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4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生平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青少年时代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齐国岁月
①离鲁适齐的原因:维护礼的尊严 •
天下无道久矣
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②在齐国的活动:齐景公的顾问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君、臣、父、子各自都要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这些政见得到了齐景公的称赞和赏识,但却遭到了齐国有些大夫特别是著名人物晏婴的 阻挠和反对,他们指责孔子宣扬的那一套礼乐并不能解决齐国的现实问题。齐景公改变了态 度,对孔子敬而远之。孔子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3、在鲁从政 ①管理内政
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來参观,並且向他请教。
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②外交胜利
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之会。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指责齐国失礼。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错误,挥退众人。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提出,如果齐国有事出兵,鲁国必须派300乘兵车相助,否则就是破坏盟约。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齐国必须归还强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是破坏联盟。孔子就是这样利用周礼和自己的勇敢机智,顶住了强齐的外交攻势,为鲁国争得了荣誉和利益。③改革碰壁
夹谷之会的胜利,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于是,季孙氏便让孔子出任代 理宰相职务。孔子勤于政务,且以身作则,树立了良相 形象,与季孙氏密切配合,融洽合作,使鲁国的政治形势有明显改观。但是,当时的 鲁国,定公虚位,三卿擅权,家臣控主。为了维护国政权威,加强公室的权势,使国君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主宰,公元前498年,孔子向鲁定公提出拆毁家臣管理都邑的计划。这一计划的实质,是打着打击家臣的旗号,通过拆毁三卿作为自己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的都邑,实现抑三家而强公室。当时,由于三卿都受到或担心家臣的叛乱,故支持孔子的堕都计划。于是,孔子拆毁了季孙氏和孟孙氏的都邑。但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说破要害,指出都邑是孟孙氏家的保障。于是,孟孙氏阳奉阴违,暗中抵制拆毁都邑的计划。鲁定公气愤之下,派遣武装包围都邑,想攻克之后强行拆毁,但却大败而归。孔子堕三都的计划被迫终止。④失意去鲁
在孔子堕三都的计划中途夭折的时候,又接连出现了两件对他不 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鲁定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住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3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5、晚年献身文教:整理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条件
(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随着西周统治的崩溃,周平王东迁,社会形势混乱,王室掌管传统文化学术的官吏流散到周边各国,他们所掌握的学术和某些典籍也流散到各国。春秋后期,一些文化职事人员已不能保持世袭爵禄,于是脱离官府,散落民间,以其掌握的文化、学术知识谋生,成为士阶层。他们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传播不同的知识,宣扬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辉煌时代。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历史传统: “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他开门授徒,相传有弟子3000人,其中有72贤人,将其学说和思想继承与发扬,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中心的思想流派——儒家。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1)“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 ②方法:“忠恕 ”之道(《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4、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③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
⑤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提示:政治改革碰壁,失意去鲁。
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坏乐崩,陪臣执国命,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提示: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学思并重,互相促进,才能更好地进德修业。
1.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义。
提示:积极意义:首先,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张;再者,爱人精神就要积极参加现实的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求仁行仁,所以,仁的提出还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上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仁”的思想,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消极意义:“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即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特别是“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士”即“君子”来服务,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封建性。如孔子虽然讲“爱人”,但却又把劳动者看做“小人”;虽然主张“求仁”要通过“六艺”,但又鄙视劳动等。这些落后的东西,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越来越起消极作用,与社会各种政治经济的原因相结合,也越来越阻碍了社会的前进,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
2.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1.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生命来完成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2.下面一段话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提示: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推究事物的原理一一认识明确一一意念诚实一一心思端正一一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一一整治好自己的家族一一治理好邦国一一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第二篇: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第3课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思想。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孔子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6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点。
2、少年时代,15岁立志以传承 为己任。
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来孔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他以“每事问”“好古敏求”的精神,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30岁时,对“六经”已融会贯通,开始创办,收徒讲学。
三十岁时,孔子把后人尊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4.50多岁时,先后任鲁国的和司寇。
五十多岁时,他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因治鲁颇有政绩,他官至司寇。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孔子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结束了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
5、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离别父母之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思考: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原因
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6、68岁时,他无奈地回到鲁国。从此,孔子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 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 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④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
①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②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③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④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⑤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这两极都是孔子不希望出现的。他希望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3)中庸思想:
①目的: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②含义:他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③做法:“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孔子认为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④评价:“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 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向被贵族垄断。孔子开创私学,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学生冉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冉雍却很有德行,孔子认为神明也不能剥夺他的受教育的机会。而对自己儿子孔鲤,他也是一视同仁。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1)“成人”:他主要教授《诗》《书》《礼》《乐》,进而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以“忠”和“信”对待普通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君臣关系上,应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以道事君”“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提倡愚忠。
(2)“君子”: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所以孔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政治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由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所有君主,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加封孔子各种谥号,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
(2)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3)教育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2、对世界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人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全面评价孔子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2.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为了匡正社会秩序,孔子创立了以仁、礼、中庸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
3.孔子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同。孔子主张培 养德行完美,具有治国本领的仁人君子。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他还注重言传身教。
4.孔子整理和编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同最宝贵的遗产。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5.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干多年。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学思之窗
1.孔子时代的儒与商周时期的儒在含义上有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孔子对君子的人格有哪些规范?这样的君子人格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答案提示: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规范包括: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治国的本领。孔子的价值追求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讲求仁和礼的人。
本课测评
1.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答案提示: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他学过礼、从过政、整理过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2.总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答案提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恢复“礼乐制度”,恢复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要恢复这种社会,就应该把他人当“人”看,即实行“仁政”,爱护他人。而且礼与仁是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不论贵贱,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人”和“君子”,应该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多种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是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举一些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习惯或思想是受孔子影响的?
答案提示:政治方面,我国现阶段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等,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道德规范方面: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礼貌、孝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教育方面:孔子通过他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不少有益的教育方法,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可以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学习知识,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知识,“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思与学相结合等教育思想。
2.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鬼化”。你认为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
答案提示:在封建社会,由于孔子的“仁政”和“礼治”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时期,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妄图恢复封建帝制,因而遭到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总理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总理。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巨大,如中国人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教育的思想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对中国文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
第三篇: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教学时间:4月29日 主备人:宋之明 授课人: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此后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以传承礼乐为己任。1.学习礼乐(15岁)
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开创儒家学派。
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收徒讲学。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结果如何?这反映了什么? 3.从政失败(51岁),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接近古稀之年的孔子,最终选择了什么事业? 其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包含哪些核心内容?礼、仁、中庸。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1)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3)方法:“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2.仁的思想:
(1)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2)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3)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4)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 正文第三段。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3.中庸思想:
(1)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2)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P22“历史纵横”(3)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礼与仁的关系
仁 中庸 礼
(政治范畴)(方法论)(伦理范畴)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虽非帝王,但历代帝王皆以孔子的思想治国,故敬奉为先帝,特做帝王像。康熙帝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你如何理解? 4.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在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有哪些成就?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一生的思想与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①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②大教育家——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③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几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2. 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合作探究2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合作探究3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文革”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一)学生分组讨论
(二)听取学生发言(三)师生交流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 C D A B C C B
五、纠错释疑
六、拓展延伸: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讲授新课):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出生: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
2、立志学习礼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3、试图恢复礼乐,传承礼乐文化:(1)(1)从政失败 :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 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2)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由于齐人离间,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3)献身文教:整理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问题探究):
1、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2、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主要内容:
(1)礼的思想:礼在孔子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仁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
(3)中庸思想: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倒好处。(4)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仁、礼、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答案](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国家,以中庸 思想协调 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原因: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礼崩乐 坏”,新旧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目的: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古代大教育家(问题探究):
1、孔子在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有哪些成就? 2、孔子在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方面有哪些重大成就?(学生分组回答,教师总结)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四、对后世的影响 A对中国:
(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B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孔子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儒学在日本
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
韩国尊儒最甚
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
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韩国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1960年,韩国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三教同源在越南
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
儒学发展到陈朝取得主导地位,到后黎朝形成独尊之势。在阮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
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
C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课堂小结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追寻身边的孔子
孔子离我们而去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一般人并不追究它的来源,但你若有兴趣去追寻,就会发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请你收集一下孔子言论: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板书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前学生自主求知篇】
【课标导学】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难点预览】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和学法探索】“问题探究法和学案导学法相结合”
【课上师生互动生成篇】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孔子小档案
年代:
出生地:
地位:
编著:
(二)、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表现: ①经济上: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衰微,诸侯争霸,制、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三)、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
(1)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和“”。①“仁”,即“仁者爱人”:
内容:
a.要求统治者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和任意刑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b.理解和______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人与人之间)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________”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即“克已复礼”:
实质: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___________制度。(即周礼)
实现途径:________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____________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_____”。
评价:
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______的一面。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制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礼”的体现。
(2)提倡
含义: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2、哲学思想:对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态度上,主张
④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四)、影响(孔子思想及孔子):
(1)在当时:。
(2)对后世:之后经过形成完整的_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
(3)对世界: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具有重要影响。
(4)孔子被尊崇为__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老聃简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此书又称《》,总计约5000字,是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二)、老子的学说:
1、哲学思想:
(1)道:
①“_ 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__,_”的思想,剔除了“”的绝对权威。
(2)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的两面,可以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以。
此外,主张小国寡民、愚民政策,有消极影响。
(三)、影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___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双基巩固篇】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
A.(1)(2)(3)(4)B.(1)(3)(4)C.(2)(3)(4)D.(1)(2)
2、下列对孔子思想中“仁”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
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少暴政以利于其统治
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4、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B.“忠恕”之道C.“守静”D.“天法道,道法自然”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A.“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思想”
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