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县实验中学 黄学玲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3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丰县实验中学 黄学玲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丰县实验中学 黄学玲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教学设计》。

第一篇:东丰县实验中学 黄学玲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忘我献身法国公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能力目标:

1、阅读和观察能力。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图片获取历史信息。

2、从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掌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三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结果,得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明白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历史作用。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精神,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取得的成果。

教学难点: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体会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通过分析重要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英美等国通过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的体制,分别是什么体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观看法国的著名建筑以及风景图片,观看之后提问)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呢?(法国)那么同为西方大国的法国,此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时光倒流,回到18世纪的法国,看一看当时的法国人是如何做的。

(二)新课教学

我们来看一下标题,18世纪的法国人具有什么精神?(忘我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历史背景 出示问题:

① 大革命前的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朕即国家”说明了什么? ② 出示图片,讲述法国严密的等级制度与第三等级所处的位置,大革命前法国的阶级关系如何?第三等级的处境怎样?尝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大革命的导火线。

过渡:如果你作为法国第三等级的一员,你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全部拿去供养前两个特权等级吗?你甘心被前两个等级奴役和压迫吗?法国人民怎么办?

2、革命进程(经过)

组织学生讨论,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讨论法国人民每一次起义所取得的成果,并派出代表向同学们汇报一下。

(1)第一次起义

我们先由第一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汇报之后)播放攻占巴士底狱影片,学生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② ③ 系?

为了激励人民的战斗热情,《马赛曲》诞生了!接下来我们来聆听一下《马赛曲》,体会一下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精神。(播放《马赛曲》并展示其歌词)

(2)第二次起义

由第二组同学来汇报一下小组的讨论结果。

过渡:国王被处死了!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君主们的恐慌,他们害怕自己也会遭到同样的下场,因而加紧了干涉法国大革命的步伐。他们如何做的?(组成反法同盟联军)眼看着革命成果将要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此时的法国人民又采取了什么行动?

(3)第三次起义

由第三组同学来汇报一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过后,出示问题: ① 在第三次起义中,谁掌握了革命政权?

② 罗伯斯庇尔执政期间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十大革命出现了一个什么结果?

但是随着罗伯斯庇尔等人在国内实行的高压恐怖政策,人心惶惶,这也是罗伯斯庇尔等人失去了统治基础。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人物登上了法国的历史舞法国人民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 为什么这是一场“革命”而不是“叛乱”

想一想,《人权宣言》的内容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有什么关台,猜猜看他是谁?(拿破仑)拿破仑通过过“雾月政变”取得政权,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掌权后凭借其军事才能打败了反法同盟联军,随后开始进行对外侵略和扩张,但最终于1815年“兵败滑铁卢”,这也标志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3、意义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国大革命的经过,那么法国大革命有那些历史意义?(学生总结过后进行总结即可)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到革命的重要关头,都是哪些人的积极行动推动法国大革命的顺利进行?(关键人物和人民群众)

(三)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的分析,概括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情况。

(四)课堂练习

做一些选择题,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拓展

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①相同点: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B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②不同点:A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制度,而美国推翻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B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而法、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

结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法国人民在革命中忘我献身的精神,那么就让我们在充满激情的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歌声中结束我们本节课的内容。

作者:黄学玲 职务教师

单位地址:吉林辽源市东丰县实验中学 邮编:136300 电话:*** 邮箱:hxl_jilin@yahoo.com.cn

第二篇:黄艳玲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杜甫川小学 黄艳玲

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体积与容积。设计思想: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有以下几点: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始终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作为情感目标。

2、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3、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4、数学是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性演绎事物间存在的和谐关系及秩序之美的学科,教学过程力求严谨有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一份两个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和红薯、橡皮泥一块、饮料瓶、茶叶桶和水杯。

学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物体(例如:水果、各种盒子、食物等等)。

教法学法: 谈话导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许多趣事吧,愿意与老师分享吗?谁来说说,老师听了你们的故事也想起我童年时听的一个故事,有一你们愿意听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体积

(1)、师:讲故事(播放视频)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 生1:石头占了水的位置;生2:石头把水挤出来了;生3:石头把水压出来了;生4: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说出了各种有趣的想法。

师:石子占有水的空间,我们就说物体有体积。板书(物体占有空间)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习的故事中蕴含着数学知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乌鸦往瓶子里丢石头时,水位在上升的动画效果使学生感受到,水位的上升是由于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的结果,从而引出物体“占空间”)

(2)、举例说说那些物体有体积?对比谁的体积大?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 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3)、空间的大小及体积的概念。师:拿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问:“谁的体积大?”(学生争论不休)(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师:看来用眼睛看是无法分辨出谁得体积大,谁得体积小,你能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并指名说。)生1: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中,看哪个放入水中后,水面升的高。

生2: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相同的两个量杯里,放同样多的水,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体积就大。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认为第二种方法能够看的更清楚,你们认为呢?(第二种方法好)但要注意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下面咱们就来做这个实验。(请一名同学做实验,另一名同学帮忙。)师:。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那说明了什么?(土豆的体积大,红薯的体积小)师:每个物体都占一定的空间,且有大有小,这就是体积,体积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出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2、认识容积(1)、动脑筋

气体比如空气,是否有体积呢?课件出示气球,证明气体有体积。液体比如水有体积吗?

师:气体、液体都有体积,他们都要借助一些容器。师:说说生活中的容器(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师:容纳东西(板书:容纳东西)板书:容器

师:不同的容器盛东西有多有少,但每个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是一定的。板书:物体的体积

饮料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饮料瓶的容积。水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

师:生活中的容器有很多,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师:给水杯里装一半水,水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老师说的对吗?(不对)为什么?(生:应该把水装满)那应该怎样说?(生:给水杯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3)、出示容积概念

师:刚才咱们研究的就是容积的概念,他到底是什么呢?指明学生说一说。

出示概念: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学生齐读2遍)

3、比一比。(1)、出示:高瓶子和矮瓶子,说一说谁的容积大?(又一次争论)师问:“怎么办?”(生一:给这两个瓶子都装满水,然后分别倒入相同的量杯中,看哪个倒得多。生二:给其中一个瓶子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另一个瓶中,看是装不满,还是溢出来。……方法很多)师:“那一个方法简便容易操作?(第二种)谁愿意来做实验?(请一位同学上台做实验。)师:结果怎样?(矮瓶子装的水多,它的容积大。)(2)、通过可以比较得出什么结论?

生1:物体体积大的容积不一定大:生2:测量容积时要从物体的内部测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3、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与容积,他们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1:不一样。生2:容积说的是里面,体积说的是外面。生3:容积是所容纳物体的多少,体积是占空间的大小。生4:烟灰缸的体积大于它的容积。……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1.从概念上说,体积指的是物体自身的大小 ,容积所装物体的多少。2.从测量方法上,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3.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

4、任何物体有体积但不一定有容积。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复习巩固,升华主题

4、数学日记。

今天,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是做一个长方体,我(小丽)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找来一根铁丝,量出它的长度,这根铁丝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体的()。然后,计算出它的长、宽、高,按照算出的长度,折出了长方体的框架。再找来一张纸,剪成合适的大小,把这个框架包起来,剪好后纸的大小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这个纸盒不大也不小,装在书包的侧面正好合适,它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长方体的()。既然做好了,怎样把它利用起来呢?当垃圾盒不错,他所能容纳垃圾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杜甫川小学 黄艳玲

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故事导入,再现情境,在激趣中质疑。

《乌鸦喝水》是学生们儿时非常熟悉的故事,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勾起了学生的回忆。这时,让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会踊跃举手发言。我因势利导,老师这里有石头、量杯和水,谁来演示一下。再现情境,疑问随之而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石头把水压出来了;有的说:石头把水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不用教师再多的解释与讲解,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接着老师问:“苹果占空间吗?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是)再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对空间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二、联系实际,逐步渗透,使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 ,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要理解体积,首先要知道空间的大小,学生对空间在导课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问:“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得出这样的结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体积的概念已经隐藏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这时让学生来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体积?”他们会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苹果的体积。让同学们像这样来说一说,他们会觉得用实物来解释这一概念很好理解。最后抽象出概念: 物体 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 物体 的体积。

容积概念的教学和体积的方法是一样的,逐步渗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要理解容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容器?教师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装饮料、盛水,装茶叶。教师总结:容纳物体。这就是容器。教师不必多说什么,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容器,学生会说出各种各类的容器,如:瓶、盆、罐、盒等等。这样的讲解很清楚也很简练。接着让学生比较前面三样容器,谁容纳的物体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发现:不同的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此时,容积的概念也悄悄的走入学生的脑海中,教师抛出问题:“茶叶罐的容积是什么?”学生们不约而同:“茶叶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茶叶罐的容积”什么是容积?相信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来。两个抽象的概念在

三、动手实验,构建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的数学学习模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教学要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经历“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了体积的基础上,让他们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当出示一些较好分辨的物体时,学生对答如流。但老师拿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问:“谁的体说积大?”学生争论不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一个学生说:“我有办法,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中,看哪个放入水中后,水面升的高。”另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相同的两个量杯里,放同样多的水,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体积就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勇于解决问题。此时,学生们跃跃欲试,都争相上台做实验。最终,在同学们的操作中,结果得到验证。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四、设计坡度恰当、针对性强的练习,升华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我设计了4个由易到难,非常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练习

一、谁搭的体积大。较为简单,照顾到全体学生,此题考察学生对体积大小的比较,同时训练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练习

二、哪一个体积大?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解与恰当举例,使同学们对体积的两个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此题中两堆一元硬币正是应用了“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体积不变”这一性质,大部分学生不但能正确判断结果,还能说出为什么,效果很好。练习

三、此题,看似有一定难度,但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容器有大有小,容纳的物体有多有少,因此难点就迎刃而解了。练习

四、数学日记。体积、容积、表面积和棱长总和这四个概念都是空间与图形范畴的内容,容易混淆。出示这一练习,将四者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感受各自不同的内涵,更好的区分这四个概念,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第三篇:《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王艳玲-第一实验小学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王艳玲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以及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4、学习课文托物言情的写法,并进行课堂练笔。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以及对我的浓浓亲情,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托物言情的写法,并进行课堂练笔。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4分钟)

1、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姥姥的剪纸》。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起来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写了姥姥拥有高超的剪纸技艺,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体现了祖孙深情,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感恩与怀念。

(相机板书: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祖孙情深)

(说不完整,师再问)姥姥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谈)

2、要进一步学习课文,你觉得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生: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做题目?

生:从哪里能看出姥姥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祖孙情深? 生:结合生活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的理解。(学生能说出来,师要做简洁的板书标记问题)

(要说不出来,教师引导)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以及作者笑源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那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以及他们的浓浓亲情呢?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10分钟)

3、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感受精彩的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无穷魅力。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上的学习提示,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描写姥姥剪纸的句段,抓住关键词深入体会,简要写写你的感悟。

2.组内交流,智慧共享。(学生自学10分钟)

(三)汇报展示,精读品悟(15分钟)★剪纸赞人: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5分钟)

4、学习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汇报时,请大家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哪个小组先来?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5、是呀,两个“普普通通”,恰是强调了剪纸材料和工具的普通,从而反衬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不普通。

6、(出示课件)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这句话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什么?(生:神了)师:神到了什么程度,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谁能用一个词来赞叹一下姥姥的剪纸?(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7、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将这句话改了改,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

(出示课件)

你姥姥神了,剪纸剪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生谈。)是呀,作者就是用这生动有趣的民间语言激发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姥姥剪纸这么神,不过她剪的母鸡真的能下蛋吗?(生:不能,夸张的说法。)

8、下面让我们也用上这种夸张的说法来夸夸姥姥。(出示课件)你姥姥神了,剪 像,剪 像,剪,剪。

9、大家一连串大胆而又合理的夸张说法尽现了咱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更让姥姥的剪纸越发神奇了!下面哪个小组接着往下汇报你们的学习收获?

姥姥勤劳善良。“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学生谈,不做重点)

10、前三个段落,作者笑源通过写姥姥的剪纸来赞扬姥姥是一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板书:赞人)谁接着来谈下面的内容?

★剪纸喻理:体悟熟能生巧的道理(4分钟)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1、(出示课件)大家看,这就是姥姥用不大功夫,摸着剪出来的喜鹊登枝!谁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姥姥的技艺高超。

师问:姥姥为什么这么厉害?(生谈,相机出示课件)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问:从这六个剪字,你体会到什么?(生谈)

是呀,就是这样一直剪,总剪,姥姥的剪纸技艺才练得如此精湛。用姥姥的话说就是——(生说,出示课件)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2、(师引读)让我们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再体会一下这熟能生巧的道理。(板书:喻理)大家看,姥姥的剪纸还蕴涵着这么深刻的道理呢。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熟能生巧的体验?

(生谈不出时,师引导)比如你练钢笔字、学跳舞、弹古筝等。

★剪纸传情:感受祖孙间的浓浓亲情(3分钟)

13、姥姥的剪纸能赞人、能喻理,还能干什么呢?谁来读读后面的段落,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4、(出示课件,问)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传神,哪个字?(生:拴)这个“拴”怎么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拴住作者的仅仅是姥姥的剪纸吗?还有什么?(姥姥的爱)从哪里看出来的?

15、(生谈,出示课件)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和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师:抓住关键词来用心体会,你很会学习。谁能读出这份疼爱来?

16、这些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姥姥对作者无尽的疼爱,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孙间的浓浓亲情。(板书:传情)

★姥姥的剪纸:永远的回忆(2分钟)

17、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姥姥的剪纸一直陪伴着我。最后一段,谁想谈?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师问:姥姥对我的期待是什么?(生谈)请用你的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生读)

18、(生谈,出示课件)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自由读,师问)这里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关联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

说得真好,将我们的感受送到文字里去!(齐读)

同学们,当笑源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姥姥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姥姥的剪纸将是笑源此生永远美好的回忆。

(四)学习写法,即时练笔(11分钟)

19、下面让我们再来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做题目?(生谈)

20、(师总结示范)大家说得对,“剪纸”不光指的是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是姥姥与笑源情感联结的桥梁,是他们祖孙之间那份浓浓亲情的载体与见证!

此时此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件件大小不

一、颜色各异的花棉袄,我知道这是我儿时的温暖与骄傲。拨开这些花棉袄,我看见了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她盘坐在炕上,带着大大的老花镜,轻巧而又熟练地在几块花花绿绿的碎布上飞针走线。不一会儿,长长的线用完了,她便扯起了线团,凑到了闪烁着微弱光芒的煤油灯旁,一手举起细小的针,一手拿着细长的线,眯起了眼睛,瞅着那隐隐约约的针眼将线颤颤悠悠地穿了过去„„就是这样,这位老人用她的一针一线,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她也是姥姥、我的姥姥,只是,而今她也已不在,所以,今天我只能在这花棉袄的回忆里缅怀她对我的爱!

同学们,岁月不待人,及时当珍惜。此时此刻,你们又想起了什么,你的亲人把对你的爱寄托在了哪里?请拿起笔来,写下专属你的爱!

(练笔10分钟,展示读,评价)

20、同学们,让我们将这些美丽、温暖的爱牢牢地记在心里,让他们点亮我们的心灵,扮靓我们的世界!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出示课件)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 剪纸赞人 技艺高超 剪纸喻理 祖孙情深 剪纸传情

第四篇:叶公中学李瑞玲《隆中对》教学设计2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

陇亩lǒng mǔ 好(hào)为父 fǔ 颍yǐng 乐(yuè)毅 庶 shù 屯tún 卧wî 枉wǎng诣(yì)屏(bǐnɡ)人 倾颓(tuí)度(duï)德量力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欲信(shēn 通“伸”)大义于天下 猖獗(chāngjué)胜shēng数 抑yì 塞sài 沃wî 殷yīn 存恤(xù)胄(zhîu)戎rïng 将jiàng 荆jīng 夷越(yí)箪(dān)食壶浆

四、课文讲授

(一)疏通文意。逐段翻译。

(二)词语积累。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新课讲授

1、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君谓计将安出?”

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探究学习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1)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不能单独与曹操或孙权抗衡,也就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2)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兵家必争之地,天然粮仓。

(3)夺取荆益后,应当一方面修明政治,跟少数民族修好,建立牢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孤立起来。

三、课文精讲

(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

(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

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

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

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2)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1)用叙述的方式着重写诸葛亮非凡的志向和才能。特别是:“好为《梁父吟》”“常自比与管仲乐毅”等句更体现他的与众不同。

(2)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体现诸葛亮的才能。徐庶的评价,文末刘备的评价。(3)对话方式,通过诸葛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2、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六、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第五篇:“纸片托水”教学设计(情趣作文实验类 叶玲燕)

作文课例(适合二年级学生)

纸片托水

——二年级科学类情趣作文教学设计课例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叶玲燕

【设计理念】

科学游戏是借助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的活动。天真无邪的二年级孩子大都数第一次见到“纸片托水”这个科学游戏时,全部表现出十分好奇的神色。此刻,在他们的眼里,老师仿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师,都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理。从实际操作来看,“纸片托水”游戏使用的实验材料简单,操作过程难度不大,特别适合初步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二年级学生来进行。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初步观察事物的本领,乐于探究问题的根源。二年级也是小学写话练习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十分乐意把自己看到的有趣、神奇的事物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纸片托水”这个实验就十分有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亲身感受到身边大气的神奇力量。当学生沉浸在欢快的游戏中,人人动手实践后,自然而然就就可以把本次的活动写下来。

科学类情趣作文是真正实现了“习作”、“游戏”两不误,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更让学生不再害怕习作。【教学目标】

1.在教师科学地指导下,人人都能动手做好这个实验游戏。

2.能够仔细观察实验者的神态、动作表现,并用通顺、比较形象的话语描述每个步骤。大致记录实验过程,进行写话练习。

3.科学游戏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孩子们在科学游戏感受到了快乐,通过活动感受到身边大气的神奇力量,培养对探究科学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一杯清水、一个玻璃杯、若干张A4白纸。【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一堂有趣的课,在这节课中,我们经常会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所以老师希望小组同学之间要相互配合。下面,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小组成员,用行动告诉老师,你们准备好了。

2、这节课老师要给大家做一个神奇的实验,想看吗?我看你一脸的微笑,是不是对叶老师神奇的实验特别感兴趣?能用个词形容下自己的心情吗?(开心、激动、兴奋)观察一下你的同伴,当时他们又是什么表情呢?(乐得合不拢嘴、笑嘻嘻)

3、老师也特别想露一手给你们看,不过呀,这个实验对观看者的要求有点高,我有点小任务交代给你们,有信心完成吗?(有)

①我要求我的观众要像孙悟空一样有火眼金睛,能仔细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②我还要求我的观众能像小八哥一样能说会道,就是要勇于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两个小小的要求能做到吧?(能)

4、我要做的这个神奇的实验名称叫“纸片托水”(板书)。头一次听到这个实验吧,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我来采访下,你们刚才都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问:纸一碰到水就湿了,怎么可能托住水呢?)(关键词:疑惑不解、议论纷纷)

【设计意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前导入无疑是一针课前兴奋剂。当学生听说老师不上课,而是要演示实验时,那心情真是迫不及待,好希望一睹为快!正是在这样的心情、氛围中,孩子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心情表达特别真实。对课题的新鲜感更是让孩子们对本堂课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二、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观察

1、过渡:我看小朋友的眼睛里写满了问号,甚至有些人对叶老师的实验有点怀疑。你可以暂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过不了多久。我一定会让你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下面老师要做这个实验了,小眼睛要认真地看,小耳朵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述,小脑袋呢?当然是要思考啦!

2、实验分步过程:

(一)第一步:在空玻璃杯内盛满清水。(教师动手演示)

师:注意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同学们待会回答时,用词可要准确,还要注意先后顺序的连接词。(第一步演示完毕)说说你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

(提示回答,出示关键词:首先、装满、溢出)首先,叶老师往空杯子里装满水,直到水溢出来为止。

(二)第二步:把纸片盖住杯口。(教师动手演示)

师:谁来描述下老师刚才的一步。能讲清楚老师的动作、神情就更棒了。(提示回答,出示关键词:小心翼翼、盖住、用力压)接着,叶老师把一张白纸小心翼翼地盖在杯口上。

(三)第三步:用手压着纸片,将杯子倒转,使杯口朝下。(教师动手演示)

师:这个步骤,老师的动作可是一连串的,谁能说说老师刚才的动作。(提示回答,出示关键词:一只手……另一只手……、快速、倒转)

只见叶老师右手拿着杯子,左手托着纸片,以惊人的速度猛地把杯子倒转过来。

(四)第四步: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教师动手演示)

师:说好同学和老师的神态,你就成功了一大半。谁来说说看。

(提示回答,出示关键词:鸦雀无声、目不转睛、盯着、慢慢地移开、紧张、奇迹、竟然、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杯子。这时,叶老师把手慢慢地移开,教室里霎时充满了紧张气氛,同学们的心绷得紧紧的,奇迹发生了:叶老师的手松了,水和纸居然一点也没掉下来!同学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3、完整表达实验过程:

你们那么聪明,记住老师实验步骤了吗?综合刚才同学们的表述,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 二年级的学生连续观察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低段孩子的学情,实验表述有个从简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实验步骤有条理地分成了四小步,每一步都是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流利而清晰地表达好每个实验步骤,为接下来的总体阐述和学生动手做实验打好基础。实验过程,教师操作干脆利落,语言表述简洁明晰,指导循序渐进。部分重点提示语的出示,一方面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涌现出更多的词语、句子和想法。】

三、科学大揭秘

1、(师拎着杯子,给生看)师:同学们,实验做完了,你有什么想对老师说吗?(学生称赞老师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魔术师。)谢谢你们的夸奖,我真是心花怒放。

2、你也想像老师一样这么厉害吗?你们说说看,是叶老师真的有魔力,能让纸片托住水呢,还是实验中蕴含着科学道理?

3、你知道这个道理吗?给点小提示,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文中讲了苹果自己落地的故事,还记得课题吗?(《地球爷爷的手》)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球引力。今天,叶老师之所以能让纸片托住水,也是有位看不见的大力士帮忙,是它把纸片托住了,这位大力士就是神奇的“大气压”!纸片能托水是因为杯子里面装满了水,纸片又紧紧盖住了杯口,杯子内成为真空。而空气想进到杯子里,就往杯子里挤,所以形成了大气压力。

【设计意图 向低段的学生讲述实验背后的科学道理似乎显得有点难以下手,讲得太简单了,怕没讲清楚;讲得深刻了,又怕学生听不懂。在该环节中,教师却处理得非常到位,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入手,降低孩子对科学的理解难度,然后举

一反三,巧妙引出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存在的“大气压”。】

四、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根据上课进度,两个小实验教师自行取舍)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想见见大气压吗?今天,老师也把它带来了,瞧,就在我的手上!

1、针管中的大气压

(取一支全新的一次性针筒,拔出前面的针头,将针筒推拉至最顶端,筒内充满空气,教师用手堵住另一端的小口,请学生一个个试着推压针管,因为针筒内充满了空气,存在大气压,所以学生不能将针管压下去。这个小实验说明大气压存在。)

2、真空挂钩本领大

(将一枚用真空原理起作用的挂钩挂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用手扳小钩子,发现挂钩和黑板吸得很牢,难以拉下。这也是大气压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纸片托水”这个实验,学生知道了有“大气压”这一物质,但生活中哪里还存在大气压呢?怎么让小朋友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呢?这一环节中的两个小实验补充,就弥补了学生看不见大气压的遗憾,实现了想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愿望。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之后,相信孩子们一定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各种形式存在的大气压的。】

五、学生动手操作

1、同学们听老师讲了那么多,看得也差不多了,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呀?在试之前,我再告诉同学们一个让实验成功的“秘诀”:在实验中要想成功,必须把杯子装满水,不留一点空隙,否则空气就会进去!

2、哪个小朋友想试一试?(请生上台演示)底下的小朋友要认真观察实验者的一举一动!我们看看他会不会成功。

【设计意图 为了争取让学生做成功这个实验,老师悄悄地告诉学生一个“秘诀”,大家一定会听得很仔细,因为谁不想成功呢!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一来检查学生学习后实际操作情况,二来底下的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同伴的表现,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宝贵的亲身体验,真是一举两得。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大家可以一起帮助他。】

六、写一写

1、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这节课里,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我们还探究了其中蕴含的科学小道理。看着大家兴奋劲,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这快乐的一课用文字写下来,开始吧。

【设计意图 学生此刻的心情十分愉悦,趁着刚做完实验的热乎劲,带着实验成功的喜悦感,让学生当堂把作文写好,可以展示孩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快乐

一面。】

七、课后作业

把“纸片托水”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并且告诉他们其中的科学道理。【设计意图 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的本领,学到的知识要会在课外使用,把“纸片托水”的游戏做给爸爸妈妈看,就是巩固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把科学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也是考验孩子对本次实验的理解力。亲子共做这一科学实验,岂不是其乐融融。】

【课后反思】

众所周知,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一直坚信,会玩的孩子才会真正善于学习。但我所说的“玩”,不是狭义上那种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瞎玩、疯玩。那么,孩子到底应该玩什么,如何玩呢?我强烈推荐孩子动手玩益智的科学小游戏!

科学小游戏种类繁多,凡是蕴含知识,让人有所体悟的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动手试一试,玩一玩。本次教学中展示的“纸片托水”科学实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好玩的游戏。该实验准备材料简单、易取得,实验不受地点、环境、时间的限制,是一个十分简便、好玩的游戏。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一开场,学生个个学习积极性高涨,胃口被我吊足,大家的眼睛都放光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游戏作文课还真是入学来的第一次体验,能不兴奋吗?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发现,平常内向、不爱发言的孩子在这堂课中的表现与以往大有不同,在这样的作文课上,他们也异常的活跃,不像一本正经地上课,仿佛大家是一起在玩一个游戏,因而高举的小手一直络绎不绝,他们十分乐意和同伴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喜悦心情。整堂课的气氛其乐融融,充满了探究的气息。

几次试教下来,我和学生们大部分的实验是成功的,当手离开杯口的时候,纸片稳稳地托住了漫满满一杯子的水。但是,在一次的试教中,由于在实验第二步中,纸片盖住杯口时,杯内的水不是满满的,导致杯内存在空气而致使实验失败。不少学生在自己实际动手操作中也会遇到这类问题,所以老师一定要提醒孩子们在杯中倒满水,直到溢出来为止!

每每下课铃声已响,课已结束,但是做实验的孩子们乐此不疲,一遍一遍回味着成功的喜悦,仿佛自己真的有神奇的力量一般,乐在其中。也有学生久久围在我的身边不愿意离开,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下次再给他们上这样有趣的作文课。

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动手表现,分享着孩子们愉悦的心情,阅读着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我想,这样的情趣作文课就应该多多走进孩子们的课堂,让他们从此不再害怕作文!

附件:学生当堂习作选登

“纸片托水”真神奇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203班 洪敏雯

今天,叶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神奇而有趣的实验——“纸片托水”。首先,叶老师往一个空杯子里倒满水,直到溢出来为止。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一张白纸盖在杯口上。接着,叶老师右手拿着杯底,左手托住纸片,迅速地把杯子倒转过来。我们一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叶老师。就在这时候,奇迹发生了,叶老师慢慢拿开左手,纸片竟然托住了水!大家都惊呆了,在我的眼里,叶老师仿佛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师了!

叶老师微笑地告诉我们:纸片之所以能托在水,是因为纸片把杯口盖住,空气就钻不进去了,杯内形成真空,在杯外大气压的作用下,纸片便牢牢地压在杯口上,便把水托住了。

没想到这么小小的一个实验竟蕴含这这样的科学道理,“纸片托水”真神奇!

有趣的实验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201班 段诗琪

今天的作文课上,叶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纸片托水”。

首先,叶老师往空杯子里装满水,直到装得水溢出来为止。接着,叶老师将一张A4白纸轻轻地盖在杯口上,并用手紧紧地压了压杯口。只见叶老师右手拿着杯子,左手托着纸片,以惊人的速度猛地把杯子倒转过来。此时,杯口朝下,只见叶老师慢慢地松开了按住杯口的手。

奇迹出现了,没想到,那纸片像被叶老师施了魔法一样,竟牢牢地粘在了杯口上,杯子里的水一滴也没有流出来。我们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看得目瞪口呆!

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出现这么神奇的现象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叶老师的讲解,我们才知道,原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压力托住了清水。叶老师还给大家展示了其他的小实验,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原来是这样啊!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还有许多科学奥妙等着小朋友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下载东丰县实验中学 黄学玲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丰县实验中学 黄学玲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