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9课时 解决问题 (优质) 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 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3.练习十五第13题。(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8课时 解决问题 (优秀) 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8。【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难 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引入课题
1.过渡:我们已经能解决生活中一步计算的问题,下面有两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口答算式及结果)
(1)妈妈买了8个碗,每个6元,共用多少钱?(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每个碗多少钱?
2.引出:如果我们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就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出示例8。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阅读与理解:读题,你从题中获知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画图)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1)仔细看图示,要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①板书:先算一个碗多少钱。②再求什么?
板书: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2)谁能完整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8。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用综合算式怎么列式解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8÷3×8 =6×8 =48(元)
3.回顾与反思: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验证,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看看书上是怎么验证的?翻开教材第71页看“回顾与反思”。
4.巩固练习: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先尝试后交流。
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③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1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分别怎么列出;(4)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练习十五第7题。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3.练习十五第8题。
(1)看懂表格里分别是求什么。(2)每格分别怎么解答?(3)说说解题思路。4.练习十五第9题。(1)尝试解答,板演齐练。(2)反馈解题思路。5.练习十五第10题。(1)交流解法。(2)同桌合作解答。(3)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体现教学重点——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篇:第6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第6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教材第90页例5及第91页“做一做”和练习十九11~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法。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复习导入】
1.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20%= 2.25%= 25%= 5%=
2%= 3.6%= 27%= 3.24%= 2.数学课外小组有女生12人,男生比女生多13。有男生多少人? 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归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要用乘法计算。
【新课讲授】 1.出示例5 课件显示:
(1)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的未知问题。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两个数量相比,3月的价格是单位“1”;
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两个数量相比,4月的价格是单位“1”。变化幅度是指涨的价格或下降的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百分之几。
(2)分析与解答。①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②分析:可以假设3月份价格为100元,4月份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1-20%),而5月份价格又是4月份价格的(1+20%)。
(3)列式解答:
方法一:假设3月份价格为100元。
4月份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份价格80×(1+20%)=80×1.2=96(元)100元>96元,5月份价格比3月份价格下降了。变化幅度:(100-96)÷100=4%
方法二: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5月份价格:1×(1-20%)×(1+20%)=0.96 变化幅度:(1-0.96)÷1=0.04=4%(4)回顾与反思。
提问: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呢?结论是否一致? 5月份价格:a×(1-20%)×(1+20%)=0.96a 变化幅度:(a-0.96a)÷a=4%
教师总结:虽然降价和涨价幅度相同都是20%,但降价和涨价的具体钱数却不同。
2.归纳总结: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特点是单位“1”的量已知,求它的百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解题规律:单位“1”×另一个数占单位“1”的百分率=另一个数量。这类应用题与同类型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相同,只是把分数问题
中的分数变换成百分数。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①第1题:2800×(1-0.5%)=2660(人)②第2题:(25-12)÷12≈108% ③第3题:
假设去年产量为“1”。计划产量:1×(1+50%)=1.5 实际产量:1.5×(1+10%)=1.65 1.65÷1=1.65=165%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九第11~14题。
①第11题:假设7月份鸡蛋的价格为“1”,9月:1×(1+10%)×(1-15%)=0.935,跌了(1-0.935)÷1=0.065=6.5%
②第12题。
假设上一周某种蔬菜价格为单位“1”。3月第一周:1×(1+5%)=1.05
第2周:1.05×(1+5%)=1.1025 两周一共涨价:(1.1025-1)÷1=10.25% ③第13题。假设原数码相机为单位“1”。
现价:1×(1-8%)×(1-5%)=0.874(1-0.874)÷1=0.126=12.6% ④第14题。
假设前年成活的树木为单位“1”。
1×(1+50%)×80%÷1=1.2=120%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6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
1.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两个数量相比,3月的价格是单位“1”;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两个数量相比,4月的价格是单位“1”。变化幅度是指涨的价格或下降的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百分之几。
2.①教师引导学生画线作图。
3.单位“1”×另一个数占单位“1”的百分率=另一个数量。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
第四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9教案
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例9 【课程标准描述】
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活动学习探讨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分析】
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很多次,有了一定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呈现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模式没有变,只是内容变成了乘除混合,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习难点】
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的两步计算解决,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以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及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问题的规律,以评价目标2。【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红红家搬入新楼,妈妈要为新家添置一些新的碗筷。看!红红和妈妈来到超市的生活用品区,发现这里的花碗式样繁多,价格不一,妈妈问红红;“我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红红摸着头答不下来。揭题:红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和红红一起来想办法解答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
二、互动新授(评价目标1)1.理解题意。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解题方法记录在答题纸上。(3)班内交流,展示解题方法。(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提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线段图)强调:(1)已知妈妈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2)要求妈妈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3)妈妈不管是买6元的碗,还是买9元的碗,妈妈带的总钱数不会改变。
(4)总价钱一样,碗的数量和单价不同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分析寻找“中间问题”
提问: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根据你的理解能找出这道题的“中间问题”吗? ①小组内讨论
②小组代表发言。(提示:用“先算……再算……的句式回答”)
汇报:根据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可以先算出妈妈有多少钱。再算妈妈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买6个碗的总价钱?
汇报:因为要求“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要知道妈妈有多少钱,也就买6个6元的碗所花的钱。
(2)列式解答(评价目标2)提问:该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把算式写在答题纸上。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两种列式形式。③指名学生板演。(1)6×6=36(元)
36÷9=4(个)(2)6×6÷9 =36÷9 =4(个)
④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把解答过程和大家说一说。
指名叙述;6×6=36(元)知道妈妈有36元,再用36÷9=4(个)得出可以买4个碗。3.回顾与反思
检验:请同学们把解答结果代入原问题检查是否正确。指名回答:
(1)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都是36元,总价钱一样。
(2)题中“这些钱”指的是买6个6元的钱所用的36元,36元钱买4个碗,一个碗正好是9元。
三、巩固拓展
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
(2)如果他3天可以读完这本,平均每天读几页?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用画图的方法来解题非常直观,感觉容易了许多
2、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准“中间问题”,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五、作业练习
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的第12、13题 【学习目标检测】
1、小青的钱买6元一支的钢笔,正好可以买6支,用这些钱买4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
2、每箱有8瓶,把这3箱
均匀的分给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