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

时间:2019-05-12 02:5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是中国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不流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对其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应做到参透经典,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中国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一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路径,是整个社会思想解放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保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新结论、新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使理论更好地把握代的脉搏,实践和与时俱进的指导是每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2015年8月6—8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召开。50 余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进行了定位,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丁立群教授在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当前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既是当前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理论论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现实问题。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指出,理论与现实密不可分,从现实问题中揭示出理论问题,并以理论方式把握和回答现实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最为根本的社会责任。黑龙江大学张奎良教授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中国化,中国应该马克思主义哲学化。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占有关键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以及范畴不仅大多与哲学有关,而且主要是哲学。比如李大判的《唯物史观讲义》、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毛泽东的《实践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是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哲学方法论,比如调查研究、一分为二、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典型实验、以点带面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许多重要概念,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人为本”等等,本来就是哲学范畴。其中,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系统化的标志性成果,而《实践论》和《矛盾论》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这早已是学界

1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综述》,《学术交流》,2015年第12期。

的基本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勇于批判,富于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要求自己的理论工作者不断的创造出服务于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理论。在当代,党的理论工作者要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不能忽视理论创新的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多处论述了理论创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当前社会的重要地位。为此,党的理论工作者在新时代应做到:一方面要吸收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互通、互动、互用的特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交互作用、融合和渗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另一方面,党的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在开放融通中打造其中国特质,用以提高自身的理论创新能力。理论的创新需要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党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立足于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创造出赋予中国特色、适合国情需要的新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以经典作为创新的理论源泉

重视马列经典的深入研究,经典的汲取是理论穿新的源泉。在这方面我国落后于外国,我国专门从事经典文本研究的专家甚少,理论家要尊重他们的科学研究,注意吸取文本研究的成果。国内学者应该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其他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国内外有些人把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也有人认为我们以往所学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以后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这些观点都带有一定的偏颇。我们应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重视马克思原著的研究,首先要完整准确地读解马克思的思想,不能主观随意地肢解马克思的思想。从学术发展史看,对原始经典不同理解的对立和争论是必然的,这种争论有利于学说本身的发展。中国只有通过加强对历史经典的研究同时进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才能构建起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而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中国成为文化强国作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吸收、借鉴、融合中国哲学的精华和智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则亟须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文化,体认和内化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探索一直都存在,如美国当代学者窦宗仪就完全重复着李约瑟的观点,他说自己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大同小异”,“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是一致的”。他还围绕这些结论和观点写下了专著《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德国著名汉学家皮特·奥皮茨从1969年到 1974年,连续出版三部专著,他要极力阐明的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从儒学出发成长起来的,从儒学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国学者斯拉姆认为,毛泽东思想与儒家的关系要远比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密切得多。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化的新理论更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求,更具中国魂;把哲学变成民族的事业。青年才能从中更好的领会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从

2皮家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及其

研究路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

3年第1期。而以此为养分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以实践的观点作指南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社会发展建设实践服务,其创新成果更要经受实践的考验,因此,实践的需求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为根本的出发点。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就是以实践变化为依据的,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坚持在实践之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这一理论。纵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历程,鲜明的实践特性“凸显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的聪明智慧所凝聚的创新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的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创新应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大势和中国社会国情。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实践第一的观点作为根本指南,同时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活动,让科学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要深入群众、以民为本。当代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目的和归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在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端正学术态度,努力转变文风,避免创作作品内容上的空洞性和形式化,语言表达上的晦涩与说教化,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现实问题,面对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和心理结构,有针对性的采用多样化的渠道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教育工作,用平实、朴素、生活化的语言表述抽象的理论精 3夏棕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应把握鲜明的实践性原则》,《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4期。

髓,使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石和

行动指南。

另外,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明白虽然也要把理论,但更多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对以往的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是要从实践的具体上升到理论的具体,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从而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切入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应坚持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 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八大以来政治局的前二十次集体学习里就有两次是关于哲学,这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首先,“四个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四个全面”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是立足中国实践、直面中国问题提出来的。其次,“四个全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 面从严治党的目标点都落到了人民的福祉上,都在为人民的幸福、获得感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落脚点。“四个全面”充分的体现了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总之,“四个全面”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的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精髓。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要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积极参与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中,关注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提出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案,而是将普遍的现实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加以探索,以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四个全面”将中国当前面当代问题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首先,揭示了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其次,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第三,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们需要结合这些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进行哲学领域的理论探索研究为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引。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与时俱进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直面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难题。理论要与时俱进,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必须依靠自身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全面深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才能形成完善丰富的科学理论,从而真正推动中国化的实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以及中国国情构建了“延安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延安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的是在全面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与实质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运用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了解大众心理,反映大众思维、用具有民族特点和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更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下,党的理论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研究应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做深层次哲学思考,不断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增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使其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以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引导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在普遍理性上加以反思、追问、澄清和自明,从而担负起完成中国现代化“理性启蒙”的时代使命。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而且理论的创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漫长的验证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需要立足中国问题、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

会综述[J].学术交流,2015,(12).[2]王真.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范式[J].理论与改革,2015,(01).[3]许全兴.《实践论》和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4]夏棕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应把握鲜明的实践性原则[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0(14)[5]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思考[J].哲学研究,2015,(9).[6]皮家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01).

第二篇:哲学理论常识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2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即世界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他是错误的5、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6、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揭示的规律不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8、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予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它用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的联系表现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别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1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2、物质五种基本形式:凡是物质都在运动,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根据科学已达到的水平,按照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1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要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全面准确地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前提。

15、联系: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16、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17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19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只有同一性没有斗争性,或者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的矛盾是没有的。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2、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23、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五对,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24原因和结果

含义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②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即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反馈调控),互为因果。

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25、必然性和偶然性

含义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②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对立:

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①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

②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二者的统一: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注解1):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 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③现实性(现实)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和现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②二者的统一:

Ⅰ)二者相互依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当中;

Ⅱ)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而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客观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27、内容和形式

含义

①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②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对立的统一关系

二者的对立:

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

二者的统一:

①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没有无形式的纯粹内容。

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注解3)。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只是对特定的事物和确定的关系才有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28、现象和本质

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对立: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不过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本质是同一类现象的一般共性。

③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④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深刻单纯的。

二者的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①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

②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

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2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0、什么是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样,经济基础的价值率等于所有生产关系的价值率之平均值,31、什么是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社会综合结构,就称为上层建筑。

3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根据广义价值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的价值率Ps围绕经济基础的平均价值率Plo上下波动,即,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其存在规模;上层建筑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不断缩小其存在规模,直至完全消亡。总之,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价值率决定着经济基础对于它的选择倾向性,决定着它的存在与灭亡。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5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36、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鲜明而具体地概括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2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SUI;

5、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科学理论;6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各个实践领域。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39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0、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及实现的根本途径。

41、“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4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43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44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4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7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8、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精神文明并不会随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表彰,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A.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B.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市文明程序的显著提高

C.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5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52、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物

53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亦为于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

5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56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必须把发展作为党的执政举国的第一要和; 2又好又快的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浃和质量;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58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59科学发展观要求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0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2.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3.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摘要:2021年正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一百年,这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的一百年,也是历经曲折磨难的一百年,但同时也是创造辉煌的一百年。一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也变得更加强大了。之所以会成为今日之盛世中华,和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程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一直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着。本文就主要通过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探索历程为主线进行具体阐述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探索历程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也是探索史。正如一百周年上的“七一”讲话精神中所指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既然是历史和人民共同选择了共产党作为领路人,就应该更加团结一致建设更好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在苦难时候的“指路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将它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光明牢牢抓紧。因此,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历程之前,先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相关经验,以此来发现、认识以及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再将总结出的规律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这也是给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新内容,使得这些内容能够在此利用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征程中。还有要根据中国多民族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念运用多种民族语言的形式翻译出来,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明白它在每一个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以及作用,最终能让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特征: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特征具有极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共产党的建立就是顺应了时代,又从那个时代中进行实践探索,在一边实践探索的同时又团结中国人民一起共同奋斗。这三种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最好的证明

首先,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产生的,也一直在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中作为“行动指南”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往前奋进。

其次,实践性特征很明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纸上谈兵,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来自于人民革命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它就是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征进行革命奋斗。在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发展过程中,它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的长期斗争中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

最后,人民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让世界上所有的无产阶级工人清醒地认识和意识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让人民自己站起来改变世界.这也是马克思理论关于人民性特征的最好解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正是结合了人民性这一特征才使得他们在百年历程中将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

二、持续推进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激励,因为在过去的百年当中,共产党用一次又一次的真理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使得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过去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具体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新,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到中国人民的心中以及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这就为将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持续推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正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讲话精神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一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理论实践以及创新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强调了在面对新时代以及新的百年征程路上必须强调坚持了“两个结合”,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给新的百年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之所以说要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着它重要的原因。下面就结合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征程进和现在中国的具体国情详细的阐述:

1、归根到底可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刻意义。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个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还是将来新的百年征程中都会紧紧相连,这就是基于中国过去百年历史的实践、现在发展的实践以及未来创新的实中总结出来的重大且重要的结论。从以往的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逻辑来源于它的理论武装,理论武装又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最后才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行”、“能”、“好”三个简单的字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也能够将中国过去的百年发展历史用这三个字进行简要的总括。

回望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绩,能够让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由衷的赞叹和佩服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能力以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行。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归根到底”几个字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的重要性以及他它们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对于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没有理论就没有革命,只有理论才会有革命;有了革命才会有对理论的实践。其次,如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的某一个阶段中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那么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取得现在这么巨大的成就。因此,正是中国共产党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中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我们在科学地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下才开创了前所未有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光明大道,也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秉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发展观,同时也通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良好工作作风不断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最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更新而向前推进,因此,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它的作用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制度以及文化的“灵魂”。要想成就更大的属于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就要持续不断的在新的百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得到实证,就是它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指导学问,它的根本就是指导革命的具体思想。它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对世界革命进行单纯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指导革命而彻底的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对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揭示,给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上,给正在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给中国革命者为了找寻拯救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难路程指出了正确道路。成为百年之中改变中国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的作用,也像是黎明之前的黑暗所发出的一道“光照”给一直处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世界无产阶级和所有的穷苦劳动人民带去了一束光明。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行,还在于它的理论一直具有科学性,站在人民的立场,将它所体现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从未改变过。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直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也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中国人在精神思想上由被动转入了主动,它也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燃烧在中华大地上,最后就是因为这样的效果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顺利实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主要是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注重“两个结合”,在此基础上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教条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在实际运用中都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随时随地变换,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也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深厚力量激活了具有几千年伟大文明的中华民族。也以具有中国性质的方式气派地回答了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有时代性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有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体系。就是根据这些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取得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及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双重顺利。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仅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行,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一样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不会后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彻底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使得它在中国彻底实现了本土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直以来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贯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才取得了必然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的百年之初,也就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就总结出了要像那时候俄国人所走的线路一样的结论,却没有教条般的直接搬运“十月革命”的经验,相反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进行革命。当新新民主主义胜利以后,成立了一个新的中国,就开始积极的探索和改造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完成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最终才能使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道路上展现出它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现在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如今也正朝着建成第二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努力迈进。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持续不断往前推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作为己任,实事求是,将勇于改正错误的良好作风运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上,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各种发展规律、中国革命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具体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一百年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活”的,不是机械的教条主义,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观察、把握、引领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新的一百年发展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就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从它的理论实践中可以得出它的科学性以及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如此之好,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好。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已经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一起为实现民族继续强大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带领人民走在前面,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人民才能够更加放心的跟随共产党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牢记在心,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百年征程,新的时代特征,就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都是通过中国过去的百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结论。对于未来百年的发展目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实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在充分的体现了强政治、强思想、强组织、强本领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一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以及实践的力量。只要是努力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信未来的百年征程,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都是更好的一百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1~1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第1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91~292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1页。

第四篇:创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后感

创新,永远是党和人民群众不变的话题。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在思想上,我们需要在科学的理论上做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曾经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它具有时代的性,需要随着时代和潮流不断的被创新,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在思想上也要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不能一味盲从,能够淘汰陈旧的观点,创造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的观念。思想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能够概括总结当今思想认识和实践的成果,能够针对当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这样才是发展的理论。

在行动上,我们需要依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的非典让我们受到了重创,十年之后,当我们抵抗禽流感的来袭时,我们从容了很多,能够及时控制疫情,这便是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2006年青藏铁路的正式通车。这可以说是难度最高的一条铁路,除了要克服海拔高的因素外,更不能在建造的过程中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但是,在建造铁路时,保护高原动物植被不受惊扰和破坏,严格保证江水不受污染。青藏铁路完全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穿越可可西里时有没有给栖息在那里的动物带来惊扰。这真正做到了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也是迅猛的,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到还在太空漫游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我们在十年间从把人送上天空到宇航员能够出仓活动,这每一个举动都是重大突破。坚持科学发展是把我们国家送上强大的必由之路。

作为党的积极分子,在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的基础上,纠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完善自己。坚持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展现祖国生机勃勃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马克思哲学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哲学理论与实践

N080602209乐晓辉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对与时俱进的作用。四种基本内涵与形式,对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与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认为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在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同作用于与时俱进,马克思哲学为与时俱进提供动因,实践则为与时俱进提供具体的实现形式,思哲学与实践促进与时俱进,思哲学与实践也与时俱进。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理论实践与时俱进

【正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马克思哲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的实践都是这一伟大哲学理论的最好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政策的决定,每一条措施的实施,每一个决定的议讨,无不以马克思哲学理论为依据,而中国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持续据快速增长,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都证明马克思哲学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实践活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理论是否能真正指导实践呢?

一切的历史典迹,一切的成功人士的艰辛路,一切生活的佼佼者,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每一个技巧的获得,每一个份经验的取得等等的一切,都是有正确的理论的指导才得以实现的,没有理论的指导一切的实践就像在黑夜里行进,没有一点光芒,看不到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是盲目的,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也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每一位明智的盲人多会有一只好的盲犬,最少也会有一支好的竹竿开路,这就是理论,正确的理论。他是实践的眼睛,实践的灯塔,使夜行的一丝光亮。

有人这样论证理论指导实践是大错特错:实践第一性,理论第二性,理论怎么能指导实践呢?这是人们认识的又一个误区,西特勒有一套理论,拿它去指导实践,结果如何?是几百万犹太人和几千万其他人的死亡,代价惨重。理论一掌握群众,群众就成为理论的奴隶。所以理论从来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永远是错误的。

在认识外部客观事物时,当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这是因为还要对认识结果加以判定鉴别,看它是否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他的特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是不是真理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最终的证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站在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思想和学说体系都应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都有的。然而,当一种思想体系被确立为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且容易演变为教条主义时,一个社会的创新精神被抑制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由此,把马克思哲学,实践相结合起来,对与时俱进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应把与时俱进当作一种套语和口号,说得多做得少,而应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的内涵、形式及其精神实质。

与时俱进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时俱进,就

是党的全部理论 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里强调了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如果把这一规定转化为学术问题,从学术上加以研究,既需要解释和说明,又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挥。由此我们认为: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符合人性发展要求,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也就是反映时代精神。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所谓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 抓住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从空间上体现时代精神,长期性的问题从时间上体现时代精神,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认识主体方面体现时代精神。一般来讲,凡是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大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把握规律性。规律性都是以常规性、重复性、全局性的问题和现象表现出来的。凡是经常、重复、全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大都反映着其深层背后的规律。经常、重复和全局出现的腐败现象,表明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规律: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

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具有进步的一面,那就是它不断根据和反映人性发展的要求进行社会体系创新,由此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了人性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分析和研究现实的人性,并在某些方面强调要符合人性发展和人性化的要求。然而,把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作为一种理论和工作的原则、思路,还没有明确确立起来。因而,我们既强调理论和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又强调理论和工作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这是对十六大报告所规定的与时俱进的内涵的一种补充。

富于创造性。我们理解的创造性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填补空白的原创或首创,提出 了新思想、新学说和新理论,开创了新实践、新事业和新局面;二是修正前人错误观点,纠正了前人错误的实践;三是对前人提出的命题、观点加以补充、充分说明、论证和 发挥,补充、丰富和发展前人的观点,把前人的实践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四 是把前人提出的观点和思想放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内重新加以系统的组合和定位,进而 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发挥新的功能,或是由片面的实践走向全面的实践。

这里,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符合人性发展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富于创 造性,是与时俱进的进。

实践上的与时俱进也具有四种形式:

一是使实践反映时代精神,达到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形成新的实践形态。我国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矛盾,因而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使人民翻身解放,夺取政权。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主要矛盾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当前我党执政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就是追求发展。

二是使实践符合发展规律的要求。如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权力配置资源,所以在实践上人们愿意做官,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主要实行权威控制、人治管理,在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上,一定程度上注重有“关系”就有位和先天给定论;随着我国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便主要由市场来配置,所以在实践上便必然强调人们必须凭 自己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实行法制控制、民主管理,在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上注重有为才有位(竞争)和后天生成论。

三是使实践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如在管理实践方面,根据“经济人”的要求,实行物本管理,确立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反映“社会人”的要求,实行行为科学,实施社会 结构变迁的发展战略;适应“文化人”或“主体人”的需求,实行人本管理,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是使实践不断地创新。譬如:我国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治体制上 由过去过于集中的家长制走向民主法制,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人 事制

度,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方面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等。

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

在从一般意义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与形式加以分析之后,我们再来着重分析与揭示马 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和内容。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那么,马克思哲学为什么注重与时俱进呢?

首先超越旧理论进而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建立新的理论,具有新的内容。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大多力求建立一个标榜为绝对真理的一劳永逸的哲学体系,体系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特征比较明显。马克思认识到这种哲学的历史局限,努力批判、超越旧理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积极吸收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一切理论成果,将其建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发展着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就表明马克思哲学具有开放性、历史性的特征。这种开放性和历史性,就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与时俱进。

其次是现实人的发展呼唤马克思哲学必须反映人性发展的要求,具有新的前提。时代观 决定人性观,人性观影响哲学的发展。

再者时代精神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时代化,具有新的形态。马克思站在时代前列,从而与时俱进地把直观唯物主义提升到实践 唯物主义的水平,把解释世界的哲学转换为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哲学具备了新的历史形态。

最后科学的发展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具有新的形式。这就要求在整合各种实证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研究,由此必然产生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为与时俱进提供形式,马克思哲学为与时俱进提供动因,不应把与时俱进当作一种套语和口号,说得多做得少,而应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的动因、形式及其精神实质,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正确的理论提供正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而深刻的实践作为他的具体形式,而这一起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基本原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断探索 创新理念

    安全生产百日大检查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感谢各级领导及督察组一行不辞辛劳莅临我矿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极大的关怀,使我们备受鼓舞。我代表东瑞煤业全体职工,......

    关工委探索创新好

    增强创新意识,开创关工委工作新局面 ——小赭山社区关工委工作探索创新的新尝试 小赭山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创新组织建设、工作载体、工作领域和工作方......

    探索创新 求真务实12

    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努力奋斗 教学副校长刘超在课改表彰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们......

    企业文化创新的探索

    ︽ 企 业 文 化 理 论 与 结 实 课 务 论 ︾ 文 题目: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11-02 姓名:唐莉 学号:541106010227 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引言 企业文......

    招标监督管理创新探索

    招标监督管理创新探索 通过招标活动及监督管理,对公司利益、招投标当事人合法权益、节约公司资金、缩短工程工期、保证工程质量、遏制招标过程中的不正之风等都有显著地作用......

    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

    公安分局探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局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和谐警营建设,充......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先进性,才能在执政过程中使党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