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2 05:0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第一篇:《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编写说明

本节课是概率部分内容的起始课,学习不确定现象,通过试验和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教科书编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体会每次掷硬币之前无法预料硬币落地时是正面还是反面朝上,感受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联系生活的具体事件,感受随机现象。在此基础上,第三个问题是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会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与同桌轮流掷10次硬币,先猜猜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掷硬币试验认识随机现象。每一次掷硬币之前,都要先猜猜硬币会哪面朝上,然后再看看自己的猜想与实际结果是否一样。把10次掷硬币的实际结果都一一记录下来,观察这些结果,希望学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发现。一是10次掷硬币的结果有的正面朝上,有的反面朝上,不是只有一种结果。二是发现自己对硬币哪面朝上的猜测,有时猜对,有时猜错。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每次掷硬币的结果都有两种可能(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而且事先无法确定其中哪一种结果一定会发生。像掷硬币这样,结果不能事前确定的现象就是随机现象。

•说说下面事情发生的情况。

通过实例,分析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进一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明天会下雨吗?”明天是什么天气是一件尚未发生的事情,它有下雨或晴天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究竟会发生哪种结果是事先无法确定的。“我能中一等奖吗?”摸奖有中一等奖、中奖但不是一等奖、没有中奖三种可能发生的结果,会发生哪种结果也是事先无法确定的。“下一个路口我会遇到红灯吗?”在下一个路口会遇到什么颜色的信号灯这件事情,有遇红灯、遇绿灯和遇黄灯三种可能发生的结

/ 3

果,会发生哪种结果也是到达下一个路口之前无法确定的。上述三件事情都是事先不确定的简单事件,也是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

•说一说,每个盒子里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有几种可能?再连一连。共有3个盒子。从装着10个黄球的盒子里摸出1个球,这件事只有一种结果,一定是黄球;从装着10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1个球,这件事也只有一种结果,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从装着5个黄球和5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1个球,这件事有摸到白球或摸到黄球两种可能发生的结果,究竟会发生哪种结果事先无法确定,所以,只能说可能摸到黄球。

“一定是黄球”和“不可能是黄球”,都是对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描述,与这类必然事件对应的是必然现象;“可能是黄球”是对不确定事件的描述,与这类不确定事件对应的是随机现象。

教学建议

课前要准备好硬币学具,找到大一点的场地让学生试验。建议让学生自主活动,充分交流。

•与同桌轮流掷10次硬币,先猜猜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建议可以用体育比赛(足球、排球等)事例引出掷硬币试验,然后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枚硬币,说明质地是均匀的,大小是一样的。并出示活动任务:同桌两人轮流掷硬币10次,每次掷硬币之前都猜一猜哪个面朝上,做好记录。明确活动任务后,让学生找到大一点的场地进行活动,此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

活动后,展示学生的记录单。找几个小组汇报掷10次硬币的结果。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掷硬币活动,有什么感受和发现。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如我有时猜对,有时猜不对;我原来觉得正面和反面间隔出现,结果不是这样;每一次事前都无法预料哪一面朝上;硬币落地后,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掷了很多次后,可能每一面朝上的次数会大致相等„„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和想法都要给予鼓励,并要抓住一些核心问题组织展开多维度的交流活动,如对“每一次都无法预料哪一面朝上”这个问题,要进一步追问:谁同意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讲?明确任意掷一枚

/ 3

硬币,落地后会出现哪一种结果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说说下面事情发生的情况。

猜测“明天会下雨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有很多种猜测,如会下雨,电视里已经播报了;不一定,因为以前天气预报播报第二天有雨,结果第二天也没有下雨;明天可能下雨,可能不下雨;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大。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后,建议教师要追问:“你同意哪一种猜测?”明确明天可能下雨,可能不下雨,无法确定。

猜测“我能中一等奖吗”。有的学生积累了在公园或商店或班级游戏中的抽奖经验,会发表能与不能的想法;有的听过或看过关于某某中大奖的报道,认为可能,但是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建议师生一起讨论,主要明确“我能中一等奖吗”,就是每抽一次奖,可能会发生三种结果:中奖但不是一等奖、中一等奖、没有中奖。说明事前无法预料到哪种情况会发生,郁是随机的。

猜测“下一个路口我会遇到红灯吗”,教学方法建议同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各种因素,明确下一个路口是否能遇到红灯这件事是随机的,无法预料的。

建议让学生尝试再举出一些生活中随机现象的实例。对于学生举出的例子,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如“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的例子有问题,这是主观意愿的一种想法,例子应该是现实生活中能真实发生的事情。教师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课前充分预设,以帮助学生判断所举的例子。

•说一说,每个盒子里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有几种可能?再连一连。建议先让学生自己连一连,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注意适时追问。10个黄球和10个白球,摸球只有一种结果发生,所以,可以预料结果是确定的;第三个盒子里5个白球和5个黄球,两种结果,摸一次是黄球还是白球,结果无法预料,是不确定的。联系上面“掷硬币”的活动经验,再一次体会不确定性。也可以实际摸一摸,再一次验证分析是对的,特别是第三种情况。

/ 3

第二篇:《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

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高兴?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教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

活动要求:

1.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

(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呢?。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

2、研究确定现象

刚才的游戏好玩吗?别着急,好戏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摸球比赛。

请看:老师这儿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里装有6个乒乓球。我们知道,常见的乒乓球有哪些颜色,黄色和白色,那么,我们就每个同学摸6次,以谁摸出的乒乓球是黄色的次数多的同学获胜。哪三组愿意推荐一个同学来参加比赛?

这儿有三个盒子,你想选择哪一个?我们通过抽签来决定,好不好? 你猜一猜:你会摸到第几号?

如果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应该怎样说? 在没有摸出来之前,你们能确定会摸到几号吗?所以,这也是不确定现象。老师宣布比赛规则:

摸的时候不允许偷看;摸出一个之后,将摸出的乒乓球放入盒子里再摸。学生开始比赛。

老师作好记录,宣布比赛结果。

某某同学获得了冠军,但有人欢喜有人愁。不过,没摸到黄球的同学也别伤心,老师给你一个特权,让你打开盒子,看看盒子里的乒乓球,好吗?

看了盒子里的乒乓球,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 小结:在三号盒子里,能摸到黄球吗? 板书:不可能

如果再让你在这个盒子里摸,你能摸到黄球吗?为什么?确定吗?确定该用上什么词呢?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事先已经确定的现象用“一定”这个词来表示。板书:一定

也就是说,我们从三号盒子里摸出的球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确定吗?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确定现象。

板书:确定

刚才我们看了一个黄球都没摸到的同学,想看看获胜的同学盒子里的乒乓球吗?

为什么他会获胜?如果从盒子里摸,摸到的球怎么样?

还有几号盒子我们没看?猜一猜,你觉得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呢?为什么?如果我们从二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描述呢?

如果我们把刚才的游戏规则改成这样,你最想选择哪一个盒子呢?为什么?为什么不选一号盒子呢?为什么你们也不选2号盒子呢?

刚才我们进行了摸球比赛,接下来,我们又来放球。看看这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些什么颜色的球?来看看第一关: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谁敢来试试?

学生放球。如果老师从里面摸一个球,摸到的一定是┄ 除了这种放法,还有其它放法吗?

谁能用一句话归纳一下:只要我们怎么放,摸到的一定是绿球。来看看第二关: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学生操作。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只要我们怎么放,摸到的就不可能是绿球。看第三关: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怎么放,摸到的可能是绿球。3.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通过我们的摸球放球,同学们对不确定和确定现象已经了解了。想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确定或确定现象吗?

你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说说生活里的事情吗?

四、课堂练习。

1、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判断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幻灯播放。

2、课堂活动1题。

3、“青蛙”跳水游戏。

五、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买文具》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买文具》

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2.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除加问题。一种是用画图的方法直接表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另一种则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应着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科书这样编写,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说一说,填一填。

主要是理解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教科书呈现了分步和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两种方式,是想说明: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既可分步也可用综合算式,不作统一要求。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

/ 3

•哪种做法对?说一说。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判断、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并通淘气和智慧老人的对话,引出计算规则。

试一试

为学生提供了“买笔”的情境,信息比较丰富。其目的是综合运用有关乘加、乘减和除加、除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

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有关的信息,解决“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独立探索并理解先除后减的实际问题。

•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 3 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巩固理解运算顺序;二是将算式回归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逐步发展应用意识,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 3

第四篇:《跷跷板(轻重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编写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在比较轻重一节中,教科书安排了四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和“圈一圈”,这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轻重关系的一个过程展示,“说一说”通过观察和推理能够判断出轻重:“掂一掂”通过观察无法准确地判断出谁轻谁重,这时就要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通过自己的肌肉感觉来判断谁轻谁重:“称一称,说一说”则是当两个物体质量比较接近时,很难通过估计的方法判断谁轻谁重,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试图寻找新的方法,从而发现借助测量质量的工具(如天平等),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学生在寻求新的比较轻重的办法中,自然引出对测量工具的介绍,而在“圈一圈”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天平两边的皮球与铅球,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

•说一说。

教科书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老虎、狮子、豹子玩跷跷板的场景。利用学生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由此判断每幅图中两只动物的轻重关系。“谁最轻,谁最重”的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掂一掂。

教科书提供了淘气和笑笑掂物体比质量的场景,淘气掂的是书和作业本,笑笑掂的是具盒与直尺。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经验。

•称一称,说一说。

教科书设计了苹果和梨比较轻重的感知活动。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当两个物体的质量接近时,仅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借助测量工具,从而让学生感受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 1 / 3

重要性。

•圈一圈。

教科书安排了“皮球和铅球”不同属性物体的比较,感受物体轻重和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教学建议 •说一说。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知道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再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情境图,提出第一个问题:狮子和老虎在玩跷跷板,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吗?老虎与豹子比,谁轻谁重呢?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注意引导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对不规范的语言应及时加以纠正。例如,狮子和老虎比,狮子重,老虎轻;或者说狮子比老虎重;等等。在能对三个物体两两之间的轻重直接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狮子、老虎和豹子谁最轻、谁最重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即进行三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所以狮子最重,豹子最轻。”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解释、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掂一掂。

组织开展“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学生熟悉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盒、铅笔与橡皮等,也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到教室。“掂一掂”活动可以是同桌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间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倡学生把“掂一掂”的结果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称一称,说一说。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大小、质量相近的苹果和梨,先让学生观察哪个轻、哪个重。有的学生会说梨重,也有的会说苹果重。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都亲自掂一掂。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掂一掂无法准确比较两者的轻重,此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逐步引出“借助测量工具,用天平来称一称”,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将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里,比较出轻重。

/ 3

•圈一圈。

教师先出示皮球和铅球,让学生说一说皮球与铅球相比,哪个大哪个小?再让学生猜一猜:皮球与铅球相比,哪个轻哪个重?学生此时会有不同意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实际称一称,学生就会发现铅球比皮球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如果学校找不到铅球,教师也可以用其他物品来代替。

/ 3

第五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2~3页安排了一幅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主要提供了四个情境: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的学生,以及准备去玩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包括正在玩的学生和准备来玩的),玩沙包(包括正在玩的学生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创设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的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意识。

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步计算解答的。对于一步计算的,可以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由于后面的例题中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开始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使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呈现游乐园一角——学生观看木偶戏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自己了解信息、发现问题。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明确提出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从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充分研讨之后全班共同分享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例1,可以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创设情境。

首先让学生观察例1的图。在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播放电视录像),教师以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看“木偶戏”的精彩场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充分发表通过观察画面得到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要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

特别要让学生明确两种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同时明确也可以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对于不同的解答方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

3.例2的教学。

例2是面包房买卖面包的情境。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这个实际问题。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列式为54-8-22或为54-(8+22)。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教材中特别强调“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并明确“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为是初次在列式时需要使用小括号,如果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利用现实情境,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

教学例2时可以采用与例1相似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观察下页图,也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同时强调两种列式方法的内在联系,列综合算式时着重说明使用小括号的目的。

4.例3的教学。

例3是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仍然以第2~3页情境图中的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教材采用与例1,例2相同的编排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中提示“分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时,教师仍然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后再列出算式解答。接着说一说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并着重理解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做一做”呈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画面(见下页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

5.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巩固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明确题目要求。列式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而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第5*题,是一个有关过生日的实际问题。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找到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

6.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和第2题,分别设计了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第3题,设计的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购买门票的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第4题,仍然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5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用多种方法。算式是:3×3×3-2=25(个);3×3×2+7=25(个);3×3+3×3+7=25(个)„„

下载《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