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代方剂学的发展特点
明代方剂学的发展特点
姓名:李廷振
学号:20100024
专业:中医内科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对文教卫生事业的重视,为医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科技进步,中外交流与频繁的战争又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医学的发展。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不仅出现了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及方剂学专著《医方考》,而且在方剂命名、方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等方面,均有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明代
方剂学
通治方
剂型
方书
发展
方剂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集中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特点。方剂学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某些成就与特点。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在方剂命名、方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等方面,均有发展和变化。
1.方剂学分类体系的初步成熟
从方剂学分类体系而言,宋以前以病(证)统方的方剂归类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但不能完成对日益增多的方剂的归合;《伤寒明理论》在中药“十剂”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制方之体”的概念,隐含了方剂类别的重要问题,却没有对方剂进行归类;宋金元时期部分医家开始注重从方剂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方剂的分类,但从知识系统化来看,方剂在明以前基本上仍附属于临床各科或病证。明代除继承前代的方剂分类法外,出现了按剂型及组成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张介宾创立的“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发展了功用分类法。这些分类法的共同特点,是开始致力于从方剂本身内部性质对方剂分类进行研究。同时,部分医家发现单独使用一种分类方法难以囊括众多的方剂,因而出现了将病因、病证、病位、剂型、功用等分类法加以综合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按剂型分类者,如戴思恭《证治要诀类方》将剂型分为汤、饮、丸、散、膏、丹6种,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则将《伤寒论》113方归为汤、散、丸3类。按方剂组成分类者,以王良璨《小青囊》与施沛《祖剂》为代表。王良璨的《小青囊》选取仲景方及元明两代名方共39首作为主方,并由主方演变出339首化裁方。施沛的《祖剂》以《黄帝内经》、仲景方为祖方,次取《局方》及金元诸家医方,推其演变,溯源穷流,比类相附。载历代名方843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68首。
这种简单的综合分类法的出现,是明代医家的大胆尝试,为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所创综合分类法提供了思路。2.方剂命名的多样化
方剂之有方名,早见于《黄帝内经》。通过方名反映方剂的功用主治、方旨大意以及医药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关系者当以仲景《伤寒论》为始,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选取其中20方,加以方解,并对其中约半数之方的方名进行了诠释。
明代方剂数目繁多,其命名亦趋向多样化,主要从方剂的组成、功用、制法、用法、形态特点等角度命名,有些方名立意于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典故传说等,并出现了综合命名的方法。如《外科正宗》三品一条枪,所言“三品”,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3种主要药物,“一条枪”指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 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又如《证治准绳》伊尹甘草泻心汤为甘草泻心汤的异名,王肯堂在原方名前冠以伊尹,别具匠心,不仅包含了“主药”甘草、功效“泻心”,而且结合“国老伊尹有疗君心痞病之能的传说,更突出了本方“消痞”之功。3.制方理论的新发展
明代医家对君臣佐使制方原则有了新的认识。何瑭指出“主病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界定了君药、臣药的含义并进一步明确佐药和使药的作用,增强了君臣佐使法则的可操作性。明代医家对于方剂中君、臣、佐、使诸品的应用亦更为活,君药数量由一种增至数种,甚或以整首方剂加减作为君药如孙一奎 “用四君子汤加葛根、白芍药、黄连为君„„”[1]。金元医家预先设定君臣佐使的思想在明代继有发展,如万全《片玉痘疹》代天宣化丸根据每个年份五运所属年干的不同,选取不同药物为君药,并对方中各药的配比量预先加以规定: “人中黄(属土,甲巳年为君)、黄芩(属金,乙庚年为君)、黄柏(属水,丙辛年为君)、栀子仁(属木,丁壬年为君)、黄连(属火,戊癸年为君)、苦参(为佐)、荆芥穗(为佐)、防风(去芦,为佐)、连翘(去心,酒洗,为佐)、山豆根(为佐)、牛蒡子(酒淘,炒,为佐)、紫苏叶(为佐)。数药先视年之所属者以为君,其余主岁者以为臣。为君者倍之,为臣者半之,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2]。此外,明代出现了方剂归经的思想,以徐用诚、刘纯《玉机微义》最具代表。每首医方后几乎都有“某某经药也” 的按语,如易老九味羌活汤 “此足太阳、阳明、三阴药也”,小柴胡汤 “此足少阳药也” 等[3]。其下又按气药(剂)、血药(剂)、气血药(剂)分类,如《宝鉴》加减泻白散、东垣加减泻白散“此二,手太阴气分药也“,款气丸”此手足太阴气血之药也”[3]。
4.通治方与方剂加减化裁的新特点 所谓通治方,即针对临床各科某一疾病的若干证候,或者针对许多疾病某一证候均能通治获效的方剂,是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产物。通治方的历史久远,历代均有发展,并具有各自的特点。
明代医家对通治方更加重视。《简明医彀》、《奇效良方》、《明医杂著》、《医学正传》、《慎柔五书》等众多医书载有“通治方。与前代相比,明代通治方具有药味简单、药性平和、容易加减使用等特点。在剂型方面,前代通治方往往制成丸、散成药,而明代通治方的显著特点是大多经过药物加减使用,故此时期的通治方既有丸、散成药,又有煎成汤、饮者。在继承方面,大多数药味庞杂明代出现了关于方剂加减化裁的专论。如刘纯《医经小学》设“辨证用药例略”、王良璨《小青 囊》列“随 证治病 药品”,详尽罗列如何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加减用药及其机制。明代方剂加减化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前代经常涉及的随症加减、随 因加减、随经加减外,还出现了随四时加减、随六气加减。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依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四物汤进行加减化裁,“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4]。《证治准绳·伤寒》“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依五运六气学说所制定的六气淫胜原则对方剂加减化裁,发展了王海藏逐年司天加药的思想,指出“太阳寒水司天,加羌活、桂枝,余岁非时变寒亦加,冬亦加;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余岁非时变凉湿亦加,秋亦加;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地黄,余岁非时变雨湿亦加,夏亦加;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蒿本,余岁非时变热湿亦加,夏末秋初亦加;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余岁非时变热亦加,春末夏初亦加;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余岁非时变温和亦加,夏亦加”,并强调“以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见依上例加减之”。
明代通治方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扩大了传统通治方概念的外延,出现了专科通治方以及分经通治方。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卷均列有“以下通用方”,分别收录妇科通治方42首、儿科通治方36首、痘疹通治方19首、外科通治方63首。董宿辑录、方贤续补的《奇效良方》中载有按各经分治某一病证的通治方,如疟门下载有“足厥阴肝疟”4方、“手太阴肺疟”3方、“足太阴脾疟”3方、“手少阴心疟” 2方、“足少阴肾疟”2方、“足少阳胆疟” 2方、“足太阳膀胱疟”1方、“足阳明胃疟”47方。5.新方创制与剂型发展
明代,随着临证各科的发展,一批新方应运而生。其中以张介宾创制的调补阴阳剂、缪希雍制定的调理脾胃剂、汪绮石治虚劳方、吴有性治疫方、陈实功外科方、万全小儿方、傅仁宇眼科方、高濂与龚廷贤的食疗养生方等尤具特色。
两宋金元,用药剂型多为粗末煮散。明代,随着药物炮制技术的提高及切制饮片的兴起,使汤剂的使用得到了恢复,并沿用至今。除汤剂外,其他剂型也不断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余种,除注射剂、微囊剂、滴丸等,几乎囊括了现今应用的所有剂型,尤其是内服膏方和酒剂的数量大增。
不论是小型方书,或大中型的医学书籍,均备载内服膏方。如《摄生秘剖》于膏方每多采集,其中龟鹿二仙膏等著名的抗衰老膏方,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从组成来看,明代内服膏方的药味一般为三五味,多不过十味,药物较清灵;从功用而言,以补虚为主,并出现了因人而制的膏方。正如章次公先生所云:“膏方之制,不见仲景、思邈之书,即金元四家亦未尝有焉。溯其所自,实始于明代注重血肉有情之物,为虚羸不足者辟一新途径。”
明代酒业繁荣,医书所载药酒种类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仅《本草纲目》一书就收集有五加皮酒、屠苏酒、白杨皮酒、女贞皮酒、仙灵脾酒、薏苡仁酒、百灵藤酒、当归酒、枸杞酒、缩砂酒、茵陈酒、菊花酒、腽肭脐酒等药酒60余种。此外,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如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长春酒、红颜酒等。明代药酒配方主要由性味平和的药物以及补血养阴的药物组成,一改唐宋时期药酒常用温热燥药的弊端。
6.明代重要医方书的成就与特点
明代是中医方书编撰的繁荣时期,但通过对这些众多方书的考察发现,大抵继承、总结者多,发扬、创新者少。尽管如此,尚有不少方书的内容不容忽视,对推动方剂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也是明代最大的方书。它搜罗极广,篇幅很大,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并兼及传闻、小说、道藏、佛书内的相关内容,还收入大量的时方,可谓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它的主要贡献是保存了古代大量医学文献,价值已超出方剂学范围。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时,虽说浏览参考文献800多种,实际上当时已有不少文献失传或成为罕见的孤本,李时珍并未能一一亲阅,其中不少是通过《普济方》间接读到的。
吴昆的《医方考》,撰于万历年间。作者15岁学医,行医后深感业医者知识贫乏,必须对医者的素质进行提高。他从历代方书中选出常用方剂700余首,编成本书,共6卷。按病症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等72门,每门下列一证,先论病因,次列诸家治疗方法,再汇集名方。《医方考》虽汇集群方,却不追求方剂数量,而是严守质量,“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重在阐发分析。本书出版后影响广泛,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等都宗《医方考》所开之学风,《医方考》出版后,连续刊刻近十次,在医学界起了积极作用。
《景岳全书》中的“八略”和“八阵”实为讲述方剂学的内容。他把治病立法比作战略战术。故称治则治法为“八略”;把立方选药比作布兵排阵,将方药主治的论述称“八阵”。八阵又分为古方八阵与新法八阵。他根据个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议论,有不少创见。八略亦称新法八略,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诸略。根据八略而列八阵,古方八阵选历代名方1516首,另有妇产、小儿、痘疹、外科等古方922首。新方八阵系张氏自创方利,共186首。新方八阵诸方多切临床实用,有不少至今仍为常用名方,如左、右归丸,左、右归饮,金水六君煎,玉女煎,理阴煎等。补略和新方八阵的补阵最能反映作者的学术思想,张景岳是温补派的代表人物,特别重视人体本元,谓为“人之大宝”,他从阴阳互根角度体察真阴真阳,认为“阴不可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以气血、形体性用的相互依存和消长关系来阐述生死之机,强调温补元阳,滋养真阴,使阴阳归于平衡,实现水火既济。强调古人之方,是示人以法,并非限人以药。对待成方,又要圆活。张氏对方剂的认识尽管也有不足,但仍是明代方剂学中一枝奇葩,后世虽有非议,也多偏执管见,其成就却是不可抹杀的。
施沛辑明代以前著名方剂800余首,成《祖剂》一书,共4卷,收主方70首。该书以《素问》、《灵枢》及伊尹汤液之方为宗,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为祖。选《和剂局方》及宋、元、明诸家流传方以归类叙述。追本溯流,把相类方剂归于一起论述如以《素问》之泽术麇衔汤为主方,其下述张仲景的泽泻汤、猪苓散、茯苓戎盐汤、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猪苓汤、茯苓泽泻汤,后世的四苓散、加味五苓散、山栀五谷散、胃苓汤等,将17首方剂集中介绍,有些地方作者还加了按语“和得者也”,主方除选自《内经》、《伤寒》、《金匮》外,还有的选自伊尹《汤液经》、《和剂局方》、《肘后方》、《广济方》、《千金》、《得效方》、《集验方》、《济生方》及李东垣、张洁古、朱丹溪等人的医方,对学习古代方剂学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之,明代方剂学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超过了前代,方剂学分类体系初步成熟、方剂学理论逐渐完善、各类方剂不断创新、方书数量稳步增长为此时期方剂学的主要成就;方剂命名多样化、方剂加减化裁形式多样化、注重方剂理论研究以及各类剂型的广泛应用,为此时期方剂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参
考
文
献
[1] 孙泰来,孙朋来.孙氏医案.见:韩学杰.孙一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53 [2] 万全.片玉痘疹.见:傅沛藩,姚昌绶,王晓萍.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32
[3] 刘纯.玉机微义.见:姜典华.刘纯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1999:181,185,168,169 [4]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见:陆拯.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977,817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明代染织服饰的特点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特点: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所描绘的大观园乃“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和谐完美,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在第十七回中,“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城垣楼阁,直接入东府后花园中。宁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会芳园本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段活水,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
例子:
1.古钟园。园内曲径通幽,路面以石板、卵石铺设,亭、榭、阁、桥、路、沟、渠的布局结构和飞檐翘角的建筑设计以及绿化的总体布局,集中突出了“青瓦白墙、青铜银杏”的特征,重现出古色古香的明代园林风格和生活情趣,系一座仿明建筑的古典园林。古钟园小瓦白墙,古朴典雅。全园辟有钟亭、文源馆、藏拙苑、宝宝村四大景区。园内建有“蟠龙岛”、“起凤台”、“听雨亭”、“聚秀堂”、“真趣轩”、“十一曲河心桥”等九座亭、七座桥,还有一舫三廊等古建筑。环绕4大景区的还有“竹坞”、“南石山”、“挹翠亭”等诸景点缀全园。园虽小而景全,物虽朴而质美,虽云小观,亦堪悦目赏心。
2.苏州拙政园:其特点主要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也正是明代古典园林的鲜明特征。拙政园为中西东三部分,中部以远香堂为中心,倚玉轩、小飞虹、香洲等组成了不同的景区,中间有荷风四面亭。拙政园西部穿过别有洞天,有宜两亭、三十六鸳鸯馆等景致,聚游、停、坐、思于一体。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造景大观园时,有着明显对拙政园的局部仿制。拙政园为《园冶》规范的“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的基本要求。
对当代的意义:
古典园林是我们传统的园林,其中有其意蕴在里面,在我们这个节奏较快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古文化追求简洁明了的设计,这并没有错,只是,古建筑的美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我们现在的设计要结合古代的设计,我们可以不借鉴其传统的外表,但是形散神不散,借景、对景等手法,或透或漏的造园原理才是古典园林的精髓。我们要找到的是就解决使用功能,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那种古典的感觉。面对许多西方的建筑,我们不应泛滥的仿照,而要从我们的祖先开始研究,那些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肯定是有道理的。从本质到表层,更好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我们的文化,才能将文化与实用更完美的契合。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成为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影响到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手法。为人或动物,以及植物群落提供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已成为众多现代园林作品的出发点。
明代染织、服装的特点: 服装:
基本款式:1交领式衣衫;2盘领衣;3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来腰袍裙;4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式衣服;5背间中缝直到下面的斜领大袖袍
官服:官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梁冠、佩绶、笏板等都有具体安排。
皇帝戴乌纱折上巾、穿绣龙袍;官吏穿补服、戴乌纱帽; 民服:明代一般男子服式主要有:直身、罩甲、襕衫、裤衫、裤褶、曳撒等,多承袭前代,仅在色泽、长短上有所变化。而作为明代男子主要首服的巾帽,则有很大发展,特点突出。女子冠服: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的大袖衫、深青色的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帔子;蹙金。
便服: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背子、比甲、裙子等。普通女子服饰多以紫花粗布为衣,不许金绣。
染织: 丝织:
明代的染织工艺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首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明锦的团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首要组织,具备时代独特的地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普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明代织造所用的染计有:苏木,黄 ,明矾, 栀子,靛子,槐花,乌梅, 碱,木紫,茜草等.随著织造工艺的发达,染色工业日益兴起,许多地区出现 分工很细各有专职的染坊,如 坊染天青,淡青,月白;红坊染大红 ,桃红;杂色坊染黄, 黑,紫,古铜,水墨,血牙,驼绒, 青,佛西 等色.刺绣:
以“顾绣“为有名。以“顾秀”为有名。明嘉靖时,顾氏一家几代均擅长刺绣。顾名世之子的妻子,刺绣更为精巧。顾秀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刺绣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
对当代的意义
1明代纹样丰富多样,可以把传统纹样的特点用于当今服装设计中去,无疑会给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2明代丝织、刺绣业发达,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大胆使用,将现代布料与传统丝织相结合,达到古今交融的高度。3明代服装款式多样,其中水田衣、比甲最具特色,现代设计中可以借鉴各种款式,在服装合身舒适的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
对于现代的服装来说,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的服装来丰富我们现在的服装。如今潮流趋势是灰色调的,大红大紫的衣服,对于现代来说是“俗”字,只是,我想,任何衣服颜色还是靠搭配的。古代的很多花式其实都带有很多寓意,我们追求潮流可是也不能只顾表面没有含义。而且古代很多染指技术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第三篇:方剂学(本站推荐)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
1.方剂的基本结构
2.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剂型
要点: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 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九味羌活汤、香苏散、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辛凉解表
要点:
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扶正解表
要点:
1.败毒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寒下
要点:
1.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温下
要点:
1.温下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2.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大黄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润下
要点: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五:逐水
要点:医学全.在线www.xiexiebang.com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服用方法及其意义
细目六:攻补兼施
要点: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细目二:和解少阳 要点:
1.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调和肝脾
要点:
1.四逆散、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调和肠胃
要点: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清气分热
要点:
1.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清营凉血 要点:
1.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化裁运用
细目四:清热解毒
要点:
1.凉膈散、普济消毒饮、防风通圣散、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化裁运用
细目五:清脏腑热
要点:
1.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导赤散、泻白散、苇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六:清虚热
要点: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六单元 祛暑剂
要点: 1.祛暑剂的适应范围
2.清络饮、香薷散、六一散、新加香薷饮、桂苓甘露散、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温中祛寒
要点:
1.理中丸、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回阳救逆
要点:
1.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回阳救急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温经散寒
要点: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补气
要点:
1.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完带汤、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补血
要点:
1.四物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气血双补
要点:
1.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八珍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化裁运用
细目五:补阴
要点:
1.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大补阴丸、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左归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六:补阳
要点:
1.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右归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七:阴阳双补
要点:医.学全.在.线www.xiexiebang.com 1.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七宝美髯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固表止汗
要点:
牡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敛肺止咳
要点: 九仙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涩肠固脱
要点:
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五:涩精止遗
要点:
1.桑螵蛸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金锁固精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六:固崩止带
要点:
1.固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2.易黄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重镇安神
要点:
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滋养安神
要点:
1.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甘麦大枣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凉开
要点: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温开
要点:
苏合香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行气 要点:
1.越鞠丸、半夏厚朴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降气
要点:
1.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活血祛瘀
要点:
1.活血祛瘀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2.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失笑散、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七厘散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4.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止血 要点:
1.止血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2.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十灰散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疏散外风
要点:
1.消风散、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大秦艽汤、牵正散、玉真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3.小活络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平熄内风
要点: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轻宣润燥
要点:
1.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桑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滋阴润燥
要点:
1.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养阴清肺汤、益胃汤、增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燥湿和胃
要点: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清热祛湿
要点: 1.茵陈蒿汤、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八正散、甘露消毒丹、连朴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3.二妙散、当归拈痛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利水渗湿
要点:
1.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五皮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五:温化寒湿
要点:
1.真武汤、实脾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苓桂术甘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萆薢分清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六:祛风胜湿
要点:
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规律 细目二:燥湿化痰
要点:
1.二陈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温胆汤、茯苓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清热化痰
要点:医学全在线网站www.xiexiebang.com 1.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2.滚痰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润燥化痰
要点:
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五:温化寒痰
要点:
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六:化痰熄风
要点:
1.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定痫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八单元消食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消食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消食化滞
要点:
1.保和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健脾消食
要点:
1.健脾丸、枳实消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葛花解酲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要点:
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二十单元涌吐剂
要点:
瓜蒂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篇:第八章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十四章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流变
一、明代北杂剧的衰微进程
(一)明初时期
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何元朗《曲论》),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傅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
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其后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燉二位藩王而已。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燉创作杂剧31种,总名《诚斋传奇》。若从数量与文笔上看,宁周二王颇有元代杂剧家的气象,但如从取材看,二王所作十有七八是神佛仙道妓女节妇之类的东西,除此就是文人韵事、“义士”之类的作品。此时的杂剧作品,如从思想内容考察,优秀作品实如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宪王的杂剧,若从北曲杂剧演变轨迹考察,实则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象:首先是剧曲联套开始自由化;其次是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最后是使用过新曲牌和新的联套套式。
(三)弘治、嘉靖时期
弘治至嘉靖的约80年间,北曲杂剧才又稍显复兴气象。此时杂剧作家有陈铎、王九思、康海、杨慎、李开先、冯惟敏、梁辰鱼等。这些作家创作的剧作,最为优秀的当首推王九思《杜甫游春》与康海《中山狼》。时人何元朗《曲论》说王九思《杜甫游春》杂剧“虽金元人犹当北面”,王世贞《曲藻》谓“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康王之作,颇具元人气象。
(四)隆庆、万历时期
北曲杂剧深受南杂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格调:绝大多数都折数不等,只有《红线女》、《虬髯翁》、《昆仑奴》、《寒衣记》等区区数种仍保 1 留元剧一本四折格范。这表明,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的本质特征几乎丧失殆尽。而此时的北曲杂剧创作,据祁氏《剧品》,涉及作家40余人,共有剧作40余种,但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仅有梁伯龙《红线女》、孟称舜《桃花人面》、凌初成《虬髯翁》、梅鼎祚《昆仑奴》、王骥德《男王后》、王衡《郁轮袍》、叶宪祖《寒衣记》、《骂座记》、沈自征《渔阳三弄》等区区十数种而已。
二、明代南杂剧的兴隆
明代嘉、隆年间,剧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形式,戏剧史家们通常为了与元杂剧相区别而称之为南杂剧。
(一)南杂剧的得名
南杂剧得名于胡文焕编选的《群音类选》,其卷二十六收有被编选者胡文焕称为“南之杂剧”的剧作13种。这些剧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就篇幅而言,均为篇幅短小之剧。第二是就用曲而言,有全用南曲的,也有南北合套的,还有南北曲混用的只是唯独没有全剧都用北曲的。这说明,这种剧作是用南曲或混用南北曲写成的。就篇幅短小而论,颇似元明北曲杂剧;就其用曲而论,它又与北杂剧不同。大约基于这样的认识,胡文焕称之为“南之杂剧”
(二)南杂剧的兴起
南杂剧是纯用南曲或兼用南北曲所作之剧,据明人记载,最早创作南杂剧的是徐渭与汪道昆两人。徐渭作《四声猿》杂剧:《狂鼓吏》《雌木兰》《翠乡梦》《女状元》。其中《翠乡梦》《女状元》为南杂剧,估计分别创作于1550年左右、后者创作于1580年前。汪道昆作《大雅堂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通称《大雅堂乐府》。估计创作于嘉靖37年至39(1560)年间。但是考虑到吕天成《曲品》所说“不作传奇而作南剧者”徐渭排名在前,汪道昆在后,将汪氏四种剧作的创作时间定于徐渭《翠乡梦》之后应无问题。如此,首创南杂剧之人,自然是徐渭,所创之剧,就是《翠乡梦》。
但是徐、汪两人无四折南杂剧,首创四折南杂剧的是王骥德,作品叫《离魂》(不传)。此时距徐渭创作《翠乡梦》已经大约有50年的时间。
王骥德之后,吕天成、陈与郊、叶宪祖等南杂剧作者相继涌现,南杂剧的创作迅速繁荣。据傅惜华《明杂剧全目》,徐渭以下有姓、名(或号)的杂剧作家有77人,创作有南杂剧者将近60人;杂剧作品有209种,除其中无传本或虽有传本但笔者未见因而不明南、北的23种剧作外,北杂剧共62种,南杂剧共112种,南杂剧的数量远远超过北杂剧。
(三)明代南杂剧的流行范围
明代南杂剧的活动范围,大体可从作家籍贯了解其大概(但非绝对如此)。明代南杂剧作家,活动于创始之期的有徐渭、汪道昆、程士廉、梁辰鱼、胡文焕、王骥德等人。其中同具创制之功的徐渭、王骥德均是浙江绍兴人,创作南杂剧时代靠前的汪道昆、程士廉为徽州人,因此南杂剧大约初起于绍兴,然后迅速向附近的徽州等地扩散。下面是我所知的明代创作过南杂剧的共50余位作家中里居可考的35位作家的具体分布:绍兴所属者15人,将近全数之半;其余杭州、苏州、常州、徽州等浙北、苏南与皖南地区所属者共19人,只有黄中正一人属福建。这说明,此时南杂剧的活动范围几乎不出浙北、苏南与皖南地区,而绍兴又是其活动的中心。
三、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品
(一)朱有燉《诚斋传奇》
朱有燉,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明太祖朱元章第五子周定王橚之长子。定王洪武11年由吴王改封周王,就藩河南开封,洪熙元年去世,世子有燉袭封,正统四年死,追谥宪王,世称周宪王。
所作杂剧《诚斋传奇》共有杂剧31种,数量仅次于关汉卿。题材涉及道释、妓女剧、节义以及三国、水浒故事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豹子和尚自还俗》,剧中李逵劝鲁智深,一再说“俺做贼的,十分快乐”,“俺做贼的好”,而鲁智深也把身在梁山看成是做贼并在母亲劝其回归梁山说“那做贼的官司里拿将去,吃不过拷问,索招了贼赃,拿去号令。带个沉枷,向那大街上,三棒鼓间一声锣,狱吏刽子,两边签押着”,“若是抢劫杀人贼啊,不分首从,都是该死”,分明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作奸犯科偷鸡摸狗的强盗。不知是朱有燉别有所本,或是他读了《水浒传》后有意做“翻案”文章,所以剧中李逵等人同我们所熟悉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显然不一致。
(二)徐渭《四声猿》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山阴人。文学家兼书画家。戏曲论著有《南词叙录》,杂剧有《四声猿》。另:《歌代啸》或谓他所作。
《四声猿》是徐谓四个杂剧的总称,•包括:《狂鼓史鱼阳三弄》(简称《狂鼓史》)、《玉禅师翠乡一梦》(简称《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简称《雌木兰》)、《女状元辞凰得凤》(简称《女状元》)。
北杂剧两种:《狂鼓史》(1出)、《雌木兰》(2出);南杂剧两种:《翠乡梦》(2出)、《女状元》(5出)。出数不等;均用南词,标南戏或传奇之“出”;剧作或一人独唱,或众人合唱。
(三)康海《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
明末以降,不少人认为康海《中山狼》杂剧乃是为讽刺李梦阳而作。康海与李梦阳的恩怨关系,《明史》列传《文苑传》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康海……与梦阳辈相倡和,訾议诸先达,忌者颇众。正德初,刘瑾乱政。以海同乡,慕其才,欲招致之,海不肯往。会梦阳下狱,书片纸招海曰:“对山救我。”对山者,海别号也。海乃谒瑾,瑾大喜,为倒屣迎。海因设诡辞说之,瑾意解,明日释梦阳。逾年,瑾败,海坐党,落职。
正德初,逆瑾恨李献吉代韩尚书草疏,系诏狱,必杀之。献吉狱急,出片纸曰:“对山救我。”亲人皆言瑾恨不能致德涵,德涵往,献吉可生也。德涵曰:“吾何惜一官,不救李死?”乃往谒瑾,瑾大喜,盛称德涵真状元,为关中增光。德涵曰:“海何足言,今关中有三才,古今稀少。”瑾惊问曰:“何也?”德涵曰“先生之功业,张尙书之政事,李郞中之文章。”瑾曰:“李郞中非李梦阳耶?应杀无赦。”德涵曰:“应则应矣,杀之关中少一才矣。”欢饮而罢。明日,瑾奏上,赦李。瑾遂欲超拜吏部侍郞,德涵力辞之,乃寝。母丧归,踰二年瑾败,坐落职为民。
康海本于李梦阳有恩,当康海因刘瑾而受牵连时,李梦阳竟然不出一言相救,所以《万历野获编》就说康海作《中山狼》杂剧讽刺其忘恩负义的行为。沈德符而下,《中山狼》是否康海所作有其是否为刺李梦阳而作,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然,对此问题,肯定也好,否定也罢,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剧作借 3 中山狼忘恩负义的行径,讥嘲了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忘恩负义的人的行径:
[老]老先生说的是。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那负君的,受了朝廷大俸大禄,不干得一些儿事,使着他的奸邪贪佞,误国殃民,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不可收拾。那负亲的,受了爹娘抚养,不能报答,只道爹娘没些挣扎,便待拆骨还父,割肉还母,才得亨通,又道爹娘亏他抬举,却不思身从何来。那负师的,大模大样,把个师傅做陌路人相看,不思做蒙童时节,教你读书识字,那师傅费他多少心来。那负朋友的,受他的周济,亏他的游扬,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稍觉冷落,却便别处去趋炎赶热,把那穷交故友撇在脑后。那负亲戚的,傍他吃,靠他穿,贫穷与你资助,患难与你扶持。才竖得起脊梁,便颠翻面皮,转眼无情。却又自怕穷,忧人富,剗地的妒忌,暗里所算他。你看世上那些负恩的却不个个是这中山狼么!
这种让剧中人物直接抨击无义之人的写法,说教气息很浓,因此从艺术角度说,并不高明,但也正因为此,它的创作目的反倒彰明较著。
就艺术而论,剧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首先,它塑造了几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其中主人公东郭先生原本“无所不爱”、“物我混同”,明知狼“性极贪婪,助豹为虐”,竟然甘冒风险救下了它。面对简子的搜寻与质疑,他甚而为狼百般庇护。在杖黎老人用智慧将狼绑缚起来塞进书囊的时候,面对一再要吃掉自己的狼,他仍不忍心杀了它。剧作通过这一系列情节,将东郭先生迂腐颟顸、不辨是非的可笑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另一“主人公”中山狼,受伤之后生命处于危险时刻,或乞怜,或利诱,或要挟,软硬兼施,诡计百出,让东郭救下自己,而一旦危险解除,却顿时原形毕露,不但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且还要为自己的不义举动找出“理由”,将东郭当初救自己的计谋说成是别有企图的阴谋,其忘恩负义的本性,可以说展示得淋漓尽致。其余的赵简子与杖黎老人,剧作展示不多,但前者威风凛然后者足智多谋,性格依然十分鲜明。
其次,剧作矛盾冲突并不复杂,但其情节设置,从简子射狼,东郭救狼,到简子搜狼,再到东郭询问“二老”,最后到张黎老人机智杀狼,可谓高潮迭起,悬念频生,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第三,剧作语言自然朴素,字字本色。沈泰《盛明杂剧·中山狼》眉批称该剧“直掩金元之长,而减关郑之价”,固然有些过誉,但其描写刻画,往往生动传神,颇得元人杂剧之妙。比如第二折,东郭先生为骗简子,竟以“歧路亡羊”引出“歧路亡狼”的道理来巧辩,就显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发展演变
一、明清传奇的含义
指承袭南戏体制发展而来的篇幅较长的戏曲剧本。它是与短篇的杂剧相对而言的。此说法始于清初曲家黄文旸《曲海目》(或称《曲海总目》)。此后形成习惯,将长者称传奇,短者称杂剧。
二、明清传奇的体制特征
承南戏而来,因此两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具体特征有:
第一、就结构安排看一般都有有固定不变的套式:
第一出:家门(或叫“开场”活“副末开场”)。由副末上场,用一二曲子“报告”创作宗旨与剧情大意。
第二出:正戏开场(李渔谓之“冲场”)。例由“生”先上场。李渔《闲情偶寄》说,“开场第二折,谓之‘冲场’。冲场者,人未上而我先上也。必用一悠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及四六排语,谓之“定场白”。其言未说之先,人不知所演何剧,耳目摇摇,得此数语,方知下落,始未定而今方定也。”
第二出之后数出:有名角色,皆须登场李渔《闲情偶寄》说,“本传中有名角色,不宜出之太迟。如生为一家,旦为一家。生之父母,随生而出;旦之父母,随旦而出。以其为一部之主,余皆客也。虽不定在一出二出,然不得出四五折之后,太迟则先有他角色上场,观者反认为主,及见后来人,势必反认为客矣。”
全剧结束:除剧情有“收煞”外,体制上有“散场诗”。或五言或七言,或四句或八句,以示对全剧的总结。
就是每一出,也有套式:各出角色全部下场,一般均有“下场诗”。四句为常见,还有“集唐”诗的,如《牡丹亭》每出均有下场诗并且都是“集唐”。
第二、由“曲白介”三者构成:其中宾白与杂剧之宾白是相同,“介”等同于杂剧之“科”,所不同者在曲。具体不同有:
A,同是曲牌体,但以南曲为主而兼用北曲;B,联套但不如杂剧严格:一出之中可以换宫,换韵;C,各色均可唱,而形式有独唱、轮唱、合唱等等;D,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E,韵系不同于杂剧,最不同者是有入声韵。
三、明代传奇的发展演变
明代传奇可分二期:初兴期(“四大传奇”写定到明代中叶正德年间);繁荣期(明嘉靖以后时期,1522-1644)。
(一)初兴期
约200年,剧目约50种,今存20多种。作者多不能详知。
从内容看,多走《琵琶记》“有关风化”的创作老路,多是一些“教忠教孝”作品。教忠教孝者有:邵璨《香囊记》;宣扬礼教纲常者有丘浚《五伦全备记》;教孝者有陈罴斋《跃鲤记》,演姜诗事;;教忠者有:无名氏《精忠记》,演岳飞事;姚茂良《张巡许远双忠记》,演张巡、许远事。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尽管宣扬“忠孝”等封建思想但情节较生动、人物较鲜明且表现某些较有意义的思想的作品,如沈采《千斤记》、苏复之《金印记》、陈罴斋《跃鲤记》、无名氏《精忠记》、姚茂良《张巡许远双忠记》及李日华根据《西厢记》改编的《南西厢记》等。
初兴期的代表作是《宝剑记》,作者李开先,山东章丘人。剧演林冲的故事,但与《水浒》中有关章节不尽一致。有“诛谗佞,表忠良,提真托假振纲常”的创作意图,仿佛走的是“教忠教孝”的老路,但林冲是弹劾害民的花石纲而遭高俅、童贯陷害的,是站在正义一边的,因而其“忠孝”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境界较开阔。昆曲、京剧《夜奔》一出,即出于此剧。京剧《逼上梁山》也深受其影响。
(二)繁荣期
约120年,今存作品也有数百部。
明代传奇的繁荣以梁辰鱼《浣沙记》的出现为标志。《浣沙记》:作者梁辰鱼,字少白,号伯龙,昆山人。当时人魏良辅,改革当地流行的戏曲唱腔为水磨腔,而梁辰鱼创作此剧给以配合并成功地用新腔演 5 出此剧,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一时之间,“吴阊白雪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于是,此种声腔随之迅速由吴中地区向外传播,很快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这种剧种,就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
与《宝剑记》、《浣沙记》同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是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据焦循《剧说》所载,王世贞请县令观看此剧时,县令见剧中皆是铺陈当朝首辅严嵩的罪恶,大惊失色,马上起身告辞。等到王世贞拿出严嵩父子事败的邸报来看,县令这才敢安心地看下去。《鸣凤记》是几乎与时事同步的时事剧。
《浣沙记》与《鸣凤记》之后,有郑若庸《玉玦记》,屠隆的《昙花记》、《彩豪记》,梅鼎祚《玉合记》,许自昌《水浒记》,张凤翼《红拂记》等作品,均注重音律,有人称为“昆山派”(唱曲流派)。
稍后,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了《玉茗堂四梦》,剧作语言华美中又显自然,形成元杂剧之后又一种风格。其后学之者,有阮大铖,作品有《双金榜》、《牟尼合》、《燕子笺》、《春灯谜》等;吴炳,作品有《粲花别墅五种》:《绿牡丹》、《画中人》、《疗妒羹》、《西园记》、《情邮记》;孟称舜《鸳鸯冢娇红记》、《张玉娘贞文记》。由于他们的剧作有相同的特点,而开创者又是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因而人们称之为“临川派”。
与临川派并起的是吴江派:吴江派领袖是沈璟,其侄儿沈自晋《临江仙》词说:“词隐(沈璟)登坛标赤帜,休将玉茗(汤显祖)称尊。郁蓝(吕天成)继有槲(hú)园人(叶宪祖),方诸(王骥德)能作律,龙子(冯梦龙)在多闻。香令(范文若)风流成绝调,慢亭(袁于令)彩笔生春。大荒(卜世臣)巧构更超群。鲰生(作者谦称)何所似,颦笑得其神。”词中提到吴江派剧作家共有9人。这9人的作品是: 沈璟《属玉堂传奇》(存8种);吕天成有《烟鬟阁传奇》16种,但除一种有残曲外,均无传本;王骥德《题红记》;卜世臣《冬青记》;叶宪祖《鸾鎞记》、《四艳记》;范文若《花筵赚》、《鸳鸯棒》、《梦花酣》;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沈自晋《翠屏山》、《望湖亭》;冯梦龙《精忠记》、《双雄记》、《万事足》等。
此时,另有较优秀的作品,如高廉《玉簪记》、徐霖《绣襦记》、徐复祚《红梨记》、孙钟龄《东郭记》、王玉峰《焚香记》、周朝俊《红梅记》。
第五篇:浅议明代小品文
09级在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吕美 200954001
1浅谈晚明小品文掩盖下的文人心态
—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写出他们不为人知的心灵史
明朝后期出现的清新婉丽、自由灵动的小品文,虽称不上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但亦堪称是一束幽兰 ,它仿佛山涧的清泉 ,不事雕琢 ,自然天成 ,笔调淡雅 ,情韵悠远 ,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享受。
小品文不是诗不是词不曲是,不谈韵脚,没有定式,天资烂漫,无法无天。其最长的不过一千多字,短的只有几十字,但往往以小见大,一滴水而具沧海味。晚明小品文大都是活泼泼的真情流露,追求“真”“趣”,有性有情,妙然天成,“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文字新鲜自然,灵动活泼,“明白晓畅,语语家常”,行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绝弃“聱牙之语”、“艰深之辞”。读此小品文时,心中荡漾着碧水清波,天是这么蓝,草是这么绿,生活本来可以如此简单和美丽。然而,在晚明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文人们的心态是如此的恬淡、清远吗?
对于现世生活享受的肯定和追求,从中得到乐趣,本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然而世俗社会往往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没有更高的精神和审美追求;高洁的文人又往往重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鄙视物质享乐。唐宋以后,文人与士大夫意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在物质享乐的同时,寻求精神的享受,创造了一种以消闲遣兴、修心养性为目的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到了晚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晚明小品则充分地展示了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小品的作者多是小人物。多布衣、山人,或下层小官吏,多以隐士、逸士、名士自居。一些官位显赫的人,隐退赋闲时也厌倦了功名事业,写起表现自我的小品。小品表现的是小人物或大人物失意时的生活、思想、心态、情趣,既然不得志,也无需谈什么忠君爱国、功业理想,不必关心国事、政事、大事、时事,也不必写载道教化之文,只表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和闲情逸致。这种生活又世俗又雅致,是生活情趣与艺术诗情的结合,显示了一种享受人生的文化气质和处世态度。闲适,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正如屠隆为人们描绘最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楼窥睥睨,窗中隐隐江帆,家在半村半郭;山依精庐,松下时时清梵,人称非俗非僧。”(《娑罗馆清言》)理想的环境是“半村半郭”,清静,又不清冷;理想的身份是“非俗非僧”,闲适,又不空寂。这种生活方式,可进可退,非常灵活,占尽人间一切
便宜。
晚明政治上腐败黑暗,阉党专权,党争激烈,纲纪混乱,吏治不整。内忧外患,国事日非。文士们对政治失去热情,对功名事业感到绝望,为保全性命,于是退居闲处,纵情山水,文酒自娱,躲进个人生活的小天地中,以消磨意志和岁月。晚明小品的一个比较集中的主题便是表现出文人闲适的生活理想。这种生活情趣相当有文人色彩,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也不同于商贾富豪或仕宦贵人。在平静幽深的环境中,追求一种富有艺术意味的恬淡、冲远、澹泊、自然的生活情趣,这种情调的小品在晚明文坛可谓俯拾皆是。因此晚明“小品”成了一种时尚,“小品”意识渗透到文学、艺术以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处皆见“小品”。
然而,晚明文人绝不可能过着真正舒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明末政治的腐败黑暗,统治阶级内部连续不断激烈而严酷的党争,国事日非,加上由于外族入侵,边患日深,内外交困,因此许多文人对于社会的前景感到失望以至绝望,这个时代笼罩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悲剧气氛。他们悠然的外表掩盖不了内在的焦灼与困惑。面对不可救药的时代,再谈功业理想、经世致用,便成了自欺欺人的话。他们著书立言也不图“不朽”,只是“自娱”而已。小品文就此成了晚明文人心态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它们清高、淡远、萧散、倜傥,但也反映出晚明文人的浮躁、不安、狂放、压抑、困惑、焦灼和痛苦,同时不免夹杂着些悲凉绝望的末世气息。
在晚明小品中很多反映当时文人对现实的逃避和消沉态度,以及力求自我解脱的心态。如陈继儒的《文娱序》:
往丁卯前,珰网告密,余谓董思翁云:“吾与公此时,不愿为文昌,但愿为天聋地哑,庶几免于今之世矣。”郑超宗闻而笑曰:“闭门谢客,但以文自娱,庸何伤?”(《媚幽阁文娱》)这则小品反映出一些晚明文人的“以文自娱”,其实正是为了远避是非,明哲保身,其中包含了某种对黑暗政治的恐惧。袁宏道也说当时的“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袁宏道集笺校》卷六《何湘谭》)可以说,明季社会的腐败、黑暗,使文人对于社会现实产生幻灭感,因此像徐渭和李贽所具有的那种狂狷的精神受到挫折,多数文人逐步失去了对于现实与政治的热情关切,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晚明文人便容易从庄禅之中找
到自我解脱的方法,于是从抗争转而避世和玩世,以此来消融个性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心境与环境的强烈冲突。遂使与世对立的抗争成为与世浮沉的浑沌或远离尘世的超脱,斗士的狂放演化为名士的清赏,狂悖、忧郁、苦闷、愤慨转化为逍遥、自适。对现实的幻灭感,也导致游戏人生的风气。
当修齐治平不再是文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和最大的价值理想,自我的闲适和安逸就成为最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在晚明文人中,洒脱随便的多,而执着认真的少。真”,本是晚明小品的特色,但不少晚明小品家笔下的“真”,不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的流露,而是唯恐别人不知其“真”,有意去表现、去追求、去夸张,甚至刻意去制造一种“真”的感情。还有一些小品文往往空灵闲适到作者如生活在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之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时国家正处于将“天崩地陷”之际,然而在晚明小品文中我们难以嗅到什么血腥味,也甚罕看到什么刀光剑影的。这种闲适情调是两重性的。一方面,它们把功名利禄视为身外之物,这对某些热衷功名者来说确是一副清醒剂;但是晚明闲适小品所消解的绝不仅是功名贪欲,连壮志雄心和进取精神也轻易地被佛道的出世避世的精神和虚无主义所消解了。
1584年,传教士利玛窦写信给西班牙税务司司长罗曼,不解地提到,中国的士人似乎从来不愿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工作,而只是乐于把时间浪费在彼此交游,“也有些人可能整天企图在浪费金钱,彼此拜访,相互宴请,饮酒作乐,这对士子都是平常的事。人们都很爱好吃喝声色之乐,且有专门书籍记载弹琴的姿势,整年有舞蹈和音乐,还有作乐的处所、钓鱼的池塘和其他消遣的处所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玛窦所描述的风潮在士大夫当中非但没有消褪,反而愈演愈烈。作为一个崇尚艰苦工作带来精神升华的传教士,一定无法理解中国士人们将交游宴乐视为解脱苦闷的另一种替代。政治压抑既然无从排解,只有投身于世俗的狂欢。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将士人们最后一丝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卸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性情的放纵,生活的纵乐,以及品行的狂狷。
晚明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标准,不再是官阶的高低,而是交游的广泛,以及文化上的独特建树。袁宏道放荡不羁,雅致闲适的表象之下,是一个挣扎彷徨的内心,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代士人精神转轨的写照。《徐文长传》塑造了一个离经叛道,狂傲不羁的狂狷艺术家形象:“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
至门,或拒不纳,是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用斧头砍破自己的头颅,用利锥锥进自己的耳朵,常人是决不会这样做的,袁宏道用略为夸张的笔法写出了徐渭作为艺术家的狂狷气质,同时也写出了在这种貌似疯狂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对世态人情深深的悲愤和绝望。
除此之外,袁宏道自身的复杂个性和人格在他的文章中也展露无遗。他一方面向往山光水色的超然与自由,一方面留恋都市繁华的声色与奢华,一方面有着传统士人的风雅与清高,一方面又融入了市民阶层的艳俗与粗鄙。袁宏道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也坦然承认自己这种复杂的心态:“长安沙尘中,无日不念荷叶山乔松古木也。因叹人生想念,未有了期,当其在荷叶山,唯以一见京师为快。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 既不能舍弃红尘俗世的快乐,也不能割舍世外清境的闲逸,这种互相矛盾而又绝对真实的人生追求,恰是当时复杂矛盾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晚明小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悲剧现象,是极为深刻精彩而又极为令人心酸的。
09级在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2009540011 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