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财政》教学设计嵊州市黄泽中学-李伟-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
[导入新课]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百年名校——我们的宁波二中,进入新校区后,我就被它优美的环境、庭院式的建筑深深吸引。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美的校园,同学们在如此美丽的校园中学习一定感到很幸福吧。可是,大家知道我们新校园投资了多少呢?(1500万)新校园是由谁来投资呢?(政府)。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个令我们国人引以自豪的工程
展示神8与天宫一号对接图片。
国家到目前为止为载人航天工程总共投资了350亿,350亿,它必需要要国家的强大资金做为后盾,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个人参与了社会分配,那么国家是否也要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呢?这就涉及到国家财政的知识。那么国家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探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板书:国家财政)
[新课教学]
一、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财政?
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板书)
过渡:收入和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财政的第一个问题,资金从哪里来,这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那么,有哪些形式和渠道呢?
屏幕显示:中央财政收入结构图
设问: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哪里?(税收)所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设问:除了税收,我们再来关注一下5。5%非税收入包括哪些?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6面相关链接内容。利主要是指国有企业上交的税后利润,债,比如政府发行的国债。其他则主要指收费、罚款等。
(过渡)总之,财政收入是有形式和渠道的。通过这些形式和渠道,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出示图片《财政收入30年》 设问:有哪些因素影响财政收入?
学生分析得出答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出示文本)(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张表,《财政收入占比图》 设问:国家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分组,3分钟)
(讨论过程中,参与学生讨论,找到持多观点代表,持少观点代表,如果无多观点,则提示我觉得多一点好呢。如出现全部合理的回答,则表扬学生。)
总结: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合理最好。因此,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总之,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合理安排国家、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
(过渡)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资金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分配和使用,这就是财政支出,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财政支出的内容,那么,国家的钱究竟投入到哪里了,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专访财政部长》
设问:视频中信息较多,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财政支出的方向,我把视频中的信息归纳总结了一下(展示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7页财政支出的相关内容分析一下这些信息体现了财政支出的那些具体用途。学生自学。(大家看好了没有?)选取几点让学生回答。给学生积极评价。
(过渡)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国家资金从哪里来,又用到了哪里去,在一来一去过程中,财政有效地发挥了它的……作用。那么财政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65页的内容。
学生看书,关注学生看书情况。(2分钟)
刚才同学们认真的看了书,课本上为我们描述了财政的几大作用 学生回答(3个)
(过渡)很好,那同学能否背诵出第一条作用呢。
教师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接下来我就来理解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刚才财政部长的讲话有哪些体现了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呢。
同学们,身在宁波,你们有感受到财政对民生方面的倾斜力度吗? 学生回答。(补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第二个作用:国家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学们,在幻灯片上有没有可以体现第二个作用的呢,学生答:保证重点建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重点工程建设的图片。展示图片。
设问:这些工程具体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
那么国家对这些工程投资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过渡)第三点,刚才同学们看了,大家懂不懂呀?
(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财政政策呢?)
不懂: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出示幻灯片
财政要有效的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的关系。那么,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关系)
收入大幅高于支出,我们称之为财政盈余,盈余过多的话会怎么样。国家重大项目的投入资金不足;
如果支出大幅高于收入呢,我们称之为财政赤字,如果财政赤字过大的,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影响经济的发展,因而,最好的状态是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到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由此,财政不能随便的收,也不能随便的支,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必须要经过法定的程序审批,这就是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课堂小结:通过国家的预算和决算实现了收入和支出的动态平衡,更好的发挥了财政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我们部长所说的——为国理财、为民服务。
第二篇:《国家财政》教学设计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
《经济生活》第八课 第一框 国家财政
教
案
义乌市义亭中学 陈峥嵘
【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第三单元的第二课第一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质上讲,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属于再分配内容,讲好这一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上一课有关“社会公平”知识的理解,并能更为准备的把握分配这一概念;从内容和作用上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政策很多时候也要通过税收的调节发挥着作用,所以,上好这堂课有助于对下一堂课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财政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限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对于财政的理解不太容易,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财政,财政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等等;另一方面,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接触到社会再分配这一概念,大致对财政的某些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
2、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及主要种类;
3、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
4、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5、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6、把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财政在具体经济实例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体会国家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财政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意义,促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四】 教学重点:重点1,财政的作用; 重点2,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重点3,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五】 教学难点:不同经济运行情况下的财政政策 【六】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成果汇报 【七】 教学辅助材料:
1、幻灯片(共七张,含封面)
2、学生讨论资料(文本)【八】 教学流程设计
1、直接导入:由国家的作用导出财政的含义及本质(幻灯片中呈现);
2、观看《宁波市政府宣传片》(2:56),让学生选找出其中与财政相关的内容(幻灯片呈现视频及观看要求),在黑板附板书中记录学生所讲的内容,再进行归纳,导出财政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的含义、来源,财政支出的含义、用途(在黑板正板书中呈现主要内容);在此简要说明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关系;
3、小组探究,突破重点1、2和难点,课前制作了学生讨论的材料,共三个主题材料,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主题的内容。先由前后桌的几位同学小组阅读材料、讨论,再进行大组交流,然后每个大组选一名发言人上台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主题一:个税起征点上调至3500,人民得实惠 学生探讨:(1)、为什么个税问题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2)、从网友的讨论中你还能看出哪些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对此国家财政可以做些什么?(3)、上述材料主要体现出财政的什么作用?
主题二:铁路首期募集民资50亿,个人可以进入垄断行业 学生探讨:(1)、民资允许进入铁路等垄断行业,是否意味着国家在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会削弱,为什么?(2)、有哪些项目是必须由国家来做的吗,请举例说明。(3)、从我们探讨的结果中可以得出财政的什么作用? 主题三: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一览 学生探讨:(1)、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是什么?
(2)、经济“过热”和“过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些表现?
(3)、材料主要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
教师归纳、点评:第一、第二的主题汇报完以后,老师简要的归纳和点评,讲作用呈现黑板主板书。第三个主题即使本课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在讲解是讲通过一幅图表(幻灯片呈现)来分别说明不同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以及解决的财政政策,以及相应可能出现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4、总结财政的作用,引出重点3——影响收入的因素。通过对“拉弗曲线”的解读,理解财政收入与税率的关系,进而理解税率增减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从而得出——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从而得出发展经济才是皆大欢喜的增收根本。
5、小结,呈现关系图(幻灯片)
第三篇: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穷人》
穷 人
【教师简介】
汪玥,男,1980年6月出生,就职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从教8年来,一直追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教学风格,在区、市及省教育学会举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所撰写论文也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设计说明】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等课程要求。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活动描写”“尝试心理活动描写”,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相对透彻。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穷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本课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忐忑不安”、“揍”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3.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桑娜抱走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凭借反诘、比较,进一步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第二课时
1.能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感受渔夫的善良品质。
2.体会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抄写容易写错的生字并组一个词;抄写值得积累的新词;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故事梗概。1.揭题导入,学生读题。
2.完成预习检查作业(课堂作业单1—4题)。
3.作业交流,反馈。(在交流第三题时,顺势交流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1.浏览课文,关注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几处句子。
(2)通过比照心理描写的特别之处,聚焦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2.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1)根据字形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2)认真默读语段,读懂复杂心情: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试着写旁注。(学生默读,写旁注,交流)
(3)自由朗读,以读促悟:学生自由选择
一、两处句子,反复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放大)
【预设关键句】
句1: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① 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② 辐射描写桑娜家非常穷的心理描写,读出忧虑之情。
句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 感受桑娜“害怕”的情绪;读懂桑娜的“下定决心”。② 师补充时代背景,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
(4)整体朗读,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看谁能读出“忐忑不安,心情起伏”的感觉。(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师范读——生自由练读——师生配乐合作读)
(5)师小结: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寥寥几笔,加上几处特别的标点,就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3.提炼人物形象:完成课堂作业单第5题,用一个词来形容桑娜。(生填写——交流)
(三)尝试心理描写,升华人物品质。1.尝试心理活动描写。
桑娜来到西蒙家,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两个孩子却睡得香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尝试着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桑娜想: 想到这儿,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2.交流心理活动描写。
3.教师反诘,探寻小说主题:为什么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一个字也没有写?
4.师总结提升:托尔斯泰曾说“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 抱回孩子的一刹那桑娜什么也没想,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一个将善良深深刻进灵魂的桑娜。
(四)学生课堂小结,教师下挂任务。1.生小结本堂课学习的收获(机动)
2.师总结全课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要求及任务。
【板书设计】
桑娜(忐忑不安)善良 穷人?
渔夫 ?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回顾矛盾冲突。
1.听写词语:心惊肉跳、自言自语、忐忑不安、自作自受。2.根据听写的词语,回忆课文矛盾冲突,唤起学生记忆。
(二)研究对话,揣摩人物心理 1.呈现桑娜与渔夫的对话。
2.紧扣“熬”字,感受渔夫的品质。3.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表达效果。
(三)想象续写,拓展阅读视野。1.结合课文内容,续写《穷人》。
2.以托尔斯泰的作品集为依托,交流书中的人物。
我的舞台
【教师简介】
王彧钊,男,1977年9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现任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副校长。曾获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努力追寻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
【设计说明】
《我的舞台》,作者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一语言现象,通过速读、填表、写批注等有效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学习课文的语言,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表”,梳理、概括文章内容。2.欣赏课文语言,学习做摘录,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运用速读的方式,梳理文章内容。1.带问题读课文。
(1)“我”指谁?“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
(2)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重点词。(3)学生交流。2.再次速读,学做摘录。
(1)“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呢?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认真找一找,读一读,填在表格里。
(2)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4)师生引读。(5)出示吴霜资料
吴霜,我国当代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学美国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吴霜在说》等。
(二)感受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语言特点。1.在作者成长的舞台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意思?(1)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2)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
板书:艰辛——轻松(3)学生赏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3——8自然段,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1.读课文3——8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重点词,把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
2.学生认真圈词,写批注,教师随机指导怎样写批注。3.选择部分学生交流。
4.学生赏读课文第七自然段重点句。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样轻松的描写在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同学们的作文中都见过。能回忆出来吗?
Ppt出示:林海音《窃读记》、《夜莺的歌声》、毛泽东《七律.长征》,秦文君《女生贾梅》,顾嘉静《烦人的痘痘》。
2.出示对比材料,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面对艰辛的经历,有的可以用轻松的笔调来表现,有的—— Ppt出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3.小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它们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
【板书设计】 我的舞台
吴霜
艰辛 轻松
我要的是葫芦
【教师简介】
鲍丹丹,女,1979年出生,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情趣语文课堂,逐渐形成了亲和自然、质朴本真的教学特色。2010年获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设计说明】
课文讲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有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结果可爱的小葫芦全都落光了。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积累。考虑到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6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区别“挂、哇”等形近字。正确书写“挂、哇、怪、慢”等8个生字。
2.通过看图、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葫芦、葫芦藤、盯着、邻居”等词语。
3.借助画面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结合板画,在读中积累语言,明白寓意。
二、教学准备
1.以全文注音的方式打印教材。
2.课件、田字格及葫芦叶、小葫芦等板画教具。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认识“葫芦”,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识记生字。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二、师生共读 初读启思
1、自由读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借助画面,师生合作讲读故事,随机点拨:
(1)
正音“盯着”、“邻居”。理解词义。(2)
点拨“感叹号”与 “问号”的读法。
3、交流初读感受。
4、启发思考: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他觉得可以不要什么?这些真的可以不要吗?
三、补充画面积累理解
(一)随文识字,指导写字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随机点拨:
(1)发现含多音字的词语“细长、长满”,正音。(2)认读“葫芦藤”。联系生活,看图说话。
(3)发现形近字 “挂—哇”。儿歌律动,区分形近字。
3、指导写字:挂、哇
引导观察,说说发现;教师范写,学生练习;随机点评,再次练习。
(二)还原画面,读中积累
1、刚才我们合作读连环画的时候,你发现了吗?少了一幅图!(板画葫芦架)葫芦架搭好了,接下来,该在上面画些什么呢?
2、学生自读圈画。
3、汇报交流,完成板画:
(1)
根据反馈,随机板贴:小葫芦、葫芦藤、小花、绿叶(2)
给词卡摆序,说说理由,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3)
师板画,引导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4)
指导朗读句子。迁移说话。
4、指导朗读。
四、质疑存疑
1、(出示插图2)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鼓励质疑,存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课堂练习。
二、回顾问题,读中解疑
1、聚焦“那个人”说的话。指导朗读,体会两种句式表达效果的不同。
2、情景剧表演,体会那个人的可笑。
3、想象说话,读文明理。
三、指导写字。
第四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胡庙小学 池秋艳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群旅游者出于同情心,从食肉鸟口中救下一只幼龟,却使龟巢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倾巢而出,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伤害。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学情分析】
同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同学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同学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外表。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同学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同学学会理性地考虑,进而引导同学维护大自然,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因此,要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同学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同学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设计理念】
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同学在自主学习中与文中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2)教学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3、想象体验法:发挥想象,体会情感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气象外千,美丽无比。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有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师板书课题,生伸出手指跟写。)齐读课题。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侦察 海鸥 愚蠢 气喘吁吁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把不明白的地方做做标记。生:自由读。
师: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
生:写了作者、七个同伴、向导、幼龟和食肉鸟。师: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用简单的话说一说!
师:他基本上能把内容说清楚了,但语言可以再简练些!看(教师边说边板书能揭示主要内容的词语),我们和向导在加拉巴哥岛看到食肉鸟在啄一只幼龟,我们劝向导救了它,结果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大家很后悔。像这样,谁再说一说? 生说。
师:这次说的清楚、简练了。像这样,先找出课文都写了谁,(板书:找人物)再说清楚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板书:理关系),用几句简单的话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白了!这是说清楚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师: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你有哪些疑问? 生提问
师: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吧!
(二)细读文本,探究体验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们很急,向导却若无其事,我们和向导的态度为什么会截然不同?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请两位同学读读三、四自然段!生读。
师:是什么样的场景让我们和向导有截然不同的态度?生答。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外面是否安全。感受幼龟的小心谨慎。学生齐读,找一学生上台做动作。
师:你为什么这么做?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假如你遇见食肉鸟你会怎么做?外面没有食肉鸟你会怎么做? 生答,教师评价。
出示: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拉到沙滩上去。
师:假如当时我们在,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生:我会赶走嘲鸫,救下幼龟。
师:看到这种情景,我们和向导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想想办法啊!” 师:幼龟此时这么危险,谁来读读。学生读。
师:嘲鸫连狗和人都敢捉,此时他正在啄一只小幼龟的头,谁再来读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焦急,看到此情此景,游客们当然非常担心了,一起读!
师:我们这么着急,向导却若无其事?“若无其事”什么意思? 生: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师:理解准确了,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向导为什么这么说?说不定你就能读懂他若无其事的原因了。生读。
生:因为向导知道鸟啄龟是自然之道,他不想破坏自然界的规律。师:是啊,食肉鸟啄幼龟,这是自然规律,向导心里有数,所以若无其事,谁想读读?
师:刚才我们在理解若无其事的时候,不仅借助了词典,还联系了上下文,读明白了意思。我们分角色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生读。
(三)进入情境,理解害龟
师:小幼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作者却在后面的课文里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默读5—8自然段。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出示第5自然段)如果你是巢穴里的一只小幼龟,你来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爬出来? 生:我们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师:接下来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生说
师:播放课本插图,配乐。师仿写导入,生再仿写。生展示。师:假如你就是那只小小的侦察兵,你在大海里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是不是应该为我们救了你而感到高兴呢?生答。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出示: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那样的伤害。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是啊,同学们,幼龟入海原本有它们自己的想法,可是现在,看着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的残体,回想我们的做法,如果你就是游客,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刚才做了那么蠢的事,很愧疚。
生:我们再也不会干扰自然界的事了!因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不应该再破坏这些规律了!
生:早知道幼龟会这样惨,当初就不应该不听向导的话!我们对幼龟的了解太少了!
师:作为向导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不应该救那只幼龟,不应该听游客的。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师:是啊,大自然原本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存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
(四)回归“道”,提升文本
孩子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示?生说,总结:我们应该遵循规律,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才不会好心办坏事,这也是《自然之道》告诉我们的。(板书:了解 尊重)
师:这节课我们用到找人物、理关系的方法简要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到同样的方法来学习下一篇文章。作业:
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板书设计:
8、自然之道
了解 尊重
食肉鸟
我们 啄 向导
幼龟 救 害
第五篇:201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实录
201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逍遥游》课堂实录(课前准备,小黑板上写好课文。)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如果说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小扣柴扉久不开”,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扣变为推,轻轻地推开《逍遥游》之门,到里面去探寻一回。好不好?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
一生朗读课文。(生鼓掌)
师:小伙子读得很流畅,我相信在学习的过程我们会读得越来越好的。同学们,咱们学习文言文,翻译来疏通文章,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而且这项学习活动,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把它做好。在预习的时候我们已经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独立地完成了第一稿的翻译。然后呢,我们进行了小组的讨论,又在小组内把我们的翻译进行了交流。但是我们的第二稿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在小组内还存在着小组无法完成的翻译和争论比较激烈的句子。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有问题的这些同学站起来,到黑板上来把这些问题画出来。自已上来。` 学生到小黑板上来画有问题的课文句子。
师:看一下,如果是相同的我们就不画了。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师:看来我们在翻译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你们看,这些问题是我来解答还是我们自己来解决一下。
生示意自己解决。
师:好。自己来解决一下是吧?那我们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现在跟教室里有所不同,我们前后几桌组成小组,变成六人小组。把黑板上画线的句子我们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交流。(约三分钟半)师:来,我们停下来。解决得差不多了哦?来,有没有小组解决了一个问题,请这小组举手。
生1:我们组解决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的意思是野马般的雾气尘埃是生物气息相互吹拂而形成的。师:通不通顺?通顺?哦,不同意,你说。
生2:我觉得应该是流动的雾气尘埃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所产生的呼吸而维持的。
师:你刚才说的是什么?(问生1)吹拂的。
靠这个吹拂的,靠这个维持的,我觉得你们这两个同学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都是对的。还有没有?
生1:我要解决的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觉得它的意思是当它鼓起翅膀在天上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师:你说。
生:我们组认为“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意思是鹏鸟凭着由急剧盘旋而上的飓风由地上达到几万里的高空。
师:这一句话,我们很多小组有不同的问题,她这句这样翻译了,我们其他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是有疑问的,你来。
生:我觉得不应该翻译出九的虚指,直接翻译九的话会更有气势。凭借旋风盘旋而上可以达到九万里。
师:你强调了这个九,可以不翻译。大家知道这个九是虚指,指的是极高极高。对不对?你不把翻译出来也可以。
生:的是我们组翻译的是“水击三千里”,我们觉得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翅膀拍击水面击起三千里高的海浪。第二个意思是鹏生长翅膀拍击水面,长三千里。
师:你们对三千里的浪是高还是长你们还是有争论,是不是?其他组怎么看?
生:这个不是浪花,而是远。师:远,是三千里远。同学们,就这句话三千里高的浪花或者三千里长的浪花,其实大家争论的这个点都是指向哪个字?都是指哪个字的有力?
生:击。
师:其实就翻译而言,我们可以稍稍模糊一点,不要把它说成是高或者是长,就是大鹏的翅膀击水,击起了三千里的海浪,你们觉得可不可以?有的时候稍微开放一点,会更好。
你说。
生:我们组还讨论了“海运则徙于南冥”,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趁海运之时,大鹏鸟能乘风到南海。
师:好的,大家拿起铅笔把第二稿给补充完整。上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你们没有翻译好的,你们把它补充完整。学生动笔补充翻译。(约两分钟)
师:翻译好后,轻声的读读,读一读自己的翻译。
师:好,同学们。我们近代有一个思想家、翻译家叫严复,对我们的翻译提出过三个字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信和达呢,就是要准确。不过他还提醒我们,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稍稍的灵动一点,让我们的句子翻译除了字词的落实之外,还可以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就像我们刚才翻译“水击三千里”,我们在纠结高还是长的时候,我们把它放一放,其实也一样的。
【屏显: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字要求——“信”、“达”雅: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
师:好,下面让我们用红颜色的笔在我们的翻译上润色一下,让我们的翻译更自然更流畅。
师巡回指导学生的修改。(师:修改在三四两条横线上。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一下,润色一下。不一样的修改放在第三、第四行。)(约四分钟)师:好。你把文章前面的部分,把你的翻译读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它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做了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它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个鸟在海运来临的时候乘着飓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师:(生鼓掌)很好。这样一翻译,就显得很有味道的感觉。接下去,你来。生:《齐谐》是一本记录怪异事物的书。书里说道,当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的翅膀拍打水面,击起了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乘着六月将回旋而上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游动的雾气啊,尘埃啊,是各种生命呼吸所产生的。天空是蓝色的,或者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吧!还是因为太高太远,看不到它的边际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面时,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师:当我们再来读文章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自由地朗读课文。继续。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润色一下。
师:你把你前面部分第一段的翻译读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他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身成为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的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他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他的翅膀就像是天边的云,这鸟在海运来袭的时候,乘着疾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师:非常好,这样一翻译,我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一点,再请同学再读读。生:《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书里说道:“当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是乘着六月扶摇而上的大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流动的的雾气啊,尘埃啊,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所产生的。天色蓝色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的时候,也不过像这样罢了。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加了一个“啊“句,使翻译更具有个性化,把自己的情感也融进去了。同学们,我相信,通过我们的翻译,再来读文章的时候,会轻松一些,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这些是昨天的在预习的时候,在预习反馈当中我摘录的一些问题,刚才我们的疏通文意,又朗读了文章,不知道今天同学会不会对文章有没有新的认识?
屏显【三个问题:
1、鲲为什么要变成鹏?为什么要那么大?为什么要飞往南冥„„(殷梦雪,陈紫馨,黄洪丽等)
2、文章最后一句写大鹏往下看,是想说明什么?(陈莹婷,周杰。余孙远等)
3、庄子写这篇文章空间想表达什么?(何可人,王奕彬,周佳皓,徐夏雨等)】
师:我们先来看第三个问题:庄子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这一刻,不知道你们有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庄子乡表他想表达大鹏鸟的目标理想很远大,由此感到庄子的理想也很伟大。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大鹏鸟的理想和目标很远大? 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师: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志向也很远大。生:我觉得庄子想要表达逍遥、自由的情感 师:他通过什么表达的?
生:他通过大鹏鸟非常大,他想飞过南海去追求自由逍遥
师:你是说他想借助大鹏鸟的自在逍遥来表达自己的自在逍遥,好的。生我觉得他要借助大鹏鸟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表达自己想要,因为他处在战国时期,他希望自由和平。
师还是通过大鹏鸟来表达自己的向往。
生:他们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大鹏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师:因为现实是不自在的,所以他向往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学们在讲自己看法的时候还是能够联系到当时的背景的。
生:刚才几位同学说的我都很赞同,我还要说一点,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从这句话中我觉得可以看出庄子所代表的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师:辩证思想,你也很具有辩证思想,你把它说说看
生,就是这样说,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天的深蓝难道是他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说他太远了,根本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如果大鹏从上往下看,大概也是这样子吧,从这里,他首先联系到自己,他从地下往上看,看不到天真正深邃颜色,然后联系到鹏,对于鹏来说,他可能也是像我们人一样的,所以说,我看到庄子朴素的辩证思想,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庄子借助大鹏的逍遥来表达自己的逍遥” 生:这种看法我也赞同。
师:但是你还有另外一种看法,把你另外一种说法明确表述一下。生我觉得庄子还要表达一种,万物并不是唯一的,一切都是在发生的变化。师:那么为什么大鹏从上面看来和我们人看上去是一样的呢?
生:因为对于大鹏来说,他的翅膀卷起的风暴,抑或它乘借着六月的大风而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它这里来看,它的身下都是雾气,雾气阻挡他往下看的视线,所以对于大鹏来说,也不一定看到真正的颜色。
师:你觉得大鹏逍遥吗? 生:我觉得他很逍遥。
师:昨天我们同学在预习反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很有意思的答案,叫做沈一杰,我们请她来读读她的观点。
生:鹏是天空的宠儿,它逍遥可以自由的飞,可为了生存却不能逃过迁移,它看似逍遥却并不逍遥,师我们很多同学说大鹏鸟很逍遥,可这位同学却说大鹏鸟看似很逍遥,却不逍遥,究竟大鹏鸟逍遥不逍遥?咱们是不是围绕这个问题来看一看。请同学读课文,我们来看一看,大鹏鸟究竟逍遥不逍遥?
生读文章。
生:我觉得大鹏鸟师不逍遥,如果它真的逍遥,北海那个地方够他畅游了,可它最终却想化身为鸟,迁徙到南海,说明它想翱翔在天空,扩大自己的志向,追求真正的逍遥,师:原本是不逍遥的,他想化而为鸟,追求真正的逍遥,但它真正的化身为鸟了,它逍遥吗?我只是顺着你的思路再说,我和你争论一下,因为很多智慧都是在争论中出现的。
生:大鹏鸟化而为鸟时是不逍遥,因为它要在海运之时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
师:哪一个词啊? 生:徙,迁徙。
师:海运之时,海运是什么时候? 生:大海波涛汹涌动荡的时候。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比较危险,师:危险的时候他徙于南溟。生我认为大鹏鸟是不逍遥,海运则将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达南溟,但是他必须在海运的时候,风很大的时候,借助在海运的时候的风迁徙到南溟。
师:他才是真正的根据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我觉得大鹏鸟是逍遥的,师:说出你的根据来。
生:因为她从北海到南海的路程很远,说明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生:我觉得它不逍遥,虽然前一位同学说它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去自己想要去逇地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游动的雾气,尘埃它们都是非常小的生物,它们也要凭借风来飞翔,它们与大鹏是一样的。
师:“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逍遥的,因为它可以无拘无束的探索搏击无边的天际,师:从哪里写出来的? 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鹏逍遥的,因为没有事物可以做到绝对的逍遥,同样依靠着其他的事物,所有事物都需要相互依存。
师你举个例子看。
生“海运之时则江西于南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鹏需要借助其他大风,其他事物呼吸所产生的气息,雾气才能到南海。
师:它也是需要凭借的。
生大鹏处在追求逍遥,原来是鱼的时候不够逍遥,所以要变身为鸟但是后来变成鸟后他要迁徙,他想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这种绝对的逍遥又是不现实的,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不显示?
因为他做鱼或鸟的时候都是有所羁绊,不是无忧无虑的,师举例说说
生他是鱼的时候想要化身为鸟 师他想化身为鸟就说明他不够逍遥。
生:刚才她说的有一部分我是赞同的,但是我有一段话也要反驳他,他说大鹏一直处在追求理想,追求逍遥中,我想要说,逍遥对于大鹏来说,能够追求就是一种逍遥,如果一切东西都在我们理想之中,我们不需要凭借自己的优势或者努力去得到,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如果说鹏不是逍遥的话,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又是逍遥游呢?难道是反话吗?
师: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位女生把刚才我们的观点都解释了呢?在他看来,鹏要化而为鸟,他要飞往南溟,他们种种姿态就是一种逍遥,智慧就这样在辩论中出来了,非常有哲思。
生 他不逍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鹏虽然可以再天空中自由翱翔,却不能摆脱天空的束缚,因此才会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
师:还是有局限的。
生:我觉得鹏相对于其他很多的生物来讲,它算是逍遥的,至少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师:举个例子。
生:比如说,它既然可以做到化而为鸟这个地步了,有些生物对于自己的理想虽然有所想的话,但、有许多的束缚,然后没有办法去追求。
师:大家都焦点在“化而为鸟”,有一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里有没有隐藏什么信息? 生:我觉得这个鹏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是要凭借着扶摇激荡回旋而上的大风而飞上九万里,因此我觉得它是不逍遥的,虽然它能飞得很高,但是它也要凭借着扶摇。
师:是的。好,你说。
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逍遥。刚刚班长说题目是《逍遥游》,我想结合一下社会背景,那个庄子在文中只是表达一种寄托,但也不能全部否定。真正的逍遥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的。从那个“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来,生物是相生相息的,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脱离。师:你说的话虽然比较秀气,你似乎在给我们一个总结,那么的辩证。同学们,《逍遥游》原文洋洋洒洒几千字,我们今天只学习了前面的两段,小小的两段,一百四十多个字。我想如果咱们以后能够去看一看《逍遥游》的原文,看一看庄子的其他文章,或者像几位同学一样,再去关注一下他的生活背景,那么我们对于庄子的追求,逍遥的追求会更加清晰。
【屏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翱翔在《逍遥游》之中,它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它又翱翔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又是一个极受关注的最富象征意义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李白啊,杜甫啊,他们的笔下都有这只鲲鹏在。】(板书画线条形成鹏)
师:来,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拿起文章,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
师:找几句你心目中,尝试着背背看。(铃响)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