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

时间:2019-05-12 20:0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

第一篇: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

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

在模块教学中,“阅读鉴赏”内容多(四单元16篇课文),教学课时多(占总课时一半以上),从教学到测评所占比重都极大。因此对“阅读鉴赏”的教学科学处理显得至关重要,“阅读鉴赏”教学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备课组对高中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处理意见如下:

一、教材处理

(一)大胆取舍

阅读部分,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把新教材每个单元四篇课文一篇不落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因此,不敢大胆删掉一些篇目,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

1.课内讲授篇目取舍

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有些篇目,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拼命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负担,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因此除第二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外,其他单元每单元都采用讲读余自读(各2篇)的方法。

2.篇目中对段落的取舍

有的单元篇目兼顾中外古今,是不同时空坐标里各自的经典代表,这时候以篇目为单位取舍成了实在难以下手的事情。这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在兼顾篇目的前提下,对段落做出取舍。如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就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重点教学2、4节。

3.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

在编写体系上,人教版采用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体系,突出能力训练,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各成体系,写作系列分册合编(前半本阅读,后半本写作练习),每个单元都有它非常清晰的教学要点。编排体例上,单元编排强调文体和人文主题结合,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二课《诗两首》,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这个单元的文体是诗歌,人文主题是情感与意象。

把握住编写体系的线索,我们就不难看出,在课堂上对人教版新教材处理,不能拘泥于传统语文学科形态的知识分类,照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系统。因为,这样违背了语言的“习得”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目标对发展学生三大能力的要求。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老师在教材处理上就不应该把力气放在《沁园春·长沙》的生字词,放在炼字、夸张等修辞,放在韵脚、格律上。课时应该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以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中,从文体和人文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情感与节奏,分析毛泽东主要通过秋天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把握住编排体例的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教材处理上做取舍应该抓住单元重点备课。以能最典型地体现情感与意象的美,同时又体现了诗歌用字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为标准。第一单元里《诗两首》值得精读,《雨巷》里关于“姑娘”这一意象的解读,含蓄惆怅而又饱含期待的情感,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探究的;《再别康桥》则是以康桥优美的景色这一意象,带出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玩味。相比之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情感与意象浅近明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的《断章》过于含蓄晦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不如其他几篇,因此可以在课时安排上少花时间。

(二)各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可结合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2.知人论世;3.品味情意;4.培养语感;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文言文去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包括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思想感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警的语句,写作构思的精彩之点等。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和抓住细节、分析个性、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二、阅读鉴赏教学课时安排

必修模块1共安排36课时,以实际上课9周为准设计,根据学期长短和具体情况再灵活调整。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教学要求(1课时)阅读鉴赏(共20课时)第二单元8课时,每篇安排2课时。其他单元每单元安排4课时,教读课文两篇,每篇安排2课时。(自读课文以自读为主,以问题引导自读,以作业的形式来检查自读质量。教材中教读和自读课文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转换。

三、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是这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

1.加强诵读。这两首诗音乐性强,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或《雨巷》的MTV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

2.《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这类似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中所表达的情绪;还可以把它理解诗人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总之,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3.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全诗共七节,第一节与第七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第2~6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借鉴。

4.引导学生搞一点研究性学习,让他们课外找一些资料,更多地了解一下“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三美”的美学主张。如果课外图书资料来源有困难,后面“有关资料”的部分内容可印发给学生作为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

1.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许多学生可能觉得这类题材离他们生活太远,但事实上并不远,尤其是农村孩子,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身边有许多像大堰河一样的勤劳、善良、贫穷之人;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诗人艾青这样有着博大爱心的人。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

2.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抒情诗并不长于写人,但这首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和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

3.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

1.教学这几首短诗,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比较是一个鉴别、鉴赏的过程,因为诗歌的篇幅一般较短,便于比较。

2.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

3.鼓励和指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这五首诗篇幅短小,便于模仿学习,可让学生选择生活的一个方面,尝试写一首短诗。

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的,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教师教学这一单元,应该先从我国散文发展史的高度审视这几篇文章,以便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绝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风明月的同时,抒发人生无常的感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勾画山中风景的同时,流露对朋友的深挚情意。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不过,这些课文中常常涉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其中部分内容有着比较深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意味,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不必要求深入理解。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本单元应有意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以反复诵读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三)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多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据其妙。《兰亭集序》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是它的突出特点,《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被人普遍称道,《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书中有画、书亦如诗的写作手法对后代影响颇大,《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加注意,反复品味。

必修一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四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两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本单元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兼备,四位作者都是一流的散文作家。根据作家在文学史地位和作品本身的分量,现有的排序恰如其分:鲁迅作品排头,代表现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巴金作品继之,是当代新时期散文光彩夺目的篇章;梁实秋、汪曾祺作品殿后,与前两位作家作品相比,品质稍逊。当然也可以说梁实秋与巴金的散文成就各有所长,在散文史上地位难分轩轾。

下面提一些教学建议: 1.抓细节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以写人物事件的片段见长,教学应与此相适应,重视细节描写。这里的细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呈现于散文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与人物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描写,总之,是具体生动的人、事、物的描写。强调抓细节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心中建立对人物的鲜明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性格品质的生成根源。如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既证明受害者是一群纯正的青年学生,也证明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无理和反动文人造谣的阴险无耻;至于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本性显现无遗,只要我们一想到“梁任公”和“金岳霖”名字,脑海里就会闪现他们的种种特别的细节,这些细节注释着他们的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每篇课文有哪些细节,自问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细节而不涉及其他细节,想想各个细节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探究细节描写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2.理线索

既然散文以“散”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那么与此相应的文章线索必不可少。从头到尾、从外到内散乱的散文不是散文中的精能之品,就像散乱的珍珠不成为艺术品一样。所以此处特意提出理线索。读散文理线索,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做法,尽管操作起来有难度,但总比光是粗浅地读一读故事要来得深刻。理线索,说到底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它既指看清文章线索,也指在看清文章线索的同时赏析评点线索安排铺设之妙。散文的线索大致有三条:情的线索,理的线索,事的线索。不过具体到各篇文章当中,各条线索可能是黏合在一起难以拆分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可依循情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其实也就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的规律;解读《小狗包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情的线索进行,因为作者之情与故事的叙述交织混合,虽然可以各理一条线索,但是将最后两条线索合并理出看能看出文章的奥妙;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两篇作品都用事件表现人物特点,事事相连,线性排列,事的线索较为分明,同时文中贯穿着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写哪些事、怎么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本质,这就要有另一条线索拢起来这些事,这另一条线索是理的线索。在理清线索时要看清线索的隐伏情况,既看清明显的线索,又看清暗藏的线索,还要看清多条线索交织行进的状况。

3.品情味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不唯叙事,还重抒情,情感成为一条串连全文的线索。不过此处的情味不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趣味等。情感、情趣和趣味是散文中的灵魂、核心。一篇文章有总体的情味,也有局部的情味。揣摩总体的情味要靠归纳总结、宏观把握,揣摩局部的情味要靠精细的分析、沉潜的体会。品情味可以和理线索结合起来进行,因为情味的表现也可以是线性不断的,而且文章往往是一种情味贯穿到底,在理清线索的同时也能方便地把情味揣摩得彻底。如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应该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和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4.学语言

散文语言一方面是作者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读者进入散文情境、感受作者胸怀、情意的凭借。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学习散文的最基本的任务。学习散文语言包括不同的方面或层次,解读难句、品味意蕴深刻的语句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此关不过,遑论其他;其次还要赏析一些重要语句,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还有总体地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在不同课文之间进行比较;从读写结合方面说还有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作文时化而用之。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可以熟读全文,背诵若干文段,但首先要把文中的一些难句读懂,不可囫囵吞枣飘忽而过,在此基础上,则可以着重赏析一些精警语句,还可以仿写句子;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朗读几遍课文,寻找对梁实秋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的感觉,并对文中一些精彩描写的语句和一些简练生动的文言语句进行重点赏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挖掘的对象,一是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下面试作一些探究:

1.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

一位研究鲁迅的权威人士说:读了当时作家们写“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感觉只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是最好的,问为什么说“最好”,答曰表达了人间的正义、良知、责任感,对恶势力的不屈服,对世人的警醒,概而言之,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为了感受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更广泛地了解鲁迅其人和鲁迅其他作品,甚至可以比较阅读当时其他作家写的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引导学生的阅读聚焦于此,才算领悟到了课文的灵魂或精神实质,才算触及了课文的人文精神;当然还不够,还应该与鲁迅心灵共鸣,并把鲁迅的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或增强学生心中的正义感、道义感,这才是真正地在语文课堂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至于感受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固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但这是其次的。

2.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

反省、忏悔是《小狗包弟》的主题,一个受迫害、无责任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而那些曾经迫害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的人们却不见有多少反省或忏悔,有的还说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多么不合理,进而言之,可见国人反省之心、忏悔之意多么稀罕、缺失。巴金这种道德主义的表现,映照国人道德缺损、世风日下的现状,形成的落差必然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冲荡、震撼。所以这篇散文作为经典名篇经常收入当代散文的各种选本,成为道德教育的好材料。同样,学生读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作者的这种崇高精神,还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应该有自省、省悟、反省之意,也就是我们说不能只是理解为检点自己一天所学知识、技能,还应该掂量自己心中的道德尺度,检视自己的道德增益或道德缺损。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

3.感悟梁实秋、汪曾祺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溢于言表,汪曾祺对师长的敬爱则藏匿于诙谐幽默的情调之中,这些敬爱之情正是学生应该感受和领悟的,也同样应该在体验这种情感的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梁任公和金岳霖都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被作者写进散文作品中,成为永远的楷模,对一代代读者人格精神的影响是必然的。领悟到这些,就进入一种精神沐浴的情境中。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学大师也有常人的一面,甚至有一些常人的缺点或常人所没有的缺点,正是这些缺点与他们超出常人的优点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大师们的独特性格、风采、魅力。所以学生读描写国学大师的作品,不能只欣赏对他们种种“怪病”的描写,而应该见识其成就,仰慕其才华,崇尚其精神,要知道,大师们的缺点是表层的,背后藏着一个个伟岸的形象。

必修一第四单元

(一)总体介绍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曾离开过新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学习本单元,了解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强调真实,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容不得半点虚构;而且这些事实都是当下发生的。阅读新闻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新闻作品总难免带有记者的主观色彩,或者只是记者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报道,可能并没有反应时间的全貌,读者容易被记者牵着鼻子走,掉入记者预设的“圈套”,学习本单元这些典范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培养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讲,一篇新闻作品可以分为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本单元有几个标题值得细细体味。导语和主体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其结构方式一般是“倒金字塔”形式: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各方面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3.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文章内容简析 《短新闻两则》

这是两则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直接讲述了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1.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前文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等。

2.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还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还可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3.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炼,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领悟,最好课外查找一些纳粹暴行和香港历史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大多数记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时,独辟蹊径,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把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另一方面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两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对另外一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发人深省,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

《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1.包身工制度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1)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2)点面结合的手法;(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事过境迁,却也常常给人以震撼,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寻找时传祥》

这是一篇通讯,写于时传祥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作者要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为我们这个时代重新建构一座精神家园。文字朴实,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1.时传祥是上个世纪五、六年代的著名劳模,学生可能不了解他的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上查找时传祥的资料,了解时传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能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

2.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并不太讲求修辞,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就像禅宗的公案一样,平常的话语,却能让人感到警醒和震撼。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锋芒。对一些重点语句和典型细节,要思考其深刻含义。

3.教学时,可以重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作者为什么“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的精神是什么?它在现代还有没有意义?

4.时传祥是正直、敬业的典范,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精神正在逐渐丧失。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寻找时传祥的意义所在。同时检讨自己的行为,培养敬业、正直的品格。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四、模块考评

摆脱急功近利思想,着眼于发展性评价。

在新课程的考试上不能随意提高考试难度,更不让学生沿着传统的高难度的高考模式去检测,不然会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无成就感。在学分评价上,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总的来说,终结性考试权重不能太重,而是将学生修习的课时记录,学生平时的作业、活动、态度及成果,均纳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

在检测方式上,将笔试与各种形式的考核结合起来。测试努力追求多样化,尽可能地尝试体验式、作业式检测。可以是开卷笔试式,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可以是小论文式,由教师或学生集体命题,学生选择进行写作,文章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理有据,不求其专和深,只要学会发表见解、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最好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曾从事过的语文活动、观赏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向全体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诗歌和散文课可有一些背诵、朗读考试,或创作的成果评比展示;应用性的课程,最好有实用性的设计。总之,一定要积极探索新型的、开放式的、发展性的评价路子。

第二篇:必修1“表达交流”教学设计与建议

一、教材处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部分除了分散在阅读鉴赏及“梳理探究”的活动外,主要集中在教材的“表达交流”这一板块中。它分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写作部分有四个单元,口语交际一个单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着重突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如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现实生活转化到主观认识情感,再由主观认识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的双重转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写作每一单元的“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三个部分,“话题探讨”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指导学生感受、认识社会自然;“写法借鉴”帮助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借鉴范文作者是怎样认识、感受和表现的;最后在“写作练习”所提供范围,让学任意选题,进行写作实践中,自行经历写作过程。

教材对知识部分的编写较简约,缺乏具体的指导性,着重于学生的感悟与提高,因此,可以不用对写作的知识点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自学课本,互相相讨论,自行领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的要领;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不偏离课本“心音共鸣”一类的人文专题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类的技法专题的情况下,可以不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更合适的专题编辑资料,课堂引导学生围绕资料探究,课后形成成果,课堂内再进行交流评价,对于优秀的探究成果积极向外界推荐发表,让学生觉得作文能力与表达能力也会及时得到认定,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它们。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却少了。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教材写作部分的四个单元“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 主要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技能,可以整合为写人、写事、写景三个专题,共需8个课时:每专题各安排1课时进行写作指导,1课时讲评并选优秀作文展示。最后安排一课时进行综合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一课时讲评。“朗诵”安排2个课时:朗诵知识指导以及优秀朗诵作品欣赏安排1课时;布置搜集、交流、欣赏名家朗诵作品,过两周后安排1课时朗诵训练。平时,把朗诵训练结合在阅读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确定写作教学的重点的是记叙文的写作,把握记叙文的写作原则,仔细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体验,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真情实感。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前的构思,整理材料的思路及表达等思维训练。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是训练朗诵的基本技能,培养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设计

记叙,是一个人写作文的基本能力,所以,记叙文的教学是不容忽略的基本功夫。若是一个人连基本叙述、告诉别人、让人明白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要说情感抒发、论说说服等能力了。所以,在教学记叙文写作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记叙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再教导写作方法。

写人作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写人的最根本原则是凸显人物的个性;

2、学会用生动的描写、细腻的表现、典型的事例激活人物的个性;

3、培养认真观察和收集、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学习“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写人要凸显个性”的短文,讨论一下什么是人物个性;收集写人的文章或片断,或自己写点人物片断,体会刻画的方法技巧;

二、写作指导:对学生收集的文章或片断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凸显人物个性的技法。如正面刻画时,描摹外貌要抓住特征,拍摄动作要注意个性,介绍性格抓出主要特质,透析心理要找出思想基础;如可以通过描写与主体形象相关的人、物、社会环境、影响来侧面烘托主体形象;如可以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如可以运用比喻、夸饰等修辞技巧使人物的特色更加突出深刻。

三、应用练习:布置作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第二课时

学生习作交流评价,老师点评,推荐优秀作品。

写事作文

教学目标:

1、练习把事件叙述清楚

2、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并有意识地在叙事时掺入抒情、议论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写事要有点波澜”的短文;收集一些故事或记事的文章片断,领会怎样才能写出波澜。

二、写作指导:

1、教师简要讲授把事件叙述清楚应该注意的事项,简要介绍文章兴波澜常用的方法;

2、以一个简单的故事,互相讨论,相互启发,打开思路,使该故事波澜起伏,编成小小说一类作品。

三、应用练习:布置作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第二课时

学生习作交流评价,老师点评,推荐优秀作品。

写景作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仔细观察,培养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的能力

3、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写景要抓住特征”的短文,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景物,尽可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二、写作指导:

1、课堂提供一些优美的写景文章,供学生鉴赏品味,引导他们去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和表现自然的,培养对自然的情情,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并激发其写作的欲望。

2、有关写景的知识,阅读课经常涉及,学生已多掌握,似乎可以不用特意讲解,可提醒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运用,或批改讲解作文时个别讲解。

三、应用练习:布置作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第二课时

学生习作交流评价,老师点评,推荐优秀作品。

在课堂作文教学之外,可以结合教学重点进行一些课外语文活动,如写人的作文,学生课后可做一些游戏,如学生自行抽签决定要观察的同学,再请几位同学上台介绍,请全部同学猜猜被观察者是谁。观察的角度包含外貌的特征、性格、习惯性的动作及口头禅。或将一组组人物,如商人和顾客、警察和小偷、老师和学生或司机和乘客„„写在纸上,依情境需要推派几组学生抽签,再上台以对话表演出来。学生可自行设定情境,再设计出人物的对话,注意对话要能反映出当时情境和人物的性格。写事的作文,学生课后可以以记者的身份,观察班级活动或学校运动会、园游会、甚至社会事件后,写一篇新闻报导。内容可选取一件事或多件事,写作时要注意情节次序、详略 的安排,并加入场景及人物的描写。

口语交际:朗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朗诵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

2、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自信心、相互尊重理解等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一、学习“指导与探讨”的短文,教师讲授朗诵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及在朗读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范读。选择一些文段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尽可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

三、布置搜集、交流、欣赏名家朗诵作品。(可如“实践与交流”中所设计的进行活动)

第二课时

小组推荐选手参加朗诵比赛,互相评价,谈体会。

三、测试评价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对教学评价的指导意见,结合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

(一)平时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1.学生作文包括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口头交际包括平时参加小组讨论、举手发言;另外还应参考参加语文活动的情况,如参加文学社团,参与课外语文活动,发表作品等。

2.记录方法。

①采用《写作记录表》记录学生作文情况。记录项目包括“作文题目”“字数”“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几项。一般情况下,学生先自我评定等级,然后,课内作文由教师评分,课外作文在同学中交流后,小组同学给予评定等级。

②提倡采用学生编写作文自选集的方式,既是“成长记录”,也便于集中检查评价学生作文情况。

学生作文自选集由学生自己命名,由学生设计自选集的封面,其背面设计为“目录”(或用利用附表2)。作者自选文章录入,包括自己的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以模块为单位装订成册。作者自写“序言”或“跋”、“后记”,记录写作学习情况和心得。

③学生作文自选集要定时进行展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也借此让学生互评。教师要予以指导。

3.评价标准。

①每篇文章按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由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级(一般课内作文由教师评分,课外作文由小组同学评定等级。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按照语文课标的要求,评价要注重语言表达的水平,至于文体和文章具体内容,可以有比较大的灵活性。评定等级分A、B、C、D、E5个等次。E等文章是不符合要求的文章。

②按要求,本模块每单元至少写1篇800字以上的作文,4个单元共应作文3200字以上。根据课标的要求,高中学生“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分配到本模块内应不少于2000字。按此标准计算,本学段内作文达到5000字可以得到D,达到6000字可以得到C,达到7000字以上可以得到B,达到8000字以上可以得到A。E等文章不能计算字数。

③作文评价,首先要坚持写作量的要求,不动笔、少动笔,就不可能写好作文。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注意“质”的提高,特别是课内作文,高分作文多的,应当给予提高评价等次。

④平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举手争取发言就记良好;能在全班发言或提出疑问就记优秀。妨碍同学学习,降等记录。

4、展性评价可进行总体调控,优秀20%-30%,不合格5%左右。

(二)模块学业评价

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包括终结性的学业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终结性学业成绩主要是以纸笔测试为主的封闭式书面测试。

两种评价都采用等级计分的方式。终结性学业成绩与过程性评价不宜简单相加,应分开报告,两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能获得模块学分。

对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者,在校级以上演讲、朗诵、普通话比赛中获奖者,评价时应予以适当的考虑。

第三篇:必修四unit 1教学设计与反思

B4U1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本单元的话题是“取得成就的优秀女性”,通过介绍几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理想与追求、不同经历的杰出女性,探讨女性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贡献,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学习本单元有助于提高对妇女社会角色的认识,了解成功女性的奋斗经历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尤其是女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和自信心。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热身(Warming Up),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和理解(Comprehending)四个部分。其中阅读部分以“非洲野生动物保护者”为题,分别从研究工作的内容、困难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介绍了Jane Goodall在非洲原始森林中工作的情况,赞扬了她为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非洲黑猩猩所做出的贡献。此部分提供了本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载有本单元话题“取得成就的女性”的重要信息,且呈现了本单元的大部分的词汇和主要语法结构。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4 第一单元(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第一课时(阅读课“非洲野生动物保护者”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取得成就的优秀女性”,通过介绍几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理想与追求、不同经历的杰出女性,探讨女性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贡献,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学习本单元有助于提高对妇女社会角色的认识,了解成功女性的奋斗经历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尤其是女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和自信心。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热身(Warming Up),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和理解(Comprehending)四个部分。其中阅读部分以“非洲野生动物保护者”为题,分别从研究工作的内容、困难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介绍了Jane Goodall在非洲原始森林中工作的情况,赞扬了她为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非洲黑猩猩所做出的贡献。此部分提供了本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载有本单元话题“取得成就的女性”的重要信息,且呈现了本单元的大部分的词汇和主要语法结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个性和英语水平差异大,教学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注意层次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视、听、说的教学方法,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① 学生通过阅读Jane Goodall与她的同事们在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黑猩猩的一个片断,了解她在动物保护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和所取得的成就。

② 使学生了解黑猩猩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相似之处,获取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

2.能力目标:

① 学生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筛选局部和整体信息的能力及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训练阅读技巧,同时加强听,说,写等能力训练,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认识Jane Goodall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理解动物、尊重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通过学习主人公的“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等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受到鞭策和鼓舞,培养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自信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和社会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如快速阅读找出主旨大意和精读课文获取有关黑猩猩生活习性和动物行动学博士Jane Goodall研究黑猩猩的过程、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等信息,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使用相关语言口头阐明有关动物保护的观点,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合理的建议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1.演示法: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显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微观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把握,并从旧知识中获得启迪,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和小组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有关黑猩猩和Jane Goodall的文本、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融合在课件中,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并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七、学习方法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班学生英语基础与能力较弱的实际,本课时我把阅读课文作为整体处理的同时,把每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和任务区分出高低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力争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跳读” “寻读” “定位” “推理归纳”等阅读方法;通过描述、讨论和采访等活动,进行合作学习。

八、教学过程设计

将Warming Up部分与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部分放在同一课时教学设计成一节阅读课。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热身与导入)Step 2 Pre-reading(读前活动)

Step 3 Reading for information(信息阅读)Step 4 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深层次阅读)Step 5 Consolidation(巩固运用)Step 6 Homework(作业)

具体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

1. 学生观看一副邰丽华在《千手观音》中的剧照,教师问:Who is the lady in the front of team? Have you seen any performance given by her? What is it? Let’s watch the video.Later, I’d like you to talk about her.教师随后点击图片链接到视频《千手观音》,让学生观看视频。

2. 激发学生讨论成功女性的事迹。教师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ance “The Thousand-handed Goddess of Mercy”? Do you think it is easy for these dancers to give such an amazing performance? Why is it difficult? 如果学生对这些舞蹈演员的残疾情况不了解,教师则做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Tai Lihua? Is she a woman of achievement? Was it hard for her to learn to dance? Why? Do you know any other women of achievement? 学生讨论后,教师介入:On page one of your textbook, there are some introductions to six women(见左图幻灯片1)and I’d like you to read them quickly, work in pairs and then tell me which of these women you think is great.Give your reasons for your choice.此时教师巡视班级,并给予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必要的帮助。

3. 学生讨论并概括有成就的女性的优秀品质。学生浏览完教材Warming Up中六位杰出女性的简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有伟大成就的女性的优秀品质。学生概括好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描述有成就的女性的一些形容词(见幻灯片2)。

【设计说明】使学生通过观看舞蹈《千手观音》、讨论著名舞蹈演员邰丽华的事迹和快速阅读教材第一页六位女伟人的简介,讨论概括出“有成就的女性所有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对女性的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的自信心。

Step 2 Pre-reading 设计说明】通过略读学生初步掌握文章整体后,学生再进行寻读,捕捉具体信息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寻读是快速阅读的另外一种方式,它要求教师设计好需要查找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利用小组互问互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英语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课件展示幻灯片3,再次让学生学习Jane Goodall的简介文本信息,通过教师设问过渡到观看第2个视频,使学生从视频资源中获取有关Jane Goodall的研究活动和有关黑猩猩的信息,进入课文预读。在播放视频前教师设问: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life of chimps? Will you go to the forests to study it instead of going to university? 【设计说明】使学生通过再次学习Jane Goodall的简介和观看她在非洲森林里研究黑猩猩的视频的活动,培养学生从文本资源和视听资源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并为进入课文阅读输入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3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1.Skimming for the main idea.(略读)

略读就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回答以下3个问题:

1)Who is the protector?

2)What animals’life was she studying?

3)Where was she studying it, in the forest, or in a university? 2.Scanning for details(寻读)

在学生细读完阅读材料后,让学生寻找有关Jane Goodall和她研究黑猩猩所发现的细节内容。此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个体细读后,采用小组合作、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填满两个表格。

Step 4 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

本过程主要采用回答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浏览文本信息,从阅读文本材料中迅速找到这些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在这教学环节中,本人设计了6个问题(详见左幻灯片图示)。

【设计说明】阅读理解能力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速阅读,二是准确理解。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帮助学生深刻把握课文要旨(message)的问题。

Step 5 Consolidation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本人设计了讨论、采访和辩论一共3个任务活动。活动1:深化阅读的2个问题的讨论。

1)What problems might she have while working in the forest? 2)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Give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idea.活动2:学生扮演Jane Goodall展开面对面的访谈。课件显示下列关键词: born in London in 1934

study chimps at Gombe, East Africa get help from mother, teammates...study by observing, recording have a hard life for many years

understand, respect, discover..., achieve...活动3:利用所学课文信息内容的辩论活动。

教师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围绕Women are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和Women aren’t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展开辩论。此过程是教材内容的升华,预计为课堂的高潮部分。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信息的输入,而运用所输入的信息来完成某项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是巩固其阅读效果,内化其学习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学生通过讨论、采访和辩论,进一步理解Jane Goodall的工作重要性及其优秀的品质,唤起同学们理解动物、尊重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上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课堂讨论和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运用所输入的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讨论、辩论、采访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复述课文和延伸课文的训练,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要点,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为提高学生英语书写的能力打下基础。

Step 6 Homework

Watch a video and write a letter to those parents who prefer boys to treat girls equally by telling them some stories of some women of achievement.【设计说明】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世代居住在农村的父母有抛弃或虐待女婴的现象,要求学生看完视频新闻报道后,写一封信给这些不喜欢女孩的家长,劝说他们公平对待女孩,信中要有成功女性的事例描述,使家长们看了这些成功女性的事迹改变他们的落后的观念,公平地对待女孩。

九、教学反思

反思之一: 抓住时机渗透德育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彼此间的交往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语言既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有思想模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多一对听天下事的耳朵和多一条与外国人交流的舌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和自信心,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我们更应当看到,英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本课人物Jane Goodall对黑猩猩的研究工作片断的学习,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时机对人物进行分析,挖掘人物个性特点,以及促使她成功的因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此教学步骤中的第五步巩固性课堂活动和第六步课外作业两个环节就是为了渗透思想教育而设计的,如果在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适时地介入给予引导,思想教育就可滋润学生的心田。

反思之二:转变观念提高实效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少的教师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知识点讲授、机械性的应试训练仍然占据大量时间,学生互动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重视。社会快速地发展,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与外语水平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摈弃“以传授知识为本、注重讲解传授”的封闭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用贴进学生生活的语言取代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在本课的细节寻读环节,本人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交互情境,让学生以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就改变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单调的交互模式。总之,教师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快乐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学习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上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反思之三:不可忽视“情感因素”

英语教师应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英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英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对Warming Up中的宋庆龄比较熟悉,谈论时话语较多,学习兴趣相对较浓厚,而对其余的几位女性在头脑中缺少原有的图式,很难达到新知建构前的热身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成功女性的实例来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率。除了邰丽华成功的事例之外,如果用任长霞、居里夫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成功女性的事例来使学生课前热身效果会理想一些。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器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相关具体内容标准为:

1、“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2、“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3、“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课应有2课时完成。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多种细胞器,现安排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和少量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2、通过绘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加深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难点: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用具准备

课件、学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放映一张工厂车间的图片。提出问题:

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引起学生对细胞器的感性认识,导入课程学习。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要认识细胞器,首先要想办法分离各种各样的细胞器,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分离出各种细胞器后,观察需要用光镜和电镜。

2、利用学案,老师讲解线粒体和叶绿体。

⑴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线粒体存在于那些植物细胞中? 线粒体的形态是怎么样的? 线粒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线粒体的结构模式图。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线粒体的功能。

⑵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 叶绿体的形态是怎么样的? 叶绿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 叶绿体有什么功能?

⑶通过列表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3、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5~46的课文内容。填写学案:

每个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分别是怎样的? 经过阅读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⑴通过牛奶引出核糖体,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核糖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核糖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核糖体有哪些种类?

⑵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内质网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内质网有什么功能? 内质网有哪些种类?

⑶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高尔基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4、剩下三个相对简单,可以提问学生来回答,教师随时点拨。⑴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溶酶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溶酶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⑵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液泡幻灯片引导观察: 液泡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⑶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中心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中心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5、通过巩固练习来总结8种细胞器。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完成。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6、教师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细微结构模式图,简要回顾细胞器。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并列表。

7、简单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

(三)、总结

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2、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归纳: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多,记忆困难,容易混淆。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应当通过观察图片、讨论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因为条件有限,没有安排学生亲手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否则学生的印象或更加深刻。

第五篇: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让教师在工作中更加顺利,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一)

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其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对水循环地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5、该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仍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对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用给予适当和关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将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和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以及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水体

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认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更能深刻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总要意义,进而由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关注我国大江大河利用现状,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人类可利用水资源是有限

2、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

3、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二)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学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

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中重点讲经济因素)。我选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还蕴含着这样的地理思想,案例选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能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确定上述教学目标,主要是因为课标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差异,必须要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了解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

重点: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确定依据:只有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才能比较功能区的差异,才能理解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难点: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因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较差,所以确定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举例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主要采取谈话法、举例法。

1、谈话法。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课题入手,从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些词对学生而言生僻、费解,解释清楚之后,便于学生学习下面的内容;在学习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时,以学生身边的例子为谈话平台;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时,给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不急于给出结论,通过谈话互动,引导学生如何读图析图,给学生析图探究时间,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举例法。在学生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以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为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原来身边的生活里蕴藏着地理知识。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制作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新新学案》,教材。

六、学法指导:读图析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图析图法。以图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开口说图;

2、合作探究法: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所学问题进行探究、交流、总结,完成对问题的学习。本节课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和积极性,分组,各组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交流、归纳、总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习城市区位、中心地理论,知道了单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区域的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今天我们学习某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板书:第3课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设问:

1、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

师解释:空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结构是事物的内部构造。如大楼由钢筋、混凝土组成;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成状态。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三)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决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

下载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劝学》北师必修1教学设计

    《劝学》北师必修1教学设计 劝学 教学目的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一) 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必修4 unit 1教学设计

    Women of achievement (Teaching Design) (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必修四第一单元)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e topic of the unit is “women of achievement”. It show......

    高中数学必修1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最终5篇)

    高中数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课教时 学内容 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2 子集、全集、补集 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

    高中“美术鉴赏”模块分析与教学实施建议

    高中“美术鉴赏”模块分析与教学实施建议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教师的困惑: 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必修模块《美术鉴赏》课程多,知识量大、知识点多,......

    人教版必修教材1阅读与鉴赏单元提示内容分析

    人教版必修教材1阅读与鉴赏单元提示内容分析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现代新诗、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新闻(新闻和报告学)。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厦门外国语学校邹春盛 本单元的文体特征属于新闻和报告文学类,课程标准中归入实用类文本,要求“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

    语文版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1

    语文版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