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0:2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小编推荐)》。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小编推荐)

22古代神话三则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和女娲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4.背诵三篇神话。[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难点:比较阅读。[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②查工具书;③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德育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 1 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齐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四、翻译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1)在:在乎、在于,动词。(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2 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五、重点之词句

1、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3、一词多义

①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②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③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④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内容。

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只要屋主人道德高尚,就不会觉得屋子简陋,反而能以素雅的环境衬托出屋主人的高雅情趣。

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 以古人自比,表明了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操守和抱负。文章最后 引用孔子 5 的话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说明了陋室为何不陋的观点。

三、写作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

文章全文写的是作者的陋室,但是却是在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高尚道德和高雅生活情趣。

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而兴

文章本是写“陋室”,但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开头,触景生情,因事而兴,由山水说到陋室,自然而贴切。

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四、拓展延伸及写作训练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生字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â)噫(yī)鲜(xiǎn)有闻

2、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 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翻译全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五、重点之词句

1、词类活用: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2、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3、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②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③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9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6、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7、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8、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 讽刺

三、小结

回顾整篇文章,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四、作业布置

1、有关写莲的诗句。(幻灯片9)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第三篇: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五柳先生传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著文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开创了文学传记体的先河。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一些古代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语感。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3.了解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品读赏析,交流明确,五柳先生对荣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围绕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简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朴。表现了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生活态度。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点拨——释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计

(一)同学们一齐背诵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的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位一代名家。

设计

(二)哪位同学还记得有关陶渊明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明确: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愿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归隐生活。陶渊明是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五柳先生传》。

设计

(三)同学们是否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作者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的画面,寄予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那么,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生活状况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生活,看看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

设计

(四)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看课文作圈注。注意生疏字和多音字。注意断句和某些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3.学生分读课文(1)男生读第1段,女生读第2段,说两段的不同: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是描述;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是评论。

(2)女生读第1段,男生读第2段,说两段的关系:第1段中的“不慕荣利”与第2段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相呼应。

4.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疑难字句。

小组内解决疑难字、词、句。组内解决不了的由教师予以指引。

.5.结合文意,译读课文两人一组,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巡视。

三、品读课文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 “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_.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销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得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教师设问: ①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五、大家谈

1.老师引导过渡到对“陶渊明”的评价与认识上(让学生做评论员)。

晶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2.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例:学生“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他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3.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表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六、畅想篇

1.老师在肯定学生的评价后,引入到“戏说21世纪的五柳先生”,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做“导演”。

2.学生尽情导演。

例:“五柳先生当了一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

3.老师表扬、鼓励。与学生共导同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4.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七、作业设计 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2.《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3.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传。要求把“不戚戚于……,不汲汲于……”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朗读训练。课文读得熟,再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充分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二、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收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有关资料

一、作者资料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29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他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二、“柳树”的象征意义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薛顺雄认为,柳树在晋代的文学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1.它被认为是天地精灵之气所聚集,而产生的一种珍奇的树,所谓:“含精灵而寄生…„是精灵之所钟”。

2.它能刚柔相济,以应中和,而保休(美)体,不随便做任何无意义的牺牲,以尊重生命的庄严,以及保持生命的丰盛与价值,所谓:“应中和而屈伸”“保休体之丰衍”。

3.它能结根建本,有原则,能坚守,绝不任意动摇根本,是值得人敬重的,所谓:“结根建本,则固于泰山“信永贞而可羡”。4.它虽是被尺断(从原树上被切断,而成为一尺的片段下来移植,在先天上受了很大的伤害),却依然能够活得更坚强,更为滋长,生命的强韧完全突破了一切生长环境的困境,所谓:“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

5.在它突破困境生长之后,它能不分彼此兼覆广施,而普荫众生,造福群类,所谓:“兼覆广施,则均于昊天”。6.它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地生长。也不在乎外在环境的变动,而正常地发展,所谓:“无邦壤而不植“干道之屡迁”。

7.它能不扭曲自己,而皂然地生长,所谓:“配生生于自然”。

薛顺雄先生进一步说明“柳”的象征意义。他说:“自汉至晋代一些文人所写的《杨柳赋》 中,我们可以了解“柳树”在陶氏生活的当时,是有其如同上述的一些特殊意义的。而这个特殊意义,也正是陶氏想藉以用来暗示其思想、处境、个性、行为等的特色,所以他才会特别偏爱于柳树,才会特意撰写出《五柳先生传》这样的一篇文章,来作为自况,以示知于世人。

三、《五柳先生传》写作动因

对于陶渊明托名写自传,自从有了沈约与萧统的“实录”“自况”之说以来,历代论者多多,其看法却大都与此相同,这儿无须赘述。然而,陶渊明为自己作传,何以要采用托名呢? 笔者曾查阅许多资料,皆语焉不详。可这又是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并且必须得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性格志趣,笔者认为,这和他归隐之后的生活现实与久藏在心底而始终未能实现的理想壮志冲突有很大关系。此外,也与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去写,在多层面展示自我形象方面会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田园生活到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直至终老也没有改变。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渴望自己也能像先祖那样有所作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尽管也曾不止一次进入仕途,但总觉得“志愿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隐。几次出仕与归隐的经历,暗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免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终于,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静谧闲散和贫病中度过的。这里没有暴力,没有虚假,也不会再去为“五斗米”而躬上凌下,矫情伪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闲适、愉悦的田园中,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种淳朴天真、和谐自然的境界与他从小就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从而使他流连其中,难以舍离,也因此而使他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田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归隐本非他的素志。他本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灵长,况且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具有侠义风骨、远大抱负,如今被迫走上归隐这条路,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更不甘。“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既是他义愤填膺的呐喊,也是他痛苦心迹的自然流露。但现实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在躬耕之余,饮酒、读书、著文,坚守他“但使愿无违”的崇高气节。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心中有高趣,不抒不行。可是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便直说,也不愿直说,于是便巧用“托名”.借五柳先生以“自况”,以为他人作传来寄意。这样,既能从容自如地从各个侧面展现自我,“颇示已志”,坦露心声,又避免给人以“王婆卖瓜”之嫌,可谓一箭双雕。

既要假托,又要让人觉得确有其事,于是“虚晃一枪”的写法在所难免。比如开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似乎这真的是另一个人,而非我陶渊明自己。再如,古人写传,传末要加评论,如<史记》里的“太史公日”。但那是给别人立传,《五柳先生传》的“赞日”,实为陶渊明的“自赞”,是他的自我评价,却也写得好像与己无关而作纯客观的评论。这都是本文不同于其他传记文章的独到之处。但是,我们通过文中所记叙的几个典型事例——“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章”等,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不同于流俗、情操高洁的作者自我形象,而且透过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可以进一步窥视到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第四篇:《古代神话六则》教案

《古代神话六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知识,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理解离奇、曲折的神话情节,激发阅读的兴趣,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 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 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用现代汉语改写或创造性地讲述这六则神话故事。教学重点

1.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2.比较几则神话情节的共同点。教学难点

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开天辟地先辈耀华夏,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请同学们看这副对联,说说它 让你联想到哪两则中国古代神话?

——“开天辟地”让我想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创世的功德可谓光耀华夏。《女娲补天》,女娲曾平定了天塌地陷的灾难,造福苍生可谓“继往开来后贤转 乾坤”。(或想到鲧禹治水等,合理即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是怎样开天 辟地,又是怎样扭转乾坤,与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抗争的。

二、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讨论研究这 两则神话故事中重点语词的含义。(重点词语参考“教学设计

(一)”)

三、在阅读中了解神话的基本特点

1.《盘古开天地》探索的是什么现象?《女娲补天》寄寓先民怎样的愿望? ——前者探索了宇宙生成、万物产生之谜。

——后者寄寓了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获得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2.在神话中,盘古和女娲具有哪些神力?

——盘古不但开辟了天地,还用自己的身体化育了世间万事万物。女娲更是无所 不能,所有的灾难都由她一人来平息。

3.我们的先祖不能科学地揭示宇宙生成演化之谜,也没有能力战胜重大的自然灾 害,那么他们是怎样解释宇宙生成、万物产生之谜的?怎样寄寓战胜自然灾害获 得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的? ——借助幻想、想象和夸张的力量。

4.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神话。神话常用哪些创作手法?(言之成理即可)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 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 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神话。——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四、读了两则神话后,说说盘古和女娲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肯定学生合 理的评价)

盘古是一位有着超凡神力的巨人,他有开天辟地的神勇,又与天地同生,并以身 躯化育万物,是死而不已、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神话英雄。

女娲是上古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的一位勇敢智慧的补天女神。在这段神话 传说中,女娲与“火”斗,与“水”斗,与“猛兽”“鸷鸟”斗,与“水怪”斗,同时她改造天地,具有过人的胆识和异常雄伟的气魄。女娲形象正是上古先民 积极征服大自然的可贵精神的象征。

五、指导学生用现代汉语改写文言神话的方法。

精读下边的材料,与课文进行比较,总结改写神话的主要方法。材料:

盘古开天辟地 袁 珂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 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 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 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 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 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 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 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 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 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 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 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改写的方法:

1.要认真阅读原文,对原文的思想、情节、人物等细加揣摩,准确把握,抓住它 的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想象,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并确定改写要表达 的重点内容,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

2.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般内容一带而过,而重点内容要详写,加以细致描写。3.把文言改成白话,文言文的语言精练、不易理解,甚至一字多义,因此在改写 时不但要注意它的连贯,还要注意改写的意思不要与原意有差错。叙述故事情节 要完整、连贯,可加上过渡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改写《女娲补天》。第二课时

一、导语

《女娲补天》是以人类与自然抗争为题材创作的神话故事,想一想,在《古代神 话六则》当中还有哪些篇目与其是相同题材?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 那么《刑天舞干戚》属于哪一类题材的神话? ——以战争为题材的神话。

编者为什么将这几则神话编辑在一课里呢?这几则神话有哪些共性呢?今天这堂 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字典阅读文章,小组合作理解四则神话的情节。落实重 点字词的含义。(重点词语参考“教学设计

(一)”)

三、分析四则神话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1.这四则神话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曲折离奇之处?

——《刑天舞干戚》中“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一段文字,记述了一个有起因、有过程、有结局的事件,每个读者读至此处都会以为刑天彻 底失败了。可是作者却以一“乃”字将其起死回生,并让他“以乳为目,以脐为 口,操干戚以舞”搏斗不息。这正是情节的离奇之处,也使故事再生波澜,进入 高潮。全文只有30个字却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夸父逐日》中的“河、渭不足解其渴”,这实在夸张又离奇,更为离奇的是其 死后还能“弃其杖,化为邓林”。《精卫填海》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

《鲧禹治水》中男性的鲧“复生禹”,禹“化为熊”,涂山氏“化为石”,而且 “石破北方而启生”等。

2.这四则神话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质? ——顽强抗争,死而不亡,死而不朽。(禹除外)3.对《鲧禹治水》中的两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

——鲧为治理洪水,甘愿替人民冒险,是为人民的安定幸福蹈死不顾,具有献身 精神的英雄。禹是公而忘私、义勇勤劳的英雄。

4.有人说《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和《夸父逐日》中的夸父做的是一些徒劳的事情,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辽阔无际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卫鸟之间在形体、气势和能量上形成巨大的 反差。精卫对大海的抗争显然是徒劳的,但正因为她敢于以弱抗强,人们才如此 敬佩和赞美她。因为形体庞大并不是强者的证明,意志的坚强才是强者的本质。精卫填海的顽强意志遂作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而流传千古。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中都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的 记载。给人感觉他是异想天开,自寻烦恼。但看看各国古代神话中因太阳酷热给 人类带来灾难而产生的人与太阳搏斗的传说,便会使人联想到夸父此举实际上是 早期人类与自然搏斗精神的抽象和概括。所以,他的异想天开不是一种无聊,而 是一首人类无畏与自信的壮丽赞歌。

四、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人物给自己的精神启迪。(开放)

五、选择文中的一则神话,用现代汉语创造性地讲述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瑰丽的中国神话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出版)3.课外阅读《山海经》,准备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表演。

第五篇:《古代神话六则》教案

古代神话六则

(一)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 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 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屈原《天问》中有言:“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提问 的内容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你知道有哪些神话故事可以解答屈原的问题?

——西方耶和华(上帝)创世记、我国南方神话盘古开天地、北方神话女娲造人 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哪些探源,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

二、介绍知识,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 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 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 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朗读《盘古开天地》,并借助注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阅读理 解课文,落实如下词语的理解:

混沌 九变 三皇 开辟 雷霆 四极 筋脉 地里 发髭 精髓 雨泽 黎

四、分析讨论盘古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概括本则神话叙写了盘古的哪些创世之功。第一段侧重写什么?第二段又侧重 写了什么?

——开辟天地、化育万物。第一段侧重写前者,第二段侧重写后者。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盘古开辟天地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此前是黑暗、浑浊、迷茫的混沌状态,像一个臭鸡蛋一样(因为好的鸡蛋清 和黄是分明的);此后是天高地厚,“清”空万里,土地坚实。

3.再根据课文比较盘古死亡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死前世界天高地迥,寂寥无声,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死后世界日月当空,星汉灿烂,高峰入云,江河澎湃,风云变幻,雷霆万钧,草木茂盛,矿藏丰富,黎民繁衍,生机勃勃。4.以上比较之后,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敬佩他的神力和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创世之功,化育 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5.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比较,夸张地突 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 地”。

——第二段的想象描写将人自身器官的特点与自然万物的特点相照应,既神奇又 合理。

6.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 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五、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课前我们提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另外一位造物主就是女娲。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 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 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 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 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 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 来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 娲补天》。

六、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 九州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颛民 鸷鸟 攫 鳌 淫水 涸 狡虫

七、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弥天大灾,交 代女娲补天的背景。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 天下太平。

八、体会女娲的形象及塑造手法

1.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 力和功德。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对偶。2.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犯险的精神和勇敢果 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救世平灾。

3.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 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4.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 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 精神的赞歌。

九、总结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领略的是雄壮美的话,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则让我们感 受到一种悲壮与深沉的美。盘古这个创世英雄也以其彻底的献身精神将这种美深 入到后人心中,而女娲则展现了她特有的女性的魅力,那种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 伟气魄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布置作业

1.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2.预习其他几则神话。第二课时

一、导语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曾这样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 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中提到的两个神话人物是谁?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这样 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

二、教师范读,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 强调重点字词:

发鸠 柘木 喙 乌 堙 操 逐走 入日 河渭 大泽 卒 饷 跳石

三、学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分析人物形象及意义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鸟,誓将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 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 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

2.精卫的状貌、叫声、来历各是怎样的?读了这些描摹和叙写,你有怎样的感受 ?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什么? ——状貌: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叫声:其鸣自

来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感受:有了这些描摹和叙写给人感觉故事之真实可信,仿佛实有其事。另外,其状貌形小美丽,与东海相比更让人敬佩她的勇气。“其鸣自”,或是招魂一 般让人悲怜,或是自励一般让人振奋。既是炎帝之女又是冤魂所化,自然有了神 性,是一种不屈精神的凝聚。

——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常”。

3.刑天的名字怎么来的?他最为可贵的精神体现在哪里?

——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掉了头才 叫他为“刑天”。永远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4.你如何评价夸父追逐太阳的举动?这种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虽自不量力,却是豪迈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上古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 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夸父这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 的奉献精神也在时时鼓舞着我们这些时代的弄潮儿。

5.大禹为了治水都付出了哪些代价?从中体现他怎样的精神?

——禹娶妻后,冷落了妻子。“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而且 《史记·夏本纪》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说明他弃家庭而不顾。下文 “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而使妻子“惭而去”“化为石”。妻子因其状 貌羞惭而死,可谓家破人亡。也同其父一样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而付出了惨重 的代价。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6.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偷宙斯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请你比较一下,他和鲧有什么 异同?

——洪水是天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手段。中希神话皆有这一内容。不难想象,在洪 荒年代,人类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鲧受命治水。为了抗洪,解救百姓,鲧不得不去偷息壤。鲧说,此非寻常之土,名叫息壤。它能够孳生不穷,如子息一般,是天帝御水的宝物,寻常的水,可以 用寻常的土挡它,现在是天降的大灾,非用天帝的宝物绝不能治,现在竟被某偷 窃来了,这是人民之幸也。又说,此物必须偷窃,若先向人说明,或掘取的时候 有了人声,掘的人固然立即就死,那块地方亦顷刻遇到大灾,所以不能不用偷窃 之法了。

神话说,鲧是一匹白马,这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就是天帝。

鲧得到了息壤,马上去堙塞洪水。这东西果然灵验,只用少许,便积山成堤。洪 水快要平息的时候,息壤被窃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他马上派火神祝融下来,把鲧 杀死在羽山,夺走了剩下的息壤。但是,鲧的精魂不死,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三 年之中,他孕育了儿子禹,让儿子具有更大的神力,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普罗米修斯与鲧的处境有些相似,希腊神话中的最高统治者宙斯规定:人类必须 宰杀牲畜向他祭祀,而且条件十分苛刻。身为人的领袖的普罗米修斯义愤填膺,决定把人类从这种沉重的负担解救出来。他偷偷登上奥林匹斯山,窃取了火种,带回大地,使备受严寒和饥饿煎熬的人类得到温饱,神王宙斯便派出天神把普罗 米修斯锁在高加索的山岩上,而且每天夜里让一只秃鹰来啄吃他的肝脏。

面对残酷的迫害,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他的肝脏每天重新长好;他的叫喊声 使秃鹰惊慌地飞走;他的双眼始终闪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专制的天帝和宙斯对于偷窃他们的宝物的鲧和普罗米修斯不肯善罢甘休,给以严 厉的惩罚。但人们所崇敬的并非拥有赫赫权势的天帝和宙斯,而是为人们谋利的 英雄鲧和普罗米修斯。

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固然伟大,但鲧更伟大,鲧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远远超过 普罗米修斯。鲧为解救百姓于洪水,他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孕育儿子去完成自 己未竟的事业。我们的先民歌颂的就是这么一种高尚的精神。

五、理性思考,归纳扩展

1.神话故事中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神话中的情节设计具有 怎样的特点呢?它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

——神话故事中的事情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现实中不可能有那么特异的人和事 发生。

——情节离奇。——想象、夸张。

2.神话中为什么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看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 解释,于是就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具有主宰自然的伟力的“神”的形象。

3.举例说明这样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文人创作的影响。——比如:

在屈原《楚辞》中就提到了我们在上古神话中常见的太阳神羲和的形象,他是用 六条龙驾车的太阳之神。

我们熟悉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 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其中的天鸡是在神树上叫醒天下群鸡的神鸡。神话除了给诗歌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外,在小说上也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

启的出生又和我们所了解的《大闹天宫》中的齐天大圣的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小说《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头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为我们后来所看到的浪漫主 义这一流派奠定了基础。为包括我们上面提及的屈原、李白等很多浪漫主义文人 提供了创作的不竭动力。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的文言字句,感悟了神话英雄 的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神话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并感受到 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仍能在反复地朗读中回味先 民带给我们的思考。

七、布置作业

选出感受最深的一则,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

精卫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强意志的化身

人物

刑天

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夸父

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

鲧禹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神话特点 人物——人兽合一

情节——虚幻夸张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神话三则》教案

    《古代神话三则》教案 教学目的: 1、 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 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 掌握“走”、“堙”、“废”、“济”、“溺......

    第22课教案

    第22课《在沙漠中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认识探险的......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word文档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内容预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都市精灵》教案 (新版)苏教版1

    二十二 都市精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精品教案 语文版

    《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9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羚羊木雕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羚羊木雕(张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识记文中字词,整体感知全文; 2、 分角色朗读、辩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求异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