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
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
2000年,学校开展初中教学综合改革实验,我主动要求承担初中语文教改实验任务。带着对语文教育问题的思索,我把初中语文学习概括为:“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即学生要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不断积累,既注重阅读中语言的积累,也注重成长的生活积累,以丰厚的积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学会思考,初中阶段是人生价值确立的关键期,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生活、情感的态度和体验与学过的“知识”予以“内化”和“外显”,实现表达材料的鲜活,写出生活的本真与自我。其中,核心是积累,因为观察和思考得来的东西最终要形成为文字,要表达出来,这些都离不开“积累”。那么,积累什么,如何积累,该如何操作,这是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从“抄”开始,搭建学生语文学习和积累的平台
传媒发达、信息泛滥,处在“读图时代”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学生对平面、静态文字的隔膜已经相当突出。当前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平静且耐得住寂寞地亲近母语,接近规范、优美的经典语言,远离非纯净化的语言。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一个“抄”字。
抄,首先是解决书写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称为“艺术”的汉字,其字形之美,其形意结合的深厚内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练好字、写好字。出于现实的考虑是中考语文不仅有书写评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书写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写一手好字,书写赏心悦目,也是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的财富。我的做法是:结合语文学习,推荐硬笔书法字帖,人手一本《中学生必背古诗文钢笔字帖》,让学生多看帖,多临摹,做到练字和学习两不误。书写量确定为“每日5分钟”,在硬笔书法练习纸上抄写两行,不占学生太多时间。并定期点评和评比,在班级开辟专栏,每周展示优秀和有进步的书法作品。还要求家长配合,每天在书法作业上签字。
抄经典课文,抄课外美文、名句,把积累落到实处,通过选取有价值的、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文本抄写,把学生的心收回来,锻炼学生的意志,把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当成一场锻炼自己意志的“马拉松”,不做逃兵,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成功者。
语文学习过程突出一个“抄”字,还基于语文知识积累和学习习惯培育这两个层次的思考:
通过师生共同点评、赏析学生的“抄”,加深印象,让学生铭刻在心。通过课堂教学的“抄”,学会系统归类、整理所学,解决学生“丢三拉四”的毛病,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抄”,培养学生文本编辑能力和书写,抄写形式求美,排版、布局的能力自然提高;通过课外学习中的“抄”,品味经典,体悟思想,实现认知的内化;通过课内外的“抄”,也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字的亲近感,体悟汉字的美。最重要的是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将学生的“抄”得到落实,实现“抄”的价值,在实践中,我对学生笔记的规范格式做了统一的要求,笔记的每一页右侧留下三分之一的空白,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做好批注和补充;系统地规划学生三年学习的内容,选取有价值的语文学习内容指定必须抄写,同时,承认不同人的差异性,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爱好,选择性地抄写,努力做到鼓励拔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阶段性地组织学生笔记展示活动,让学生在评比中总结、提高自己的笔记水平;学生抄写的内容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指定抄写的文章作为课堂点评和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品味;在专题教学中,向学生征集教学素材,学生自选的笔记内容一旦成为课堂的教学素材,教师及时展示、激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挥学生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当召开家长会时,要求学生将笔记本放置到自己的座位上,投放好的学生笔记向家长展示,鼓励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做好读书笔记的记录和整理。
当学生手抄笔录成为一种习惯,到了高中甚至读大学,见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精妙的语言都会主动摘抄、批注,获益匪浅,学生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习惯了。”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抄”可以解决语文学习“学过无痕” 的通病,实现真正的“积累”。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过程都有完整的“抄”的记录。每个学生按照统一要求准备了大16开的笔记本,多的记录了5本,少的也有3本;内容包括课文学习、字词基础、预习任务、选文点评、课外抄录、写作指导等,涵盖了初中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
二、统筹规划,强化语文学习积累的过程引导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确立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在引导和培育学生心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就“语文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既要抓好学生语言的习得,还要抓好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为此,我以语文学习的积累为抓手,系统地进行课程规划,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程管理之中。
1.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抓好字词过关。
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表面上看,通过学生的多认少写,扩大阅读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如果在初中阶段,仍不能达到会认会写、逐渐减少学生书写的错别字,那么,对高中的继续学习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我强化了字词过关,告诉学生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只有夯实语言的基础,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运用和创造;而汉字又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将汉字常用的造字法介绍给学生,从汉字的字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热爱中国文字。每学一篇新的课文前,抄写一遍生字、生词并注音,基本掌握字词的形、音、义;抓好词汇积累,每课的生词选5至8个写一段内容相关的文段,学会“学以致用”,为其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到考试前,要求学生分单元将生字、生词集中抄写在笔记本上,通过及时梳理、强化记忆,以期“人人过关、全部掌握”。
其次是抓好文言文的实词积累。
学习新的文言文,课前的预习作业就是做好规范的笔记:第一行抄原文,第三行结合注解、工具书进行翻译,不懂处标注,留待课堂上解决;第二行则是在学完课文后,学生自测文中主要词汇的解释。笔记本右侧的空白处做知识点的补充,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某个词汇在文中出现2次以上,或在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已有出现,就要在笔记中把所有的义项逐一列出,并标出原句。如有带该字的成语,要写出该成语,通过对相关成语的运用,感悟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美。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脑袋就成了一本活字典,越学越轻松,为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学生到初三时都可以自学文言文了。由于平常做的工作扎实,学生在中考前的复习也相对轻松,从学生历次测试的情况看,学生文言文的失分基本消除,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有关基础知识如语病、修辞、标点符号、语言得体、连贯、文学常识、关联词、文体知识、仿写等,也做了相关的积累。对课内外古诗,每学完一册,则在复习期间抄于摘抄本上。初三总复习时则分类辑录:借月抒怀的、爱国的、体现奉献精神的、写春的……归类整理,学会运用。
在教学中,我更注重的是经典作品的阅读积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尽管能入选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教材的编写形式由于量的不足,不能达到质的改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言学习和积累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更广泛地阅读经典作品,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积淀思想,学会思考,进而学会表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学习中更多地受益,提高质量,我尝试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借鉴教材的编排体系,对单元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组:或补充,或替换,把经典文本单元化,把单元组合扩大化。
例如: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安排了7篇诗歌,第一篇为《在山的那边》,品读鉴赏后,我将第6课的《理想》拿来对比阅读,激发诗歌阅读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又适时引入汪国真的《山高路远》、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席慕容的《乡愁》、臧克家的《三代》等,学生抄录后,师生共同背诵,品鉴,体悟诗歌丰富的情感及语言表达。再推荐学生阅读《现代诗歌三百首》,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每个学生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配乐朗诵,学生积极参与,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年级第五单元,主要围绕“亲情”主题编辑教材,讲完《散步》后,考虑到学生平时写作无材料可写、不生动不具体的通病,我采取拓展阅读,引入《爱如茉莉》《秋天的怀念》《成长的桥》《距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爱的礼物》《拾馒头的父亲》《父爱昼夜无眠》《爱到无力》《永远的阳光地带》等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其选材立意、语言运用,尤其是精彩的细节描写详细品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悟出生活中的情。
名家名作、时文美文等引入课堂,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清新,能使人长见识,催人向上;另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生动,表达清晰,语言优美;这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可以引导阅读的自我取向。如我推荐的系列作家:宗璞、张晓风、毕淑敏、罗兰、席慕容、冰心、贾平凹、朱自清、季羡林等,引入课堂教学的有《月,阙也》《访兰》《落叶》《家园如梦》《江南古镇》《生死胡杨》等,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
经典美文的阅读,受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摘抄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面对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引导他们旁批点评,品析其精彩处(有修辞格,有哲理的句子,关键的动词、副词),写出值得自己写作借鉴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无疑,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必能调动其读书积累,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比较、联想,歌德、尼采、马斯洛、雪莱等作家鲜活、灵动的语言在学生的笔尖流淌。
九年级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已大为提高,但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理,很难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我从学生曾经摘抄、认真品析过的文章《紫藤萝瀑布》《行道树》入手,一起品析完教材中的内容后,适时引入《细雨梨花》《秋颂》《拥有秋天》《秃的梧桐》《峭壁上的树》《春天的第一朵鲜花》《报秋》《野菊花》《跨越千年的美丽》《春之怀古》《家园如梦》等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和深邃内涵。
以上引入的课内经典和课外美文,教师须结合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这些经典美文学生必须抄写。现阶段学生作文大都语言贫乏,读之无味,作文总是由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建构而成,而构建材料的优劣决定了文章的优美程度,这就需要学生的头脑仓库中有优美的语言储备。通过着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积累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尤其做好古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之类的名句积累,同时,学生可自主选择抄写感兴趣的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表达建构起良好的语言体系。
积累语言典范,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基于此,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我在课堂上随时抽查学生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2.文化积累
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品位。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当语文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积累将成为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
为此,在参考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外,根据学生语言、思维及思想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价值确立和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向学生推荐以下经典系列书目:
初一年级推荐《泰戈尔抒情诗选》《现代诗歌三百首》《边城》《昆虫记》《老人与海》《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传》《狼图腾》《青铜葵花》《弟子规》等。
初二年级推荐《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活着》《百年孤独》《变形记》《简爱》《茶花女》《名人传》《梵高传》《富兰克林传》《中国农民调查》《哭泣的骆驼》(三毛系列小说)《母亲的金手表》《目送》等。
初三年级推荐《苏轼传》《一个人的村庄》《林清玄散文》《家》《围城》《四世同堂》《世界散文经典》等。
此外,我还向学生推荐《一生必读的60本书》中的大部分名著;如对部分学习动力不强、不太喜欢阅读的学生,则推荐贴近学生生活的秦文君、曹文轩的系列小说,甚至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等,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到阅读经典。从实践情况看,不少同学由初一入学至初三上学期,多者达70本左右,少的也在25本以上。
对小说的阅读,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做好规范的读书笔记,包括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主要人物性格分析、精彩片断摘抄,方便其以后写随笔,做到读写“不脱节”。如《老人与海》中老人的个性化语言“人生来只能被毁灭而不能被打败”,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语汇的丰富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而对诗歌、散文,如《繁星》《春水》《泰戈尔抒情诗选》等,则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如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等)片段摘抄并旁批。
坚持每周开一节阅读课(至初三上学期),要求学生留下阅读的“书间笔痕”:做好某词某句某段的“旁批”;留下自己的“篇后悟语”(读后感),字数不限。学生不仅变得爱读、会读,也变得乐写、会写。
经典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叛逆期”的顺利度过,寻找人生的坐标,唤醒生命意识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了更好打通课堂内外,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不放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任何机会,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我还进行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单元化阅读教学侧重于阅读方法的获取,而专题性学习,则更侧重于读写紧密的结合,换言之,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感悟更深。当学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则更重于表达的达成。
如“寻找春天的足迹”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春天的诗文,收集相关的谚语、成语后,挖掘“春”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作《在这不寻常的春天里》(或《寻觅春天的足迹》)。
春节时,开展“年文化”探究,要求学生自己贴对联(告诉学生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收集抄录10副以上对联、5则以上短信,并自编短信一则发给老师;春节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就上“春节归来话(对联、短信……)”,学生介绍传统的、家乡的过年习俗,交流对联近百副,积累十二生肖的成语或对联、带数字的对联,总结出对联系列知识;区分短信的优劣,了解“年”的含意,体悟到放鞭炮、倒贴福、压岁钱等深的内涵……谁能说语文不就是生活呢?这样的课,学生乐意上,且收获大。
此外,我还开设如“走近李清照”等10多个专题。在“月”的专题阅读中,通过积累、背诵、探讨借月抒怀的诗文,引导学生更好地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用专题研究性学习,可把学生的读写引向更高处。
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学习和感染。文学即人学,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
如学《摆渡自己》后,我进一步拓展延伸:为身边苦恼的人做一次热心的摆渡。当时班中一位同学从大连转到我班,因水土不服,连续生病,为此耽误了不少课,并且两地的教材不一样,他非常苦恼。我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来鼓励他,让他重新张起自信的风帆。
而学《弟子规》,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的同时,我让学生给其挑刺,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弟子规》。有学生举出《弟子规》中“信”部分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认为应在别人需要时管一管,帮一帮,做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学完其中的“孝”,我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尽“孝”,并如实记录自己在一个月内的行动。“以前,爸爸总是早起,送我去上学;现在我自己骑单车去上学,让爸爸有充足的睡眠。”事情虽小,却着实令人感动。
3.生活积累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语文课标》明确写道:“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家(作者)作品的源泉来自哪里?答案是来自生活。当我们的学生书本上的知识、阅读、思想的积累达成一定程度时,为什么他们不能够表达出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积累。而此时,打通书本的积累与日常生活的积累的阻隔是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路途见闻、同学之情、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及旅游、所在城市及生活环境情况等,学生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知……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需要做“有心人”,能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新鲜东西──那带着露珠的生活之树的芽苞!不仅用眼睛、耳朵、鼻子、手去充分感觉生活,去看、去听、去嗅、去摸,而且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作品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笔下就会佳作迭出。
(1)留心校园,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往往感觉学校生活的单调乏味,就是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作为教师应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现这些生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比如说学校有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师有各自不同的风采;有不同的学科,有自己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有不同的同学,有男女,有同桌、有同组,有关系一般的、也有关系很好的;有发生在教室的、走廊的、课堂的、操场等不同空间的人与事;还有在课堂上学习、考试、考试后颁奖、考试后家长会等不同感受;再比如说教师节、运动会、艺术节等不同的活动;还有校园的一朵花、一棵树,校园的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总之,可以到一个人的眼神、一棵树的变化、一颗种子的发芽等等。
围绕学生的生活,我指导学生写作。如教师节:《老师,我想对您说》;考试、颁奖、开家长会:《当试卷发下来时》《又逢颁奖典礼》《又逢家长会》……运动会:《留在我心底的风景》《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飞扬的青春》《一个让我……的日子》等;劳技课:以“劳技”为话题写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编织耐心》《六彩翼上的爱》《中国结情事》《化蝶》《春日的收获》《剪纸》《为自己鼓劲》……学生有了一颗善感的心,就会随时留意身边事物的变化。当看到校门口的木棉花开又花落,学生动情地写下《守候木棉花开的日子》《木棉花的记忆》《我发现了生命的真谛》等。
这种积淀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的美好情感得以持续发酵,留心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已毕业学生总不忘给老师发回信息。高三学生何玉婵写道“木棉又开,细雨纷飞,在这个缠绵的春天里我又想起老师您……”大三学生林婉林写道“金秋十月,又逢月儿圆,转眼六年过去了,每年一到中秋节,第一个想起的总是我亲近和蔼的彭老师,老师的鼓励支持也会成为我今后拼搏的动力”。
(2)留心家人,感悟亲情健康成长。
写亲情的文章,学生动辄就是父母雨中送伞、生病照顾自己,不是材料单一,就是缺少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由于平时未能细心观察,好好体悟父母和长辈的艰辛。
我做“亲情”专题,增设了“采访母亲”的环节,培养学生以细腻之心观察感受他人之爱,学会爱他人。走近母亲,深深体谅母亲,学生笔下的人物鲜活了,细节真实了,感情真挚了,一名学生介绍写作经验时说:“欲先感动他人,必先感动自己。”一篇篇令人感动的佳作诞生了:《不要伤害那个爱你的人》《吹风机里的爱》(母女吵架后母亲一如既往帮我吹头发)《蛋白、母亲》《母亲的陈皮水》(母亲怕我坐车时晕车给我准备了陈皮水)《母亲的白发》《穿梭的母爱》(母亲周末为我忙前忙后)《满满的母爱》(母亲毫不犹豫地把她碗中的瘦肉与猪肝夹给我)《母亲关电脑》《母爱如线》(母亲给我缝补裂开的校服)……还有不少同学给母亲写了小传。活动结束后,学生感触很大:
“采访完母亲,我才理解书中看到的那句话:世上有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采访母亲的时候,有那么一刹那特别想哭。我猛的想起了很多时候,我冲着母亲大声的发泄心中的不满时,母亲低着头不说话的样子……”
“妈妈高中一毕业就出来打工,妈妈现在所得到的都是她自己努力的,这一段往事以前妈妈从没提到过,令我更不可思议的是妈妈还考上了会计职称,原来妈妈并不笨,她只是比一般人踏实。”
在随后的家长会上,很多家长留言道“孩子懂事了”,会体谅父母,会帮着干家务,很少顶嘴了。
(3)留心社会,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
学生在留心身边的生活时,往往会忽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小社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引导进入“大社会”。
汶川地震,我及时布置学生以“感动”为题的作文。学生在《有爱,就能创造奇迹》中写道:
我幻想着。明天的灾区重建,孩子们重返校园,朗朗的读书声告诉我们:“我要奋斗!”那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始终相信,有爱,就能抵抗灾难!有爱,就会创造奇迹!
留心处处皆学问,大街上,看到贫穷的母女对残疾人伸出援手,学生感慨《贫穷也美丽》:
原来贫穷不是一道不可见人的伤疤,相反的,它散发着魅力,十分美丽。
看到捡拾垃圾的老人与一只流浪狗彼此相惜,学生以《平凡的幸福》为题写道:
即使陪伴老人度过余生的只有破旧的电瓶车与成堆的垃圾,即使那只大狗必然度过了数个饥肠辘辘的日夜,即使他们会被众多轻蔑嫌恶的眼神打量,但值得记住的是,他们曾彼此陪伴,彼此温暖。他们互赠着一份简单平淡的小幸福。
安于现世,感怀一切,你会发现,这样的幸福,早已与我们同在。
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能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鲜活。源头活水流淌,笔下就会佳作迭出。而要强调的是,“作文三分写,七分改”,光写不行,还得修改,在修改中进步,在修改中学会新的东西,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除面批面改外,每次作文讲评,我要求每个学生在摘抄本上做好笔记:不足之处;值得借鉴之处。
三、十年磨剑,成就学生更好的发展空间
教学上注重抓好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课文教学“单元化”,以课本为范例,拓宽语文学习面;关注生活,指导学生积累生活,写“真实”(悟生活、抒真情、发真感)生活。有效促进学生知能并重、德业同发展。
自2000年开始,经过3轮初中的教学实践,效果明显,2002年所教初三(5)班在期末区统考中,全区90分以上13人,所教学生占4人。2006年、2009年两届初中毕业班成绩皆取得全区第一。其中,2006年全班63名学生中,31人得A+,占学生总数的49.5%,A以上为57人,占学生总数的91%;2009年全班62名学生中有16人得A+,占学生总数的26%,A以上为49人,占学生总数的79%。2006年向全区作经验交流,练字、摘抄积累、专题研究等做法在全区推广,与此相关的文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被转载于广东省学科网。
近年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区级以上奖励50多人次,其中,在宝安区第二届现场阅读比赛中,学生取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全区12个一等奖中所教学生占了4人,共12人获得奖励。2005年、2008年,荣获深圳市读书月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近30余篇学生习作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更为难得的是,由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高中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成长,学生家长普遍感受到孩子身上发生的良好变化,对老师充满感激之情。很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还自觉做好这样的笔记,而当他们取得比来自别的班级的学生优异的成绩时,他们会感慨“吃老本的感觉真好”,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高三学生缪文心的家长在信中写道“孩子的进步是在彭老师当年筑造的坚实基础下取得的。文心本是个不易表达情感的孩子,但她现在还经常提起您,特别是在失意的时候更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都为孩子拥有这样德才兼备的老师而感到幸运。”
高三学生姜春萌家长说:“她很崇拜您,喜欢您,她多次给我讲,长大要当您一样慈母般的老师。”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新安中学初中部]
第二篇:感受 体验 表达
感受体验表达
科技学校杨晓敏
作文是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要拥有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心,这颗心会随着这世界的精彩而快乐,而雀跃。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会产生写作的兴趣;只有用心体验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感悟。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开展想象和幻想,引导孩子用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向前看,向未来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鼓舞学生不断前进,在美丽的憧憬中表达他们心中奇妙的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一.与阅读教学结合,在想象中感受文本的情趣。
1.抓住重点片段的理解展开想象。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只要我们仔细挖掘,有些故事情节、内容会给读者留下悬念,值得想象。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比如,学习《穷人》一课,故事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处结束了,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当桑娜拉开帐子,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的生活已经那么困难了,以后他们会过上怎样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引导学生围绕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这样的想象作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自己的思维构想,故事的发展就会在他们的想象中延伸。
2.细读关键词激发想象。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唯一的听众》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老人叫住了在林子例练琴的我说:“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的话,请继续吧。”老人真的是“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当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尊重学生的想法,没有直接的肯定或否定。我指导学生想象老人看我拉琴时的心理活动,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学生进行讨论以后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此外我还抓住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老教授的眼神似乎在说着什么?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老教授的眼神又在告诉着“我”什么?这样的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的丰满,学生的想象力也进行了一定的锻炼。
3.留出学习的空间拓展想象。些课文介绍科学常识,课堂上让学生以所读的课文为范例,从读中学写写作技巧,丰富感性积累。如学了《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一课后,学生被神奇的死海深深吸引了,纷纷流露出“要是我也去死海游泳,那该多好啊”的意愿。我及时捕捉了这些灵动的信息,布置了《要是我也去死海》的作文,让学生一吐为快。有些课文的主人公命运悲惨,如《和平鸽》中的小男孩,而学生的情感又是丰富的,冲动的,他们深深地为主人公抱不平,教师灵活把握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觉得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样像《假如小男孩来到我们中间》一类的作文片刻功夫跃于低上。只要教师有意识,阅读教学中处处有想象作文的源泉。因此走想象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之路,是课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二.与课外活动结合,在想象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汲取灵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活动,让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活动中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就会使学生掀起情感韵波澜,激起想象的欲望。此时,外在的习作要求已变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习作便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如结合家务劳动以及自己的拿手绝活,可写{教你一招》;结合游览名胜古迹,可写《***(地名)——假日好去处》等,又如:学校暑假整修,这是学校的大事,通过大队部给全体同学写倡议书;发挥想象,写下校园中最有特色或最亮丽的一处向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作介绍;这时的习作训练成了连接校园内外、新老学生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2.在特定的主题教育中获得体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着力探微。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端午节”为主题的观察体验活动,事先让学生说说准备观察什么?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端午节的来历,人们会在端午节做些什么、商店的粽子销售情况,家家户户门口插着的艾叶等。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怎样观察,有学生说粽子可以看看各种形状、各种馅料,甚至各种价格,还可以闻闻气味、用手摸摸;有的说又有学生说可以到各个食品店超市菜场看看买粽子的顾客的多少,比比不同的价格等。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观察体验活动不再盲目,而之后的写作也不再是空泛的了。学生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合理的想象,把端午节学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的场面,汨罗江边的屈原等画面通过小随笔表现出来,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3.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成长。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想象作文走进生活,把丰富的假日生活,身边熟悉的人、事引入作文课堂,提高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例如“五一”节开展“今天我当家,为家长减负”的活动;“爱科学月”中,做一件小制作,写一篇小论文,开一个科技信息交流会等。《未来的房子》、《假如我是科学家》„„一篇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文章,充满了幻想,流露了真情,那就是学生想象的体现。
三.与社会生活结合,在想象中表达内心的逸趣。
1.了解社会,增强作文的实用性。为了使学生获得以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交往能力,作文教学也应增加实用性,如写广告、产品介绍等等所直接处理社会生活实际的文章,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生活.如:“我们的科学实验报告”,让学生懂得科学报告同样是作文,进行智力测验,听说读写动全面进行,涉及初步的说明文写作。“班级新闻联播”,学习攫取新闻和简单的新闻写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做“主持人”、“导演”、“编辑”、“演员”和“评论员”。
2.走进社会,增强作文的创新性。例如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都挺喜欢阅读探险家的故事,看得出大家对探险家都非常佩服。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挑战自我、探求未知世界的愿望。于是我设计搞一次模拟探险活动。到什么地方去探险呢?我请学生和我一起收集了一些亚马逊河配风光的图片和文章,。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创设的情景,围绕话题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能比较流畅记叙想象片段。同学们的探险经历非常精彩,有与鳄鱼搏斗的惊险时刻,有经历艰辛后的重大发现,有身处困境中的绝处逢生,更有许多难忘的小插曲.从而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训练学生在逆境中合作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3.运用社会热点,增加想象作文的生命力。有人说当今小学生的生活面太窄,生活内容太单调,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看书作业还是看书作业,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其实不然。学生接触的东西不仅来自课堂上,书本上,还有许多来自家庭、社会、广播电视以及多媒体网络。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少发现。作为教师,所要做的是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其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把它作为作文教学得研究,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写作情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世博会顺利召开以后,让学生写了《梦想成就美丽》等等。抓住“成就”二字,让
学生畅谈自己参观世博会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自由地写作,既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还可用诗歌的形式写,也可用书信的形式写,甚至还允许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去表达,从文体上营造出较为宽松的氛围。结果,学生不但乐于写,而且创新情趣高涨,文章生动活泼.学生通过想象而感受世界的神奇与美好,并通过想象从自然中获得收益,提高自己。我们要利用想象这个有利凭借,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借助于艺术的翅膀去发展想象,丰富情感,提高智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文也可以是快乐的。
第三篇:职业体验感受
职业体验感受
大学,是我们曾经心目中充满无限向往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不仅有青春的笑脸,有浓郁的学习氛围,这里更是我们放飞理想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要完成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这话一点也没错,比如说竞争,人际关系等方面。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做一些兼职,这样就可以增加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因为学习的是英语师范专业,所以我在上个假期选择了一份初中英语家教的工作。这个学生基础比较差,对一些的单词短语也跟陌生,所以我督促他多背诵重点单词和短语,每周背诵一篇英语课文,课文的背诵非常有效果,因为文章中就包含着很多常用重要的单词短语,放在文章中有一定的语境,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有点没自信学好英语,这时我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鼓励他,并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和别人的故事,我觉得他明显对我的话产生了兴趣,并且慢慢地找回了信心。不过我发现在上课时候,他有的时候会走神,我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让他给我提出一些建议,因为我也要找到适合他的教学方法,和他一起学习。我努力让自己说的话越来越幽默,这样就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还能让他感觉这个老师并不是那么死板。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经常和他聊天,也知道了他的喜好,我就从这一方面入手,让他用英语和我交谈,说说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方法很有效,不仅让他敢说出来,而且还锻炼了他的口语。
家教工作对于我这样一个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教会了我很多。假期结束,学生开学了,我也体验到了做一名老师的辛苦。以前看讲台上的老师讲课不觉得什么,可当自己真正做这件事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的难处。学生有的不会的地方,怎么讲都不理解,要是以前,我肯定觉得他不是很聪明,可是作为一名老师,把学生教会就是你的职责,这也教会了我如何去带着耐心去诠释一件事情。
通过这次家教工作,我锻炼了口才能力,也学会了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的方法,这对我受益匪浅,而且也都是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只有真正自己去体验,领悟其中的真谛。对于那名学生,我也相信,只要通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第四篇:客服体验感受
官方网店客服体验感受
经过几天的客服体验感受,主要是通过电话与过去购买过我司的老客户沟通,询问顾客对我司产品的购买渠道,对我司产品的使用满意度,以及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向顾客推荐的我们独立官方网店,介绍官店的活动。
通过几天的与顾客的电话沟通发现消费者对我们我司的产品满意度比较高,选择网购我司产品的基本上是对我司产品有一定的了解。顾客关心的最主要问题有:
1.产品质量问题
对于一个新的独立网购平台,顾客虽然对我司品牌有所了解,但心里还是会有是不是正品,质量有没有问题之类的疑虑,所以一定要严格把控质量,瑕疵品绝对不能发出去,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点点瑕疵也许顾客不会发现)。一旦出现顾客收到不满意产品会严重影响顾客在我们官方网店的消费体验。2.网上支付问题
大部分顾客习惯淘宝,拍拍的第三方担保付款模式,我们的官方网店是即时到账,这样会因为付款习惯流失一部分客户,建议采取相应措施弥补,比如货到付款,在付款页面增加客户信任度的宣传广告等等 3 产品售后问题
顾客在网上购物最重要的是消费体验,尤其是独立的官网商城,愿意从其他平台转到独立官店的消费的顾客一般都是我司品牌的忠实用户,必须做好老客户的售后服务,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满足客户需求(最好不要打太极,打擦边球)。比如有一个顾客反映当时在天猫官方旗舰店购买过一双篮球鞋,我司发过去的货品鞋盒是40码但是实际上货品是42码,由于顾客没有仔细看直接穿了才发现号码不对。我司最终以顾客穿过鞋子影响二次销售拒绝换货,虽然按照常规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却影响了顾客购物体验,电话回访买家时,买家还在提这件事并且以后不再购买我司产品,并且也会影响到买家周围的朋友对品牌的形成不良的口碑。
在这几天的电话访问客户过程中也体会到客服人员工作的辛苦,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电话回访工作可以穿插在其他客服工作中进行,不间断的重复很容易使客服人员产生疲劳,从而访问质量下降,效率降低;
2.电话时间可以固定某一时间段,避免打扰到客户,引起客户反感,打击客服人员情绪,降低回访质量。
3.电话回访过程中不断总结出一些一些套用语言(大概方向性用于,具体内容客服人员再具体发挥),这样可以在顾客面前树立一个统一公司形象。
第五篇:感受体验渗透
感受体验渗透
——做学生精神关怀者
温州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钱彤
一天批改学生周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男生写的一段话 “为参加学校的这次艺术节,这两周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练习街舞上,在舞台上我发挥的不错,赢得了阵阵掌声,还拿回了一个二等奖,但我总有点担心您说我不务正业。不过今天中午在食堂碰到您的时候,您向我点头微笑,我觉得特别高兴。”
试着想一下,班主任的一个不经意间的“微笑”,就让我们的学生感到“特别高兴”,这说明一个事实:我们的中职学生或许很少看到老师的微笑,而他们又多么渴望看到老师真诚的“微笑”,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特别是来自班主任的肯定。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也会让心灵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知识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是什么?只能是能力、素质。真正的学习是什么?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心灵(知、情、意)与行为的改变,从而使人的部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得以优化和提升。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标。
作为一位职业教育的工作者,职业教育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12岁到22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账户”的时间,以后一辈子都要回到这个账户上“提款”。中职生在校期间面临的不仅是生理的、知识的和技能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成熟,包括道德、价值观、情感和信仰等的发展。因此精神关怀是中职学校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
一、从关注道德到关怀心灵——入心感受关怀
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中职生的精神面貌总的来讲是积极向上的特点(如: 现实社会流不险恶自知自明精力旺盛真实 不伪装 交往能力强社会接触多 骂得多叫得也快 自我定位大胆爱自由 思维敏捷懂得老师的弱势考试焦虑不严重敢想敢说信息敏感)。譬如很多年前在学生中一度掀起的对“还珠格格”热,实际上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对敢作敢当、敢哭敢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性格的向往,反映出对心理上受到压抑的现实的不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社会上可能有很多人认为中职生是目前普通教育模式下的“待进生”,也有许多人认为中职生是被抑制了一部分智能的学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学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每个人同时有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他认为:实践证明,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能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
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我想我们的中职生就是被抑制了一部分智能的人。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中职生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例如,在对学校的认同上,以为中职学校不如普通高中;在自我认同上,因为没有考上普通高中有些自卑。通常我在高一开学的第一天,会让学生写一份自我介绍,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交上来的介绍往往优点很少,而缺点却写了好些条。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缺点很多,素质很差,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他们有是非观念,知道学生应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是他目前没有做到;他容易被激励,但因为有些自卑,没有盲目地夸奖自己,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的期望值不高。其实这些都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我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发现在班级里当年我认为品德有问题的学生,譬如打架骂人的、吸烟喝酒的、热衷于另类打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他们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看到现在的他们,回忆起以前曾经如此折腾的他们,我总问为什么,他们说当时吸烟喝酒只是好奇心强、可以在朋友们的面前炫耀一番,希望可以从这些被禁止的东西里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的自由和快乐,这就是年轻人的叛逆。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把自己打扮得很另类。其实那些所谓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认为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只是阶段性的心理问题罢了。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扶平。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平时阳光、热情、快乐的小帅变得沉默了,而且精神委靡,学习心神不定,成绩亦有明显的滑坡现象。起初,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专业技能考核的任务太重的缘故。后来经过观察、了解、分析,觉得原因并不是这里。是什么原因困扰着他呢?正在我疑惑不解、欲寻根究底之时,班级发生了一件打架事件……
一天中午,我正准备在办公室午休,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带着受了委屈的孩子闯了进来。他毫不客气地说:“我的孩子是到你们学校来学习的,不是来受欺负的。”我心中一惊,他被谁欺负了呢?经过了解,原来在课间仅因为一点口角,小帅推倒了这位学生,致使这位学生把头磕破了。于是这位学生很气愤,就回家把家长给请了过来。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我一面向那位家长赔礼道歉,一面马上把小帅请进了办公室。这时他满脸羞愧,但似乎又有难言的苦衷。我正想斥责他的错误行为,不料他开口就说:“老师,都是我的错。”我强压怒火,严肃地对他讲:“同学之间有矛盾,一定要用武力去解决吗?你是班干部,应该关心、爱护同学,你说,这事该如何处理?”他的脸涨的通红,略一思考,转身向那位家长鞠另外一躬,又对那位同学说了声“对不起”。我在欣赏他的聪明爽快之余,继续寻思他打人的原因。送走家长后,我没有过多地批评他,只是语重心长地告戒他以后遇事要冷静,待人要宽容。我让他回家好好地反思一下,再在班会课上进行检讨,尽快处理好这件事。他点头应允了,然而又好像不肯走,只是愁眉苦脸、欲言又止。这时我不免有些忧心忡忡——今天为什么这么冲动?我决定顺藤摸瓜,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帮他放下包袱,排除心理障碍。
于是我就请他坐下来谈谈,我的诚心和宽容使他大为感动。他说:“老师,我早想和您谈谈了,这几天我心里很烦。”我心中一喜,说出来也许问题就解决一半了。我便为他倒了一杯茶,亲切地对他说:“你这段时间好像有心事,你讲
出来,不要憋在心里,我替你保密,也许老师可以帮助你解决。”于是他向我透露了最近为追求班级里的一位女同学而搞得心烦意乱的秘密。他说:“我心里很烦,打人只是一种发泄。我上课无心,晚上睡不着觉。与她单独相处的时候,既感到惊喜,有有些紧张,更怕老师和家长发现。有时两人之间好回发生些矛盾。我明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又无法控制。昨天妈妈发现我的学习成绩退步骂了我一顿,今天情绪不好,所以同学对我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我就动了手。”
面对学生的这种青春期的困惑、迷茫的痛苦,我感到应该帮助他走出困惑。我详细询问了他和那位女生交往的时间和经过。我认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接触之中产生好感以至爱慕之情,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不能保持理智,便会走上“过早的异性交往”的迷途。小帅正处在这种青春期的误区,辨不清自己的感情正确与否。作为师长要积极引导,决不可冒冒失失进行粗暴的干预,给他们造成心灵的创伤。我首先告诉他不用紧张,别烦恼,这年龄段的男女同学在接触之中产生好感以至爱慕之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我帮助他分析了目前的情况,诚恳地向他指出,他与那位女生由好感到约会已经出现了“过早的异性交往”的苗头,他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情况已经说明他们并没有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认识到爱情和友谊的天平砝码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天平倾斜于哪一边,就要看自己的理智和修养了。而中学生的过早的异性交往是青春期的一个轻微的闪失,是一种感情的失误。在我们的交谈达到默契的以后,我便鼓励他确立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注意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勇敢走出青春期的误区。最后我与他约定,这件事将成为我们俩心中的秘密。这时他舒心地笑了,轻松愉快走出了办公室。
事后,我时刻注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谈心,要求他努力学习,全力以赴投入技能考核,逐渐淡化朦朦胧胧的情感;其次,我还鼓励他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让他主持主题班会,让他组织同学到敬老院慰问,帮助他转移注意力。在集体活动中促进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使他看到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情感的满足。
由此可见,班主任的精神关怀对那些曾经风雨的心灵是何等重要。
二、从具体细节到精神关怀——真实体验关怀
班主任对中职生精神的关怀是非常广泛的,是多方面的,精神关怀的实质是育人,是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精神关怀的内容很广泛,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关怀情感的最基本表现,也是学生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最基本内容。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精神关怀,并不仅仅是一句问候,有时更需要我们班主任对具体细节细微的关注和把握。
每年新生入校,为使校服更合身,政教处都要求班主任丈量学生校服的大小尺寸,一般班主任会在教室某个地方画一标记,然后依次排队叫学生过来丈量,几乎都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丈量。其实这时候对个子不高的、体形胖的学生简直就是一件是非常尴尬的事,再说刚入校同学之间又不是很熟悉。那我一般会在教室的门外用粉笔做一记号,叫一个出来、量一个进去。这不经意间的安排使多少心灵得到关怀。
小微是我带的金融班的学生,她长得真不怎么样,在初中可能曾受到过嘲弄、冷遇,所以常会有“自惭形秽”的心理,害怕出头露面,更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开学时,我收到了他父亲给我的一张要求学费减免的特困证明,获知她父亲是一个肝癌患者,虽然经过化疗现在病情稳定,但却不能干体力活,加上后续的治疗需要跟上,所以单靠母亲一个人打短工维持一家的生活,经济状况十分窘困,自然穿着打扮上也比不上其他同学,所以就产生了“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自卑心理。在她初中学校的班级里,老师更多关注的是能考上普高的学生,所以就不经意间忽视像她一样学习成绩欠佳的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给她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她的评价也偏低,给她的心灵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平时接触中,我发现她普通话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当时正逢学校举办“教师节”学生朗诵比赛,所以我就借这契机推荐她和班里另一位男生一起参加。那段时间我总在课后约上他们俩和我一起到书店选朗诵素材和配乐,一起对采用什么形式的朗诵方式、如何提高朗诵水平等问题进行探讨,渐渐她由被动回答到主动提出问题,与我的沟通也越来越频繁。比赛那天我还组织班级的学生到现场为她助威,让她感觉自己是受大家欢迎的人。由于准备充分,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校一等奖并有资格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比赛,更意外的她自己竟然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广播员录取的竞争,还要求做体育节入场式班级口号的起领员。她在周记中写到:老师,真不敢相信,原来这些我也能行。后来,在就业时,她以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了一名话务员。(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微观面,关注个别差异。具体细微的精神关怀都是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和态度,也是班级教育的基础、班级教育的力量。
三、从日常关怀到感化感染 ——自然渗透关怀
面向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职业能力对中职生而言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的关怀和支持,因为中职生的成长需要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
班主任关怀中职生的精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等等。拓展精神关怀的空间,渗透于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
一位学生一段时间以来情绪一直不大对头,表现也很不如人意。班主任老师多次找她谈话,可她总是金口难开。那天下课,班主任又找她谈话,办公桌上刚好放着同事订婚的喜糖,于是老师随手拿起一颗,递到学生手中,说:“来,吃颗糖,看看好不好吃。”那学生接过糖,笑了。结果,那个平时象闷葫芦的学生,那天居然和老师谈得很好。虽然吃糖是一小细节,但这种平等、朋友似的关怀拉近的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
这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易于使学生愉悦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悦,创造一个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所组构的师生互动和无拘无束的最佳“心理场”。
中职要创建有别于普高的班级文化,不仅要有学校教育的特征,更要有企业文化特征,有专业特征,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职前教育的氛围,甚至某种意义上有一种成人教育的氛围。可以从口号、标语等入手,群策群力,布臵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制定和实施切合学生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气,尊重学生意见,注意对学生教育时的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我在班级有个规定,每天按顺序轮流由一个学生记录当天班级发生的事情,班级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记录在班级日记中。在经历了最初阶段的磨合后,班级日记逐渐显示出它对班集体建设的促进作用。绝大多数学生都用心去书写,并不断去品位其他同学的作品。日记中学生用俏皮的、独具匠心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勾勒出自己的心情。有的学生甚至用漫画表达自己的理想,用激扬的文字表达对班级发展的期望。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自我的学生也用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展示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勇敢迈出了与他人交流的一步。这是一种特别的精神关怀方式。班级日记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放飞心灵的天空,一个展示自我、弘扬个性的舞台,一个师生相互理解的平台,一种营造和谐健康班级精神氛围的途径。
教育的目标是面向所有人,不管智力和专业高低,每个人都应该是乐观健康的。我们总是教育孩子人生的理想是追求成功,要做一个成功而优秀的人。的确,大学教授、企业家、明星都是成功人士,可又有几个人能达到?一个学者曾经说过,成功是比较功利的。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而言,成功的概念应该是圆满或和谐。然而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惑,这确实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恰当及时的指导和援助。这种帮助可能属于思想和精神方面,也可能属于策略和技巧方面。可不论哪个方面,都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失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我个人认为,从另一角度看,学校的育人目标应该越来越“小”,从过去培养一个完美的人,到通才,再到现在培养一个充实的人。我们的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但首先是育有人性的人。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做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精神关怀培养关怀教育,是班主任工作深化的主要方面,是班主任劳动的内在价值,也是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的生命价值和长远目标。
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学校及老师的深切关怀中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需要。
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精神关怀吧。多些平等,少点架子;多些微笑,少点脸色;多些关爱,少点冷漠;多些宽容,少些苛求;多些诚意,少点心计;多些倾听,少些厌烦;多些赏识,少点责备;多些激励,少点打击,从而求得学生的个性化的健康发展。