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版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数据处理
课题:扇形统计图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健康饮食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各种扇形统计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并且说出它们的特点?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用投影仪出示笑笑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2、先让学生通过计算独立填上表中的数据。
3、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4、出示扇形统计图。
5、组织学生交流两种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6、全班交流。
7、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到哪个量多,哪个量少。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说一说。
用投影仪出示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每幅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统计图获得信息。
四、试一试。
1、出示每幅图。
2、交流这三个问题。
3、教师小结。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各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反思:
课题:统计图的选择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没有新的概念,也没有新的思路,所有学生具备相对独立学习本课知识的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展示交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了解并会运用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身高的情况
学情分析:分组整理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以前从未接触过。分类和分组是整理数据的开始,当调查了一大堆原始数据以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它们分开,但学生不容易想到这一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其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在互相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3、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经历统计的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策略的比较与选择。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穿什么(校服)
像我们参加比较重要的会议或者活动时都要穿校服,它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2、今年学校计划为淘气的班级添置一套新校服,做校服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板书
二、合作探究,分段整理
1、从记录单上,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记录单,说发现的信息
2、凌乱无序的数据不方便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所以要讲数据进行整理。
3、服装厂按身高5cm一段确定服装型号,我们一起来整理吧(板书:分段整理)
三、制统计图,分析数据
1、根据身高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提问:从这张表上可以知道什么
3、回顾,刚才都干了哪些工作,经历了哪几个流程?
4、找生活中的例子,举例说明它们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四、综合运用,深化新知。
五、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身高的变化
学情分析: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会进行计算,但是当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却很少想到用平均数。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概念,使他们想到数据,能从数据中提取一些信息。教学目标:
1、通过对淘气身高和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体会数据的作用。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统计图里的信息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自己一到六年级每个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请大家拿出自己收集的数据,与同学交流。
2、指名交流后,提问:你是怎样收集这些数据的?
3、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身高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要把几年的身高数据都展示出来,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2、提问:能看图说一说自己这几年身高变化的特点吗?
3、提出要求:学生各自按要求完成统计图
4、展示学生作品,提问: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的是你的身高变化情况?为了让别人看清楚,应该怎么做?
5、分析数据。
6、预测:你能估计自己三年后的身高吗?
7。讨论: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深化巩固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XX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教案(新北师大版)
XX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教
案(新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单元内容: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课本第57页到68页“数据处理“。
单元目标:、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的观念。
2、通过实例,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的数据或统计图表获得有用的信息。
4、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交流。
5、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单元重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交流。
单元难点:、了解扇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从数据或统计图表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时安排:6课时
第 一
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i.电脑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800
2.电脑呈现统计图。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统计练习
一、填空
.如图1,如果用整个图表示总体,那么_______扇形表示总体的,______扇形表示总体的_______.2.红星村今年对农田秋季播种作物如图2规划,且只种植这三种农作物,则该村种植的大麦占种植所有农作物的____%.3.光明中学对图书馆的书分成3类,A表示科技类,B表示科学类,c表示艺术类,所占的百分比如图3所示,如果该校共有图书8500册,则艺术书共有______册.二、选择题:
某校对初一300名学生数学考试作一次调查,在某范围内的得分率如图4的扇形,则在60分以下这一分数线中的人数为
A.75
B.60
c.90
D.50
2.折线统计图表示(),扇形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表示()。
A、数量关系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
B、数量的多少
c、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3.小华应选择()表示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选择()表示有、良、及格参加的人数与班级人数的关系。
A、折线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4.某公司有员工700人,元旦举行活动,图5,A、B、c分别表示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的百分比,规定每人只参加一项且每人均参加,则不下围棋的人共有
A.259人
B.441人
c.350人
D.490人
5.某校男、女生比例如图6中的扇形区,则男生占全校人数的百分数为
A.48%
B.52%
c.92.3%
D.4%
三解答
.由图中提供信息: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4项球类活动中,哪一类球类运动能够获得全班近的支持率?若全班人数为50人,体育委员组织一次排球比赛,估计会有多少人积极参加比赛?
2.上面是六年级一班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1)喜欢《走进科学》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喜欢《焦点访谈》的人数相当于喜欢《大风车》人数的()%,如果全班有60人,那么,喜欢《大风车》的有()人。
3.一块的菜地种植了4种蔬菜,分布情况如下图。若黄瓜的种植面积是,则
西红柿的面积比芹菜多多少平方米?
4.这是六年一班期中数学成绩统计图,请根据下列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1)不合格率为()%
(2)已知得优的有12人,比得良等级的人数少多少人?
5.六年一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统计图如下,请你把统计表填完整。
人数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体育小组
64%
音乐小组
美术小组
0
6.营安隆超市销售三种饮料,第二季度三种饮料的销售量如图:已知种饮料比种饮料少销售18000箱.三种饮料共销售多少箱?种饮料销售多少箱?
7.为民小学六年级有250名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分布情况如下图。
①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比参加音乐小组的同学多多少人?
②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同学有多少人?
8希望小学六年级有200名考生,综合素质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等级统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素质为D的占
%。
(2)综合素质为A的有
人。
(3)综合素质为c的比综合素质为B的少
人。
9.图中是三年级的一次数学测试成绩的统计图,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已知D等的有12人,(1)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分别算出各种成绩的人数,填入下表中。
成绩
A
B
c
D
合计
人数
0.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含量各占总体积百分比情况如下图。求100升空气中含氧气多少升?
1.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我最喜欢的文艺节目”小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
①、已知喜欢小品的有60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②、喜欢歌曲的人数比相声多多少人?
第 三
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能针对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
、电脑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
获得信息,学生回答
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看书
试说,讨论
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接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变化;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学生互相说说特点
第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三、巩固升华: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四、全课小结: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 四
课时:身高的情况
教学内容: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
等离子/台XX******00
液晶/台******0750600
⑴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⑵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⑶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⑷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⑸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级5、15、25、35、4
男/人24302819
女/人23222228
⑴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⑵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⑶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⑷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
不遗漏
分析数据
课后反思:
第 五
课时:身高的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63——65页。
教学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看书自学
下表是一道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记录表的书叫你完成统计图。
数学书P63
三、独立完成试一试
.第l题。
P64---p65练一练
思考
交流
汇报:
预设学生汇报的年龄在10岁左右
对老师出示结果表示猜疑,计算求证
学生欣赏题
学生观察
思考:
.淘气的身高在()年级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大?
2.在()年级时候,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小?
3.淘气的身高在那个阶段张得最快?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增长一致吗?
学生试说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善
同桌互练深圳、珠海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如下表:(单位:毫米)
(1)深圳市___月份降水量高,___月份降水量最低;
珠海市___月份降水量最高,___月份降水量最低;
(3)从总体上看,深圳珠海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
间最明显的差别是____
_
深圳市最高与最低月平均降水量相差_______毫米。
两市月平均降水量__月份相差最多,相差__毫米。
两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都是30毫米的是____月。
深圳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珠海市呢?
基础
1、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5-28届奥运会获得的金银牌统计表
届别25届26届27届28届
金牌(枚)16162832
银牌(枚)13241617
2)金牌最多的是第()届,有()枚;银牌最多的是第()届,有()枚。
3)从第25届-28届,平均每届得多少块金牌?
(4)第28届金牌数比第25届多百分之几?
(5)由这个统计图你想了什么?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身高的变化
复式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线段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且便于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第三篇: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单元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单元重难点: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难点: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的道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联系实际情境、借助直观,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对分数有一些现成的经验,对于分数的认识系统的认知。
【课时安排】 共2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
(一)备时: 授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具准备: 课件 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板书设计:
分数的认识
8支铅笔装 1盒 1/2盒=4支 6支铅笔装 1盒 1/2盒=3支
分数的再认识
(二)备时: 授时: 教学目标: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重点:认识分数单位。难点: 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我们在度量长度、面积时使用过单位,整数有计数单位,同样分数也有它的单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学习分数的计数单位。(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进行新课:
同桌合作完成教材65页内容1 即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是多少?
教材65页 “分数墙 ” 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教师提示得出:
把一行的长度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就是几分之一,几分就是几分之几
2/2 > 1/2 2/3 > 1/3 3/4 > 2/4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1/2 > 1/3 > 1/4 > 1/5 把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少,也就是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这样一个整体可以无限分下去。
像1/2 > 1/3 > 1/4 > 1/5 > 1/6,…这样的分数,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既然这样的一个整体可以无限分下去,那么分数单位有无数个,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
当堂练习:(1)填空
1等于()个1/2,()个1/3,()个1/4,(/5,()个1/6,…。
2个(),3个(),4个(),5个(),6个(是1。
(2)判断: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一定不同。()
三、归纳总结:根据板书归纳总结
四、板书:
1/2 > 1/3 > 1/4 > 1/5 分数单位 :1/2
五、练习:66页练一练2、3题
六、作业:66页练一练1、4题和相关配练
1),…)个 分饼
备时: 授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重点难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课件及剪刀、纸片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给分数分类的知识。
二、新课
1、把下面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1/
3、2/
3、3/
3、6/
3、7/
6、8/
6、8/
6、11/6 2.观察直线上各分数.
(1)找出比1小的分数写在 里,找出等于1或比1大的分数写在○里。
(2)我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把直线上的所有分数分成两类(组)的?(以1为标准划分的.)
3.说一说,里的分数为什么比1小,○里的分数与1又是什么关系?
(从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看出来的.因为像1/
6、1/
3、2/3……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7/
6、11/
6、13/6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超过了1,所以它们都比1大.3/
3、6/6的位置正好就在1上,所以它们与1相等。)
(这样想的,里的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取的份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里的分数也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但取的份数已经超过了单位“1”或等于单位“1”,所以它们比1大或等于1。)
4.找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我们已经从直线上直观地看出了 里的分数位置都在1的左边(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里的分数位置有的在1的右边(已经超过1),有的正好在1上,所以它们有的比1大,有的等于1.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比1小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比1大的分数或与1相等的分数又有什么相同点?能把你观察结果告诉大家吗?(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很好.像这些小于1的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我们称它为真分数.所有的真分数都小于1(板书:真分数<1)。同学们自己能举出几个真分数吗?
教师:○里的分数我们称它为假分数,谁能像老师说真分数那样把这些假分数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试试看。
(板书:假分数≥1)
教师: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假分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它们都大于1),另一种是分子和分母相等(它们等于1).后一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略.请同学们自己举出几个假分数的例子来.
注意:看看学生举例中有没有等于1的假分数例子,如果没有,则要提醒学生举出这种例子。
5.自学,(1)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2)提出自学中的问题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①真分数都小于1,可不可以说小于1的分数一定是真分数呢? ②我看出8/4这个假分数实际是2个圆,我可以把8/4写成2吗? ③真分数、假分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④人们划分真分数、假分数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把分数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两大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我知道.我们是以1为标准来划分的(指黑板上的直线),真分数全都比1小;假分数都大于或者等于1。
思考:(1)什么条件下,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2)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还知道了把分数分成这两大类的分类标准是1,并且还自己学会了怎样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真是不简单!下面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练习,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牢,做得好。
三、课堂练习
独立练习:课本“练一练”,做完后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这节课学的是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我们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填写、观察、比较,找出了真假分数的特征。)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1 假分数≤1
分数与除法
备时: 授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习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难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流程:
一、引入门:
想一想:
1.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2.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几个人分一堆东西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几个人分一个苹果可不可以也用除法来表示呢?
二、学习窗:
1.仔细阅读课本第39页上面的情境图与文字内容,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1)动手分一分
(2)根据图片,列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的得数(3)3÷4不能得到整数,我们又是怎么办的呢?(4)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汇报下列问题: ①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分数的分子为(),分母为()。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②如果用字母代替数,a÷b=()(b不能为零)除数不为0,也就是分数中的()不为0.2.集体交流展示小结本节内容。.三、体验室
1.课本39页第1题,并各举2个例子与同桌交流。2.课本39页第2、3题.①自己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方法。②尝试练习:40页2、3题
③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先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作带分数的()部分,分母不变,余数作带分数的()部分。
带分数化假分数,分母不变,用()×()的积再加()作分子。
3.交流展示:
四、思考台:
1.我会算
5÷9= 6÷11= 7÷8= 5÷13= 7÷7= 7/9=()÷()5/7=()÷()9÷13=()÷()2.第42页第2题。
五、延伸桥: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基本性质
备时: 授时: 学习目标:、能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提高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习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学习流程: 口算训练:
120÷20 =
(120 ÷10)÷(30 ÷10)= 320÷40=(32O×3)÷(40 ×3)=
一、引入门 1.60÷30=(60×2)÷(30×2)=(60÷2)÷(30÷2)= 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或者()相同的数(0除外),()不变。
2.9÷17=()分数
3/4=()÷()()÷8=()/8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分子可以看成(),分数线可以看成(),分母可以看成(),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二、学习窗:
1.阅读课本43页,完成“做一做”。(1)分别写出三个分数。
(2)因为涂色部分一样大,所以这两组分数可以用()号连接。写出三组分数。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探究规律:
① 从左到右观察上面的式子,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②从右到左观察上面的式子,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③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0吗?为什么?
④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整理的方法把上面的内容用一句话简明的叙述出来吗?
三、体验室
1.集体交流展示,小结规律。
(1)对照说一说的规律把刚才自己叙写的内容,看有不合适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纠正过来。
(2)观察前面的温故知新你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原来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非常相似?为什么?
四、思考台:
课本44页第1、2、3题。
五、延伸桥: 1.课本44页第4题。
找最大公因数
备时: 授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习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流程: 口算训练
0.31÷3= 10.5÷5= 14.7÷0.7= 20÷0.5= 9.6÷1.2= 3.44÷2= 65÷0.3= 9.9÷11= 2.8÷2= 0.96÷3=
一、引入门:
1.说一说3、4、8和9的所有的因数,并指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
2.填一填:
8=()×()=()×()
12=()×()=()×()=()×()8的因数有:--12的因数有:--------
二、学习窗:
1.仔细阅读课本45页,完成课本(1)、(2)、(3)
(1)填一填12和18 的因数并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出他们的因数。
温馨提示: 12独有的因数写在左边,12与18两个的因数里共有的因数写在中间,18独有的因数写在右边。
(2)()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三、体验室
1.集体交流展示小结方法。2.尝试练习课本78页第1、2题
四、思考台:
课本78页第3、4、5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检查,交流4题的找法。
思考:什么是互质数?当两个数是互质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五、延伸桥
完成课本78页的《数学探索》
约分
备时: 授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图,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叙述约分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以旧引新。1.说出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1)说出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4/24 30/60 20/25 6/21 1/2 4/5 1/6 2/7(2)仔细观察上面两组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第二行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3、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最简分数,并举例说明。
4、出示题组练习一
填空:
(1)分子和分母只有(),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2)6/
8、1/
3、13/
52、7/9中,最简分数有()
(3)分数单位是1/8的最简真分数有()
二、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如果一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我们可以进行化简,这个过程叫约分。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约分。(出示课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本,有疑难问题可以请教小组同学,共同探讨解决。
自学提纲:(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约分的意义。
(2)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3)约分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交流。
三、小组汇报展示
四、启发点拨
重点点拨解决:
(1)约分意义的关键之处: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比较小。
(2)约分结果为最简分数。
(3)找到约分的简便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五、拓展练习
1、判断题:这是小马虎学习“约分”这课后所写的数学日记,请大家评价一下他说的对不对:
今天,我学了约分,知道了约分是把一个分数变小的过程()。约分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的()。我还知道了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像2/
5、1/8和7/7这样的分数都是最简分数()。
2、比比看,谁是“约分大王”。
按约分格式将下列的分数约成最简分数(笔算约分)6/12 16/24 15/35 16/40 25/100
4、思维训练:把一个分数约分,用2约了两次,又用3约了一次,最后得 5/6,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呢?
找最小公倍数
备时: 授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掌握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3.会求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学习难点:掌握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教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流程: 口算训练
1.2×0.4= 0.6×0.9= 3.4×0.3= 5×0.6= 4.5×2= 0.03×0.5= 1.6×0.3= 0.23×3=
一、引入门:
1.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和18
15和21
7和9
4和24
二、学习窗:
1.阅读课本P81页,想一想:
(1)完成P81上面表格中的标记。4的倍数有(),6的倍数有(),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有(),其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是(),叫做4和6的()。
(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它们的()。
温馨提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试着用集合图来表示50以内4和6的公倍数。(4)完成82页练一练1题。
(5)练一练2题,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方法,提示:运用列举法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1)自己阅读52页读一读。(2)教师讲解短除法格式及方法。
(3)小结方法:用短除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为止,然后把()和()相乘起来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把()相乘起来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体验室
1.21的倍数是()18的倍数是()21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2.16的倍数是()18的倍数是()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四、延伸桥:
观察3和6是()关系
3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
两个数是()关系时,()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4和12 7和21 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和7两个数(),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如:4和9 5和12
分数的大小
备时: 授时:
学习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知道通分的含义,并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习重点: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习难点: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习流程: 口算训练
7.2×0.8= 0.56÷28= 24÷15= 0.325×100= 6×3.4= 0.36÷0.4= 8.65×10= 2.5×8= 0.62-0.32= 0.64÷0.8= 0.35×0.6= 0.56÷0.7= 1.4×0.5= 0.72÷3.6= 3.08×0.01=
一、引入门:
(以2人小组复述回顾下列内容)1.分数的基本性质。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3.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学习窗:
阅读课本第83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操场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呢?你是怎样比较的?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小组交流,汇总方法。)
2.填空。
把()化成(),并且(),这个过程叫作通分。通分的依据是()。
3.比一比宿舍楼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4.将5/6和8/9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小结: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三、体验室
课本84页第1题
四、思考台
课本84页第2、3、5题
五、延伸桥: 课本84页第4题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折扣》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折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教学目的: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复习数量关系式。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在周末也出去逛了逛,发现一些店铺前面有这样的广告语(出示场景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第一个学生回答到“打折”后,另指两名学生问:“你认为呢?
师:同学们,打折是商家常用的一种促销手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打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讨的内容—-折扣(板书课题)
二、自主尝试
学生自学后,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① 生: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② 生:几折就是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师:大家真善于学习!这就是折扣的意义,我们来齐读一遍!
3、课堂练习
(出示)师:那你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吗?
当有学生直接回答就是百分之几十的时候,师表扬:真不错!一下子就能说出百分之几十。
① 指着屏幕。师:请同学们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与同桌说一说。② 出示教材62页第一段。师:同学们表现得真积极。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声音读一读。
师:是啊,为了促销商品,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那现在我们就应用折扣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打折吧。请同学们根据自学要求自学例例。
4、自学尝试(出示)(1)出示:例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0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出示自学提示: ①独立尝试解决。
②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2)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板书并说解题思路)
学生板书:八五折就是85%,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5%。
师:说得非常清楚。特别是通过现价是原价的85%这句话,我们就找到了单位1的量。重点引导学生明白:八五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5%,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00的8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00×85%=85(元)
解题思路:“八五折”是现价是原价的85%,也就是求100元的8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说完之后,师:那老师想问一下,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到单位1的量)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指名说,同桌互说)(4)课堂练习(出示教材第62页做一做)①学生独立完成。②指名说解题思路。③ 练习反馈:
师: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问题,现在有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需要同学们解决,你们有信心吗?(5)出示:例4(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0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①师:请同学们读题之后先独立思考:如何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想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师:有些同学有想法啦。请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同其他同学研讨研讨吧!
(6)全班交流(学生板书、展示并说解题思路)
重点引导:打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便宜了多少元,就是求原价的(1-9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00×(1-90%)=10(元)
解题思路一:先求现价再用原价减现价
100-100×90%=100-90=10(元)
解题思路二:先求便宜的折扣再用原价乘便宜的折扣
100×(1-90%)=100×0.1=10(元)学生说完之后,要求同桌互相说。
5、教师小结:(指着黑板)
其实打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生活,挑战自我。[设计意图]: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并在理解折扣的意义上生发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
三、当堂训练、拓展提高
1、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题。
(1)指名学生说图画意思,问:你认为上面的价格是现在的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
(2)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问:可以怎样买? 学生练习后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
2、出示:小雨用42元买回一本打六折的书,这本书原价多少元?(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质疑。
(3)指名展示,说出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折扣》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完之后,师:同学们真是学有所获。其实,现在的商场、店铺都喜欢在节假日搞促销打折,所以,请同学们以后尽量和你的家人在节假日的时候去购物,这样可以少花钱!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 扣
意义 七八折=78%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8% 应用 100×85%=85(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85元钱。
100×(1-90%)100-100×90% =100×10% =100-90 =10(元)=10(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10元钱。
第五篇:最新北师大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上下 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2.《上下》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上下”。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比较的结果。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与顺序,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书、本子、铅笔盒、3个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上下
师:同学们,森林运动会结束了,小动物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们现在又在干什么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你来说。
生:小鸟在上面唱歌,松鼠在中间跳舞,小兔在下面悠闲的吃胡萝卜。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上、下”的问题。(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1.确定三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两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认真观察小鸟和小兔子的位置(先不出示松鼠图)。想一想:“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轻轻地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生1: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师:还有那个小朋友会说?
生2: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师:嗯,刚才的两位同学真棒。观察得很认真,而且说得完整。好,大家把结果填在书上。填完的同学举手!看哪位小朋友填得又快又准确!
师:大家都填好了。现在有谁来说一说是怎么填的?你来吧。生: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也同意。②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松鼠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想想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生: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板书),小兔在松鼠的下面。师:他说得对不对啊? 众生:对。
师:真棒。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松鼠在小鸟的哪面?
师:哪位小朋友来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生:松鼠在小鸟的下面。(板书)师: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这个问题你们这么快就解决啦,真棒!③一只动物位置的相对性
师:你们看这两题,现在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一会儿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儿又说小松鼠在下面呢? 生1:说小松鼠在上面是说它在小兔的上面,说小松鼠在下面是说它在小鸟的下面。
生2:小松鼠与小鸟比较是在下面,小松鼠与小兔比较是在下面。师:哦,说小松鼠在上面是因为它和小兔子在比,说小松鼠在下面是因为它和小鸟在比。是不是?
生:是。
师:那有三只动物比较的时候,我能不能直接说小松鼠在上面? 生:不能。
师:那能不能直接说小松鼠在下面啊? 生:不能。师:那要怎么说?
生:要说清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师:说得真好,三种动物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猜一猜,它是谁?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我说你猜”。给你两条提示,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又快又准。注意听喽!(1)它在小兔的上面,(2)它不在最上面。
生抢答:是松鼠。
师:真棒,被你猜对了。说一说你是怎么猜中的?
生:它在小兔的上面,小兔上面有松鼠和小鸟,又说了它不在最上面,那就只有中间的松鼠了。3.进一步体会上下:摆一摆(1)我说你摆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我说你摆”。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到前面摆。在玩游戏之前,请大家把书本合起来,放在桌子上面。然后一手拿本子,一手拿铅笔盒。请注意听老师要求:把谁放在谁的上面哦。看看哪位小朋友反应最快,摆得又快又准确。
①(课件出示要求)请把书放在课桌上,本子和铅笔盒放在书本的上面。
师:说说你是怎样摆放的?大家摆放的一样吗?为什么? 生:我是书的上面放本子,本子的上面放铅笔盒。你是怎样摆的? 生:我是书的上面放铅笔盒,铅笔盒上面放本子。生:我是书的上面同时放铅笔盒和本子,各站一半。为什么摆的不一样?
生:只是说本子和铅笔盒放在书的上面,大家放的就不一样了。师:老师再给个要求,这次看看怎么摆放? 出示要求:铅笔盒不在最上面。学生按要求摆放。
师:根据摆放的位置,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最下面,谁在最下面?(教师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说。从上往下两个物体两个物体的比较。)
生:本子在最上面,书在最下面,中间是铅笔盒。
生:本子在铅笔盒的上面,铅笔盒在本子的下面;铅笔盒在书的上面,书在铅笔盒的下面。师:你们摆得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很好。你再摆给大家看一次。其他同学认真看屏幕,看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听要求重新摆。①请把书放在课桌上,②本子和铅笔盒放在书本的上面。铅笔盒不在最上面。
师:你们是不是这样啊? 生:是。
三、巩固练习
1.介绍书柜(练一练第1题)师: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吗? 众生:记得。
师:淘气家的书房里东西可多了。小朋友们,认真观察看看他家的书柜里有哪些物品?请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你来说。
生:花瓶,小猫,书,闹钟,船。
师:很好。大家观察下这些物品在哪里呀。看看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先向自己的同桌介说一说。等会淘气有几道题要考大家。
师:我们来看看淘气给大家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众生齐读:船在花瓶的()面,花瓶在船的()面。闹钟在小猫的()面,闹钟在船的()面。
师:现在请你们打开书本第65页练一练第一题:填一填 说一说。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两题的答案的? 生:船在花瓶的下面,花瓶在船的上面。师:对不对啊?生:对。
师:很好。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两题怎么填。生:闹钟在小猫的下面,闹钟在船的上面。师:对不对啊?生:对。师:很好。2.寻找宝物
师:下面呢,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一起来寻找宝物。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分别是①号盒,②号盒,③号盒。宝物放在其中的一个盒子里面。你们猜猜在那个盒子里面? 生:(争先恐后)①号盒,②号盒,③号盒。
师:注意了,这可是个神奇的盒子,只允许我们打开一次的,不过呢,机灵狗给了我们两条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条提示是什么。(提示卡片:宝物放在①号盒的下方。)众生:宝物放在①号盒的下方。师: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②号盒,③号盒。
师:我们再来看看机灵狗给我们的第二条提示。(提示卡片:宝物放在③号盒的上方)
众生:宝物放在③号盒的上方。师:宝物在哪里呢? 生:在②号盒里。师:真聪明。有哪位同学要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因为宝物在①号盒子下方,它就可能在②号、③号盒子里,宝物还在③号盒子的上方,它就只能在②号盒子里。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宝物)你们真能干,都能当小侦探了。
四、总结全课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生:开心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上下。
生2:我知道怎样判断物体的上下了。
师:小朋友收获真多,那么我们就来用一用吧。伸出你的小手指,点点鼻子的上面,点点鼻子的下面。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板书设计
上下
教学反思
“上下”的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相当深的体会。本节课以讲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感知上下。后使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认真讨论交流,大胆发言,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体会“上下”的基本含义,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与欲望。最后通过介绍书柜、寻找宝物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中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