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本课引言由战国形势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社会形势。教师以文字内容和插图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概念: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资料回放】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材料一 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一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器,经鉴定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这就把我国用铁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材料二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壤土”。在这里,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说明齐国已经用铁制造农具。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中有“造戜徒四千”的记载,“戜”,当是“铁”字的初文。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铁制工具出土数量毕竟很少,这表明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材料三 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有这些,都是逐渐实现的;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 ②兴修水利: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必修Ⅱ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2)表现:
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1、齐国“相地而衰征”:
《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
“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3、“尽地力之教”: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意思是: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要象防备寇盗到来那样迅速,以免遭受损失。这些都是很好的农业技术经验,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作用。4、“平籴(dí)法”:
背景: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不久他就认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次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目的: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质: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5、《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的内容是 “ 具其加减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 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 “ 罪名之制 ”,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国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经》为蓝本。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6、吴起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导入: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
1、改革的必要性:
(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 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
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主要介绍了秦国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2)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
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3)主观条件:商鞅的个人才干。(重点放在下节课讲解)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再加上秦孝公招揽贤才,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 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也是深刻的社会革命;
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课后习题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板书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第二篇:3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是反对派的首领。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商鞅怀着“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他还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但这也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化为更为血腥的行动。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备课资料】关于商鞅之死的不同版本表述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课堂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商鞅为变法而牺牲,虽死犹值。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板书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三篇:“机遇与挑战”教学设计
《机遇与挑战》教学设计
博罗县杨侨中学 陈荣贵
电话:*** 邮箱:***@139.com 【教材解析】
20世纪末,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的过程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国际竞争也空前加剧,各种新型矛盾也日益凸显:人口、环境、资源、疾病、毒品、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使人们认识到单靠一国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各国在竞争的同时,必须全面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针对课标“概述”的要求,应当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原因、具体表现、主要影响,从而也能为下一步“理解”层次的要求做一些铺垫。而“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本课共三目:走向全球化、应对全球性挑战、日不落的联合国。三目关系是:第一目阐释了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第二目具体介绍了这些共同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道路上,联合国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三目就着重说明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全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培养透过现象分析历史规律的能力。归纳得出全球化的表现,并评价全球化的影响,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培养归纳整理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了解联合国的作用,来理解世界各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2.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是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如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学会从材料中判断现象、分析本质,从而理解全球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影响。在学生收集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的基础上,认识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材料: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每一架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海外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目前波音及其子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拥有约5300名员工,占波音员工总人数的3%,他们分布在6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参与了所有波音机型的制造,包括737、747、767、777和最具创新意义的787梦想飞机。比如中国为737制造水平安定面、垂直尾翼、后机尾段、舱门、翼板,束线等。在787梦想飞机的制造中,中国负责制造方向舵、翼身整流罩面板、垂直尾翼前缘和面板以及其它复合材料零部件。如今,5700多架飞行在世界各地的波音飞机上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组件。同学们都深切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时事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用师生互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导言”引导学生抓住本课要探究的重点问题,达到“点题”的目的。)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回顾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由此分析得出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2.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材料一:波音公司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
材料二:奥迪汽车各部分零件供应地示意图
材料: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每一架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海外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目前波音及其子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拥有约5300名员工,占波音员工总人数的3%,他们分布在6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参与了所有波音机型的制造,包括737、747、767、777和最具创新意义的787梦想飞机。比如中国为737制造水平安定面、垂直尾翼、后机尾段、舱门、翼板,束线等。在787梦想飞机的制造中,中国负责制造方向舵、翼身整流罩面板、垂直尾翼前缘和面板以及其它复合材料零部件。如今,5700多架飞行在世界各地的波音飞机上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组件。同学们都深切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时事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用师生互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导言”引导学生抓住本课要探究的重点问题,达到“点题”的目的。)分析为什么他们要用其他国家为其生产部分零部件,而不自己生产?
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地的优势资源,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经济全球化——定义(主要特征):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根本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
2)主要力量: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 3)国际协调机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等日趋完善 4)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5)WTO的推动,使更多国家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经济全球化表现: ①国际资本流动加剧;
②全球性、区域性经济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③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已成为人类可以普遍感知的世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经济信息全球化、2.市场经济全球化、3.跨国公司飞速发展、4.国际贸易大发展、5.资本流通多元化、6.货币流通全球化、7.世界区域经济集团进一步加强、8.国际组织日益健全等。
二、“应对全球性挑战”
课堂讨论:你能说说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实例吗?
相互依存的实例:如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不断增加,各国纷纷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相互竞争的实例:如WTO运行的第一年中共处理50项贸易争端,美国与欧盟的摩擦、美日贸易战、中美贸易战等。
说一说: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你生活的影响
提示:可以从衣、食、住、行等遇到的国际品牌谈起,说明经济全球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讨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双刃剑 ” ?
影响(评价):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1)机遇:①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通;②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③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④有利于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2)挑战:①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②全球化还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的一面,容易受到金融**的冲击。③发达国家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课堂讨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等;采取切实措施防范风险,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中国如何应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用作用等。展示图片材料:应对全球化挑战——人类面临的问题
战争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缺乏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 应对全球性挑战采取的措施: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加大禁毒,反恐等的力度和国际间合作。 加大科研的投资和国际间合作,寻找可替代资源。 重视舆论宣传及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
思考:为什么要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1、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全球化发展。
2、超越国界的自然环境、人口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等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3、禁毒、控制艾滋病、反恐、打击国际犯罪等都需要各国政府采取协调行动。
三、日不落的联合国
展示图片:你知道联合国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吗?
联合国是最大的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是世界各国相互合作的重要机构。
联合国是怎样成立的?它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联合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1、联合国成立:1945年10月24日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3、基本原则:主权平等、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4、主要作用:P121-P122联合国的重大作用(和平与发展)和平方面
1、促使两伊战争结束
2、促成安哥拉的停火和纳米比亚的独立
3、谴责和制裁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 发展方面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财政金融体系。
2、国际开发协会帮助贫困国家发展经济。
3、世界卫生组织促进世界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
4、联合国粮农组织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而努力。
5、儿童基金会加大教育保健投资力度。
6、联合国在国际贸易航空、气象、环保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为联合国的筹建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课堂巩固提高: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区域集团化 C欧美日三足鼎立 D自给自足
2、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金融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际投资的增长 D跨国公司影响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全球化 B区域化 C局部化 D洲际化
4、“地球村”反映了
A环境污染人类被迫移民 B经济全球化地球各国成为一体 C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 D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村落
5、面对众多的危机和挑战,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上应持有
A快速发展理念 B可持续发展理念 C零发展理念 D负发展理念
6、全球化进入“地球村”阶段是在
A19世纪60、70年代之后 B20世纪初
C20世纪中叶 D20世纪90年代以来 7.下列对于当今世界局势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世界总的局势趋于缓和;
B.国家和地区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阻挡; C.但战争阴影、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D.世界多极化的局面正在形成,强国之间的竞争使世界面临着大战的危险。
想一想,甲乙两人的说法有没有道理?甲:全球化使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外国商品进来,国内很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工人工资可能要降低,甚至要失业,不好。乙:全球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投资,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工人工资也能增加。
甲乙两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很全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甲乙两人说出的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若能如此,就会像乙所说,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工人工资。否则,甲所说的结果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四位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无数产品实行全球化生产,旅客可以乘飞机在2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大城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瞬间把信息发往世界各地,在额资金可以通过国际结算,在几秒钟之内划拨到指定的银行专用帐户上。请回答:1)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答: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或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呈现出什么趋势,举出体现这一趋势的典型事例一例 答:经济全球化。例如: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等
3)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开始积极地融入世界。请举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例子。答: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
《机遇与挑战》教学设计思路
今天我所介绍的课件是初中历史课《机遇与挑战》。本课件采用了POWERPOINT等制作工具制作而成。本课件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教育性、艺术性、师生互动性强 ,并且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本课共三目:走向全球化、应对全球性挑战、日不落的联合国。三目关系是:第一目阐释了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第二目具体介绍了这些共同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道路上,联合国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三目就着重说明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趋势,增强学习的 紧迫感,从而明确要适应未来社会,必须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这一道理。20世纪末,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的过程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国际竞争也空前加剧,各种新型矛盾也日益凸显:人口、环境、资源、疾病、毒品、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使人们认识到单靠一国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各国在竞争的同时,必须全面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针对课标“概述”的要求,应当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原因、具体表现、主要影响,从而也能为下一步“理解”层次的要求做一些铺垫。而“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一、巧妙导引,处理好师生课堂关系。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特别是综合探究课更需要教师做好师生“学习共同体” 中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并且教师的引导应贯彻课堂的始终,做到精导妙引,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显得漫无目的,最终使课程目标难于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能力,获取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适应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
二、创设适当合理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这些情境既同探究课题紧密联系,又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并且能顺利地实现课程目标。
三、以新课标为依据,大胆处理好教材。按照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是为课程标准服务的,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放弃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而自编教材,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场新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了新的教学平台。
第四篇: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以角色扮演形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运用史料分析,达到使学生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
◇通过王安石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的探讨,使学生了解改革如果离开了人民的福祉,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A积弱积贫局面出现; B社会危机显现:统治危机、边患危机、财政危机 C庆历新政失败。【讲授新课】
一、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从小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纵笔如飞。从小就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从小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考中进士后,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上推行一系列改革,对朝廷得失和民间疾苦都有了所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他以后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调到中央任职后,他把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意见写成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进献给仁宗皇帝,要求变法改革,但未被仁宗采纳。直到1068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才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人称“拗相公”。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和农民贫困的原因各是什么? 国家贫困: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农民贫困: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徭役繁重;政府不帮农民进行生产。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王安石认为,应当如何变法?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王安石认为:变法应以理财为先;理财又以农事为急;在农事中,首先要抑制兼并,减轻农民的疾苦。免役法最重要。
1、理财——核心措施 措施
内
容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息20%。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费用由当地住户出资,财力不足可向政府贷款。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收税。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就原则。
【探究学习】依据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是: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是: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触动了商人、高利贷者利益的是: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的是: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成就最大的是: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争议最大的是: 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2、强兵之法
【学思之窗】阅读教材第52页的材料,思考: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措施
内
容
作
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A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将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B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C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探究学习】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目的、结果、败因; 不同点:侧重点、范围、作用。【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课后习题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板书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五篇:机遇与挑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培养对历史问题归纳与整理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即有机遇又有挑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理解联合国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看电视感知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设想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趋势,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从而明确要适应未来社会,必须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这一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如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学方法
图片等资料展示,启发、问答,创设情景讨论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一下基本情况,看完视频后,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全球化,然后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机遇与挑战”。新课:
一、走向全球化
师:先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主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定义:这就是指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先让学生自愿站起来总结,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出示课件)
2、经济全球化加剧的原因以及全球化的特征(由同同学们自行讨论2分钟,然后由教师扮演记者,对部分同学进行采访)最后一起总结出原因是:(1)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2)国际资本流动加剧,一些国际性组织的发展(如: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经济 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上海合作组织;跨国公司——保洁、通用、诺基亚等)(3)市场经济体系的扩大(中国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加入市场经济体系)。特征: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出示课件)
3、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表现:(出示课件让学生填空,采取随机抽取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接龙式的回答)表现有:经济信息全球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大发展、资本流通多元化、货币流通全球化、世界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日益健全等。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师:有人说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有人说全球化使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公平,不合理,对此,你赞同哪种说法?下面我们来举行一个辩论赛,由第一、二组的同学组成正方,第三、四组的同学组成反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利:
1、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
2、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
3、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
4、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和超越
弊:对发达国家:增加了投资风险,经济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发展中国家:
1、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剧贫富分化
2、经济难以真正独立,容易受发达国家牵制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中国应如何应对呢?(由同学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应对措施:应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机遇,一方面努力建立世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迎接挑战。同时对国际竞争中潜在的风险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趋利避害,建立健全应对危机的安全机制。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全球化对我们身边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鼓励学生进行自愿发言)
二|应对全球性挑战
师: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速,我们地球村却未能因此进入一个安宁太平的理想境界。请看大屏幕。(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图片:空气污染、森林被过度砍伐、水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战争之后的废墟、非洲的难民、被撞击的纽约世贸大楼、毒品的泛滥等等)师:请同学们根据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和身边的典型事例来一一列举:在全球化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并针对一个问题思考出一个应对措施。(采取小组合作,并抢答的方式进行,看哪个组找出的问题最多,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由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问题 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力度、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
三、日不落的联合国
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介绍关于联合国的相关资料,说出他们所了解的联合国。
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他们得出:利用联合国这一非权力机构的世界性国际联合组织,来进行“地球村”的建设,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这确实是人类最明智之举。课堂小结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练习反馈
一、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B)
A国际金融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际投资的增长 D跨国公司影响
2、“地球村”反映了(B)
A.环境污染人类被迫移民 B.经济全球化地球各国成为一体 C.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 D.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村落
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对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是(C)①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②形成“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 ③使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弊共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着局部冲突、人口膨胀、毒品泛滥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C)
A推行强权政治,以强行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B努力发展经济,建立新的两极格局
C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D加入北约,加强军事实力
5、历史上,张老师请小东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具体表现,小东的正确回答是(A)A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等国际经济组织的相继成立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D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6、新华网安徽频道日前报道:韩国独资安徽信昊纺织有限公司的2.2万锭精毛纺项目在安徽淮南正式投产。安徽信昊纺织有限公司安徽是由韩国信友株式会社独资2600万美元兴建的,其全部设备从德国、意大利、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生产产品全部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体现了(A)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D.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等
二、阅读探究
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下去。因此,作为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树立全球化发展观念,学会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是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该历史事件促进了什么经济的发展? 答: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它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3、海尔公司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通过海尔公司的迅速发展,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企业的建设,打造奋斗目标;发展优势产业,不求全但求精。(有理即可)
设计思路
1、通过播放经济全球化的视频让学生首先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一下基本情况。
2、通过巧设一些问题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认识经济全球化加剧的原因,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还有对我们的影响。
3、接着再带领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经济全球化,认识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太平,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
4、接着再带领同学们一起想办法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
5、最后是一起思考如何共建一个美好的经济全球化世界。认识联合国并利用联合国这一非权力机构的世界性国际联合组织,来进行“地球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