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模版]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系统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12年PACS系统启用后,近两年来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逐步将其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PACS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255-02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一种集众多应用功能和海量数据存储于一体的大型数据应用系统。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并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影像医学科逐渐从传统的胶片化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PACS系统也许将会取代传统胶片成为影像学资料保存和共享的最主要手段,同时也将成为评价现代化医院的必备标准之一。
PACS系统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12年PACS系统启用后,近两年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逐步将其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的《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1}。随着学科发展,课堂教学内容急剧增多,尤其在大学扩招后,各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效果明显下降。《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传统教学采用理论讲授加教学片讲解两部分组成。在引入PACS系统前,我院教师在讲授《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课时采用传统观片灯+胶片+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其存在不足,急需改进。例如,讲解口腔根尖片时,每张教学片的大小为2.0cm*3.0cm,在观片灯上讲解时仅前排约4~5名学生能看清其影像学特点,教学过程中需安排学生轮流到前排听教师讲解、分析,而教师对同一班的学生就一张教学片的内容需多次讲解,使得教学节奏放缓,教学时间延长,挤占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师生均不满意此类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教学片的资料收集较困难,传统的胶片一般由患者保存,无法直接获取。复制胶片费用昂贵,教学经费往往欠缺,无力支付。现有的胶片经过多年反复使用必然会造成损坏、丢失、污染、错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用传统方法授课时,其教学的效果是有明显欠缺的。我院曾对2011级口腔专业本科32名学生就《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以《宁夏医科大学理论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3%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理想,认为存在教师授课内容有限,教学媒体陈旧,课堂秩序不佳等问题。
我们也曾尝试把现有典型病例经由拍照或扫描的方式的转化成JPG格式,再将图像按系统、疾病、部位或检查方法进行归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且经过扫描仪、数码相机或软件转化的图像会损失掉大量信息。在临床教学中无法突出其典型表现。同时存在经过转化的JPG图像无法进行窗宽、窗位的调节等一系列弊端。所以我们也将此类方法淘汰。
二、将PACS系统及时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优势
借着我院引入PACS系统的契机,我们将PACS系统及时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我们总结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PACS系统引入《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是技术上的进步。口腔领面部解剖结构的复杂程度造成了单纯的理论讲解太过抽象的弊端,我们在理论讲解中引入PACS系统,在讲解一些结构或表现时,文字描述得再详细都不如直观地观察更形象。《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要求我们向学生提供形象的展示。因此无论在理论或是实践教学中采用PACS系统共享典型的图像资料成为不错的选择。我院使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将所有影像设备获取的全部图像信息通过该网络存储于我院信息中心服务器,在被各个工作站的使用者随时调阅,十分方便,简化了教学片的搜集和查找工作,满足率随时调阅影像图片的需求。依据不同的软件功能,PACS系统的各终端可对调阅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图像储存、传送、共享、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提高了医学影像资料保存的质量,为临床工作及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当今医学教学及实践体系改革的中心是围绕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将清晰、可追溯的数字化教学图像运用于医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是对教学实践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PACS系统完美地满足了口腔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教学需求。
2.将BACS系统应用于教学,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彻底的变化,丰富了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理论课教学上,我们要求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生通力协作,共同筛选日常诊疗的过程中的典型病例,做好病例的随访追踪及既往影像资料、病理结果的整理。使用PACS系统自带的分类归档的功能将存储在信息中心服务器中的不同病例依照拍照时间顺序排列并归档,结合电子病历等资料形成一份完整的为教学片。随着时间积累,在医院服务器内中就存储了许多的典型病例,形成了完善的口腔影像诊断教学病例库,其内容不仅涵盖了临床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也包含了特殊疑难病例,可用于教学展示、总结经验之用。影像科医生与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可随时提交新增病例,提交后由教研室组织教师共同阅片并审核是否纳入口腔影像诊断教学病例库,同时决定是否替换老旧病历,使教学病例库一直处在更新与更新中。在学期前备课时,通过使用PACS的查询功能输入所需病例的关键字,就能立即查询满足要求的典型病例的所有影像资料。这样的改进,使得我院《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PACS系统中存储的“教学病例库”为教师们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影像教学素材,不只方便了口腔影像诊断学教师,同时也利于口腔医学各专业教师收集教学图片及病例资料;简化了教学课件的制作,还节省了教师收集素材的时间,教师备课时间较往常缩短,教师用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将胶片转化成数字图片制作教学课件在我院已成为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授课题目的需求进行关键字查询,利用PACS系统中的影像资料制作多个专题鲜明、内容丰富、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2}。将PACS系统引入教学后,不仅为教师节约了备课时间,也向学生展示了高质量的教学片,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过程无胶片化。清晰、生动的影像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后,对2012级口腔专业本科38名学生以《宁夏医科大学理论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认为采用此种教学方法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好,重点突出,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
3.将BACS系统应用与教学,教师能向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加强了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师生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中,以往我院采取以小组阅读传统教学片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理论及提高实际阅片能力的重要环节。应用PACS系统进行实验教学前,带教老师每次授课时须携带大量规格不一的教学片。既不利于携带,又容易混淆和丢失。造成教学片效果不佳,难以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已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PACS系统可通过输入关键字、影像描述或影像诊断等查询条件分别查询到所需病例图像及对应患者的病案号,必要时可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早期症状及后期病理诊断。做到图像与病历相结合,症状与病理结合的教学。教师还能在PACS系统上对影像检查进行多种后期处理、标记,便于各病重影像征象的观察、理解和记忆。借由分组归类,我们还可使用PACS系统同时查阅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多次影像检查的结果,做到前后对照,将疾病的演化、治疗、转归直观呈现给学生。将解剖学、诊断学、组织病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将多学科的知识点揉合在一起,促进临床诊疗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将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相互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基本的、重要的知识,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临床诊断思维{3}。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PACS系统在实验教学上的优势、特点,在自身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大胆探索,采取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向学生提供更多更充分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学习,加强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得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与形象直观的临床病例紧密结合,增加了师生间互动,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病例分析、讨论,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将PACS系统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彻底的变化,通过临床长期积累大量的数字化影像教学资料,在使教学、科研、临床治疗工作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制作医学课件更加简便,内容更加丰富、形象,较传统课堂教学讲授更加生动形象。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丰富了教学方式方法与内容,必将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注释:
{1}马绪臣等.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杨明,刘斌,杨小庆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作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41-42
{3}陈欣,赵暹,刘振堂等.对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的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75-577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口腔医院口腔放射科宁夏银川 750004)
(责编:若佳)
第二篇:《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简介(口腔)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英文名称:《Imaging Diagnosi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Diseases》 开课单位:口腔学院口腔放射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2学时
学分:1.7学分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X线诊断相关基础知识,掌握X线诊断原则和方法,掌握牙齿及颌面部的正常X线解剖标志和常见病、多发病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其他相关影像诊断方法如CT、MRI等。
内容简介: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
梁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口腔放射防护、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外伤、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系统性疾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检查内容。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马绪臣,4版,2003年。参考书目:《口腔颌面影像医学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马绪臣,1版,2004年。主讲教师:刘敏 讲师
第三篇: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简答与大题
1放射防护三原则为 实践的正当性,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的限制(职业人员平均年有效量不应超过20mSv,普通
人员不应超过1mSv)
2四方面
其一减少照射时间
1.尽量用摄影代替透视 2.提高记录和显像系统的灵敏度 3.提高成像质量及减少重复检查
其二.屏蔽防护
1.使用长遮线筒及限制射线束的大小 2.应禁止使用塑料制锥形遮线筒 3.限制X线管组装体的X线泄漏
4.使用持片器 5.患者防护屏蔽 6.工作环境的屏蔽
其三.减少无效X线射线量
1.尽量合理采用高管电压投照 2.X线机应使用不小于规定的固定滤过厚度
3.增加管电压与加大滤过层厚度
其四 距离防护
1.尽可能远离受检者,以减少散射线的照射 2.最高管电压低于60kV时,焦点距患者皮肤不得小于100mm,若为60kV以上,则不得小于200mm.3.除受检部位外,身体其他部位应尽量远离有用线束。3龋病的影像学表现 浅龋 1.圆弧形凹陷缺损区 2.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 3.常规根尖片或牙合翼片检查
4.区分于正常牙颈部釉牙骨质交界处的三角形密度减低区 中龋 1.圆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可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缺损
2.牙髓组织受到激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洞底边界清楚 深龋 进入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甚至与牙髓室相通 4根尖脓肿、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肉芽肿 根尖脓肿(急性、慢性)
影像学表现:以病源牙为中心,骨质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骨硬板消失。
根尖周肉芽肿(轻微缓慢感染刺激 炎性肉芽组织 慢性根尖周炎)
影像学表现: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原型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
根尖周囊肿(囊腔、囊壁、囊液)影像学表现:以病源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边缘清晰锐利。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继发感染时可消失。5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常用X线检查方法:下颌骨侧斜位片、曲面体层片、升支切线位片、咬合片、华特位片
影像学表现X线片:1.弥散破坏期 以病源牙为中心的单发或多发密度减低区,大小不等、边界模糊不清
2.病变局限期 急性期后病变逐渐局限,骨质破坏区与骨质硬化区可同时存在
3.新骨形成期 骨膜被掀起,骨膜内层被刺激,成骨细胞活跃生成新骨。
4.痊愈期 骨质破坏结束后病变区开始修复,修复后的原病灶区骨小梁骨小梁变粗,数目增多,排列与正常骨纹理不同,呈较致密的影像。
CT表现为松质骨内低密度透射影。鉴别于:
1.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前者有新骨生成)
2.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朗有线性骨膜反应,且很少发生骨质硬化反应且无死骨形成)
3.骨肉瘤(骨髓炎1.可见病源牙2.早期骨破坏3.线状或层状骨膜反应)6.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分为 骨质破坏 骨质增生硬化 两类 多见于青少年 常有冠周炎等病史 全身症状轻微 可出现经久不愈瘘管)
影像学表现(选用 下颌升支侧斜位片 曲面体层片 升支切线位片 下颌横断牙合片)1.骨质增生多见,骨质破坏少见
2.下颌升支侧斜位片或曲面体层片可见弥漫性的骨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
3.下颌升支切线位片则可见密质骨外有骨膜成骨 4.增生骨质的边缘一般较整齐,且升支外侧密质骨无明显破坏。7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1.婴幼儿多见 2.好发于上颌骨 3.多为血源性感染 4.慢性期死骨形成
8.Garre骨髓炎(骨膜成骨、不形成脓肿、无骨坏死发生)1.通常与第一磨牙龋齿有关 2.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
3.肿胀常见单侧下颌角下缘及升支 4.致密性骨硬化伴骨膜新骨形成 5.呈葱皮样改变 9.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下颌骨{曲面体层片}多于上颌骨{牙合片及华特位片},主要症状是疼痛和骨暴露)
1.牙及牙周 易发生龋齿,好发于牙颈部,病变初期为浅龋 2.颌骨 骨质呈弥漫性疏松,进而有不规则破坏,呈斑点状或虫蚀样。有时病变区中间有散在增粗的骨小梁和密度增高的小团块病理性骨沉积。3.死骨不易分离 4.很少发生骨膜成骨
10.成釉细胞瘤(10分)(多房型、单房型、蜂窝型、局部恶性征型)
1.颌骨膨胀明显,以向唇颊侧为主 2.牙槽骨浸润及硬骨板消失 3.密质骨断裂 4.周边局部硬化 5.牙移位明显 6.可含牙 7.牙根吸收多
8.病变边缘清晰,多被致密白线包绕
9.局部恶性征型少见,X线显示受侵颌骨无膨胀改变,但颌骨骨小梁和密质骨溶解消失,颌骨外形轮廓也随之消失。10.瘤内罕见钙化
11.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男性多于女性,下颌{第三磨牙}多于上颌{第一磨牙后区})(5分)1.单囊多见
2.肿瘤内可含牙或不含牙
3.颌骨膨胀可向舌侧发展,甚至穿破舌侧骨板。4.多囊者沿下颌骨长轴发展,囊腔大小相差不明显。5.牙根吸收少见,多呈斜面状 12骨肉瘤:是发生于颌骨内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1.呈灰白或灰红鱼肉状,质地松软 2.好发年龄为10到30岁,男多于女 3.一般沿血液循环转移
影像学表现:1.骨质结构改变(溶骨区骨小梁破坏吸收,溶骨者可在颌骨内出现虫蚀状边缘的低密度区)
2.瘤骨形成 是成骨骨肉瘤的重要标志之一,瘤骨表现为斑片状和日光放射状
3.骨膜反应 有层状和袖口状(骨膜三角:名解)4.软组织肿块形成
13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1.骨折线2.异常致密线3.骨小梁扭曲紊乱4.游离骨碎片5.压缩变形6.骨缝分离
骨折X线片观察要点:1.骨折的部位数目(间接骨折、多发性骨折)2.骨折的类型3.骨折的移位4.骨折线与牙的关系5.骨折线与营养管及正常骨缝影像的区别
14.下颌骨骨折(多发于颏部、体部,其次为下颌角部及髁突)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可选择下颌骨侧斜位、下颌骨后前位、下颌开口后前位、下颌前部牙合片、曲面体层片)1.颏部骨折(1.发生于正中联合部2.如为双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显示下牙弓变窄)2.颏孔区骨折(1.长骨折段向下内移位2.短骨折段向上前方并稍偏内侧移位)3.下颌角部骨折(多发生在下颌骨体部第三磨牙的远中侧,最好同时进行正侧位片检查)4.髁突骨折(分类1.一般规律类,折断后髁突仍位于关节窝内2.髁突内弯移位类,发生于髁颈部3.前脱帽类,髁突头部一小部分骨折4.髁突骨折伴前脱臼类,多发生于髁颈部)CT检查可更明确反映髁突骨折的部位及移动方式
15上颌骨骨折(易发生部位:牙槽突、上颌窦、骨缝 首选华特位片)1.出现“眼睛征” 2.出现复视,视力障碍 3.颅脑损伤 上颌骨骨折分型:
Le Fort I 型:即牙槽突基部水平骨折,骨折线经梨状孔下缘、牙槽突基部,绕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向后至翼突;
Le Fort II 型:即上颌中央锥形骨折,骨折线从鼻根部向两侧,经泪骨、眶下缘、颧上颌缝,绕上颌骨外侧壁向后至翼突; Le Fort III 型:即高位水平骨折,骨折线经鼻额缝,横跨眼眶,再经颧额缝向后下至翼突,形成颅面分离。
4.颧骨、颧弓骨折(华特位片首选,颧弓位,三线骨折呈M形)
16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嗜酸性肉芽肿5到10岁男性儿童2.汉—许—克病2到6岁儿童,男性多见3.莱特勒—西韦病,2岁以下婴幼儿,男性多见)
影像学表现:1.颅骨改变
朗症引起颅骨损害,穿凿样骨质缺损,累及额骨,顶骨,枕骨,可呈“地图样破坏改变”2.颌骨改变(1.牙槽突型呈现“漂浮征”2.颌骨体型以溶骨破坏为主3.肺部改变
肺纹理增粗)17.骨纤维异常增殖症(Albright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1.投射性改变(表现为1.单囊性圆形密度减低影,具有硬化边缘2.单囊性密度减低影,无硬化边缘3.多囊性密度减低影,病变内一般不形成圆腔)
2.阻射性改变:(1.橘皮样型2.毛玻璃型3.硬化型)3.透射及阻射混合型改变(下颌骨常见)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鉴别诊断(鉴别于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无明显边界2.下颌管向上和外侧移位3.可多骨发病
18慢性复发性腮腺炎:1.主导管一般无异常改变或可轻度扩张不整2.分支导管因未成熟,显示稀少3.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少数甚至可呈腔状4.排空功能迟缓
19舍格伦综合征(仅有口干症及眼干症者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眼同时伴有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者为继发性)唾液腺造影检查分为四型:
1. 腺体形态正常,排空功能迟缓
2. 唾液腺末梢导管扩张(主导管扩张,呈腊肠状,或主导管边缘不整齐,呈羽毛状,花边状,葱皮状)3. 向心性萎缩 4. 肿瘤样改变
20.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后期髁骨骨质改变、关节盘穿孔)
诊断分类:1.咀嚼肌紊乱疾病2.结构紊乱疾病3.炎性疾病4.骨关节病或骨关节炎
临床表现(以青壮年为主):1.疼痛2.关节内弹响或杂音3.开口度及开口型异常(正常两横指,垂直向下)4.患侧头痛、耳鸣、耳痛
影像学表现(许勒位片或关节侧位体层片,CT及上腔造影片):1.关节间隙改变2.髁突运动度的变化3.两侧关节形态发育不对称4.骨质改变(1.髁突硬化,可呈斑点状硬化2.髁突前斜面模糊不清3.髁突小凹陷缺损4.髁突前斜面广泛破坏5,髁突囊样变6.髁突骨质增生7.髁突磨平、变短小8.关节结节、关节窝硬化)5.关节盘及其他软组织的改变 21.颞下颌关节强直
主要临床表现:开口困难(儿童时期可致小颌畸形)影像学表现:(许勒位片,下颌升支侧斜位片,曲面体层片,关节正、侧位体层片)
1.纤维性强直表现为关节骨性结构不同程度破坏,形态不规则,关节间隙密度增高
2.骨性强直表现关节正常骨结构消失,下颌升支侧斜位片显示为T形骨性融合。
3.儿童期X线检查升支短小、下颌角成直角状,角前切迹加深,牙萌出于下颌升支高处,不少患者喙突可以明显伸长。4.颞下颌关节脱位(急性前脱位常于过大开口时发生)
第四篇: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复习题(老师给的期末考试重点)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学期末考试老师给的重点
(适用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口腔医学本科)
一、发展简史
1、口腔放射学由单纯牙科放射学发展为口腔颌面放射学,并逐渐发展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口腔颌面部介入性放射学和实验放射学开始得以发展。2、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2周之后用于拍摄牙科X线片。
二、历史人物 美国人C.E.Kells拍摄第一张根尖片。2 芬兰人Vellebonna设计出曲面体层机。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ld创制了CT装置。4 1961年iedses des plantes发明图像减影法。
三、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面对如此复杂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深刻了解不同检查技术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切实和具体的帮助。影像医生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对疾病相关临床特征、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学基础的深刻理解。因同一种疾病的影像表现可以有较大的区别,甚至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疾病亦可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
3、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特征及多种客观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的过程,但不能作为医师临床诊断最终和唯一的依据。
(附加:电离辐射对正常口腔粘膜及颌面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
四、放射防护三个主要原则?(该考点的考试题型可包括问答/选择/填空三种)
1、实践的正当性:首先判断X检查的必要性。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剂量。
3、个人剂量的限制:限制个人所受总照射量。
五、放射防护的具体方法(该考点的考试题型可包括问答/选择/填空三种)1 减少照射时间:(1)尽量用摄影代替透视;
(2)提高记录和现象系统的灵敏度;
(3)提高成像质量减少重复检查。2 屏蔽防护:
(1)使用长遮线筒及限制射线束的大小;(2)应禁止使用塑料制椎形遮线筒;(3)限制X线管组装体的X线泄漏;(4)使用持片器;(5)患者防护屏蔽;(6)工作环境的屏蔽。3 减少无效X线量:
(1)尽可能合理采用高管电压投照;
(2)X线机应使用不小于规定的固定滤过厚度;(3)合理增加管电压和加大滤过层厚度。4 距离防护:
(1)从事X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曝光时必须与X线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放射损害;
(2)X线检查时,焦点距患者皮肤应具有一定距离;(3)在接受X线检查时,除受检部位外,应使身体的其他部位尽量远离有用线束及其照射部位。
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一)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
1、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种类:(1)牙科X线机;(2)曲面体层X线机;(3)X线头影测量机;(4)口腔体腔X线机;(5)牙科X线数字影像设备。
牙科X线机种类:基本有三种形式:可移动立式、壁挂式和在综合诊疗台上的镶带式。
(二)曲面体层X线机
曲面体层摄影定义:是根据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特点,利用体层摄影和狭缝摄影原理而设计的固定三轴连续转换的体层摄影技术。
曲面体层X线机特点:它一次曝光即可将全口牙齿、牙周组织及相邻解剖结构的体层影像投照在一张胶片上,显示范围广,适用于颌骨多发病变、颌骨外伤、颌骨发育畸形及牙齿、牙周疾患的诊断。
3曲面体层X线机种类:(1)专用于曲面体层摄影,(2)另一种在曲面体层X线机外增加了头颅固位装置,可用于X线头影测量摄影
(四)口腔体腔X线机
口腔体腔摄影定义:x线管伸人口腔内,胶片放置在口腔外围绕病人的颜面部进行摄影。
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第1节 X线平片检查 1 X线平片检查种类——口内片和口外片 口内片检查种类——根尖片、(牙合)翼片、(牙合)片等; 3(选择或是非题)口外片检查种类——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下颌骨侧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鼻颏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颧弓位片、颅底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踝状突经咽侧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及X线头影测量片等 一 根尖片
(一)投照技术
1.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
(1)患者位置:患者坐在专用口腔治疗椅上,椅座呈水平位,背托呈垂直位,调节椅子高度,使患者口角与术者腋部相平,以利术者操作。患者坐在椅子上呈直立姿势,头部靠在头托上,矢状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上颌后牙时,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听鼻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上颌前牙时,头稍低,使前牙的唇侧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下颌后牙时,外耳道口上缘至口角之连线(听口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唇侧面与地面垂直。(2)胶片分配:成年人进行全口牙齿检查时,需用14张胶片,对儿童进行全口 X线检查时,一般用10张2cm x3cm胶片.(3)胶片放置及固定:胶片放人口内应使胶片感光面紧靠被检查牙的舌(腭)侧面。投照前牙时,胶片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7mm左右;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边缘高出(牙合)面10mm左右。(4)X线中心线
1)X线中心线角度:X线中心线与被检查牙的长轴和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2)X线中心线位置:投照根尖片时X线中心线需通过被检查牙根的中部。
(三)正常图像
l.牙及牙周组织解正常图象概述(选择/问答/填空/是非)
(1)釉质:为人体中钙化程度最高的组织,X线片上影像密度亦最高,似帽状被覆在冠部牙本质表面。
(2)牙本质:矿物质含量较釉质少,围绕牙髓构成牙齿主体,影像密度较釉质稍低。
(3)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面牙本质上,很薄,在X线片上显示影像与牙本质不易区别。
(4)牙髓腔:在X线片上显示为密度低影像。下颌磨牙牙髓腔似“H”形,上颌磨牙牙髓腔呈圆形或卵圆形。年轻人牙髓腔宽大,老年人髓室较年轻人小,根管亦细,这是随年龄增长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所致。
(5)牙槽骨:在X线片上显示的影像比牙密度稍低。上牙槽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片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牙间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而根尖部有时见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牙槽骨的正常高度应达到牙颈部。
(6)牙硬板:即固有牙槽骨,为牙槽窝的内壁,围绕牙根,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
(7)牙周膜: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厚度约为0.15-0.38mm,其宽度均匀一致(图43)。
2.上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1)在上颌中切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切牙孔、聘中缝、鼻腔及鼻中隔的影像;(2)在上颌磨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上颌窦底部、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翼钩等结构。
3.下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1)在下颌切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颏棘、颏嵴、营养管等结构;(2)在下颌前磨牙位根尖片常可见颏孔;在下颌磨牙位根尖片常可见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等结构。
三、上颌前部(牙合)片常圖像
此位置可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
四、上颌后部(牙合)片正常圖像
此片可显示被检查侧上颌骨后部的影像,包括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常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变化的情况。
五、下颌前部(牙合)片正常图象
此片可显示下颌颏部影像。常用于观察下颌额部骨折及其他颏部骨质变化。
六、下颌横断(牙合)片正常图象
此片可显示下颌体和牙弓的横断面影像,常用于检查下颌骨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也可用于辅助诊断下颌骨体骨折移位以及异物、阻生牙定位等。如欲观察颌下腺导管结石,则需以投照软组织条件曝光。七.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投照片
第三磨牙X线片,一般采用口内投照法,胶片必须置放于口内被照牙区域。常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且往往由于胶片不能向后放置,水平阻生的第三磨牙根尖不能拍摄于X线片上,对于儿童患者检查第三磨牙牙胚时,采用口内投照法就更为困难。而使用口外投照法,使克服了这一缺点。正常图像 此片可清楚地显示双侧第三磨牙的影像及上颌结节部位。可用于观察第三磨牙的形态及萌出情况、阻生方向等;也可用于观察确定儿童第三磨牙牙胚的发育情况。
八、华 特 位 片
华特位(Water’s position)又称为鼻颏位。
正常图像: 主要用来观察鼻窦的情况,特别是上颌窦影像显示最佳。主要用于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
丸、颧骨后前位片
正常图像
上颌窦上部外侧密度高的影像为颧骨,其向后延伸为颧弓。
十、颅底位片
颅底位片又称为颏顶位片。
正常图像:本片可显示颅底的影像。
十一、颧弓位片
正常图像:此片可清楚地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位于颞骨及下颌骨的外方,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十二、下颌骨侧位片
正常圄像:此片可清楚地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但下颌骨体尖牙区与对侧下颌骨重叠,髁状突则和部分关节窝重叠。下颌管呈宽约0.3cm的长条形低密度影像,其两侧高密度线条状影像为下颌管。下颌管壁前部影像常显示不清晰。
十三、下颌骨后前位片
(二)正常图象
此片可显示上下颌骨后前位影像,以显示双侧下颌升支后前位影像最为满意,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观察此片时需注意寰枢关节在上颌骨下部影像上重叠,勿误认为骨折线。
十四.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
(二)正常x线图像
此片可清楚地显示双侧下颌骨开口后前位影像。由于踝状突在开口位时滑出关节窝,显像于关节结节的前下方,可使髁状突影像避开重叠,从而踝状突显示较一般颌骨后前位清晰。常用于观察双侧髁状突内外径向的病变。
十五、下颔骨升支切线位片
(二)正常图像
此片可显示一侧下颌升支后前切线位的影像,在此位置上,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板呈直线致密而整齐的影像。常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增生及破坏的情况。
第四节 普通造影检查 1.腮腺造影后前位片
1)主导管在下颁升支上斜向后下走行。正常主导管长约5cm,最.9~4.0mm,平均2.0mm。主导管入口处因绕过咬肌前缘的走行不同,在本片上可显示为直线、略呈膝状弯曲或呈粗结状弯曲后再向后下走行。主导管走行以直线形和凹面向上的弧形者多见。
2)分支导管与主导管相连处近于直角,导管系统在腺体内逐级分支,由粗至细,最后进入腺实质内。根据造影剂注入量的多少,可分别显示出主导管、叶间导管及小叶间导管。主导管及各级分支导管边缘光滑。分支导管自主导管分出较早、主导管较短者称为干线型;分支导管几乎在主导管近腺体的1/3端同时分出,主导管较长者称为分散型。干线型较为常见。
3.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缘呈整齐的弧形,腺泡影像分布均匀。主导管自导管口向外侧伸延;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多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逐级分支。大部分导管分支位于下颌升支外侧,小部分导管分支可延伸致下颌升直内侧。
4、涎(腮)腺分泌功能片在拍摄涎腺造影片后5分钟,拍摄涎腺分泌功能片。在涎腺分泌功能正常时,造影剂应全部排空。但在用碘油造影时,往往在造影后5分钟功能片仍有少量造影剂滞留。排空情况除主要与涎腺分泌功能有关外。第5章 牙及牙周疾病 牙及牙周疾病
一 定义:龋病(dental canes)是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 分类: 龋病按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三 临床表现: 仅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患者无自觉症状。中龋是指龋坏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有较深的龋洞,有时对冷、热、酸、甜等刺激较为敏感,也可无自觉症状。深龋是指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有很深的龋洞,对各种刺激敏感或疼痛。
四 影像学表现
1.浅龋: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检查用常规根尖片。浅龋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其范围一般较小。
2.中龋:龋病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X线片可清楚地显示病变。有的表现为圆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的缺损。
3.深龋:龋病进展至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室甚至与牙髓室相通,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X线片上可见到较大的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薄层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尚无穿髓;当龋洞与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则提示有可能已穿髓。
4.继发龋:是指龋病治疗后,窝洞周围牙体组织又发生龋坏。X线片上可显示在金属充填物的窝洞边缘,牙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的窄缝。边缘常不光滑。在观片时要注意与金用充填物下方的垫底材料鉴别,因为这些材料往往是透射性的,X线表现为低密度影像。第3节 根尖周病
定义: 根尖周病(perisgical diseases)是指根尖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病变,包括根尖周炎、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骨质结构不良等。一 根尖周炎
(一)根尖脓肿 分类:根尖脓肿(PeriaPical abscess)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根尖脓肿多由急性浆液性炎症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慢性根尖脓肿可由于根尖肉芽肿的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脓腔;或由急性根尖周脓肿转化而来。可变色,无活力。2 影像学表现:(1)急性期早期X线检查一般看不出根尖周骨质改变,有时牙周膜间隙稍微增宽;(2)随病情发展,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3)慢性期在根尖区出现一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滑的小范围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二)根尖周肉芽肿 病因:根尖周肉芽肿(periapical 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性肉芽组织,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主要病变类型。临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初期症状可在叩诊时有不适感,有时感牙伸长,偶有轻微疼痛。如有牙髓坏死分解,则牙有变色。3 影像学表现: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三)根尖周囊肿 临床表现: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囊肿呈膨胀性扩张,使颌骨膨大。多数囊肿体积不大,平均直径为l-2cm。有的囊肿可发展较大,扪之有乒乓感或波动感。还可压迫邻牙,使之松动移位。影像学表现:多有龋齿、畸形牙等病原牙的存在。以病原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边缘清晰锐利。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当囊肿继发感染,致密线条影可消失。囊肿也可以增长很大,造成骨质膨胀畸形,骨密质变薄。有的由于骨阻力的不同而形成分叶状。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
二、致容性骨炎
(一)定义: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 osteitis)是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
(二)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人,下颌第一磨牙多见,常有较大的龋坏,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
第五章 牙及牙周疾病
牙周炎影像学表现:牙槽骨水平型吸收主要表现、牙槽骨垂直型吸收主要表现、牙槽骨混合型吸收
第六章 颌面骨髓炎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是病原牙首先引起根周或根周组织感染,没能得到合理治疗,炎症由颌骨内向周围扩散,再累及密质骨和骨膜。
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局限性骨髓炎和弥漫性骨髓炎。
病理过程:化脓性致病菌——牙髓腔感染或根尖周感染——骨髓腔感染(骨髓腔充血、水肿和破坏——哈弗管引流,密质骨破坏,骨膜下脓肿,进而死骨形成。
影像学表现 2周前X线表现阴性。2W之后X线表现:弥漫破坏期(特点:骨质破坏越近病原牙破坏越明显,病变边界不清)、病变局限期(特点:骨质破坏边缘与正常骨质分界清楚)、新骨形成期、痊愈期。好发部位在下颌骨
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途径的特点主要是由病原牙首先引起颌周间隙感染,进而侵犯骨膜、密质骨乃至骨髓的炎症过程。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少。下颌骨升支侧位片表现:下颌骨升支乃至下颌体弥漫性骨密度升高(骨膜成骨的表现),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表现:密质骨外有成堆骨质增生。升支外侧密质骨无明显破坏。有时可见线状骨膜反应。
第七章 颌骨囊肿
一、颌骨囊肿
分类:颌骨囊肿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囊肿,前者主要有炎症性的根尖囊肿和残余囊肿,发育性的含牙(滤泡)囊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等;后者主要有发育性的面裂囊肿和其它骨囊肿(如孤立性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二)含牙囊肿 临床表现:含牙囊肿是较常见的颌骨囊肿,最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最多见于20-40岁。2 影像学表现:含牙囊肿的X线表现特点是颌骨中边缘光滑的类圆形透射阴影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未萌出牙(恒牙多见,也可是埋伏多生牙)。所含冠一般朝向囊腔,囊壁常包绕着此牙的冠根交界处,但有时因投照角度的影响牙冠或牙冠和牙根的一部分包含在囊腔中。所含牙的数目多为一个,也可以是含牙囊肿一般以单囊表现为主,多囊少见。密质骨可膨胀变薄。
(一)成釉细胞瘤
定义:成釉细胞瘤(amelobastoma)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大部分成釉细胞瘤为骨内生长型,周围型者罕见。
临床来现:本病多见于青壮年(30-49岁)。下颌多于上颌,下颌者约 70%发生在磨牙和升支区,20%在前磨牙区,10%在切牙区。颌骨向唇颊侧膨大,扪之有乒乓球感。
影像学表现:X线上成釉细胞瘤表现多样,主要分多房和单房型,其它类型少见。
(1)多房型 多房型在成釉细胞瘤中最多见。其分房大小常不等,且成群排列,相互重叠。各房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房隔密度较高,可以是锐利光滑的高密度骨嵴,也可以是密度略淡的纤维条隔。有的病灶还表现为大囊周围有小子囊出现。整个病变边缘清晰,多为密度增高的白线所包绕。膨胀以向唇颊侧为主。被肿瘤包绕的牙根可因肿瘤侵蚀而呈锯齿状或截断状吸收。还可向牙根与牙根之间的牙槽骨内生长并造成牙槽骨吸收,两相邻牙根也可被推分开。
(2)单房型 :其X线表现特点为一个单房状低密度影像,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肿瘤含牙,多有牙根锯齿状吸收。
(3)蜂窝型 :大小基本相等的小分房,房隔厚且粗糙不规则,多为真性骨峡。肿瘤边缘清晰。完全呈蜂窝状改变的成釉细瘤并不多见,其多与成釉细胞瘤的多房型或单房型的大房同时存在。肿瘤内可以含牙。
(4)局部恶性征型: X线片显示受侵颌骨无膨胀,但颌骨骨小梁和密质骨溶解消失,颌骨外形轮廓也随之消失,这种X线表现颇似颌骨恶性用
(5).共同的X线特征:①颌骨膨胀,以颊侧为主;②牙根呈锯齿状吸收;③ 肿瘤侵人牙槽侧,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硬骨板消失;④肿瘤边缘可有部分增生硬化;⑤肿瘤区牙齿可被推移位或脱落缺失;⑥瘤内罕见钙化;⑦瘤内可含牙。
(二)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 临床表现:牙源性角化囊肿下颌较上颌多见,下颌者主要位于下颌第三磨牙区,约在一半左右的中可见病变向前伸展至下颌骨体部,向后伸展至下颌骨升支。位于上颌骨者,以第一磨牙后区多见。影像学表现:牙源性角化囊肿的X线表现有单囊和多囊之分,单囊多见。囊肿内可含牙或不含牙。部分囊肿波及颌骨范围较大,常沿颌骨长轴生长发展(下颌明显),颌骨膨胀可向舌侧发展,甚至穿破舌侧骨板。多囊者囊腔大小相差不明显。牙根吸收少见,多呈斜面状。手术后复发率高。
第九章 颌面骨折
第一节 概论
一、骨折基本X线表现
1、骨折线
2、异常致密线
3、骨小梁扭曲紊乱
4、游离碎骨片
5、压缩变形
6、骨缝分离
二、骨折X线片观察要点
1、骨折部位和数目
2、骨折类型
3、骨折移位情况
4、骨折线与牙齿的关系
5、骨折线与正常牙齿和颅缝的区别
三、骨折的愈合
1、血肿形成机化-骨样组织形成期——骨折线清晰(在颌面骨折,这个时期要1-2个月)
2、骨样组织钙化,致密骨痂形成期——骨折线模糊(在颌面骨折,这个时期要3-6个月)。
3、致密骨痂不断增多乃至朔形期——骨折线消失(1-2年)第三节 下颌骨骨折
1、是颌面骨折的好发部位,占45%-790%。
2、骨折于颏、体部最多,其次为下颌角和髁状突。
3、临床表现:局部软组织损伤、咬合混乱、开口受限。体检发现下颌畸形、骨摩擦感。
4、骨折类型:单发、多发及粉碎性骨折。颏部骨折、颏孔区骨折、下颌角部骨折、髁状突骨折的主要X线检查方法及其X线表现。髁状突骨折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CT)及作用。
5、上颌骨骨折的类型
1)LeFort I型骨折:看骨折线通过的部位。2)LeFort II型骨折 :看骨折线通过的部位。3)LeFort III型骨折:看骨折线通过的部位。
5、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骨骨折检查中的作用。
6、上颌骨骨折的间接征象:窦腔密度增高,立位窦内液平面。原因:上颌窦内出血、黏膜肿胀。
第五篇:PBL 在口腔颌面外科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中的对比分析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欢迎下载百度文库资源
资料均是本人搜集
PBL在口腔颌面外科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中的对比分析
屠军波 虎小毅 宋勇 李兴强 杨壮群 侯成群 文抑西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陕西 西安 710004)
[摘要] 我国多个医学院校的很多学科已经陆续开展PBL教学。采用自编教案,在相邻两届五年制本科生口腔颌面外科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中应用,主要考察PBL教学方式本身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传授结果的目标,发现PBL教学在临床课程学习与临床实习阶段开展都是可行的,总体比较无明显差异,少许细节方面略有不同。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问题导向学习;理论教学;实习教学
资助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口腔颌面部创伤问题导向学习课程》JX2009-5;《口腔颌面外科实验课教学第二课堂探索》,项目编号JX2008-4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一方面可以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显著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大部分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界已普遍应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1],并有系统评价也显示出了PBL教学在临床教学方面的优势[2]。我国多个医学院校的很多学科也已经陆续开展,并在不断总结经验,有的在基础理论课中开展,有的在临床实习或见习教学中应用。目前一致认为PBL教学法有提高临床专业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创新能力的趋势[3]。我们在相邻两届五年制本科生口腔颌面外科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中应用同一教案,以探讨教学过程的可行性与教学效果的异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本科生,2005级与2006级,原来学习习近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分为实习组:2005级(实习阶段)随机选取24人,6人一组,共4组;理论组:2006级(理论学习阶段)34人,8-9人一组,共四组。
1.2方法
1.2.1 PBL病例教材
紧扣口腔颌面损伤本科教学大纲自编教案:引用一年前临床实例(复诊正规,资料齐全),农业机械所致复杂外伤,损伤部位位于腮腺区,累及损伤器官组织包括腮腺腺体、腮腺导管、1
面神经,并伴有颌骨骨折。该患者从事农业劳动,由农用机械致伤,是外伤常见病因之一,患者所受损伤不仅累及的器官多,而且术前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数目过低,首先需要输血纠正血小板方能手术,从外伤本身讲,不仅需要进行清创缝合,而且需要进行面神经损伤范围的判断与显微外科吻合、腮腺导管探查与吻合、骨折复位内骨定及咬合关系的恢复、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观察。通过此案例,希望学生能掌握急诊接诊知识(包括基本生命体征的检查、有无颅脑损伤及全身其他重大脏器损伤的判定)、颌面部损伤特点、血常规化验单阅读及判断、输血指证、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清创缝合术、颌骨骨折的治疗与咬合关系恢复的重要性。学生教案共计8页5幕,配备术前术后彩色照片20张。
1.2.2课程设计:共计四个阶段,学时数分配为1、2、2、1学时,中间间隔3-7天。第一阶段:第一幕建议时间分配为脑力激荡15分钟,问题列举10分钟;第二幕建议时间分配为脑力激荡15分钟,问题列举10分钟。第二阶段:第一幕、第二幕汇报与讨论时间25分钟;第三幕建议时间分配为脑力激荡15分钟,问题列举10分钟;第四幕建议时间分配为脑力激荡15分钟,问题列举10分钟;第五幕建议时间分配为脑力激荡15分钟,问题列举10分钟;
第三阶段:第三、四、五幕汇报与讨论时间50分钟,总结与教师补充学习资料50分钟。第四阶段:教案打包总结,建议时间50分钟。
1.2.3评价指标
每位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同一项有关“口腔颌面部损伤”内容的笔试测验。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即刻独立完成预先制定好的问卷调查,包括:自评表、互评表、教案评量表及导师评量表;每位教师依据课堂记录草稿综合整个过程表现对每位同学评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过程与笔试结果
两组教学过程相似,均未出现脑力激荡内容过于发散,未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未重点体现主要教学目标。两组在最后制作患者处置流程图上均遇见困难,需导师协助完成才使得内容系统化。两组实现教学目标所需时间相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习组表现更为接近临床治疗,而理论组表现更为理论化。但均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实习组和理论组两组学生理论笔试成绩无差异([90.26±6.48]分vs(91.39±4.24)分,P>0.05]。
2.2 自评结果
(1)脑力激荡阶段的评估
*问题搜寻能力(是否能找出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
*知识连结(是否能连结先前所学的知识或自身的经验)
*推论及衍义(是否能提出假设、分类假设并严谨的考验每个假
设,是否提出的问题能有效地刺激小组讨论)
*多层次考虑[是否能论及不同层面(例如法律、偷理、人权、人
性)的问题]
*归纳整理(当小组停滞不前时,是否能打破僵局,将讨论带回
主轴,是否能协助小组表达并且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
(2)讨论阶段的评估
*组织归纳能力(是否提供重整消化后,有组织、有用的资料,能为小组列举未解决问题,是否所提供的信息于流程图整体性)
*表达能力(是否能清楚地表达所要分享的信息)
*严谨度(是否能正确使用合宜的医学专有名词(英文名词或附
注英文),是否列举资料的出处,引用资料是最新的,是否能对
提供的资料提出见解、质疑及评论)
*团队精神(是否尊重主持同学的时间分配,没有超时,是否能回
答同组同学所提的不明问题)
(3)回馈能力的评估
*回馈技巧(是否能清楚表达自己在小组内的正向或负向感受,是否表达对同组同学提出可接受性的回馈)
*回馈能力(是否能对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建设性建议及批评,是否能对教案提出建设性的回馈,是否能对引导老师的引导技巧
提出建设性的回馈)
(4)互动及专业能度的表现
*对自己(是否能尊重小组每位同学的发言权,是否能与小组其
他同学沟通,没有敌对)
*对他人(是否能鼓励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是否能善意地指出其
他人犯的错误,是否能为小组营造愉快的讨论气氛)6.00±0.71 4.68±0.41 5.86±0.32 4.88±0.63 P>0.05 P>0.05 5.77±0.43 6.01±0.37 P>0.05 5.58±0.40 5.46±0.38 P>0.05 6.35±0.47 6.28±0.63 P>0.05 5.96±0.64 6.19±0.42 P>0.05 4.84±0.35 6.16±0.29 4.57±0.18 6.09±0.35 P>0.05 P>0.05 5.82±0.61 5.78±0.70 6.18±0.23 6.39±0.63 5.88±0.69 5.75±0.53 4.94±0.65 5.97±0.44 4.21±0.35 5.27±0.48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引自台湾阳明大学PBL评估表)
2.3 互评结果
互评或他评为背对背一对一如实填写,多参照自评表现列表。实习组:“在我觉得同学表现最优的一点是”填写多集中在“问题分析与团队合作表现突出”;而“我觉得同学还有进步空间的一点是”填写多集中在“组织能力与注重细节应该加强”。理论组:“在我觉得同学表现最优的一点是”填写多集中在“知识连接与归纳整理能力较强”;而“我觉得同学还有进步空间的一点是” 填写多集中在“缺少人文关怀与质疑精神”。二组无明显的差别。
2.4 教案评量
教案评量问卷采用不计名方式选择填写,从病史是否清楚易懂、理学检查及实验室数据
是否提供适当的资讯、能否激发学习欲望、是否适合构架完整之机制图、是否能掌握此教案的学习重点、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是否难易适中、明年可否继续采用共八个方面,两组的选择基本上都是同意和非常同意。
2.5 导师评量
评量问卷亦采用不计名方式选择填写,从老师是否准时到教室、上课时是否能全神贯注于小组讨论、能否给予我支持并鼓励我发言、能否在适当时机给予提示用问题、能否给我们一点时间去修正小组作的错误推论与假设、能否落实引导而非教导的精神、能否引导我们达成教案的学习目标、能否重视我们对病理或机制图的创作、是否在小组讨论之后流为小讲座、能否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小组回馈、老师主持的回馈内容是否有助于我们改进学习的方法共十一个方面,两组的选择基本上也都是同意和非常同意。
3讨论
众所周知,PBL教学模式是一种用来提高自我评估、自我导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教育策略[4],是促进知识整合和培养终生学习、深度学习的方法[5]。诸多研究表明PBL教学在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医学教育中的确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同时督促教师不断学习,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但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毕业后医师资格考试的限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那一套,而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PBL教学模式在中国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之路[6]。
我们主要考察双重目标,即PBL教学方式本身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传授结果的目标。PBL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角色转变(被动变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获)、营造团队学习氛围(合作与分享)、鼓励质疑精神(提问)。这一目标的考核我们通过引用台湾阳明大学的评估量表来实现,自评、他评与教师评订结合,量表设计包含所有上述目标的考核。另外,我们还需对紧靠教学大纲的案例教学目标进行常规笔试考核,以适应目前的教学考试体制。
在PBL教学实施具体过程中,我们发现首次接触该方法的成绩基础相似的同学,所有口腔医学专业课学完并进入实习阶段的同学,与刚刚进入专业临床课学习的同学相比,具有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一点:能多层次考虑,特别是能论及不同层面(例如法律、偷理、人权、人性)的问题(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他们的实习经历中的相关教育有关。而在问题搜寻能力、知识连结、推论及衍义、归纳整理、组织归纳能力、表达能力、严谨度、团队精神、回馈技巧、回馈能力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教学目标实现方面,理论笔试无明显差
异(P>0.05)。但在实现过程中实习组表现出明显的临床感,即由事实到联想多表现在诊断依据搜集、循证医学、治疗措施等,比较接近病例分析。理论组表现出理性感,即由事实到联想多表现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论证假设等。但在问题列举时均能回归到教学目标。二组在治疗流程图制作与教学目标结合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难,经过导师诱导,得以顺利解决,使得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PBL不足之处是学习者在获取、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较易发生关键知识遗漏的现象。传统教学模式以纵向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对每一单门课程均有较大的深度和广度,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全面系统[7]。因此,我们的PBL教学第四阶段打包总结来弥补这一缺陷。
当然,如要达到教学目标,精心编写教案是首要的[8]。我们编写的口腔颌面部损伤案例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案例中所设计的问题既是重点、难点,又有传统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而临床应用中又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图文并茂并有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完成由病史症状体症,提出进一步体格或辅助检查,然后给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最终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着重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情节一幕接一幕,问题一环套一环,合乎逻辑,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案例还涉及颌骨骨折治疗原则、最新材料进展,同时有关研究生实习伦理等内容。两组病案评量反馈一致认为下一界可以续用,但应注意勿向下一界同学泄漏或交流,以便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开课前就应说明。
总之,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PBL教学在临床课程学习与临床实习阶段开展都是可行的,总体比较无明显差异,具体方面稍有不同。但远期教学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另外,如何将PBL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的结合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PBL教学的新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MCGRATH C, COMFORT MB, LUO Y, et at.Application 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 to manage a problem-based dental curriculum[J].J Dent Educ,2006,70(4):387-397.[2] Choon-Huat Koh G, Khoo H,Wong M.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 a systematic review[J].Research,2008,178(1):61.[3] 李江,马彬,杨克虎.中国临床专业学生PBL教学临床实习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417~422.[4] NORMAN G R,WENGHOFER E,KLASS D.Predicting doctor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curriculum interventions: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competence[J].Med Educ,2008, 42(8):794-799.[5] KINGSBURY M P, LYMN J S.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arger student groups: mutually exclusive or compatible concepts-a pilot study [J].BMC Med Educ,2008,8:35-45.[6] 边专,樊明文,台保军,等.PBL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6,22(4):448-450.[7] 郭文萃,许立新,高颖昌,等.PBL与LBL教学模式在临床见习中应用研究的Meta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4):90-92.[8] 王青,熊世江,李冬.口腔内科学临床前期PBL教学中病案设计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68-269.作者简介:屠军波,男,(1972-),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口腔颌面创伤整复外科。E-mail: tujunbo@mail.xjtu.edu.cn。
Contrast analysi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teaching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TU Jun-bo, HU Xiao-yi, SONG Yong, et al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a Surgery of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04, Shannxi,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was tried in many course of teaching in a lot of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The case was compiled by ourselves, and applied in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teaching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The 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objects were mainly inspected.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PBL is feasible were found in both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study.As a result,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in total, but a little disparity in a bit detail.Key Words: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problem-based learning;theoretical teaching;clinical teaching
联系方式:
710004
西安市西五路98号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屠军波
E-mail:
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