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案

时间:2019-05-12 18: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案》。

第一篇:《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案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王安石政论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1.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所以”、“尝”等;句式如判断句等。3.体会作者的论证层次。

4.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历史重大变革时期作者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介绍

1、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王益,字损之,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是一个有正义感且颇为能干的下层官吏。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和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

他少年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22岁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不久签书淮南判官,开始了仕途生涯。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他留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兴利除弊,以舒民困。1059年从常州知州调为提点江东刑狱,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五年入朝为三司度之判官。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荆国公,积极推以新法。他被屡次罢免,屡次起用,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元丰八年司马光为相,全部废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66岁,谥号文。

2、王安石思想:

(1)哲学思想:继承和发扬老子的传统的朴素的变辩法思想。主要见于其著作《洪范传》和《老子注》中,后者已经散佚。

(2)政治思想:维新变法,富国强兵。

他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耳发馈的政治思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3)文学思想:重道崇经,重视世用,兼顾华彩。

其文学观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他认为 “文贯乎道”(《上邵学士书》),“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与祖择之书》)。所以文章应当”详评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张刑部诗序》)。“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反对“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僻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要之以适用为本。”“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3、艺术风格:诗文政治色彩浓厚,文学创作与政治活动密切结合

(1)散文:以政论为主,风格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 简洁峻切,气势不凡。A、内容方面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深刻分析了宋王朝的现实,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无疑是“熙宁新法”的纲领性文章。他的短论常直陈己见,简洁峻切。如《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文笔犀利。《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词气凌厉,势如破竹。其短文直截了当,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如《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B、艺术特色:纲目清晰,论点鲜明,逻辑严密,简洁峻切,说服力强。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2)诗歌:政治倾向性强,关心民生疾苦。A、政治诗:反映现实,同情人民。

如《河北民》,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阴山画虎图》表达了对北宋统治者在辽和西夏的威胁面前麻痹苟安,深感不满。其他还有《同昌叔赋雁奴》、《白沟行》等。

B、咏史怀古诗:寄托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如《商鞅》、《范增》、《张良》等篇,往往以“尺幅千里”的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在《杜甫画像》中,不仅高度评价了杜诗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更表明了对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精神的继承:“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最著名的是《明妃曲二首》。

C、咏怀写景诗(荆公体或半山体):闲适遣兴,新颖别致,含蓄隽永,雅丽精绝,炼字炼句,妥贴自然。如:《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集评:

“王介甫文取法孟、韩”。(刘熙载《艺概·文概》)“介甫文兼似荀扬。荀,好为其矫;扬,好为其难。”(同上)“介甫文得于昌黎,在陈言务去。其讥韩有‘力求陈言夸未俗’之句,实乃心向往之,”(同上)“半山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同上)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见《石林诗话》卷上)

“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平治险秽非无力,润泽焦枯是有材‟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石林诗话》)

曾季狸《艇斋诗话》认为“荆公绝句妙天下”,并说:“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说:“七言绝句,唐人之作往往皆妙,顷时王荆公多喜为之,极为清婉,无以加焉。”

清人吴之振曾针对评王安石晚期作品“有工致,无悲壮”(吴之振《宋诗钞·临川诗钞序》)的论点提出不同意见:“余以为不然,安石遣情之外,其悲壮即寓闲谈之中”(吴之振《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清人薛雪《一瓢诗话》评论说:“王荆公好将前人诗窜点字句为己诗,亦有竟胜前人原作者,在荆公则可,吾辈则不可。”

四、课文赏析

1、解题与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四十八岁,年初任翰林学士,四月,神宗召见王安石,王安石得以与神宗直接对答。

宋神宗二十一岁继承皇位,和宋仁宗、宋英宗相比,他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因而继位不久,便将王安石从江宁召回。

据《宋史·王安石传》:熙宁元年四月„„帝问所治为先,对曰:“择术为先。”王安石“择术为先”这一回答实际上否定了现行的治术,要提出新的治理方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亦载:宋神宗询问王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的问题。这问话的意思是当前的“治术”也导致了百年的太平无事。

针对这个问题,王安石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篇说理文章,以扬为抑,褒中有贬,剖析了宋仁宗统治的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指出因循守旧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方面的改革提出自己的主张,文章纲目清晰,说理透彻;措辞委婉,情感直白坦诚。既指出了问题,又使神宗容易接受,是历代奏议中的佳作。札子,是一种文体,是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的一种公文。

2、串讲:

[课文]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冒昧而粗而所陈。

[注释] 悉:详尽,周全。

[译文]我前些天承蒙陛下问到我朝之所以统治了上百年,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话还来不及说完,就告辞退朝。私下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中肯的话奉献,不是身边官员效忠君主的态度,所以敢于不揣冒昧粗略地说说我的看法。

[分析] 交代呈上此文的缘起(可参见前述“

五、本文写作背景”),言辞委婉恳切。

[课文]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以本末,臣所亲见。

[注释] 伏惟:下对上的敬称,如《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躬:自身,引申为秉持。齐:整治,如治国,齐家,平天下。躬:自身。为天下先:给天下人作出榜样。一:全部。安利:使动,使安定,使获利。元元:黎元百姓。逸德:享乐之德性,一解:失德。施以本末:所作所为的始末。

[译文]我想太祖具有极高的智慧独到的见解,详尽地了解各种人物的真伪,指挥任命,一定做到人尽其才,设置变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士卒,对外抵抗外族入侵,对内靠他们平定**。于是废除苛捐杂赋,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自身俭朴,为天下作出了榜样。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准则。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丧失道德的地方。这就是所以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缘故。仁宗作皇上,时间最久。我当时担任侍从官员,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是我所亲眼看到的。

[分析] 概述宋朝百年来太平无事的原因。

既是百年之事,本段自神宗之前的几任皇帝便都有所提及。① 宋太祖为开国之君,且功绩较多,所以着墨较多。(第一、二、三、四句: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一以安利元元以为事。)

② 太宗、真宗、英宗都是一句带过。(第五句:太宗承之„„无有逸德。)③ 总说以上为大宋王朝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原因。(第六句:此所以„„无事也。)

④ 呈上启下,引出对仁宗的论述。(第七、八句:仁宗在位„„臣所亲见。)

[课文]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注释] 天:天命。人:百姓。自然:自然而然之性,指天性。忠恕诚悫:忠心宽厚诚实谨慎。妄:胡乱,随便。役:劳役,役事,指大范围征用人力。残扰:残暴骚扰,指祸害。加兵:发动战争。刑平而公:刑罚轻缓而公正。赏重而信:奖赏重而守信用。纳用谏官御史:指采纳他们的建议。公听并观:多方听取和观察,尤言兼听。拔举疏远:选拔疏远的人才。一解,选拔人才,疏远小人。调发:调用发动,指动用钱财,征用物力。蛮夷:外族。得免于兵死:避免在战争中死亡。大臣贵戚: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近习:亲过的人,习:接近。或:有的。骁雄横猾:勇健有力而又蛮横奸诈之人。御:统率。谋变:阴谋叛乱。文籍:帐本。委:把„„交给。能吏:有才能的官吏。钩考:考查。发:发现。流者:流亡的人,逃荒者。寇攘:偷窃抢夺。大擅:肆意据用。广私货赂:大量私受财物。随辄:马上,很快。贪邪横猾: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人。升擢:升迁提拔。(虽不得)人:胜任之人。蔽塞:埋没。收举:收用推举。号恸:哀号悲恸。考妣:父母。宽仁恭俭:宽厚仁爱谦恭俭朴。

[译文]我试为陛下陈说其中的几条,陛下详加考虑,选择可取之处,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鉴。我想仁宗作为一位君主,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天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钱财给辽、夏,却始终不忍心对他们开战。刑罚轻缓而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多方面地听取和观察,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的蒙蔽;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举荐关系疏远的人才,且伴随着连坐的法律。从监察官吏到州、县的官员,没有人敢暴虐残酷,擅自增加赋税徭役,来损害老百姓。自从西夏人顺服以后,蛮横的外族就没有大的变化,边境人民的父子夫妇,能够不在战争中死亡,而内地的人民,安定和平繁荣兴旺,一直到今天,这是因为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错杀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而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财物给辽、夏外族,而不忍心对他们开战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近臣,没有人敢强横犯法,他们自重谨慎,有的甚至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轻缓而公正的结果。招募天下骁雄强横奸诈之徒作为士兵,几乎达到百万,没有良将来统帅他们,而阴谋叛乱的人很快就败露;聚集天下的财物,虽然有帐册,把这些交给府史管理,没有贤能的官吏来检查考核,而贪污偷盗的人马上就被揭发出来;水旱灾年,逃荒的人堵塞了道路,尸横遍野,而抢夺财物的强盗立刻就被捕获,这是赏赐很重而守信用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侍从官吏,没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处钻营受贿,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随即就报告到上面;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徒,即使偶尔被任用,不能够长久的。这是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广泛地听取观看,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所蒙蔽的结果。从县令、京官,到监司、台阁,提拔任用,虽然不能全部称职,然而,闻名一时的所谓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没不被任用的。这是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推荐关系疏远的人才而伴随着连坐之法的结果。驾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声痛哭,如同死去父母,这是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的结果。

[分析] 对仁宗时期的政事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和分析。

王安石之所以对宋仁宗进行详论,主要是因为他在位时间长,暴露出的问题最多,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亦最大。王安石在此用了约一半的篇幅对仁宗一朝作了描述。

对于本段中对宋仁宗宽仁恭检的政治美德的称颂,现在一般学者认为只是王安石的外交辞令,是不得不如此写。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是对王安石的个性估计不足。尽管王安石对宋仁宗的评价有些言不由衷(这从后面对仁宗的批评和指责可以看出),但总的说,仁宗不是大有为之君,但也不是昏君或暴君,而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守成之君。宋朝的积贫积弱,在他当政时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是一朝一代一朝一夕所造成的。

就本段的论证思路而言,王安石在这里首先引出论述(第一句),而后总述仁宗政治美德(第二句)。接下来提纲挈领地指出了仁宗的几种善政,即:

① 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忘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第三、四句)

② 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第五句)

③ 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第六句)④ 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第七句)再接下来,举例说明以上善政的成效:

① 第八、九句,对应“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之效也”;

② 第十、十一句,对应“刑平而公之效也”;

③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句,对应“赏重而信之效也”;

④ 第十六、十七、十八句,对应“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

⑤ 第十九、二十句,对应“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 ⑥ 第二

十一、句,对应“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始终如一之效也”。

[课文]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不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注释] 累世:数代。末俗:衰风颓俗。女子:宫女。视事:处理朝政。有司之细故:部门的琐事。措之:实施它。理势:纹理趋势。名实:表面和实际。察:考察。贵:尊重。厕:置身于。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监察部门无履行检察职责的人,守边大将不是通过选拔而获用。交私养望者:结党营私,猎取名望之人。排沮:排斥阻止。偷惰:偷懒懈怠。取容:包容,谅解。坏于徭役:受徭役牵累。救恤:救助抚恤。水土之利:农田水利。申敕:告知训诫,引伸为管束整顿。久其疆埸之权:让他们长期守卫边疆。宿卫:宫廷卫兵。姑息羁縻:纵容笼络。羁:马缰。縻:牛缰。俭约:俭朴节约。忧勤:操劳勤勉。累圣:很多贤明之君。

[译文]但是,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亲友和诸位臣子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一切听任自然趋势,而主观努力却有所不够,名义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加以考察。君子并不是不被重视,然而小人却混杂其间,正确的言论并不是不被采纳,然而不正确的怪论也有时候被采用。凭着写诗作赋博闻强记选拔天下的士人,而没有学校培养造就的方法;以科名贵贱资历深浅排列在朝中的官位,而没有官吏考核实绩的制度。监司部门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不是选拔上来的贤臣,频繁地调动迁官,既难于考核实绩,而夸夸其谈的人,因而能够乱真。结党营私,猎取名望的人,大多数得到了显要的职务,靠自己才能奉公守职的人,有的被排挤打击。所以上面和下面偷懒懈怠,互相博取信任谅解,虽然有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也无法显示出和庸人的不同。农民受到了徭役的牵累,没有看到特别的救济抚恤,又不为他们设置官员,兴修农田水利;士兵中混杂着老弱病员,没有加以告诫整顿,又不替他们选拔将领,让他们长久地掌握守边任务。保卫都城收罗的是些兵痞无赖,没有改变五代的纵容、笼络的坏习惯;皇室中没有教导训练、选拔推荐之实,因而不能符合先王亲近疏远、升官、降职的原则。至于管理财政,基本上没有法度,所以虽然皇上俭朴节约而人民却不富足,虽然操心勤勉而国家却不强大。幸赖不是夷狄昌盛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涝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无事,超过百年。虽然是人努力的结果,也靠了天的帮助。原因是几代圣君相传,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忠恕诚恳,这是他们之所以获得上天帮助的缘故。

[分析] 本段在第三段称颂宋仁宗宽仁恭俭的政治美德,分析其不妄兴作、刑平赏重、公听并观、拔举疏远等政治措施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国家政治由于长期因循末俗带来的滞散堕坏的局面,特别是兵、农、财政等方面存在的重重积弊,字里行间表达了深深的忧患之情。

①指出了累朝君主因循弊政的局面。(第一句)

②对此局面进行了深刻论证和分析,以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隐藏着的矛盾和危机: A.君主脱离政事,不与智能之士议政(第二句);

B.主观努力不够;朝中制度、官职名实不符(第三句): C.任官不分清浊,正确的识见不被看重(第四、五句); D.学校缺乏培养有为人才之法(第六句); E.科举不能取经世济时之才(第七句); F.各路监司不通察检之道(第八句);

G.吏部无考勤之法,裙带关系位列显职,真才实学反受斥(第九至十二句); H.农田水利失修、赋役苛重而不知救济(第十三句);

I.守边御敌无有为将士,边兵垂老而不知更新训练(第十四句); J.宫卫尽市井二流之徒,宗室升迁唯亲(第十五、十六句); K.财政治理无方(第十七句)。③ 指出宋朝如此积弱而得保百年,实在是“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是出于“天助”。也即这种“百年无事”很大程度上出于侥幸。这样其实也推翻了前面对仁宗的歌功颂德,真正触及到了问题的一些实质。(第十八至二十句)

[课文]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

[注释] 质:资质。(无穷之)绪:端绪。终:结束。苟:苟且。幸赦而留神:有幸能赦免我而注意我的话。

[译文]我想陛下身具最为圣明的资质,继承无穷无尽的帝业,知道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我不敢随便放弃臣子应尽的职责,而只顾躲避独犯忌讳所遭到的惩罚。恳请陛下宽恕我并留神我的话,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气了。恰当与否,请陛下裁决。

[分析] 指出现在应当认识到不能永远依赖天助。那么,“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3、文章主题

应该说,王安石对宋仁宗时的政局是不满意的。在他看来,宋朝积弱不振,仁宗要负很大责任,但只是不便明言而已。纵观王安石的一些政治主张,从他的诗文集中可看出他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对于西夏和辽国,他的策略是从虚与委蛇到有效抵抗再到战而胜之,这是他的三步曲。可见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一句,是包含这王安石沉痛心情的。

总之,《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指出当时积弊已久的社会矛盾,期望神宗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逐条分析百年无事的原因,而在于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隐藏着的矛盾与危机。这实际上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的总论纲和设计蓝图。

4、艺术特色:

(1)语言婉曲,文字质朴,思想严密,情感真诚。(2)句式整饬,议论峻切,不疾不徐,一唱三叹。

梁启超赞它“可永为世模范者也”。

五、思考与练习:

1.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

答:在第三段中,王安石提纲挈领指地也仁宗的几种善政:即“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忘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如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接着便举例说明“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之效也”、“刑平而公之效也”、“赏重而信之效也”、“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始终如一之效也”。

2.总结王安石指出的宋朝政治积弊。

答:在第四段文字中,重点找出(1)“因循末俗”、“一切任自然之理势”;(2)“名实之间有所不察”两个要点。而文中重点批评的是“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如取士、课试、检察、成绩、官职、将守、财政等方面,一一剖析其积久之弊,指出了这些名实不察的原因正在于“因循末俗”,这正是宋朝政治的积弊所在。

3.收集有关王安变法的史料,分析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变法思想之间的关系。

答:可通过阅读《王安石传》,重点考察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是如何针对这些积弊而进行改革的。

第二篇: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本朝年百无事札子》 教案

【学习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掌握艺术特色,了解王安石政论文风格和特点。

【学习要点】

1了解王安石。

2部分词语及句式用法。词语如“所以”、“尝”等;句式如判断句等

3体会论证层次。

4了解时代背景,体会历史重大变革时期作者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作者生平】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政治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先生文集》,散文以识见高超、议论犀利、逻辑严谨、笔力雄健著称,少好读书,随父宦游,关心民生疾苦。王安石变法(两度出任宰相,两次被迫辞职)

【作者作品】

政论文《答司马谏议书》

小品文《伤仲永》

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

诗歌《泊船瓜州》《梅花》

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创作背景】

1神宗召见,想有为之君;

2“择术为先” ;以扬为抑,褒中有贬,剖析了宋仁宗统治的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指出因循守旧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方面的改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3历代奏议之佳作。

【课文讲解】

1、文章分析

第一段(共两句):交代呈上此文的缘起;言辞委婉恳切。

第二段(共八句):概述宋朝百年无事的原因。

① 宋太祖(第一、二、三、四句)

② 太宗、真宗、英宗(第五句)

③ 总说天下太平原因(第六句)

④ 承上启下,引出对仁宗的论述(第七、八句)

第三段(共二十一句): 对仁宗时期政事较为详尽地论述分析。

1论证思路:

1.引出论述(第一句);

2.总述仁宗政治美德(第二句);

3.指出仁宗几种善政(第三至七句);

4.举例说明以上善政的成效。

2仁宗的善政

① 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忘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第三、四句)

② 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第五句)

③ 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第六句)

④ 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第七句)

3举例说明仁宗善政的成效

① 第八、九句,对应“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之效也”;

② 第十、十一句,对应“刑平而公之效也”;

③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句,对应“赏重而信之效也”;

④ 第十六、十七、十八句,对应“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 ⑤ 第十九、二十句,对应“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 ⑥ 第二

十一、句,对应“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始终如一之效也”。

第四段(共二十句):指出因循末俗带来的弊端,表忧患之情。

1.指出累朝因循弊政的局面(第一句)。

2.对该局面深刻论证分析,揭示隐藏的矛盾和危机(第二至十七句):

3.指出得保百年很大程度上出于侥幸。触及问题的一些实质(第十八至二十句)

第五段(共四句):

指出不能永远依赖天助。“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文章主题】

揭示无事背后隐藏的矛盾与危机。

期望神宗政治上大有作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逐条分析百年无事的原因,而在于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隐藏着的矛盾与危机。这实际上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的总论纲和设计蓝图。

【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对本文的相关评论】

文章写得相当婉曲,句式整饬,虽然提示很是深刻但却不疾不徐,一唱三叹,以至梁启超赞它“可永为世模范者也”。——引自谈凤梁, 王欲祥编著《王安石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研习与思考】

1.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

2.总结王安石指出的宋朝政治积弊。

3.收集有关王安变法的史料,分析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变法思想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

(一)邓广铭:《王安石》后记(选)

(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三)陈子展:《古文运动之复兴——论宋代古文》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07奏议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师用书

*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 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变置施设必当其务

.B.断狱务在生之 .C.凶年饥岁,流者填道 .D.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 .【解析】 “擢”应为“提拔”之意。【答案】 D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忧勤而国不强/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 ..B.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因击沛公于坐 ..C.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 ..D.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解析】 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因:介词,趁机。C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表比较。D项,所以:表方式,“用来„„的”/表原因,“„„的原因”。

【答案】 B 3.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例句:宁屈己弃财于夷狄 .A.断狱务在生之

.C.训齐士卒 .

B.兵士杂于疲老 ..D.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当:适应 狱:案件 凶:饥荒 擢:降职

【解析】 A项中的“生”、C项中的“齐”、D项中的“安利”和例句中的“屈”均为使动用法,B项中的“疲老”,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 B 4.以下全属于作者所说的仁宗善政的一项是()①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 ②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 ③刑平而公,赏重而信 ④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 ⑤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 随之以相坐之法 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

A.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解析】 ⑥说的是成效,非善政。【答案】 C 5.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仁宗时期的政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和分析。B.从下文看出王安石对宋仁宗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赞扬。

C.先总述仁宗政治美德,接下来提纲挈领地指出了仁宗的几种善政。D.再接下来,作者还举例说明仁宗几种善政的成效。

【解析】 B项表述有误。从下文看,王安石对宋仁宗的评价是言不由衷的。【答案】 B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话还来不及说完,就告辞退朝。

(2)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

【参考译文】

我前些天承蒙陛下问到我朝之所以统治了上百年,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话还来不及说完,就告辞退朝。私下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中肯的话奉献,不是身边官员效忠君主的态度,所以敢于不揣冒昧粗略地说说我的看法。

我想太祖具有极高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从而完全了解身边各人性情的真假,指挥任命,一定做到人尽其才,设置变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兵卒,对外抵抗外族入侵,对内靠他们平定中原地区。于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自身俭朴,为天下做出了榜样。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准则。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丧失道德的地方。这就是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

B.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缘故。

仁宗做皇上,时间最久。我当时担任侍从官员,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是我所亲眼看到的。我试为陛下陈说其中的几条,陛下详加考虑,选择可取之处,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鉴。我想仁宗作为一位君主,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天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拿出钱财向辽、夏求和,却始终不忍心对他们用兵。刑罚轻缓而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多方面地听取和观察,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的蒙蔽。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举荐关系疏远的人才,且伴随着连坐的法律。从监察官吏到州、县的官员,没有人敢暴虐残酷,擅自增加赋税徭役,来损害老百姓。自从西夏人顺服以后,蛮横的外族就没有大的变化,边境人民的父子夫妇,能够不在战争中死亡,而内地的人民,安定和平繁荣兴旺,一直到今天,这是因为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错杀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而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财物给辽、夏外族,而不忍心对他们开战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近臣,没有人敢强横犯法,他们自重谨慎,有的甚至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轻缓而公正的结果。招募天下骁雄强横奸诈之徒作为士兵,几乎达到百万,没有良将来统帅他们,而阴谋叛乱的人很快就败露;聚集天下的财物,虽然有账册,把这些交给府吏管理,没有贤能的官吏来检查考核,而贪污偷盗的人马上就被揭发出来;水旱灾年,逃荒的人堵塞了道路,尸横遍野,而抢夺财物的强盗立刻就被捕获,这是重赏赐而守信用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侍从官吏,没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处钻营受贿,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随即就报告到上面;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徒,即使偶尔被任用,不能够长久的。这是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广泛地听取观看,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所蒙蔽的结果。从县令、京官,到监司、台阁,提拔任用,虽然不能全部称职,然而,闻名一时的所谓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没不被任用的,这是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推荐关系疏远的人才而伴随着连坐之法的结果。皇帝驾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声痛哭,如同死去父母,这是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的结果。

但是,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一切听任自然趋势,而主观努力却有所不够,名义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加以考察。君子并不是不被容纳,但小人也能够混进来;正确的论断并不是不被采纳,然而不正确的怪论也有时候被采用。凭着写诗作赋博闻强记选拔天下的士人,而没有学校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以科名贵贱资历深浅排列在朝中的官位,而没有官吏考核实绩的制度。监司部门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不是选拔上来的贤臣。频繁地调动迁官,既难于考核实绩,而夸夸其谈的人,因而能够乱真。结党营私,猎取名望的人,大多数得到了显要的职务,所以上上下下苟且懒惰互相取阅 罢了,即使靠自己才能奉公守职的人,也无法显示出和庸人的不同。农民受到了徭役的牵累,没有看到特别的救济抚恤,又不为他们设置官员,兴修农田水利。士兵中混杂着老弱病员,没有加以告诫整顿,又不替他们选拔将领,让他们长久地掌握守边任务。保卫都城收罗的是些兵痞无赖,没有改变五代的纵容、笼络的坏习惯;皇室中没有教导训练、选拔推荐之实,因而不能符合先王亲近疏远、升官、降职的原则。至于管理财政,基本上没有法度,所以虽然皇上俭朴节约而人民却不富足,虽然操心勤勉而国家却不强大。幸赖不是夷狄昌盛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涝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无事,超过百年。虽然是人努力的结果,也靠了天的帮助。原因是几代圣君相传,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忠恕诚恳,这是他们之所以获得上天帮助的缘故。

我想陛下身具最为圣明的资质,继承无穷无尽的帝业,知道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我不敢随便放弃臣子应尽的职责,而只顾躲避独犯忌讳所遭到的惩罚。恳请陛下宽恕我并留神我的话,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气了。请裁夺。

第四篇:《吴季子札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季子三以国让,而《春秋》褒之。余征其前闻于旧史氏。窃谓废先君之命,非孝也;附子臧②之义,非公也;执礼全节,使国篡君弑,非仁也;出能观变,入不讨乱,非智也。左丘明、太史公书而无讥,余有惑焉。

②夫国之大经,实在择嗣。王者慎德之不建,故以贤则废年,以义则废卜,以君命则废礼。是以太伯③之奔句吴也,盖避季历。季历以先王所属,故篡服嗣位而不私。太伯知公器有归,亦断发文身而无怨。及武王继统,受命作周,不以配天之业让伯邑考,官天下也。彼诸樊无季历之贤,王僚无武王之圣,而季子为太伯之让,是徇名也,岂曰至德?且使争端兴于上替,祸机作于内室,逐错命于子光,覆师于夫差,陵夷不返,二代而吴灭。

③季子之闳达博物,慕义无穷,向使当寿梦之眷命,接馀昧之绝统,必能光启周道,以霸荆蛮。则大业用康,多难不作。阖闾安得谋于窟室?专诸何所施其匕首?

④呜呼!全身不顾其业,专让不夺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节。善自牧矣,谓先君何?与其观变周乐,虑危戚钟④,曷若以萧墙为心,社稷是恤?复命哭墓,哀死事生,孰与先衅而动,治其未乱?弃室以表义,挂剑以明信,孰与奉君父之命,慰神祗之心?则独守纯白,不干义嗣,是洁己而遗国也。吴之覆亡,君实阶祸。且曰非我生乱,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注】

①吴季子札:即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幼子。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以季札贤,寿梦欲立季札为太子,季札让;寿梦死,诸樊欲让位于季札,季札又辞;诸樊将王位传弟不传子,欲依次传于季札,至馀昧死,季札又避去。后馀昧子僚继位,诸樊子光使刺客专诸刺杀王僚而自立。公子光即阖闾。

②子臧:春秋时曹国贵族,在曹国内乱中被拥立为王而不就。

③太伯:吴国始祖,周太王长子,见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为嗣,与弟仲雍一起避走江南,被当地人立为君长,自号句吴。

④观变周乐,虑危戚钟:指季札出访时听到演奏周王室音乐而察知各国兴衰,听到钟声而提醒孙文子处境危险。

译文:

季札三次退让继承吴国王位,《春秋》这部经典上对此大为褒奖。我从过去的史书中验证了一下以前听到的这种说法,私下认为,不听先王的命令,不能叫作孝;与子臧让位的义举相比附,不能叫作出以公心;坚持长子继承的礼制,保全自己的节操,使得国家被篡夺,君王被杀死,不能叫作仁;出使外国能观察形势的变化,在自己国内却不去讨伐叛乱,不能叫作智。左丘明的《左传》和司马迁的《史记》记述季札的事,却不加讥刺,我感到迷惑不解。

国家最重要的纲常,就在于选择君王的继承人。做君王的人担心不能立有德的人为嗣君,所以按照贤能的标准择嗣而不管年龄,按照大义的标准立嗣就不去占卜,按照君王的命令择嗣就不管礼制。因此吴太伯出走到句吴,是为了避开弟弟季历,让他继承王位。季历按照周太王的嘱托做,所以他继承王位并不是为自己打算。太伯知道王位有了归属,就剪短头发,在身上刺了花纹,毫无怨言。到了周武王继承王位,承受天命,建立了周朝。他本不是长子,但不把建立周朝的事业让给长兄伯邑考,这是以周朝天下的利益为重。那个诸樊,没有季历的贤能,那个王僚,没有武王的圣明,但季札却干出了太伯让国那样的事,这是徒慕虚名,怎么可以与太伯的至德相比呢?况且使得国内的争端发生在王位更替的时候,祸乱兴起在王族内部,于是公子光劫夺了王位,到了儿子夫差,就被越王勾践打败。国势衰落,不能恢复,父子只传了两代,吴国就灭亡了。

以季札这样见解通达,知识渊博、不懈地追求道义的人。如果先前承担了寿梦的遗命。继承了馀昧死后的王位,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周朝宗系的统治,称霸江南。那么,吴国也就能够因而强盛,许多祸乱也就不会发生了。这样的话,阖闾怎么能在地下室里密谋夺位呢?专诸的匕首又怎么能够发挥作用呢?

唉!保全自己的声名而不顾吴国的大业,坚决推让而不改变素志。所丢掉的是忠,所保存的是节,季札倒是很会养护自己,但对死去的君王怎样交待呢?与其从周朝的音乐中观察各诸侯国的兴衰变化,从戚地的钟声中觉察到孙文子处境危险,何不多关心一下自己内部的祸患,多忧虑一点自己国家的安危呢?与其到王僚墓上去哭祭回报,哀悼已死的王僚,侍奉活着的公子光,何不在争端发生前就采取行动,在祸乱未发生前就进行防治呢?与其抛弃家室来表示自己的节义,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来表示为人守信用,何不遵奉君父寿梦的遗命,继承王位,来安慰他的在天之灵呢?就此而言,自己要保持纯洁,不追求合理的王位继承,这是干净了自己而抛弃了国家啊!吴国的灭亡,季札实在是祸患的根子。他还说:“不是我引起的祸乱”到底是谁引起的呢!到底是谁引起的啊!

第五篇:《朝》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1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1.《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教案

一、教材

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朱光潜的《谈修养》一书,是一篇谈论意志力的议论性文章。从作者自身体验说起,并列举现实和历史上的人事来论证人可以朝最大的抵抗力路上走,告诫我们要与自己的惰性和困难作斗争,向前迈进。

2、教材地位:第一单元以 “认识自我”为中心话题,而本文被选入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我人生目标和道路。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朱光潜及其主要作品;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2.技能目标

学习议论文的一般写法。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学习本文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理解作者“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重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体味平实、亲切、自然的语言。

2、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讲授法和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解答,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1)评析漫画

看了这幅漫画后,和同学交流感想。自问:我是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吗?

(2)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名言: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 雷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东坡

人的一生将会经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面对它,我们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逆流而进?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最有益的启示和最大的力量。

2、走进作者: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3、词语学习:

洗练 渣滓zhā zǐ 惰性 叨tāo天之幸 附丽 琐屑xiè

席不暇暖 奔波劳碌 长沮jǜ 桀jié溺nì 退隐躬耕 夤yín缘幸进

因循苟且 贪污淫佚yì 穷究 随俗浮沉 蹶jué倒 补充词解:

琐屑:琐碎细小。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忙得很。退隐躬耕:辞官隐居,亲自耕田。穷究:彻底追究。随俗浮沉:随着世俗上升或下降。蹶倒:跌倒;受挫。

4、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勾画出来。

(2)朗读过程中,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①文章大致写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先是从自我作诗填词谈起,逐步推进,依次谈到了人的自身本质、历史名人、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发展等,用很平实、亲切、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生中一个抽象、深奥的道理:人要克服惰性,增强意志力,战胜困难,去取得各方面的成就。

②作者从自己学作诗填词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感悟? 明确:第六页倒数第七行――第七页第五行(集体朗读)。归纳成两点:

⑴ 我的毛病确是在没有下过力„„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⑵“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③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人要敢于追求,敢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④为什么人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明确:第9页第二自然段。(集体朗读)⑤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集体朗读)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 由填词一事引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3-9): 从理论上和事实上进行论证。第一层:(3)用物理理论上“抵抗力”的例子进行论证。第二层:(4-7)用生活上、历史上、现实中的例子进行论证。

第三层:(8-9)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论证民族的生命力要经过不断的奋斗,深化了主题。

第三部分(10): 得出结论:号召青年人要明责任,要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6、议论文的知识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分为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① 论证的类型:立论和驳论(正面和反面)

②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论证过程:引论、本论、结论

运用议论文的知识分析课文,回答问题。

文章一共举了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在类型上有什么不同? ——四个。自己;凡人;伟人和隐士;分别运用正面和反面论证。②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哪些材料或论据。——事实的材料和理论的材料 ③ 文章一共用了多少种论证方法?----三种。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法。

④ 作者将孔子与长沮桀溺比照着写,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何用意? ——对比法。意在说明选择的路径不同,人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就在于他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7、讨论与练习

①作者认为,人如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就会“失去最高生命的价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②为什么结尾部分要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论述? ③作品的主题思想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口头练习:老师给出5个社会热点作议论的主题(如:虐待儿童事件--关爱儿童、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珍爱生命等),6人为1小组,每小组选一个主题,提出论点,每个组员分别提出一个论据进行论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多维度思考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表现出色的小组将获得奖励。

六、教学效果:

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主的讨论与思考去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理解作者“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重要观点;能够把握课文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写作特点;能把握课文深邃的道理——人要克服懒惰,增强意志力,战胜困难,去取得各方面的成就。

下载《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朝读经典教案

    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

    “百年本溪湖”图片展信息.

    溪湖区隆重举行“百年本溪湖”图片展 9月26日,在建国63周年华诞到来之前,为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溪湖区在彩屯治沉广场隆重举行了“百年本溪湖”大型图片展启动仪式。本......

    百年工程,质量为本

    百年工程,质量为本 ——二期工程建设之质量篇 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机场公司党委、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目前,机场二期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实现建设“精品工......

    《吴子使札来聘》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范文大全]

    《吴子使札来聘》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

    四年级朝读经典-教案.doc(推荐)

    15、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难点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读课题,释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

    4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一、解题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

    本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东城办中学 杨小妮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火热的春节气象。 2.梳理思路,理清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体味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

    《子拜师》教案

    子拜师 学习目标 1 认识“兼仆”等7 个生词。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