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吕琢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定的策略探析
吕琢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定的策略探析
摘要:教学策略制定是落实教学内容选定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教学选定策略,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二是基于文体特征的的教学选定策略,把实用文体分为新闻、演讲辞、议论文、科普文几大类,针对不同类型文章的实用特征和语文特征,来研究其内容选定。三是基于文本自身内容的教学选定策略,在依据文体分类,从共性出发进行内容选定外,还要考虑同一文体中不同文本自身的个性特征。四是基于学生阅读情况的教学选定策略,从学生阅读实际和阅读经验出发来设计实用文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实用文教学内容选定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了中学语文实用文的教学,因而实用文教学内容选定和教学策略就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詹鑫在《语文月刊》上的《实用文阅读教学摭谈》研究了实用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从文本意识、文体意识和迁移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实用文体教学内容的选定[1]。而笔者认为应该从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文本自身内容的教学内容和文体特征和学生阅读情况四个方面制定教学内容选定的策略。
一、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教学选定策略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文学类文本一样,它们既显示着自身本文的独特性,同时体现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实用类文本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它们的使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言意志品质的养成。实用类文本具有本身的实用性特点,但是当它被选入课本,它就成为语文课的内容。语文课就必须有语文味,就不能上成新闻课、科普课、生物课等等。要有语文味儿,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定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要使文章的内涵实质得到体现,要把实用文中的语感传染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出的意义并学会运用。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是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教学内容选定时就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在语言上,这篇课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这篇课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在针对性上,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针对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而且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选定,就需要从语言、针对性、情感三方面安排教学设计。
二、基于文体特征的教学选定策略
依据文体特征把实用文体分为新闻、演讲辞、议论文、科普文几大类,针对不同类型文章的实用特征和语文特征,来研究其内容选定。
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对于新闻类的实用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新闻类文本,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在新闻类问题教学内容的选定时应注意新闻基本常识、事件以及新闻语言的特点,从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方面把握新闻类实用文体的基本要素。
演讲是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阐说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是学问与艺术的结合。演讲辞具有鲜明的特点,通过演讲明确表明自己赞成表扬什么,反对批判什么,要立场 1 鲜明、态度坚定,演讲不在于简单的叙述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在演讲时必须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主体突出、观点鲜明、内容深刻,同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演讲辞类实用文的教学选定时要注意:演讲辞观点、逻辑、表现手法。
议论文是一种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立场和态度、明确自己的主张的文体。一般来说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这类文章往往从正面或侧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再通过举例摆事实证明自己观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的教学选定时,要注意把握议论文的论点、论证、论据。同时再根据每篇议论文的侧重点,理解其他知识点,欣赏出本篇议论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的选定是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最核心的问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科普文是说明文的一种,这类文章不但传播科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科普文章能偶启迪心智、激发想象,带领学生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这些作品的阅读教学内容选定时,“要从形式规范、客观内容、作者的情感几方面着力,围绕实用、科学与人文三个方面进行内容选定。”[2]在选定策略上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例如《动物游戏之谜》,研读文本的第7自然段,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文章开头介绍三种动物的游戏时,用“走钢丝”“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样”“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物游戏的情形。叶猴“嬉闹”、渡鸦“欢快”、露脊鲸“得意洋洋”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语言的形象性。
三、基于文本自身内容的教学选定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实用类文本,在教学建议里进一步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高中人教版版必修课教材收录了16篇实用文,这些不同文体每一类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一类中的具体文章又拥有其特殊性,有相对独立的个性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选定时,在依据文体分类,从共性出发进行内容选定外,还要考虑同一文体中不同文本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引导学生把握每一类实用文体的共同特征,掌握每一类的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依据每一篇文章的个性特征来选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对于新闻类文本的教学选定中,要教会学生新闻类文本在基本要素、结构特征,语言特色等。但是又要针对新闻类实用文中不同文章自身的内容来选择教学选定策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新闻有《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篇,同样是新闻文章,但是两篇文章的个性差异非常的大。《别了,“不列颠尼亚”》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按照时间线索,写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港督旗帜的降落,写最后一位港督彭定康凄然从香港离开,从而来表明香港正式回归大陆。这篇课文的教学选定就需要按照新闻类文章的一般要求,从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完整的新闻问题要求来进行。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文体,但是不是一般的新闻文体,而是一篇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厚思想的新闻。“没有新闻”却硬要写新闻,这正是这篇新闻的别出心裁之处,也正是它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教学选定和教学设计要处处抓住“没有”看点,抓住这篇新闻文章的个性特征,研读文本,从而深入到对文章主旨的领悟。
四、基于学生阅读情况的教学选定策略
从学生阅读实际和阅读经验出发来设计实用文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切入的角度可灵活操作。
对于新闻类文本的教学选定,“拓宽新闻教学内容的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新闻教学的要求提炼核心教学内容。如获取新闻事实,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需要考虑舍去那些对学生来说一读就懂的内容,需要教的内容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即要让学生学会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区分出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第二,依据‘受众’特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内容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没有新闻,有什么?”“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这则新闻写了什么?”并以此展开讨论,逐一回答。
演讲辞的教学是立足于发展学生“听”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充当观众的角色来学习演说辞。一位美国教师任教《我有一个梦想》的课例,以读者的视角设计了学习活动,其中的核心环节“修辞结构”(演讲手法),教师让学生分析和寻找演说辞的修辞艺术手法,这样设计是正确的,较充分地体现了从听众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选定的原则。
《谈中国诗》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实用文,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将此文编为文艺评论和随笔,与《咬文嚼字》《说木叶》并列。此文既可以当作演讲辞来学,也可以当作学者散文来学。大多数老师感到此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难度,一是篇幅长,不知抓什么;二是引用和术语多,理解有难度。因此,对这篇长文的教学沿用的是逐段讲解方法。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谈中国诗》课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砍掉一部分,剩下最主要的部分,这是一个虚拟活动,也是教学策略。这个策略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顺利地推进了教学,让学生分辨出核心内容和非核心内容。第二个活动和策略是让学生讨论剩下的核心内容,看看标题怎么删、添、改,就是黄老师说的“白忙活”策略,在这个策略驱动下,学生阅读经验得到调整和深化。在这两个策略的带动下,引导学生学生抓文中修辞理解丰富的含义和语言风格,抓段落间的关系理解文意,抓关键句理解课文主要段落。从而化繁为简,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推进了学生对实用文问题的把握。
五、基于教材单元设计的意图选定策略
人教版必修教材“阅读鉴赏”部分是“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的单元编排模式,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动物游戏之谜》和《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虽然同为科普文,并列在同一个单元,但是又各具特点。在教学中处理这些篇目的时候,课堂目标设定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更不必刻意追求课堂的灵动活泼,而应该在科普文这个大框架下,从不同篇章的不同内容出发,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拿上述三篇文章为例,《动物游戏之谜》课堂教学可侧重理清课文层次结构,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宇宙的边疆》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并能借助课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抒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则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童年趣事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观、学习观。
第二篇:吕琢 教育学读书心得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教育学》读后感
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经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方法。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平的情感。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爱以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偏待学生,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无遮掩,或进行体罚,更是对学生的侮辱。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要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根本的道德。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第三篇: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吕琢 讲稿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吕琢 讲稿
一、统一思想,坚定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信心
1、中央已经明确表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2、严峻的人口形势要求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不松劲。
3、改革的性质决定了稳定加强基层计生队伍建设不减力。
二、汉寿人口计生工作形势
1、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2、计划生育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3、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4、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逐渐形成。
5、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人口形势不容乐观,人口计生工作任重道远。人口与发展: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1、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人口问题更加复杂。
3、计生工作更加艰巨。
4、保障条件逐步弱化(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2.自然资源与环境
3、中国的人口思想
(一)传统人口思想
(1)、增殖人口观 管仲、孔子、孟子、墨子是其代表人物。(2)、适度人口思想 商鞅、韩非是其代表人物(3)、限制人口思想 杜佑(唐朝)、洪亮吉是其代表人物。近代人口思想 梁启超、严复是其代表人物。
现代人口思想 现代人口思想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人口思想为主,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是其代表。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 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早期人口社会学思想
1、斯宾塞:社会生物学的人口社会学思想
2、杜蒙特: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人口变化
3、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人口增长 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二)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社会学家明确把人口变量放入社会学研究 ? 第二阶段:开始系统地用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人口问题
?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人口社会学的专题研究蓬勃发展。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发展 ? 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为研究中国人口的实践做开创性的尝试 ?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57年)提出适当制约人口的思想 ?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社会学研究重新起步阶段 ?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学和人口社会学研究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什么是人口?人口不是指单个的人,也不是指抽象的人,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的人的总和。从古至今,人口是构成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是一切国家或社会所有问题的起点。
2、人口理论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口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揭示的是人口本身及人口与外部关 1 系发展的规律。
3、人口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科学知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让大家了解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与家庭生活等之间的关系,了解世界与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更好地理解、贯彻、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的四个基本观点:
(1)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2)“两种生产”的观点;
(3)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观点;
(4)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的观点。二)毛泽东的人口思想
1、要正视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2、人口多非控制不行,要有计划的生育。
3、实行计划生育,一要政府认真抓,二要坚持群众路线。
4、提倡男女平等,改变重男轻女风俗。
(三)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1、要进行新的人口普查。
2、加大宣传,破除封建迷信。
3、在节育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工流产。我国人口现状
春运图 人山人海 有何感想?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外人口对照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 会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饥饿 贫困 疾病 失业 失学 交通堵塞 贫民窟 环境污染 犯罪 战争 资源枯竭„„
人口问题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采取什么对策?中国、印度控制生育政策 中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国策提出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人口过少,出现负增长 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鼓励生育政策
结论:
1、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不利影响:住房,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难,社会治安问题等
有利影响: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可以活跃城市商业,大力支持城市建设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口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进城打工 进城求学 农村人口 迁移 寻求发展机遇 改善生活条件 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不利影响: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负担,农业生产劳力短缺等 有利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市场,扩大了城乡交流,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不同时期: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2、主要表现
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 数量增多,分布集中,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 客 2 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地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
一、粮食问题:
1.全球每天有8亿人在忍受饥饿,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目前全球约30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我国的粮食问题
(2)我国现有的粮食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供应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仍处薄弱的平衡状态。(3)解决粮食问题,必需提倡:节约粮食 中国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可耕地关系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的1/3 第二部分 世界人口及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1、世界人口增长率:
2、世界人口结构: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公报:见《人民日报》2001年3月29日第一版: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即12.9533亿
人口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07%(1990年7月1日至2000年 11月1日)。
2、中国人口问题三大高峰将来临:第一是人口的总量。第二是人口的就业问题,第三是老龄化人口问题。
3、“入世”中国“人”问题凸显(1)??人口大国的困扰:
挑战之一:人口绝对数量继续增加,人口素质急待提高;
挑战之二:贫穷现象还很严重; 挑战之三: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挑战之四: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化。(2)?WTO敲响“救人”警钟。(3)农民问题始终是首要问题。
第三部分 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任重道远
1、《人口计划生育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即立法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论述为根本指导思想,(2)基本原则: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除了应遵循立法的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履行法定责任的原则、法制统一的原则以及依法维权的原则。
2、《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7个特点:
A 体现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B 体现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C 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D 体现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E 强调严格依法行政; F 坚持分类指导; G 借鉴国际有益经验
3、《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几个重点问题:(1)《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什么要对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作出规定?(2)《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什么要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3)《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与义务做了哪些规定?(4)《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了哪些生育管理与服务制度?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任重道远
1、“莫让无限吃有限”
水资源问题
1、水的重要性。
2、水的消耗:(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 ⑴生物学规律 ⑵经济基础方面
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⑶上层建筑领域 婚姻生育观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人口政策
⑷其它因素 战争、自然灾害等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自然、社会、经济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问题 有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人口越多,人力资源就越丰富,从而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人多力量大。”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从人做为生产者与消费的者角度看:
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却只有一段时间
一、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影响生育率 2.影响死亡率 气候.水.土壤 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
二、就业问题
严峻的就业形势,严重的失业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根据预测,到2050年,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即4亿左右。其中70至79岁的“中老年”人口将近2亿,80及80岁以上的“老老年”人口也将达5000万。一般问题
1、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2、人口素质偏低
3、农村人口多
4、人口分布不平衡
5、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新生儿每分钟增加24人,每小时增加1472人,每天增加4万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2.9亿.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中,年平均增长为1279万人。
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据调查,我国的农业人口占70%以上,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农业人口在总人数中的比重都不到10%。
说明了我国人口的什么特点?我国农村人口多
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男女比例失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升高趋势,每出生100名活 4 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数,至2000年达到119.92,严重偏离103-107的正常值范围。本世纪三、四十年代20岁—49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一、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出生率超过死亡率。
二、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降低出生率。
三、实行计划生育可有效降低出生率 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
农村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 人口分布不平衡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偏低 一般特点
农村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二、我国人口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
(三)我国人口素质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
200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 12.6583亿;若加上香港澳门、台湾:12.9533亿。2000年6月30日:世界总人口为:61亿。中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 20.75%。小结:我国的人口结构
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稠密,西部稀少 城镇人口少,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不高 人口素质偏低
讨论:有的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人多力量大,人多资源越丰富,从而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人口越多越好。也有人认为,人口越少越好 反映: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反映: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计划生育——我国的基本国策 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 , 提高人口素质 要求: 晚婚 晚育 少生 优生
晚婚?男25,女23 晚育?妇女24岁以后生育 如何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基本国策长抓不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了人口总数的70%以上。因此,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而且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受经费制约的问题突出 二是流动人口治理难的问题较大。三是私早婚问题越来越突出。
四是婚姻登记及治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五是村级计划生育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是要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网络。
(二)是要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投入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费支持。(三)是要完善流动人口治理制度,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治理。
(四)是要加强婚姻登记治理,加大私早婚治理力度。(五)是要强化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我县计生工作的作法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切实提高计生家庭发展能力。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推进“三型”社会建立。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切实加强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围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计生家庭保障水平。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切实强化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迫切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1、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2、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
3、扩大贫困地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
4、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高势头;
5、巩固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体系;
6、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
7、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体制。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那么,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2011述职报告--吕文斌
述 职 报 告
――吉林铁凇集团办公室主任 吕文斌
一年来,在集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办公室全体同志的支持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分管的各项工作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一、深学政治理论,增强党性观念
自己能够坚持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一是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要求,认真完成好规定的各项学习任务,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需要,着重加强了经营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认真完成了干部学习年活动中的各项学习任务,为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达到规范管理上标准、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出了努力。二是能够坚持党的宗旨,牢记使命,勿忘职责,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尽心尽力地干好自己的每项工作,自觉自愿地为干部职工服务。三是能够积极参加集团党委和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自觉将自己融入于全集团经营创效、安全管理、节能降耗中,不断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干部职工服务的自觉性,努力为集团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二、注重日常管理,发挥服务职能
办公室作为集团公司的综合协调部门,工作服务对象即
1对领导,又对科室和各子、分公司,工作任务繁杂而艰巨。为此,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意识、参谋意识、勤政意识、进取意识,不断创新办公室工作思路。我提出把政务、事务、服务作为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一是抓政务,主动参与经营。增强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出谋划策、拾遗补缺。并以《铁凇动态》为切入点,适时将集团及各子、分公司经营、安全、稳定工作中好的经验及做法进行宣传,使办公室政务工作真正做到了紧扣经营、参与经营、服务经营。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把握根本,坚持抓重点、抓具体、抓细节,推进工作上台阶。坚持认真办文。公文是传达政令的载体,公文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政令的畅通。为此,凡是集团发的上下行文,我都亲自审查,从严把住行文关、审批关、文字和文体格式关,保证了行文的严肃性,提高了公文质量。坚持严格办会。一年一次的职代会、半年一次的经营工作会议、临时的各类办公会议,我都按照领导的要求亲自落实,考虑好细节,保证了各项会议的顺利进行。二是抓事务,及时处理应急。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相当繁杂,临时紧急任务较多,在处理好信访、综合治理、离退休等工作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先办领导应急的,再办部门必须的,做到了有条不紊,三是抓服务,搞好后勤保障。我坚持日常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从办公卫生、食堂饭菜、办公设施等都认真抓实抓细,保证质量。
三、加强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办公室是服务于集团领导、服务于集团各部、服务于基层各公司的“桥梁”,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呈。因此,我特别注重加强协调。一是加强内部协调。我从为领导提供高效服务,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的职责出发,要求办公室人员加强协作,根据工作需要做到有分有合,分工不分家。日常工作,能独立完成的要独立完成;重大活动、重要任务,则由大家共同完成。二是加强上下协调。工作中,我坚持做到与上级多汇报、多请示,与基层多沟通、多协调,了解上情,吃透下情,确保了政令畅通。三是加强横向协调。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与各部门互通情况,以求统一认识,步调一致,排除干扰,共同围绕集团中心工作搞好服务、当好参谋。
四、务实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
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一名部门负责人带好队伍的必备条件。工作中,我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则,讲奉献、树正气、不摆架子、以诚待人,用人格力量带队伍,树一流形象。一是务实作风。我始终坚持把自己定位在甘当配角、积极参政上,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力配合总经理开展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集团公司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办公室的形象。我正确认识自
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做到加班加点不叫累、领导批评不言悔、取得成绩不骄傲,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二是摆正位置。办公室处在众人瞩目、比较特殊的位置。我始终坚持严格自律,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始终做到廉洁、奉公、守法,干干净净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扎扎实实办事。作为领导身边工作人员,我始终摆正位置,不做先斩后奏、越位犯规的事,决不因为个人利益而让领导为难。三是严格自律。我始终坚持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始终做到廉洁、奉公、守法,干干净净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扎扎实实办事。作为领导身边工作人员,我始终摆正位置,不做先斩后奏、越位犯规的事,决不因为个人利益而让领导为难。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坚守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做人办事标准,在经办或处理招待、办公、汽车维修等各项杂费时,不谋私利,实事求是。能够坚持做到管好自己,管好下属,不做有损自己声誉、败坏自己前途的事,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担任办公室主任以来,我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身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处理问题不够果决;工作有时忽略细节;管理存在粗放,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改正。
2011年4月
第五篇:吕琢 高等教育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本课题在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总结概括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国外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借鉴,提出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建议。本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1)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理论问题;(2)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3)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其借鉴;(4)进一步加强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1.内涵。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特点。高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实操性,这是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特征。二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专用性和职业依从性。三是高技能人才成长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四是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五是现代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的智能性。
(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体系 涉及六个主要的子系统:
1.经济社会需求系统。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产业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决定了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的需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2.劳动力市场系统。通过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引导个体与机构的决策行为,从而决定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与结构。
3.个体决策与行为系统。个体的职业选择、自身禀赋和主观努力,是决定其成才的内因。4.高技能人才开发系统。是由各类高技能人才开发机构、资源和网络构成的有机体系。5.政策法制体系。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法制是政府管理和干预劳动力市场、促进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技能开发相关主体(政府、个体、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等)决策和行为的重要依据。
6.社会观念和文化系统。良好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先进的职业理念和社会观念,重视和尊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的成才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开发“链条”:这个链条涉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交流、激励和保障等诸环节。其中,最基础、最关键,同时也是最薄弱和急迫的的环节是培养。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与技能人才个人作为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的重要主体,其作用贯穿于人才开发的诸环节。政府作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主体,作为政策决策者和组织者,其在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的主要干预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相关法制和政策;(2)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服务;(3)引导社会形成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围;(4)公共资源开发建设;(5)建立社会化评价体系;(6)公共财政投入并发挥其引导社会投入的作用;(7)统计调查、供求预测与规划;(8)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个人和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中的两个基本的市场主体,其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状况对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说,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内因,没有个体的自觉和努力,技能的传承和提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改善将无从谈起。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在劳动者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校企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的提供、实训与实习条件的提供、岗位成才等方面,能够发挥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若干规律
1.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前提。
具有高水平的技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这一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相互促进的路子。2.企业和行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个社会会出现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首先取决于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取决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需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场所;企业是产训结合的场所;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受益者。
3.社会化的评价体系是高技能人才辈出的重要保证。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有必要建立分专业的、社会化的技师考评委员会。
4.岗位成才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在长期的岗位实践过程中发展完善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岗位活动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5.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技能人才的成长存在马太效应,从整个社会来说,只有解决好技能人才发展的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愿做技术工人的问题。
6.搞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缺一不可。
市场发挥着调节、激励、需求导向等基础功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需要协调互动,才能实现功能互补。
7.技能人才成长遵循“梯次结构”规律。技能人才的不同等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要达到一定的高端人才规模,必须保证一定的基础规模。
8.信息化深刻地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信息化改变着社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信息化直接改变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对科学预测高技能人才需求,各种生产技能操作过程进行模拟仿真提供了可能。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消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要实现由“加工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没有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是不可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产品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第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着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进步、生产组织方式的信息化自动化。
第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第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着我国劳动者技能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的有效解决。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2004年,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高级工1500万人,占17%;中级工3140万人,占36%;初级工3720万人,占43%。高技能人才占城镇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1%,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正在大力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加快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高技能人才工作倍受重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在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
2.职业技术教育初具体系。主要机构有: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多功能的综合性职教中心和职业学院等。
3.确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基本框架。我国确立了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起了完整的,包括分类标准、教育培训、鉴定考核、证书运行4个大系统的体系。
4.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完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还完成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命题技术标准、考务管理标准等基本技术规程的制定,建立了国家鉴定题库和国家考务管理系统。
5.强化了对职教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全国有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运用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国内质量认证机构的认证。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配置与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之间不相适应。一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的现状难以承担起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是国内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便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表现为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的满足率仅为25%。二是高技能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产业比重、行业分布、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及技术等级构成很不合理,劳动力整体队伍技能结构重心较低,技能人才的存量和结构都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三是企业未充分履行技能培训义务。我国规定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2004年技能人才培训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未达国家规定的最低1.5%的最低比例。
四是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有待完善。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较晚,制度本身还有许多方面急需完善。现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统一的职业中,生产亟需的技术性专业少。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教育体制和实践脱节,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加上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了,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教育方式还是“供给导向”,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培养特色不鲜明和考核模式滞后。而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技术类学校发展得不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如不转户口关系、不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不发统一的派遣证和高收费的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向市场的初期就面临着很大的不公平竞争等。
2.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企业职工培训。2004年末,我国技能人才人均培训次数仅为0.55次,人均培训费用为167元,培训次数和培训费用都较低。2004年技能人才培训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约为1%,未达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
3.社会观念误区,个人投入不够。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存在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重仕轻工,鄙薄技术技能工人,鄙薄职业教育培训的观念。加上管理上人为划分的干部、工人以及退休待遇的实际差距等,导致青年学生都想当白领、做管理、坐办公室,家庭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少。
4.国家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总体看,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重学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
5.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不足,培训手段和教材落后,教师能力存在差距,考核评价的社会化程度不够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不够广。
6.激励、交流机制不畅。部分已有高技能从业者没有获得与专业人才同等的待遇,且尚未普遍建立起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的激励机制。技能人才配置的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交流渠道不通畅。
(四)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1.提出高技能人才概念。高技能人才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的提出是实践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成果。党和政府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开发体系的总框架,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机制。
2.确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高端带动”战略。它对于转变人们的观念,形成全社会尊重和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引导各种社会资源投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远程培训工程”。更集约、高效地利用各种实训资源,缩短培训周期等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培养技能人才。
4.组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和技能大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技术技能交流,通过组织各层次的竞赛活动,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技能人才,营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5.探索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培训资源开发体系,弥补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依托行业和骨干企业组织开展培训教材,实施区域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6.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有计划地组建一批高级技工学校、高职学院和技师学院,形成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发挥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上海市提出“技能振兴计划”,以“灰领”人才引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展“模块式”培训,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公共实训体系建设,通过向大专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服务,进一步发挥公共实训基地优化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的作用。江苏省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黑龙江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对技能人才建设的投入,注意发挥老工业基地在技能人才实训方面的优势。同时,重视做好技能人才统计、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湖南省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技能人才,建立相互融通的企业用人制度,实行技术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的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陕西省成立了省高技能人才考评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再就业资金调剂使用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明确提出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置“特聘技师”、“总技师”、“首席技师”职务,对用人单位聘任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可分别参照本单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有关福利待遇。
三、国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一)世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也千差万别,但是,总的来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类: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本位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双元制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即市场化的社会培训)。经济体制与职业教育模式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1.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
早在1938年开始德国就正式实行了普通义务职业教育制度。通常青少年在完成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的学习后(例如在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就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从教学组织上可以分成三种形式(参见表1): 表1 德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办学形式 学习地点 学制 比例
“双元制”教育 企业和职业学校 通常为三年 66% 普通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专科学校 两年制或三年制 27% 企业外培训机构教育 企业外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 三年制 7%
始于1948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最主要的方式,享誉世界。所谓“双元制”是指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在选定一个具体的培训职业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接受该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2.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法国对所有教育都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职业教育各类学校也都是按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大纲组织教学,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
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有职业高中、技术高中和学徒培训中心等三类。职业高中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和职员,分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学制。技术高中的第一年是基础学习阶段,课程与普通高中相同,后两年实施分科教学。学徒培训中心多由地方政府、工商业组织、企业和各种职业协会主办,在教学和财政上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本科后三个层次。专科职业技术教育由大学技术学院(IUT),一些技术高中或职业高中附设高级技术员班(STS)进行。本科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分属政府各部的100多所工科学校和大多为私立的几十所经商科学校为培养基地。本科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准备攻博者开设科研入门级理论课程,为准备就业者开设应用课程。3.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本位模式。
由劳动省主管的企业教育乃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职业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传统上是企业的任务,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如何进行职业教育。许多大中型公司都设有负责企业内教育的部门,丰田、松下、东芝等大公司甚至有自己的大学,并已成为企业终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培训一般分为:新员工教育、骨干员工训练、经营者训练、监督者训练、技工训练和技师训练六类。在日本的企业教育中,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在企业内的实际工作中平滑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种边工作边培训(Training on Job)的独特制度。4.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
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市场不仅决定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类型、课程、学制和专业设置等,而且促使学校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英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培训很少干预,而是依靠市场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英国的职业教育属于自由放任模式,国家和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几乎互不干预。英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美国的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美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的管理制度和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dult Further Education,即成人技术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也属此列。TAFE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个覆盖全社会和全体义务教育以外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其主要特点一是覆盖范围广,无论是中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在职人员还是失业人员都能够方便地进入TAFE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入学时间灵活,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全年中任何时间入学,既可在固定的招生入学时间入学,也可以选择任何其他灵活的入学时间。三是培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全日制学习、非全日制学习、网上学习、远程学习、在职学习和(上述几种的)混合制学习。人们可以在职业生涯和人生的任何阶段进TAFE学习,选择适应自己情况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TAFE能够满足人们所有的职业发展的愿望。除此之外,TAFE还承担政府为特殊人群设置的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如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问题青年就业服务和培训项目、土著人就业培训和服务项目、长期失业人群就业培训项目等等。
(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共性分析 1.人才培养具有法律保障。
以上四种模式的代表国家虽然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采取的方式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立法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日本《职业训练基本法》,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法》(1962年)、《综合就业培训法》(1973年)、《就业培训合作法》(1983年),法国1919年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律《阿斯杰法》,英国在《1918年教育法》《1944年教育法》和《1973年就业和训练法》中对职业教育进行规范。
2.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
德国由于近年来培训岗位紧缺,许多青少年找不到培训岗位,因此,联邦政府实行了大量的措施以保障青少年的职业培训机会。此外,联邦政府和德国经济界还在2004年6月签订了《德国职业培训和后备专业人才国家协定》,有效期三年。该协定为德国经济界定下的有约束力的目标是:在今后三年中,每年要提供3万个新的培训岗位和2万5千个就业入门训练。根据协定,经济界和政府有义务与各联邦州一起为所有愿意和能够参加培训的年轻人提供培训机会。优先介绍年轻人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使是不易介绍成功的青少年也应该有机会参加职业培训并进入职业生涯。3.成才途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英国政府在2000年10月底建立了旨在激励人们终生学习的“学习直达快车系统”,其学习快车系统建在商店、体育和社区中心以及雇主许可的场所。美国普遍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并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并重及有条件沟通的制度,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澳大利亚的TAFE更是面向所有的成人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4.终生学习的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之后送入就业市场,而新型的职业教育则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意愿、兴趣和创造力。从终生教育的观点出发,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而转化为以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为己任。
(三)发展趋势
1.将技能人才培养视为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本国的经济竞争能力,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是各国采取的重要对策,因此,竞争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竞争,这就意味着,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如美国政府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解决失业问题、促进“机会均等”和“地区再开发”的经济措施,以及为争取、保持美国在世界竞争中优势地位的政治手段,从立法、经费、机构等方面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力保障。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努力扭转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低层次、面向社会下层和被轻视的状态,追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法国1971年颁布的《技术教育方向法》,明确提出要在普通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文凭之间建立等值关系,以便使技术教育文凭的持有者符合于公共职务要求。英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的关系。3.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联。任何职业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与经济界的合作,随着经济结构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战略思路。如英国政府大力提倡教育与工商企业建立有效的联系,并要求教师到工商企业中去进行工作体验。法国职业教育文凭的设置由各行业专家构成的职业咨询委员会与教育部门共同确定,使培训内容与实际要求相适应。美国社区学院的生存之道就在于其随时顺应经济发展的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日本的企业教育更是依靠企业内部力量培养技术工人,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高,针对性强,受到产业界的普遍认可。
(四)对我国的借鉴
首先,技能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国家、企业、个人、学校等等各方面的主体,这些主体在职业教育上的权利、义务需要有法律法规的规范,如对国家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承担的管理、经费投入、企业如何参与培训、个人如何获得职业教育的机会、学校的职业教育职能规范。
其次,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共同点是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使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三,职业教育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终生职业教育理念已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普遍共识。
第四,在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结构上,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比例构成。我们在着力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经济的发展还需大量的普通技能劳动者。
四、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适应现代生产组织方式与生产技术变化的要求,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加快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为目标,围绕更新人才理念、完善人才成长环境、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具体政策建议: 1.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技能生产力、技能竞争力(国家技能力)的新理念。研究技能因素在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技能瓶颈对我国当前与未来经济的制约。研究我国人力资本投入的最优结构,并以此作为国家调整教育投入结构的重要依据。2.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构。
筹建国家技能训练局,统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工作委员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3.改革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1)价值宣传与政策激励并重,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风气。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宣传与表彰,扩大技能人才在社会中的影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2)改革现有教育培训体制,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尤其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把学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把培养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将人才培养的制度延伸到建立终生学习。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重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名师带徒制度。
(3)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从补助性政策向建设性政策转变,解决科技人才的实际困难。
(4)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5)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应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主导,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相互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律框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逐步形成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体,以企业业绩评定和学校课程考核为补充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格局,培育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重点骨干企业在特定职业工种资格标准制定和鉴定评价方面的作用。在企业逐步推行与工作业绩相联系,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鉴定方式;在学校推广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推进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工作,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5. 重视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深入研究、科学预测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国家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以指导各级政府技能人才工作的开展,并引导企业和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
建立公益性的全国联网的行业和区域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系统(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四项功能:一是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建立成果信息库,找寻技术技能开发成果交流及服务平台;三是建立职业培训标准、教材库,及时发布有关职业标准和教材情况的信息;四是建立师资库,将高技能人才培训教师按地区、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等级分类登记。
建立国家统筹协调的地区、行业高技能人才预警机制。实行统一的地区人才引进政策,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6.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在财政预算方面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预算的相互分割,而是应该通盘筹划,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视同仁,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平衡两类教育的财政支出。
政府应监督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可以将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在政策上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按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支出和效果安排政府补贴,以增强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减轻职业教育学生的求学成本和支出负担,将普通高等教育的助学贷款政策推广到职业教育,使愿意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课题组长:吕琢 主持人:吕琢
成员:莫荣
刘军
蔡和平
韩永江 执
笔:刘军
蔡和平
韩永江
修
改:莫荣 审
定: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