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墨诗心》教案
《水墨诗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水墨诗心》。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活动以欣赏活动为先导,用简短文字表述对画作意境的理解,帮助启发学生更细致的体会中国画表达意境的特殊方法,并在对诗画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尝试体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培养对诗画的兴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从欣赏名家作品开始,通过三幅名画家作品,获得感受和方法。在赏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握画面的气氛、选取景物的表现意义、表现手法。为画作命题或找出相应诗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尝试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建立在诗句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画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绘画知识和文学知识,感受分析中国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用水墨画小品进行诗意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体会中国传统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与镜圆满结合的艺术
意境。
难点:通过欣赏体会搞清楚中国传统绘画诗画一体的意境表现方法,并能用简短
的文字表述对画作意境的理解及尝试绘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示范(名诗中取景绘画)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
2、猜一猜,老师画的这幅画来自于我们熟悉的那句古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引出诗情画意:从我的画中同学们读出了诗句,而我也正是从句诗中看到这幅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的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意境。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水墨诗心》,诗心何解,诗人作诗之心。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绘画中,诱导学生发现他们熟悉的诗句。从而引出中国传统绘画意境表现的重要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而揭题
二、欣赏
1、PPT出示《秋风吹下红雨来》
A、大家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画了些什么?
B、如果你是这位骑在牛上的牧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C、揭示作品名称:从作品名称上画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
李可染用什么来表现“风”和“雨”?
D、画家用什么笔法来表现这茂盛的树林、如雨般的落叶?(中锋、侧锋表现树干,点画法表现落叶)
E、在墨色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浓淡不同,表现近实远虚,干湿变化来表现树木的纹理)
F、师生共同尝试利用浓淡干湿不同的笔法表现树枝
小结:大家说的太妙了,我们中国画就是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之法来表现画面。
2、讲故事——齐白石与老舍的故事
A、PPT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如果是你来画你会如何来表现画面?
出示作品
B、提问: 画面没有蛙,何来蛙声?
小结:诗和画都妙在一个“出”字,山涧泉水自远处而来,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的游动,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蛙和蛙声,可谓意在画外。
3、再来看看这幅《梅花月影图轴》
A、其实对于这幅画我有一个小疑问,梅花、月影,可是我并没找到月,大家能帮我找找吗?
B、为什么在哪儿?(墨色浓淡,表现的光影体现月的位置)
小结:月色轻柔,梅枝交错,环绕着明月,疏影横斜,虚实相生,一种婉约的朦胧之美。
4、回过头来看看,前两幅画有表现墨色浓淡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画面主体形象、款识明确表达主题,并围绕主题拓展想象,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通过感受用笔、用墨的方法体会中国画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意在画外”“ 虚实相生”等表现画面的手法。
三、尝试
1、出示《小篷船》《春水归舟》可给人的感觉一样吗?
小结:《小篷船》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表现了杨柳江岸的和煦春风,绿水行舟的安详景象,《春水归舟》以浓重的破彩渲染了浓浓春意。
2、PPT诗画小游戏
A、根据画面猜诗句(介绍款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B、根据诗句想象绘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春景画作的对比,启发学生体会多种表现手法,为开启学生想象提供路径。小游戏利拓展学生思维,放松气氛,又观摩了名家作品,激发尝试创作的欲望。
四、学生习作
师:除了老师提供的这些诗句,同学们还有自己喜欢的诗句吗?能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学生练习,教师巡辅
【设计意图】以诗为题作画,利用所学方法,尝试诗意画的创作。
五、评价小结
1、个别学生展评
生展示
生评价:构图很好,注意整洁
2、小组集体展评
3、教师小结:我们在课后还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欣赏、绘制其它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集体作品展评及教师小结,坚定学生大胆绘画的自信心,感受绘画的快乐。
第二篇:2017下水墨诗心奇妙课程工作总结
2017下水墨诗心奇妙课程工作总结
执教教师:刘韵丹
小学也有选修课,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每周二下午的奇妙课程,有十三位不同年级的孩子选择了水墨诗心。我们从玩水墨开始,开始了本学期的奇妙旅程。
第一次上课,五年级、三年级和二年级的孩子们在一起兴奋地摆弄着水墨画材料,墨注入水,在宣纸上渗化浸染,我们握住一管毛笔,远追古法。前几课,我们尽情实验、玩乐,感受水墨画材料的特性,欣赏古先贤作品,体验中华文明精髓。诗为画心,中国式的审美、创作意图,要和技法一起呈现给孩子们,我们翻看画册,孩子们随机提问,开放的课堂让孩子们去想问题、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感受。
在玩中体会笔法和墨法,有了基本的水墨技法和语言,我们开始创作旅程。从大写意花鸟入手,以传统水墨画技法为表现形式,观察实物,孩子的童真感受适合大写意的表现办法,和艺术家的创作情绪是接近的。只有水墨画还不够,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的结合,孩子们结合自己学过的古诗,诠释自己的作品,解读水墨的内里。
为了进一步感受水墨画的丰富内涵,我们组织了走进博物馆活动,到长沙市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精品书画作品。家长们非常支持本次活动,早早带着孩子来到了长沙市博物馆领票参观,好几个孩子带来的是一家人一起参观。老师对这次展出的名作精心准备了解说词,深入浅出地陪伴孩子们畅游在这些珍贵的水墨书画作品间。孩子们直观地感受着我国优秀文化积淀下的优秀文艺作品,效果比在课堂上看图片、看画册好多了,视觉上的震撼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的课堂上,孩子们作画时都会回忆自己的观后感受。
图为师生在博物馆前合影
图3 师生在名作前驻足 图4 常规课堂教学 临近期中,我们用一次小型展览展示了我们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学校同时举行了家长会,家长、老师、同学们在孩子们的作品前凝神观看、拍照留念,孩子们的作品水墨韵味十足,设色运笔大胆,构思巧妙有趣。
图5 正在布展的美术老师
每一次的奇妙课堂,都是师生共同创作、共同成长的奇妙时刻,孩子们不止循序渐进地学习着水墨画的技法,也在多样的课程体验中感受着水墨画的人文因素,体会诗画一体、士夫文化在中国广博的影响力。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家庭的缩影,我们非常重视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创建伊始就组建了QQ群供家长老师和孩子们课后互动交流,每一次的奇妙课程都有反馈、课后作品、资源交流常态化,家长们的支持保障了课程的顺利推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注重课程的品质,现有的教案、资料,要更精选、难易梯度要再斟酌,打造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孩子的年龄、学情更精准制定个体学习计划、存档,下学期我校美术室将投入使用,学习环境硬件设施更加优化了,我们的水墨诗心奇妙课程,会带给大家更多的精彩。
第三篇:《水墨诗心》教学设计
《水墨诗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课前准备:
教师:故事插图、优秀国画作品; 学生:国画用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赏析
1、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纵129厘米,横34厘米。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3、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
/ 2
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二、说说诗意
1、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35页右边两幅作品的诗意。
2、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第二课时:
一、讨论:
老师选择以下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1)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王维《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画步骤:(教师示范)①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二、学生作业
1、选两句诗为题作画,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
2、要求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3、交流评析作业:
自评.互评,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 2
第四篇:《美术》(湘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 水墨诗心 教案
第10课 水墨诗心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具准备:国画用具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赏析
1.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纵129厘米,横34厘米。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二)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二、说说诗意
1.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35页右边两幅作品的诗意。2.学生交流讨论。3.小组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
一、讨论: 老师选择以下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1)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教师示范)①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二、学生作业
1.选两句诗为题作画,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教师行间辅导 2.要求 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四、交流评析作业:
自评、互评。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水墨诗心
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
第五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0.水墨诗心
课题:
十、水墨诗心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2015-2-27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课前准备: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赏析
1、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纵129厘米,横34厘米。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二)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二、说说诗意
1、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35页右边两幅作品的诗意。
2、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
一、讨论: 老师选择以下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1)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教师示范)①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二.学生作业
1、选两句诗为题作画,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教师行间辅导
2、要求 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四.交流评析作业: 自评.互评,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