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化》教学设计(徐)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射阳外国语学校 徐亚玲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画图、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的知识储备来探究转化的策略,并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若采用数方格的方法,却看不清方格线,即便是画上方格线,也不易数准确。若运用公式计算,两个图形又是不规则的。由于“数”不准、“算”不行,只有另辟蹊径,引出“转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安排了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与代数图形几何方面应用转换的事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强调出转化这一策略,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不过在今天学习中作为单独的名词提炼出来。接着通过“试一试”、“练一练”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形成转化的策略,体会转化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过来推算等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明确体验转化策略
1、出示例1:
(1)谈话:这两个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的吗?看图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提问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一样吗?它的面积会不会一样呢?生猜测。
(2)独立思考:你猜测它一样(或不一样),你能自己想办法证明吗? 友情提醒:可以利用图片,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等方法去研究。(3)合作学习:将你独立思考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试试看能说明别人吗? 友情提醒: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的反思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呢?(4)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进行小组奖励。
一生完整复述“转化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图形一的转化: 图形二的转化:
结论: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长是5格,宽是4格,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都是20格。
小结:我们把两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两个简单的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转化的策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求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手段:如平移、切割、旋转、由加法转化成减法等,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孩子们感受了转化的价值,原来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经过等积变形后,竟然都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形,比较起来是那么轻而易举,同时体会到了转化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了转化的方法,原来利用学过的知识就可对新问题进行转化。】
2、回顾旧知,感受转化的价值
谈话: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出现思考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分数计算方法的推导等方面去思考。
(2)合作交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在组内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丰富自己的认识。
(3)小组汇报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师课件演示。①三角形(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②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③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④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
除了学过的数学知识,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投影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
(4)小结:“转化”的策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积极使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已有旧知的再现,引入“转化”策略的提炼,提取了孩子们记忆中的诸多信息,再现了当初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原来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再体验和升华,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其实转化并不遥远,也不神秘,我们曾经运用它解决过许多问题,它在我们的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而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挑战自我,深化理解转化策略
1、出示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学生上台演示。
2出示练习2 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转化的方法,寻求结果后在组内交流。
可以引导学生将左右两图进行对比联系。学生汇报,完成评价。
3、出示练习3 学生上台演示转化过程,自己讲解解题方法。师生共同小结: 刚才的两个不规则的图形,通过你们自己的操作都转化成规则的图形。
4、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是异分母分数加法,一般怎样计算?(通分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同分母分数)
启发:还有不同的转化吗?(可以化小数求和)
你对这种转化有什么看法?(化小数反而麻烦)
老师这还有一种转化的方法,请看图,看了图,你知道这题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吗?
汇报:1-1/16 中的1和1/16各表示什么? 如果再加上1/32呢?加上1/64呢?
2、小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多时候可以将文字或数字转化成图形后再解决就简单多了。刚才这题,我们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用1减空白部分。
5、出示练习5:(投影出示足球对阵表)
(1)学生数一数,得出结果。(15场)
(2)交流简便思路,学生最初可能有两种情况。生1: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生2: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只是猜测,需要通过举例去证明。(3)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
(4)教师讲授: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这题的解题方法转化为求被淘汰的队伍的个数,只要去掉一个冠军就是要打的场数。学会从反面思考,渗透灵活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总结,拓展新知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还有哪些疑问?
五、检测反馈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看图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下面算式的结果?
1+3+5+7+9=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练习中引导孩子们主动运用所学的转化策略去解决问题,体会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转化的魅力,轻松解决了实际问题,完成了从初步认识到主动应用的内化过程。】
六、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不规则→规 则 复 杂→简 单 未 知→已 知
[资料链接]
所谓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思想体现了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以上三种思想方法都是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具体体现.各种变换法、分析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等都是转化的手段.所以说转化与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2012年射阳县小学数学
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参 评 教 学 设 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徐 亚 玲 工作单位:射阳外国语学校 电
话: ***
第二篇:《转化》教学设计
转化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9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
(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2.学生在直观的情节中想到转化。
2.使用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再开放些,比如在给学生的学具中可以限制的少些,多给一些学具:有圆的、有方的、有长条的,有大小相同的还有形状大小不同的等等,这样学生在课上生成的东西会更多,这样的课堂会更有趣味性。3.需要破解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巩固角的有关知识,也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第三篇:詹天佑教学设计--徐
《詹天佑》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写“修筑、设计、阻挠、控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能在朗读中体会詹天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理清段落层次,知道本文是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文章结构。
重点:通过对詹天佑言行、想法等词句的研读,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难点: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时代背景资料及中国各行业之父的资料,预习课文。教学准备:制作一份课件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詹天佑言行、想法的词句,进行认真研读,配合朗读以突破重难点。
学习流程:
(一).出示资料,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谁?(袁隆平)中国的航天之父是谁?(钱学森)中国的石油之父是谁?(孙建初)(同学们懂得真多!)那中国的铁路之父又是谁呢?(PPT出示詹天佑的图片和“铁路之父”)看老师工工整整地写写他的名字(板书:詹天佑。边写边指导书写)一起呼喊他的名字。(读课题)
我想:你们肯定跟我在想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被称为铁路之父呢?相信你们都搜集了不少关于詹天佑的资料,谁能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些呢?【2位同学】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关于詹天佑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詹天佑的资料】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请你们从文中找出你觉得难读的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看来你们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一段总的介绍了詹天佑及课文主要内容。
【小组合作】 学生交流第一段内容,同学们的目标很明确啊。谁来说说课文的主人公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⑴画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个别读】 读着这句中心句,同学们的脑海里马上迸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肯定会围绕“杰出”“爱国”提出问题。】
⑵请你带着疑问,仔细找找课文中有哪几个事例具体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华?
(四人小组讨论:简单地汇报,要求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1.勘测线路2.开凿隧道3.设计“人字形”线路】【板书】比如说遇到嘲笑不放弃,测量要求没有一点差错等等)这三个事例具体表现了詹天佑接受任务后的杰出才华及爱国精神,那詹天佑接受任务之前所遇到的困难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来?
【重点突破:接受任务前遇到的困难,从困难中提炼出“爱国”“杰出”,】 默读第2、3自然段,【詹天佑在接受任务前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三、抓重点词,精读感悟
1.得知清政府要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是什么态度?用课文中的三个词语概括当时情况。(阻挠 要挟 嘲笑)【板书】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帝国主义仅仅只是采取了阻挠、要挟等卑鄙的手段吗?他们还公然(嘲笑)中国人民。
2.帝国主义怎样嘲笑中国?
⑴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能看出什么?【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他们的话也暗含着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的恶劣,工程十分艰巨。这样写更能衬托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⑵ 为什么外国人的气焰如此嚣张,竟敢这样侮辱中国人民?【PPT】这究竟是条怎么样的路?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我们一起看看“京张铁路”,(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这足以说明京张铁路修筑工程将会遇到无法估量的艰难困苦。【理解修筑的困难,指导感情朗读。】外国人正是因为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敢嘲笑中国人无法完成这项任务,那么,⑶ 还能从课文的哪个句子看出这点?(“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外国人瞧不起中国技术人员,分明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修筑自己的铁路!真是太不把中国工程师放在眼里了!看不起的仅仅只是中国工程师吗?看不起的是所有中国人,看不起整个中国。请你带着愤怒的心情读一读。)3.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⑴然而,我们的铁路之父詹天佑为了保全国家和民族的声誉,遇到困难,遇到嘲笑,他是怎么做的?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句话,出示这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PPT】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正是这样无比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感受到詹天佑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啊,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真让人佩服!
⑵ 詹天佑主修京张铁路的消息一传开,全国人民的反映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中国拥有自己的铁路工程师了,不用再靠外国人,将大大减少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侵略】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詹天佑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啊!)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殷切希望铁路修筑成功)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激发感情
1、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及修筑的困难,詹天佑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人争了光,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感情朗读)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第4、5、6自然段,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重点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2、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二、学习第4、5、6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请一位同学来讲讲。
(请学生板书: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2.你能对以上板书提几个问题吗?(先对第一个“勘测线路”)梳理并出示: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勘测的?怎么想的?哪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探讨
品读举例:“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失掉信心。”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前后两句的关系,指导感情朗读。通过阅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詹天佑? 交流并板书:为国争气的爱国思想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对“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教师梳理: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画,也可以单独完成。结合课堂作业本第二大题。
教师巡导,并指定几个画得比较好的同学拿上给大家参观。人字形铁路课件展示。
这两段中哪些描写让你看到了这位杰出工程师的形象? 品读举例:“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水„„”
你关注到了哪几个词?想象画面 通过阅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詹天佑? 交流并板书: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 勇于创新的智慧才干
4.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四.补充拓展,练笔抒情
(一)詹天佑主持造铁路的四年,碰到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课件出示资料补充。(慈禧太后不愿出钱、汇丰银行拖欠工钱帝国主义率众闹事要求改道,好友坠入深涧牺牲,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此时此刻,你对詹天佑是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来: 詹天佑,我想对你说:———————————————— 狂妄的帝国主义,我要告诉你:———————————— 交流评议
三.总结
出示詹天佑的口号: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齐读结束
推荐文章《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说明
活动的布置在课堂上,学生完成时间可利用家庭作业时间,在活动中,应注意提醒学生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对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删减找出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不要只是完成了资料的堆积;第二,要注意收集资料的途径的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一两种资料收集方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活动完成后,用一节课展示,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展示方式,由老师评出奖项,对学生进行鼓励。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师生齐读综合性学习要求,思考: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生自由谈自己最希望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与班上同学结队,并进行分工。4.师提出建议。A 表格式
B 自己设计图形,将内容放入图形中,如画一棵大树,将树的枝丫上放上收集到的资料,并注明收集资料的方式。C 小图册形。D 研究报告式。E习作展示式。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将其以其它形式展示出来。
板书: 詹天佑
为国争气的爱国思想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
勇于创新的智慧才干
第四篇:转化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臧岭小学 王艳萍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105~10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感知策略 讲故事:曹冲称象
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曹冲把大象的体重转化成石头的重量,其实用到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策略——转化。(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策略。
二、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吗?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最终引导出两种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交流反馈,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并板书相应的转化方法:平移、旋转。
明确: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为长8格、宽6格的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2.初步感受转化作用。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把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3、小结交流中明确:由于这是两个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又太麻烦了,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后,非常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三、回顾整理
1、小组回顾、交流
启发思考: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比如说一些图形面积公式、一些算理等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呈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再次感受转化策略的作用。
感受:在刚才应用转化策略推导时,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转化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而我们都是把它转化成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
(板书:新问题——旧知识)
3、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数与计算方面也常用到这一策略。
4、探索+++121418116
观察这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指名回答。你准备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明确把加法计算转化为减法计算的过程。(板书:数字——图形)
四、实际应用
刚才我们回顾了以前学习过程中经历转化的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也常常要用到这一策略。
1、出示:有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单场淘汰制就是一场比赛就会淘汰一支球队,因为最终只有一支球队是冠军,就需要淘汰16—1=15支球队,所以比赛的场数也就是16—1=15(场)。
追问:如果是64支球队参加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如果一共有n支球队呢?比较画图与列式计算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简便?之所以简便就是因为我们应用了什么样的策略?
2、求面积:课件出示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新问题-旧知识
数字-图形
六、全课总结、拓展提升
1、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转化不但是一种数学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当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改变一下观察的角度,转化一下思考的方法,许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转化知识,在生活中转化快乐。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反思提升:
我国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能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五篇:《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模版]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能通过实验或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
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2.通过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2.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三 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学习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撇开的弓等。
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以及其他能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三、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等概念及其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3)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4)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