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四川》上第二单元教材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7:2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爱的四川》上第二单元教材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爱的四川》上第二单元教材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第一篇:《可爱的四川》上第二单元教材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可爱的四川》上册第二单元“悠久的历史”

教材编写说明与教学建议

成都石室中学 帅必成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下设5课,叙述了从资阳人到中国近代前期的四川历史,时间跨度较大。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主题:

(一)第五课:先秦时期的四川先民和历史传说。

(二)第六课:战国至明清的四川政治文明。

(三)第七课:战国至唐宋的四川物质文明。

(四)第八课:近代四川工业的近代化历程。

(五)第九课: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在内容的取舍上,编者力求围绕每课主题,突出重点知识,彰显四川地域特色,而不是八面玲珑,面面俱到,从而为老师在教学中的个人发挥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内容的完整性看,本单元似乎缺少了一个重要版块,那就是古代四川的精神文明成就少有提及。这主要是考虑到力求避免与统编教材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

下面,我主要就本单元每一课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建议,把自己和编者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作一简单交流,不足不对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二、教材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第五课 四川的先民

(一)内容解析:

本课共设两个子目:

1.考古发现的四川早期文化遗址; 2.历史传说中的古蜀国。

本课内容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考古遗址”,二是“古史传说”。编者在本课中渗透了“二重证据法”的历史研究思想,暗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考古成果来印证古史传说,初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教学建议:

1.考古发现的四川早期文化遗址 四川境内发现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的遗址、遗迹十分众多,分布也极为广泛。教材选取了三个典型的知识点(即资阳人、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来突出四川历史的悠久和早期文明的辉煌灿烂。

关于资阳人,教材突出了三个知识点:一是距今年代(悠久),二是社会发展程度(比北京人进步,比山顶洞人原始)(这一结论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略显抽象,需要教师作些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资阳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三是其在考古学上的地位(四川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教师在教学时应力求做到知识要点化,要点结论化。第二,教师还应结合各自学校所在地发掘出土的历史遗址、遗迹(如:汶川的布瓦遗址、北川猿王洞古人类遗址、广元的营盘梁遗址、西昌的礼州遗址,还有新津宝墩龙马乡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大邑高山古城、都江堰芒城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下芒城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等八大古城。)进行拓展性讲述,不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亲切感,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树立起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关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部分内容更有利于成都地区的学校教学,其他地方学校的老师照教材讲述即可,重点展示、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图片,突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让学生对四川历史上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青铜文明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历史传说中的古蜀国

本目知识点有三:一是古蜀“三代”,二是杜宇王朝,三是开明王朝,实际上叙述了四川历史发展的两次转折,一是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二是四川地区走上了与中原地区统一发展的新时期。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渗透“二重证据法”的历史研究思想;

第二,通过学习古代四川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不断加强与共同发展,强调指出: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既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更体现了同一性的特质,这正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另外,“金牛道”这一知识点,需要老师略作补充,让学生形成明确的空间概念。

第六课 古蜀政治文明

(一)内容解析:

教材为了说明古代四川地区的政治变迁,共安排了三个子目,概略叙述了战国至明清四川政治文明的发展。

1.“锦官城”和“锦城”的来历; 2.诸葛亮治蜀;

3.成都“皇城”和“少城”的由来。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古代四川地区与历代中央王朝之间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其中,三国时期的四川自成一国,这是一种特殊的四川与全国的政治关系。自从四川地区摆脱相对独立发展的封闭状态以来,其政治变迁和政权更迭就与中央王朝及全国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教材在讲述古代四川政治文明的过程中,简明扼要,主要是讲述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古代四川的政治史。成都作为古代四川的中心,处于核心地位。成都的历史变迁,在古代社会的治理状态下,基本上也就代表了整个四川地区的社会政治面貌。

在介绍成都历史的时候,教材以成都历史上名称的由来、主要历史建筑群名称的由来为线索,讲述了成都在秦、汉、唐宋、明清时期的主要政治变迁,重点突出了诸葛亮治蜀这一具有地区全局意义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把本课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依托教材,适当补充和拓展,梳理出三个方面的知识线索,以利于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从战国到明清四川的历史沿革(包括“四川”名称的由来,要突出元朝建立四川行省这一重要知识点)。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体现得不是很充分,也不太完整,建议教师适当作些补充说明,让学生对四川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沿革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第二,突出成都在古代四川政治发展历程中的核心地位。内容可以包括:①成都名称由来探究;②成都的别名及其由来;③成都主要历史建筑群及其名称由 来。(各地教师还可以联系本地历史上的古城镇建设等内容,强化地方特色。)

第三,强调诸葛亮治蜀对古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个人觉得既让学生领略了古代四川政治发展的概貌,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既尊重了教材,又使知识线索更加清楚,主题更加突出。

第七课 天府之国

(一)内容解析:

本课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三个方面,介绍了从战国至唐宋时期四川物质文明的发展及其成就,分设三个子目:

1.“天府之国”美名扬

主要介绍了古代四川农业发展状况; 2.越罗蜀锦金粟尺

主要介绍乐古代四川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3.南方丝路友谊传

则突出介绍了古代四川商业贸易发展状况。

(二)教学建议:

1.“天府之国”美名扬

建议教师在讲述本目内容时,突出知识要点,讲述各有侧重。知识要点有二:一是农业水利的兴修,二是农业的发展成就。

关于都江堰的兴修,主要突出两个方面:

第一,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生态工程”,其显著特征是“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最好能出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探讨:这一水利工程是如何实现既不破坏自然环境,又能变水害为水利这一理想效果的?既让学生形象领悟古人的聪明才智,又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环保意识教育。

第二,都江堰的修建对于四川特别是成都地区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关于农业的发展成就,可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两幅汉代画像砖插图,感知和想象古人的农业生产情景,然后突出水稻和茶叶的种植及其意义。

2.越罗蜀锦金粟尺

这是借诗人杜甫在《白丝行》一诗中对蜀锦的赞美来代表古代四川在手工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突出蜀锦、造纸等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即可,重在了解,不必深入。3.南方丝路友谊传

本目内容多,且都比较重要。教学时应注意突出重点,对不同的知识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第一,对于汉代益州的发展盛况,教师宜简单叙述,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益州是全国“五都”的无都之一,是西南大都会即可。

第二,对于“南方丝绸之路”则应重点介绍。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读《南方丝绸之路路线图》,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认识“南方丝绸之路”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唐宋时期四川商业的兴盛状况,侧重对“扬一益二”的解读。教师可提供古人赞美益州繁盛的诗文材料(具体见P45“资料与注释”四),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然后介绍益州繁盛的具体表现,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成都工商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第四,对交子的教学,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交子产生的主要原因,尽可能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和认识问题(如:商品贸易发展的需要、物质技术条件的成熟、古人的创造性思维、原有铁钱的弊端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初步认识流通手段的进步与商品经济和商业发展的关系。

第八课 工业文明的曙光

(一)内容解析: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分别讲述了晚清时期四川近代工业的产生、民国初年的初步发展和抗战时期初步繁荣的历史,简要勾勒了近代四川工业的近代化历程。

1.近代工业的“星星之火”; 2.近代工业的发展;

3.抗战时期工业企业的内迁。

(二)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少,在讲述新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历史资料、人物故事、历史图片等,以利于让学生对四川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增加一些直观了解,增强感性认识。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知识涉及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洋务运动时期、民国初年、抗战时期,以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四川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近代工业的“星星之火”

本目教学活动可围绕四川机器局创办的背景、发展的简要概况和创办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展开,但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明“近代工业”这一概念(就生产手段而言,它采用机器生产;就生产组织形式看,它采用工厂制)。洋务运动这一历史背景,教师也有适当补充介绍的必要。其他建议从略。

2.关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中华民国”这一概念,然后分析这一时期四川近代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社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发展实业的措施。(还可以联系“一战”这一国际背景,点明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次,要注意本目中的两个时间概念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教材中写到:“民国初年,四川民族资本近代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裨农缫丝厂的创办和第一部蒸汽汲卤机车的诞生又是在1902年,表面上看就显得有些矛盾。这一点,需要教师作些处理,以避免引起学生误解。(如可以这样处理:创办、出现的时间是在民国以前,与获得较大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时间则是在民国初年,请大家考虑!)

其他内容按教材讲述即可。3.抗战时期工业企业的内迁

本目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内迁的背景,理解内迁的重要历史意义。这次内迁被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一个侧面突出了四川在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教师还应该强调指出,尽管近代工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全川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然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的目标依然十分遥远。

第九课 探索救国之路

(一)内容解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川籍爱国志士和四川人民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共设三个子目: 1.“睁眼看世界”;2.保路运动;3.辛亥革命三大将军。

(二)教学建议: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内容,明确本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

1.“睁眼看世界”

本目介绍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宋育仁在四川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相关图片资料,了解并概括维新变法期间宋育仁在四川的主要活动事迹:成立学会、创办报刊、编印书籍,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在本目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可利用课堂思考题“想一想:宋育仁为什么被称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引导和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宋育仁在四川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可以联系林则徐的相关事迹)

2.保路运动

本目侧重介绍了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后斗争方式的发展变化,突出了保路运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本目要讲清三个主要问题:

一、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四川保路运动斗争方式的转变;

三、四川保路运动的重大影响与历史地位。

(1)保路运动的兴起

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川汉铁路公司发行的股票》插图,并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补充介绍有关川汉铁路兴建的背景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经历了官商合办、商办、收归国有。从筹资渠道看,它采取入股筹资的办法,路股分为租股、官股,租股的股款主要来源于民间“抽租之股”,规定“随粮征收,值百抽三。”所以,全川民众,无论贫富与否,皆与川汉铁路关系密切,这就决定了保路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

关于保路运动兴起的概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等插图,并向学生介绍在立宪派的领导下,四川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揭露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清政府卖国卖路的罪恶行径。(2)“成都血案”

保路运动斗争方式的变化是本课的一个知识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四川保路运动罗泉会议旧址》插图,并结合教师用书中的“教学资源”,向学生简介罗泉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向学生指出:这次会议是四川保路运动由“文 7 明争路”发展到反清武装起义的重要转折点。起义的导火线则是“成都血案”的发生。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让学生了解“成都血案”的相关史实,感悟革命党人高超的斗争智慧。

(3)保路同志军起义与荣县独立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观察“荣县军政府旧址”插图,分析孙中山对四川保路运动的评价,归纳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的重大影响与历史地位:一是为四川各地的独立和革命政权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二是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进程。

3.辛亥革命三大将军

本目主要概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三位杰出的川籍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突出了他们在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历程中的历史贡献。教师可适当补充三人的典型事迹,以丰满人物形象,并突出三人各自的贡献即可。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准备这次发言的过程中,我大量借鉴和吸收了省教科所黄勇老师的原创成果,得到了成都石室中学彭启耀老师的具体指导和省教科所陈静亦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谢谢大家!

2009-8-28 8

第二篇:《买文具》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买文具》

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2.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除加问题。一种是用画图的方法直接表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另一种则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应着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科书这样编写,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说一说,填一填。

主要是理解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教科书呈现了分步和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两种方式,是想说明: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既可分步也可用综合算式,不作统一要求。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

/ 3

•哪种做法对?说一说。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判断、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并通淘气和智慧老人的对话,引出计算规则。

试一试

为学生提供了“买笔”的情境,信息比较丰富。其目的是综合运用有关乘加、乘减和除加、除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

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有关的信息,解决“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独立探索并理解先除后减的实际问题。

•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 3 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巩固理解运算顺序;二是将算式回归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逐步发展应用意识,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 3

第三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2~3页安排了一幅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主要提供了四个情境: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的学生,以及准备去玩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包括正在玩的学生和准备来玩的),玩沙包(包括正在玩的学生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创设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的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意识。

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步计算解答的。对于一步计算的,可以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由于后面的例题中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开始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使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呈现游乐园一角——学生观看木偶戏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自己了解信息、发现问题。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明确提出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从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充分研讨之后全班共同分享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例1,可以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创设情境。

首先让学生观察例1的图。在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播放电视录像),教师以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看“木偶戏”的精彩场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充分发表通过观察画面得到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要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

特别要让学生明确两种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同时明确也可以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对于不同的解答方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

3.例2的教学。

例2是面包房买卖面包的情境。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这个实际问题。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列式为54-8-22或为54-(8+22)。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教材中特别强调“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并明确“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为是初次在列式时需要使用小括号,如果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利用现实情境,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

教学例2时可以采用与例1相似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观察下页图,也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同时强调两种列式方法的内在联系,列综合算式时着重说明使用小括号的目的。

4.例3的教学。

例3是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仍然以第2~3页情境图中的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教材采用与例1,例2相同的编排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中提示“分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时,教师仍然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后再列出算式解答。接着说一说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并着重理解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做一做”呈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画面(见下页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

5.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巩固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明确题目要求。列式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而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第5*题,是一个有关过生日的实际问题。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找到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

6.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和第2题,分别设计了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第3题,设计的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购买门票的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第4题,仍然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5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用多种方法。算式是:3×3×3-2=25(个);3×3×2+7=25(个);3×3+3×3+7=25(个)„„

第四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主题】: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课文中的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费什么力气,事实上哪怕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建议】:

充满科学味道的课文该怎么上?

(一)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本单元跟第三单元的课文风格完全不同,比较理性,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动手动脑的重要性。课文大多是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而且伴随较多的人物动作。象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老师往往觉得很难上,逐段讲解吧,机械无味。如何上得有趣味些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画风》的几处教学设计: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因此首先激起学生兴奋点的是课文的题目。

老师就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录音听听风的声音,说说风。师:对!是风声。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风很冷。

生: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生:风能吹动很多东西。生:风没有颜色。„„

[课一开始,学生就兴致盎然,若有所思]

要让课上得有趣,就得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又如:学生喜欢画画,也喜欢看别人画的画。所以我事先让学生画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的画,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中,哪个人画的画?他的画上画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有风?自己练习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想说哪幅就说哪幅。

生:我喜欢赵小艺的画。他的画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红旗和一个拿着风车的小朋友,从画中红旗飘起来了、风车转起来了可以知道有风。

生:我喜欢陈丹的画。画上画了房子、太阳、树和小鸟。从画中画了弯弯的小树可以知道有风,因为是风把小树吹弯了。

生:我喜欢宋涛的画。他的画上画了房子、树、乌云、雨丝。从雨丝斜了可以看出有风,因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我们一般都会想到让学生自己画风,开始我是这样说的:

师: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学生开始说怎样画风。但结果并不如老师想象的那样,很多学生想的都差不多,皱着眉头似乎不是那么畅快,或许他们的思维还没被打开。于是我又说: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闭上眼睛。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放录音)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等等等等。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

老师的话音刚落,只见学生一阵欣喜,举起的手多了,点子更多了。有的说画头发飘起来了。有的说画窗帘被风吹动了。有的说画书页在翻动。有的说画尘土在飘扬。还有的说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此时,老师一个劲地夸学生会动脑筋,想象丰富。说不定下次书上就采用你画风的点子呢。既然风可以画出来,那么气味也可以,课外让学生去画画气味,再在旁边写上几句话,也不失为好作业。这样的语文课是鲜活的,是学生所喜爱的。

(二)让学生多动手,在实验中学习语言。

这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主人公动手又动脑,最后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事。前面已经讲到课文主要以叙事为主,多处伴有人物动作,那么就让学生多动手体验一下课文中的实验过程或成果,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深入理解课文。有的老师或许会认为语文课上做试验是否会淡化语文的色彩,在这里我要提醒老师们的是,实验确实能激起学生兴趣,就看我们是否能将实验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做实验目的是为学习语文服务。

比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时,可让学生带上邮票亲手撕一撕邮票,说说撕起来方便吗?这样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机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趁势让学生对阿切尔进行对话:阿切尔我想对你说„„对阿切尔充满了敬佩之情。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丝毫不影响学习。

教学《动手做做看》时,老师在台上做伊琳娜做的那个实验,找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看看水会不会漫出来。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边看边说老师做实验的步骤,结果。当学生看到结果水漫出来了,跟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时,会发出惊奇的叫声“呀,水漫出来了。”再联系前文,让学生读读郎志万说的话“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进行对比朗读,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理解伊琳娜生气的原因是认为郎志万在哄骗小朋友,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能更好的读出当时伊琳娜生气的样子“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学生读的时候感同身受。等于是将实验后的这种情感迁移到了朗读中。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

《充气雨衣》是略读课文,感到最难的是课文中提到的有些东西,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比如“气囊、铁丝圈、气门儿、塑料膜、自行车内胎”我在上课时,学生一个劲的发问,就这个东西说了好多时间,不明白再画,画了也还是不那么明白。我想再让我上一次课,我就搜集到这些东西,带给学生看一看,那不就一下子明白了吗?甚至还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个像小林一样的充气雨衣呢。那么这堂课的难点就解决了。

要上好一堂课就不能怕麻烦,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信心十足地去上课。有时候动手做做看就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三)教学每一课的注意点:

《动手做做看》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学生易读懂。这篇课文主要训练学生读好对话,郎志万向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学生猜想原因时,为让学生读出学生回答时的真实感受,我就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情景:老师当郎志万提问,指俩名学生分别回答“因为金鱼身上有鳞。”“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发现学生扮演的角色很不错,将天真无邪的样子流露无疑。而且有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这篇课文除了练习朗读对话之外,课后还有一个写话练习“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我要把想到的话写下来。郎志万是这样说的“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郎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为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说的:“伊琳娜多聪明啊,她听懂了郎志万的话,你和她比一比,你听懂了他话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呢?”有些学生还引用了伊琳娜妈妈说的一句话:“不能光想,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邮票齿孔的故事》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是邮票打孔机是怎么发明的过程。因此,这一课的语言训练可以锁定为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复述邮票打孔机发明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边叫几个学生可以演一演发生在伦敦小酒馆的那一幕。可以在表演的同时理解强调“拿、翻、找、摸、取、刺、撕”这些动作。课文的讲读可以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这句话为切入口,那个人是谁,阿切尔被他怎样的举动吸引住了?学习相应的段落,采用变序的教学法。

《画风》这一课朗读时应该抓住“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这些词,正是透过这些词才能看出风的存在。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圈圈点点,并迁移到学生自己介绍画风时也能用上类似的词,来表达语句。(读句子)

《充气雨衣》课文多处描写了小林日思夜想,善于思考的句子“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他还没来得及高兴,问题又来了: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救生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这些句子应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小林的爱动脑筋,是什么引起小林一次次的思考呢?要引导学生练习课文语句,进行朗读。朗读形式可以采用男女生合作读或分组读,明白是怎样的现象引起小林的怎样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要多动脑筋,不断改进,才能出成绩。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品需要改进的?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可稍放手点,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说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再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的清楚、明白。那么课前就先要布置学生动手去做小制作,到了上课时就已经是展示了。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制作来,肯定希望彼此交流,互相观看,那么为扩大交流面,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荐 说得好的学生或做得好的学生在班上展示,评奖时也可从制作和介绍两方面来评出优胜者。还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说说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懂得有困难应该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五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但这三篇课文又能张扬它们的个性:文章的体裁不同,分别有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寓言两则》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故事,《争论的故事》则把师生间的对话纳入故事中,从而引发深思,而《剪枝的学问》则抓住小作者心情变化为线索,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当然这些课文除了故事性强,文中还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2、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6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4、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5、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单元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两课时 《争论的故事》两课时

《剪枝的学问》两课时习作 两课时 练习八 两课时 24.寓言两则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二》,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寓言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但想要让孩子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师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学习下列8个寓言故事(读一读,大致了解故事内容及寓意)杯弓蛇影 班门弄斧 程门立雪 打草惊蛇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作业设计:

1、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其中你最喜欢读(),因为这则寓言

()。

2、除了“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外,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写一写。

3、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课始5分钟:请两位同学讲两个寓言故事。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作业设计:

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板书链接】 第1课时的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板画)(板画)(板画)│ / │ / 错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第2课时的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积累运用】

1、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2、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草木皆兵 纸上谈兵 负荆请罪 三顾茅庐

3、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实践活动】

1、故事新编:《鹬蚌不争》

2、学子练笔:《鹬蚌相争》续 附学生习作: 鹬蚌不争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鹬和蚌都非常生气。鹬说:“都是你夹住我的嘴,不然我怎么会到渔篓里来呢?”蚌听了这话,气得跳了起来,说:“你还有理了,都是你啄我的肉,你看,我这不也是到渔篓里来了吗?”

不一会儿,渔翁就回到了家里。他高兴地想:“今天既可以吃到蚌肉,又可以吃到鹬肉,真是口福不浅啊!”他烧了开水之后,心想:“蚌的壳太硬了,得用锋利的刀才能打开。”于是,他就去磨刀。此时,渔翁越想越高兴,磨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正在渔篓里争吵的蚌和鹬听到了霍霍的磨刀声,大吃一惊,鹬马上对蚌说:“不好了,渔翁要杀咱们俩了!你得马上想办法。”蚌灵机一动,说:“我叼着你的嘴,在渔篓上打个大洞,咱们趁机飞出去。”鹬连说:“好!好!”

这时,渔翁听见渔篓里有声音,赶紧跑过来。此时蚌已经把渔篓打了个大洞,出来了,它马上夹住了渔翁的脚,渔翁痛得哇哇大叫,一下子倒在了地上。鹬趁机啄了渔翁的头,立刻叼着蚌飞向了蓝天。从此,鹬和蚌成了好朋友,再也没吵过。25争论的故事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兄弟俩争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贴误时机,一事无成。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写盛老师讲故事。故事讲的是兄弟两看见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如何吃大雁,还跑到村里去找人评理,哥哥说要把大雁煮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味道,弟弟说要把大雁烤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鲜美。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他们跑去找村里人评理。大家建议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只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走了,煮、烤都不可能。第二部(从“故事讲完了”到结束)主要写同学们交流感想。通过学生之口来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没有意义的争论浪费时间。

全文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可读性。文章的说理方法也十分巧妙:一是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过射大雁的时机;二是借学生之口说理,同学们紧扣故事中心内容,各抒己见,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

1、阅读同题故事《二猫争功》(同步拓展阅读P162)

2、欣赏《日有所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争论的故事。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过渡: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事而 争论呢?争论的结果又怎样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老师出示生字卡片相机指导读准字音。(2)出示词语: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3)指名逐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4、理解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告诉学生:第2~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内容,因此第2~4自然段的末尾,不加下引号,只在故事结束的第5自然段末尾加下引号。

三、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第1~5自然段。

明确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他们是怎样争论的?(请两名同学读读兄弟俩的对话)

(2)理解“不以为然”。谁能找准“然”字的解释?

(3)指导朗读兄弟俩的对话。看插图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重点指导几 个反问句的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齐读)

3、过渡: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出示:争论不休:①停止 ②休息 ③表示禁止或劝阻)4、引读第4、5自然段。

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

(生)“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

(生)“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5、齐读盛老师讲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识记字形。2、指导描红。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背诵同学们关于故事的感想的话。第二课时

课始5分钟:阅读经典存盘《荒芜了的花园》

一、听写生字词

二、学生表演回顾盛老师讲的故事 1、出示填空题:(学生口答,指名填空)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2、齐读这段话。

三、继续精读训练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老师适当评价,并引出书中同学们的想法。(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好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3、理解省略号的作用。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句话。

把这四句话不改变原意,换一种说法。5、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情况,得出结论。

出示并引导齐读: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

6、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聚精会神”与“赞许”的意思。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2、小结并再次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3、齐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弟弟却以为,老人说。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链接】

25、争论的故事 哥哥 弟弟 煮 烤

抓住时机 先做起来 【积累运用】

1、出示名言:

(1)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2)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2.成语积累:(以“不”字开头的成语)不折不扣 不阴不阳 不疾不徐 不慌不忙 不骄不躁 不声不响 不知不觉 不痛不痒 26剪枝的学问 【教材解读】

本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好生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地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

1、你问我答《果树为什么要修剪》

2、美文欣赏:《尖尖的草帽》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孙中山的课文《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 说说自己的理解。2.总结:刚才我们说的是学习中的“学问”,现在谁来说说生活中的学问?(生自由发言)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盼望 剪枝 充满信心 夺走 不禁 远近闻名 红润 胖娃娃 仿佛 靠 挥舞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作业设计:(一)、完成习字册

(二)、反义词百宝箱。

1、天刚蒙蒙亮,()了一夜的大街又()起来。

2、无论是()的冬天,还是()的夏天,我校排球队员们都坚持艰苦的训练。

3、我不喜欢()的夏天,也不喜欢()的冬天。

4、我本以为这件事很(),谁知有这么()。

5、经过技术革新,工厂里的工人虽然(),但产量却()了。第二课时 课始5分钟:

1、默写本课词语。

2、选择所默写的词语,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

(3)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2)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7)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6.问: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用心去品析一下。2.例: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作业设计:

1、听了王大伯的话,你知道剪掉这些枝条有什么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吗?

3、向父母、邻居、亲戚请教,生活中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先理清思路说一说,再有条理地选择

一、两个写下来。

【板书链接】 第一课时板书: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第二课时: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积累运用】 与树有关的古诗: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生活中其他方面蕴含的哲理,然后在班上交流。习作8 编写童话 【教材解读】

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交代了例文作者写这篇童话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是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主要写小花猫不讲卫生而生病,改正坏习惯后身体就健康的事。先概括讲小花猫不讲卫生,别人叫他“脏咪咪”;接着具体写小花猫不讲卫生,用脏手抓起鱼就吃的事;然后写花猫肚子疼得厉害,医生告诉他这是不讲卫生造成的;最后写小花猫注意讲卫生,身体健康了。文章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想象丰富,语言具有儿童特点,非常适合学生仿写。第三部分是作业。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编一个童话故事,二是这个童话故事要达到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教材提供的几幅图供学生选用,也可以从课外选择题材来写。编写时,要想好故事中的人物,要想好故事的整个情节,还要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学生学什么】

1、通过学习例文,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2、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便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我们怎么教】

课始5分钟:

1、请同学上台,讲讲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一、导入

1、观察学生。这个小朋友坐得真直,两眼看着老师,习惯多好啊!我知道你们还有许多好习惯,能告诉老师吗?这些好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学生交流。

二、看图

1、出示图:图上这几个小动物的习惯好不好?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呢?

2、我们身边的朋友又没有像这样的不良习惯呢?

3、看到他们有不良习惯,你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学习例文

1、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了,如果我们编一个有关这些不良习惯的害处的故事,他们一定喜欢听。耿新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编得童话故事,好吗?

2、指名读例文。

3、问:故事里写了谁?他有什么不良习惯?

小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故事有没有把不讲卫生的害处讲清楚了?是怎样讲清楚的?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4、这个童话故事是编给谁看的?

四、学生习作

1、过渡:同学们,你们说用这个办法来帮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小朋友,好不好?

2、你准备写什么呢?想让谁来做主人公?他的不良习惯是什么?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后来是怎样做的?

3、那还等什么,快动手吧!学生自行习作,教师巡视。

五、交流评议

1、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看看句子有没有写通顺了,有没有错别字。

2、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先给大家分享?你们觉得他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3、把你的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请同桌帮你提提意见。

4、再修改。【板书链接】:习作8 编写童话 看图选题 引导构思 【积累运用】:

1、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2、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悠闲自在 神清气爽 如醉如痴 大摇大摆 不动声色 范文: 小猴乐乐

小猴乐乐特别爱学习,一放学回家,就拿出本子练起字来。可是它却不注意读写姿势,同学送给它一个外号:“小眯眼”。

有一天,乐乐在写字。它弯着腰,低着头,眼睛都快贴着书本了。妈妈看见了,提醒他:“乐乐,快把头抬高点,要不然会近视的。”乐乐满不在乎地说:“没事的,没事的……” 一天,学校检查视力,其他同学都看得很清楚,可是视力表的最后一排他却看得模模糊糊的。他揉了揉眼睛继续看,还是看不清,这下它可着急了。猫头鹰医生对它说:“因为你平时读写姿势不正确,使眼睛过度疲劳,所以看远处的东西模糊不清。还好,你只是假性近视,可以通过治疗恢复视力。如果你再不注意读写姿势的话,那就会变成真性近视,到时候可就很难治愈了。”乐乐听了,点了点头。

乐乐按照猫头鹰医生说的去做,每次写字注意保持30厘米距离,写字1个小时后就远眺大自然景色。它还经常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睛。没过多久,乐乐的视力就恢复了正常。练习8 【教材解读】: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想想做做、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想想做做是练习的重点。处处留心这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练习口头与书面表达。读读背背这题的8个成语都取自古代寓言,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想想做做这是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综合性练习。【学生学什么】:

1. 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以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应该怎么做? 2. 照样子,练习“晶、蒜、森”三个字。3. 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

4.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5. 学写毛笔字。【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团结协作的名言警句:(让学生乐于积累)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6、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

7、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一.教学学用字词句 1. 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 指导:学生看两组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出示第二组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请学生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组图,同桌谈论,说说图中的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4)全班交流: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得精彩的字、词、句,可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3. 练习

(1)指名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询问老师、同学。(4)请几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知道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5)其他学生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4. 议一议

(1)请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2)合作伙伴之间先交流。

(3)组织全般交流,师生、生生对话。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三个字:晶、蒜、森

(2)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发现

(3)出示:(书上)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3. 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并选择范写,再让学生仿写。4. 反馈

(1)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2)指出存在问题,纠正不美观的字。三.教学读读背背 1. 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说想怎样怎样学习成语。(2)请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意思以及用法并归类。(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办法也用完了。归类:来自语言故事,都告诉人民一个道理。(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2. 背诵《明日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般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3)知道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5)课外拓展:可后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想想做做)

1、谈话,交流自己的爱好。

2、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手抄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么办小报。

老师引导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方面谈。

3、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字。

4、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命题。

5、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6、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组织一个记者招待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推销小报。要求:把小报的特色说清楚。

(2)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取优点,也可提出建议。

(3)评选出销量前几名的小报,布置张贴。

(4)办得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

五.学写毛笔字。

1. 出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 2. 学生谈感受 3. 审题

明确本次学的比画:竖折撇、竖折折钩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竖折撇、竖折折钩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学生书写“专、考”两个字,注意竖折撇、竖折折钩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6.反馈

(1)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实践活动】

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主设计,自选材料,自己编辑美化,先进行班级评比,择优推荐给学校大队部。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下载《可爱的四川》上第二单元教材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爱的四川》上第二单元教材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学内容:第15~21页。本节教学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用“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出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

    微教材及编写说明(优秀范文五篇)

    (请在此处填写微教材所在专业大类、专业和所对应的课程,字体为黑体三号) XXXX 微教材 主编XX(注:主编人数为1-2人) 更新次数XX 时间XX(注:请在此处填写的为计划更新的次数与时间) (若......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 一、教材解读 《揠苗助长》 从字面上解释题目是拽着禾苗往上拔,帮助禾苗生长。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解读这个故事: 禾苗本来在自然生长着。 但是,有人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概述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

    《认识三角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精选5篇)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认识三角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是在学生直观......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反思 本组教材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四篇课文及语文园地......

    小学四年级上册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小学四年级上册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语文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教育体现国家意志的根本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