本模式是高兴的接受后经国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再转送。
3、文中的医师、律师、演员喜欢这件礼物吗?他们为何都要将礼物转手他人?
明确:喜欢。因为烛台上有两个装束的夏娃一样的女人,他们不敢留下来。
4、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什么态度?小说想以此表现怎样的主题? 明确: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讥讽的态度。
四、拓展练习
1.当烛台再次被送回医生手里时,医生为什么目瞪口呆?他想说些什么呢?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2.烛台可不可以再送下去?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语文助学学习测评
2、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六教学反思:
分析的过程就是认识文章内在艺术的过程,分析应当抓住具体的语句进行咀嚼,才会具体落实到语文能力的训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