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博物馆之旅

时间:2019-05-12 07:5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博物馆之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博物馆之旅》。

第一篇: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博物馆之旅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旅

情况简介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

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洋学子生在洛阳、长在洛阳那么更应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传承洛阳文化,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政教处团委特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洛阳文化之旅”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组成人员为初一初二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共计120人。此次活动定于2016年1月24日开始展开一系列探寻洛阳文化活动。将对洛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牡丹瓷、河洛石文化等5处人文景点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研活动。追寻河洛文化、树立崇高理想,从整体上感受古都洛阳、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日后能够真正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 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探 寻 博 物 馆 之 旅(策划书)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博物馆之旅”

策划书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我校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活动主题:探寻博物馆之旅 活动时间:定于2016年1月26日

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

3、社会调研活动。

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裴素青校长

副组长:中学部贾爱珍校长、郭奎厚副校长、李莉副校长、杨建亭副校长、唐红丽主任 活动总负责人:刘铮主任 校车调度:史乐老师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集合地点:

1、定为钱江(潘多拉广场门口)、本部(洛阳外国语学校门口)、青年宫(青年宫广场)三处(具体位置即周末校车接送学生的地点),学生可根据家庭住址相应的选择集合地点。

2、本次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校车,共分为四个路线: 1号线、洛阳博物馆(免费)、洛阳市围棋博物馆 2号线、洛阳博物馆(免费)、民俗博物馆 3号线、洛阳博物馆(免费)、河洛石博物馆 4号线、洛阳博物馆(免费)、牡丹瓷博物馆 具体活动安排:

一、参与人员: 参与人员:

教师:围棋博物馆1号车:武利峰(队长)、翟翼、(李金丰)河洛石博物馆2号车:唐红丽(队长)、于聪、(郭冰冰)民俗博物馆:3号车:梁永强(队长)、张青、(黄庆年)牡丹瓷博物馆:4号车:何锡祥(队长)符琳、(王伟静)摄影组:张国迎、黄庆年、李金丰、王伟静、学生成员:学生会、自律会、志愿者协会及初一年级优秀学生代表(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代表等)共计120人。(黑体加粗字为本队队长,队长为第一责任人)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二、组织形式:

1、参与活动教师1月24日上午7:30由学校出发到各站点接学生

2、预定于1月24日上午8:20各接车队长依据学生名单清点各队人数返回华洋。

3、经过整队后在学校举行启动仪式。(9:00)

4、启动仪式结束后所有成员参观洛阳博物馆(9:50)。

5、参观后学校分派4辆38人座校车,每辆车标配师生共计34人。

6、每辆车有队长、副队长、(均由教师担任),摄影师各一名。

7、各校车活动结束后提前半小时通知家长接学生并将学生送回各个接送站点(钱江、校本部、青年宫),各车队长、副队长、摄影师负责将学生送到家长手中。

四、所需物品:

1、校旗4面(红色最大号校旗),绿色校旗4面,团旗4面,志愿者旗1面,红旗8面

2、横幅5条:

a、(洛阳华洋国际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博物馆之旅”启动仪式)9米长一条

b、(洛阳华洋国际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博物馆之旅”)四条,4米长 3、38人座校车4辆

4、照相机4台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五、注意事项:

1、所有学生自备午餐、雨具、及手机一部(方便联络及自备摄影材料之用)

3、各队队长负责学生安全、纪律,摄影教师协助

4、各队队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所有学生的安全,安全高于一切。

5、如遇特殊天气,由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活动事宜。

六、结语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日后能够真正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博物馆之旅”

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您好!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洛阳,传承洛阳文化,我校政教处团委特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洛阳文化之旅”系列活动。

活动人员:初一初二年级优秀学生共计120人。

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

3、社会调研活动。

活动时间:定于2016年1月24日上午8:00(如有特殊情况另行通知)。集合地点:

1、定为钱江(潘多拉广场门口)、本部(洛阳外国语学校门口)、青年宫(青年宫广场)三处(具体位置即周末校车接送学生的地点),学生可根据家庭住址相应的选择集合地点。

2、活动大约在当天下午16:00结束,请家长按时到早上的集合地点接学生。如有特殊情况请给带队老师电话。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注意事项:

1、集合地点:考虑到方便家长接送,学校特将集合地点定为钱江、本部、青年宫三处(具体位置即周末校车接送学生的地点),学生可根据家庭住址相应的选择集合地点。

2、活动大约在当天下午16:00结束,请家长按时到早上的集合地点接学生。如让孩子自行离开请给带队老师电话或短信告知。

3、所有学生自备午餐、雨具、及相机、手机一部(方便联络);

4、学生利用活动前的几天时间自行上网了解相关人文景点文化。返程后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业需上交活动资料:照片、社会实践心得、社会实践活动表,学校将会进行评比,将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编入我校校本教材。

5、请家长在学生外出时再次强调安全纪律。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日后能够真正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

2016年1月24日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洛阳华洋国际学校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博物馆之旅”启动仪式议程

主持人:XXX 启动仪式第一项:启动仪式第二项:下面有请社会实践团队学生代表发言启动仪式第三项:下面请裴校长讲话启动仪式第四项:下面请裴校长为实践团队代表授旗启动仪式第五项:下面请裴校长宣布本次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第六项:合影

由XXX介绍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第二篇:社会实践报告之探索古镇文化之旅

探索古镇文化之旅

2015年7月7日,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心中,它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当一个你期待许久的日子来临,你会做些什么?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我们,也用着自己的方式来加以诠释。

一. 我们去哪儿?

北京这个地方,谈到古镇文化,你最先想起的会是何物?

天坛?故宫?还是南锣鼓巷?

我们的答案,并不是上述的几个选项。没错,它们是古迹,然而,当络绎不绝的人群你来我往充斥在你的面前,你看到的便不是古迹,而是人们在现代文明的碾压下所释放出来的情绪。

我们,有着自己的选择。西交民巷?这是什么地方?

西交民巷位于北京西城区南部。东起天安门广场,西至北新华街,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会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亦是承载着古老文明的道路。

它,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西交民巷呢?这还得从当前北京古镇文化的现状开始说起。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还被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之

一、博物馆之都。北京在建国后仅用半个多世纪就由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发达的现代大都市,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古镇被破坏,与之相连的古镇文化也逐渐消亡,加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古迹已变成赚钱的工具,早已没了它本该有的意义,人们每天为了工作和生活到处奔波,生活压力的过大让他们忙的几乎没有时间来舒缓心境,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古镇文化似乎没有什么用,城市管理者为了城市的发展,一幢幢高楼竖起,而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柏油马路延伸,而一条条胡同被改造。今日的北京,早已没有了从前浓重的古镇气息,而发展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说起北京的历史,不得不提到在这里的确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比如京剧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等等。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而这一表征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生命力也在日趋下降。说到四合院,在中国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但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就有“和”的理念文化,然而,北京的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城市规划已经被拆除,盖起了水泥森林。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在苏州,人们称之为“巷弄”。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而且胡同也反映了北京人喜爱热闹的性子和北京人淳朴的民风,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北京的很多胡同都被拆掉或改造,没有被拆掉的也大都成了商业步行街。

自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着力发展经济,却忘了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文化的匮乏往往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很多城市都开始了城镇化的道路,以北京为例,一幢幢高楼竖起,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胡同被改造,如今在北京要找到一个有古文化的地方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北京的海淀镇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海淀”一词起于元朝,其历史悠久性毋庸置疑,然而,如今再去海淀镇,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文化气息,取而代之的是由水泥堆砌起的森林,胡同被拓宽,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四合院被拆除,变成了一幢幢写字楼,从前的“中关村”已经不是一个村,变成了科技园区,而且它的扩张之路还在继续。北京是还留着很多古迹,但是古镇文化貌似已经所剩无几,古迹也沦为了赚钱的工具。

四合院已不多见,古迹名胜之处人满为患,于是我们才把目光转向了尚留有余味的西交民巷。这里,还承载着老北京人对于古镇文化的情怀。

二. 我们看到了什么?

有人说,希望越大,失望便会越大。或许我们此行正印证了这句话。

一个多钟的地铁,简单的步行,我们终于到达了西交民巷。这在我们期许中应该充满这文化气息的古巷,这本应在老北京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古巷。

然而,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一条静谧无人的巷道,是一条古朴不再、气息全无的道路。道路两边停留的,是大批大批的现代汽车,古老的房屋被钢铁怪物所替代,走过之处,残留的老宅墙上,一个个大红的“拆”字触目惊心。

这,不是我们心中的西交民巷!

出发前,我们还有人开玩笑似的说,这趟旅程或许会让我们认识到真正老北京的全貌。老北京并不是像现在这般,虽然也繁荣,但更多的是,四处都充满着淳朴的气息。而此刻,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淳朴气息。

在这条静谧的道路中,匆匆而过的行人,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失望之处。或许,他们正是北京从旧到新转变的目击者,或许,他们也是淳朴气息消散的肇事者。但是,不管怎么样,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叽叽喳喳的,我们小组人员开始讨论。为什么?

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北京究竟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学校,查阅资料以后,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1.北京古建筑被破坏的早期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就被视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大量政府机关和企业重要部门座落于北京,与此同时这些经济和政治部门的存在有预示着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导致了北京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土地为这些企业,部门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北京当初建设之时大量的土地被古建筑所占据,所以为了发展城市的规划者不得不拆掉大量的古建筑为北京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空间,只保留了一些名气大,影响力大的帝王宫殿,园林等等一些宏伟的建筑,而一些鲜为人知平淡无奇的古建筑却只能遭到破坏。但这作为发展的代价并不算大,中国早期人民需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要必要的拆除一些不重要的建筑,为未来腾出空间。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发展尽快脱贫而拆除了大量的古建筑只能说是必要之举,而且也没有对北京的古建筑文化造成积重难返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管理者意识不到古建筑保护的严重性,这无疑为北京古建筑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霾。

2.改革开放初期对古建筑破坏的原因:

改革开放引进了很多外国的企业和资本,大量的外国企业和资本进驻中国,使得土地前所未有的紧张。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内外两手抓的政策,一边让北京城对外扩张,另外又加强对内土地的开垦,进一步压缩了北京古建筑的生存空间。其次,为了让古建筑能物尽其用,人们利用古建筑的游览价值,还在古镇内部大力开展商业,古建筑群内除了游客就是各种商铺和小贩,这不仅让去游览的游客难以体味到古建筑所彰显的历史的厚重感,更严重的是让古镇的破坏更加严重,很多古建筑早已不是原先的古建筑了,早已被一次又一次的翻修和改建,最终变得不伦不类,从而演变成为了商人挣钱的工具。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失职,更是由于民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匮乏。

3.现代古镇破坏的原因:

进入21世纪,北京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但是它已经逐渐淡忘了它也是一个包含了中国很多历史遗迹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城市。直至今日在中国已经很少能看到有像样的古建筑群,被保护起来的只有那几个帝王宫殿和大型园林,真正能反映大众历史的古建筑群越来越少,即使存在也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商铺聚集地,各种打着历史的名号卖着普通商品的商铺俯仰皆是。它们充斥着古巷古镇,让所谓的历史体验变成了一场购物的盛宴,商业化的闹剧,人们在主场狂欢之余能体验到的历史也只是寥寥无几。古建筑似乎再不被保护起来的话就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跳梁小丑。成为赚取人们钱财却只能给公民带来廉价快乐和消遣的累赘。

不同阶段的古镇破坏无疑都是因为现代人们需要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古镇占地大用处有限,就变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答案明了,震惊之余,也多了一份坦然。为发展所迫,牺牲了古镇文化,那么,为了让古镇文化重燃,我们是否应该牺牲一下发展呢?

三. 我们走向何方?

缺失的古镇文化,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可以说古镇文化的缺失对我们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就物质上来讲,古镇的存在让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以往历史中能人巧匠们的伟大之作。诚然旅游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了古镇原有的文化气息,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出于让游人们欣赏古镇本身的角度,适当程度地开放古镇可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那份美。笼罩在特殊意境中的古镇不同与其他自然风光那般雄伟壮阔,但那份安逸确实令人沉醉。而一旦将来越来越多的古镇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人们再想寻找这样一方安逸的土壤,不好意思,太难了!精神层面上的更是不用说,古镇文化本身就是我国一重要文化,就如戏曲文化等,古镇本身更是可以位列文化遗产之位。古镇文化的缺失,就像是一方国粹的消逝,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悲伤。在古镇,欣赏古镇建筑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略古镇文化的氛围。就像不到朱仙镇,你永远领会不到它的年画乡土气息,它的五香茶干是多么可口。不去到江西,看看景德镇,你也体会不到它究竟为什么叫做“瓷都”,那种满镇都是烧灼瓷器的味道,就是它的古镇文化。想一想吧,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所有古镇全都消失了,再想看看中国的四大古镇,只能在网上搜一搜了,那时的我们会有多么的遗憾。不论是从视觉感官上,还是从文化精神上,都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损失。我们中国的文化,也会永远的缺失那么一角。

道理我们并非不懂。在现代物质文明发展迅猛的当代,我们的物质生活上去了,也开始学会珍视精神文明。即使如此,古镇文化对于我们而言便有不同以往的意味。

路总要前行。在简单吃过午饭之后,我们小组成员一致决定,改变目的地,前往从前只存在于课本中的一个神圣之地----圆明园。

自1860年的那场浩劫之后,圆明园的辉煌已经变成了历史,从前的那个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留下来的,仅仅是一片片废墟,以及我们在课本中所见到的,那一片西洋遗景。

所以,对于圆明园遗迹的保护,或许会成为对我们小组成员最大的慰藉,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北京的大地上,古老的文明依旧存在。

圆明园很大,广阔的荷塘似乎见不到边。我们小组的成员也很兴奋,并没有因为圆明园的大而怨声载道,一边走,一边用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

看到圆明园中那些残垣断壁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大火中,有多少宝贵的文物付之一炬。那倒在地上的石碑,似乎在述说着,它曾经经历过多少惨绝人寰的杀戮和掠夺。我们感叹着,在现在这个社会,如何才能用个人的单薄之力保护这曾经的中华瑰宝,保护那些曾经的灿烂文明。

一番跋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书中见过数次的西洋遗景了。不用靠近,只是远远观望,我们便能感受到它曾经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历经多少流离沧桑。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我们观望着周围来来往往的游客。我们感受到了曾经繁荣的古老文明,我们,似乎也找到了理想中的古镇文化。

离开圆明园之际,我们看到了栖息在圆明园荷塘中的黑天鹅。据说飞向夜空的黑天鹅,代表着不幸和悲哀。但是,游览过圆明园之后,我们明白黑夜已然过去,在这个时代,我们必然会尽我们所能去保护那些仅存的古镇文化!

是的,我们都明白,我们应该走向何方。

第三篇:探寻文化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探寻文化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探寻文化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这次社会实践——湘西之旅正是我们以初涉世事的学生眼光来探寻苗族土家族文化的真实步履。这样说可能有些过于沉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被当地朴实的民风和各式各样的民俗所吸引,与其说是探寻,不如说是体验。既然是个人总结,内心体会才是最重要的,我便不赘述我们团队的行程。其实算来,我们的目的地也就四站:永顺县石堤镇、芙蓉镇、凤凰古城和德夯苗寨。这些各具风情的湘西景观,已足以让我对湘西的文化传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一站永顺,是我们团队中宋三立同学的家乡,我们在这里稍作休整,并去了三立同学老家中吃饭并体验湘西原生态的农家生活。这是个宁静的小镇,现代化的痕迹并不明显,和很多山水围绕的小城一样,人们生活恬然自在。山果真是湘西的山,不是很高,但起伏很大、形状各异。水也是湘西的水,浅而清澈,潺潺流淌,河流自然漫溯,左岸是小楼房,右岸是还未开发的小沙滩。我们到达已经是中午了,不过孩子们的水中游乐似乎刚刚开始。站在桥上看,孩子们三三两两脱下衣服跳进小河,尽情嬉戏,不知道大城市拥挤的游泳池里的孩子们得有多羡慕,社会实践报告《探寻文化社会实践个人总结》。此情此景像极了我的童年——在家乡陕西省紫阳县度过的美好时光,山和河中间是那个在云中架着的吊桥,我晃晃悠悠的走过去,像白日里在做着的美梦,虚无的悠悠飘飘。满头的蓝天白云,并不见艳阳普照,山间的小道上长着枝多叶少的桑树,桑椹子星星点点的挂在沟沟坎坎的边缘。下午饭是一顿极具特色的农家饭,没有酒店菜的光鲜,只有足实的量和浓浓的乡土风味。傍晚时分,我们在乡间的梯田里散步,空气氤氲着绿油油的气味,不错,身边满是绿,我们一行人穿行其中,还下河体验清凉,正是“人在画中游”。我想,比起那些商业化的所谓湘西风情景点,这里要纯净自然得多。这就是湘西人世代生活的地方,或许物质上不那么丰富,但在纯纯的乡土气息里劳作、休憩,是城市人艳羡不已的。第二站芙蓉镇,正是当年谢晋拍电影的那个小镇。清晨抵达,是万物刚苏醒的时分。晨光从群山之间透过来,老人们起早聊天,小伙子开始做木头活,孩子们应该还在传统的木楼里熟睡。我想,这才是古镇应该有的生活气息,闲适平淡,不被外界所扰,以一种再平静不过的方式繁衍世代。清晨时分,我们没有去需要门票的景区,而是选择走一遍相对寂静的石板街。街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冷清些,沿着街道而下,印象深刻的仅仅是一些传统的工艺和保存比较完好的公社旧址。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站在了望台上远观如诗句“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的图景。倒要说说公社旧址。谢晋的扛鼎之作《芙蓉镇》正讲的是芙蓉镇的“芙蓉姐”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说实话我们原以为湘西仅仅是一片民风淳朴的相对原始的土地,其实她也经历了难以幸免的文化破坏。我们一心一意想寻找文化的足迹,才发现比寻找更难的是保存。由于理念的世代变化,同一种文化,在这一代看来是珍宝,对于下一代可能就是糟粕。文革给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摧残,在当时那样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文化专制当然不可避免,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冲击。现在我们不断强调珍惜保护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保证它的独立性,让其不会因政治变动而左右摇摆。文化如此,社会亦如此。虽然在这里延续千年的土司制度早已瓦解,但是传统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完全变化,比如阶级制度还是存在于湘西文化中。结合文革来看文化创新,创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能否采用“无为自化”的方式或其他平缓的方式来进行,以此来避免或减少文化大革命中那疾风暴雨般的方式对社会原有的形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第四篇: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探寻青浦之魂—青浦古桥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探寻青浦之

魂—青浦古桥

社会实践时间:

社会实践队长:

社会实践成员:

社会实践地点:

2011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探寻青浦之魂—青浦古桥

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一、前言

青浦是上海西郊一个典型的水乡,自古素有“江南桥乡”之称。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境内许多古桥已经消失,欣慰的是如今还保留了约100座,为上海市现存古桥最多的一个区,而且宋、元、明、清历代桥梁皆有,堪称为当今“上海古桥博览会”。青浦古桥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优美,建筑精良,在上海古桥技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存世的古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保护和管理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延长古桥的生命周期,对历史、对子孙负责意义深远。

青浦古桥至少都有上百年的桥龄,犹如历史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桥的机体已经发生程度不同的退化,有的甚至病害严重,需要进一步的关爱呵护、精心照料和必要的“医治”。一些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作为文物由文化部门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负责保护与管理,而那些未列入保护名单的古桥其现状又如何呢?古桥是建筑,又是历史文化遗存,对他的管理涉及文化、规划、建设诸多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否畅通,对于古桥的保护与管理是否到位所有的这一些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研究问题。

二、古桥之基本常识与构造

桥梁是架空的道路,是为了克服自然障碍,越过河流、峡谷等通济利涉的工具。修建桥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通。

古桥,就是古代的桥梁,我们通常把清末以前的桥都称为古桥。民国时期有些建筑精良的近代桥梁也广义称为古桥。桥梁均由跨空的与支撑部分组成。根据跨空部分的构造情况不同,分为桥梁、拱桥、吊桥、浮桥四种基本类型。青浦现存的古桥主要是拱式桥和梁式桥两种。在地心引力作用下,物体基本上受到三种静力:拉力、压力和弯曲。吊桥受拉,拱桥受拱,梁桥受弯曲。

按照历史文化、建筑技术价值分类,古桥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第二类,虽不属于文物,但也有较高的价值,称为保护性古桥;第三类,称为其他古桥,这类古桥大多是桥台、桥墩为原物,桥面则是换成现代水泥混凝土板梁,半旧半新,半古半今。青浦现存的100座古桥,其中27座文物古桥,60座位保护性古桥,11座为其他古桥,还有2座文物古桥分属于古园林曲水园和课植园。这些古桥分布在全区11个镇和街道。

我们这次主要的考察古桥就是文物古桥以及保护性古桥,其具有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也最值得保护!

三、青浦文物古桥考察

此次我们考察的文物古桥有很多是被青浦地方政府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名单的古桥,其中有:放生桥、迎祥桥、普济桥、万安桥等等。其中列入市级“文物”的上海古桥仅有两座,一座是以历史悠久而闻名的宋代普济桥;另一座是沪上最高、最大、最长的明代放生桥,这两座“国宝级”文物古桥也都是青浦籍!

① 放生桥

放生桥位于朱家角镇,跨于漕港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联拱大桥,称为”沪上第一桥”。全长70.8米,宽5.8米,结构精巧,形状美观。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井带长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历来文人雅士赞美此桥,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朱家角放生桥为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长的石拱桥,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古镇上的一个标志性古建筑,已被录入《上海之最》、《江南胜迹》、《中国名胜词典》。

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的放生桥,位于朱家角镇东部,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五孔石拱桥,也是包括周庄、乌镇、同里等在内的“江南十大名镇”中惟一的大型古桥。

放生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桥身中间最大的孔径达13米,两侧孔径各10米上下。承重结构采用超薄型桥墩,桥墩厚度约100厘米。大桥造型秀美,壮观而不失精巧,历数百年风雨沧桑而依旧保存完好。放生桥长如玉带,状如彩虹,远远看去,在平静如镜的河水倒映下,5个半圆形桥孔变成完整的圆孔,相映成趣,别有洞天;旧称“井带长虹”,是当地著名的“十景”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的标志性建筑

江南古镇的一些石拱桥走势陡峭,使过桥有如登山,备感吃力。放生桥的走势却显得平缓舒坦,它的台阶特别薄,最薄处厚度仅有3厘米,一般不超过8厘米,因此凡过放生桥如履平地。放生桥南北两面台阶合计达122级。这么多的级数在江南石拱桥中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古代造桥者的聪明才智和对路人的一份人文关怀。

其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话说明朝隆庆年间,朱家角上的明远庵里有三个和尚,奉了师傅的法旨,四处化缘,准备把化缘的银子,替百姓做几件善事。

话说其中的性潮和尚,远游十多年,化缘得来一笔巨款,他舍不得化费丁点银钿,急急冲冲赶回朱家角,欲向师傅复命。不料,师傅竟已离开人世,性潮和尚顿足捶胸痛不欲生。

性潮每日在漕港河踱来踱去,苦思冥想,究竟为百姓做哪件善事?偶然一日,性潮抬头一看,只见漕港河两岸许多人在等船摆渡。性潮眼前豁然一亮,对,不如在两岸造桥一座,方便百姓来来往往,岂不美哉?

性潮主意打定,即日便招兵买马,筹集木材石头,造桥工程开始起动。谁知,开工几日,桥桩就是打不下去、这桥桩究竟打在何处何方,竟找不到一块合适的地方。性潮望河兴叹,却无计可施。一日,漕港河来了个乞丐,笑着对性潮说:“大师造大桥,功德大无边,桥桩要深打,芦生最为吉。”性潮十分气忿,你们明明看见河滩方圆十里无一根芦苇,分明是闭着眼睛说瞎话,故意取笑我不成?那个乞丐也不答话,从怀里摸出一把红枣,往嘴里乱嚼一通,吐出一团枣核,轮番扔进漕港河。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功夫,河里齐刷刷长出四片芦苇。性潮和尚情知这人必定神仙无疑,俯身便拜,那个乞丐早已无踪影。

性潮在芦苇滩上打上桥基、建成了一座五孔式的拱形大桥。好事多磨,待到最后安放刻有八条盘龙的龙门石时,居然放来放去放不下,合来合去合不拢,急煞性潮和当地老百姓。这时,来了一个白发银须老人,对性潮笑笑说;“若要龙门石合拢,除非要等马骑人来到。”性潮不解,世上只有人骑马,从来没有见过马骑人,龙门石怕是一辈子难合拢。他正在为难,突然见前方来了个掮着一只三脚木的汉子。性潮方悟,三脚木即三脚马,不错,天助我也。于是性潮大喝一声:“马骑人来也,快合龙门石。在场的几个匠人立即抬的抬,扛的扛,把龙门石放到正中位置,这时,只见那“马骑人”走到桥正中,用“三脚马”在龙门石上轻轻一敲;不偏不倚龙门石正好落准。事后,人们传说那“马骑人”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龙门石果真合上,而且一丝不差。

事后性潮和尚将桥下方里许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以谢造桥仙人之功德无量。并禁止渔人置网,在水中立桩为界,每逢农历初一,为放生日期,故桥称为“放生桥”。

放生桥桥体庞大,状似巨龙,给人以非常“大”气的感觉。它的建筑技艺与风格“大”而不“粗”,处处体现出精致、细微、周到。

四百多年前要在水深流急的大江上建造如此大桥,极不容易。该桥设置了超薄的柔性墩,使主拱受力大大减小,材料大大节省,这对当地缺乏矿山资源,造桥石料全靠外运来说是十分经济的。桥拱主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加强拱石间的联系,使薄墩桥更为坚固。桥的中孔9节拱石,两边孔分别为7节、5节,每节由9道拱石并列而成。上下拱石间有独块横系石联接;桥台座石也为整块石板,显得十分稳固。由于墩薄,加上桥拱自然递增,全桥形成一个缓和顺适的纵坡,自然和谐地衔接两岸街面,显得雄伟而不笨重。

放生桥上的石刻技艺也十分高超,龙门石上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态逼真;桥顶四角蹲着石狮4只,仰头张嘴,栩栩如生。中间有竹节望柱,桥面中央镶嵌雕花石板。长方形板式桥栏,四角方整,棱角分明。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临水筑以石驳,凿以锁缆孔,为舟楫停泊所用。桥壁柱石上刻有清晰的楹联:“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楹联各12字,自上而下,似山涧飞瀑,一泻百丈,颇有气势。它描绘了十里漕港水运繁忙的热闹景象和江河波涛之汹涌,更加突出了放生桥的宏伟气派,不愧为“沪上第一桥”。

② 普济桥

普济桥,常见桥名。其中苏州普济桥,浙江处州普济桥,山西原平普济桥,福建宁德普济桥最为出名,是上海市仅有的文物保护两桥之一。

普济桥在金泽镇南首,是全泽最古老的右桥之一,因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建于南宋,即公元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加置石栏,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7米,桥高5米。古时桥顶处,有木框架子,装置木门,晚间关闭木门,为使两岸镇民的安全。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都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

桥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庄重有力,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

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

③ 迎祥桥

迎祥桥在金泽南首,建于元代,是江南著名的元式桥梁。选材独特,形式优美,它近似现代的公路桥。当代桥梁专家称该桥为:“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那么为什么当时金泽会建起这划时代的桥梁呢?这要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说起。。

蒙古族灭亡南宋后,建立元朝政权,朝廷采用安抚政策:一面招用宋代“遗臣”,一面保护宋代文物,元军进驻金泽后,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还大力发展金泽的桥庙建设,繁荣古镇的经济。

金泽颐浩寺,是南宋皇帝赵构和宰相吕颐浩下旨建造的,且是江南第一大寺,故元朝政府选址金泽建造迎祥桥,以提高迎祥桥的历史价值。迎祥桥造型特别,造桥材料采用砖、木、石组合结构,桥柱用青石拼成,石柱架条石作为横梁,横梁上密排楠木,桥面两边外侧、覆贴水磨方砖,以保护木梁。它是梁式五孔砖石桥,桥长34米,宽2米多。桥面无栏杆,是典型的元式桥梁,标志是元朝建国后的桥梁特点。

在迎祥桥西堍,元代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庵,有尼姑近百,有江南“小天竺”之称,这一桥一庙形成新的繁荣之点。

从元代起,因为有了这一对姐妹桥(另一座余庆桥),增加了金泽、练塘两镇人民的密切往来,从香泛和节日往来,到商业经营往来,这姐妹桥为两镇的交流,增添了新的活力。

金泽的迎祥桥,在元、明时代,是古镇经济繁荣的中心,南有白米港,各路来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均在迎祥桥两岸集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很多文人墨客,因游览颐浩寺,而顺便游览迎祥桥和万寿庵。当时迎祥桥是《金泽古八景》之一,似长虹横卧于烟波江上,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美,成为“迎祥夜月”的绝景。

后人对迎祥桥和余庆桥取名为姐妹桥以后,对两桥的建造和用材等方面,作过专门的研究,两座桥梁结构坚固,经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英姿勃勃,昂然挺立:其一是用料讲究,所用木材,全是千年不朽的珍贵楠木,估计是修建颐浩寺、明因寺所多余的材料,其二是建造的工艺讲究,桥面的承受力都计算得非常精确,桥型精巧,坚固耐用,证明当时的造桥水平,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④ 如意桥

如意桥在迎祥桥之北,约50米的地方,因桥堍有祖师庙,故也称祖师桥。该桥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多次大修,故桥身整齐优美,犹如新建一般,故乡民也称“新桥”桥型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0.8米,宽3.4米,显得很稳固。全桥石料为一色花岗石,打凿整齐,桥面雕凿盘龙,右端有如意图案,在桥的壁柱上刻有两副对联:

其一,相传是地方绅士所作:“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前果后因如意桥发心遂意。”这上联是赞美祖师的宗首,是阐说如意桥的哲理,很容易让人理解。

其二,相传是明朝军师刘伯温所作:“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下联的含义正迎合朱元璋的思想,用兵统一天下,化险境为平坦,从胜利走向胜利。治国平天下,靠关心民众,国泰民安。

相传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政权后,但要平熄各地的**,其任务还很艰巨。当他在军师刘伯温护驾下,来到金泽,看了宋元时代所建的寺庙、桥梁,一时被倾倒。当他来到如意桥,这桥名引发了朱元璋的喜悦之情,让新生的明朝政权“如意吉祥”,就命刘伯温写了:“化险境„„”这副对联,朱元璋看后,微微点头,含笑称好,站在桥顶,远眺四方,盛赞金泽绦树成行,河港交错,稻谷金黄,随风起伏,啊!江山如此多娇。朱元璋在刘伯温陪同下,走下桥来。坐轿回行宫,对古镇金泽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

据《金泽小志》记载:“如意桥与芦墟永安桥对峙,当天气晴朗,登桥遥望,环洞隐隐相映,人谓之雌雄桥”之说。

据老人相传:当年金泽建造如意桥时,因桥型高大优美,在竣工庆典上,有芦墟绅士来临,表示十分羡慕,希望在芦墟家乡也建造一座这样的桥。这位绅士回芦墟后,得到乡民的赞同,商议筹款。

在芦墟建桥时,得到金泽绅士的支持,由金泽造桥工匠前往协助。几年后,石桥也就造成了。芦墟乡民敲锣打鼓,在竣工庆典会时,讨论桥名问题,要求跟金泽如意桥桥名含义有相连。此时,有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即兴吟诗一首:“如意吉祥五谷丰,永安太平山河美。”众人听后,拍手称好。主持庆典的绅士说:“感谢长者,好诗,好诗。”于是就用下联开头一词,桥名为“永安”到会者一致呼喊:“永安桥好,永安桥美!”就这样芦墟的桥名为“永安桥”。

由于金泽的如意桥为上联,芦墟的永安桥为下联,以后就称金泽的桥为雄桥,称芦墟的桥为雌桥,两桥遥遥相望,犹如一对朝夕相盼的恩爱夫妻。这是水乡人民对古桥的珍爱,对古桥的美好想象。

待到风和日丽,金泽乡民登如意桥向西远眺,隐隐可见永安桥如一弯长虹,无限秀丽。金泽和芦墟同为水乡泽国,两桥相牵,历史悠久,增进友谊,增加往来,凡金泽的香汎,从芦墟来的进香者,络绎不绝。

金泽如意桥的建造,考虑到游人登桥休憩,在桥的北堍,有一条长石的板凳,同时可坐六,七人,石凳上凿刻:“行道有福”四个巷劲大字,乡民们干活或赶集路过,欢喜在石凳上坐坐聊聊,总要笑谈刘伯温、朱元璋登桥的历史故事,金泽乡民为有这一段的珍贵历史而自豪。同时看到石凳上“行道有福”的字样,常喜滋滋的,往往做事的劳累,会一扫而尽,并还感到浑身舒服,幸福降临,给人精神上的安慰。

金泽乡民很爱如意桥,此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得最好、最新,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

⑤ 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北市梢,横跨市河,建于宋代景定年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并立碑勒石。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米,高5米半。原来桥上有亭屋,故也称亭桥。此桥的结构、造型和用石,与镇南的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称为姐妹桥。

有《金泽小志》称:“金泽四十二虹,万安为首。”从建桥年代和桥两端的建筑,确实是金泽为首的古桥。建桥时间,它比普济桥要早几年。在桥面上建有亭阁,亭阁四周飞檐翘角,角挂铜铃,风吹铃响,为大桥的装饰,增添美丽的外形,在桥的东堍,有佛国亭,即一座寺庙,楼亭飞檐,内有佛像,在桥的西堍,有财神阁,也是一座庙宇,内有财神老爷赵公明。整座石桥的结构设置,古称桥挑庙,即一桥挑起两座庙,这在江南古镇中,是不多见的。

《金泽小志》载:当地宣慰使林青,对万安桥作过碑记,盛赞该桥的悠久历史和文物价值。

诗人王桓,字公山,写《亭桥》五言律诗一首,写万安桥在夜晚时候,所反映的美丽景色:

“湖西风景好,亭榭(xie小屋)映垂虹。潇洒秋烟外,玲珑夕照中。渊灵营别塞,僧贝出禅宫。夜泊闻歌声,凭栏有醉翁。”

诗人于晚间游览此桥,盛赞万安桥美丽和热闹,桥上的亭楼小榭,在晚霞的映照下,古桥如横卧的彩虹,傍晚的餐烟,轻盈幽静,在萦绕在漫舞,读书人从书房出来,僧人从寺庙出来,在观赏这夕阳下的夜景。诗人乘船,夜间停泊在桥边,听到清脆响亮的歌声;凭靠在船栏,看到酒肆的醉翁。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借景抒情,赞美万安桥快乐和谐,充满着太平盛世的后气氛。

万安桥历史悠久,留下很多传奇的故事,今引录两则,以饗读者,故事反映古人见闻和古人的思想情态:

(一)清代诗人黄铎,在一个冬初的夜晚,北风紫吹,大雪纷飞,他从亲友处夜饮归家,步履匆匆,过佛阁亭桥已三更时分,他提灯独行,雪愈下愈大,忽闻迤逦爬行之声,他回头一看,竟是一身冷汗,见一条巨蛇在爬动,颜色青黑,头如巴斗,身长几丈,昂首吐舌,几要窜咬,处境危险。他猛然转身快跑,蛇亦跟随,他止步,蛇亦不动。

此时,黄铎惊慌不已,被巨蛇缠着,在无奈之中,他大声呼喊:“有大蛇,快来打蛇。”经大声一叫,蛇突然不见,消失在夜色茫茫之中。

翌日,他再次到亭桥阁曾发现巨蛇的地方,作仔细观察,终于在桥下看到一个空穴,向里面张望,只觉很深很深,才知这是蛇巢,以后也就不了了之。金泽人民一直为之惊奇。

(二)传说在清末年间,万安桥下有一只美丽的母鸡,昼伏夜出,每当月明更深,万籁俱寂时候,这只老母鸡带领一群小鸡,悠闲走着,边走边寻找谷物和小虫。如遇人员走动,或人声喧闹,这母鸡和小鸡就藏身匿迹。

有一年轻汉子,在皓月当空时,他隐蔽在桥堍下,到三更过后,果然有一只很好红脸的母鸡,羽毛光洁,带领十余只黑白相间的小鸡,在慢慢走来,东张张,西望望,悠闲自得,寻找食物。那汉子欣喜万分,手拿笼罩,跃身一跳,往鸡群中猛罩过去,罩到一只小鸡,系纯白色,叽叽有声,他万分喜悦。到了天明,他往笼罩中一看,不料是一个白色的石蛋,大家惊奇不已,以后就一直没有发现母鸡带领小鸡的现象。

可这老母鸡带小鸡的事,长期来,在古镇人民中传讲,是否神仙所为。

万安桥还有很多民间故事,均收录在金很好间文学集中,耐人寻味是纯朴的文学养料,能得到启示,能感受到特有的风味。《金泽志》记载,关于万安桥桥面亭阁的建造,曾用楠木,是建造颐寺的余料,用料考究,雕作精细,因此受到历代重视。在桥的东堍,建有引桥,也即岸桥,属于桥上挑桥,亭下有阁,这也是特有的古桥建筑。

万安桥栏石,云纹雕刻非常讲究,刻工手法如同颐浩寺大雄宝殿前的“不断云”石栏,云纹连绵,变幻无穷,奇丽多姿,巧夺天工。

万安桥的悠久历史和建造工艺历来受到重视和爱护。有碑文云:“万安幸甚,凡全溪之桥幸甚。”

金泽万安桥于1959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泽极珍贵的古桥。

⑥ 青龙桥

位于青龙江与东大盈港接口处,白鹤江镇河东。清代乾隆年间由里人徐葵(蒋浦人,官封浙江督粮道,即山东布政使徐恕之父)筹建。桥长19.2米,宽3.6米,是拱形单孔石桥。由于建造时精心设计,方位适宜,桥门正对江面,每当月明风清之夜(特别是中秋佳节),一轮明月巧映在桥孔河面的中央,水波轻荡,月影横斜,胜似西子湖中的三潭印月,故有“青龙偃月”之称。1994年8月4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略有损坏,县文管会出资于2000年底重修,使其面目一新。桥孔两面,镌有对联两副:一是:长挹九峰秀,远钟三泖灵;二是:白鹤闻声远,青龙流泽长。

⑦ 戚家桥

戚家桥,经我们了解,戚家桥,位于朱家角镇大新街口城隆庙桥东侧,原名平安桥,王希伊有《夜伯平安桥对月》 诗,日:“红栏碧槛枕湾流,残月如钩照客舟。古寺疏钟深院漏,送入南北管人愁。”戚家桥跨市河,初建于明代,清雍正十年(1732)重建,《 青浦县续志》 载,道光二十二年(1843)重修。桥为3 孔石梁,长14.71米,宽1.81 米,高4.05 米,重力式桥台,桥墩用花岗石叠砌,板式桥栏,上面还横着一根原木护手,据说是血柏,已有150 多年历史,如今,不加任何修饰,木质依然富有弹性,十分完好。更为有趣的是,行人过桥,桥面石板会发出“戚咯戚咯”之声。因与民族英雄戚继光相关,故名“戚家桥”。

我们还实地考察了艾祁桥、塘湾桥以及观音桥都是各具特色,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这些桥由于不在文物古桥范围之内,因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实在是可惜。。

四、考察青浦古桥小札

经过这两天对于青浦古桥特别是文物古桥的考察,在各具特色的古桥身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中的许多特点。

青浦古桥不仅突出结构、造型、功能上的主体美,而且注重桥的装饰美。在处理手法上,多在栏板、望柱、梁侧等处,饰以各种吉样图案。有盘龙、雄狮、仙鹤,有莲花、蔓草、竹节,还有八卦图、太极图、暗八仙之类,更有吉样如意、龙凤呈祥、福寿绵长、风调雨顺等,充溢着民俗文化艺术的气息。图案雕刻,拙中藏巧、朴中显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欣慰,获取美的享受。

一、桥饰

1、纹饰

龙:龙是鳞虫之长,水族之王,古代称为神兽。不少石拱桥龙门石上,通常镌有盘成圆形的团龙、正龙图案,形态逼真,寄托了人们希望桥梁千年不垮的心愿。少数石桥石阶表面浮雕龙纹,在功能上起到了行桥防滑的作用:在装饰上又似两条蛟龙卧水,与桥中龙门石相接,恰似双龙戏珠。

狮:狮子俗称狻猊,是毛虫之长,百兽之王。石狮是寺院等神圣建筑的守护者,被用来守护宫殿城门或庄园大宅。

云纹:云纹在装饰形象上有行云、朵云、层云、片云、团云、样云、云海、云气等。在装饰意义上多以样云来表现。朱家角明代建筑何家桥上的青石桥栏,也仿不断云彩,眼前犹如呈现一片腾云驾雾的神幻气氛,让人产生一种超脱感。

莲花: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中国的装饰艺术受佛教的影响颇深,桥上用莲花作装饰图案的为数不少。

蔓草:蔓草由于滋长延伸、蔓漫不断,常被人们寄予茂盛、长久之惫。多数石板桥的石梁外侧刻有蔓草图案,常以夸张的手法,经石匠的加工,成为形象优美富有变化的几何图案。金泽紫石桥的天盘石端头刻有远看如兽头的卷叶花纹,古朴典雅,大有六朝之风。

2、桥栏

桥栏在结构上是帮助行人安全过桥的必不可少的设施,在造型上对桥梁美的影响颇为显著。

明代以前石拱桥栏杆,多数只有栏板,没有柱头,显得低矮。练塘朝真桥上的桥栏是明代原物,栏板却是镂空雕琢,显得古朴典雅,颇为罕见。

清代的石拱桥,讲究装饰。桥栏、望柱、抱鼓一应俱全。金泽如惫桥和盈中天恩桥都是至今保存十分完好的清代石拱桥,桥柱上的石狮雕琢精良,惟妙惟肖。桥上栏杆也完整如初。

梁式桥梁的栏板大多采用实板式,也有“牛栏式”。

二、古桥诗境

桥点缀于大自然,与山、水、日、月相依,与风、雨、星、辰作伴,构成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综览历代青浦的山水诗作,不乏咏桥的名篇。

青浦又称青溪,明代林景赐《 青溪夜泊》 诗云:“吴江东去片帆飞,日暮乡关冷客衣。满口野花空寂寂,渡头春鸟自依依。千家篝火渔歌发,百雉连云夜色微。南望九山应咫尺,月明鸡唱到庭炜。”旧有青溪十景,“海门晴眺”,是其中一景。

明代邵嗣原《 海门晴眺》诗云:“落虹如带绕青溪,溪上烟云望不迷。城廓万家疑画里,旗亭灯火夕阳西。”诗人登临桥顶,极目观景,把一天朝暮变幻,形诸笔端。

赵太朴《 天圣庄晚泊》 诗云:“柴门多半对山开,古寺钟残暮色催。桥畔杨花飞作雪,画船次第细林回。”傍晚时分,古寺的钟声在山间回荡,桥边杨柳催春,一阵东风,花絮飘落,在余辉下似纷纷扬扬的雪花,诗人驾坐画船摇荡在山间小溪,别有情调。

本邑名人王昶的《 板桥》 诗云:“板桥三处并径行,斜照东凤送客程。今日新林还跋马,数株杨柳倍关情。”在桥上与友人相别,难分难舍,表达了诗人的依恋之情。

三、古桥文化

除了在讲解文物古桥时的一个个小故事外。几乎每座古桥其背后一定有一段传颂至今的故事。。

就拿塘湾桥来说。

塘湾桥,又名庆泽桥,位于白鹤镇塘湾村,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清代重修。为单孔石拱桥,长28 米,拱跨9.1 米,宽3.1 米,矢高4.5 米。拱圈为横联分节并列砌置,一色青石。就是这么一座并不起眼的桥,却被当地人民称之为“英雄桥”,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提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

周秀英是白鹤镇农民起义军领袖周立春的女儿,从小习武,练就一身好拳手。1852 年,青浦、嘉定的农民在周立春的领导下,反抗征收已豁免的钱粮,高举义旗,击溃清兵。次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同年9 月5 日,周立春、周秀英攻克嘉定,同时与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会合,致使清军如惊弓之鸟,迫不及待与地主武装勾结,袭击嘉定。激战中,周立春负伤被俘,周秀英义愤填膺,顽强苦战。1855 年2 月,周秀英率军从上海突围时,遇到了清军疯狂的堵截,周秀英面对强敌,毫无惧色。她手持一柄大刀,在敌群中左砍右劈,一直杀到塘湾桥,只见她站立桥头,越战越勇,虽然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却大刀飞舞,浩气凛然。桥上,清兵横尸遍地,桥下,污血成河。最后,周秀英终因寡不敌众,在塘湾桥上牺牲。塘湾桥一战,周秀英一人就杀死清兵200 多个。英雄桥之名,流传至今。

四、桥与地名

青浦地区有许许多多市镇村落,其中有不少市镇和村落由桥发展而成,并且以桥冠名,有些桥则以地命名。

赵屯桥,位干赵屯镇,横跨干市河赵屯浦,系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乾隆间邑人张尔姐重建。赵屯镇旧名汉城里,相传宋赵构南渡时曾屯兵于此,故名。桥建成后,以赵屯地名命桥,南宋时形成小集镇,鱼市颇盛,元、明间,商贩交通人头济济,设巡检司干此。后屡经兵赞,遂为一般小集镇。现赵屯桥虽已拆除,但乡民仍称呼镇名为赵屯桥。

新桥位于大盈社区金家村,跨市河赵屯浦,为单孔石拱桥,造型与赵屯桥相似。《青浦县续志》 载:因孙襄臣倾资力建,士人取名为“襄臣桥”,清宣统三年,里人杜涌等重新募修,俗称新桥,镇以桥名,嘉庆年间成小集镇,现为大盈社区。

麟趾桥,俗称金家桥,位于大盈社区金家村,跨赵屯浦,为单孔石拱桥,桥以村民大多数姓金而得名,地以桥名。宋元间已形成小集镇,明中叶,人烟稠密,井邑旺盛。清咸丰年间,镇遭兵焚,日趋败落,现为一般村宅,仍称金家桥。

泰来桥,位于今盈浦街道泰来桥村,泰来桥村旧称咸鱼港,宋元时,市中飞梁对峙,人烟稠密。明宣德年间,里人张景建泰来桥,始名。明中叶,市镇渐渐衰落。清末,商业消失,街市凋零,沦为村落。寺院中原有古柏、古桂、天圆地方池等,为唐宋时遗物,村名仍为泰来桥。

郏家桥,位于重固镇南邦店,郑店为宋代水利学家郏亶父子居住地,一度成集镇,市面颇盛。郏亶,昆山人,别业在青龙镇,其南有郏家桥,今名郏店。可知郏家桥也是以桥名地。

还有坐落在青东的爱字桥、横跨烟径港的磨棔桥、合浦上的太平桥、鼓盆浦上的薛家桥、矮浦上的小石桥、响板桥等也都是以桥谓村。

烟雨苍茫,星转斗移,不少村桥,镇桥现已不复存在,它们的名字也早就湮没不彰了,然而那些无桥有名的桥村、桥镇仍继续被人们传称。

五、桥与建筑

桥在一定的空间里总是与周围的建筑物相依相伴。有的桥上构筑楼、台、亭、阁、廊,与一般的桥明显有别,于是就称这些桥为亭桥、阁桥、廊桥。如朱家角有惠民廊桥:华新有亭子桥:金泽不仅有三座亭桥,而且阁与亭组合在一起,称佛阁亭桥,别有风格。

青浦昔时寺庵庙坛林立,一些桥也就成了这种宗教建筑群体的一部分。如《 青浦县续志》 所载的“庙桥”,在城隆庙东首,故名。有些桥则置身于比较盛大的建筑群体中,依据桥名可追溯到先前桥周围的商市街面和建筑概貌。

县桥《 松江府志》 载:县桥位于青龙镇,也称旧青浦。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青浦县治于此。县衙前的桥梁称县桥。万历元年(1573)移县治于唐行镇,即今青浦镇,青龙镇遂名旧青浦,这座县桥也就失去了它往日的显赫。

学宫桥《 青浦县续志》 载:在学署东北,跨县前市河。光绪三十一年,城绅钱学乾建为木桥。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透过桥名,仿佛能聆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在江南水乡,横卧的桥和耸立的塔,相呼相应,是一种颇佳的建筑组合,几乎成为每一座城镇和风景名胜的重要标志。青浦保留了自唐代以来的3 座宝塔,这3 座塔都有相对应的桥,不过未必同名,如泖河小洲上的泖塔旁边桥不称泖桥,却称红桥,而称泖桥的却位于青浦之南的金山兴塔乡。近青龙塔的桥名万安桥,而青龙桥却在白鹤镇。近万寿塔的桥为南门大生桥,而万寿桥却在西门。

五、对于古桥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针对青浦古桥的现状,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好大量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宣传,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保护意识;其次,要推进全面保护和局部及个案保护试点,探索保护利用新路;还要不断完善政策规定,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保护长效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维护管理。

一、增强保护意识

青浦的古桥是上海桥梁历史的缩影,它是上海乃至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中的组成部分,如不加紧保护和修缮,将会后患无穷。因为,古桥一旦损坏坍塌,丧失的不仅是文化和历史的遗产,而是一种民族精神传承的责任的丢失,我们没有理由对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漠然置之,而是应该把这些历史遗产在我们的手中得以延续,并由我们交给未来岁月。

青浦列入保护的27座古桥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而对于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保护性古桥也都是优秀的古代建筑,保护好这些古桥,也是在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做贡献。

二、探索保护新路

1、提出新概念

青浦古桥除了文物古桥外,那些未列入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同样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是青浦文物古迹的亮点,是青浦桥乡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象征。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提升他们的档次,也给他们一个头衔,称之为“保护性古桥”。

2、开展群众认养活动

当前,社会上认养古树名木、认养珍惜动物蔚然成风。对古桥同样可以展开群众性的认养活动。认养古桥,一是向民间募资,弥补维护经费的不足;二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市民共同参与。当然,募资只是一种方式,让群众都来关心、支持、参与,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加强维护管理

1、建立管理体系

按照区桥梁的分级管理原则,各镇、街道规划建设科为古桥保护与管理的专门机构,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还可以聘请热爱公益事业的村民、居民担任义务文保员,协助做好日常保护工作。

2、组织检查

检查是古桥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规模的大小和频率可以分为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特殊检查三类。由专业的检测部门来执行。

3、监测评估

对古桥应进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它的基本状况。

现代城市桥梁完好状态分为“A、B、C、D、E”五个等级,采用先分部位再综合的分层加权法评估;上海公路桥梁技术状况分为“一、二、三、四、五”五类,并以综合桥梁各个部件技术状况进行总体评定。参照现代桥梁的评定办法,古桥的完好状态也可以分为“优、良、次、差、危”无核级别。

4、维修保养

通过对古桥的监测评估,为养护管理部门提供了相关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维护工作分为保养、小修、一般修缮和重大修缮。

5、长效管理

桥梁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按照青浦区桥梁管理办法,各镇、街道对管辖的桥梁要加强保养维护和长效管理。我们已经建立了桥梁管理机构,落实了管理人员和管理责任,具备了基础条件,关键是要落实行动,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日常监督,加强对古桥日常管理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6、编制规划

在可行投资规模的前提下,加强对古桥的全面保护,加大对保护性古桥的维护修缮力度,适当安排其他古桥的维修,使古桥完好状况整体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处于正常的运营状态。

四、改善环境

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水乡环境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人为威胁,一条条河流被污染、被填塞,曾经让我们自豪的水乡风貌在逐渐消失。其实,我们早就认识到保护生存环境是大自然得以平衡发展的前提,更是人类生存的内在需要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偏偏在不断创造新文明的时候,压在不断丢失传统文明。现在,该是我们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时候了。打造“绿色青浦”,创建“健康城区”刻不容缓!

六、结束语

古桥是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的瑰宝。存世的古桥是青浦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不可多得的独特资源。在当今建设绿色青浦、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好古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念好水乡“桥经”大好水乡“桥牌”,从而为推动青浦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是当前我们觉得的重中之重!

第五篇:发现海南之美——海南红色文化之旅

发现海南之美——海南红色文化之旅

摘要:2012年1月16日至1月20日,追寻着海南传统文化的足迹,我带领3个初中学弟先后去了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冯白驹将军故居,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琼中白沙起义纪念园,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千年古盐田。正文:

2012年1月16日,天气很晴,正如我们的心情一样,如此的晴朗,因为今天我们将开始我们的海南传统文化之旅。我和3个学弟来到了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琼崖“一大”旧址占地面积1839.09平方米,建筑面积994.26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建于1920年。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50年海南解放后又先后成为部队、海口和海南机关办公和住宿的地方。1984年市政府将旧址确定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定位。进到里面,我们马上被墙上雕刻的东西所吸引,墙上雕刻着海南人民不畏强权,同日寇作斗争的场面,如此的宏伟壮观,我们的心灵完全被震撼,那时候的场景似乎又浮现在我们的心情,我们感到激情澎湃!通过拜访,我们也了解到中共琼崖一大旧址是海南共产党的“摇篮”,是琼崖革命的历史坐标,在琼崖人民武装革命斗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的建立使琼崖革命事业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开始了琼崖人民革命斗争的新阶段。以下是一张琼崖“一大”旧址的照片。

下午,我们来到了冯白驹将军故居,冯白驹故故居在长泰村背依山丘,面俯绿野。故居屋后古木成林,屋前庭地宽阔,花圃艳丽,草地如锦,真不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的摇篮地。一进到里面,我们马上被一所雕像所吸引,那就是冯白驹将军的雕像,雕像的他意气风发,英姿飒爽,我们由衷的佩服他,故居 这里不仅再现了历史的现状,而且告诉人们,一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出生、长大在这样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家庭。正屋左侧,顺势建造一列横廊,里面陈列着关于冯白驹将军家世、生活、革命活动等的物件及图片。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了解到琼崖革命斗争的史迹和冯白驹将军的生平事迹。下图是将军的雕像。

1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海南省红色旅游设施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一个景点,还有现代化的展厅,在这个纪念园里可以全方位的了解琼崖革命历史,了解红色娘子军。在纪念园里的“南府”有位100岁的红色娘子军老阿婆——当年的排长王运梅老人,可以去看望下老人,拍张合影。谁说女子不如男呢,抗战,女子也可以,红色娘子军用行动证明了这一切,她们用自己的反击保卫了家乡,捍卫了祖国,这让人万分佩服!下面是纪念园的雕像。

18日,我们来到了白沙起义纪念园。白沙起义纪念园是为纪念黎族领袖王国兴带领农民起义的历史事迹而建的。作为海南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这里却是少有人问津的一个地方。纪念园处在一片安静的山区,周围是黎族和苗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从园里出来可以在附近爬爬山,或这走访当地的黎民,听当地老人讲述王国兴的革命故事。

19日,我们来到了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

便文村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前往便文村的山路上要经过两条小河,山腰上还有一片梯田,春夏季的时候应该很漂亮,我们冬季去的时候,正在休耕,田里没有水不是太好看。便文村上下的山坡上都是橡胶林,村里有三十多户人家,都是黎民。有两位老人王家理、王家科,他们是当年红军交通员王福寿的两个儿子,来这里听听两位老人眼中的红军往事。还有村子里的村民和孩子都很淳朴,和外界联系较少,到此走访一定要尊重当地村民的风俗和习惯。

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琼山会馆),修建于1927年,同周围的老建筑一样古朴而安详,门口没几米远就是几个卖菜和水果的摊位。海南第一个红色政权——陵水县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如今,它安详的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琼山会馆所处的这片老街区的建筑汇集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直到现在的钢筋水泥建筑,二、三十年代的建筑占据了一大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

琼山会馆向南大约几百米是另外一片老街区,这里有《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的老房子,当时电影就是在这里取的景。三个院落连成一片,占去了半条街道,房子红砖灰瓦,黑黄梁柱,院内铺设红色地砖,使这个破败的院落仍不失当年的富丽与豪华,只是年久失修,破旧了些。但是它所蕴含的精神却一点也没有褪去!

20日,我们返回了家那边,去看了千年古盐田,洋浦开发区的新英湾区是一个天然避风的海湾,在这个海湾里,有流传千余年的古盐田和晒盐技艺,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它的名字叫洋浦千年古盐田。它没有天生丽质和华贵的美貌,它的美朴实而厚重,它有些神奇和神秘,千百年来它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今,它成了人们眼里一道绝美的风景。

这里参观是不要门票的,免费参观,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制盐技术,让人不得不佩服千年前古人的智慧!结束语:

通过这次参观实践,我了解了海南红色的传统文化,对海南红色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我希望海南政府能积极宣传这些优秀的文化,毕竟其中很多红色古迹还是很少人知道的,在信息化社会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充实自己的精神,不能忘了过去的共荣历史,历史需要我们的缅怀,也需要我们的铭记和发扬,这就是红色文化的作用,让我们时刻记住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同时,我希望更多的海南人民能重视属于海南的传统文化,不能让文化丢失,因为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海南人民应因由这些文化而自豪,而骄傲,同时应该开放更多的景点,取消门票,欢迎内地的朋友过来参观拜访,让海南的红色文化在中国红起来!

下载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博物馆之旅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博物馆之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之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

    寒假社会实践之"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 ——探访革命纪念地龙潭山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参观洛阳博物馆活动总结

    参观洛阳博物馆活动总结 11月13日,社会工作112班组织班级同学参观洛阳市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班级同学对洛阳的历史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由此扩充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

    学生会活动策划之“爱心之旅”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联合会爱心之旅-------走进敬老院一、活动概括1. 活动背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全身心的爱着我们,教会我们做人做事,在我们......

    京学之旅之心得体会

    京学之旅之心得体会 在镇教办的组织带领下,11月24至30日踏上京学之旅,寒气逼人阻挡不了学习的热情,夺走不了学习的激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快乐工作,本次活动让我充实、快乐、收获......

    “回家之旅”之感悟

    陈一香 2014-5-11 09:14:37“回家之旅”之感悟 在这次山西临汾”回家之旅”当中,我对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已经刻在我的骨子里面,完完全全地变为自己的......

    心得体会之台湾之旅

    心得體會之台大之旅 作為貴州大學的交換生,能到臺灣第一學府-國立臺灣大學進行為期四個半月的研修學習活動,我感到非常榮幸。快樂的時光總是流逝的那麼快,不知不覺中已經離開臺......

    先进材料之志愿者之旅

    志愿者之旅 记西部大学生志愿者——××× 骄阳似火的八月,伴随着志愿之歌,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陕北黄土高原,服务于黄陵县××镇卫生院,在这里开始了我的愿者服务生活。......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之常德文化(精选5篇)

    实践调查报告之常德文化 专业:********* 学号:*********** 姓名:******** 常德文化楚风楚韵浓厚,以其多元特色融入湖湘文化后,具有半壁之重,影响深远,使得湖湘文化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