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实施方案(大河坎小学王丽)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南郑县大河坎小学 王 丽 任晓燕 黄萍丽
一、总论: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递给学生,又能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并主动地、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为学生的提问创设的问题情境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问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来研究教师为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数学价值问题的类型和途径;我们将从数学课堂提问的情境、提问的特点、提问的过程、学生提问的心理状态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出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二、申报成员情况
我们三位研究课题成员都在一线教学。在各级党政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教研兴校,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课改实验为契机,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教,以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努力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为目标,并不断为此而努力。平时,我们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常写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曾有数篇论文获奖和发表,也多次被评为教学教研先进工作者。同时不断在教学工作中求发展、求进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了每位孩子能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课题研究的成员: 课题负责人:王丽
课题组成员:王丽、任晓燕、黄萍丽
2、研究课题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王丽:女,出生于1970年12月,1990年7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教学工作,陕西师范大学大专学历,现任二级教师,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积极学习,勤于笔耕,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如《谈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获省级一等奖、《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获省级二等奖、《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获市级二等奖、《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获县级一等奖、《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获省级一等奖等等,连年被学校评为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任晓燕:女,出生于1967年11月,1990年1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二级教师,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工作。论文《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浅谈》获省级一等奖、《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获县级一等奖等,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黄萍丽:女,出生于1971年1月,1990年7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校,大专学历,二级教师,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工作。论文《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获省级一等奖、《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课堂》获县级二等奖、《让早读活起来》获县级一等奖、《趣与乐学》获省级一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3、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们将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3)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研究成员学习观看名师、专家讲座,课堂实录、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把提高自己的上课和评课的水平落到实处,使自己快速成长。
4)改进教学方式,树立质量意识,善于写教学随笔和教后反思,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常写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完成。
三、课题调查及竞争能力分析
1、调查和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
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的现状以及调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课题做好准备。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可以从创设课堂民主氛围、问题情境等方面分析。同时从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有问题敢问。
2、学生提问环境的研究。
学生敢不敢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提问环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微笑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变学答为学问。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3、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也就是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疑问并大胆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以保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时间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提问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题,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的基本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使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授人于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乐问,教师必须“教以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所发现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知识要点,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再次鼓励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大胆提出并探究新问题,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善思、敢问、会问、善问、乐问,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途径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采用问卷、观察、个人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分析数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写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同时研究者要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和专家的经验总结论文,互相听课和评课,及时向教学能手和名师、专家学习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总结能力。
(4)叙事研究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善于写反思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对照比较,找出得失,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也可以对课例、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进行分析介绍,还可以写出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2、途径
我们将围绕以上方法,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围绕课题,广泛学习有关教学理论。课题确定后,我们立即组建并完善专题研究小组,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教学课例、教学故事、听专家讲座并进行交流。我们三人各负其责,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2)加强学习新教材教法和教学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提问意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去认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从实际教学中去探究课题,研究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我们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确保从根本上去认识和研究本课题。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教学中学生提问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有关理论知识。
(3)我们采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研究。通过阅读新课程教法、教育书籍、教育刊物、网络学习、咨询专家、听名师优质课例集体交流评析等,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经验,以用于指导我们顺利进行实践研究。同时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每周两次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做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学习,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学习。
(4)依托课例进行实践研究,分析现状,找准根源,把握方向。为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我们计划每月至少有4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好、学生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会经常深入同事的课堂听课取经,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5)学习策略,指导实践。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类型、情境、语言表达、侯答、理答等策略和技巧,实现学生课堂提问的最大优化。我们在一系列的研究后,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将所研究运用到教学中,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引导学生提问,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再做修改。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初步探索准备阶段。(2013年9月)主要工作:
1、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问数学教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研究成员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数学新教材教学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教改,交流教学中的困惑。
3、初步制定出能指导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高效教改方法研究课题的课堂活动。阶段成果:找准问题,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深入实践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4月)主要工作:
1、积极地、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研究成员加强互相听课和研究,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和调整。
2、聘请优秀教学能手上示范课,作经验交流,上网学习和听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以不断提高自己和研究成员的研究水平,改进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调整。
3、聘请优秀教师指导教学。研究者总结的失,写出经验材料。
4、定期请学校专家验收课题研究活动成果。阶段成果:课题小结,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论证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
1、利用研究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组织教学。
2、研究成员交流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一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
3、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4、再次运用实践,交流调整,完善经验总结。阶段成果:实践论证报告,相关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结题阶段(2014年8月—2014年9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研究,加强细节问题的研究。
2、整理学习资料和研究资料,聘请学校数学专家初步聘估验收。
3、再次总结归纳论证,总结完善研究成果,进行再认识、再实
践,撰写结论报告和相关论文。
4、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总结和整理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聘请专家评估验收实验成果。阶段成果:总结报告,相关论文。
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有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自筹资金进行研究。
七、经济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有效组织学生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点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帮助探究,因势利导,使他们从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能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时间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生生、生师讨论并回答,是一种交流,是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恰师生感情,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都有极大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引导、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的课堂提问做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没有任何风险。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个人校本研修 : 芶 睿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组织学生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两点: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点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帮助探究,因势利导,使他们从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能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时间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生生、生师讨论并回答,是一种交流,是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恰师生感情,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都有极大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引导、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的课堂提问做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问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将课堂为载体,从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来研究教师为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数学价值问题的类型和途径;我将从数学课堂提问的情境、提问的特点、提问的过程、学生提问的心理状态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出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
(3)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观看名师、专家讲座,课堂实录、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把提高自己的上课和评课的水平落到实处,使自己快速成长。
(4)改进教学方式,树立质量意识,善于写教学随笔和教后反思,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常写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完成。
三、问题意识调查及竞争能力分析
1、调查和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的现状以及调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课题做好准备。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可以从创设课堂民主氛围、问题情境等方面分析。同时从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有问题敢问。
2、学生提问环境的研究。
学生敢不敢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提问环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微笑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变学答为学问。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3、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也就是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疑问并大胆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以保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时间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提问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题,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的基本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使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授人于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乐问,教师必须“教以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所发现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知识要点,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再次鼓励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大胆提出并探究新问题,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善思、敢问、会问、善问、乐问,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研究实施方案及途径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采用问卷、观察、个人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分析数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写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同时研究者要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和专家的经验总结论文,互相听课和评课,及时向教学能手和名师、专家学习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总结能力。(4)叙事研究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善于写反思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对照比较,找出得失,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也可以对课例、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进行分析介绍,还可以写出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2、途径
我将围绕以上方法,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围绕标题,广泛学习有关教学理论。目标确定后立即着手,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教学课例、教学故事、听专家讲座并进行交流。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加强学习新教材教法和教学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提问意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去认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从实际教学中去探究课题,研究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我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确保从根本上去认识和研究本课题。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提问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有关理论知识。
(3)采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研究。通过阅读新课程教法、教育书籍、教育刊物、网络学习、咨询专家、听名师优质课例集体交流评析等,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经验,以用于指导我顺利进行实践研究。同时还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每周两次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做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学习,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学习。(4)依托课例进行实践研究,分析现状,找准根源,把握方向。为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我计划每月至少有4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好、学生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还会经常深入同事的课堂听课取经,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5)学习策略,指导实践。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类型、情境、语言表达、侯答、理答等策略和技巧,实现学生课堂提问的最大优化。在一系列的研究后,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将所研究运用到教学中,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引导学生提问,检验此次研究成果,并再做修改。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递给学生,又能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并主动地、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为学生的提问创设的问题情境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2014年3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曲靖市陆良县小百户镇中坝小学
季绍云
[内容提要]: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教给方法,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
敢问
会问
善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笑容可掬,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千万不要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言,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见解,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不切主题的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并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悉心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深情的目光等,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有了这种民主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不惟书,不惟师,有十足的勇气发问,有百倍的信心探究,做到敢想敢问;老师才能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容忍学生的“出格”想 法,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有位老师教学完“十几减9”新课准备总结算法时,突然有位学生发问:“老师,15-9,5不够减9,我是反着减(倒着减),就是先用9-5=4,再用10-4=6,所以15-9=6,这样算可以吗?”老师在备课中并没有把这种情况考虑到,一下子愣了。很快,这位老师异常激动,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大加表扬了他敢于提问,发表问题独到之见的勇气,并当即师生一起探讨,最后,达到共识,发现了这种算法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有了教 学的民主,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质疑的勇气,而且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火种。
二、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可从哪些方面提出数学问题 ⑴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⑵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例如:a、某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就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涵的拓展上提问。b、一种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c、某一应用题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别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就抓住主要问题提问。
⑶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提问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弄不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就此提问。如学习“约数和倍数”时,对除尽、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可以通过提问理清概念。
⑷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
如果学习了某个知识以后,却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创见地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不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学它,是否同化简分数及分数的计算有关等问题。再如,学习“三角形不变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它们具有这种特性?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所知道例子有哪些?
2、引导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⑴观察法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拿出来,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a、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b、长方体有多少条棱?c、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⑵追问法
当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例如,在教“比的意义”,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时,学生追问为什么,并提出球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0、4:0、5:0„„?教师除讲清道理外,对追问学生应大加表扬。
⑶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便可以联系“
8、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9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
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着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学生对课题提问。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学生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请学生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请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的是什么?该怎样呢?”经学生这样质疑推敲,深谙弦外之音,体现思维灵活性。再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里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教学时,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不化成带分数就不 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更是难得,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可见,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对解法提问。
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60件,需要6天完工。现在要想提前一天完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6÷(6-1)-60=12(件)。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解法: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好在哪里?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两名解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解题的过程:60÷5=12(件),并交流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现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
4、学生对教师提问。
学生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其实“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批判和审慎的质疑态度,时时处处能主动探索和发现,不惟师、不惟上。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有意出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圆柱与圆锥呢?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同学又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在争 论中教师再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5、学生对学生提问。
每节课我都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竞争、争夺“智慧星”、争当“数学小博士”、“聪明小一休”等多种游戏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4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6、学生对生活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善于提问者”。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萎缩的[J]。北京教育,2002(5): 第42~43页。
3、严育洪: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教学数学[J]。江苏教育,2002(3B):第25~26页。
4、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A):第47页。
5、余红:浅谈质疑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04(6):第40页。
6、方凤:浅谈问题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福建教学研究,2004(12):第11页。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
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培养,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
2、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4、在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第二阶段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
第三阶段是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六、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第五篇: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屏边新现中心校万值华
古语说教师的作用在于“解惑答疑”。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是解决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并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没有自我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但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这种问题会越来越来多。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精神”就是一个人的问题意识。
新课改之后,好多老师都意识到了学生自己提问题的重要性。常听到老师们说学生不爱提问,学生不提问题,并不表明他们全学会了,只是没有问题的意识。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要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增
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我有以下的几点见解: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导致学生不愿或者是不会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不得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就有教材教师权威的慑服,统一的教材权威和公认的教师知识权威已使学生驯服。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教师教学的遏制,教师灌输教材、教案,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奉行“目中无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与策略。有些教师视提问为干扰,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不敢、不愿提问。现代课程的迷失,现代课程价值取向倾斜于科学理性,缺乏人文精神。片面夸大了科学的作用与功能,过于迎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忽略了作为人的受教育者的存在和需要,学生被置身于单调、枯燥、冰冷、没有“意义”的知识世界,得不到人的“终极关怀”。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得不到弘扬和拓展。应试教育的误区,应试教育关注的是纯记忆的知识。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
这些问题使得学生们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题。教师们只有改变
这些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启发学生去提问。
二、增强学生提问题的信心
1、打破常规,让学生不在威慑权威
在课堂上找出书本的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并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教材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在课堂上故意犯错,让学生明白教师也不是全对的,让学生不要迷信权威,权威也有错的时候,要有敢于打破的勇气。
2、多肯定学生,激励他们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要想让学生提问就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所提问题与内容不相关或是毫无意义,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热情,至少他有提问的勇气,这也是值得表扬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给学生有提问的机会
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这就使得学生没有了问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应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后并提出问题。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去了解他们
周围的世界。现在,新课改后的教学材中用一例题把要学习的知识放在其中,没有固定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教学,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解快问题学到新知识。再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设计生动的教学情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引入时可以用游戏、故事、图片、模拟现实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状态,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性也积极,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没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与自己已的哪些知识、经验整合,最终根据具体情况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先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来引导,出示异他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质疑:可不可把他分子分母一起相加,分母不能相加否定后,让学生再提孤芳自赏同可以把分母化了相同后再进行相加,这就应有到了通分和约分的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的不多,多在于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并自己解决,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在于两方面:
1、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
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此时,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 做到引而不发。
2、促: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修改、重组、再创造。并走近学生的身旁,走近学生的心灵,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在学生尽情地表达中接受学生的“闪光”问题,不断促进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五、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提出情景,形成并增强学生们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论文网,作者:周秀梅论《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重
要性》。
2、作者:兰家中心校宋艳丽《小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 培 养》
2、作者:严汉志《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4、论文作者:论文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论文导师 高向斌,论文学位 硕士,论文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