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4:3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一篇: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

缺失性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很大,一方面,它给作家以心理上的创伤、痛苦和精神上的焦虑、压抑;另一方面,它又使作家在化解痛苦的同时超越痛苦,进而因自身的缺失性体验而感受到更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也就是人类、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缺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这种缺失性体验一个重要方面来自于童年的不幸。而童年的缺失往往会对一个作家的性格及其以后的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促使着作家去回忆,去创作,去弥补曾经的缺憾,以求得满足和发泄。正如有人曾说的“沉痛的回忆,我们总想摒弃,但某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常常将心事勾起。也许是一种声响,一朵鲜花、清风或海洋,然而一想起就会令人断肠。因为它触动了一根电箍,是它神秘地把我们捆束。”

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而这种缺失性体验往往给作家的一生都涂上一层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人物原型、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这其中以作家童年父母的离异、亡故、家庭的中落等痛苦体验对作家的性格和气质影响较大。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下面就以萧红、杨沫、巴尔扎克、卡夫卡等中外作家为例进行论述。

父母之爱作为最为神圣的爱之一,它常常洋溢着神圣的光环。萧红的笔下母亲的形象得到了丑化,传统父亲的威严也得以解构。这则源于童年萧红父爱母爱的缺失。1911年萧红生于黑龙江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对于一个传统上重男轻女的封建大家庭来说,她受到的则是来自母亲的冷漠、歧视、辱骂和父亲的毒打。在她冷漠寡情的母亲去世后,萧红并没有找回这份失落的爱。因为她的父亲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又娶了一个。她的继母并没有改变生母的冷漠,反而变本加厉。她常常在萧红父亲的面前告状,离间其父女关系。这给萧红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里许多母性的形象都是被丑化的。具体体现在她的《呼兰河传》中的典型恶婆婆形象,如致团圆媳妇之死的婆婆以及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还有《生死场》中缺失母性的老王婆、金枝婆婆的形象,她们对孩子缺少应有的母爱,被愚昧和残忍笼罩着。

在萧红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是这样的“父亲在我眼里变成一条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或是别的不具有情感的动物。”“父亲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现实中萧红曾被父亲当作礼物去交换富贵,她正是”为了逃避被出卖的命运,萧红逃离了父亲的家,与父亲彻底决裂。”所以她笔下的父亲形象都是卑微、麻木、萎缩、残忍、愚昧和怯弱、病态的。像《生死场》中摔死小金枝的成业、寻羊的二里半=组织镰刀会的赵三;《呼兰河传》中出走的有二伯;《马伯乐》中自私的马伯乐等等父亲形象都是这类的典型。他们在萧红的笔下共同构成了在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群体。

杨沫的童年的心灵创伤主要来自父母关系的不和。她后来回忆说“孩子时候的恐怖悲哀,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使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心酸。”这种缺乏抚爱、无人照管的生活培养了杨沫倔强、大胆、正义、热情的。“渐渐地我养成了一种眼泪向肚里咽的忍耐性,也养成了一种无言的深藏在心底的反抗性。”杨沫的种种因童年爱的缺失而形成的性格在她的《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的身上得到的最充分的体现。

好像举凡伟大的作家都有一段悲惨的往事,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巴尔扎克也是如此。在巴尔扎克出生后仅三十三天,就被父母寄养在一个农家。在童年的这段时光里,他的母亲几乎没有去看过他。被称为“可怜的巴尔扎克”的他再后来的创作中写道“我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这种母爱缺失的阴影就像一个幽灵一直闪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幽谷百合》中,他的那种母爱的缺失与德·贝尔尼夫人(他曾经钟爱的一名大他好多岁的女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与现实中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众所周知,卡夫卡的童年的不幸主要体现在父爱的缺失上。他的父亲是一个刚愎自负、粗暴的商人,他们不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念造成了父子间强烈的冲突。从而使卡夫卡在父爱的缺失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专制现象。他在《致父亲》写道“您坐在您的靠背椅里,主宰着世界”“在我看来,您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那种种神秘莫测的特征,他们的权利基础是他们这个人,而不是他们的思想。”卡夫卡对父爱缺失的体验很快就升华到了对整个社会专制现象的体验,可以说《致父亲》是其起草的向“父亲文化”宣战的檄文。

像这样的作家可谓不胜枚举,诸如童年失去父亲与母爱的郁达夫;受专横暴戾母亲影响的屠格涅夫;幼年丧母,备受继母冷漠的薄伽丘;五岁失去母爱的但丁等等。那些童年的缺失性体验无疑给作家的一生都留下了阴影,也无形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然而,作家们在创作中寻求发泄、抚慰和满足的同时,自觉地从自身缺失性体验中发现更为广泛的普遍性社会缺失,从而使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具有了普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第二篇: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教程》期末论文

——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班级:10汉本(2)班

名字:申如梦

学工号:21001012030

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变形记》的影响

摘要: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童年的缺失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并对作品的风格及题材和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童年经验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作家的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童年缺失性体验、《变形记》、创作影响、父子关系、孤独

童年,对于一个人是难以忘怀的;而对于一为伟大的文学艺术家而言,苦难的童年经历或许是他步入文学殿堂的源动力。所以,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

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按其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丰富性经验,一种是缺失性经验。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童年的丰富性经验,在作家那里成为丰富性创作动机,但与缺失性经验所形成的缺失性动机相比,丰富性动机的力量要小得多,甚至就不能成为动力。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弗洛伊德的话不无道理。因为丰富性经验与幸福相连,而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满足更容易变成厌倦,满足的厌倦会使生命失去追求的动力。童年的缺失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

但是,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一个作家及一部作品的影响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创作动力上。在许多作家那里,童年经验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例如: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同名小说《童年》以及许多作家的自传体小说,都直接把自己完整的童年经验作为题材写进作品。曹雪芹、歌德等许多作家则以童年经验为生活原型进行创作,他们的《红楼梦》、《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基本上是他们童年生活的结晶。至于利用童年的生活片段加工、改造而写成的作品就更多。在许多作家那里,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寻找到童年经验的印记。下面,我们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作家的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品的影响。

童年经验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卡夫卡,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表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注重表现自我,尤其是注重表现自我的内在感受。卡夫卡主要的心理特点是孤独、自卑和恐惧,这种心理特征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的。(1)卡夫卡从出生到六岁,他家一直住在一座古旧的旧建筑物里,周围是一片犹太贫民区,这儿的气氛犹如中世纪般阴森,怪诞、可怖:阴森的四壁,黑暗的过道,到处是耗子打架的声音。一个幼儿乃至童年期的孩子独自面对这样的世界该是多么的胆战心惊、惊恐不安!出了阴森恐怖的外部坏境,来自家庭内部的环境则是真正意味深长的。父亲的呵斥,恐吓,都让他本能的害怕,而母爱的缺失,这种种因素都使得孤独、自卑和恐惧伴随着他从童年到成人,逐渐渗入到他灵魂深处,成为他生命的体验。

卡夫卡童年经验在变形记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我看来,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

1:对环境的描写;2:对亲人关系的描写3:无以附加的孤独感。

一:对环境的描写

在《变形记》中,高尔在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变成甲虫,而他周围的环境几乎都是阴暗的、透着腐败的气息的。阴暗的天空以及早晨的浓雾,他周围的墙上尽是一团团的灰和脏东西,看到的也是街对面一栋长的没有尽头的深灰色的建筑„„在这样一个灰色的世界里,高尔作为一个异化者,不得不忍受着痛苦和亲人的冷漠。这和卡夫卡童年记忆里的漆黑的窗户,阴森的四壁,黑暗的过道,出奇的一致。

二:对亲人关系的描写

从上面我们知道,卡夫卡从小就因他父亲总是斥骂、恐吓他而害怕他的父亲,也没有得到多少父爱。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为自己的懦弱胆怯不能成为父亲希望的强人那样而内疚,所以这种纠结心理就让他既恋父,又对父亲有抵制情结。这种父子之间的疏离表现在《变形记》里就是高尔在变成甲虫后,他并没忘记自己做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他的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关于工作跟家庭的事情,也不断地想方法走出门去工作,还在想着养活家人和让妹妹去上音乐学院。但是,当格里高尔变成虫形第一次出现在“他人”面前时,一向被视为镇定的父亲也慌乱万分,当看见这只大甲虫从那扇门出来而试图想与人群粘合时,他恼羞成怒,右手操起秘书主任的帽子和大衣及留在一张椅子上的手杖,左手从桌子上抓起一张大报纸,一面顿脚,一面挥动手杖和报纸,要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

妹妹是他以前最能沟通的人,这时也生疏了,甚至讨厌他了,每逢来送食物,总是故意先用钥匙在锁里扭一下,暗示格里高尔快点躲藏起来,免得吓着了她,一走进房间也就冲到窗前,放下食物就跑,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坚持搬走格里高尔房间的家具,并不是真心为格里高尔着想,只是想满足她的自信心。母亲虽想着儿子,可也接受不了身体变异的儿子,她对格里高尔甲虫形象的恐惧,被他的出场吓晕是导致格里高尔激怒、被父亲用苹果狂轰滥打的导火线„„与家人彼此间语言不通、思想不通、感情不通,这些都可以看到卡夫卡的童年经历的影子。三:无以复加的孤独感

卡夫卡是孤独的,因为从某一方面来说,卡夫卡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别的人都要清晰太多,对这个世界的肮脏邪恶也清晰太多。而他的内心又太纯粹,所以他的孤独是无法消除的。表现在卡夫卡身上,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里。他的一个同班同学在谈到学生时代的卡夫卡时写道:“……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可是完全不可能与他成为知己,在他周围,仿佛总是围着一道看不见摸不透的墙。他以那文静可爱的微笑敞开了通向交往世界的大门,却又对这个世界锁住了自己的心扉。……却始终以某种方式保持疏远和陌生。”在青年时期,他渴求爱情,但几次婚约和几次解除婚约表明,他更渴求孤独。在他逝世前三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得其所哉。与鲁滨逊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里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2)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是一种抗拒现实的外化形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他在给他的好友勃洛德的信中说得一语中的:“……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这种生活中和精神上的孤独感必然在他的品中表达出来,在《变形记》,格里高尔第爬出门的结果是遭受人类社会的无情抛弃,而且还伤了一条腿。在他第被赶回房间后,残酷的大门切断了他与外界的联系。此时的格里高尔,是孤独痛苦的,这孤独痛苦有来自于物质的,也有来自精神上的。

首先是物质上的痛苦,他饿得厉害,却无法自己找食物,等到有食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曾经最喜欢的牛奶都感到厌恶,他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了,而吃是人最基本的问题,他连人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最后喜欢上的也竟是变味的奶酪,他爱上的是动物的食物。然而对于物质上的痛苦,格里高尔慢慢也就适应了,最使他感到孤独痛苦的是精神之孤独之

苦。

格里高尔尽管已变成了甲虫,他依旧强烈地关注着家人,常常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然而,家人都远离他、排斥他、不敢接近他。但此时他也并不埋怨家人,反而担心家人不能再过上安静、富足、满意的生活。所以只要一听到门那边有声音,他就会全身紧贴着门听,当听到家人在讨论经济上的问题时,他心里很难过也因目前状态下帮不了忙而感到伤心自责以致面红耳赤,整宿不眠。但经过了第一次父亲那一脚后,他已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所以,在第二阶段他只能躲在门后通过门缝看、贴着门听。在这里,他是以一种边缘人的姿态游离于孤独与群体之间,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渴望得到关爱却不能的边缘人的凄凉形象。在这里,门隔开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虫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孤独的个体和异化的家庭。

综上所述,卡夫卡创作出《变形记》,以及《变形记》中人物,环境,心理的描写等都与他的童年有密切的联系。是他童年体验的折射。概而言之,童年的缺失性经验,从根本上说,是作家的沃土,作家在他的一生中永远可以从这里获得生命力。卡发卡之所以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与他的童年的种种生活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1)赫伯特 克拉夫特,《卡夫卡小说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阎嘉,《卡夫卡日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论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论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锻炼者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锻炼者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锻炼者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锻炼者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锻炼者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锻炼者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四篇: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但又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1.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2.教育问题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心理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4.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一)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在家长中开展素质教育讲座,使家长与学校每月定期座谈。有条件的可聘请知名专家,介绍国内外最新家庭教育理论,并联系实际解答家长的家庭教育难题,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咨询、解答。

其次,改变过去家长会的模式。为了使家长会更具实效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改变以往家长会的形式:改开大会为小会,改一言堂为平等对话的全言堂。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充分反映情况,特别是家长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教育启发更具说服力。

再次,改革家庭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发现了种种问题,根源大多在家长身上。首先是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因而步入了误区。例如,学生每天回家,家长总是问学生,今天考得第几名?如果考得好,就给现金奖励,考不好就指责孩子,有的甚至拳脚相加,忽视孩子的道德、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需及时举办素质教育专栏,向家长介绍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的教育新动向,从长远眼光看今天的教育弊端,使家长改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

2、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水平

家长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其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活动的效率、质量。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我摘抄了家庭教育应掌握的16条规则:

⑴、在孩子面前,不要把自己扮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有缺点、也会犯错误的凡人,这样你将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感情距离。

⑵、不要按照你自己的行为标准,或是你所羡慕的人的行为标准来塑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应该准许他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比他强的孩子相比,要拿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比今天比昨天的变化,比今天比昨天的进步,比出孩子的自信,比出孩子的勇气。

⑷、对孩子不能乱许愿,承诺必须建立在“兑现”的基础上,否则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⑸、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让他懂得,一切物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让他品尝靠劳动挣钱的乐趣,体验因功受赏的喜悦,感受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自豪。

⑹、不要把孩子交给文化水平低的亲属或保姆带养。让文化水平高的人带孩子,有利于提高对孩子的智力刺激水平。

⑺、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父母的争吵既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损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父母的长期无休止的争吵,无疑会把孩子熏陶、感染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⑻、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不要出面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要让孩子在自我协调、处理伙伴间的冲突中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⑼、不能容忍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要教育孩子心中的他人,对人要有爱心,重情感,知回报。要让他懂得,大公无私,甘心奉献,才是高尚的人.⑽、教导你的孩子,不务正业者被人鄙视;辛勤工作者被人尊崇。让孩子明白,有所作为才会生活幸福快乐,追求安逸则会无聊空虚。

⑾、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不要训斥、谩骂,雪上加霜,增加他的精神负提和思想压力,避免造成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挫折的俘虏。

⑿、当孩子对父亲或母亲一方有意见时,绝不要站在孩子一边反对你的配偶,以免在孩子内心产生一种矛盾感。还要避免孩子钻空子,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⒀、当孩子因对某人或某事不满、产生愤怒和仇视时,要及时帮助、引导他采取积极的方式宣泄出这些情感,尽快恢复正常心态。否则会郁结于心,要么损害身心健康,要么会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⒁、在孩子面前要多褒扬他人的长处,不要议论他们的短处。要让孩子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⒂、家庭中出现的困难,不要向孩子隐瞒,要视孩子的年龄大小适当做些吐露。要让孩子懂得,他是家庭成员,应当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份忧愁,促使孩子尽快成熟。

⒃、不要只知道爱孩子,而不知道教育孩子爱父母。那些老来抱怨儿女不孝、以至于与儿女对簿公堂的人,大多喝的正是自己酿下的教子不当的苦酒。

(二)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

其次,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

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

其次,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

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只有加强社会教育,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网络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维一体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第五篇:谈一谈童年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谈一谈童年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童年,童年的一切构成了他(她)的最初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际,形成了他(她)的短短的却是重要的经历。童年经验基本上是一种心理效应,它是随人的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童年经验作为一种体验更倾向于主观的心理变异。童年经验的这种性质对作家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一个作家可以在他的一生的全部创作中不断地吸收他的童年经验的永不枯竭的资源。

童年经验对作家而言必然是刻骨铭心的,必然要这样或那样影响他一生的创作。曾有一位青年作者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

在许多作家那里,童年经验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同名小说《童年》以及许多作家的自传体小说,都直接把自己完整的童年经验作为题材写进作品。曹雪芹、歌德、鲁迅等许多作家则以童年经验为生活原型进行创作,他们的《红楼梦》、《少年维特之烦恼》、《朝花夕拾》等基本上是他们童年生活的结晶。在许多作家那里,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寻找到童年经验的印记。譬如,如果我们有意识的查证的话,作家笔下的可亲的女人形象,都可以找到他的初恋少女和母亲的影子。

其次,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整个童年的经验是其先在意向结构的奠基物。冰心说:“提起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的动力源。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按其类型可分为两种,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丰富性经验与幸福相连,而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满足更容易变成厌倦,满足的厌倦会使生命失去追求的动力。童年的缺失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

比如张爱玲,童年生活中母亲的出走,母亲的困窘以及与母亲之间的不愉快经历给予张爱玲的印象实在太深刻,这些缺失性的童年经验过早地促使她开始思索女性的命运,并因此在以后的创作中将关注的目光一直聚焦于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她清醒地认识到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和制度对女性精神、肉体的戕害。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难以找到安放自我的所在,社会只允许女性作为男性的依附而存在,女性的命运只能是悲剧地活着,悲剧地死去。童年的诸多缺失性体验使张爱玲过早地开始了人生的觉醒“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 爬满了虱子”。张爱玲的一生都未能克服童年带给她的“ 咬啮性的小烦恼”。她一生始终都生活在那让她感到万分不幸的童年回忆中。童年中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成为了她一生不竭的创作源泉, 童年中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也养成了她孤独、敏感、内倾、自卑而又自信的复杂心理。这一切对于形成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童年的缺失性经验,从根本上说,是作家的沃土,作家在他的一生中永远可以从这里获得生命力的发动。回忆早年的缺失、不幸、苦难诚然使人感到痛苦,但却能使人的生命能量畅然一泄,从而使人快乐地享受生命的自由与甜美。

对作家来说,保持童心并充分利用童年经验是重要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就是诗人和作家。”

童年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 它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某种底色。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 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

下载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历史的过程无所不包。科学探索和技术创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技术和科学的产生,才使人类的生活和其他动物的生活产生了质......

    浅谈父教缺失对家庭教育中的影响5篇

    浅谈父教缺失对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一句“父爱如山”,真切的道出了父亲的作用,可现实生活中,有的父亲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基本淡出了家......

    (完)论述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

    论述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旅游目的地经济收入增加,能调节旅游地区购买能力。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

    《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手法对各国作家之影响分析

    摘 要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学名著。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丰富的想象交相辉映,是《一千零一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连环包孕式的写作手法和匠心独具的组织......

    论述本校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因为学生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良好......

    《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作者对美国文学史的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作者对美国文学史的影响 摘要:菲兹杰拉德是美国著名作家,他的杰作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想象力的结晶”,他被称誉为“爵士乐时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随笔】唐宋诗词作家贬谪生涯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探讨

    【随笔】唐宋诗词作家贬谪生涯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探讨 这个学期我选择了作为我的选修科目。我非常喜欢唐诗宋词,也读过许多唐宋名家的诗词,对唐诗宋词所体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试论述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试论述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内容摘要: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解后,台湾问题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核心 问题。台湾问题牵涉到中美双方的利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