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的《难经》学术思想浅析[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07:3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匮要略》中的《难经》学术思想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匮要略》中的《难经》学术思想浅析》。

第一篇:《金匮要略》中的《难经》学术思想浅析

《金匮要略》中的《难经》学术思想浅析

《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历代医家多奉之为“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创作了《伤寒杂病论》,可见《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通观全书,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兹就此浅析如下。整体观念

《金匮》在天人相应、五脏相关两方面体现了《难经》的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

《难经》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相应,人的脉象亦与自然界相应。如七十难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意谓春夏两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人身的阳气也趋向于肌表而升发;秋冬两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人身的阳气也趋向于内部而收藏。十五难云“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此谓人的正常脉象与四时相应。《难经》还认为脉与四时不相应,则为病。十三难曰“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此谓色脉相胜,疾病预后不良,例如春令面色青,其脉当弦,假如脉浮涩而短,为脉(肺)胜色(肝),脉大而缓,是色(肝)胜脉(脾),皆为色脉不相应,是肺乘肝、肝乘脾的病理反应。《金匮》亦认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体阴阳、脉象同样与自然界相应。如第六篇第6条论阴虚阳浮的虚劳病与季节的关系时云“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意即春夏木火正盛,自然界阳气外浮,人身之阳气亦外浮,不利于阴虚阳浮证,故病情加重;秋冬金水相生,自然界阳气敛藏,人身之阳气亦内藏,有利于阴虚阳浮证,故病情减轻。第十六篇第3条云:“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本条根据衄血与季节的关系推断衄血的病因,春夏阳气渐升而盛,人身之阳气亦应之而浮于表,故春夏衄血多为太阳表热所致;秋冬阳气渐降而衰,人身之阳气亦应之而藏于里,故秋冬衄血多为阳明里热所致。此外,第一篇第7条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本条根据人体色脉与自然界相应与否以诊断疾病。肝旺于春,春季当色青脉弦,今反见色白脉浮,为克我之脏色脉也,是色脉与时相违,故知为肺金乘肝木之病。

五脏相关

《难经》认为五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理上通过相生相克关系相互联系,病理上通过相生相克关系相互传变。如五十三难曰“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为“传其所胜也”;七十七难曰:“所谓(上工)治未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前者论五脏病相克传变规律,后者举肝病传脾为例论治未病的原则,均为五脏相关整体观的体现。《金匮》第—篇第1条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本条从相克传的五脏相关整体观出发,举肝脾为例论述杂病治未病的法则,与《难经》所言一脉相承。《难经》五十三难又曰“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此论五脏病相生传变的整体观,在《金匮》中亦有体现。如第十七篇第3条论胃反呕吐病机曰:“以发其汗,令阳微„„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此论误汗伤心阳(汗为心之液),心火不能生胃土,母病及子,致胃阳虚寒,不能腐化水谷而发生呕吐,正是脏病母子相传之范例。诊病方法

《难经》明确指出,望、闻、问、切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并强调诊断疾病应四诊合参。如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文中将望、闻、问、切四诊并列,各述其运用方法及意义,且寓意只有正确运用四诊,四诊合参,才能正确而全面地把握病情。《金匮》首篇即以举例方式分别对四诊进行了论述,并认为临证应四诊合参才能正确诊断疾病。如第9条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意即如果切得浮脉现于尺部,是在里之肾精亏损,虚阳外浮之征,但必须结合问其“腰痛背强”,望其呼吸短促方可确诊。再如第十四篇第10条:“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意即脉沉是水肿病的重要依据,但阴寒内盛等证往往也可见此脉,因此必须结合望其身肿,问其身重,方可确诊为水肿病。可见,《金匮》论述诊断疾病的方法与《难经》是一致的。治疗原则

杂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虚实异治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确立五脏病的治则两方面。

虚实异治

《难经》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日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文举肺肝的治法为例,说明虚实当用正确的方法区别施治。肝实肺虚病治当补虚泻实,补肺金泻肝木,使金能平木。如属肺实肝虚病,治疗时不补肝,反而重补肺,就是补实泻虚,使虚证更受损,而使实证反受补益的错误治法。虚、实证的正确治法当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六十九难)。这一思想在《金匮》中尤为突出。《金匮》首篇首条在举肝实肝虚不同治法之后即言,“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其义与《难经》完全一致。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此即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所谓补母,是针对五脏母子关系的虚证,母能生子,“母能令子实”,故子脏虚时当补其母脏;所谓泻子,是针对五脏母子关系的实证,“子能令母虚”,故母脏实时当泻其子脏。这一治则也充分体现在《金匮》之中。如第七篇第10条:“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此言胃津受伤,致肺津不足,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喘,用麦门冬汤治疗。方中重用麦门冬养胃润肺,清降虚火;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胃益脾,以生肺津,使肺津充沛,虚火自降,则咳逆可止。病在肺,而治重在脾(胃),正是“培土(脾)生金(肺)”,“虚者补其母”治则的具体运用。第十六篇第17条:“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此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所致吐、衄血,用泻心汤治疗。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主要归胃经,长于泻胃火。病在心(火),而治在胃(土),正是“实者泻其子”治则的具体运用。

治未病之脏

《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该文举肝脾为例,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阐明治未病之脏的治则。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肝有病必传之于其所胜之脾脏,故在肝病尚未传脾之前,先调补脾脏,使脾气旺盛,以御肝病之邪,则肝病就不会传脾,达到防止疾病发展传变的目的。此治则适宜于五脏邪实之病。《金匮》第一篇第1条“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正是《难经》治未病之脏治则的充分体现。4 判断预后

判断疾病的预后,主要体现在根据脉证结合和脏腑病位进行判断两方面。

脉证结合判断预后

《难经》十七难曰:“„„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而涩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本文所言,肝病应得肝脉,为脉证相符,主生。若不得肝脉,反得克肝之肺脉,为脉证不符,主死。病人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脉反沉细而微者,是阳病见阴脉;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见紧大而滑者,是阴病见阳脉,均为脉证不符,故主死。上述脉证结合判断疾病预后的思想,在《金匮》中也有所体现。如第十二篇第34条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意即久咳数年之人,正气已虚,其脉弱是与证相符,故可治;若反见实大而数之脉,为邪盛正虚,脉证不符,故预后不良。

脏腑病位判断预后

《难经》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即是根据病在脏在腑的不同部位以判断疾病之预后。脏属阴,脏病多阴证,病位较深,病势多内趋,邪气不易祛除,故曰难治;腑属阳,腑病多阳证,病位较浅,病势多外趋,邪易祛除,故曰易治。这种判断疾病预后的思想在《金匮》首篇较为突出,如第11、12条卒厥病“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及“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的论断即是明证。

第二篇:《难经》“奔豚”与《金匮要略》“奔豚”之比较(范文模版)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难经》“奔豚”与《金匮要略》“奔豚”之比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于莉英,王旭东,虞舜,石历闻

【摘要】 “奔豚”病名因“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如豚之奔”的症状而得,《难经》、《金匮要略》两书所载“奔豚”,症状相同,病机各异,方药随之变化。笔者认为,对于“奔豚”临床当辨“症”而非辨“病”,即从症状入手,见“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就可辨明病机,择方治之,不必拘泥病名。

【关键词】 奔豚; 难经; 金匮要略; 比较

“奔豚”为古病名,又名贲豚、奔豚气。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提示病发于肾。《难经·五十六难》明确提出“肾之积名曰奔豚”,说明症状和发病为:“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关于“奔豚

气”有四条经文:“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从原文看,“奔豚”病名是根据症状表现而得: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如豚之奔,故名“奔豚”。《伤寒论条辨》中就说到:“奔豚,证发作之状也。”而《难经集注·脏腑积聚第九》杨玄操认为《难经》与《金匮要略》的“奔豚”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但笔者认为,两书所载“奔豚”,只是发病机理各异,治法方药随之不同,临床当辨“症”而非辨“病”,即从症状入手,见“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就可辨明病机,选择“奔豚”方药治之,不必拘泥病名。

《难经》之“奔豚”病机为肾气虚寒,虚气反逆,病位在肾,为肾之积,因脾病传肾留积而成,予东垣奔豚丸治疗。《内经博议·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奔豚属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参用东垣奔豚丸治之。《”灵素节注类编·诊脉辨脏腑病证》:“微急者,寒邪入经。沉者,深也,肾经为至深之处,故足冷而厥。其邪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名为奔豚,肾之积也。其足强不

能收缩,不得前后者,二便不通。皆下焦阳虚,阴邪郁闭故也。《医”经原旨·脉色上第四》:“若微急而为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经也。为奔豚者,寒邪在脏也。不得前后者,寒邪在阴也。按肾之积曰奔豚,当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突然。《灵枢识·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志云:虚气反逆,故为奔豚。阴寒在下,故足不收,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按:五十六难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其意本此。”

《金匮要略》提出奔豚“从惊发得之”,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肾不足,下焦寒气上逆,就可发生奔豚;如因惊恐或情志不遂,肝气循冲脉上逆,同样可以发生奔豚。与肝、肾有关,治疗予奔豚汤。正如《难经正义·五十六难》所说:《金匮要略》师曰:病有奔“

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言肝胆因惊骇为病,木者,水之子也,子病发惊,母亦随而上奔也。……又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此因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肾水火之气虚,而不能互相交感,则肾之虚邪,反乘心之虚而上奔矣。故总其治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金匮要略》之“桂枝加桂汤证”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均属误治后发作奔豚,《难经本义》:“此两节论外感误治之证,与积久而成者有间。《伤寒证治准绳·奔豚》”:“奔豚有二,皆坏病也。一由误汗所致,一由误加烧针所致。”

两证病机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在有无水饮,与心、肾相关。桂枝加桂汤证是汗后阳虚受寒,肾阴寒之气上凌心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是汗后阳虚,水饮内动。桂枝加桂汤证是奔豚已发,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是欲作奔豚,前者重于后者。《伤寒论注·桂枝汤证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心下悸欲按者,心气虚;脐下悸者,肾水乘火而上克。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然水势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寒气不能外散,发为赤核,是奔豚之兆也。从小腹冲心,是奔豚之气象也。此阳气不舒,阴气反胜,必灸其核,以散寒邪,服桂枝以补心气。更加桂者,不特益火之阳,且以制木邪而逐水气耳。前条发汗后,脐下悸,是水邪欲乘虚而犯心,故君茯苓以正治之,则奔豚自不发。此表寒未解而小腹气冲,是木邪挟水气以凌心,故于桂枝汤倍加桂以平肝气,而奔豚自除。前在里而未发,此在表而已发,故治有不同。”

综上所述,《难经》“奔豚”与《金匮要略》“奔豚”症状相同,病机不同,治法各异,临床要以“辨症”为原则,根据病机,选择方药,方能获效。正如《难经正义·五十六难》所云:“然同因惊得,而有肝胆、心、肾之异,况外感、积聚之不同,是受病之因,传遍之理,不可不察。岂独奔豚一病为然。”

第三篇:难经心得体会

篇一:读《难经》心得

《难经》第一难学习体会

摘要:独取寸口原理及实践 关键词:难经 诊脉 体会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从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第一难,讲脉诊位置:独取寸口,还讲了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脉象指手指所感受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正常脉象是一息四至或五至。气论是中医的渊源,以功能为主,着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自然条件下的生理病理观察。“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寸口为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骨茎突内

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是进行脉诊的部位,包括寸、关、尺三部。《素问》,理论中独取寸口依据有二,其一,非为最高,且受五脏六腑之气所熏蒸,寸口是肺脏经脉的道路,故寸口亦为五脏六腑之道路;其二,肾纳水谷,化生精微,上传于肺,通过肺的输布治节,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因而百脉朝会于肺,寸口为肺经脉气的道路,所以取寸口可察脏腑的病变。

实践很困难,忘记关联,忘记诊脉感觉,判断不出是什么脉。位置也很难找,虽说是6个点,但到底不同的人按哪个点,轻重如何,诊出的脉又如何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脉,记录总结不起作用,脑子里全是问号。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脉经,解剖等等一盘杂,左抄一点有抄一点,集成了论文,只有手写版的,电子版的讲不清楚。虽深入的不知道,但入门知识得去学习掌握。诊脉时先中指按在高骨处,作用是定大概位置,我理解是在手骨头突起的地方。诊脉时得虚心冷静,集中贯注,同时让受诊之人心平气和,诊后及时做记录,写下感觉,写下受诊

之人当时体征,如脸色高矮胖瘦等等,发现病时问下小便。我诊时感觉就是乱,一会很急过会滑脉象洪大?古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我心中知识很乱。当下晚秋,脉在肤,轻虚似浮,来去急缓,轻而如毛,此为平脉。

左手寸处,当有洪大脉象,用6粒黄豆的力度,诊心和小肠的,五行中的火,开窍于舌。

左手关处,弦而急来时柔远而直长,12粒黄豆力度,判断肝和胆的,五行的木,开窍于目

左手尺处,沉濡而滑,重按至骨力度,判断肾和膀胱的,五行的水,开窍于耳

右手寸处,浮涩而短,3粒黄豆力度,判断肺和大肠的,五行的金,开窍于鼻

右手关处,中缓而大,9粒黄豆力度,判断脾和胃,五行的土,开窍于口,与运化统血有关

右手尺处,重按至骨力度,判断命门或心包和三焦,与运行原气与津液有关

参考资料:

杨力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时间养生法 新世界出版社 2009-12-1

李申清等 李时珍脉象学习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陈家旭 中医诊断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4-01

周楣声 周楣声·脉学 青岛出版社 2009-06-01

等等

篇二:读《难经》心得

《难经》第一难学习体会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从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第一难,讲脉诊位置:独取寸口,还讲了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脉象指手指所感受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正常脉象是一息四至或五至。气论是中医的渊源,以功能为主,着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自然条件下的生理病理观察。“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寸口为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是进行脉诊的部位,包括寸、关、尺三部。《素问》,理论中独取寸口依据有二,其一,非为最高,且受五脏六腑之气所熏蒸,寸口是肺脏经脉的道路,故寸口亦为五脏六腑之道路;其二,肾纳水谷,化生精微,上传于肺,通过肺的输布治节,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因而百脉朝会于肺,寸口为肺经脉气的道路,所以取寸口可察脏腑的病变。

实践很困难,忘记关联,忘记诊脉感觉,判断不出是什么脉。位置也很难找,虽说是6个点,但到底不同的人按哪个点,轻重如何,诊出的脉又如何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脉,记录总结不起作用,脑子里全是问号。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脉经,解剖等等一盘杂,左抄一点有抄一点,集成了论文,只有手写版的,电子版的讲不清楚。虽深入的不知道,但入门知识得去学习掌握。诊脉时先中指按在高骨处,作用是定大概位置,我理解是在手骨头突起的地方。诊脉时得虚心冷静,集中贯注,同时让受诊之人心平气和,诊后及时做记录,写下感觉,写下受诊之人当时体征,如脸色高矮胖瘦等等,发现病时问下小便。我诊时感觉就是乱,一会很急过会滑脉象洪大?古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我心中知识很乱。当下晚秋,脉在肤,轻虚似浮,来去急缓,轻而如毛,此为平脉。

左手寸处,当有洪大脉象,用6粒黄豆的力度,诊心和小肠的,五行中的火,开窍于舌。

左手关处,弦而急来时柔远而直长,12粒黄豆力度,判断肝和胆的,五行的木,开窍于目。

左手尺处,沉濡而滑,重按至骨力度,判断肾和膀胱的,五行的水,开窍于耳。

右手寸处,浮涩而短,3粒黄豆力度,判断肺和大肠的,五行的金,开窍于鼻。

右手关处,中缓而大,9粒黄豆力度,判断脾和胃,五行的土,开窍于口,与运化统血有关。

右手尺处,重按至骨力度,判断命门或心包和三焦,与运行原气与津液有关。

篇三:跟师心得体会

心得--天人合一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病脉先后病》里提纲挈领的一句话,看似平常,仲景却把它放在了“千般呈难疢难不越三条”之病因总括之前,作为人体之生理,足见其重要性。跟从卢桂梅老中医学习以后,我对这句话,对仲景的治病求本的深意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仲景之学,秉承《黄帝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一语道破人身之本,中医治病之道。在一次次的临床实践中,我更是体悟到中医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意识到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于临床的重要性。更让我受益的是,认识到中医理论之博大精深,不仅限于中医方剂的运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思想还应当被全面地用于指导针灸的临床运用,在针法上融入经典,融入华夏民族的智慧之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将宇宙的能量分成了这么多层次,最高境界乃是自然,属于先天的范畴;而与人最密切的是这个地的层次,我理解这个地也就是仲景所说的“风气”,这属于后天的范畴。但无论先天、后天,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它深藏于万物之中,若隐若现,效法天地宇宙发挥它的作用,而这个共同基因就是天地自然共同的运行规律。这也是“风气”生万物的原因。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所在。这也就告诉我们中医所讲的人体生理就是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我们中医治病要恢复的同样也是这个状态,这也就是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和宗旨所在。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卢老师治疗疾病,重视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遣方用药,时时刻刻注重一个整体,并在重重症状中找出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治疗,疗效总是让我感到惊叹,让我意识到中医理论一字千金,学好中医务必要不辞辛劳去体会去感悟古人的每一句话。

卢老师的教诲还让我认识到,中医理论既然是法到了宇宙的层次,治病救人用的是天地自然规律的力量,其指导意义就极大,并且其运用范围就很广。从事针灸治疗多年,在行医的过程中虽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实践,但对于经典理论的运用也是凤毛麟角,跟师学习改变了我的一些认识,现在深刻觉得中医经典若能够很好地用于指导针灸治疗,现代针灸治疗的治疗效果以及理论背景将得到

一个质的飞跃。人体是一个整体,经脉是人体之网络,调一气而动全身,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同样是“人法地”的境界,虽道路不同但始终是殊途同归。

在经后的临床治疗上我将在这方面多下苦功,将卢老的思想举一反三,使中医的智慧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广大的病人带去更多的福音。

篇四:读道德径心得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初来公司不久,最近,我利用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学习后,我认为“道德”是一个不陌生的字眼,它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 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

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公司里注重仪表,团结友爱、体谅忍让,尊敬同事,勤奋惜时,诚实谨慎,遵规修养。在家里要孝顺父母,时刻不忘父母教诲、父母指教,洗耳恭听,在社会上要遵守法规,乐于助人,待人处世文明有序。希望社会每一个人都要立下高远的志向,能够走到一条光辉的道路上,能够做一个讲道德的人。

2012年4月17日

篇五:名医心得

历代中国名医治病方略心得体会

13级康复一班

吴能鹏 学号:201305030140 自从学了这门选修课,我懂得了古代名医的一种高尚情操: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 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

对于当今世界许多医生医德的丧失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中医的冲击,振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变得刻不容缓,在发展中医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让我国的中医在新形势下更加发扬光大,然而发展中医药事业更需要学习古代名医的治病方略和他们的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医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在这门选修课中,老师给我们讲了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的治病方略,下面就用我鄙陋的知识来认识他们的成果和他们的生平事迹。

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病,除了包括普通的外感病外,通常主要泛指一切热性传染病。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年间,疾病流行,张仲景的家人也在所难免,据他自己记载,在张氏宗族的二百余人中,自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感染疾病而死亡的就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者占十分之七。面对这尸横遍野,疫病流行的惨状,他矢志不渝,勤奋钻研学习《内经》等中医经典。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几十个寒暑,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人类医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谈到中医,自然离不开方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又有了新的

发展,他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方剂的配伍、用量、用水及煎服法上十分讲究,如强调患者在使用麻黄时要去节,要先煎去沫;让病人服用小柴胡汤时,汤煎后,要去渣再煎。药方中药物组成虽同,因药量不同,则方名各异,如桂枝汤和小建中汤,组方相同,其差别就在于小建中汤中芍药的用量必须加两倍。《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许多方子,如人们熟知的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大小柴胡汤及金匮肾气丸等,至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另外,张仲景丰富了方剂使用的剂型种类,如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肛门栓剂、灌肠剂及阴道栓剂等多种。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近代,临床上仍在应用。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张氏强调攻邪,将其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氏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具体应用方面,张氏认为首先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表证可用,诸如有里证者,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应用。其中,张子和尤其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注重从地区、季节、体质、感受邪气、禀性、脉象等方面之不同,以鉴别辛凉与辛温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强调汗出之时要周身出遍,要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对于吐法,他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如伤寒或杂病中的头痛,痰饮所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由于病邪在上,均可用吐法。对于下法,不仅局限于通泻大便,“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即将通达气血,祛除邪气,使之从下而行的多种治疗方法统归于下法。

李杲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李杲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李杲李氏在其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促使李氏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朱震亨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晚年整理自己的行医经验与心得,写成许多著作。临终前没有其他嘱咐,只将随他学医的侄儿叫到面前诲之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言讫,端坐而逝。朱震亨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学习了老师讲的历代中国名医治病方略这门选修课,使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在对单方的应用上也可见一斑。

辨证施方 识病用药

《金匮*痉湿病篇》第27条“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病为暑病夹湿,是中属暑湿所致,如清*李文彡所释:中,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此水行皮中,阳气被遏,以瓜蒂去湿散水,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治中无汗之类”。另据报道瓜蒂具有宣邪外达的作用,使内蕴湿热之邪借鬼门从表而解。再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瓜蒂搐鼻,使肺气宣发,皮毛肌腠开泄,从而也能起“决皮中之湿,开窍泄热”宣邪外达的作用。对“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病属痰浊壅肺,气道不利,则采用了单味皂荚宣壅导滞,利窍涤痰。正如徐氏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对“渴欲饮水不止”的消渴症,由于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以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止渴,即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它如中气下陷,气虚不固的气利病,使用诃梨勒散,涩肠固脱,寒疝发作使用大乌头煎,都是辨证用药,采用了单药独用,以单方制胜的范例。

明察病症 据病选方

在《金匮》选用的单方中,除辨证用方之外,仲景在采

取具体治疗方法上也独具匠心。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妇人杂病篇》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其中狐惑病因其病理特征为复发性口腔及外阴部的溃烂,故选用外洗法、熏法进行治疗。妇人杂病的阴疮,也因其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表,以外阴部疼痛、溃烂、瘙痒为主,也采用了外洗的办法直达病所。而百合洗方是以百合浸泡一宿而洗全身。尤在泾言:病久不解而变成渴,邪热留聚在肺也,单用百合渍水外洗者,以皮毛为肺之合,其气相通故也。可见在临症中不仅要辨证施方,更要根据病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审视病情 择选剂型

不同的剂型,在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剂型则显得尤为必要。《金匮》前22篇应用的12首单方中,剂型的应用也十分灵活。不仅有汤、散、丸等常用剂型,更有酒、栓(坐)、洗、熏等剂型。如《妇人杂病篇》第20条“蛇床子散,温阴中坐药”即是以单味蛇床子为方治疗寒湿带下,本病表现白带量多,腰酸,阴痒,阴中冷等,以蛇床子末之,与米粉相合如枣大,绵裹纳之,直接温其受邪之处,以逐寒湿,并能杀虫止痒。再如第15条:“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尽管《金匮》方中以酒煎酒饮的方剂为数甚多,但以酒命名到方中的仅有本方一首,取其以酒行血而助药力,即魏氏在《本义》中所言“酒以温和其血,红蓝花以行散其瘀,而痛可止”。再如《疮痈肠痈浸淫病篇》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黄连粉,五版教材注为方未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黄连苦寒,能泻心火而

疗此病,徐氏、沈氏皆以此方为黄连一味,尤氏在《心典》中也强调“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即以黄连单味药碾粉外用,治疗浸淫疮,有关这一点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治疗也已得到证实。

综上所述,素有经方称谓的《金匮》类方,是以组方精炼著称,重视辨证施方,但富于临床经验的仲景处于战乱时代,时值民不聊生,因此,更注重单药治病,发挥单药效用,其随病选药,以单方取胜,更值得我们探讨和效法。

第五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一.【填空】

1.《金匮要略》首创了

2.《金匮要略》前22篇共载方剂

3.《金匮要略》的性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4.“治未病”包括:

5.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6.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寒湿在表。

7.历节病的主证是关节疼痛为主证。

8.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心肺两脏。

9.狐惑病的特征症状是

10.肺痿的主证是。

11.血痹病的成因是。

1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组成是。

13.酸枣仁汤的药物组成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

14.虚寒性腹满的辩证要点:

治疗阴寒痼结,阳气不行所致的寒疝。

16.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17.《金匮要略》原文指出论湿热黄疸的病机是。

18.肾气丸治消渴的辨证要点是“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19.肠痈脓已成者,用疗。

20.妇人因癥积而漏下不止当用治疗。

22.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可治疗:病名症状不同,但病机皆为肾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治疗。)

23.治疗产后气血郁滞所致腹痛的方剂是枳实芍药散。

24.温经汤证出现“唇口干燥”的机制是瘀血阻滞,津不上承。

25.妇人杂病的三大病因:虚 积冷 结气。

26.产后三病是指:痉病 郁冒 大便难。

【背诵条文】

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5.“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6.“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7.“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10.“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1.“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13.“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二、【问答或多选】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对疾病的发病、病因有何认识?

该篇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正虚、邪实两方面有关,病因有三:“一者,经络受邪,入

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百合病的病机、主证、治法、主方。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主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失常;阴虚内热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治法:养阴润肺,益阴清热

主方:百合地黄汤。

3、治疗虚劳的方剂中,具有扶正与祛邪双重作用的有哪些方?

薯蓣丸、大黄蟄虫丸

4、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的病症有哪些?

(1)虚劳里急腹痛证。

(2)虚黄

(3)妇人杂病腹痛

5、如何理解“阳微阴弦”?(两个方面回答)

(1)脉象:阳微即寸脉微,阴弦即大脉弦

(2)以脉论理:指出胸痹心痛的病机:上焦阳虚,下焦阴邪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6、《金匮》黄疸根据病因分为哪几种?其病机和主症分别是什么?

谷疸:病机:饮食不节,湿热内蕴

主症:寒热不食,目黄,身黄,尿黄,小便不利

酒疸:病机:嗜酒伤中,湿热熏蒸

主症:心中懊恼,发热,不能食,时欲吐,心中热,足下热,目黄,身黄,尿

黄,小便不利

女劳疸:病机: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主症:额上黑,少腹满,手足中热,自汗,身黄,小便自利

7、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哪些?

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

8、大乌头煎的煎服法是什么?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9、肝着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病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主症: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

治法: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药:旋覆花汤

10、痰饮病有哪些分类?其主症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1、“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2、水气病的产生,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肺脾肾

13、治疗风水的方剂有哪些?

越婢汤、防己黄芪汤

14、瘀血的证候有哪些?

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15、当归芍药散的药物组成是什么?

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16、《金匮》提出治疗妊娠腹痛的方剂有哪些?

枳实芍药散、当归芍药散、胶艾散

17、梅核气的病机、主证、治法、方药?

病机: 痰凝气滞,上逆于咽喉

主证: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于饮食无碍

治法: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

18、脏躁病的病机、主证、治法、方药?

病机: 五脏阴液不足

主证:情志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眠差多梦

治法: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19、《金匮》对“远血”与“近血”是如何认识的?如何治疗?

《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远血者,治以黄土汤;近血者,治以赤小豆当归散

20、肾着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病机:寒湿之邪痹阻腰部

主症:身体困重尤以腰为甚,腰及腰以下冷痛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方药:甘姜苓术汤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病形成,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水饮停于体内某一部位所致。饮为阴邪,遇阴寒而聚,得温则化,同时饮邪最易伤人阳气,水湿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所以,必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达凑理,通调水道,使饮邪得除。“和之”即调和之意,指温药不可太过,温补不可太滋腻,在运用温药的同时,寓行消升导之义。

2、阐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治疗杂病的原则有哪些?(用原文)

(1)虚实异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2)表里同病治则:急者先治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

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3)新旧同治:先治新病,再治旧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5)饮食与调护:原则是根据五脏喜恶进行饮食调护及治疗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3、仲景关于虚劳病的治疗特点有哪些?

(1)治疗虚劳重视补益脾肾;

(2)对于阴阳两虚错综复杂的虚劳尤其重视补脾胃,建中气以平调阴阳;

(3)治法上重视甘温扶阳

(4)对于虚实杂杂的虚劳则补虚不忘祛邪,如虚多邪少则扶正祛邪,而因虚致实者则以祛邪为主。

4、《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论“四水”是指什么?其病机及主要脉证分别是什么?

“四水”是指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它们的主要脉证分别是: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湿泛滥所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皮水由脾失健运,肺失通调引起,脉浮,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正水因肾阳虚,水湿泛滥,水气上射于肺所致,脉沉,喘,腹满,身肿。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石水为肾阳虚衰,阴寒水气凝结下焦,脉沉迟,不喘,腹满坚硬如石,身肿。

5、如何理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因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易随汗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不易速去。若此时大汗,则风邪虽去而湿滞未除,同时还可耗伤胃阳,故其病不愈。因此治疗风湿为患,虽宜发汗,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自能去除。

下载《金匮要略》中的《难经》学术思想浅析[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匮要略》中的《难经》学术思想浅析[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难经有感(最终定稿)

    读笔记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

    金匮要略中方子整理[小编推荐]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

    读《难经》心得(5篇可选)

    《难经》第一难学习体会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

    《金匮要略》中的【酒】现解

    《金匮要略》中的酒现解 作者:魏道祥 关键词:《金匮要略》白酒 米酒 米醋 据考古研究,五千年前龙山文化的早期,我国已开始酿酒。商代的甲骨文已有“酒字”,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酒......

    金匮要略讲稿

    金匮要略讲稿 目录 金匮上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续伤寒霍乱篇...................................................... 8 四逆加......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4J——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上工: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治未病的脏腑 五常:五行 风气:自然界的气候 元真:元气或者真气 客气邪风:泛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疢难:疾病 干忤:侵......

    《金匮要略》论文

    《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 摘要:《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

    金匮要略A(推荐五篇)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 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B、《金匮要略方论》C、《诸病源候论》D、《千金要方》 2、“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