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作者:杨艳霞
摘要:儿童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对孩子善良人格和诚实等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和造就的关键时期。交互作用理论的创立者伯恩说过: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成了青蛙。换言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这个阶段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小就应使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四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
个案描述:磊磊,十岁,小学三年级,邻居家的小孩,父母的经济水平较好,都是个体户,因为是自己勤劳致富,本身比较优秀,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平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兴趣班一大堆,对孩子总是很苛刻,磊磊与同龄的小孩比起来显得十分内向,让人感觉总是怯生生的,与人交谈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专制的父母常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干涉过多,管教过于严厉。教育中对孩子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常以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二)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背的。
个案描述:天天,长得非常聪明可爱,父母经常外出工作管的很少,乖的时候不知道多招人疼爱,但是大多数时候非常让人头疼,已经上小学的孩子,简直就是家庭物品粉碎机,家里电脑多次遭他“袭击”,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像有天生的破坏性,被发现做错事时道歉态度之诚恳令人感动,可是再次犯错的速度更是惊人。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定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较差,并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也有许多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安、对人冷淡、兴趣狭窄、缺乏理想。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二)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个案描述:西西,五岁,表姐家的小孩,聪明活泼可爱有同情心,小家伙学什么会什么,写字、画画、跳舞都很优秀,做起事情来有模有样。西西从小由父母自己亲自教养,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格外重视,平时对待孩子给予十分平等的地位,学什么兴趣班必须是孩子说“我要学”才进行培养,并且特别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给予帮助,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和要求,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如家里买车选什么颜色啊,给爷爷买什么生日礼物啊等等。
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身心发展都会比较健全,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可以这样认为,与民主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
(三)父母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子女怀有过多的期望与爱, 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个案描述:裕轩,八岁,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父母都是独生子,又因为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所以长辈的宠爱与娇纵可想而知。大半夜要想吃肯德基就打的带过去,在家里砸掉东西外婆还说好叫他继续砸。在班上捣乱发脾气是正常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欺负别人,骂脏话更是不在话下,可一旁的妈妈却笑眯眯的看着,毫不制止„„
长期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极度懒惰的作风,自理能力极差,养成对旁人指手划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进取,不努力的不良个性。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愿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
三、总结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好多父母忙于工作而较少顾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全交给老师,老师既要担当“慈母”的角色、又要担当“严父”的角色,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又要担当“严师”的角色,多重角色的混合会使孩子莫名其妙,对学习形成复杂情感、对社会形成歪曲认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和放任。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参考文献]:
[1]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2]茹正淇,谭钊安,曾彦英.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年人格障碍形成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3]刘文,杨丽珠.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4]林崇德.幼儿的心理发展[J].发展心理学,2009,(2).
第二篇: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
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性格的界定
根据资料表明:“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也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规范中传递体现。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陈帼眉教授认为:“性格主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性格形成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教
养方式教养幼儿,使幼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幼儿的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它与幼儿的性格有密切联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保护型、民主型这五种类型。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勾画出了他们“理想”的蓝图,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阂,有一条代沟。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六•一,许多人都会说这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可是事实上,这个节日并不属于孩子们。家长们并没有把这个节日还给孩子们,他们用各种方式限制着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但是家长们有没有考虑到,六•一这一天是专门为孩子而设的,这一天应该是孩子们的假日,他们有权利支配这一天的所有时间,在这一天里他们可以尽情的与同伴一起玩耍、嬉戏。家长们的“剥夺”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交流的机会,无法享受与同龄人游戏的快乐。他们没有了欢笑,有的只是孤独、胆怯,并且慢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上的孤僻。
2、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1)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
案例一:有位大班老师想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环境布置时,让幼儿回家找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有些家长很不理解地说:“我的孩子是来上学的,可不是来劳动的!”这里不得不感叹与其说是教小孩难,倒不如说家长难教。
案例二: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个孩子在值日当天,他自己没有动手值日,而是站在教室的中间,指挥着他的爸爸妈妈为他擦桌子,扫地… 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是怎样呢?(2)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3、严厉型的父母教养方式(1)严厉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让
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
案例:美国西部有个叫尤尼斯的八岁男孩,他是家庭的独生子,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高,他也很优秀。但是尤尼斯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更不能容忍别人在他面前低声耳语,表现为神经质,他整个人显得比较压抑。一次他和同伴玩耍,同伴说他的玩具汽车太旧了,他没有任何反驳也没有做出其他举动,只是一味的尖叫。这个小男孩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主要是因为他的父母对他的教养方式太过严厉造成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对儿童有两个极端心理都是对儿童有害的,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太切,希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2)严厉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4、保护型的父母教养方式(1)保护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怕孩子吃亏,就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怕孩子摔倒就为孩子扫清路上一切障碍。这样做的结果会对孩子今后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案例:4岁的莎莉和妈妈一起到公园里去玩。莎莉想荡秋千,妈妈同意了并带着她从秋千后面小心地绕过去,深怕莎莉被秋千打到。莎莉
坐在秋千上要自己荡,可是妈妈不肯却要推她,因为妈妈怕莎莉从秋千上掉下来。不一会儿莎莉就玩累了,她看到单杠就请求妈妈让她去玩,妈妈不同意,认为那太危险。妈妈带着莎莉去玩滑滑梯……过了一会莎莉就厌倦了,于是莎莉拉着妈妈的手要回家。大家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莎莉没有大声叫过,放开嗓子笑过,也没有跑过、跳过,而是非常的安静。
你认为莎莉正常吗?这应该是一个4岁小女孩的表现吗?不是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父母太过保护她所造成的!(2)保护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保护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父母过度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缺乏闯劲;社会能力差,怕吃苦,贪图安逸和舒适,生活和学习上惰性较大;沉默、自卑,甚至连一点点小的挫折、困难都不敢面对。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多留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有独立机会,给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成为真正人格健全的人。
5、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1)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2)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父母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不同,幼儿的性格表现也不同。那么针对幼儿的不良性格特征怎样才能培养出幼儿的良好性格呢?以下是本人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让孩子学会关心、分享自己的快乐
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父母们整天围着他们转,他们在家中有一定的“地位”,时间长了便养成了孩子自私、孤独、不合群、不关心别人等不良性格。
为了改变这一性格特征,家长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得到情感和行为上的熏陶。比如在吃东西时,让孩子把东西分给长辈吃,让孩子明白自私独霸的行为不好,懂得与他人分享是很快乐的。当孩子第一次这样做时,父母、长辈们一定要吃,并且要对他说:“谢谢”。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要让他学会关心比自己小的幼儿,并把玩具与他们一起玩…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关心、友爱、谦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关心别人,并与他人分享的种子。
(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天性,但是父母在爱的同时,有没有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呢?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提出很多不合理的需求,如
果父母对孩子过多的溺爱和迁就,他们要什么给什么,时间长了,孩子大了,一旦某天提出更高的物质要求而得不到满足时,因为孩子缺乏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会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所以孩子的正确言行和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给予支持和鼓励,如果要求不合理,言行不正确,不但不能给予满足还要给予耐心说教,使孩子懂得道理,学会做人。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与自信是人的精神支柱,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差,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予鼓励,他就有成功的一天。对于他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表扬,就可以发挥他内心无限的潜能。
作为家长更应该尊重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没有被尊重的权利,切记在公众场合,不要批评孩子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自信。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不能用打骂或说些难听的话来刺激孩子,反之应该抓住某一些长处和优点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好。
(四)家庭中多些幽默和玩笑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偶尔开些玩笑,可以使家庭气氛比较活泼、融洽。如果每天都有开怀大笑一次的话,孩子的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的调节,久而久之开朗的性格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案例:多多的父母都非常内向,为了营造一个活跃的氛围,多多的父母刻意地用搞笑的语气讲故事,用夸张的动作扮怪相等,还特意购买了有关幽默方面的书籍和杂志等。家庭的气氛变了,孩子也渐渐地变的
活泼了,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趣闻趣事,并且模仿这些趣闻趣事,把它们有声有色的讲出来。
(五)全家人一起做游戏
有些家长认为游戏是孩子们才会玩的。其实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更容易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学会本领。比如玩捉迷藏、纸牌、摸鼻子等游戏,在家庭中玩就比较有趣。父母在游戏中“频繁”失手,孩子从中看到他们所犯的一些可笑的错误,并进行反思,孩子便会产生想胜过父母的冲动。如果父母能带孩子在游戏中捕捉到欢乐,那么欢乐就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良好的性格也就随之而来。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形成的、屈服的,长大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因此家长要抓住孩子性格的雏形,为孩子奠定良好的时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结论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责任重大,从以上五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中可以看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好。这种类型的父母懂得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尊重孩子并与孩子游戏、玩耍,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得到良好的培养。
教育家纪伯伦说过:“孩子们来自你的身体,但是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弓是发出的生命和箭失。”
年轻的父母们,为了您的孩子请尽量努力做到吧!
第三篇: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
家庭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所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管教的一种大概取向。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更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早期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比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Levy等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过度保护并且纵容,孩子会变的不服从,过多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欲强;过多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近期国内有人研究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神经症、抑郁症等发病有关。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及其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专制型(支配型):
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学习被动,成绩很差。还有研究表明此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
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
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比例比较高,有研究报告称高达30%。如果说溺爱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表现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4、放任型(自流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5、不协调型:
这种教养方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6、虐待型:
常见于极少数特殊家庭。家长视孩子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
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7、民主型(教导型):
民主型的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几点注意:
既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呢?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养,会对子女心身发育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再次,父母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在当前,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是自发的、本能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的和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最后,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尽管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工作繁忙,但不应减
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亲情关系毕竟是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就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又能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家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的教养方式。
案例2
一位初中男生因上网成瘾、逃学一年余前来咨询,该生于一年前开始上网吧玩游戏,随着时间推移上网次数逐渐增多。刚开始该学生还能克制,只是在晚上学校熄灯后出去上网。近一段时间,发展到逃学,欺骗父母是去上学,结果是跑到网吧内玩游戏,到周末则通宵在网吧上网。如果手中的钱不够,就到爷爷奶奶处骗钱或者从家中拿钱出去上网。学习成绩也明显后退。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的家庭背景:父母均是商人,平时忙于赚钱,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在外应酬,该男生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父母也只是周末探望一次。上小学后,就寄养在老师家中,双亲很少有时间与这位男生进行交流。发现儿子上网成瘾后非常恼火,曾多次从学校将儿子接回家中,轮流上阵对儿子进行责备和批评,要求该生写保证书,禁止再去网吧上网,也不同意儿子提出在家中购买电脑进行有限时间上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作为父母却不知道子女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他们的爱心呢?让我们听听该男生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流着眼泪所说的话,我也知道父母在外赚钱很辛苦,可是,他们是很少跟我一起玩或者听听我心里的话,我感到很孤独。每次见面,就说学习要如何努努力,如发现成绩不好就责备,说我没出息,某某同学如何如何的好;经常购买一些课外辅导书或练习题强迫我做,并规定我的休息时间,出去与同学玩也规定在多少时间内必须回家,不允许我在同学家过夜。我也想改变上网的状况,不要到网吧去,家中买台电脑,规定时间上网,但是他们不同意,不信任我。他们从不放手,感觉不到自由和受到他人尊重。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属于严格型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子女。其实在生活中,该类型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建议:
1、作为父母除了忙于工作之外,有必要经常挤出时间与子女进行有效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动态,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见面,也可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2、尊重、信任他们的选择和所做出的承诺,允许他们犯一些不关大雅的小错误和经历一些挫折。
第一、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第二、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且在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第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在大多数维度上都呈显著相关;
第四,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造成学习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资源会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第四篇:浅谈父母的教养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
浅谈父母的教养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
【摘要】家庭是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说明了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 个性 本文的儿童不同于常识所指的“儿童”(如幼儿、小学生),而是指从出生到12岁,即弗洛伊德提出的从口唇期到潜伏期。这段时期儿童的个性特点是:
一、对一切新异事物都感兴趣,爱问为什么。
儿童由于年纪小,经验少,许多事物在大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却可能不理解。他们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都会提出问题。
二、心理活动缺乏目的性。儿童由于缺乏明确的活动目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从兴趣出发,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
三、喜爱与学习有关的游戏。儿童时期是长身体时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是他们总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学前期爱玩好动的特点。
四、意识的倾向性还不明显。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纪小,知识经验、智力发展的局限,心理活动一般还没有明显地倾向于某一方面,即使一时对某种事物有兴趣,也还很容易动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较单纯,独立性较差,对师长的话(特别是老师的话)百依百顺,较易于模仿成人的行为,许多行为只是习惯所影响,并没有成熟的动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体貌特征、智力和创造性、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还包括自我意识。
儿童的个性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家庭是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场所,因为在个性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互相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功因素、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
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另外,儿童的性别、家庭规模大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一,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19世纪50年代,Parsons 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适合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适合制定规则。
(一)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国学者刘金花认为评定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
1、权威型——控制+爱(接受)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
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
2、专制型——控制+不爱(拒绝)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属于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冷漠孩子。父母往往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往往会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变得怯懦又不诚实,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
3、娇宠型——不控制+不完全爱 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过分娇宠,任其呼风唤雨,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例如,有一位下岗女工,平时在菜场买菜总是和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能省一分是一分,舍不得买质量好的菜。但是,和孩子去买东西时,却“慷慨大方”,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一次就是几百块钱。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4、冷漠型——不控制+不爱 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
我国教育家程华山等研究了上海市区幼儿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通过对201名4岁幼儿家长在“权威”和“关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类,得出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种教养类型。与刘金花老师从“控制”和“爱”的维度上分的四种类型相似,溺爱型与娇宠型相似;忽视型与冷漠型相似;严厉型与专制型相似;关爱型同理智型结合与权威型相似。
根据以上教育家的结论分析,我认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最理想的。因为这种教养方式在教育孩子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尊重爱护幼儿。宽严并济、放管结合,把幼儿看作一个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个体对待,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也不能完全失去控制,而是适度对孩子提要求,提供必要的照顾与帮助,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例如,孩子刚从幼儿园回家后,爸妈先随孩子的喜好,允许先玩半小时左右,再去画画,听故事,而不是硬逼着先画画、听故事,再玩;至少孩子在玩什么,和谁一起玩,只要不是有危险的东西,父母可以不干涉,让其自由自在的玩。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应该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逼,孩子不是逼出来的,应该和孩子和睦相处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看动画片。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养出来的孩子,能友好的与人相处,能体谅别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自信、自强,独立性强,宽容大方,懂事。所以,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给孩子以好的影响,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农
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16~19]。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养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说明教养方式与子 女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同作用,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说明对教养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学校类型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2.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大量的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20~24]显示学习成绩不良与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父亲的过分干涉明显高于学业优秀学生,而情感温暖和理解较低。辛自强[25]等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发现,一般儿童家庭的行为方式多属灵活型,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随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行为规则,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也很灵活。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行为控制方式常是不健康的。温暖和理解使子女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使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进步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起作用的,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学业成就[26]。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27]。
中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西方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关于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的严格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语言表达有显著的相关[28]。谷传华、陈会昌等[29]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上述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养方式影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而对儿童的适当要求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儿童的支持与反应结合时更有效。
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品德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过程,而且也从中获得了行为方式的各种成分,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影响,也即家长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中国曾开展了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关颖[30]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从而看出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这种孩子缺乏教育,不负责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与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1995年北师大的林磊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避免了以往心理学所使用的根据单一维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考虑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从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绝性和民主性七个维度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定型,用快速聚类法归纳出五种教育方式: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他的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其它类型则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其它四种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31]。
除了具体评估教养方式的类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国内研究者还涉及到它与社会化的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32~36]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而粗暴的不支持行为则会阻碍儿童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37,38]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尊水平。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39]。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40]。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2.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1~44]。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
遇持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2.4、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学生学业成绩出现差异的因素有许多。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思维、记忆、观察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如:刘志华、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隋光远:《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探讨》,《隹木斯师专学报》。刘志竹、张锋:《小学生性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综合来说,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均能预测学业成绩,但以后者的预测力为大;而非智力因素中、学业性部分 较非学业性部分更能准确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是学习独立性在预测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被排列在 第一位,其次是智力因素,接着是学习自律性、学习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有恒性。
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如:俞玲珍 俞爱月《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 学习成绩 相关性》[45]目的:了解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某中学 65 4名学生进行测查 ,并统计他们的学习成绩 ,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养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王东宇《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关系》[46]探讨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为学绩不良的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 以 2 3 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绩优良生 1 1 8人 ,学绩不良生 1 1 6人。男生 1 1 8人 ,女生 88人。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家庭环境量表(FES— CV)进行测查。结果:学绩不良组与学绩优良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的某些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学绩不良组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组织性四项家庭环境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绩优良组 ,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学绩不良组的 SCL— 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七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不同的家庭环境因子与 SCL— 90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学绩不良组存在较多的家庭环境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内外因相结合研究的:如凌辉《学生智力、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关系》[47]探讨智力及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 40名学习成绩低下儿童(低分组)和 40名学习成绩优良儿童(高分组)进行测评。结果:高分组儿童家庭情感表达、成功性二维度得分高于低分组儿童 ,矛盾性和独立性二维度得分低于低分组儿童;高分组儿童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除填图、拼物之外的所有分测验量表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儿童。结论:智力及某些家庭环境特征与儿童学习成绩均有明显的关系。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吸取传统和现代意识中的科学合理的教养精华,有意识地接触新时代的教育理论,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家庭氛围,担负起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个性的
重任,在儿童个性发展尚不稳定的时期,施加适度的影响,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U]。北京人民教育版,1989.5 [2]高
岚:学前教育学[V]。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刘晓静: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J](家庭教育2004.7.8)[4]俞群、林玲:好父母不是天生的[J](家庭教育2005.9)
第五篇: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自信影响的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获得关于当地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的关系
调研对象:河源市连平县上坪中学在校中学生
调研时间:2009年8月20日——2009年8月23日
调研问卷:见附件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指导老师:陈启山
摘要:目的 为了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对160名初中生进行了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结果①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信程度差异不显著;②男生与女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③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信任鼓励和情感温暖与自信成显著的正相关,忽视维度则与自信成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
1.1
1.2
2
2.1
见表一.表一
因素
男生(n=65)
女生(n=87)
T
p
自信
27.29±3.70
127.94±3.229
1.1
540.250
2.2
见表二.表二
维度
男生(n=65)
女生(n=87)
T
p
信任鼓励
15.48±3.147
16.03±2.560
1.19
30.235
情感温暖
11.72±2.348
12.17±2.249
1.20
20.231
溺爱
5.81±2.109
5,78±2.015
-0.088
0.930
忽视
4.785±4.785
14.58±4.620
-1.536
0.127
专制
9.06±2.829
8.40±2.701
-1.448
0.150
2·3初中生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
见表三.
因素
信任鼓励
情感温暖
溺爱
专制
忽视
自信
0.221**
0.209**
-0.136
-0.142
-0.193*
注:* p<0.05 , **p<0.01
2
在许多前人的研究中,男生与女生在自信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3,4】。但在此次研究中,并未发现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女自信差异不显著这个结论可能犯取伪错误。针对这种原因,国外学者认为,男性喜欢吹嘘,高估自己(Bailey,1974)[5];国内则认为受传统文化影响,抑制了女孩的自信心[6]。父母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教养方式在此次调查中,并为表现出预期的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当地父母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方式在总体上逐渐趋于公平。但也可能是量表的不同导致测量的差异,大部分前人的研究是利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7,8,9]。EMBU是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分开测量,此次调研采用量表将父母教养方式合并为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因而未能测出这些差异。但其实很多前人的研究都是分开测量,也并未真正测量家庭这个整体。对于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的测量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信任鼓励与情感温暖会促进初中生的自信心,同时忽视对初中生的自信产生消极影响。这部分结论跟前人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同时虽然溺爱与专制虽未与自信成显著的负相关,但我们也可以得出溺爱与专制并不利于自信心的形成。
3
人的自信心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与被试距离最近的因素,因而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从这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家庭教养方式依然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家长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对孩子给予更好的信任与鼓励,更多的情感与温暖,以及更少的批评责骂或不闻不问。
5
1.
2.
4.
8.
9.
中学学生自我描述与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基本信息
1、性别
2、年龄
3、家庭月经济收入
1)500元以下
4、父亲文化程度
1)小学或小学以下
3)高中、职高、技校或其他相等学历
5、父亲的职业
1)农民
3)知识分子
5)商业
7)其他
6、留守儿童
7、单亲家庭
8、你现在和谁一起居住
1)父母
3)只有祖辈(爷爷、奶奶、外公等)
9、躯体障碍是否存在
1)有
10、在班级平时成绩
1)好
第一部分
指示:以下是一组有关自我感觉的句子,请按你的情况作答。你可以选择1、2、3、4这几个选项,并在你选定选项做上标记“√”,每题只选一个答案。其中1=很不同意 2=不同意 3=同意 4=很同意
题号
题目
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很同意
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基本上是与别人相等的。
我觉得我有很多优点。
总括来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
我做事的能力和大部份人一样好。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
我对于自己是抱着肯定的态度。
总而言之,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我希望我能够更多的尊重自己。®
有时候我确实觉得自己很无用。®
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
第二部分
指导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让您确切回忆父母对您说教的每一个细节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回答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留下的这些印象。如何某一程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请在相应栏内做上标记“√”
题号
题目
非常
不符合比较
不符合不清楚
比较
符合非常
符合1
我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感到他们对我的爱
父母从来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完全处于父母的控制之中
当我取得成功时,父母由衷地为我感到自豪
父母经常把我错误的责任归咎于别人
父母从不参加我的活动
没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会大声责骂我1
父母经常鼓励我要不断有所进步
父母从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帮我做决定
我觉得父母是值得信赖的1
父母很少允许我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父母从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父母经常窥探我的隐私
在制定家中的规则时,父母会征求我的意见
父母允许我独立去完成某些事情
我觉得容易与我的父母沟通
在家里我经常感到孤单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做到的每一件事
当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时,父母会安慰我1
任何事情父母都不允许我和他们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