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例谈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专题三:诗歌整合式教学探微及教案
示例
江苏教育学院 金荷华
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多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但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的尝试并不多。最近有语文教育界同仁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进行了新的论述和尝试,这些探索对一线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反思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作了一些思考和探微。
概念:广义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狭义的课程整合,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这里谈的主要是狭义的课程整合,即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方法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比如许多教师倡导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学科内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新课程克服了课程类型单
一、结构单一的弊端,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使课程整合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能性。
二、语文课程整合的纬度
1.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各套语文教科书,目前通过国家审定如“人教版”、“语文版”、“ 苏教版”、“山东版”、“粤教版”语文教材,虽然仍然以教学单元面貌出现,但是其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单元已经不再着重于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逻辑排列,而是根据不同年级段提出若干“主题”或“情境”,每个单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上进行整体推进,教学目标具有弹性。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题目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题目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从这些单元题目可看出,新教材的单元编排,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话题,这些话题富有激起学生心灵对话的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定位就适合选择单元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单元总体考虑。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五篇叙事性作品构成,分别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然的《台阶》、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几篇文章,都是通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过平凡事情的叙写,折射出平凡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人性美、人情美。结合该单元的读写主题“让世界充满爱”,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爱——品读爱——叙写爱——学会爱”;或定为“品读人性美——感受人性美——发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总之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体验课文中的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和美,充分领悟让人间充满爱的重要意义,从而收到陶冶情操、涵养性情的效果;并且学会怎样发现并描写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
2.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从教学内容上看,新课程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不仅综合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综合了语文能力与观察、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社会活动,而且还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联系。单元内部结构灵活,选题具有开放性,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或重选。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该主题内设两个板块,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第一个板块“漂泊的人生”,统领三篇课文: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阐释的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统领两篇课文: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对第一板块的拓展,重在阐释家园不仅是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与之配套的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又编选一个主题为“故乡诗情”的单元,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其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就可以作为整合式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的整合。新课程按教学主题或情境编排单元,教学时势必要求师生侧重于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时既要求学生个体主动去理解体验,又要求展开群体性对话与交流。以诗歌教学为例,如果仅仅是学习一篇诗歌,那主要通过诵读涵泳法就可以达成目标。但是如果把若干篇诗歌放到一起,或把某位诗人的多篇诗作放在一起,然后确立适当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式教学,就势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诵读涵泳法,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还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法、揣摩语言法、探究阅读法等;学生也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阅读。
当然,还有许多整合的角度,例如,可以从文本的取材方面进行整合教学,如同为论及历史上六国灭亡史实的《过秦论》(贾谊)、《六国论》(苏洵)、《阿芳宫赋》;可以就以手法运用方面加以整合教学,都用象征手法的《病梅馆记》、《白杨礼赞》、《海燕》;可以就写作特色加以整合,如描写战争具有共同特点的《曹刿论战》、《赤壁之战》、《殽之战》;还可以是同一作家作品语言特色方面的整合,如的散文《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等;或同一作家笔下人物的风貌,如鲁迅作品等。
整合式教学,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跨单元、跨版本,甚至跨年级段的整合,语文课程整合突出表现了语文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上。但是不管采用哪种视角的整合,教师都应该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努力优化教学结构,构建多边互动,强化阅读实践,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做到收放自如,指导到位。
三、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示例
一种情思 别样离愁
—三首现代乡愁诗对比阅读教学途径探微
江苏教育学院 金荷华
[整合设想]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文化乡愁大多为古今志士仁人、文人墨客不能实现其匡时救世、安邦定国的人生理想而“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的心灵倾诉,也是民族精神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折射,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正是我国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滋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特别重视编选此类文本内容。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设置一个专题为“月是故乡明”的单元,并在“语文读本必修一”中编选一个主题为“故乡诗情”的单元,供学生配套学习。
整合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重要理念之一。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积累·整合”条目中,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 ”;“感受·鉴赏”条目中,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和审美力。”据此,笔者在本方案中试图改变单元教学常规,不局限于教材版本和具体年级段课文,并且打破必修课文和读本课文的界限,以指导诗歌鉴赏方法和途径、增加学生诗词知识积累、提高审美体验能力为整合教学的旨归,选取几篇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比较的课文,进行诗歌鉴赏整合教学设计,旨在探索怎样更有效地落实语文课程发展目标的路子。
本设计选择三首现代乡愁诗作为对比阅读的对象,它们被编入多种版本语文教科书,分别是余光中的《乡愁》(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03年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版);洛夫的《边界望乡——赠余光中》(苏教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必修一》);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入选苏教版,与《边界望乡——赠余光中》同单元;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2000年版)。[主题导引]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乡愁诗几乎俯拾皆是。例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古诗十九首中的“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卢纶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等。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变了。物是人非,便有乡愁。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幸好那一年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
[1]自己招魂。”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熟悉几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注重有关知识的积累和整合;熟悉并背诵古今有关乡愁的诗词。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几首诗品、赏、悟、味的体验活动,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个性化阅读,体味乡愁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远的人格境界,涵养心灵,提升人格。[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浏览性阅读
(一)问题及要求 1.问题:《乡愁》、《边界望乡》、《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那一只蟋蟀》(以下简称《乡愁》、《望乡》、《一只蟋蟀》)三首诗堪称姊妹篇,构成了当代文化乡愁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它们抒情方式各有不同,可谓“一种情思,别样离愁”。阅读后说说三首诗抒发思乡之情的主要方式分别是什么。
2.要求:抓住主要内容,注重从宏观上整体把握。
(二)交流、整合 1.《乡愁》:乡愁的载体是诗人生命年轮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印记,表达了诗人生命长河中童年、青年、中年、晚年几个阶段乡愁的不同内涵。2.《望乡》:诗人通过自己一次“近乡情更怯”的心灵振颤过程来表达思乡的复杂情怀。
3.《一只蟋蟀》:把乡愁置于中华民族广阔的文化背景中,采用与友人面对面的方式来倾诉、吟咏。
二、品赏悟味——鉴赏性阅读
(一)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了解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初步把握三首诗所表达的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蕴。
1.指导:知人论世法与西方的“社会历史分析法”类似,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鉴赏方法。所谓“知人”,即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倾向;“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状况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依此二者求得对作品的充分认识。鲁迅说:“我总以为尚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2]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引导读者深入领会作品的意蕴,引发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2.展示有关三位诗人的资料(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内容略)
3.再次阅读,概述三首诗的不同意蕴(学生发言,互为补充,教师归纳)
余光中丰富的生活阅历、厚重的中华文化积淀,以及深厚的中西学养,无不折射出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从容气度。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乡愁》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四个画面勾勒出诗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展示了一生的漂泊不定,及其在漂泊不定中乡愁的不同内涵,在反映人世沧桑的同时,把个人、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可谓思绪悠悠,离愁悠悠,感慨怅惘幽幽。
洛夫出生于大陆却谋生于台湾以及写诗、译诗、教诗、编诗的人生经历,与余光中颇有相似之处,这是他在偶得望乡机缘时爆发思乡情愫的直接原因。其早期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追求,使他善于锤炼语言,创造奇特意象,并且长于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诗情。《望乡》抓住生活中几乎是稍纵即逝的一次心灵振颤过程,用极其繁复而细腻的笔触,将其夸张、放大、生动化、形象化,使读者伸手可及他那强烈的乡愁。
流沙河与前二人经历都不同,他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对文学的钟爱与追求使他有幸与余光中成为诗友。《一只蟋蟀》的创作,虽然也同样因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敏感、忧患,但最直接的因素还是余光中的中华精髓、文化乡愁对他的濡染。该诗小序云: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所抒发的乡思乡情,不像前两首诗那样沉郁,而是极其舒缓畅达,雄浑自然;更多的是表达诗人一种坚定的民族信念。
(二)运用品象入境方法,赏析三首诗塑造的不同意境及其表达的意蕴
指导:品象入境,即品味意象、探入意境。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文鉴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披文识字——感知物象——探入意境——领悟意
[3]蕴——体会情感——审美评价。
●赏析《乡愁》 1.导引切入:诗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几个修饰词语有何作用?注意从意境创造的角度去思考理解。2.讨论、交流、赏析
邮票本来就不大,“小小”似乎多余,用它来形容邮票,意在说明诗人童年时代求学在外,恋家之心太切,想家之情过重,一封短短的家书怎么能取代孩子对家庭温暖的眷恋呢!所以童年时代的诗人面对家书内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容,就只能眼巴巴的发呆,似乎母亲就在眼前,伸手可及,却难以扑到母亲的怀抱。邮票之微小,衬托出母爱之博大。
“窄窄”用来形容船票颇有寓意。长大后诗人成家了,乡愁中最刻骨铭心的体验就是对爱妻的深深思念。一张窄窄的船票给亲人带来多少欢乐和幸福,又带去几多期盼和离愁!读到此段,让人顿生柳永笔下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惆怅。惟其夫妻恩爱似江海宽广,每次相聚才会觉得时间太短太短。“窄窄”的船票哪里载得下夫妻的恩爱和离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情境如在读者眼前。
人到中年,操劳一生的母亲永远地去了,留给儿女的只有故乡的一抔土。就是这样一座“矮矮”的坟墓,薄薄的黄土,却如无形的厚墙高壁,阴阳两相隔绝。慈母的牵挂,儿女的喜忧,尽管近在咫尺却难以相诉。这种残酷的生离死别,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晚年在台湾教书,写作,讲学;应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该说人生、事业均收获颇丰,但是诗人总是有漂泊他乡的浓重的孤独感,他在诗文中“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就是“努力为自己招魂”。然而,就是那不起眼的甚至给人些许美感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竟然使诗人思乡之情漫长悠远,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地理概念上的浅浅,反衬出台湾与大陆政治、经济、文化阻隔的深重。不妨听听诗人在《听听那冷雨》中的倾诉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面对这样的心灵道白,你眼前会出现伫立在台湾海峡一端遥望故乡的老者,其形容恰如雕塑一般。此时,令人联想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40多年前的凄怆哭喊:“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望大陆》1964年)。3.整合归纳
作者用几个修饰语分别来形容诗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几个意象,这是创造意境、表达意蕴、抒发感情的一种必要手段。诗人正是通过“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以及“„„在这头”、“„„在那头”的对比处理,创造了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中年生死别、晚年故乡别的生动画面,抒发了沉郁缠绵、悠远深长的离愁之情和故国之思。●赏析《望乡》
1.导引切入:该首诗写的是一次边界望乡的心灵震颤过程(或叫心境),请仔细研读每一段,理出诗人当时的心路历程。注意抓住诗中奇特的意象描写,并对语言运用超出常规之处认真咀嚼品味,体会这些语言所创造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意蕴。2.师生共同展开赏析 第1段——
1.质疑:只有2句,“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表层语意只是简单交待到了目的地,但是这里有无深层语意呢?纵观全诗可推知他们说的是什么吗?
2.讨论解答:他们说的一定是与故乡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关的人和事,因为他们要去的是边界,是可以眺望故乡的。他们兴致勃勃地说着,不经意间就到了,反映出诗人一行对此次落马洲之行所抱希望很大。
3.教师补充:这正是全诗内容的铺垫,是抒情的蓄势待发;希望越切,失望时越痛苦;这里可视为作者的创作空白。所谓创作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有意所忽”之处,也就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在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视域中,作家的艺术空白大体通过预设、角色、省略、隐蔽、终端、冗余、隐喻、[4]陌生化等手段来达成。第2段——
1.质疑: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不符合常规?这样处理有何妙处? 2.回答:有两处,“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乱如风中的散发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 把我撞成了 / 严重的内伤”。3.讨论、分析:由于诗人望乡心切,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是“雾正升起”不能及时望见故乡,因而“茫然”、“四顾”,进而“手掌生汗”,于是就有下面急切的动作。诗人不实写急速调整焦距放大影像的动作行为,而是写调整焦距的轻微动作带来心灵的强烈反应:乡愁被“扩大数十倍”,而且“乱如风中的散发”,可见乡愁何止是剪不断理还乱!就在诗人因即将望到故乡而激动得心跳加剧的时候,望远镜头里如飞一般扑面而来的远山,使诗人一颗饱受思乡之苦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此处用“撞”、“严重”形容冲击力之大,受伤害之深;“内伤”表明这种伤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是内心深处的隐痛。
4总结、概括:语言的超常规表达,在诗歌创作中极为常见。清代诗歌理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将诗歌抒情的一种规律概括为“无理而妙”,说的是诗歌中感情抒发强烈处往往是不合事理的。这种“无理”,有的表现为语法上突破常规,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秦观),“药炉汤鼎煮孤灯”(范成大),“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有的则表现为行为方面自相矛盾,如“近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还有的表现为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如“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超常规的艺术表达,往往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意象,拓宽加深意境的意蕴,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第3段——
1.质疑:由故国山河引起的精神痛苦使诗人恰如大病一场,这种病当然无临床表征。那么诗人用哪些富含特殊意蕴的意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状的苦痛的?你觉得其中有哪些词语值得咀嚼品味?
2.回答:意象有“凋残的杜鹃”,“禁止越界”告示牌,“白鹭”;值得品味的有行为动作词语有“蹲”,“喀血”,“猛然折了回来”;还有“一只”,“唯一”,“一朵”等数量词。3.分析效果:以上内容共同构成了凄清、孤独、失望的意境。当时诗人离开大陆已经整整30年了,如今只能在望远镜中重温故乡山水,诗人在无限感慨中神伤心痛。洛夫的诗素有诗意象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变、耐人回味之称,此处有意象的跳跃转换:凋残的是杜鹃花(山上那丛),喀血的是杜鹃鸟。杜鹃鸟,又称子规,其啼声如说“不如归去”,游子听其叫声往往顿生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喀血”形容其伤痛之深,与“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有相同的艺术效果。这里通过意象的跳跃转换,拓宽了意境,增大了意蕴的厚度,给人以诗情回转缠绵的感染。第4段——
1.质疑:此段有三处值得思考讨论,一是你怎样理解“鹧鸪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二是鹧鸪啼声“穿透”“春寒”表达上有何特殊效果?三是同伴“冷,还是/不冷”有何深层涵义?
2.讨论、交流:鹧鸪又名山鹧鸪,啼声凄厉悲惨,其叫声如说“行不得也哥哥”。“火”、“冒烟”、“穿透”,写出了鹧鸪叫声频率之快、声音之高,给人以声嘶力竭的感觉;“烧”与前句中“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相呼应,是导致“双目尽赤,血脉贲张”的直接原因;这正是诗人“内伤”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重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强烈反应。而同伴“竖起外衣的领子”问“冷,还是/不冷”,则衬托出在场的所有望乡者都从内到外彻底冷透,此可谓心寒之至!
3.归纳:这里又有语言的超常规表达,用“火、冒烟”的视觉形象,来描写杜鹃啼叫给人的听觉感受,是通感手法。第5段——
1.质疑:该段颇有点朦胧诗的味道,开头两句列出几个中国特有的农历节气有何用意?你喜欢“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这一诗句吗?说说你的理由。2.师生解读:诗人用中国特有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几个节气来表示时令的更迭,别有寓意。惊蛰、春分,清明、雨水是相邻的几个节气,它们都代表春天的步伐,古老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信号更迭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这是毋庸置疑也无法改变的历史渊源!春风吹过,大地一片生命的绿色,在诗人看来,那就是中国人无声的心灵沟通的语言,所以他能听懂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友广东的乡音。可是故乡明明是“伸手可及”,却只能抓回“一手冷雾”,近在咫尺难相诉,骨肉分离几十年,到底谁之过?此时诗人已经彻底伤心失望。
诗句“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中,用“译”把大自然的更迭渐进现象拟人化了,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更添几分人类的灵性。
3.总结归纳:诗人边界望乡时的心路历程:
近乡心切———望乡情怯——念乡心痛——思乡心寒——盼乡失望
●赏析《一只蟋蟀》
[5] 1.介绍有关知识
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就具有深层的意蕴。
境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是由基础层次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比基础性的意象在时空上更具有突破性,有强烈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喻象—— 即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
2.导引切入:该诗把乡愁放在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吟咏,诗中意象众多,内蕴深刻,组合也具巧妙。试找出其中意象的不同类别,并说说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蕴。3.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诗中的兴象:主要集中在第2、3、4、5段中。第2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构成第一个兴象群,这是从历史发展纵向铺排展开的;第3段中的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构成第二个兴象群,这是从地点转换横向铺排展开的;第4段中的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构成第三个兴象群,这是按照童年、中年的生活片断铺排展开的;第5段中的台北巷子、四川乡村、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露珠、萤火、鹧鸪构成第四个兴象群,这是按海峡两岸的空间来展开的。四个兴象群中,第一、二相互呼应,第三、四相互照应。诗中的境象:2、3、4、5诗段中众多兴象,组成了四大兴象群,这就构成了全诗的四大境象。透过这四大境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可爱的家园,以及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愫。这些兴象群,从时间、空间、人物角度相互对应,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由客体呈现到主体呈现,由民族的宏观到个人的微观,再到民族的宏观的抒情脉络;充分表明从古至今,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文化积淀使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心理和情感。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应,使诗人将个体的情感投射到民族的文化背景上,从而使个人的情感得到放大、升华,这就使该首乡愁诗已经大大超越了古代文人墨客得意、失意时的思乡之作的境界。这也正是三首现代乡愁诗更容易引起当代读者共鸣的共性特征。诗中的喻象:就是贯穿全诗的蟋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蟋蟀又称促织,是普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了。由该诗小序可知,在两位诗人心目中,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因素的限制,它在两位诗友之间、诗人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蟋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共同见证,是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情象征。尽管这种感情有时是沉重甚至惨烈的,但却是不可磨灭的,是任何力量也隔绝不了的。
三、比同较异——评价性阅读
(一)找出共同点
1.主题相同。都描写乡愁,倾诉离情,表达盼望台湾与大陆骨肉不再分离的强烈愿望。
2.体裁相同。都是现代抒情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运用都比较宽松自由。
(二)分析不同点(学生列举,教师概括)1.抒情方式不同。乡愁的载体各不相同,详见“整体感知”概括。2.结构形式不同。《乡愁》用“在这头”“在那头”、“在里头”“在外头”,构成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章叠句的复沓式结构,全诗大体押韵,且一韵到底;每段行数、句数、字数都相等,较为整齐。《一只蟋蟀》也大体押韵,一韵到底;虽然每段的诗句行数不一,但是由于兴象众多,境象广远,大量相同的句式,构成反复和排比,朗读时有酣畅淋漓之效果。《望乡》则不同,全诗除了首段只有2句,其他几段都是8句,但是每段内部诗句长短极为自由,全诗不讲究押韵。
3.用典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乡愁》没有涉及典故,只有塑造“夫妻别”意境时用的“窄窄的船票”,赏析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及柳永《八声甘州》中“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诗句,因为在写离愁别绪方面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望乡》中不少意象涉及到典故。一是杜鹃,传说杜鹃鸟叫声凄切,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送友人营造了哀怨的氛围;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渲染了被贬后寂寞难耐的情境;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写出了长期积压的遗憾和伤痛;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社》)表达了诗人被贬郴州后失意凄苦的心情;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不得不使读者为其壮志难酬、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而扼腕长叹。洛夫在该诗中用杜鹃咯血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表现为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渲染了积雨天气中辋川山野一片画意盎然的景象;杜甫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描绘了有声有色的绚丽图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道出隐居江湖生活的娴静舒适。洛夫在这里借白鹭“飞跃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来抒发对台湾大陆和平统一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自己纵使插上翅膀也难回故乡的近乎绝望的悲凉之情。
三是鹧鸪,又名山鹧鸪,啼声凄厉悲惨,也是古诗词中经常用以表达哀怨离愁的意象。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洛诗中鹧鸪“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使诗人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如潮水奔涌不能遏抑,以致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强烈地抒发了自己遥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胆的心灵躁动。以上三个意象的使用,将历史与现实叠合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感。
《一只蟋蟀》中的意象多到组成四个大的意象群,因而其意象涉及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较多。如第2段中涉及典故:1.诗经《七月》第5章中涉及到蟋蟀的诗句是:“五月斯蟲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的是古代生民在岁寒时节的劳作情形。2.“蟋蟀在堂”是诗经中《蟋蟀》每章的首句,该诗是一篇岁暮述怀而又乐不忘忧的诗。3.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有诗句“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是一篇写失意之士对世态炎凉怨愤的诗。4.《木兰诗》中有诗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其中“唧唧”一说为拟声词,用蟋蟀叫声,以动衬托静,突出木兰深夜心事重重、不能平静的状貌。5.姜夔的《齐乐天》是一首咏蟋蟀的词,该词着重写思妇、行人、骚客听了蟋蟀凄凉的叫声后的感受和情怀,如“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甚情绪?„„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在前人诗词中出现过的有关诗句或意象,如第4章中的“故园飞黄叶”、“野塘剩残荷”:前者可联想到范仲淹词《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诗句;后者可联想到李商隐《宿络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有“雁南飞”,也是常见于古诗词曲的意象,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唱词:“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如第5段中的鹧鸪,在《望乡》中也出现过,前文已作分析,此不赘述。
4.诗化语言的风格不同
《乡愁》遣词用字比较平实自然,意象明朗清新。《望乡》则多运用一些超常规搭配的语言,来创造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余地。例如“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扩大,用“乱如风中的散发”来形容;望远镜中的“远山”把人“撞成”“内伤;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可感。“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用拟人、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完全打通了、融合了,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创造了新颖的意象,拓宽了诗的意境,高度艺术化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难以言状的故国之思。《一只蟋蟀》由于通篇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全诗四大境象都由蟋蟀这个喻象统领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篇使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每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经过“在„„唱过”、“在„„唱歌”的铺陈排比,将所有的意象都聚会到“蟋蟀”这个象征体上,纵横古今,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发展到最后形成高潮。最后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歌唱的深刻意蕴。
四、教师感言(意在引发学生发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如果说《乡愁》是一曲苏州评弹,委婉缠绵地向你倾诉着他生命中曾经历的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中年生死别和晚年故乡别的遭遇,唱出了人世沧桑的多种况味和当下最强烈的心灵企盼;那么《望乡》就如一段当今流行的“rap”,高频率快节奏大容量地向你倾诉他的一次“近乡情怯”的意识流动过程,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他的故国之思、离愁别恨;而《一只蟋蟀》则更像一曲沿着远古高高低低的山涧奔腾不息的泉水之歌,通过古今蟋蟀的声声不绝,唱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同根,血脉相连,时空距离终究隔不断心灵融合的真理;全诗的感情基调厚重而更兼自信和乐观。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篇:语文课导入例谈
语文课导入例谈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引领学生积极求知,乐于探索。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0余年,在传统的直入式课堂导入和介绍性课堂导入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将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复习旧知,寻求联系
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大地的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舟》中又是怎样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春天景物的。”这样的导入,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紧密,启发性强,吸引了学生的心。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因为这些文章从作者到内容与现实都比较遥远,且文字艰涩难懂,因此课前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周总理的故事。有一次,美国代表团访华,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
精致的藤萝花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我问:大家看看,老师手里的藤萝花的外形像是什么?有的说像猫耳朵,有的说像鼓起的帆,有的说像一只小船。我就提醒大家阅读课文对藤萝花外形的描写,比较和自己最初的想像有何不同。
五、背景介绍,引人入胜
是指以介绍文章作者或相关背景的导入新课方式。如教授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表述的条理清楚,引人入胜。
一般来说,写作年代距今久远而又文意含蓄,不介绍有碍学生理解课文的,宜用此法介绍作者时,要语言简洁,突出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不可长篇大论地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相关背景时,力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六、制造悬念,扣人心弦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读者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称为是“引人人胜的绝招”。
总之,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第一座桥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将奠定整堂课师生互动的基础,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顺利进行。当然,课堂导入要切
第三篇:例谈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
让精彩从头开始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样导入
泾源三小 马艳茵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魏书生老师说: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 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火辣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跟所学内容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释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二、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积极参与“释疑”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提出疑问:
1、凡卡是谁?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4、爷爷能收到信吗?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谁去钓鱼?什么时候去钓鱼?通过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随机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质疑课题:谁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起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等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
三、谜语、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会使整个教 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这样用谜语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 4 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故事案例的课堂导入方式,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功达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就如何设计基于故事案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模式作一探析。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作者简介:广西省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喜欢最新最早最热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下第二组课文的打头课《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师深情朗诵单元导语的第一段: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 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接着: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这样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三、音乐、歌曲、影视导入
: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影视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长征》是毛泽东的一篇不朽的名篇,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斗志,博大的胸襟,惊险的画面,深刻的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影视课件导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心中自然激起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的崇敬,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热情。
五、创设情境导入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六、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 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 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略读课文导入方法
七、利用连接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利用连接语回忆前一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看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八、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了 解民居的兴趣。
九、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 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视角,身处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导入:出示课件,威尼斯的概括性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还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的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这时,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好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
十、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十、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 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另外,还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名人名言、引经典、温故知新、做游戏、演说导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法、作者简介导入、游戏导入、绘画导入等等。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还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成功的导入法,就会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巧妙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自身的习惯、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才能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新课文。
第四篇:语文课例[定稿]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 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领悟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词作品中情感与美的熏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采用逐字逐词逐句的呆板方法进行教学,把一篇篇名篇佳作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没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品的无穷魅力。
《忆江南》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采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领悟赏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来感悟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
教学重点:感悟作品的美。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实录: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预习提示”。
(学生看书并思考)生回答问题:(略)
师归纳: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
生一: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草原离别》。生二: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平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生: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进一步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少个字? 生: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
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
(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所在。
生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师:这两句好在哪里?
生1: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师:很好。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生2: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我觉得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绿比成蓝草,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生4: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生4:我们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赞美和歌颂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认为景选得好。
师:哦!快讲讲你的创意。
生4:我喜欢画画,我觉得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
师:你的见解真是很独特,也说得非常好。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
生5:我觉得“忆江面”这个词牌用得好。师:你觉得作者选用这个词牌好在哪里?
生5:老师前面说了,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也说得很好。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
生7:我觉得首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
师:你讲得真不错。
生8: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8: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
师:同学们真是说得太好了,还有没有更加精彩的见解? 生9:我觉得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扬与无尽的思念,而运用疑问句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上期所学的《海上日出》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能体会这首词的妙处,还能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生1:老师,我还是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好蓝”这两句最好。
师:哦!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快说说。
生1:我刚才又读了读这首词,虽然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描述只写了春花与春水,可我一闭上眼睛,就像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一般,不仅看到了红火的花、碧绿的江水,还看到了好多。有孩子们在放飞筝,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泳,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人们在田野里欢快地劳动、歌唱……。
师:很好!你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同学们,我们去品味一篇文章,欣赏它的美,不能只局限于文字本身的描述。我们应该通过文字表面的描述,想到文章以外更多的东西。下面让我们一边听课文录音带,一边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去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江南春。
(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配乐录音带,一边展开想象)
【结束语】
师: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作者描述了美丽的江南春天,抒发了他对江南难以忘怀的情结和无尽的思念。词虽然短小,但特具情味,又能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已,确实是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一起欣赏了它的无穷魅力,对它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我相信作者白居易和这一首《忆江南》将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我只是想改变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进行一些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尝试,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在整个40分钟的时间内,我始终被学生的激情感染着,我不仅为与学生一起欣赏《忆江南》这名篇佳作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我更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高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
1、对于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爱作品的美,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凸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3、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前提。有的教师说:“我也想进行教学尝试与改革,可是我的学生素质太差,跟不上。既费事又耽误时间,还不如按老一套进行来得稳当。”作为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其实,学生是很棒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2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设计,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好的导入语,能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个人魅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揭示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精心准备。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用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列举如下: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回顾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强化,从而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导语: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为我们七年级已经学过他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还五言律诗《望岳》和《春望》。(教师领着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我们知道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出示目标导入法。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语文教科书的灵魂,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每一篇课文的灵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教学活动总是围绕每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结构繁杂的课文,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出示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从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与技能:
3、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4、熟悉鲁迅及其作品。
5、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6、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7、品析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思想的方法。
8、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提炼主题导入法。主题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一篇课文,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充满哲理的议论语言,揭示所要教的课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的表现手法,深入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如教学《巨人和孩子》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荆棘,自得小伤。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读完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诗人王尔德《巨人和孩子》这童话,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四、设置疑问导入法。
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纷乱中平静下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读课文前,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沁园春。雪》,就可以用悬念法设计导语: 同学们,一说起雪,我们就会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和小朋友一起堆雪人,想到那“千树万树梨花开”柔美,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惆怅,想到寒风凛冽如刀割,想到被困居室不得舒展而游满井,想到冬天过去,春天如此令人神往……毛主席笔下的雪景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毛主席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毛主席的磅礴气势与高远眼界吧!
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后,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原本喧嚣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
五、感情共鸣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抒情美文。这些文章因其挚爱深情而历久弥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仅凭空洞的说教和冷静的评析,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切身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髓。
我在教学《永久的悔》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录音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
伴随着婉转的旋律,我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诵道:有人说,家就是房子,其实,有房子的人不一定有家。真正的家是爸爸慈祥的目光,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是爷爷手中缓缓挥动的蒲扇,是奶奶讲述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真正的家是村头那棵苍虬的老槐,是家门口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是房顶的一缕炊烟,是火炉旁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牵挂……。
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怅然动容,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中了。
六、积累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体现人生志趣与选择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鱼我所欲也》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设计导语: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选择了坚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选择了隐逸;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选择了洒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选择了忠诚;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选择了奉献。抚今追昔,你我不也站在抉择的路口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又是作何选择的。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恰当选择。总之,导语设计要能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